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導致了演員「天價」片酬?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瀉藥。

題目里列出來的表格價碼,真實性是有水分的,具體不細說了。

不過演員的價格越來越高,倒是事實。當然,這裡的演員單指扛劇的大牌。

造成價格走高的原因有很多。

我個人的感覺,大概有幾個方面吧。

第一,從明星的人氣來說。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傳媒時代。無論是智能手機和網路的普及,以及各種自媒體的普及,都帶來了一個結果:推廣的渠道越來越多了。而帶來另外一個結果是:炒作也越來越容易了。

放在十年前,一個明星要炒出話題來,渠道還是偏少的,你只能通過所屬的經紀公司,找平面媒體,電視媒體,網路媒體(幾個大的門戶網站),或者找些水軍,在一些國內當紅的大型網路論壇里發軟文帖。

但主要的渠道,依然掌握在傳統的傳媒,或者幾個大的門戶網站的娛樂版。

也就是說,刀,是握在別人手裡的。你想用刀,就要去求刀的主人。花錢買新聞做通稿也好,走關係也好。

但是現在不同了。

自媒體的高度普及,使得明星,準確的說,是明星所屬的經紀公司,具備了很強的自主性。

看看現在的微博就知道了。明星想推廣自己,或者推廣一部新戲,自媒體就可以承擔相當一部分的流量擔當了。

而且,自媒體針對的用戶群體,更精準。

這麼說吧,你投一個推廣的軟文,到某個平面媒體的報紙的娛樂版上,發行量可能是幾十萬,但報紙的用戶群體,看娛樂版的能有多少?一部分而已。

可是你投一個擁有幾十萬粉絲的,類型相近的自媒體,比如說某個很紅的微信公眾號的話,那麼推廣的效果,或許比一個平媒大報紙的效果更好。

造成了一個什麼結果呢?推廣的力度更強,渠道更多,想炒紅一個明星,也比幾年前要更容易。成本也更低,我說的成本,不單指金錢成本,也包括時間成本等等。

藝人,更容易紅了。

聚集的流量,和聚集粉絲,也變得更容易了。

這就造成了什麼結果呢?給人一個錯覺就是:現在的明星,比十年前的明星,看上去好像更紅。

這麼說吧,看看如今的小鮮肉,和前幾代的小鮮肉,在曝光度的對比。

當年的小鮮肉,比如陸毅,比如陳坤,比如佟大為,比如胡歌。

當年他們還是小鮮肉的時候,曝光度遠遠沒有如今的這些小鮮肉這麼高。

所處的傳媒時代不同,當年的小鮮肉們,也就是上上電視的娛樂新聞,上上訪談節目,上上報紙的娛樂版。

你每天有多少時間看電視,看報紙?很少,對吧。而報紙和電視節目,也不可能天天都播他們,對吧。

可是如今呢?如今的小鮮肉,成天都在微博上,在自媒體上掛著,有作品的要推,要炒,沒作品,也要炒,出個機場,逛個街,吃個飯,都可以拍個街拍,然後掛到自媒體上去。

而身為受眾的你呢,同樣的,你花了多少是時間刷微博,刷微信?很多,對吧。而你在刷微博的時候,明星在,刷微信的時候,明星在。

給受眾的感覺,就有一個錯覺:這些明星,好像無處不在啊

更深的錯覺就是:現在的明星,比從前的明星,更紅,號召力更強。

其實不然,不是號召力更強,而是號召起來更容易了。

大量的自媒體,把自己的類型受眾,都已經集中了起來,可以做到定向投放的精準度。

大量的自媒體,可以讓明星們曝光的頻率超過以往的任何時代。

鑄就一個當紅的明星,也許只需要寥寥的作品,但是可以用海量的宣傳,來炒出熱度。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覺得,這個片酬價目表上,很多藝人似乎是「虛高」。

但是這個虛高,其實也一樣是人氣,只不過這個人氣不是作品帶來的,是宣傳和炒作帶來的。

第二,從電視劇的製作來說。

電視劇的製作成本越來越高,大家都在打安全牌。

我記得,多年前,幾千萬就算是一部大戲了。可如今的成本呢?

高成本帶來的風險,讓投資人都賠不起,失敗不起。怎麼辦?那就打安全牌。

誰當紅,找誰!

不紅的,不找!

因為輸不起。

都去找當紅的了,自然當紅的就漲價了,市場規律。

舉個例子,王凱,偽裝者和琅琊榜紅了之後的一段時間裡,王凱的經紀人的主要工作,已經不是幫他接戲了,而幫他擋戲!因為他當紅,人人都找他。

還有就是,製作方也給得起更高的錢了。

之前的電視劇,回收的途徑就只有電視台。電視台購片。

首輪,二輪,三輪……這是電視劇出品方回本的主要渠道。

如今呢?還有網路平台,愛奇異,騰訊,樂視,優酷等等,都成為了夠購片方,甚至是參與投資,或者是乾脆就網路平台自己出品自己製作。

一個簡單的道理,原來的電視劇只上電視台播。

如今可以網路平台和電視台一起聯播。

出錢的人多了一個,營收渠道也比當年的電視劇更寬了。

出得起更高的錢了。

此外,因為文化產業的爆發,更多資本進入這個行業,資本更多,金主更多了,自然價格也就節節攀升。

此外還有一些潛規則,很難一一細說。

比如說有些虛高的,未必能接到這麼高,但是對外報價,還是要報的,具體項目再具體談唄。

否則的話,價格一旦下來了,往上就沒法再談了。

還有的則是明星之間的暗中較勁,比如說,A報價五千萬,B會覺得,我和TA人氣差不多啊,不行,我也要報五千萬,否則的話豈不是就被人壓了一頭了?

等等等等,這個圈子遊戲規則太多了,很難一一說清楚。


那你說為什麼知乎上同樣幫人點個贊,我們一毛錢沒有,人家大V上千塊?


很簡單,因為現在大家看片只在乎有沒有明星,不在乎劇情和編導。

唉,又得拿《我愛我家》說事了。我愛我家好看不光是因為有大腕客串,有實力派當主角,關鍵在於重視編導工作。全劇組拿錢最多的是編劇梁左,葛優這樣的大牌演員當時一集也就象徵性的給個兩三百勞務費甚至幾乎沒有,你再看梁左一集拿多少錢?現在呢?兩三個明星基本上就得耗掉將近一半的成本,這樣的作品能好看得了嗎?


天價片酬小鮮肉,還特么不會演戲,憑什麼呢?

標準說法是「市場決定」。但這個「市場」很詭異。

小鮮肉的市場,是誰在支持?當然是他們的「粉絲」。喜歡小鮮肉的,是各種小歌迷,還有些腐女剩女。

中國人有錢了,且女人有錢了,養個狗什麼的,就什麼男人也看不上了。剩女誕生。但強大的原始需求終究需要出口。她們投向了小鮮肉。就當公共「男寵」了。說到底,是洩慾對象。所以片酬里得包含這部分消費。我們看人都是人,不過人家是「打樁機」呢?消費妓女要花錢,消費男色呢?同樣。

小鮮肉也有親媽粉,中國特殊的計生政策,導致失獨群體。沒有了孩子,當誰是自己的孩子呢?TFboy是,其他童星也可能是。這就不是縱慾了,而是強大的母性使然。他們拍電影了呢?親媽粉會來捧場的。

這些老戲骨比得上么?

還有那些小粉絲們,被小鮮肉的經紀組織引導為了狂熱的群體。粉絲經濟,市場營銷與宗教學結合。形成的就是分外火爆的宗教狂歡氛圍了。小鮮肉的活動,類似大型政治集會。其實我在想,如果這些小鮮肉突然變成了希特勒,他大概能鼓動粉絲們馬上廣場暴動。

宗教化的商業營銷,保證了強勁的市場需求。這自然讓片酬走向天價。

這點老戲骨能做得到么?他們的對手不是演員,而是教主。而老戲骨無論如何,也只是戲骨。這完全超出了演技範疇。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即使牙膏銷量增加100倍,最終也只會剩十多個品牌,因為這是人類記憶的極限。

娛樂圈千軍萬馬,能成為大牌明星的也就十幾個,娛樂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大牌的收入當然就高了。


中國演員何其多,一二三線加起來少說上萬個。

真正有號召力的,中國大部分人都認識的明星,總共只有幾十個。最近很紅的,你數都數的出來。每年出的片子又那麼多,你說貴不貴?

我看魯豫有約,採訪胡歌和王凱,這倆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五六點起床拍戲,晚上一兩點收工。真的是人紅了忙不過來。而不怎麼紅的明星呢?天娛前些年捧的人現在都去哪了?

資源是分布不均的。10%不到的明星佔了90%還多的注意力。那些數量眾多的四五六七八線明星,誰管你呢?


