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咸豐皇帝寧死也不肯面見西洋人呢?

現在看起來不叫事,可在當時看起來全是事

人的觀念是會變得

甭說別的,這要是在幾十年前離婚都是很丟人很要命的事,現在就沒那麼丟人了


自詡天朝,然則意識形態還是東北老林山大王那一套,通古斯野人的後代不說融入華夏之禮,讓它們睜眼看看九州之外的形勢,也是勉為其難的。


據說是英法聯軍燒毀了他心愛的圓明園,為何心愛?因為他在圓明園安置了最喜歡的幾個漢女,並且在圓明園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咸豐也是在圓明園相識了慈禧。滿清皇帝一年在故宮住不了多長時間,也就冬天住下。

根據滿清祖制,漢女是不能入宮成為妃子皇后的。借鑒前北魏以及金朝覆滅的歷史緣故,這兩個少數民族入住中原後,好幾個皇帝的母后都是漢人。本民族加速漢化,外戚把持朝政,很快就覆滅了。

英法談判,本來英法想要與咸豐談的。由於心愛的園子以及美好回憶都隨著一把火被燒了,怒火攻心病倒了,很快就死了。咸豐派其弟鬼子六洽談合約。英法聯軍當時漢人參謀是龔自珍的兒子,他給英法出了不少點子。這些點子讓滿清難堪不少,自然咸豐不會見。


由於《天津條約》的簽訂,外國使節應進京換約了

咸豐皇帝無疑是最慌張的,因為外國人不會三跪九叩!咸豐帝心裡無疑是想著,天啊!祖先定下的規矩怎麼能破?就算破也不能破在我手上啊!我泱泱大國的奇恥大辱!!!也是咸豐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為什麼說咸豐是最慌張的?我們來看看他為了不讓外國面聖給出怎麼樣的籌碼

1、願意鴉片合法

2、願意取消一切關稅

3、賠幾百萬兩白銀

目的只有一個,拒絕洋人面聖

說明了對於皇帝來說,在皇權尊嚴面前,國家利益跟屁一樣

紙面上《天津條約》是簽訂了的,但實際在朝野上下,僅作「緩兵之計」,希望假借條約之名,讓對方退兵,然後再不認賬,可笑的是咸豐當時還接受了這種幼稚的小聰明,不過縱觀當時環境,這種小聰明在滿朝士大夫里是再正常不過的技倆了,那時候的清朝完全沒有國際法的概念,反觀當時簽訂條約之前,人家英法聯軍可是打到了北京城外!可是條約簽訂了便履約退兵,一對比,高下立判。

可是這些小伎倆在洋人看來可笑之極,也不容你再繼續撒野了,洋人堅決進京。

咸豐方面沒有辦法阻止,便開始在規矩方面下手,

1、規定人數不得 超過十人、不得坐轎、不得列陣儀仗

2、換約後立即離京。

洋人為了為了讓清政府知道時代已經改變,拒絕了咸豐一切要求並帶海軍護航

咸豐為了不讓天威折損,於是悄悄派人堵塞航道,讓洋人走北塘 繞一個大圈進京,若洋人不從,則可「師出有名」。英國人把船開到大沽口,發現航道受阻,想上岸又被民團阻擋,中方解釋說:此地沒有政府官員,也沒有軍隊,只有這些自發組織的愛國民兵團。當時英法堅決不從,要求清理航道,英法兩國在大沽口乾耗數日,連個政府官員都見不著,只有一堆「民團」,其實這種破綻百出的伎倆哪裡瞞得了外國公使,而清朝政府甚至全體大清子民,長期以來卻沉迷於自己的這些「小聰明」里,結果給列強們留下了一個印象:愚蠢、自作聰明、毫無榮譽感。

後來英法決定人力清通航道,直驅北京。這幫人正幹得熱火朝天呢,卻被埋伏在大沽炮台的清兵打了個措手不及,結果大沽口之戰,英法大敗,捷報傳回京城,朝廷里已是一片歡樂的海洋,而英法兩國暴怒不已,南下調兵遣將,此舉又被朝廷看作對方認輸投降的信號,於是 覺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好象瞬間上了好幾個台階,這下事態總算是「正常發展」了。咸豐覺得這時差不多該「恩威並用、柔遠羈縻」了,又擺起了天朝上國的譜來,宣布中英和中法《天津條約》作廢,不過念在洋夷恭順,若肯「自悔求和」,可按中美《天津條約》另立新約,換約在上海進行。

