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咸豐皇帝寧死也不肯面見西洋人呢?

這是為什麼呢?為了這點虛禮,搞得割地賠款,客死他鄉,他是不是頭腦有什麼毛病?有什麼深層次的社會的,歷史的,文化上的原因?


沒有複雜的政治社會解讀。只提示一個可能的真相:咸豐帝奕詝有較為嚴重的腿疾或有可能是個瘸子。出於維護君主體面和國家形象的考慮,他也不願意在洋人面前失去自尊。

據《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文宗體弱,騎術亦嫻,為皇子時,從獵南苑,馳逐群獸之際,墜馬傷股。」這是其在為皇子時第一次受傷記錄。

之後,在其登基後的咸豐二年,奕詝去清西陵的慕陵祭祀道光帝,在回京途中,他失足落馬,右腿又一次骨折。正紅旗漢軍副都統托雲保因護駕不利,為此受到懲罰。

這次的腿傷持續達一年左右,其嚴重程度使得咸豐帝不能出席各種禮儀場合:咸豐三年十一月,是冬至南郊大祀的日子,照例應由皇帝親祭,由於腿傷,便派遣恭親王奕訢代行。到了咸豐四年正月,據清宮起居註記載,他的右腿仍不能正常行走。到咸豐四年四月,他的腿傷才恢復。但這種恢復未必徹底,使得咸豐帝依舊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方便行走。

有理由懷疑:因腿疾而外形委頓的皇帝,對接見洋人,可能充滿了擔憂、尷尬和不自信。當然,人是複雜的,原因也是多元的。奕詝自即位以來,先有咸豐元年的太平天國,後有六年的「亞羅號事件」及英法侵華,再到十年的「火燒圓明園」,他的執政基本是從「失敗走向失敗」。從本質而言,奕詝是個害怕失敗,選擇逃避困難的人。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重困境,他的自信心早已崩潰,從即位之初欲有所振作改革,迅速滑向消沉遁世縱慾自戕的死局。他害怕解決不了的困難,當然也害怕見到帶給他「無窮困難」的洋人。

在奕詝成為咸豐帝後,他人生最後的十一年,被春藥、鹿血、女色環繞,被叛軍、洋人、親貴內訌輪番折磨,其他一切都無法引發他的振作和興奮。一個只能躲在圓明園中麻痹自我坐視國家淪陷、子民遭殃的皇帝,從內帶外,都是這個帝國最大的「難堪」。就算天能假年,度過餘生的他,只會更加自慚形穢,面見洋人這種事,恐怕他連想起來,都會噩夢連連。

根據清史記載復原的咸豐帝奕詝泥塑(注意右手的手杖)

註:高票答案回答得也很好,歸因於禮制和朝貢體系,可以解答國家層面「為何清朝對使館駐京非常抵觸」的問題,畢竟乾嘉以來的清帝都有這個傾向;但乾隆帝和嘉慶帝都接見過洋人,回歸咸豐帝個人,還得從中觀和微觀入手。供參考。

—————————————————————————

評論里有知友對李翰祥執導,梁家輝、劉曉慶、張鐵林主演的《火燒圓明園》和續篇《垂簾聽政》印象頗深。梁家輝扮演的咸豐帝可謂形神兼備,演活了這個懦弱、無奈、只知逃避的皇帝。

宕開一筆,除了咸豐帝,梁家輝在1986年李翰祥執導的《火龍》中還飾演過末帝溥儀。

咸豐以降,同光宣三朝皇帝都有「病人」的氣質。身處深宮,養於婦寺,同治帝幼年驚悸,天花為厄(也有說花柳,清史學界對此說否定大於肯定)而早亡,光緒帝從小吃不飽飯,嚴重營養不良,成人後腎虧且伴有頻繁遺精,宣統帝更甚,被太監宮女糟蹋,不能人道,頻繁尿血。所謂先天不足,後天不壽。咸豐帝的個人悲劇,是之後半個世紀王朝悲劇的序曲。這些中氣不足、體虛羸弱的皇帝,根本無法代表國家形象,也只能與這個極權王朝同歸腐朽和沒落。


因為三拜九叩禮制,在鴉片戰爭前中西的外交爭端可不止一個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失敗。唯一達成妥協的俄羅斯使團和荷蘭使團。

清朝寧願割地也不願意開放使館進京完全破壞朝貢制度。而朝貢制度破壞,正確來說外使帶來的社會衝擊不利於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穩定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平起平坐的外交本身就是對至高無上的皇權的羞辱和質疑。

封建王朝的改革都是迫不得已才改革的,哪怕是日本,也是尊攘派最頑固。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是銳意革新的中下階級武士和某些企圖乘亂搞事的大名攪動的。並不是將軍幕府政權的本意或天皇(當時傀儡)的本意。

