晉商和徽商在明清都很輝煌,為什麼現在安徽和山西經濟都不太發達?

晉商和徽商在明清時可謂稱霸南北,徽州和山西也曾是富饒之地。但現在提起安徽和山西,想到的都是不太發達。那晉商和徽商是如何衰落的?為何現在看不到這種商業痕迹?二者的文化有共同的根基嗎?


我覺得主要還是缺乏區域性的大城市其帶頭作用。

=============

安徽人口雖多,但都在農村,是人口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

農村只能溫飽,致富得靠城市。

安徽省會合肥不注水其實就300多萬人。安徽人打工都選擇了杭州、上海、溫州這些城市。光上海一個地方的安徽人再組一個合肥都不是問題。因為合肥城市規模太小,沒有產業鏈,容納不了這麼多勞動力。這導致空有勞動力,但白白給他人做了嫁衣。

當然,國家政策也是一方面。安徽北部是黃淮大平原,是主要的小麥產區。國家處於保護農業的考慮,對安徽工業發展支持基本很少,跟河南的情景差不多。


先說結論:這是體制決定的。

明清徽商和晉商是紮根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商人,他們的思想是「互通有無」,以南北貿易來賺錢。後來,大商人攀附上官府,開始承擔收稅、發展銀號生意。總的來說,晉商和徽商不能離開農業經濟,而他們在清朝後期的衰落,也是工業經濟崛起、農業經濟體系完敗的必然。

晉商裡面,喬家大院算是最典型的代表了。喬家發家的三世祖一開始是走西口,去內蒙古這些塞外的地方賣豆腐的小販,喬致庸起家之後開始販賣南方的茶葉和絲綢,隨著轉口貿易越來越紅火,開始發展出銀號生意,鼎盛時期喬家大院可以叫「匯通天下」。不過,要注意的是,喬家的銀號有現代銀行的味道,但是沒有現代銀行的實質。我們看看英國的金融史就知道,現代銀行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體系的發展。強人要有,英國也有鼎鼎大名的羅斯柴爾德,但更重要的是以英格蘭銀行為代表的一系列體制上的完善。銀行、股票、期貨三駕馬車缺一不可。然而,對於晉商,包括徽商而言,缺的就是延展到全國的體系。也許他生意做得很大,名聲很響,但在整個國家重農抑商的氛圍和講究鄉望的習俗下,晉商和徽商終究沒能發展出全國統一的商業體系。兩者的商業模式可以使得一人、一姓發展壯大,但是不會使得一國、一族茁壯成長。

胡雪岩一夜暴富,無論是傳記還是小說,都提到他的聰明、他的時運、他的手段。他從小小學徒成長為徽商大賈,充分證明他們的商業模式是一種屢試不爽的成功模式。當洋人來襲的時候,胡雪岩們的這種商業模式從根上就受到了嚴重的衝擊——農村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是沒有辦法和工業生產抗衡的。沒有生產方式的變革,胡雪岩就悍然和洋人打絲綢的價格戰,結果必然是失敗的。這就是前現代的體制和現代體制的碰撞。晉商、徽商的沒落,沿海省份新的民族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的崛起無不肇始於此。

簡而言之,時代變了。今天兩省看上去不如祖輩光鮮亮麗,也是因為他們在今天的中國經濟體系里的地位變了。

安徽、山西本身就是農業經濟並不十分發達的省份。對於山西來說,沒發現煤礦資源之前,山西要面臨黃土高原的惡劣氣候和黃河泛濫的水災,農業產出很受影響。而安徽,至今都還在長江水患陰影之下,更別提當年了。這兩個地方為什麼會發展出小農經濟體制下輝煌的商業模式,不就是因為種地吃不飽,只能通過交流來彌補嗎?這兩個內陸省份又沒趕上沿海開放的東風,在工業化浪潮里慢了半拍,先天的弱勢加上後天的扶持不到位,是今天安徽、山西兩省不復當年輝煌的原因。不過題主,我想提醒你一點的是,安徽跟山西畢竟老輩里富裕過,他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的思想活絡程度還是要比中西部省份高的。