題紀:

曾經一個演員能否出演電視劇的男女一號,是否被電視台部門認可成為出品公司首要的考慮點。隨著視頻網站在視頻內容傳播和消費環節中的份額越來越大,更多的演員逐步脫離對電視尤其衛視的依賴,藉助日益興盛的網劇成為人氣明星並且獲得超高的商業價值。衛視與視頻網站在「造星能力」上的此消彼長,相關的趨勢值得行業關注。

如同直播熱之於網紅,網劇風起帶來的也不僅限於平台、製作方、經紀公司和資本等機構利好,身處其中的人——製片人、導演、後期、藝人同樣獲得不少紅利。製片人和導演是幕後工作人員,站在前台的藝人則可以通過人氣、身價、片酬、資源等來衡量其價值溢出。

正文:

基於2014年-2017年電視劇(涵蓋傳統電視劇和網劇)藝人當年最高新媒體指數,我們發現,在提升藝人熱度和捧紅新人方面,網劇表現出越來越強勁的態勢,僅在剛剛過去的Q1季度,便有34位明星因參演網劇躋身藝人新媒體指數TOP100,而在網劇剛剛興起的2014年,這個數字僅為6,網劇用了三年多的時間,超十位藝人一躍成為超級明星,成為炙手可熱的稀缺資源,進而拿到更為稀缺的角色和廣告資源。(文後附2014-2017Q1參演網劇藝人新媒體指數TOP50榜單)

數據說明:

藝人新媒體指數由參與藝人參與劇集播放量、百度搜索、微博熱度、貼吧討論、豆瓣數據綜合得出,用以反應演藝人員人氣波動。本文統計自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間藝人年度最高新媒體指數。

特徵1、2017Q1季度,34位明星因參演網劇躋身藝人新媒體指數TOP100,約為過去兩年的總和,2016年為分水嶺

從2014年到現在,網劇拉動藝人人氣增長的能力一路看漲。2014年和2015年,網劇每年造星(進入藝人指數Top 100名單)均為個位數,到了2016年,數量大幅提升,全年共造星26名,是2015年的3倍多,進入2017年一季度,單純依靠網路劇進入藝人指數Top100的演員數量達到34名相當於過去兩年的數量總和。從該表可以看出,網劇大規模造星始於去年,今年只過了一個季度,且大熱的暑期檔未至便超過了去年人數總和,2017全年的網劇明星能否佔據TOP100名單的半壁江山,有待觀察。

特徵2、明星大咖觸網更頻:9位大咖已試水超級網劇,2017年,20位明星已集結就緒

縱觀整個影視劇市場,內容與藝人之間往往相互襯托,出現「劇抬人」或者「人抬劇」的情況,據此,我們大體將參演網劇的藝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咖明星加盟網劇,大體對應「人抬劇」;一類是通過參演網劇而走紅,大體對應「劇抬人」。

《盜墓筆記》

大咖加盟網劇被行業關注始於2015年愛奇藝推出的《盜墓筆記》,彼時,李易峰、唐嫣二人粉絲眾多,《盜墓筆記》是一個超強的小說IP,加之愛奇藝打出的一集500萬投入、面向用戶付費等創新之舉,該劇在一夜之間爆紅,不僅如此,從該劇的成功開始,網劇市場真正開始在整個影視劇產業中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大量金錢、人才、物資開始湧入。

榜單顯示,截止今年Q1季度,共有9位一線明星試水主演網劇,不乏趙麗穎、陳喬恩、霍建華、王凱、靳東、張藝興、陳赫等播出主演網劇之前本人已炙手可熱的大咖。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這9位明星中,藝人新媒體指數至今保持最高的還是《盜墓筆記》的李易峰和唐嫣,可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粉絲和大數據給予了其最高獎賞。

從平台分布看,4位大咖主演愛奇藝網劇,3位主演騰訊視頻網劇,1位主演優酷網劇,1位主演搜狐視頻網劇。隨著網路商業模式成熟,投資、製作越來越高,巨大的蛋糕誘惑之下,「超級網劇」中一線明星的參與度將會越來越高。從各家平台目前公開的網劇片單和主演來看,2017年,還將有不下20位明星主演網劇。

2016年及16年前參演網劇、第一批吃螃蟹的當紅明星。

2017年待播劇中,至少20位當紅明星參演的超級網劇。

[內容根據各家視頻網站公開資料整理]

特徵3、捧紅新演員,翻新小明星,網劇給更多的藝人搭建人氣天梯,有人身價暴增300倍

相比大咖參與網劇,通過參演網劇而走紅其實更能體現出網劇本身給藝人帶來的人氣、商業價值的提升。Vlinkage選擇的新媒體指數典型樣本顯示,從2014年到2017年,三年多時間裡,通過網劇爆紅的明星多達31位。其中,通過愛奇藝平台爆紅的影視新星達18位,騰訊視頻4位,優酷4位,樂視3位,搜狐1位、多平台1位。

通過網劇爆紅的明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已經是明星,但人氣不高,通過網劇而爆紅,如張一山;另一類屬於新人,通過出演網劇而被人接受,迅速脫胎換骨成為明星,像張天愛這樣的甚至由類似素人直衝一線。

張天愛

藝人新媒體指數反映的是演員的作品在開播期間,在新媒體上面的綜合表現情況,最能代表該作品與演員人氣之間的正相關性。我們選取了10位典型藝人,通過對比其網劇作品在播出期間以及其他時間段的數據,我們發現,爆款網劇對於藝人的人氣拉動非常強大:

以楊洋為例:2014年,楊洋的新媒體指數為7.323,2015年,《盜墓筆記》播出使其人氣大增,新媒體指數瞬間飆升至9.605,此後,楊洋的分數一直在9分以上,但即便2016年網台都在播出的《微微一笑很傾城》被炒得火熱,楊洋2016年的新媒體指數仍不及《盜墓筆記》播出期間,可見,《盜墓筆記》無疑是楊洋事業的天梯;

從圖表來看,張天愛的新媒體指數曲線與楊洋十分相似,爆發於2016年年初《太子妃升職記》期間,同期,她的微博粉絲增加了549萬

劉昊然

憑藉《最好的我們》走紅的劉昊然表現也很顯著,在2014年和2015年,他的新媒體指數均不到6.0,隨著2016年出演愛奇藝網劇《最好的我們》,他的新媒體指數躥升至8.629,劇播出期間新增微博關注數高達543萬

楊旭文

今年年初熱播的《射鵰英雄傳》使「新郭靖」楊旭文的「人氣」(新媒體指數)從5上升到8以上。

14年—17年網劇爆紅藝人新媒體指數趨勢

網劇爆紅藝人社交媒體表現

隨著人氣大爆發,憑藉網劇走紅的這些藝人身價呈現數十倍乃至300倍的增長,資源陡升:據公開資料:張天愛片酬從10萬直接飆升至3000萬,身價爆升300倍,不僅成為巴黎歐萊雅的代言人之一,還拿到了《建軍大業》《貓妖傳》《父子熊兵》《鮫珠傳》《武動乾坤》等頂級電影、電視劇資源;

吳倩主演《我的奇妙女友》之後,片酬從30萬漲至500萬,拿到《擇天記》《如懿傳》等電視劇資源,還開始進軍電影;

劉昊然出道的第一部戲片酬只有1萬,隨著《最好的我們》熱播,現在劉昊然出場費35萬/場,代言費200萬/兩年,不但與吳秀波、梁朝偉、劉詩詩一起成為小米代言人,還得到《琅琊榜2》男一號這種稀缺資源;

吳優

出演《餘罪》「大胸姐」的吳優星路急速上升,片酬由10萬躥升至500-700萬

【明星參演爆款網劇前後身價對比】

[以上價格來自行業信息收集,可能與實際情況略有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網劇爆發的周期並不長,還有很多在過去兩年通過出演網劇積累了一定的人氣,但沒有進入此次新媒體指數榜單的藝人,如韓東君、李現、胡耕豪、焦俊艷、張銘恩等人也表現出不錯的上升態勢,在2017年待播劇中,不乏以上幾位擔綱主演的網劇。

特徵4、偶像劇和懸疑劇主演最易圈粉,理性智慧+暖男+小有成的男主人設最受歡迎

從題材分布來看,偶像劇和懸疑劇分別以19名和18名的數量成為網劇最能造星的兩種題材。穿越、冒險、罪案等網劇擅長題材,在造星方面也表現不俗。偶像劇造星主要發生在網劇誕生的前兩年,以韓劇為主,懸疑劇、穿越、冒險、罪案劇造星則在近兩年較為突出。

