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與後來的文明有聯繫么?可以將中國歷史前推么?

良渚,三星堆等是原生文明么,這可以證明中國各代有多個原生文明么? 良渚文明有文字嗎?

相關問題良渚,三星堆等遺址的發現能否把中華文明的上線向前推進? - 知乎


1.良渚文化毫無疑問與後來的文明有聯繫。它在當地的直接繼承者是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還有浙南的好川文化也被認為是探索良渚去向的重要線索,從已知的這些遺存看,良渚並不是突然消失,當地也沒有人口滅絕,良渚的很多陶器文化因素包括營建土丘的習俗都在當地得到了繼承,但是環太湖地區的曾經達到的高水平的社會組織確實是在良渚之後衰落或崩潰了。

現在很難說良渚的在制度或精神文化層面對我們熟悉的夏商周有何影響,但是一些跡象顯示從中原龍山到二里頭-二里崗之間,中原地區確實吸收了相當多的外來因素,其中包括來自良渚的影響,比如玉琮和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青銅器上的獸面紋,又比如喪葬中表現的比較嚴密的等級制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良渚並非完全消失或斷層,只不過是被後來的歷史書寫所遺忘。

2.原生和次生之間沒有截然分界線,毋寧視為連續光譜的兩端。不同的文明之間只有接受外來影響程度的差異,幾乎不存在完全獨立產生、與周邊沒有互動的封閉文明。相對中原來說,良渚是原生「程度」比較高的,首先它形成的時間早,其次在良渚繁榮期,多見良渚對其他地區的影響,反向的文化輸入很少。三星堆文化的年代很晚,比良渚晚了一兩千年,兩個器物坑的年代是在殷墟文化時期。如果是文明,相對新石器晚期文化來說大概不能當作原生的。

3.對良渚社會組織發展水平的認識存在一個隨著材料變多而深入的過程。有關文明概念的界定及其依據沒有形成一致的認識。對良渚的性質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比如「古國說」、「王國說」、「酋邦說」、「邦國說」、「方國說」、「早期國家說」等,有時即使稱謂一致可能實指也不同。我個人覺得良渚和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青銅時代早期的地方社會可以稱得上文明。舉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比如Renfrew認為:

考證中國的文明起源,或者是國家形態社會的出現,我們不必停留在商代。良渚遺址以及中國其他地區的研究進展,提供了大量證據———公元前3000年,中國已經進入了文明的發展階段,可能略晚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除了發達的灌溉體系,早期良渚還有一個人工湖,唯有國家形態的社會才有能力去從事大型的土木工程建設。當然,這種能力在工藝複雜、製作精良
的玉琮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引自:史前史的重要性:考古與人類生存狀態)

4.中國的概念形成較晚。如果是指現代中國國境線以內,那麼(按上述標準)中國當然存在多個文明,原生的和次生的、同一時期並存的都很多,除了現在,幾乎沒有哪個時代是只有一個文明的。如果是指先秦文獻中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那數量就少得多。良渚的一些因素被商周繼承,但整體特徵如中間階層居多的社會結構、神權和宗教氛圍濃厚等,都和商周差異巨大,現在很難說它屬於「中國」,當時中原地區的人也不會這麼認為 ,視作和當時中原不同但有聯繫的文明實體較妥。

「中國歷史」也可以做不同理解。如果是指與「史前」相對的狹義的「歷史」,即文字記錄的歷史或文字產生以來的歷史,那麼這個「歷史」,就中原來說目前至少可以推至晚商時期,早的話一般認為夏也算歷史時期,再往前應歸入史前。如果是指出現人類以來的歷史,那麼舊石器時代也在「歷史」範疇內,良渚並未把中國歷史往前推,只有那些距今200萬年左右或更早的舊石器早期遺存才有這個可能。

5.良渚陶器和玉器上發現一些刻畫符號,被認為非常接近於文字。到底是文字還是一般符號還沒有統一看法。即使是文字,多認為和甲骨文屬於不同系統,總體上還無法釋讀。


前幾年的考古結果是:

良渚文化消亡時間提前了,在BC2300,也就是4300年前就沒了,而中原龍山文化的起點年代被推後了,剛好是BC2300

這就很令人遐想,一個剛消亡,一個剛興起,地區還不同,是大洪水來了,遷徙而去與當地文化結合成為新的社會?

