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中醫學所說的內景反觀?


內景返觀」一詞,出自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的《奇經八脈考》一書中,他說:「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說,臟腑內景和經絡隧道,只有通過某種修鍊的人,才能內視(返觀)體察認識到。《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為「真人」能「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至人」能「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晉代醫學兼道家葛洪在其代表作《抱朴子·內篇》中也提及內視,曰:「反聽而後所聞徹,內視而後見無朕。」(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但是要想談清楚這個問題並且使人信服,恐怕還得從經絡形成時代的道家認識論談起。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早就認為人認識客觀世界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為學」即外求的方式,它是建立外界世界的抽象概念,然後用一些公式、推論來使概念之間發生聯繫,來推測並認識人們所要認識的客觀世界,這也是西方人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另一種是「聞道」即內求的方式,不是建立在形成概念並在概念之間進行推理的基礎上,而是通過一種東方人所特有的修鍊方式而實現的。我們可以把「為學」和外求的方法稱之為理性的方法,「聞道」或內求的方法稱之為非理性的方法或直覺方法。這是中國(東方)與西方的認知方法最明顯的不同。  以老子為代表的直覺主義者認為,人若常處在有欲的狀態,便只能通過感官接受到鮮明昭著的事物之信息,也可說此時是通過理性意識來認識事物。而人若常處在無欲狀態,「玄覽」(即後來醫學認為的經絡系統)便可接受到深遠莫測的「常道」之信息,也可以說是通過潛在意識和非理性意識來認識事物。由此可見,感官和「玄覽」都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或稱之為信息接收器。所不同的是,感官只能接收到來自外界的信息,而「玄覽」則不僅能接受外界的(微弱)信息,同時還能接收來自體內的信息。  如何充分發揮「玄覽」的職能,老子認為應該進行「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的修鍊。修鍊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排除雜念,收視返聽,使內心和大腦保持一種虛明的狀態,這種虛明的狀態可使「玄覽」接收到更多的,平常不易被人感知的來自體內的信息。美國某大學建立了一個完全隔音的實驗室,任何人進入此室後,不一會兒就能清楚地聽到自身各種機能活動發出的特有聲響,並明顯地感覺到許多平時根本無法察覺的機能活動,如血管中血液的運行等。這時的實驗對象並不一定處於「修鍊功能狀態」,只是由於外界環境的絕對安靜,試驗對象處於被動入靜狀態,從而使平常掩蓋了的、人自身較強的自我感知能力部分地顯現出來。這同主動入靜的修鍊狀態有類似之處。  現代腦電圖測試表明,修鍊入靜之時,人的大腦並不處於一種抑制狀態,而是呈現出一種更加有序的活動狀態。澳大利亞著名神經生物理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約翰·艾克爾斯,近年來致力研究人腦和精神活動。他認為人腦的精神細胞學物質實體構成第一世界;人的自覺精神——思維活動是第二世界,後者定位於聯絡腦的微型組件(即大腦皮質柱狀物),當它對精神世界開放時,就產生了思維活動。他說:「允許這種聯絡以兩種作用方式發生,如果我們把這種類比伸展得很遠,我們就可以用這樣一種方式把這種微型組件比做無線電發報機和接收機,它所起的作用,不僅是發報給自覺精神,而且也接收自覺精神」。根據這一假設,既然大腦微型組件的功能類同於發放和接收機,那麼,修鍊狀態時處於高度有序狀態的大腦微型組件,「功率」和「靈敏度」都將顯著增高,此時能接受和影響體內的信息,並獲得相應的知識,也應該是比較可以理解的。  當人通過修鍊而處於一種虛明狀態時,人體的「玄覽」便處於一種開放狀態。現代有人用誘導入靜法,可使常人變為經絡敏感人,成功率達88%。而修鍊有素者不僅僅是使內心或大腦處於一種虛明狀態,而且還要配合意念、呼吸等方法,即《老子》所說:「虛其心,實其腹」,則氣「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盡)」。「虛其心」即是大腦處於虛明狀態,「實其腹」即是通過意念、呼吸的配合,使真氣聚集於腹部(丹田)。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鍊,氣在丹田聚集充足後,真氣便會在其開放了的通道(即經絡)中運行。歷代許多古籍書中記載著修鍊者進入「虛明」狀態時能清晰地體察到自己的「內氣」的運行情況,沿任督兩經環行,稱為「小周天」;連十二經脈環行,稱為「大周天」。近幾十年來中國國內對一些人的誘導資料結果表明,被誘導為「經絡敏感人」後他們能明顯地自我感知循著經絡的各種異樣感覺變化,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中醫學和經絡學知識,也未經提示,但他們根據異樣感覺所描繪出的線路,卻與經絡理論中的記載基本一致。這些理論和事實提醒人們,關於經絡的認識和發現,很有可能主要是通過中國人獨有的直覺思維及「內景返觀」的方法獲得的。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指出:「我認為用複雜性科學的觀點來看中醫的經絡和氣是非常合適的。經絡和氣的問題在20世紀已經開始研究了,但是由於科學的局限性,複雜性科學發展也沒有認識到上述的幾個要點,所以大家都在努力找經絡在什麼位置,經絡的實體是什麼,氣是什麼東西,實際上這個方向是錯誤的,大量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很可能並沒有直接對應於經絡和氣的物質。西方解剖學與中醫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此。解剖學發現不了經絡和氣,氣實際上是大量細胞和器官相互配合和集體組裝形成的一種態勢。」