從2014年-2017年Q1季度的參演網劇藝人新媒體指數TOP50來看,男女藝人數量差別不大,而分析前30名為樣本可以發現,男藝人19名、女藝人11名,因此,相比較來說,男藝人較之女藝人更易積累人氣

從角色塑造的角度來看,面對網劇題材的創新化發展,粉絲追劇、追星原因更加明朗,單純的瑪麗蘇、傑克蘇已經不夠滿足大眾需求,與之相對的,理性智慧+暖男+小有成的男主角色就更能夠滿足粉絲味蕾,比如《盜墓筆記》中的無邪《九州天空城》中的妖艷賤貨風天逸《法醫秦明》中的秦明《太子妃升職記》中的太子齊晟,眾多影視作品所呈現出的角色紛紛變成粉絲們的「老公們」,女性角色也不再柔弱,變成了「太子妃」、尹新月、黃蓉等女強人設。

特徵5、平台差距逐漸拉開,愛奇藝造星力領先

從平台表現縱向對比來看,2014年和2015年各平台造星數量差異並不明顯,到了2016年,平台之間的差距明顯加大,愛奇藝在這一年遙遙領先其他平台,全年25個名額中,愛奇藝貢獻了一半,12名的總數相當於其他平台加起來的總和。剛剛過去的Q1季度,愛奇藝仍以14的數量居第一位,不過可以明顯感覺到排名第二的騰訊視頻正在發力,兩大平台之間的差距在縮小。

總體來看,愛奇藝以總計30名藝人的數量排名第一,絕對優勢明顯,騰訊視頻以19名的成績排名第二,優酷16名排第三,樂視和搜狐視頻分別以5名3名排名第四、第五位,多平台藝人1位。

網劇造星原因分析:

網路劇製造明星背後的原因值得探究,「平台願意提供機會」,「內容創作相對自由」,「直達用戶」是我們認為過去兩年推動更多演員進入人氣明星行列的三大主要原因。

1)視頻平台提供更多機會

近幾年,各大視頻網站都在加大對網劇的投入,而這種投入不僅表現在資金層面,更表現在參與度上。從劇本到選角、再到拍攝、製作和播出,視頻網站幾乎會在每個環節進行嚴格的把控,在此過程中,視頻網站和新人往往相互成就。

一方面,視頻網站作為平台方本身沒有發行的壓力,對付費模式的推崇也使其更加註重長期的內容品牌效應而非短期的吸睛效應,因此,近期有很多業內主流觀點認為,對標美劇內容品質和商業模式預計會成為一些視頻網站的重要戰略方向。

美劇模式重要的一點就是以故事和製作而非明星來吸引人,因此很多美劇都不會用特別大牌的明星,國內的視頻網站也都樂於啟用新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視頻網站制播一體的方式與傳統衛視制播分離的方式對比,更利於影視新人的培養,而新鮮血液的湧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對一線演員的供需壓力,而由此壓力而生的行業亂象也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另一方面,從新人的角度,出演網劇能夠得到入行的機會並磨鍊演技,也更願意選擇更有影響力的平台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2)內容創作相對自由

題材和角色的多元化也是網劇能造星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傳統電視劇,網劇可以嘗試的題材更為多元,角色的發揮空間也更大。目前,大多數懸疑題材、穿越題材、冒險題材和罪案題材的網劇看點都在劇情上,角色為劇情服務,而演員的啟用又是為角色塑造服務,在這樣的模式下,不少新人演員被捧紅。

3)直達用戶

不管是視頻網站的把控還是內容創作空間更自由,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網劇內容更符合年輕受眾的喜愛,最終才能憑藉優質的內容帶紅參演的藝人。

目前,活躍在網路的用戶大多是年輕人,他們成為藝人培養人氣的基石,是話題度、搜索量等新媒體指數的參與者,而網劇往往更垂直於年輕用戶,甚至會從用戶需求出發,為不同屬性的年輕用戶定製更加細分的內容。

在網劇造星能力飛速提升的背後,與視頻網站對網生內容的深度介入分不開,更與網劇創作空間更大密切相關,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網劇受眾與新媒體受眾高度一致,直接抵達了構成輿論基石的年輕群體,他們才是藝人新媒體指數的背後「推手」。

結語:

雖然網劇的造星能力無疑是在提高,但跟傳統電視劇的造星能力相比,其總體仍處於劣勢。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相對「劣勢」對行業並非沒有意義:以往成名的明星一旦有新劇開播,增加人氣的手段可以說是「各顯其能」,緋聞、炒作、撕逼等不雅方式接連上演,但往往這樣的熱度給明星本身造成了職業口碑差評的影響。

通過參演網劇而爆紅的明星大多因為劇播出之前人並不紅而缺乏「炒作」基礎,等到作品真正開播之後,演員才可能通過角色塑造為提升人氣與口碑,從而達到自身價值的上漲,這種增粉方式可能會讓「炒作」「文替」頻發的當下娛樂行業抹去一絲浮躁,朝著更清澈、健康的方向發展。(但這並非說明通過網劇成名的藝人無水貨,電視劇藝人都靠炒作,而是指的一個普遍現象,請勿對號入座。)

明星成名因素很多,有播出平台、角色人設、營銷加持、更有個人特質和個人的努力等等。

基於此,本文分析的維度並不全面,但當我們得出網劇正在「造星」並且正在給越來越的藝人提供機會的時候,也許後續,我們更應該探討的是,在主平台悄悄轉移、粉絲經濟興起、小鮮肉小鮮花滿天飛、營銷手法不斷創新、資本不斷進入的互聯網娛樂時代,發生在網劇領域的造星機制究竟與以往有何不同?當下,究竟還有哪些因素在影響明星的誕生,他們來自哪裡,他們又將去哪裡?

附:2014-2017Q1參演網劇藝人新媒體指數TOP50

內容來源:與Vlinkage緯嶺視線合作稿件,希望能夠對大家了解影視劇行業有所幫助,謝謝閱讀。

最後在這裡放兩張楊洋的帥照鎮樓~


市場的壟斷以及觀眾的素養,湖南台播放再垃圾的電視劇,收視率也不會差到哪兒去,中國人口多,有很多人就是沖著帥哥、美女明星的名氣而去看影視劇,而且這部分觀眾人數眾多,多得足可以撐死整個影視圈的美女、帥哥明星!


說明我國影視行業資本不稀缺,好演員/劇本/IP/導演才稀缺。


其實天價片酬的演員,也就那麼幾個,這個行業貧富差距大,如果把各種雜牌乃至臨時演員算上,按平均水準來看,說不定也就是個快遞員水準。

至於這個別演員的天價片酬,只能說資本巨大,人口眾多造成的,這也是對社會有利的,否則這些錢去做啥?炒房嗎?


贏家通吃制度。體育圈也是一樣。

同樣的還有。為什麼六合彩頭獎那麼高收入。。。


劇本不行演員湊,所以影視公司要掙錢就需要大牌參演。而劇本不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審查制度導致任何劇本上的創新和嘗試都有可能被審批部分一票否決,對於投資方來說最划算的辦法就是使用政治正確的腦殘劇本。


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頂尖的都賺的多。大家想想各自行業內最頂尖的人才,哪個沒有這些演員賺的多?或是享有的社會資源也是非常的多。

我覺得很多比較,行業之間是有差距,但是在行業內差不多的地位檔次中,演員其實還算一般。只是大家關注的比較多而已。你沒看到還有更多的演員只能跑龍套,吃盒飯,領點零時工的錢?

舉個例子,你所在城市,收垃圾的你覺得肯定社會層次低,賺的也不多。但是要是屬於收垃圾裡面的頭,我想每個城市裡的管收垃圾的老大,賺的錢都不一定比一線明星少。那你說人家和一線明星的社會差距還這麼大呢。

至於那些說做科學研究,教育的。確實很多普通人也是一般的生活。但是演員也同樣有一般的啊,說不定還沒一個工作穩定的做研究,教育的有錢。

至於那些做研究,教育頂尖的。那肯定比演員有錢多了。搞網路科技的大佬,新東方的老大。不就是頂尖的科技,教育么?

更何況演員很多也只是一時紅,所以還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不說其他,任何一個城市裡任何一個行業中做到最頂尖的,個人資產和一線演員也相差不大了。而且人家還是可以一輩子賺錢。

中國還是人多。願意付錢那就說明有價值。只不過演員受到的關注多而已。

你把一線演員和自己相比,那肯定不行。把一線演員和你所在行業的一線頂尖比較才對。那你發現演員還是錢少的。

大家要做的不是看著演員賺錢眼紅,而且在自己行業好好提升自己,做到那個位置自然有那個薪水。等你那個時候覺得自己拿這些錢理所當然,為什麼要去看別人在他的行業是頂尖的你還不爽?你做到自己行業頂尖沒有呢。那個時候你比他們拿的還要多。


周迅就算了,好歹有演技有地位。可是安吉拉北鼻?是什麼原因?讓我陷入了思考。


只是這個行業曝光度高,所以我們知道他們這個行業最頂尖的從業者的薪水,如果科研行業,商業等等其他的頂尖從業者薪水披露出來,你會發現,不是演員薪水高,是各行各業頂尖人才薪水高


本人新號,因此再次發一遍(我虛榮,想要看到有人給我點贊,請你們給我點贊!不要感謝,感謝別人看不到不能讓我虛榮!