古代人的所作所為要從古代人角度去考慮,才能推知原因。


洋人不肯下跪,會見就是失禮,失禮是國家大事,大清朝的根本都會被動搖。

現代人別覺得不下跪是小事,洋人馬嘎爾尼當年就不肯下跪,時過境遷,現在洋人腰桿比當年硬多了,恐怕鞠個躬就是洋人的全部尊敬了。

在這個過程中,洋人在龍威無限的皇帝前僅需鞠躬,那麼洋人是何等地位?洋人背後的洋國又是何等地位?傳出去,少不得要說大清天子是洋人的兒皇帝。

正因為見洋人的禮儀必然會引起朝野非議,所以就寧可不見。


因為這個事件掉穩定度掉天命...我大清的穩定度為負,天命也掉到50以下,周圍朝貢國也不夠了啊


古代社會的禮可不是虛禮。天子為什麼一個人能統治整個國家,靠的就是這個禮。當時的形勢,外國使者見皇帝必然不會遵守中國的禮儀,這就是對皇權的羞辱,動搖的是皇權統治的根基。所以咸豐不見外國使臣,不但咸豐、後面的同治光緒都是不見外國使臣的,除非清政府被逼的迫不得已。


很簡單啊,為了維護咸豐啊Q似的心理需求。

英法是夷狄,作為天朝上國的大清皇帝,你的使者要來面見朕必須要跪著。

什麼?你說夷狄的使者一定要來見朕還不肯跪要用西方禮節見朕。

惹不起朕躲得起…朕屬鴕鳥的,就是不見,你咬我啊。


因為滿清為了證明自己是中國正統,將之前中原原有的那一套封建禮教大為大為大為強化,這很重要。

例1:

你不是要爭漢家衣冠么?他根據禮教秩序說君臣父子,吾即你爹,爹叫兒子換身衣裳改個頭型,兒子不從豈不就是不孝么?不孝者被家中尊者大棒打死,長輩無罪,實事求是來說這一點可不是滿清原創,明朝小說拍案驚奇里已經有類似的描述了。

然後……喜聞樂見,演化幾百年,他口胡的這一套秩序,不單單是下位者,將自己這上位者都給忽悠瘸了,按照僵化的禮制刻舟求劍應對外部世界,就醬紫。


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烏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司馬光這段話高度概括了為啥要堅持一個我們現在看起來很僵化很虛的禮教名分。

而洋人不肯三跪九叩在當時看起來就是在挑戰禮教


很大原因是洋人不磕頭,傳統中國是一個以儒家作為統治哲學的國家,儒家核心是禮,要以禮治國;跪拜是禮的外在形式,禮的核心是上下級等級關係,不跪拜就不承認國家的基本統治原則,使得這個國家變得禮崩樂壞,而禮崩樂壞是國家走向滅亡的象徵。


按照羅胖的解讀,當時清朝想要賴賬,就是先簽一個城下之盟,等英國退兵之後再撕毀,不予履行。

在咸豐的設想中這是很合理的。首先咸豐覺得被英國打敗這種事,顯然太不合理了,肯定是這波不知道哪裡操作失誤,英軍再來,我必能反殺。其二,英國極遠,發動遠征,必然勞民傷財,百姓不滿。歐陸列強,必有所圖。簡單來說,咸豐覺得英國本土藥丸,這條約最後就不了了之了。其三,當時國內民意沸騰,老百姓紛紛表示要殺盡洋人,各地組織團練,咸豐覺得民心可用,想玩一波叛軍守國門。

他為什麼這麼想呢,因為不管是國內戰報,還是歐洲的時局,所有的信息,都是各級官員精心篩選過的,咸豐沒有上帝視角,沒法像遊戲玩家一樣,掌握所有真實信息。

既然大英果藥丸,那賴賬就是可行的。怎麼賴賬呢,就是推脫合約是下面的人在瞎搞,朕的官員都特么腐敗,朕一概不知情,這個條約朕沒簽過啊。想這麼干,那肯定要避而不見,不然就穿幫了。

這一招一開始還真把英國人繞進去了,萬萬沒想到堂堂大清皇帝居然搞這種無賴手段。最後他們也緩過來神了,只能把已經打贏的戰爭,再重新打一遍,再重新打一遍。打著打著就打進北京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國家唯一的依靠就是國家軍隊,民意都特么是扯淡。


因為對於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統治者來說,觸犯皇權就是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比什麼關稅商定、最惠貿易國待遇都難以接受。尤其是對於以少數統治多數的滿清統治者來說,對這點的敏感程度可以說是呈幾何倍數的。

那麼首先先明確一點,西洋使者見咸豐,會不會觸犯皇權呢?答案是肯定會的。當年馬戛爾尼訪華時,大清國在英國的眼裡就是個巨人,但即使如此,馬戛爾尼還堅持不下跪,最後妥協了一下才半跪。結果乾隆立刻發怒,大幅度削減馬戛爾尼使團的供應。

而咸豐時期的清國,卻是在英國手下接二連三吃敗仗的清國。那麼請問英使見到咸豐還會跪下嗎?甚至都不是半跪,是完全都不會跪!而且如果碰見一些狂妄的英使,類似麥克阿瑟那種風格的,甚至會對君主做出一些輕蔑的行為!