其實,「內景返觀」或「返觀內視」與所謂「六通境界」、「六根互用」一樣,都是是中醫理論產生的淵源,是認識中醫的天梯。在中醫看來,氣功、特異功能與中醫理論是一脈相承緊密聯繫的,因為「氣」與「氣化」是中醫理論的精髓。氣功實踐不僅是中醫理論的重要源泉,而且是中醫臨床的基礎與精華,所以《黃帝內經》把「養身」、「治神」、「守神」等氣功內容放在高明醫生即所謂「明醫」的必備條件之首。

昔日之中醫大師如扁鵲、華佗、張仲景、陶弘景、葛洪、孫思邈、李時珍等,都精通氣功,具有遙視、透視的功力。因此,有人認為這是中醫「上工」們所必須修持和具備的一種特殊能力和素養。時下,有人認為是「理性思考」和「精密實驗」的所謂「內證實驗」之「內證能力」,而不同於現代醫學的「外證實驗」之「實際操作」。也有人認為,其實就是道家所謂的「胎息法」,人一旦進入到「胎息狀態」,「心明」的狀態也就自然產生,即王守仁先生「心學」中的所謂「心明便是天理」了!原來人慾便是天理,理由心生,吾心即是便是理哦,無心外之物,無心外之理,心即是理,理即是心,茅塞頓開!

據修練氣功的中醫師們所說,練氣的功夫是通過一定的呼吸方法與意念活動緊密配合,激發真氣的產生。真氣充足後,意守部位即可產生熱感,到一定程度時,熱感即會沿一定線路運行。爾後意念緊緊跟隨熱感運動,亦步亦趨,此即修脈之功。一般是先通任督二脈,隨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等均可一一體察出來。進一步練功,對人體的內臟活動、七情變化以及人體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亦可體察出來,練功所體察到的真氣運行的路徑就是所謂經絡。周身的各種變化就是氣與氣化,氣行五臟六腑之間,所以是氣化功能之臟腑,而非實質形態之臟腑。肝為厥陰風木,始於一年之春,主升發,左升右降,肝升肺降,故肝氣行於左而主升,而非肝之形態實質在右……,這一切統稱為「內景」