這個問題我感興趣,我來回答。

我只關心事實,所以文筆上我就不太花心思了,會意即可。(當然這樣紅不了,在知乎可讀性比正確性更重要,但我無所謂,我純屬吃飽了撐的不吐不快)。

先說一些事實和我自己的分析。

1、我曾經參與過一個影視公司的IPO工作,這個影視公司屬於煤老闆的資產,拍出過一些市場影響還可以的片子,這個IPO雖然最終失敗了,但給我提供了一些靠譜的信息。由於紀律問題我不能透露IPO的公司名稱,但這些消息絕對靠譜(這兩年打算上市的影視公司也就那麼幾個,觀眾可以猜猜,呵呵),電視劇里像黃曉明這樣的一線明星,一集電視劇明面的片酬是20萬左右,自己能拿到10萬(扣稅一半,好像是40%+,但簡單處理成50%得了),為了給明星避稅,製作公司提供一定的報銷額度,大約是10萬/集左右,扣掉增值稅、發票的成本,演員本人到手能拿7、8萬。這樣看來,一線演員的演員演一集17萬左右,一部電視劇4、50集3個月拍攝周期,到手800百萬的樣子。

2、華策影視每年都公布報表,可以從中一窺端倪。2014年公司電視製作費用10億元,在拍攝列表裡的電視劇有30部,當然這30部電視劇沒有都拍完,我們假設這些費用可以摺合成拍完15部電視劇吧,那麼平均每部的製作費用是6000萬,現在電視劇演員成本基本都要佔到50%左右吧,我們就大膽假設演員費用佔60%,每部平均50集,每集演員費用就是稅前72萬,扣稅+抽水,每集稅後也就是18萬左右供3個人分,這些電視比較大的牌兒,有高圓圓、黃海波、宋丹丹這種檔次的,比較小的牌兒至少也有個陳赫、郭京飛、王雷這種檔次的,你說平均下來這些擔當二線製作主演的明星,能拿到多少錢?頂多也就是每集4、5萬塊了。這其中,張馨予也演了一個封神英雄,可以看出來14年她也就是這個檔次。為什麼她天天炒新聞走紅毯?為什麼參加跑步節目?很明顯是她的經紀公司給她刷人氣呢,她要是真賺錢還用得著干這些個?說個不好聽的,上綜藝,可能連一集2000都沒有。

2013年,公司電視劇製作費用5億,投拍電視劇34部,我們就算製作費用摺合15部吧,片均製作費用更少,演員收入更低了,我們就不細算了,因為這樣太打這些「明星」的臉了。

2、我自己的一些見聞:我曾經交過一個北影讀書的女朋友,這個女朋友跟我說有個小有名氣的男演員追過她,這個男演員露臉還是比較頻繁的,他也不是大配,也不是小配,就是一般的配角,台詞不少,也需要點兒演技的,看電視多的人可能認識他,算是一般中等製作電視劇(「一般中等製作電視劇」是指陳赫、郭京飛這種檔次的二線主角擔綱主演,單集片子製作費用在100萬左右吧)裡邊6、7號的樣子,一集純到手2萬,一年能拍幾十集吧,其他收入0,還需要請副導演等吃飯,送禮啥的,真正拿到手的純收入也就幾十萬吧,比我這種金領要低不少。

3、一些媒體上的消息:

愛情公寓的製作人曾經說過,《愛情公寓》第4季每集製作費用為50萬,90%都花在了製作上,所以製作水準還是可以的(我也覺得比於正劇那種學生劇團水平的道具強多了),6個主角分到的錢加一起也就是每集稅前5萬,供參考。

羋月傳孫儷片酬單集稅前30萬,她有經紀公司,所以到手1/4,拿多少錢自己算。這已經是她拍完甄嬛之後大紅大紫的片酬水平了,甄嬛的時候她的單集片酬收入絕對不會超過20萬。當然,可能製作公司會給她一定的報銷額度,但估計不會太高。

葛優大爺曾經抱怨過電影片酬「只有600萬」,真是嚇煞人啊,不過葛優大爺自己沒有經紀公司,純拿到手的大約300萬多一點兒,國內其他人電影片酬不會高於葛大爺,如果有經紀公司,拍一部電影可能也就拿到手100萬出頭。目前電影的片酬的確偏低,但絕不會跟電視劇差那麼多,否則誰腦子進水了還拍電影?真正紅的人,例如葛優、黃渤、王寶強為什麼死也不拍電視劇?趙薇拍了一部電視劇但人家是製作人,連章子怡黃曉明李冰冰都很久沒拍電視劇了吧,劉德華拍一部電影收入才稅前1000萬,稅後500萬,為啥他不去拍電視劇,拍一部就有幾千萬收入?所以我估計電影電視劇的片酬也就是差不多的水平,一部電影幾百萬,電視劇相當或者略低一點點的水平,這已經跟國際上電影片酬高電視劇1倍的常態有很大背離了。

ps:佐證,09年馮小剛說電視劇請不起他,至少那個時候,電影的片酬水準應該還是遠高於電視劇的,那麼現在電影和電視劇,所以電視劇片酬大幅上漲到跟電影相同或者略低,也符合描述,至於說電視劇大幅上漲以至於漲到了電影片酬的好幾倍,很難理解,至少馮小剛現在還沒拍電視劇,不是么?嘿嘿。

王寶強在離婚官司中的身價是1個億,考慮到大部分財產構成都是房子,有價值的增值,可以認為他實際賺到手投入買房的錢大約在4、5000萬左右,也就是一年4、500萬,考慮到開銷,他的收入可能在7、800萬/年吧,王寶強現在也能算準一線吧,票房號召力甚至高於陳坤這種,而且他很高產。

像鹿晗、吳亦凡這種小鮮肉,沒有真正的實力和票房號召力,全靠公司大規模包裝,公司花了那麼多錢,抽水比一般演員重多了,一集電視劇就算給他們開15萬稅前(實際上來看,他們基本上都是去蹭角色的,有沒有錢都難說,有錢頂多也就10萬/集),自己拿到手的能有2萬一集?1年就算玩了命演100集電視劇,到手也就是200萬吧,算上商業收入,4、500萬頂天了,大概率2、300萬的樣子,不過一個新人,就靠著外形和炒作,收入就能比肩多年積累的實力演員,也夠可以了吧。

真正片酬50萬的,有,但極少,至少得陳道明陳寶國王志文李雪健這檔次了,而且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單幹,扣稅之後都是自己的,他們演一部真正的大製作電視劇,稅後拿個1000多萬甚至2000萬問題不大,但這些人一般不在乎錢,挑戲,人家是真不在乎錢,這也是為什麼最近這幾個人很少出來了,很多「大製作」裡邊需要一個氣場強的,只能請得起陳建斌這種角色了,因為這幾個人是真貴,也是真挑劇本。現在所謂的「當紅明星」,片酬還不夠檔次,一部電視劇是王凱演還是李易峰演,是用佟麗婭還是用趙麗穎有很大區別么?可替代性這麼強,為什麼要給你超高的薪水?這些人的收入大概率在一年4、500萬的水平,由於不是全民偶像,這種收入已經很高了,跟老牌明星能夠比肩了。

總結:

一般一線明星一年最多也就拍2部大製作,也就是能純到手1600萬的樣子,算上商業收入,即使單飛,封頂收入也就是稅後2500萬了。現在「大明星」接戲的節奏是1年1部的樣子,年收入不會超過2000萬。這樣的人中國應該不超過20個,活躍的不超過10個。有些一線明星吹拍一部電視劇就拿上億或者幾千萬,咱們算算啊,你丫一個主角拍部80集的電視劇拿走1個多億,這部電視劇製作費用起碼得3億了吧,賣給湖南衛視這種電視,一視兩星,湖南衛視這種起碼得拿出來接近2個億的錢來買你吧,人家電視台一年成本經費最多4、50億,80集的播出時間最多占電視台放映時間1%,你這80集電視劇的經費能佔到人家的5%?你逗么?人家能做不做節目了?就算你一年能重播5次,你每次重播都能帶來首播的經濟效益?現在二輪播放權一集只值1、2萬塊而且理論上可以無限播放(一輪播放權起碼100多萬一集),有多少價值可想而知。