ps 山東龍山比中原龍山要早一些,雖然都叫龍山文化,但其實兩者差別不亞於良渚與大汶口的差異。

很多人說傳統史料中的大禹殺防風氏,就是良渚古國消亡的原因,那是因為十年之前還在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的終止時間在BC2100~BC2000之間,而恰好當時夏朝建立的時間點也在這裡,防風氏的地盤也是良渚故地。

但是,越往後面考古探測、遺迹年代,得出的結論更傾向於

BC3300,繼承崧澤大酋邦,建立起了良渚社會,

BC2900,良渚人開始修建當時世界級的都邑,

BC2600,良渚古國進入鼎盛時期,已經建立起大陸玉器之路、沿海航線,

BC2350,遭遇千年一遇大洪水,同時被周邊蠻族攻佔,錢三漾文化開始,

隨後,良渚殘部向北、向西、向南三個方向,沿著早已建立起來的玉器之路、沿海航線避難。

南遷的一部與南方百越結合,因為當地太落後,良渚成果沒法繼承發展。

西遷的一部與當時石家河社會結合,因為石家河比較強,選擇性吸收了良渚成果,但主要還是自己的祖父大溪文化、父親屈家嶺文化的東西,個性很明顯;

西遷的這一部還有沿著長江中上游繼續前進的,他們到達四川盆地,這裡的寶墩社會也相對發達,但差不多與良渚社會同時被洪水、蠻族給毀滅,陷入城邦割據狀態,選擇性吸收了良渚成果,但自身又不如石家河那樣集權化,所以個性不足。

北遷的一部與宿敵大汶口酋邦交戰,兩敗俱傷,良渚人沒能佔領山東半島,大汶口酋邦也解體完畢,已興起的山東龍山城邦,吸收少量良渚成果,主要仍繼承於大汶口文化,個性也比較明顯。

北遷的這一部在山東受阻,於是進入中原,當地文化比石家河、寶墩、山東龍山弱,比南方百越強,而且處於割據狀態,是理想的接納移民地區,此後,中原龍山社會冉冉升起。

BC2050左右,良渚古國覆滅三百年之際,有一位中原領袖帶領群臣到良渚故地,會盟天下諸侯,並藉機擒殺了當地大酋長防風氏。這位中原領袖的名字叫做:大禹。

根據臨終遺願,大禹葬在了良渚故地。錢三漾文化結束,馬橋文化開始。

同一時期,山東龍山城邦也衰敗,新起的岳石文化,較之有退化;石家河古國被堯舜禹三代征伐,日趨沒落,中原還有一部分勢力佔據了江漢地區;四川盆地重新統一起來,三星堆文化開始,新建立的古蜀國與中原夏朝似乎有天然的友善關係;燕山遼河一帶開始崛起一個新的國度,夏家店下層文化,雖然都是夏字開頭,但這個國家跟夏朝沒關係,可能還有貿易糾紛。

又過了接近兩百年,少康復國,重建夏朝社稷,派了一個兒子到良渚故地去祭祀大禹,並就地冊封為越君。

復國後夏朝的帝杼、帝槐,不斷對東夷用兵,搞得人家很不開心。岳石文化日趨沒落。

又過了兩百多年,夏家店下層文化也已衰絕,燕山以南的下七垣文化繼續南下,並與山東半島的岳石文化聯軍攻夏,是為商湯伐桀。不久,岳石文化也消亡了。

夏軍慘敗,王子率一支夏人北逃草原,夏桀率另一支夏人南遷江淮。在會師越君之前,夏桀就死在路上了,但馬橋文化突然大繁榮,發展為了小古城社會。

同時,古蜀國內部也發生變動,進入新的王朝世系。還有一支夏朝同盟的祝融八姓部族被商人追著往南逃,到商亡時他們建立了楚國。

順便說下北逃草原那支夏人,當時的豳國(周朝的祖先公劉所建)差不多就在北部與草原交界的地方。

終商朝六百年,始終存在東夷的敵對。東夷成分複雜,有山東半島的岳石文化後裔,跟商朝結盟攻夏,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你說可恨不可恨呢。還有江淮地區的蠻族也被歸為東夷,包括越地在內,畢竟越國反商,出師有名。