有造詣的中醫大師正是通過氣功實踐對「內景」的觀察,獲得對人體經絡、臟腑、氣化以及疾病和疾病防治等等一系列的較為完整的認識,然後上升為所謂理性認識,這樣得來的知識稱之謂「內求」。經過所謂練功實踐與醫療實踐的印證探討,建立起經絡、臟腑的氣化論、運行論、整體論以及正邪論、求屬論、辨證論治等等,而最終形成了整個中醫理論體系。不少學功者,都知道意守下丹田,卻不知道意守二字實際上就是運用兩眼神光返觀內照。內視就是眼光和意念合在一起,然後,意在哪兒就觀哪兒,意在哪個穴位就觀哪個穴位。

  返觀內視是通往高層次修鍊的必經之路。盲修瞎練者不知其中的奧秘,他們把體外看到的一些光看作是很神奇的事,貪練不舍,而沒有把功夫用到返觀內照上來。氣功修鍊的高層次是出陽神,陽神呢,它由氣光胎修鍊而成,而氣光胎也就是古人講的「道胎」,它是以氣光的形態表現出來。而這種光是一種內光,是一個能量。這種光的產生,必須是由意念和氣相交合才能出現這種光。所以說,返觀內視不僅是往裡面看的問題,而是把你的神覺、意念帶到了相應的穴位。李時珍曾講過「內景隧道,唯返觀者察之。」不返觀就沒有內視功能,沒有內視功能也就難以了解人體的經絡、穴竅情況。「為醫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錯」。更重要的是,進入不了高層次,難達彼岸。所以古人說:「彼岸非遙,迴光返照既是」。只要在內守的時候,抓住返觀內視,就可以很快出現光感,就可以一步登堂問奧。不經過返觀內照,也很難出現天眼功能。

  兩眼神光的作用是由兩眼在人身體中的生理機制所決定的。「機在目」,「人之神,發於目」。從中醫學觀點看,五臟精華皆發於目,練功中無論是採取、交媾、烹煉、沐浴、溫養、結胎和脫胎,無不靠兩眼神光觀照自身,這是因為目到意到、意到氣至的緣故。

  好貪看外光於兩眼之前,為學功人的通病,越貪看此光、欣賞洗光,你的元神之氣就日益消耗。練功後,兩眼不是神光煥發、視物清晰,而是兩眼昏花、視物模糊、弊端立現。

修練氣功是否能實現「內求」觀察到「內景」?中醫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且不說氣功經典著作,如《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中的記敘,歷代不少醫家對此也是十分肯定的。《聖濟總錄》中寫道,「閉目內視,五臟歷歷分明,知其所處,然後五臟可安……視表如里,亦能驅五臟之神,為人治病」。李時珍在其所著的《奇經八脈考》一書中說到,「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察照之」。意思是說,臟腑內景和經絡隧道,只有通過某種鍛煉和修養,如修鍊氣功、禪宗靜坐的人,才能「返觀」或「內視」體察認識到。所以氣功訓練有素者,入靜程度較無功者深得多,而且由於練功充實了真氣,增強了真氣運行,敏銳了內部感觸機能,因此,在所謂有造詣的中醫大師看來,察知所謂「內景」是完全可能的事。

不僅如此,通過氣功的鍛煉激發、強化了人體內在潛力,還能獲得異乎常人的智能。以達到「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神通、漏盡通」的「六通境界」,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者即六根清靜之潛能均可以互相滲透乃至相互為用的「六根互用」。從而進入到「練氣化神,入神出化」的境界,此時即進入了所謂「特異功能態」。於是乎,出現超視覺、透視、遙視、意識感測、意識致動及其他等等超感覺的功力。到了這種境界,具有氣功、特異功能的中醫師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可以無所不為了!