英法當然不會「自悔求和」,第二次捲土重來時,清軍手裡那點燒火棍又不夠看了。等到發現事態不妙時,咸豐又慌了(一個人不知是如何完成如此大起大落

的心理轉換而又屢教不改的),於是又耍起了小聰明,派人每天給英法發去照會,內容都差不多:你們怎麼來打我們呢?這是誤會一場啊!快來北京換約吧,我們等著你們呢。意思就是我們大家就當大沽口之戰從來沒發生過,坐下來好好談吧。說實話,咸豐自覺這封信「暗藏巧機」,相信聰明人一定「一悟就懂」,英法卻偏偏 不是他這等「聰明人」,覺得這些照會簡直是莫名其妙。英法還是自打自的,等到大沽炮台完全淪陷後,清朝終於改口了:別打了!我們投降……

這次來當然就不是天津條約那麼簡單了,大沽口之戰的帳也要好好算一算。後來英國派出巴夏禮和威妥瑪談判,本來所有條件都談好了,結果咸豐一看:媽呀,又要進京,還要帶一千衛兵!這還得了,咸豐這回是徹底犯甩了,他們襲擊使團,世界震動,打,打死他丫的!聯軍一直挺到了北京城外。大清也震動了,這種情況是聞所未聞啊,咸豐彷彿都能感覺到自己的龍椅在震動,但死到臨頭了,居然還在嘴硬,後來跟英法談判,一句話:什麼都可以談,使節進京的問題絕對不能談!

不能談就繼續打。此時法國得到情報,皇帝在圓明園休假,於是派兵前往,大潰清軍,但是皇帝不在,結果撲了個空。法國人一入圓明園,虎軀一震,媽呀!長這麼大沒見過這麼多寶貝!這真的是在中國嗎?法國人二話不說,馬上動手洗劫。仗都打成這樣了,連皇帝的別墅都給打殘了,咸豐只得放下自己那點可憐的堅持,終於答應了外國公使的一切要求,包括入京面聖。

不過外國公使最後還是沒能見到咸豐,因為咸豐一口氣咽不下去,掛了。

總結:這種堅持也算是有道理的,因為自古以來,還沒說是哪個藩屬國的使節見了皇帝可以說是不用三跪九叩的,這禮數要是壞在了咸豐這一代手上,那可是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千古之恥、萬世罵名啊,無論如何他也要保住這點面子,以至後來咸豐鬱鬱而終,給人的感覺便如「殉道者」一般。而對諸列強來說,他們是無法理解咸豐這種心態的,對他們來說,兩國交往,就該平等相待,清國雖然戰敗,之後派官員出使國外時,外國也是以禮相待,偏偏中國的皇帝把他們當成藩屬國,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逼使節向皇帝下跪。這跪禮之爭從乾隆時期開始算起,已持續大半個世紀,到咸豐這代總算是划上了記 號。


擔心失去了君主的威嚴,從而助長漢人的野心,滿清君主其實還是很有危機感的。


不知道為什麼清末幾個皇帝都是長於深宮,而且幼年都過的很慘,清的腐朽衰敗是不是和此事互為因果?


不請自來,我覺得也可以理解為在當時現代民主和封建專制相遇,封建專制心虛害怕,怕自己被現代民主打敗,所以誓死不願意直面


關於客死異鄉這一點,巴哈杜爾·沙二世和錫袍君都有話要說,可以百度一下這兩位跟英國人搞基的大佬都死在哪了。

換一波家就很舒服。


簡單說就是掉價了,豁上割地賠款也不能見洋人,如果見了洋人肯定不願意跪下磕頭,那完了,茹毛飲血的洋人都不磕頭,我們好好的文明人為啥要磕頭?就好像雙11如果LV包包1塊錢一個,明天再賣10000誰都不會買一樣,掉價再想回來難了。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人物 | 清朝 | 中國近代史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