如果沒有經紀公司,或者自己開經紀公司,拿到手的就會多一些,因為沒有經紀公司抽水,這也是為什麼大明星多數是單飛,二線演員一紅也鬧單飛的原因,但你單飛了,接戲的機會就變少了,有經紀公司的話經紀公司會幫你打點應酬,接戲的機會也多,所以收入是否划算也不好說,娘娘現在不是還有經紀公司么?劉濤也有經紀公司。

二線明星,沒有經紀公司的話,收入封頂大約在單集5萬*100=500萬,加一些商業收入,大約在6、700左右,但不玩命的話,一般在單集5萬*50=250萬,商業50的話,收入是300萬左右。有經紀公司的,收入減半。這些人其實也不多,跟陳赫、黃覺、郭京飛、王雷等人咖位差不多的人很多麼?好像很少的樣子啊。這樣的人中國應該不超過200個,活躍的不超過50個。

我說的這些報價是正常市場價,如果參演大導的戲,收費要便宜很多,不是說陳坤拍讓子彈飛都不要錢么?正常戲份那麼重怎麼也得收個2、3百萬吧。所以如果有點兒藝術追求的話,到手收入就更低了,很可能得在上邊的數據上打8折甚至5折,那就更少了。

三線那些經常在屏幕上露臉的小配,很可能你對他都耳熟能詳了,但基本上也就是高級白領的收入,一年100萬封頂,大概率50萬,至於那些中戲、上戲、北影畢業的大部分學生以及其他藝術院校的帥哥美女,只能成為每集自帶服裝演出費300的炮灰,我看還是告別自己養活自己的節奏吧,琢磨嫁個大款娶個富婆更合情合理。這個層級的人就算很多了,大部分三校學生的努力目標也就是這樣了吧。

坦率的講,經過仔細分析之後,演員的收入並不算高,一線明星也許可以比肩優秀企業家,但二線的收入就只能當個小老闆了,考慮到是青春飯+紅的時間短,性價比真的很有限。在一線城市,二線演員可以看做有錢人的門檻,相當於金融it的金領收入,至於三線,也就是個富裕中產的水平,比金融、it的一些白領收入還要低。

至於為什麼很多管理部門、媒體、導演、製片說拍戲演員成本太高了,因為演員成本這兩年確實長得很快,年輕偶像劇明星例如高圓圓,幾年前只有10萬/集,但現在達到了30萬,漲了2倍,但物價沒有提高兩倍吧,製作費用不可能提高兩倍吧?

有人說明星一天甚至半天出場費就幾十萬,那當然,你對人家職業生涯毫無幫助錢又多,不宰你這種小肥羊宰誰去啊,但這種錢更是要層層扒皮,舉辦活動的公司那邊經辦人得吃回扣,中介公司或者穴頭得賺錢,經紀公司還要抽成,扣完稅還要給助理啥的發工資,我們簡單計算一下,50萬費用*(1-50%稅)*(1-3-5%經辦人回扣)*(1-30%中介公司抽成)*(1-50%經紀公司抽成)*(1-10%助理工資、媒體軟文等成本)-1萬自負住宿、飛機等成本=每個環節都抽成最少也就拿到6.5萬,這樣看收入還高么?沈夢辰這級別的,表面出場費20萬,實際拿到手的有2萬就不錯了。當然這裡邊每個渠道都能優化,例如不通過中介公司,合理避稅等,像范冰冰這樣的專業工作室,估計能拿到一半的錢達到20萬左右(專業、單幹多麼的重要!)。

但我不相信范可以拿到很高的代言費用,代言多難啊,只有大品牌才有代言一說,代言費幾百萬,這麼多年只有成龍李連杰葛優姚明劉翔李娜級別的才能拿到,鞏俐拿歐萊雅都算小咖了。范冰冰所謂的代言就是普通廣告,你弄個透明洗臉皂廣告告訴我比中國移動廣告給的錢還多,收入上千萬,你信么?全中國透明洗臉皂企業加起來盈利能有1000萬么?笑。她有20個左右廣告每個平均稅前50萬,稅後20萬,收入400萬,扣掉軟文之類營銷費用的,廣告收入一年300萬左右吧。走穴活動的話,我親眼看過范冰冰出場費稅前40萬,那麼拿到手的就是十幾萬左右,一年算她20個也有300萬了,加上演戲,一年7、800萬吧,算是一二線中間吧。至於一年2億,恕我腦洞不行,智商不夠燒的哈哈哈。


個人認為這只是倖存者偏差而已。一方面只有片酬高的演員才會時常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被人們所記住;另一方面,人們不願去了解影視行業的整體情況,成千上萬生活拮据卻有著演藝夢想的人被忽視。誠然我國觀眾水平偏低,很多人還未脫離單純看臉的觀念,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才華而受到關注,隨著娛樂產業的發展,觀眾的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同時需要承認的是,天價片酬符合市場規律。有人買賬,一線明星收入自然很高。而如果算上默默無聞的小角色,我相信影視行業的平均薪酬未必比很多技術崗位要高,更何況整個行業的辛苦程度不必多說。


所謂「天價」,其實是一個很模糊的詞,既很主觀,又很客觀。

客觀上來說:

一是因為貨幣超發。07年以來,中國的貨幣供應總量連續超越了日本、歐洲和美國,目前大概相當於歐洲和美國的2倍,日本的3倍,所以現在的錢遠沒有以前值錢。我記得大概七八年前看個報道李連杰出演電影友情價800萬,對於他來說現在的6000萬未必比那個時候的800萬值錢多少,畢竟我家門口的砂鍋都從3塊漲到13塊了,只是明星片酬的基礎值大,增長的絕對量也大。而且資本的增長是按倍數來,絕對量的分布是不均勻的,貨幣就算超發了10萬億,有9萬億最終都是落在上層集團的手中,所以越往上層的消費品價值增長的越迅速,而明星其實也可以算是消費品的一種。

二是因為資本浪潮,說白了哪裡賺錢錢就往哪裡去,這個總是階段性的,鋼鐵、房地產、互聯網,現在輪到文化體育了,其實成因很複雜,但你也可以簡單地認為跟老百姓的階段性需求相關,飽暖思淫慾,精神需求的增多決定了文化行業的興起。大批的錢湧入影視行業,往哪裡投?資本都是一陣風,哪裡見效快投哪裡,而在這個行業里,最門臉最為大眾熟知的無疑就是明星,辨識度高,投資見效快,而這又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他們的價格上漲就遠超行業的平均水平,而且還一直在漲,除非這陣風慢慢減退或者消散。

三是因為觀眾的話語權提升。外部競爭日趨激烈,賣方市場逐漸在往買方市場過渡中,觀眾的選擇面變寬,英劇美劇韓劇日劇都來跟國產片競爭,所以電視劇市場也從供給導向轉變為了需求導向,以前誰演技好誰上,或者誰跟製片跟導演關係好誰上,現在是誰紅誰上,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需求導向,人氣就是觀眾的關注度和變相的需求,觀眾的需求決定了演員的取捨,所以貴的越來越貴,便宜的愈發無人問津。

四是明星的變現渠道迅速增多。互聯網和自媒體的興起,讓觀眾的購買力有了爆發的機會,片酬僅僅只是拍片嗎?不是,還有合作的廣告、主題曲、網遊、周邊等等等,明星的變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自然也帶來了明星價格的水漲船高。

五是明星的運作成本大大增加。這幾年跟隨明星出現越來越多的一個詞就是團隊,媒體運營、粉絲經營、公關、宣發、造型不一而足,以前一個人賺錢幾個人分,現在一個人賺錢幾十上百人分,不提高價格怎麼辦?

最後才是行業的二八定律,最頂尖的一部分人拿去了整個行業的絕大部分利潤,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演員行業每一階層的貧富差距較大部分行業都更大,富的撐死,窮的餓死,這是職業特性決定的,如果綜合去看,這個職業的平均收入或許上漲的並沒有讓大家那麼驚訝。

說完客觀,來說說主觀的方面。

為什麼演員拿這麼多錢會被人詬病,說是「天價」,如果是個造原子彈的拿這麼多錢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多罵聲,王健林「先賺他一個億」也沒有那麼多罵聲,所以我說「天價」是個主觀的詞。

一部分是因為中國文化里對「戲子」這個行業根深蒂固的不屑,只不過現在商品社會,一切向錢看齊,明星的地位比以前高了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明星台前再光鮮,在人們的潛意識裡始終都是上不得檯面的,證據就是你粉他的時候他是男神是super star,一朝轉黑保不齊就是一句「不過是個戲子罷了」。

除此之外,更大的原因我想是因為,這是一個在旁人眼裡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行業,不需要寒窗苦讀不需要刻苦鑽研,只要有漂亮的臉蛋,只要在鏡頭前擺擺POSE念念台詞,你就可以掙普通人十輩子都掙不到的錢。

他們的付出和得到是不成正比的,一旦得到太輕易了,那麼必然是不值錢的。

會有人說明星背後的辛苦什麼的,你看喬任梁都抑鬱致死了,這固然是一部分因素,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服氣,環衛工比他們辛苦多了,一生掙的錢都比不上他們兩個鐘頭。如果僅僅是這種程度的辛苦,大把的人搶著上。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個職業實在太依靠「運」這個字了

一個中國十幾億人,漂亮的何止千千萬,願意賣身求上位的何止千千萬,情商高智商高啥啥都高的又何止千千萬,但最終呢,有運氣紅的有多少個?有運氣紅到金字塔頂端的又有多少個?這裡面,固然有個人的努力,可是努力佔多少比重呢?

