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十名現象是否普遍?

一個班裡最有出息的學生,往往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前幾名,而是班上處於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學生。他們既沒有優秀生「想贏怕輸」的負擔,也沒有差生的心理自卑感,敢闖敢拼,這就是「第十名現象」。


知乎有句名言:不問是不是,先問為什麼的問題都是耍流氓。其實我也不確定第十名現象是不是真的存在,畢竟沒有做過這樣的調查。我對這句話印象深刻,是因為我當年高考只考了十幾名,有人用這個說法安慰我。不過,考慮到我連第十名也沒都能考上,應該算不上利益相關方。

我確實從很多教師、家長、身邊的朋友口中聽到過這個提法:最有潛力的學生,是那些學校成績在十名左右的學生,相反,學校成績前幾名的學生,反而成就平平。我猜這個提法最初是因為某學校某老師去翻某財大氣粗成就斐然的成功校友當年在校的成績,想激勵在校的學生好好學習,結果發現這些成功校友的在校的成績壓根不突出,也就十名左右,於是這種說法就傳開了。

假如這個現象是真的,我的假設是,前幾名的學生成就不如十名左右的學生,是因為他們得到了太多的表揚和評價,而相反,那些十名左右的學生在校時的「默默無聞」保護了他們。

表揚的問題,我在為什麼我無法接受別人的稱讚和表揚?中已經提過了。豬隊友的意思,就是這些老師和家長明明想通過表揚好學生幫他們樹立自信,順便表達下」苟富貴,勿相忘「的意思,卻沒想到自己的表揚讓他們的自信更脆弱了。當他們表揚學生」你很聰明「的時候,自然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努力做事轉移到了努力證明」我到底行還是不行「上去。學生會想,」嗯,他們都這麼看好我,我不能讓他們失望。」

因為專註證明自己,他們會去尋找那些能證明他們自己的事。原來有趣的,能吸引他們的事也會因為失敗的可能性而失去了對他們的吸引力。一旦有蛛絲馬跡表明有失敗的可能性,他們就會充滿焦慮和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沒有他們想的那麼聰明?我會不會讓他們失望了?「

因為專註證明自己,他們會迴避努力。他們也會想,」我這麼努力才做成這件事,是不是說明我不夠聰明啊?「

因為專註證明自己,他們會把別人的成功當作自己的失敗。」他能做到我做不到,是不是說我不夠聰明啊?「

更別提他們從一個充滿表揚的環境到一個沒有表揚的環境中所產生的挫折感了——表揚的取消就是懲罰啊。

所以家長和學校楞是通過表揚,取消了很多優秀學生的內在動機,把他們關入了」證明自己「的思維牢籠。有些好學生半路幡然醒悟了,老子不care了,從而越獄成功。另一些好學生,被生生關了一輩子,過了個尋求點贊的人生。

更糟糕的是,有時候不需要口頭表揚,學校引以為傲的成績排名系統已經做了類似表揚和批評的工作了。這個系統所傳遞的價值觀絕對是禍國殃民。

反觀那些十名左右的學生,他們能幸免於難,是因為他們也沒什麼好證明的。他們就在那裡默默無聞,老師無論想批評還是表揚都無從下口。他們從」證明自己「的牢籠中解脫出來,更願意去嘗試,能與環境發生更多積極的互動,對失敗也更有耐受力。他們反而能夠逐漸尋找到做事的正確邏輯。

所以,無論第十名現象是不是真的,我都覺得應該告誡那些致力於做豬隊友的家長和老師,你可以在孩子做事的時候給他反饋,但不要去評價孩子本人,哪怕出於好心的表揚。因為總有一天,孩子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摸索,發現他們是怎麼樣的人。


「第十名」本來就是一個極其狡猾模糊的概念。

就拿高考來說吧

全省第十名可以上北大,但是他/她可能同時是全市第一名,那麼他/她到底是第十名還是第一名?

全市第十名可以上南大,但是他/她可能同時是全校第一名,那麼他/她到底是第十名還是第一名?

全校第十名?他/她可能同時是全班第一名,那麼他/她到底是第十名還是第一名?

更何況省重點的第十名也許也是全市第十名,縣中學的第十名也許剛上二本線

全班第十名就更扯淡了,「全省第一班」的第十名能進北大,縣中學也許全班第一都考不上二本

有意思?