越國在浙北,以前夏桀殘部逃到的是皖南,與浙皖相鄰的省份——江西在商朝時期有一個很厲害的角色:虎方。這個名字是商朝對它的稱呼,考古上叫做吳城文化,是一個青銅王國,與商朝交情匪淺,有可能結成了軍事同盟,一起對付東夷。

最後,商朝就葬送在東夷手上,前方戰事正緊,被背後的西岐聯軍偷襲滅國。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上,東夷、北狄、巴蜀、南蠻,都出力不少呢。

要補充的是,商朝覆滅後,商人北遷(都是從哪來就回哪兒去),燕山遼河地區沉寂五六百年之久後,夏家店上層文化興起,同時還有箕子朝鮮建國(當時箕子朝鮮似乎沒到朝鮮半島?後來才遷徙過去的)。

好了,以上只是答主的小宇宙爆發一下,構思了一部跨越千年的yy草稿,是根據題主的問題「良渚文明與後來的文明有聯繫么」 來展開的。


1.良渚尚不能稱之為文明,只能稱之為文化。三星堆亦然。所以也無法將文明史前推。

2.良渚文化沒有成形文字,但是有疑似是文字前身的刻畫符。

3.按照蘇秉琦先生的觀點,中華文明起源本來就是「滿天星斗」式的,自然在不同地域有多個獨具特色的區域性原生文化。

4.從時間線上看,繼良渚文化而起的是馬橋文化,但是馬橋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面貌差異甚大,而且不如良渚文化繁榮與先進,所以不認為馬橋文化是良渚文化的繼承者。但是良渚文化的一些元素,譬如玉琮等等,在後來的文明當中,保存了下來。


我不是啥考古學大家,不過我都看得出良渚文明的偉大,看看良渚時期時期時代的人建造的龐大水庫,如果這都不算文明,那我不知道什麼算了,商朝算不算,今天的社會算不算...?不知道樓上那個人的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良渚現在還在發掘當中,至少我覺得CCTV和視頻里這個老教授,比在做的很多人權威吧


我覺得良渚文化就是古書中說的防風氏,而且有高人提到,梁祝文化約於4100年前被一支「豫東南的考古學文化」所滅,也挺符合禹殺防風氏首領的記載

良渚文化滅亡後當地進入一種倒退的狀態,變得落後了,可能和夏朝集權統治,文化、資源向中原轉移有關


謝謝邀請

首先要說的是我對文明與文化的看法

人類的開化首先起源於人類精神的文明,這個文明就是指人類已經把自己的意識與自然聯繫起來了(有別於只為生存的其它),比如圖騰所記錄的人類精神的歸宿。而圖騰就是文化,這裡的文通紋,也就是圖騰所代表的形式,化則是指在這種被認可的文(紋)的形式下所形成的精神倚賴。

因此,在良渚文化中所出土的玉器中所刻有的圖像就是從文明到文化的記錄

中國後來的玉文化不僅繼承了良渚文化中玉所表示的富貴與權力(玉文化在春秋戰國表現突出,完璧歸趙的故事可說明),也豐富了後來社會的精神世界(超出了玉與本身的權力象徵),並且延續到今。


帶圖版本的回答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059370/answer/308322115

良渚——神權中國的麥加!

玉琮——神權信仰的偶像!

最近,隨著良渚申遺,從良渚文化升格為良渚文明,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爭論不休。

這裡,我談一下我的看法。

玉琮,破解良渚文明的鑰匙!

玉琮是神權信仰所崇拜的偶像——如佛像之於佛教,良渚則是該神權信仰的發源地——如麥加之於伊斯蘭教,這種信仰逐漸在公元前2500年(待考)傳播開去,進而影響到了整個上古中國(地理範疇)各文化人群的信仰,最終在該區域形成了統一的神權政治!在商亡之後才被西周的祖宗崇拜所取代,歷時約1500年。

【多說一句題外話,周代商,不僅是朝代更迭,也是政治制度和精神信仰的更替!夏商都是神權和武力(羈縻外族),西周開始祖宗崇拜和封建(分封自己人)、禮制】

順帶地說,三星堆三期文化(公元前1600開始),可能來源於被商打敗的夏人西遷,也把神權信仰帶入了古蜀(後面再解釋)。詭異的是三星堆的神權政治也在商末周初(三星堆四期文化公元前800年消失)逐漸滅亡。