當年徽商做生意,給子孫後代的教育投入的經費比例就不低,以至於績溪胡氏出了大把人才。直到今天,安徽人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是不下於山東、河南、河北這些臨近省份的。上海高校裡面,動不動就可以找出幾個安徽籍的老師,安徽來的同學學習也很認真努力,更別提今年高考期間作為重點報道的那個毛坦廠中學了。這股全民重視教育的風俗,跟當年徽商打下的基礎不無關係,這和有些地方想上學家裡都不讓上的風氣一比,高下立判。

山西……其實晉商也是很注重子女教育的,畢竟人家也希望成為書香門第。至於說山西教育為什麼弄成現在這個樣子,我想說資源給了山西太多,也從山西奪取了太多。一個地方,掙錢掙得太容易,總歸是要犧牲某些價值的。

以上,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因為窮啊,不做生意能幹什麼?

老家徽州,出門就是山,木有田,總不能坐等餓死吧。要麼拚命讀書,要麼滾出去討生活。

士農工商,雖然商人很掙錢,但你以為最後位很光榮么?做生意是沒有辦法的事,唯一只能回家買地假裝自己是個地主(農。然並卵,買了地還是山地種不出什麼來),或者能不能買官(士)。

那時候資產還說要運會老家修房子修祖墳修宗廟,往回運東西多費勁知道么?現在直接移居外面了。


晉商和徽商在明清都很輝煌,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搞清他們輝煌的原因。明朝晉商邊貿,徽商海貿。清朝晉商已經是皇商,徽商依舊海貿。晉商之於邊貿,首先是和九邊戍所的官軍做糧食生意,換鹽引等等特殊政策。然後是和蒙古後金走私交易,這裡面能有多大商機就不用提了吧。後來滿清立國,晉商成了皇商,比央企還牛啊,能不輝煌么。徽商的海貿在明朝有明面的生意,也有和海盜的走私。到清朝禁海,走私也就成了大頭。王直等海盜中也有很多徽州人,他們是海盜集團的主要成分,所以你懂的。


這個問題等同於:為什麼當時其他地方沒能發達起來?


因為陸權經濟的衰落和海權經濟的興起


戰亂之後能人都跑了,留下了豪華的空宅子和沒辦法跑的人

就如同有個號稱」老家「的地方,歷經不斷的戰亂,文貴們都逃了,老家是老家,可惜不是」老人「。也造成當地人文素質降低


東北原來也發達啊!為啥現在沒落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原來也牛逼啊,為啥現在淪落了。

盛衰交替,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道理。

一地之興起必然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客觀情況變了,肯定實力之高下也受影響

但是要一點一點說明也很麻煩

首先說有沒有共同土壤,有!二者共有的優勢相同,地理位置。明朝山西處於邊境,開九邊,修長城,給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挨著蒙古和東北……邊境貿易發達,徽州臨長江,離海也不遠!

另外土壤的問題是兩地都有的問題,地少又貧瘠。為了活命,做買賣可是一個好選擇,產生了經商的習慣,這是又一個共同點!

另外這個回答里有人說兩地行商只是一地到一地販賣東西轉手賺差價,本身無生產,這便錯了。山西人向蒙古人賣茶,徽州人也賣茶,最開始可能沒生產,但是後來的茶園種的可不小。徽州的文具,山西的綉活更不差!都在說票號的時候可別忘了人家的實業!比如有名的大德生等等。喬家曹家渠家,誰家沒自己的產業!

另外那會兒全國範圍的商業並不發達,沒什麼競爭者,而且本地商人抱團,外人難進入,各地商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也給了他們成長的土壤!

我們先理一下他們歷史發展的脈絡。晉商和徽商原本都是十大商幫的成員!而他們有先天的優勢,即地理條件!兩個地方早期的鼎盛繁榮都離不開鹽,徽離海與長江近,而晉離邊境屯兵之地近,山西人給宣府大同的軍營送糧食,朝廷不給他們錢,給他們鹽票,往來徽晉全國!(須知原來鹽業官營)由山西移民徽州的也不少。且兩地又重商,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制度。所以在那個沒有現代經濟管理知識的年代,是很吃香的!後來多種經營,票號商號滿天下,甚至到了西伯利亞。在這中間經營得法,大家又通力合作,加上天下太平,自然也發展的好。