在中國醫學史上,不乏「望而知之」、「聞而知之」、「神乎神」、「識未病」、「治未病」的「神仙」、「聖人」和「上工」。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就記載了扁鵲為齊桓侯診病的故事〔《韓非子》中又記為蔡桓公〕。扁鵲能察知齊桓侯有病,始在腠理,隋著時間的轉移而入血脈、腸胃、膏盲。齊桓侯不相信也不肯就醫,最後應驗了扁鵲的診斷不治而亡。

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中曾記載了張仲景第一次見到文學家王粲〔即建安七子之首王仲宣〕時,就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為沒什麼,便沒聽他的話,更不吃藥。幾天後,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兩案可謂異曲同工,故事雷同,都是「望而知之」的「透視」功力和「諱疾忌醫」的「規勸」故事!

所以說,氣功、特異功能對中醫理論的產生與形成,以及在中醫診斷與治療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精深的氣功造詣可使中醫的診、療技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早先就曾經多次說過,氣功、特異功能、中醫理論應結合進行研究,並希冀通過對三者的研究而形成人體科學,實現中醫現代化,乃至產生醫學科學革命和科學革命。 總之,在中醫看來,人體罹患,症象萬千,病名繁雜,究其要旨,不外是陰陽失調、臟腑失衡、六淫外感、七情內傷所引起的氣血運動乖亂。因此,中醫治療疾病就是啟動、調整患者的氣與氣化並使之恢復正常。中醫治病方法雖然很多,其主旨無非是祛邪、扶正、燮理陰陽,終至使乖亂的氣血恢復正常。所謂藥物治療只不過是通過藥物的四氣五味的適當配合,來恢復氣血的平穩。《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涌泄為陰。六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又說:「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寥寥數語,把中醫所謂治病用藥的原則、模式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使用針灸、氣功、導引、按摩等方法治病,顯然是通過經絡以啟動人體內氣達到治病的目的。《黃帝內經·靈樞》中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吹雲,明乎若見蒼天」。歷代氣功書籍中也大量記載有氣功師體察並引導自已的「內氣」運行全身「大、小周天」,以致能引「氣」至病所,通過「氣」來治病。

甚至還有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神州大地名噪一時的嚴新、趙學忠、張香玉、張保勝、張宏堡等等所謂氣功大師,能給病人發放「外氣」治病的。

這種使用「內氣」、「外氣」功力治病的方法,至今仍然還在民間沿用流傳。

在所謂「自然國學」家看來,「中國人有內向思維趨向。長期以來,通過體驗、直覺和自我調控,對心性即精神作了大量研究。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中國人藉助內向思維,即內省來達到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內體領悟和對外觀察被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的思維方式和由此而形成的基本觀念,決定了中國人在認識世界時,偏重綜合而不是分析,直覺而不是歸納,取向比類而不是邏輯推演,整體觀察而不是分割實驗。注重研究的是世界和萬物的生成、演化和持續,而不是其實體構成及其空間展開」〔見《自然國學宣言》〕。因此,作為自然國學之主力軍的中醫對人與人的疾病的認識以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亦然如是。

可見,「中醫理論」是其創造者中國古聖先賢們通過內省、頓悟的「內求」形成基本觀念而後上升為理性認識所形成的。並非是什麼中醫臨床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更不是廣大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鬥爭的創造發明。可如今的「國醫大師」、「名醫諸宿」鮮有嫻於此道者。他們不是表示要好好「虛心學習」,就是心存猶豫將信將疑,或是斥之為「荒誕」、「迷信」,看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唯心」。自己沒有真實的體驗,大家也沒一致的認識,於是乎只好如法炮製依樣畫葫蘆了。M老先生畢竟是新中國培養的新一代「中醫教授」、「名老中醫」,下一輪的「國醫大師」,真正的共產黨人,始終沒忘自己的「信仰」與「宗旨」。跟那諸多的中、青年中醫教師和研究生一樣,所深信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知道這社會所需要的不是盲從和迷信而是理性的思考,從冷靜的思考中作出自己客觀的判斷,自然不會相信「內景返觀」那一套神乎其神的東西!