先列幾個時間線:

良渚文明:公元前3300~2300年,公元前2900開始快速發展,良渚古城經歷過一個長時間的發展期:2900BC,古城西部的高壩系統、低壩系統開始建造並迅速完工,與此同時,古城中心的莫角山建築基址開始構建;到了2500BC,良渚古城的城牆開始建造,到了2400BC,良渚的外郭城才開始營建,隨後古城就在擴張的過程中突遭廢棄。也就是說,良渚社會崩潰時,良渚古城仍然是一個擴張過程中的城市。

夏:公元前2100~1600年

商:公元前1600~1100年

西周:公元前1100年左右開始

三星堆三期:公元前1600~800年

1、玉琮是神權信仰所崇拜的偶像——如佛像之於佛教,良渚則是該神權信仰的發源地——如麥加之於伊斯蘭教

中國人自古以來認為「天圓地方」,天圓地方這種認知其實是一種世界觀,也就是一種信仰。追根溯源,這種信仰可能來源於良渚文明,並以玉琮崇拜為特徵。

玉琮可能暗示了良渚曾經發展出一種以玉琮崇拜為特徵的神人信仰,這種信仰逐漸傳播、並被周邊部落吸收,最終形成強大的大一統的神權國家。如果說良渚相當於蘇美爾城邦,那麼夏就相當於阿卡德帝國。

直接證據:

①玉琮,良渚的最早最多,之後陸續在其他文化中出現。有圖有真相:

良渚玉琮(最遲公元前2300年,無金屬、玉石最稀缺,代表玉琮崇拜的初生期):真精美!不光技術好,也表示對信仰的尊崇。

甘肅齊家文化(公元前2000~1900年,銅石並用、多玉,代表玉琮崇拜的擴散期)

夏玉琮:缺圖和資料(公元前2100~1600年,銅石並用、後期出現青銅禮器)

下圖是百度而來夏玉琮,不一定靠譜(存疑)

四川三星堆三期文化玉琮(公元前1600~800年,青銅器、玉器都發達,代表玉琮崇拜的沒落期)

可見,各個文化時期出土的玉琮,材質、規格尺寸、紋飾都有區別,但玉琮主體形狀——內圓外方卻保持不變。

如果玉琮是A.良渚人派送各地宣服王權或B.各個文化征服、貿易的結果,那麼,a.玉琮材質也應該和良渚相同!雖然都叫玉(漂亮石頭),但明顯不是同一個地方產的,更像各自本地的玉。b.玉琮規格尺寸也不能超過良渚的規格大小。c.上面的紋飾應該是良渚神人紋!但在其他玉琮上卻看不到。d.加工工藝是傳承還是學習或自創?明顯是良渚工藝更精湛。同時,還可通過微觀顯微鏡分析,看出玉琮加工工藝是否一致——這一方法好像還沒考古學家用來對比各地發現的玉琮。

所以,我更傾向於:玉琮是一種偶像崇拜,比如佛像隨著佛教從印度流傳到中國、日本、東南亞,各地都能找到類似的佛像,但又各有不同、各具地方特色。

間接證據:

②良渚文明於公元前2300年突然消失,良渚古城被洪水沖毀。在良渚文明消失兩百年之後,即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間200年中原大地,各種文化交融繁盛,統稱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2000年,銅石並用,城邦林立】,》以下為文獻,非實證:夏邦首領大禹因治水成功,【大洪水是平原上生活的各城邦共同威脅,遂一致對外,內部取得了團結和暫時的休戰。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員、組織、溝通、精神支撐,要做到這一點,沒有文字和信仰是不可想像的!】獲取了聯盟的威望,然後到會稽山會盟。

大禹為啥舍中原、跨長江天塹,不顧安危、千里迢迢到邊陲會盟?而且死後葬在這裡?一種可能大禹的夏來自於這裡,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就是當時的人,因為宗教信仰,把這裡當成麥加一類的宗教聖地!為夏邦和自己部族獲取神性的加持!若非如此,大洪水這個共同的外部威脅消失以後,聯盟將面臨分崩離析的巨大風險;而且獲取神性的加持之後,禹傳啟、家天下,夏家的神權政治上台了。這也是對良渚文明因外力被迫中斷的神權政治的繼承和發展。【良渚文明大興水利工程,遠超同期甚至後來相當長時期內其他文化的規模——也即人員數量和組織能力強大的表現,可能就是得益於其相對而言成熟的神權政治】