為什麼娛樂圈那麼多人信佛,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評論非常精闢,但凡付出和回報極度不成正比的人都會選擇信宗教,付出太多會通過信仰尋求解脫,得到太多則想通過因果來獲得一種心安理得。

從這方面違心的來說,當一個人帶著上輩子的好運氣來掙這輩子的錢的時候,「天價」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但歸根結底,如今影視圈的整體定價存在泡沫是毋庸置疑的,這不是說一部劇不應該花那麼多錢,而是大部分劇的質量跟他的成本不成正比,跟他的利潤更加不成正比。

而演員的「天價」片酬是目前影視產業泡沫最大的表象特徵,無論有什麼樣的理由,是特定階段也好,是必然過程也好,既然是泡沫,那麼遲早都會得到修正的。


沒人吐槽炮王報價片酬一億多是在搞笑嗎?就他那演技,除了演床戲可以,還能演什麼?哈哈哈


這是嚴屹寬歷史地位最高的一次


特別想問,不找當紅演員就真的沒辦法吸引消費者去觀看嗎?


那些臉癱居然能要八次方的數量級


明星藝人在中國的片酬非常高,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也難怪有些明星紅了總要來中國撈一桶金再回去。

我們先來看一下國內當紅電視劇演員片酬一覽

動輒幾千萬上億的片酬

難道其實爸爸說的那個小目標其實是很容易達到的? (才不是!!!)

あれ,放錯圖了,這個才是

明星演員的薪酬達到電視劇或者電視綜藝預算開銷的70%,已是如今廣電行業的家常便飯。但是,如果明星片酬佔據過多的成本,那麼用在製作的資金就會減少,導致了影視作品的質量不能保證。

人民日報將大家一直混為一談的演員和明星的概念區分開來,而這確實是明星薪酬不斷拔高的主要原因。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追一部劇,一部電影,都是沖著演員去的,收視率票房都高了,但值得回味的經典作品卻越來越少了。

那麼,日本明星的片酬如何呢?

(看不清的戳圖片放大!)

在上一季的日劇中,「世上最難的戀愛」大野智的片酬是150萬日元,波瑠110萬日元;「99.9-刑事專門律師」松本潤130萬日元,香川照之180萬日元,榮倉奈奈則有15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7-12萬。對比國內動輒幾千萬上億的片酬,真的心疼愛豆了有木有!不得不感嘆在中國,藝人賺錢真的太容易了!

相比之下,日劇片酬相對合理,這與其獨特的製作和估價機制有關。日劇產業幾乎被日本各大民營電視台和NHK壟斷,和中國影視劇公司製作完成後再分銷給電視台的運作模式完全不同。

由於對日劇產業擁有極大話語權,日本電視台對演員片酬定製了一套評估機制。台內電視劇製作部門會定期對觀眾實施調查,得出每個明星當季的預期收視率,然後綜合考慮其業內地位、演技等其他因素,確定片酬預估值。隨後,電視台工作人員據此與明星經紀公司或本人談合同,一般最後的結果和預估值相差無幾。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各電視台存在一定默契,極少為爭搶特定「大腕」陷入「惡性競爭」。各大電視台為同一演員提供的片酬也基本類似。以電視劇為特色的富士電視台一般報價最高,其次是TBS、朝日電視台和日本電視台,但各台之間的差距一般都在「20%」以內。如果有演員當季人氣超高,電視台會通過好的劇本、人脈關係等進行爭奪,絕不靠哄抬片酬。

而且日本明星一般隸屬於經紀公司,片酬談判往往由公司出面。由於電視台在娛樂圈地位強勢,各經紀公司出於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係的考慮,一般不會為旗下藝人的片酬和電視台翻臉或漫天要價。明星一般會和某電視台電視劇長期合作,這也有利於穩定片酬。

另外,不少日本明星目光長遠,片酬不是其接片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當時《半澤直樹》創下本世紀日劇收視率新高,主演堺雅人身價暴漲。有民營電視台以單集300萬日元的報價邀其加盟,但最後堺雅人還是選擇了NHK的「大河劇」,片酬僅為民營電視台的十分之一。

有人說,他這是為演藝事業的將來考慮,出演大河劇後,將進一步確立其在演藝圈的地位,未來拍廣告的收入會成倍增加。

而廣告收入呢,就日本人氣最高的男團「嵐」來說,他們的廣告代言應該是全日本最高的了,一個人的代言費大約在40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200多萬。

但是,這些收入還得和經紀公司分成,如果是五五分成在日本已經算是不錯的了,三七、二八分成也是很常見。所以到藝人手裡錢有多少可想而知了。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呼籲了那麼久,誰聽懂了?!

請責怪我們消費者自己!

觀眾水平普遍低,

普遍意義深一點的就不感冒,

普遍看個臉熟和熱鬧。

資本可以主導,關鍵爛片還真心有人喜歡看。不說別人,我一個姐姐,上海通用月薪上萬的白領。我在她面前黑不得《小時代》一句。。人家覺得這電影好極了!

私以為擁有獨立靈魂獨立思想的非腦殘粉絲,面對別人有理有據的批評自己的偶像,是一定不會對噴的,別說改進了,聽進去話就是種進步吧?你去現在多數高中的女生堆里,說吳亦凡鹿晗一絲絲不好試試?分分鐘讓你想死在法治社會的土地上。

中國人的文化根基沒了,拍那麼好的電影幹啥呀?大眾要看有顏值的有名氣有話題的,是個熱門的賺錢工具得了,出了耐人尋味的片子,大多數真不看!

過去西方國家談戀愛表達得直接,「我愛你」,「你住在我心裡」,「沒有你我生不如死!」

中國人談戀愛極其婉轉繞著彎表達,「月亮代表我的心」「都是月亮惹的禍」。

現在很多都變了,我們當下求的是配不配!玩不深刻了。

愛情如此,電影亦如此。

藉此再次感嘆周星馳電影越來越來的悲哀。。


看了下評論,沒發現一個高質量答案,包括本人這句


只能說現如今黃蓋太多了~周瑜不夠用了都


炮王1.2億,連個零頭都不一定拿的到,不開這麼高的片酬,還怎麼洗錢吶!


為什麼體育界和影視界會出現天價薪酬?

1、邊際成本低:500人看劇和500000人看劇,對於演員來說,付出的勞動是差不多的。

2、用戶對產品質量敏感,對價格不敏感:我願意花800元看德國隊的比賽,不願意花80元看中國隊的比賽;你願意開通樂視會員追楊穎的劇,但是不願意為我的優質答案用1秒鐘點一個贊。


別的不說 《如懿傳》周迅和霍建華加在一起1.5億,但是人家可以要演90集的!劃一下兩人一集的片籌才167萬不到,已經是降價出演了好嗎!


只有我覺得,杰倫的偏低了嗎...