而走上下坡路正是從鴉片流入中國開始的,商人們敗家吸鴉片跟兵亂一比,就成了小事了。捻軍起義,太平長毛起義,亂世買賣關張大吉。義軍搶錢,朝廷也要錢。加上鴉片戰爭之後,國外產品湧入,競爭不力,自然經營不善。等到外國銀行進入以及戰爭賠款的捐疏,再加上通貨膨脹。大清國民的日子可不好過,他們商人也不好過。倒閉的倒閉了,死的死了。剩下的好不容易到了民國了,山西安徽的家底子還是有的,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閻錫山之所以這麼橫不還是因為山西有巨富。後來經歷北伐抗戰國內戰爭,可謂亂了百年,能好過嗎?死的死,沒的沒,好不容易盼到了解放,還來了個社會主義改造。這會算是徹底寂寂了!

而現在之所以沒落的最大原因就是地理優勢沒有了!

我們在經濟管理學中分析宏觀環境時會用到PEST分析

即政治,經濟,社會,技術。晉商徽商繁榮那會兒,政治穩定,社會上晉徽好商業而且勤奮,而且一個地方的人也報團,技術上有相對先進的商業管理方法。經濟上,晉商雖然窮但因為肯干,徽商資源也好。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就可以放開手了

但是如今,重要的不止這些了!你得有政策!深圳有政策,發展的好!東北沒政策,就不成!而政策的傾向肯定是順應潮流,而地理位置就是一個重要原因。也會有經濟結構的問題,比如山西一味依賴資源造成經濟結構不完善!

如果現在再看,政治上雖然穩定,但是政策不到位。社會上,人口問題,環境問題都是問題,原本的商業習慣也不如從前。經濟結構也有問題,山西安徽遠不如浙江等地的資源政策豐富多樣,地理位置也不如。技術上,政府管理上也落伍,商業管理上也落伍!不贅述

說一句,徽州屬皖南浙西交界,徽州代表不了安徽!另外省會變更也是一問題,使一沿江海的省變成了內陸省……

過去強不代表一直強,底子這東西也有耗沒的那天。就好像別人說的,富不過三代


首先,明清時期的商人和現在的商人不一樣。

所謂的「商幫」主要從事長途販運,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但是並不控制生產(當然後期出現了行商到坐賈的變化,這裡暫且不談)。他們販運的商品正是來源於農業與手工業牢牢結合的自然經濟,這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

其次,出現商幫的地方並不等於經濟發達的地方,

明清時期,湧現商幫的地區,如山西和安徽,恰恰是地少人多,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地方,務農和科舉都難有出路,因而只好選擇外出經商。

另外,晉商和徽商出身於山西和安徽,但是他們活躍的舞台絕不僅限於他們的家鄉,在物資中轉發達的地方,江南、廣州、漢口,乃至日本、俄羅斯,都有徽商的身影,所以才會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比如揚州,在明清時期作為整個鹽業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徽商,鹽商們的生活,也影響了揚州這座城市的文化。

也就是說晉商和徽商實力的雄厚,並不能代表山西和安徽的發達。

最後,談到商幫的衰落,我們看到大商幫經營的領域有鹽、茶、票號等,實際上就是依附於行政強權之上的一種特許商,如此才能在短時間內聚斂大量財富,但也必然會同這個政權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到了清末,經營生活必需品為主的洞庭商人,則和晉商、徽商有了不同的命運。


現在除了國家重點規劃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還有發達的地方嗎


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經濟特區,還沒有港口和國際貿易,非為人為,抑亦天時。中國經濟從東向西是一直退步的,從男向北也是,北邊如果不是北京撐著,也早垮了


古代經濟在中原,宋朝經濟在南方,明清在北方,現代經濟在沿海,一切的發展跟大環境,思想觀念,自己地理位置有密切關係。現在是海洋文明,沿海的經濟都好過內陸


徽商厲害,晉商厲害,又不是安徽,山西厲害.晉商不知道,徽商現在也很厲害啊,蘇寧 ,雨潤...

古時農業社會,宗族觀念強,在大城市再發達,根也在老家.所以徽商發財了,也還要經常回老家,兒子考取功名,也要佔用老家的名額,不能用所在城市的名額.所以對籍貫也還有很大的提攜作用.