③三星堆三期文化(公元前1600~800年),直接從三星堆二期的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太突然了,完全沒有青銅冶煉和加工技術的積累和發展,時間上也與商滅夏恰好吻合,因此多數人認為它是外來文化。【而且,從地圖上看,商滅夏在洛陽附近,夏人往西南山區逃跑是自然的選擇,關中、山西、山東等方向都是大平原,也必定有佔據平原的強大邦國!】。

這裡發現玉琮、凸眼青銅人、太陽神鳥。這三者都是良渚文明的特徵!【但並不是說他們的族源就是良渚,因為夏人考古資料缺失,所以更可能是夏人繼承了良渚文明的神權政治,三星堆三期人作為夏人的遺孤,從而間接繼承了良渚文明的神權政治】下面一一說明。

A.玉琮:三星堆和良渚距離如此之遠,而且三星堆三期是夏末商初,良渚都消失了近一千年了。直接排除了由良渚工匠製造、向周邊部落宣服王權或貿易獲得這些說法。a.用宗教信仰來說,倒是可以解釋通。如上所說,古蜀三星堆三期人代表的極有可能是被商人排擠出中原的夏人或夏人鐵杆盟友,那麼他們具有和夏人相同或類似的宗教信仰就是自然的了。b.再聯繫到西周武王伐紂,古蜀人積极參与配合,那麼三星堆三期人作為夏人遺孤,滅商乃是報仇雪恥!c.再者,古書傳說大禹來自於古蜀地界(九寨溝附近古羌族部落),但從當地的地理條件來看,不可能產生水利工程發達的族群。更可能是後人根據古蜀人和夏人文化上相似性的一種推測!是本末倒置的!【題外話:良渚人和大禹熱衷搞水利工程、商人熱衷搞青銅冶煉和加工技術,可能強化了我們文明偏重技術和工程的傳統】

B.凸眼神人,如圖

四川三星堆三期文化青銅禮器(公元前1600~800年,青銅器、玉器都發達)

良渚玉琮上的神人紋(最遲公元前2300年)

注意觀察:三星堆三期文化青銅禮器凸眼神人面具與良渚玉琮上的凸眼神人紋,簡直不要太像!眼睛圓睜,眼球凸出,還都是扁嘴!!從藝術表現手法來看,明顯的繼承關係。一千多年不變樣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都是禮器,除了神權信仰崇拜的保守,很難用其他理由解釋。

類似的藝術表現手法也在商出現過,但不如這兩個相像:

↑看頭髮,和良渚神人紋一樣(像魯迅的頭髮,根根豎立,特有精神!)

以上三圖,都是商綠松石拼裝的抽象派神人紋——饕餮紋

【題外話:湖北竹山縣、鄖西縣、安徽馬鞍山、陝西白河、河南淅川、新疆哈密、青海烏蘭等地均有綠松石產出,其中以湖北鄖縣、鄖西、竹山一帶的優質綠松石為世界著名產地。從(夏,待定)二里頭中期開始,綠松石製品多了起來,後期幾乎絕跡。商,綠松石也較多。至少可以反映出對綠松石產地的控制力消長。如果能分析一下這些綠松石的產地就好了,技術上不難的】

C.太陽神鳥,如圖:據說代表四季12月,太陽曆,農耕與曆法的重要關係不用多說。有興趣的可以數一數,恰好4隻鳥、12個輪齒。

a.我國東部、東南部古人以鳥為圖騰。良渚也發現鳥圖符,意象為鳥可升天或太陽!b.商代夏,商號稱自己是吞了玄鳥(黑鳥)卵的契的後人,可能是借用夏人的神鳥(太陽,金烏)為自己獲取合法性。