和頂尖的商人比,頂尖的演員們的收入算低的。

大多數行業做到頂尖,都能得到不菲的收入


好演員少,市場大而且相對閉塞,觀眾欣賞水平低,電影電視劇門檻太低。如果像國外那種電視劇大部分被電視台把持著應該會好得多


從大環境上來說,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人們兜里有錢了,當然對精神文化有更一步的需求。要知道西遊記中飾演小白龍的王伯昭3集片酬就是1500元,那可是80年代,人均收入30-50元之間

具體來說:

1,整個影視業市場的擴大。電影市場從1978的46部到2015年824部。2015年生產的電視劇達到400多部。2014年上線的電視劇達到69000小時。市場的擴大,從業人員的增多當然會產生一批金字塔尖部高收入群體

2,視頻網站的興起。儘管廣電實行兩劇一星政策,但視頻網站的興起直接填補了這一個窟窿。比如據報道如懿傳每集賣出1500萬天價

3,大IP時代。有了微博,有了直播軟體,有了各種綜藝真人秀,明星能夠直麵粉,更好的打造自己的形象,也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粉絲,形成自己一批鐵杆粉絲。

4,炒作的因素

5,演員辛勤工作。以前看過一個採訪,說蔣欣的每天5,6點起來工作,半夜12點才能收工。這麼辛勤的工作工資相對較高也是能理解的

5,當然也有部分是因為要洗錢。香港90年代黑社會洗錢大多都是採用影視劇方式。

其實這也符合統計學上28原則,金字塔尖的人拿走行業上絕大部分錢。但相當多的人實際也拿著行業平均工資


這個問題我感興趣,我來回答。

我只關心事實,所以文筆上我就不太花心思了,會意即可。(當然這樣紅不了,在知乎可讀性比正確性更重要,但我無所謂,我純屬吃飽了撐的不吐不快)。

1、我曾經參與過一個影視公司的IPO工作,這個影視公司屬於煤老闆的資產,但這個IPO失敗了,由於紀律問題我不能透露IPO公司名稱,但這個消息絕對靠譜(這兩年打算上市的公司也就那麼幾個,觀眾可以猜猜)。像黃曉明這樣的一線明星,一集電視劇20萬左右,自己能拿到5萬左右(經紀公司抽一半,扣稅一半),然後會有一些報銷額度,因為為了避稅,在5-10萬/集左右,扣增值稅、發票的成本和公司抽成,到手能拿到2、3萬,也就是這樣的演員演一集7、8萬的樣子,一部電視劇50集3個月拍攝周期,到手3、400百萬的樣子。

2、華策影視公布過報表,2014年,公司電視製作費用10億元,拍攝了30部電視劇,當然,這30部電影沒有都完成,我們假設有15部是完全費用吧,那麼也就是每部製作費用6000萬,基本上每部電視劇演員成本都要在50%左右吧,我們就假設60%是演員費用,高估一下,每部平均50集,那麼每集演員費用就是72萬,稅前,兩三個主演拿70%,也就是稅前50萬,稅後+抽水只有十幾萬了,還得兩到三個人分,這些電視起碼都有個都有個拿得起來的演員吧,至少也有個陳赫、郭京飛檔次的,你說他們能拿到多少錢?頂多也就是每集幾萬塊了,這些「萬眾矚目」的明星,其實也就這個檔次了。這裡邊包括一個張馨予主演的封神英雄,可以看出她到底是啥檔次吧,呵呵。為什麼天天炒紅毯?為什麼參加跑步節目?真有錢還用得著幹些這個?

2013年,公司電視劇製作費用5億,投拍電視劇34部,我們就算完全費用是15部吧,製作費用更少了,演員收入更低了,就不算了,因為太打臉了。

所以我可以大膽的說,像黃覺、王子文這樣的半紅不紅的二三線演員(你管他們叫幾線都行,反正不是一線,也不是龍套),一集純收入也就是幾萬塊,全年收入不會超過200萬,跟我相當。但人家片約多,猛拍戲賺幾百萬也不奇怪,這就比我牛多了。

2、我自己的一些見聞:曾經有過一個北影演員的女朋友,這個女朋友跟我說有個男演員追過她,這個男演員出現在各種電視劇的配角,也不是大配,也不是小配,就是一般配角那種,台詞不少,也需要點兒演技的,也有人認識,論起來一般中等製作電視劇裡邊6、7號的樣子,一集2萬,一年能拍幾十集吧(因為不是每個都需要他),其他收入0,還需要請導演吃飯,送禮啥的,真正到手收入也就幾十萬吧,比我這種金領要低。

3、一些媒體上的消息:

愛情公寓製作人曾經說過,第4季一集製作費用每集50萬,90%都花在了製作上,所以製作還是可以的(我也覺得,比於正劇那種學生劇團的道具水平強多了),那麼6個主角分到的錢也就是加一起每集5萬,供參考。

羋月傳孫儷片酬30萬,給公司的,自己到手1/4,自己算。這已經是她拍完甄嬛之後大紅大紫的水平,甄嬛的時候絕不會超過20萬。

葛優大爺曾經抱怨過電影片酬只有「600萬」,不過他沒有經紀公司,純到手大約300萬多一點兒,國內其他人電影片酬不會高於葛大爺,如果有經紀公司,拍一部電影收入可能也就到手100萬左右。

目前電影片酬偏低,但絕不會一部電影幾百萬電視劇幾千萬的水平,否則誰腦子進水了還拍電影?真正紅的人,例如葛優、黃渤、王寶強為什麼死也不拍電視劇?趙薇拍了一部電視劇但人家是製作人,黃曉明也很久沒拍電視劇了吧,劉德華拍一部電影收入才稅前1000萬,為啥他不去拍一部電視劇就有幾千萬的?所以我估計電影電視劇片酬也就是相當的水平,一部電影幾百萬,電視劇相當或者略高一點點的水平,這已經跟國際水平嚴重倒掛了。

王寶強離婚官司身價1個億,考慮到都是房子,有增值,可以認為他實際賺到手的錢大約在5000萬左右,也就是一年500萬,他也算一線吧,票房號召力甚至高於陳坤啥的,而且很高產。

像鹿晗、吳亦凡這種小鮮肉,公司包裝花了那麼多錢,抽水比一般人重多了,一集電視劇就算給他們開15萬睡前,自己到手能有2萬一集?1年就算玩了命演100集電視劇,到手也就是200萬,算上商業,4、500萬頂天了,不過一個新人,就靠著外形和炒作,收入就能比肩多年積累的老牌明星,也夠可以了吧。

真正片酬50萬的,有,很少,至少得陳道明陳寶國王志文李雪健這檔次了,而且這些人基本上不用給經紀公司錢,演一部真正的大製作電視劇,稅後拿個1000多萬甚至2000萬問題不大,但這些人一般不在乎錢,挑戲,人家是真不在乎錢。現在所謂的「明星」,還不夠檔次,簡單說一部電視劇是王凱演還是李易峰演,是用佟麗婭還是用趙麗穎有很大區別么?為什麼要給你超高的薪水?這些人收入大概率在3、400萬的水平,由於不是全民偶像,收入已經很高了。

總結:

一般一線明星一年最多也就拍2部大製作,也就是能純到手7、800萬,算上走穴收入,稅後1500萬是大牌明星的收入封頂。就這還得極度高產才能做得到,現在很多「大明星」兩年拍不上一部戲,能賺多少錢可想而知,如果黃曉明每年只拍1部戲,考慮到他自己有經紀公司,1年收入就是1000萬左右。

如果沒有經紀公司,或者自己開經紀公司,那麼到手就會多一些,高產的話,封頂在2000萬左右。而且我說的這個公司由於是煤老闆的項目,演員對其開價都比較貴,很多大導的戲要便宜很多,不是說陳坤拍讓子彈飛都不要錢么?正常怎麼也得收個2、3百萬吧。所以如果有點兒藝術追求,收入就更低了,幾百萬很正常。

二三線那些經常在屏幕上露臉的,基本上也就是高級白領的收入,至於大部分那些中戲、上戲、北影

坦率的講,這個收入,不算高,跟一些不算很大的小老闆差不多,這樣的小老闆我們會認為是有錢人的門檻,不算高門大戶。看起來大明星靠自己也就這樣了,比很多高級管理人員、明星打工仔還收入要低不少。

有人說明星一天甚至半天出場費就幾十萬,當然,你對人家職業生涯毫無幫助,不宰你這種小肥羊宰誰去啊,但這種更是層層剝皮,舉辦活動的公司那邊經辦人得吃回扣,中介公司得賺錢,經紀公司還要抽成,還要給助理啥的發工資,還要納稅,明星個人能拿到幾萬就不錯了。而且這種,應該也不是每天或者每周都有,並不是總能碰上。

代言、廣告的話,代言費用高一些,國際大品牌幾百萬,稅後能拿到200萬,但有一個就算很牛逼了,也就是鞏俐啥的能做到,一般人還是算了吧,至於什麼皂女王、粥之類的,幾十萬頂天了,這種普通廣告收費就是一兩集電視劇錢,拿到手20萬塊算高的。


實際中國的金融制度有問題,多餘貨幣沒處去,就像房地產和股市


天價片酬和影視審查制度不無關係。整體打包審查造成成本比較高,明星是保障不虧錢


原因:

1 信息技術的發展。演員的收入來源於觀眾。100年前的戲班子,再努力,受眾始終有限。現在一線明星的受眾都是全國性的,少部分明星就能滿足大部分觀眾的需求。

2 媒體碎片化。現在培養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一線明星成本高於大家只看央視和TVB的時候。造成一線明星具有壟斷優勢和定價權。

3 電影市場發展過快。資本要和市場搶時間,花大價錢在明星身上,比起其它影響票房的因素,效率更高,風險更低。


知道一點兒潛規則,實際上沒有這麼多,有py交易


這體現了人民快速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與國內創作水平停滯不前的矛盾。


所以我討厭一切相關產業鏈的商品,因為全都是泡沫。明星代言的小牌子我一定不買,大牌子無所謂。我完全拒絕名人效應,我尊重藝術家,但是我不追星。

這是一個看臉的社會?_?