其實,中國古聖先賢們聰明得很,只需看看《靈樞·經水篇》、《靈樞·胃腸篇》等等經典的記載,就知道他們早就把這「人體黑箱」打開過了,並進行了真實意義的「內求」。興許也打開過豬、牛、羊乃至能夠站起來的猩猩、猿、猴等動物的「黑箱」,進行過「類比」,早已形成了「臟腑經絡」的概念;仰望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經緯之度,將人比附為一小宇宙、小天地、小地球,得出人之氣是循「大、小周天」而運行的,以及《靈樞·邪客》所謂「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的「外求」類比述說,最終形成「經絡」的概念。

可見,中醫理論是通過「感覺」加「類比」的認知方法去認識人體臟腑、經絡、氣化功能、相互聯繫和運行路徑乃至形態,其實在人們心目中早已有了臟腑、經絡、氣化運行的所謂「構圖」和「心證」,只是過於粗糙和淺陋,沒有現代醫學那麼精細和科學罷了。猶如小學生們考試時作弊,先就偷窺了教科書上的內容,知道了答案的大概,只是不願承認罷了!

這「經絡」,人們雖可「感覺」得到,但始終無法在人體身上尋找得到並看得見。有人卻辯解說人體的「經絡」,人活著有,死了氣門閉了,「經絡」就沒有了。可令人不可思議而又十分奇怪的是為什麼氣門閉了,具有氣化功能的所謂「臟腑」卻都還在?只是唯獨少了「三焦」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現代醫學的「人體解剖學」基本源於屍體解剖,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是從一把刀開始的,是典型的「內證實驗」,而不是某些中醫所說的所謂「外證實驗」。它給現代醫學提供了大量科學客觀的依據。人死了,所有功能自然會消失,但人體的組織器官是不會馬上解體消失的,得有個緩慢的過程,「臟腑」既沒馬上解體消失,「經絡」何以能馬上解體而消失!

毫無疑問,所謂「內景返觀」,是先有了「感覺」加「類比」和「外求」加「內求」或者「內求」加「外求」的認知,形成了意念中的初步「構圖」和「心證」,因而才具有了所謂「內景返觀」的「內景」,從而達到了所謂「返觀」與「內視」的目的,即形成了所謂「臟腑內景」和「經絡隧道」的中醫理論。是「藉助內向思維,即內省來達到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內體領悟和對外觀察被很好地結合起來。」

從方法學角度而言,其與西方主流的「還原方法」似有不同。表面上,它是古聖先賢們進行特殊的氣功、特異功能訓練中一種能力和素養的「內求」,所謂「理性思考」和「精微實驗」的「內證實驗」。而實質上,可以肯定的說是先有真實意義的「內求」的「心證」然後加「外求」的「構圖」,才有了「內求」的「內景」和「內視」。是「先求諸於內,後類比於外」或「先求諸於外,後類比於內」混合的認知方法,是一種十分粗糙的「還原方法」加上了「神秘色彩」的產物。可見,所謂「內景返觀」或「返觀內視」,其實早已將對人體的「內體領悟」和「對外觀察」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只不過是為掩人耳目故弄玄虛所玩弄的把戲而已,未免太過虛假了。

  總之,「內景返觀」及道家內求法在中醫學中應用而逐漸成為中醫學獨特的認識方法論之一,它為中醫學提供了許多獨特的知識。充分發揮、利用和研究這一獨特的認知方法,使它重返科學舞台,更好地認識自我和自然,對研究經絡學說和發展中醫學無疑都將起著深遠的影響。


自己表達出自己是怎麼活著的?


祝英華道長的書可以幫助外行人略微了解其中一些特點

但就指導實踐而言,還是一句話,臟腑經絡以通為要。針灸補泄,治經不治病。具體結合治病還是要學習參考後代的醫學知識


推薦閱讀:

TAG:中醫 | 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