總結:良渚文明,玉琮、凸眼神人、金烏可能是三位一體的崇拜,玉琮代表天圓地方——天地,凸眼神人代表天神或天神在人間的化身,金烏神鳥代表太陽(農耕文明基本上都信太陽)。夏,應該基本上繼承了良渚的這套神權信仰和政治,但因為缺乏夏的資料,主要通過高度疑似夏遺孤的三星堆三期文化來體現夏的特徵。【(夏末都城,待定)二里頭青銅禮器稀少,但三星堆青銅禮器繁多,由此猜測夏已經掌握青銅禮器的製造工藝,那麼沒道理這麼少。一種可能是來不及帶走或掩埋,被商回收利用了;另一種可能,被夏人帶到三星堆三期去了。需要做元素分析,如果證明三星堆三期青銅器和二里頭青銅器元素類似,配方工藝類似,則這種猜測可以成立】。商代夏,玉琮被青銅禮器取代,凸眼神人紋變異為饕餮紋,玉琮崇拜不再興盛,但神權政治仍發揮出最後的光芒。(後面還有詳細闡述)

2、商是否繼承了夏的神權政治?

A.如前所說,商以夏的神鳥卵後人獲取了神性,也就是神權政治的合法性!

B.同時,因為青銅技術的進步,商人更多的將神人紋——饕餮紋,融刻於青銅器上了!青銅器取代玉器,成為了具有神性的材料!這也很好理解,在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過渡期,玉石因其美好和稀缺性,必定是當時最昂貴的,與神有關的東西肯定要用最好的;青銅時代,青銅無疑是最有用和稀缺的。

有圖有真相:

司母戊鼎/後母戊鼎(商中期,公元前1300年左右,盤庚遷殷時期)

良渚玉琮

甚至西周初年的饕餮紋(著名的西周利簋:上圓下方)

可明顯看出,不管是商中期、還是西周初年的饕餮紋和良渚神人紋都是神似的(包括四個支腳/底座的紋飾也和良渚玉琮四角的紋飾非常相似!)!不管是在玉琮上、還是在青銅器上,作為禮器紋飾,說明是一貫傳承下來的。也是政權/神權正統性的象徵!!

但由上也可知,商中期(司母戊鼎祭母)和西周初(西周利簋祭祖),祭天和祭祖貌似已經分離了!神權權威下降了,祖先崇拜曙光來臨!

C.商人重祭祀天神,殷商甲骨文就是祭司問卦通天用的。

【聯繫兩河流域古文明、古埃及文明,往往祭司階層都是上一個朝代遺孤,掌握通神的語言和文字,甚至可以冒昧推測商初的祭司是夏人,後來逐步被商人取代,但通神的語言仍然用的是夏語和夏文!也就是說商甲骨文比商金文更保守、更古老,但是肯定也有發展變化,不可能和夏文完全一樣。】

【另外,通過盤庚時期的司母戊鼎上的銘文和甲骨文對比,同一個王、同樣的字,但不同書寫材質和不同書寫人,如果明顯有古新之分,就可以證明我的觀點。不知道專家們有沒有對商甲骨文和金文分期對比。】

【如果確證了,更可進一步推測商中期(盤庚遷殷後),祭司通神和祭祖的功能已經分化,相當於從祭司那裡把祭祖(司母戊鼎祭祀盤庚母親的)的權力給奪過來了,僅保留通神(甲骨文算卦)的權力。這是神權政治將被祖先崇拜替代的濫觴么?後來,盤庚(遷都殷的第一代王)的侄子武丁(中興之主)——都代表王權的擴大,甚至娶了祭司(也帶兵)婦好作為妻子!是否意味著王權與神權重新取得了妥協?!】

殷商甲骨文與商金文的對比(缺乏準確的時間對比,所以不是十分確定):

D.商人為什麼不可能否定夏的神權政治,另起爐灶?

a.商的開創者商湯是奴隸出身(他的部落估計是被夏征服的),雖然編造了玄鳥卵的神話,仍免不了合法性弱,那麼商先天就失去了改弦更張的可能性,必須牢牢抓住神權這根救命稻草。這一點,西周就完全不同,西周是商的諸侯!並且周人聰明地提出了天命說。

b.商靠什麼取代夏的?