很明顯,中國電影製作行業以圈錢為首要目的。

找一個人氣高的演員,自然就有了電影的受眾了。誰還為電影的質量多花功夫。

啟用冷演員,新演員,風險太大,電影爛了沒人看,誰擔風險?

所以說,只用紅人的導演都是渣渣,只知道圈錢的渣渣。銀屏上的那些臉我都看吐了,真吐了,一看這張臉就知道是演戲,完全入不了戲。哎,誰來拯救我。


好萊塢也一樣,巨星就是眼球就是票房,兩千萬美元俱樂部表示不知道題主在問什麼。

不過這幫鮮肉。。。。


明星片酬歸根究底還是商品買賣,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結果。國內熱門明星如此高的片酬,與業內所獲取的收益對比,只是正常的「商品標價」。

一個願打!

一個願挨!

我們圍觀!


額,難道不是市場原因嗎


嚴屹寬好帥呀!


拍不出好電影就靠明星來掙票房,畸形。話說你們也反省一下自己,一部影片沒有大明星來演,你看嗎?


奇貨可居

電影想賣個好價需要1.特效得牛b 2.故事得好看 3.演員

1.特效 其實對於中國觀眾來說,特效是權重最低的加分項。大部分觀眾依然沒有鑒賞特效的能力,大部分導演依然僅僅把特效當成騙錢的噱頭,大部分鼓吹特效畫面的中國電影都是「我學了三年動畫同學的作品級別」(參見郭導的爵跡)

2.故事 一想到高中那群連三本大專都夠嗆考上的人都去學了編導,就對中國電影的未來更加悲觀。十年前的英雄無極十面埋伏至少還能講圓故事,十年後的致青春,微微一笑,梔子花開只剩下情懷。希望中戲上戲能在培養方案中加上高數線代,培養電影人基本的邏輯能力。

3.演員 小鮮肉大概是中國電影最後的偉哥了。任你器小活爛,至少看上去雄健多了。畢竟大部分粉絲憑著尋覓(幻想)更好交配對象的生物本能,給小鮮肉舔吊都願意,更別說區區五十元的電影票了。

演員是中國電影的僅有的票房號召力。這種號召力投資少,只要一張顏,演技什麼的無所謂。見效快,多少爛片憑著演員的號召力票房也能上億。所以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掌握命門的演員們取得極高的報酬是正常現象。


這個回答必須匿名。

先上結論:洗錢

資本家洗錢,明星抬高身價。

明星背後的資本不敢用黑錢,不敢讓警方知道錢的來路,對吧,那就投資娛樂,比如:高調宣布給明星5千萬,其實明星只得1千萬,賬面上也是過明星的賬號,然後又流到出資人手中,當然實際操作比這個要複雜,這個只是最簡單的方法。

我剛聽到爆料的時候,也是十分震驚的。

同時也明白了那麼多撲街的劇、電影,明明播出後明明收視率很差,甚至撲街,但劇組偏偏吹收視率如何如何高,劇組賺了多少億?

原因就在這裡:吹的目的,在於遮蓋洗錢。

比如2億,上報給稅務局也是說賺了2億,然後宣布給明星分紅5千萬,合同也寫明給明星分紅5千萬,明星的賬戶也確實進賬5千萬(合法收入),明星又轉到自己的海外賬戶,最後其中4千萬又流回出資人手中,不就是合法收入了嗎?

至於吹的2億,減去明星的5千萬,再減去拍片的各種成本及稅,剩下的錢,就以正大光明的理由——拍片賺的,成為合法收入,又回到資方手中。資方的2億黑錢,損失拍片成本、稅、明星的1千萬,餘下的都洗白了。

明星也獲得露臉出演的機會,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給明星報酬 ,可以 ,但也沒辦法。畢竟明星,得靠人家粉絲來賺錢了。不合理的地方是明星的報酬,使得劇組其他工作只能縮水進行。編劇,特效,攝影,甚至群演。大家覺得的天價,也是影視劇成本佔比太大。或者和其他分工的成本太多。解決這問題顯然不能光靠控制明星報酬,而是提高其他人員的報酬。尤其是群演啊。


製作方 發行方 演員 工作室 互相之間投資持股,所謂高片酬,無非是,錢,左手到右手,最後民眾買單。

角色有什麼好選的,大明星自己願意演的自己演,不演的,當導演,當監製,當出品方,再讓旗下小鮮肉演。

莫不如是,現在電影電視劇就是資本遊戲,和藝術、創作有什麼關係?!


當然是洗錢,不然誰捨得這樣花錢,拍一部劇不可能帶來這麼高的收益,電影更不用說沒票房!


演員是無產階級,製片方是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擠兌資產階級大好事啊。

短期工工資加速上漲,對收入翻倍計劃大好事啊。

不知道批評的人屁股坐在哪邊,還要阻礙收入翻倍目標的儘快實現,其心可誅。


因為中國電影消費人群主要是青少年,這些人中大部分看電影是看熱鬧,熱鬧是什麼,主要是明星。


諸位回答的大都在體現演員之間收入的差距上。

但題主真正想問的是:「憑什麼這些靠臉吃飯的大明星隨便拍一個戲就能頂題主掙一輩子辛苦錢?一個幾百萬就是北上廣一套房哎!是中國收入差距增大了嗎?」

別什麼事情都怪到社會頭上。深層次的東西我不懂,但是商業邏輯上,支持明星獲得高片酬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投資方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

拿王寶強的《唐人街探案》來說,票房8個億,按分成投資方能拿三分之一大概兩億五。雖說導演劇本水平都很高,但是你想如果沒有「王寶強」三個字,換別人比如包貝爾,加上劉昊然、陳赫,這部劇能有四個億票房?給寶強幾千萬片酬,然後多四億票房狠掙一個多億,這買賣你做不做?

有一天你能給別人帶來上千萬收益的時候,你的工作的收入也能水漲船高買明星買的房。這才是差距的原因所在。


供需


買方市場導致的大幅度溢價,上游願意給那麼多錢去和對手爭,說到底還是消費者群體數量巨大。

簡單來講,商家不是傻子,既然這個價格能穩中有進,至少證明演員的確能為甲方賺回這些錢。

另外,有次無聊的統計了下娛樂圈前台可供使用的演員分布情況,還是很觸目驚心的(也就千把個)。估計人李易峰也不想那麼紅,架不住市場現階段情況下運作不出那麼多的後起之秀誒。


就是一個生意啊,比如商人知道用大名牌可以賺更多的錢,這裡導演就是商人,明星就是大名牌,賺的回來就不惜成本了,而大部分觀眾又是在看臉。


除非是真的,要不就是洗錢


有人看 自然就有錢賺

如果大家都不看 自然就沒錢賺了

市場經濟啊 有啥奇怪的


當導演找一個一線演員時,更多情況下,看中的不是他"演員"的身份,而是他"明星"的身份,是他背後驚人的話題度,影響力,粉絲數,票房號召力。就這個意義上說,這麼高的片酬是值得的。

那些演技好卻沒什麼名氣的演員,就辛苦的多了。


難到你們不知道走賬和洗錢是什麼意思么?


中國有些群體觀眾看電影就是在精神嫖娼而已,花同樣的錢你肯定願意嫖安吉拉卑鄙提愛撫爆乙飯餅餅污衣煩。


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受眾(主力是年輕人群)的審美觀念,明星也逃不開市場經濟,天價同樣不會是賠本的買賣,最終承擔這些的都是我們自己。舉個例子,都不看真人秀,不看真人秀里的廣告,誰會請他們來跑?羊毛出在羊身上,但羊毛出的有點多,卻沒被製成幾身好的衣裳,這裡面有經濟發展,社會意識形態,政治社會因素,或者說是必經的陣痛期。


首先要承認演員的價值,畢竟是市場指導。

有誰感興趣可以去統計下,一部劇里臉部特寫可以佔據全劇多少時間。這是個看臉的時代,也說明,除了臉就沒啥好看的了。


電影身價還算靠譜,畢竟只是身價,不能跌份。圖案僅供參考就可以

電視咖一個個身價上億什麼鬼,都按照這個身價,此刻我只想@IRS


媒體經濟就是這樣,當年喬丹一個人在商業廣告上掙的錢比全世界所有籃球運動員加一起都高,你又怎麼看?


我擦別嚇我,吳亦凡這廝值那麼多錢?


推薦閱讀:

TAG:明星 | 中國經濟 | 收入水平 | 收入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