要知道,清朝的皇帝是多麼玻璃心啊,英使不給皇帝整跪,就大為震怒。要是英使不給皇帝跪呢?那簡直是氣涌如山,不可抑止了!那要是英使再對皇帝不那麼客氣呢?那簡直是天崩地陷,不能苟活了!更何況剛才說的,還有可能對皇帝做出一些輕蔑的行為,那簡直是……啊!!!!!

然而有一句話是可以通用的:「生氣嗎,很遺憾你又干不掉我!」當時的情況就是那樣,就算英使對皇帝不敬了,那清政府又能怎麼樣呢?通過武力找回場子?還是把對方痛罵一頓?打肯定是打不過了,要是罵對方,他再打我一頓怎麼辦呢?

所以咸豐皇帝,決定做縮頭烏龜。畢竟人家的腦迴路是這樣的:關稅協定、最惠貿易國待遇那都沒啥,甚至割地賠款都沒啥,無非是少了那麼一點土地,和幾分之一的財政儲備。但英使要是見了我對我不敬,我就沒有面子了,沒有面子,我在這麼大的帝國就沒有威信了;沒有威信,漢人就會把我們推翻了,那才是我最擔心的事兒啊!所以說割地賠款事小,見英使事大;割地賠款事極小,見英使事極大!

有一首詩描述這種情況我覺得很適合。

不知又過了多少多少個世紀,

考古隊員們挖開了一間辦公室。

只見那高度舒適的沙發寶座上,

端端正正坐著一尊木乃伊。

啊哈,這是什麼木乃伊?

好生奇怪的木乃伊!

你瞧他:

喉中彷彿還沒斷氣,

生命又分明已停止:

聽覺——已經消失……

視覺——已經消失……

四肢——已經僵化……

心臟——已經休息……

扯著他的耳朵大喊三聲!

此公居然不動紋絲。

於是考古界又有了熱門課題:

這寶貝到底是怎麼來的?

直到阿凡提教授發表了權威論文,

才解開了這個謎中之謎——

原來這位長官姓麻名木,

對於「坐功」他有著特殊的造詣:

每天他就在他的寶座上練功,

練呀!練呀!練呀!

終於創造了這偉大的奇蹟……

啊,是誰無意中

碰了一下他的帽翅兒?

(那是他的烏紗帽啊)

突然,他一躍而起!!

中國歷史上最沒有活力的朝代,莫過於此。

最後講個故事,唐朝時,突厥曾打到長安渭水邊,而李世民沒有做縮頭烏龜,而是獨自一人面對十萬大軍,和突厥進行談判,最後突厥退走。李世民從此勵精圖治,最後滅掉了突厥。

獨自一人敢於面對十萬大軍和在十萬大軍的保護下不敢面對英使一人,這差距已經沒法形容了。更何況前者受辱後還有自信勵精圖治,後者根本沒自信受一時之辱。

自卑這個東西,是很影響統治者進行決策的。


道統問題 華夷之變辯 天朝上國 你以為是說說而已 他老子道光的墓地為啥那麼寒酸 還有 他不是客死異鄉 那裡才是他的老家 其實咸豐他們那家子才是外來人口好不好 見了洋人你就是賣國 所以後來為啥李鴻章掌權呀 賣國是李鴻章賣國呀 這個鍋漢人來背 老佛爺聖明 見了洋人就是通敵 還是和蠻夷苟且 這皇帝你還做不做 再者說題主知不知鬼子六何許人也 這是大環境 咸豐真見不得洋人 還有就是咸豐個人 ,他吸鴉片已經到了必死無疑的地步,在床上拿著煙槍見洋人嗎,泄露國家機密,萬一談一半死了怎麼辦,八國聯軍就要提前到達戰場!!! 我提供方向,不服來辯!


在歷史上,在不斷地等待著那個開明睿智長壽好運的獨裁者的時候,整個國家、數千萬人甚至數億人,掌握在一個笨蛋或瘋子手裡,又不是什麼新鮮事,不然法國啟蒙運動怎麼會那麼無奈地,推出所謂的民主思想來?

咸豐,騙位子有方,治國無能,鬼子六居然不是氣死冤死的,也是大德喲。


一元主義的邏輯,相對主義的操作。

大清的天下觀與中國觀是一整套以三六九等為內核的不平等觀念體系,天下萬國、九州方圓、中國至大、天子至上。

洋人本就被目為二等人,讓他行中國禮儀拜見皇帝已經算是在人格上把他提拔成一等人了,結果洋人要堅持自己一套的觀念。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兩套不同觀念體系如何接觸?


我有我的規矩,你到我的地盤就得聽我的規矩!讓你跪,你就得跪!你不跪,老子就不見你!!哼!這就是我愛新覺羅氏的驕傲!!!


因為現在西洋人站在戰勝方的立場,不會行雙膝跪禮。那隻好不見。就好像現在如果有政府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那主席也一定不會見他們的啊。

馬嘎爾尼到底是行雙膝跪禮還是單膝跪禮的問題,我傾向於肯定是雙膝下跪了。沈愛娣的最新研究應該也可以很大程度上作證這個看法。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