我猜測是青銅器!青銅器是劃時代的材料,可以製作武器和禮器。但是奇怪的是,夏(暫定二里頭)卻沒有發現多少。商卻是典型的青銅器技術大咖,青銅技術的巔峰!那麼,會不會商人祖先部落在有銅礦和錫礦的地方生活,然後被夏人征服了,成了夏人的奴隸,商人在實踐中或與外族交流中逐漸學會了銅、錫、青銅的冶煉和加工技術,並為夏提供青銅禮器(青銅器的加工必定在王城,但採礦卻一定不在王城,在青銅時代初期,掌握採礦、冶煉、鑄造青銅器的人很可能是同一個部族,這就有了可乘之機,畢竟夏人只能在王城嚴密監管商人,在礦區監管就弱了,礦工暴動醞釀中),隨著技術的成熟,商人掌握了青銅製作青銅武器(配方應該比禮器更複雜,禮器青銅不適合做武器,比如太脆易斷)的技術!但他們秘而不宣,即使夏人知道秘密,對於青銅冶煉和製作,這麼辛苦的工作,他們恐怕也是不會去做的,那麼,夏人繼續圈養這群叫商人的部落為自己打造禮器和武器。但是商人湯很有頭腦,他默默地積蓄力量、偷藏武器,終於有一天推翻了夏的統治!

c.商人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他們掌握著技術和武器,但是文化上他們弱啊!沒辦法,只能繼承夏人的神權政治咯!

d.商人為什麼又指代商業貿易?

可能是因為商人天生合法性弱,即使有神權和武力,其他部落仍然經常造反,所以商人不斷遷都。同時,因為是羈糜統治,必須藉助於貿易獲取大量的青銅器冶煉的銅礦、錫礦,也算一種早期的類似於朝貢的貿易。商人可能因此而得名。

或者,商人指代做貿易的人,是因為周滅商後,為了避免商人發展壯大,實行分封時故意讓殷商後裔得不到足夠的、肥沃的、水利方便、適合耕種的土地(宋?),那麼,這些商人首領被迫通過經商來養活自己的族人(普通人那會兒不可能有條件經商的),而且因為商人屬於那個時代的貴族,落魄了但識文斷字、城市生活和上流社會鍛鍊出來的見識和品味更超過其他族群,經商頭腦和能力應該是當時最好的了。那麼,後來其他諸侯國就用商人指稱做生意的人了。

總結:

良渚文明——新石器時代末期,玉琮、凸眼神人、金烏可能是三位一體的崇拜,玉琮代表天圓地方——天地,凸眼神人代表天神或天神在人間的化身,金烏神鳥代表太陽(農耕文明基本上都信太陽)。南方的良渚文明繁榮期,北方的各種文化卻很蕭條,(氣候?),隨著良渚文明強大的輻射和影響力北傳(龍山文化)、西傳(齊家文化,貌似畜牧業為主的草原文化,估計沒法生根,玉琮也很粗陋)、南傳(廣東韶關),玉琮崇拜在中華大地繁盛開來。大洪水後殘存的良渚人是否北遷不可考。

夏——銅石並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期,應該基本上繼承了良渚的這套神權信仰和政治,【器物可能仍是中原龍山文化,相當於是東南方向的良渚文明(鳥/鳳圖騰?)提供精神信仰、充分整合後的中原龍山文化(豬/龍圖騰?)提供器物,南北方兩個強大因素借治理大洪水而充分融合成為最初的華夏文明(龍鳳圖騰?華為龍,夏為鳳。華表上是盤龍,夏為神權以金烏鳥為尊),人群不可考】但因為缺乏夏的資料,主要通過高度疑似夏文明(不一定是夏人,也可能是夏人的鐵杆盟友,同文不同種)遺孤的三星堆三期文化來體現夏的特徵。【(夏末都城,待定)二里頭青銅禮器稀少,但三星堆青銅禮器繁多,由此猜測夏已經掌握青銅禮器的製造工藝,那麼沒道理這麼少。一種可能是來不及帶走或掩埋,被商回收利用了;另一種可能,被夏人帶到三星堆三期去了。需要做元素分析,如果證明三星堆三期青銅器和二里頭青銅器元素類似,配方工藝類似,則這種猜測可以成立】。

商代夏,青銅時代來臨,玉琮被青銅禮器取代,凸眼神人紋變異為饕餮紋,金烏神鳥崇拜被曆法取代(無無證據),玉琮崇拜不再興盛,但神權政治仍發揮出最後的光芒。到商中期(盤庚遷都,脫離原來祭司階層的制約,鑄造司母戊鼎祭母),祭司的祭天權和祭祖權貌似已經分離了!神權權威下降了,祖先崇拜曙光來臨了!