現在呢? 這些農業社會宗族為紐帶的都沒有了...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晉商和徽商二者所處的地理位置:

明清時期的晉商多處於邊境地帶,靠近游牧民族,依靠邊境貿易攫取了不少財富。他們從游牧民族那裡買來牛羊的皮,經過加工後賣給貴族,這些經過加工的皮衣可以轉不少錢,所以山西內蒙古一帶的皮革加工自古就比較發達,如有疑問可以參考電視劇《走西口》。再加上他們向游牧民族高價走私糧食,也獲得了不少的財富。到了明朝中後期,晉商們深深地懂得了權錢交易的道理,開始在中央權力機構安插話語權,比如有名的內閣首輔張四維等,依靠這些晉商培養出來的高官為他們爭奪話語權。明朝末年,晉商團體開始明目張胆地向境外走私糧食武器,這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晉商團體實力強大,有這麼一個例子:康熙皇帝遠征噶爾丹時,他的後勤補給就是由這些任勞任怨的晉商負責的。可想而知晉商的運力水平有多麼強悍。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晉商和徽商進行競爭,往往是晉商取得勝利。一方面是他們朝廷里有人,另一方面是晉商有著強悍的底蘊,而且晉商出外喜歡抱團,有錢一起掙,所以晉商比徽商的歷史沿革要長一點。

再來說說徽商,徽商所處的地理位置要好一點,他們處於京杭大運河的中央,上通京師,下達蘇杭。相比於晉商出外需要冒著被韃子搶奪貨物的危險,他們只需要打通關節,跑跑運輸就可以輕鬆賺錢,更有甚者達到了可以控制漕幫,從而控制整個運輸線的地步。但是徽商們與晉商不同,晉商做生意起碼有邊境貿易的幌子,徽商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走私。加上抗倭戰爭中徽商向海盜提供的各種便利,讓朝廷中樞對其深惡痛絕。徽商們掌控著大明朝的經濟命脈,統治者當然不能任其做大,壟斷生命線,所以徽商們往往成為了統治者們養的豬,哪天財政入不敷出了,就朝徽商開刀。在那個時代,大商人屁股都不太乾淨,一查一個準。徽商們與晉商們不同,他們思想激進,敢闖敢拼,往往獲利較多,因此朝廷屢禁不絕。但是徽商們有幾個缺點,造成了他們不能與晉商相抗衡:首先就是國家政策,海禁對於徽商來說是先天的缺陷,如果沒有海禁,徽商比晉商要富裕的多。第二是培養人才,徽商們往往悶聲發大財,不管其他人,造成為富不仁的假象,而晉商每年都有固定的收入用來培養自己的傳聲筒,從山西走出來的讀書人大多數是為晉商們說話的。

現在的山西安徽為什麼不復輝煌?這也是歷史問題的沿革。在明清時期能夠成功的晉商和徽商畢竟少數,山西和安徽總體上還是比較窮的,山西地處邊境,游牧民族每年秋天過來搶劫一趟,滿目瘡痍。安徽好歹是明朝的龍興之地,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到解放前也是著名的乞丐輸出縣。其貧窮可見一斑。

改革開放後,由於政策和地理的劣勢,山西和安徽自然走在了後面,在現代的商業條件下,市場才是王道,山西省有著巨多的煤礦資源,依靠挖礦出了不少富人,可挖來挖去,國家經濟轉折,煤炭市場萎縮,不少煤老闆都破產了,尤其是今年令計劃被查卷出了山西貪腐醜聞更是讓山西經濟雪上加霜。雖然山西的GDP仍然處於中等,但許多煤老闆底氣比前幾年明顯不足了。安徽省的農業比較發達,但是農業顯然沒有商業賺錢,所以不少安徽人都走出了家鄉,來到沿海地區尋求機遇,安徽成為了全國數一數二的人口輸出大省。但是GDP還是在全國中等水平。


某些答案的答主,瞅把你能的,指點江山呢?歇歇吧。


從晉商的角度來講,晉商是一種商幫概念。現在晉商群體不突出,晉商個體還是可以的,所謂互聯網BAT中的B,百度李彥宏,就是晉商代表性人物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