西周代商,隨武王伐紂有功的有司鑄造西周利簋祭祖,說明祭司階層已經徹底消亡,王權貴族階層登上歷史舞台中央,神權政治奴隸制(天神、玉琮、金烏崇拜,羈糜統治方國)進化為分封政治奴隸制(祖先崇拜,禮制,貴族統治諸侯國)。神權政治被貴族政治取代!

P.S.

良渚和夏,這是社會分工細化、統一精神信仰,從而第一次構建起更大群體的非血緣關係的緊密協作的社會組織來!

商代夏,這是技術變革!是生產力逐漸提升!

西周代商,這是制度變革!是生產關係調整,以與發展了的生產力相適應!

戰國,青銅器尚未充分發展,鐵器時代又來臨了,還未完全適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又同時不得不做出提升和調整!

秦漢,生產關係終於調整到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終於完全適應,社會步入大繁榮!

——————————————————————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

夏(許慎說文解字小篆——來源於周人的金文,周人自稱有夏,這才把夏字正體給寫出來了,商人可能出於某種原因忌諱寫夏字)

夏(周金文)——和小篆很像,也像鳥和凸眼神人紋

蜀(甲骨文)——都說甲骨文里沒有夏字,那麼,會不會是因為這個夏已經變成了蜀(商對夏遺孤的蔑稱)?!蜀字這圓睜的眼睛,活脫脫一個凸眼神人像啊!看來商人是非常了解蜀人的,要不然不會這麼生動形象。但下面那個蟲字又挺帶蔑視的。猜測:夏是夏人自稱,體現的是凸眼神人紋(也有一個目——眼睛);蜀是商人對落敗夏人的蔑稱,體現的是凸眼神人紋這個主要特徵+對夏人的不屑(蟲)!

周(甲骨文、金文)——種田的周人 ,史書也說周人善於農業,在關中平原發家。

但是,周人自稱「有夏」、「區夏」——你好好的周人,為啥自稱有夏呢?我認為是周人想強調自己是夏政權的正統繼承者,也是一種政權合法性的表述!


良渚文明可能源於刑天,當炎帝部落傳幾代後,黃帝部落開始興起,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發生衝突,炎帝部落敗績,炎帝採取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竭力壓制內部的矛盾,避免暴力引起更大的傷亡和以暴易暴,處處克制自己的屬下。而黃帝部落在此時全面崛起,一山不容二虎,刑天是炎帝部落得力部下,為了給炎帝出口惡氣,跳出來反對黃帝,黃帝將其斬首。刑天的族人一部分人不滿黃帝,同時又不想像炎帝那樣妥協,便沿著漢水、長江轉移到良渚地區,形成現在的良渚文明,而刑天的另外一部分族人服從了黃帝的領導,被黃帝封姓為「女吉」,即鄂國的先祖。黃帝有感炎帝其誠,為避免與其發生衝突,便率領自己的族人北上,在北方出現許多新的文明。


瀉藥。其實,開始,我每次被私信問到這類問題,都會拿手機碼一遍文明的定義,文明和考古學文化這兩個概念的區別,以及文明的判斷標準。。後來我發現這些東西可能確實太難了。


良渚應該稱之為文化,是中國原生文化,但目前還沒有發現有系統文字。它上接崧澤文化,通過目前線索分析,良渚文化應該主要是毀於洪水,而且是崩潰式的退出歷史舞台,在良渚文化層之上是馬橋文化,但馬橋文化中的良渚元素不多,水平也沒有超過良渚,中間還有200年左右斷層,說明馬橋不是直接繼承良渚。良渚有可能將中華文明向上推進,但需要進一步考古研究。


推薦閱讀:

什麼是archaelogical complex(文明體)?和文化(culture)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發展歷程?半坡文化龍山文化等不算中華文明嗎?還是有什麼時間空間限制嗎?
[考古日報Vol.143]山東濟南歷城再次發現大型戰國墓葬
阿房宮到底建成沒有?杜牧的《阿房宮賦》只是憑空寫著玩的?
如何破譯失傳的文字?

TAG:歷史 | 文化 | 文明 | 考古 | 新石器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