更新:有的知友認為所謂的第十名和第一名的比較是局限在同一個群體內的,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推出一個荒謬的結論:(總的來說)全省第十比全省第一混得好,然後全市第十比全省第十(因為他同時是全市第一)混得好,然後推下去就會發現成績越差混得越好,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想吐個槽:因為「第十幾名」的人數比「第一名」多。。。而外人只會關注裡面的成功者


看了全部答案,我跟你們想的都不太一樣……(害怕)

朋友們不要再糾結第十名是好學校還是差學校的全校全班甚至班裡是不是只有十個人啦:P

我們把它理解成,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是否普遍混的比成績頂尖的學生好,這個問題。

我覺得這是有根據的。

但我們值得注意的是,你們對成功的衡量標準是什麼。物質財富的多少是最簡單粗暴的表現方式,名望聲譽學術成就是很難量化的,很難直觀感受的。

我在這裡,妄自把大家對[出息]約同於[有錢],因為庸俗如我,總覺得人家過得有錢任性就自動生成一個模糊影像說他們是人生贏家。

第一,成績頂尖的人大多數有對學術的熱愛與追求,經過這麼多年的訓練和鍛煉,更有知識分子的氣質性格熏陶。所以他們的發展方向往往是專業性人才,學者,智囊動力源。這其實很大地限制了[財路]。一個高級的打工者,過得往往不如一個普通水平的商人,我們聽聞過麻辣燙老闆年入千萬的傳說,我們也見識過貼膜小哥悶聲不響發大財贏取白富美,自古以來,無商不富嘛。

第二,我有一種印象,富人家的孩子爭強好勝的意識普遍比普通家庭的弱。學術上頂尖的孩子往往自律好強甚至禁慾,但家境富裕且注重教育的家庭出產的小孩,對學習爭第一的慾望並沒有那麼強烈,他們的生活除了學習還有很多其他的事物,而且他們的家庭也並不給他們施加太多的壓力。

其實,他們也沒有必要

我記得我看過一個答案,說是富人家的孩子,無論高考是不是發揮得理想,最終對他們的人生軌跡其實影響不大,畢竟父輩積累的財富,人脈在那裡。可是家境差一些的,還是要多多努力。

其實富人家的孩子素質也比較高,不太可能墊底。

所以我總是覺得,上清華北大的人,多是知識分子家庭,高級打工者,家裡不差但富家子女比例會比較少。相反的,普通211,985,大城市大學的大學生們,裡面富家子女的比例反而會高些。當然,出國黨還用我說嘛= =

也就是說,成績中上的孩子,裡面富家的比例會比較高,他們靠著父輩的積累,成功的概率大。

第三,賺錢的特質。

我覺得這個問題比較根本的就在於,考第一的特質和會賺錢的特質,並不可以畫等號。

考第一需要,自律,認真,虔誠,好強,吃苦耐勞,坐得住。

會賺錢的人往往是靈活,人品正,想要賺錢,情商高。

這是兩種側重點不同的品質,有共鳴也有矛盾……有人兼有之,那最好,選擇的範圍又廣了些。

最後總個結,其實他們各有萌點,就介樣!


早就想回答了,讓我來!事實遠遠沒那麼簡單!

首先,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第十名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環境和階段,第十名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樣的。重點中學的前十名,和一般中學的前十名不是一個概念;小學階段的前十名,和高中階段的前十名也不是一個概念。哪有學生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都一直長期穩居十名左右?從此角度講,世上本無「第十名學生」。與其盲目相信「第十名現象」,不如承認品學兼優的學生成才率更高,學習成績與未來表現總體成正相關的客觀事實。

其次,拿「第一名」和「第十名」機械比較極為不公。一如不少人常拿所謂「高考狀元」說事,認為高考狀元日後成功者寥寥無幾,便將高考狀元貶得一錢不值。其實無論何種層次學生,未來都有成才可能。狀元只有一個,第十名左右的人卻可能有很多。如此比較,狀元們當然「寡不敵眾」。儘管絕對人數上被完全壓倒,但從整體成才率來看,狀元們的成材率遠超凡人。比如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中國基金經理一哥王亞偉等。

第三,學歷與收入將越來越成正比已是社會發展趨勢。過去二三十年,中國有許多知識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成為有錢人,但這樣的歷史將一去不返。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學歷上的優勝劣汰:黃光裕等低學歷富豪,在李彥宏、丁磊、劉強東等互聯網大佬的崛起下,早已是明日黃花。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絕大多數低端工作都將被機器取代,未來學歷與收入將越來越成正比。

一次「第一名」或「第十名」並不能說明問題,但要長期取得「第一名」,絕對需要超強的天賦、良好的習慣、持續的努力以及科學的方法。所謂應試教育,本質上也是一種素質測試。以筆者有限的人生經歷來看,那些從小就遙遙領先、持續領先的同齡人基本都遠赴美帝,差點的同學在學術界、國企、體制內相對較多。再差點的同學,如果沒有家庭助力,基本都混的慘淡。總之,剔除家庭背景和偶然因素,個人學習能力和當前現狀基本吻合,真沒發現所謂「第十名現象」。

任何一種理論要想風靡大眾,除了理論本身的魅力與價值外,迎合人性深處弱點的條件同樣不可或缺。一如花邊新聞總比嚴肅類新聞更受人關注一樣。是否吸引眼球才是關鍵,真實與否反而並不重要。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低能,潛意識都想當然認為自己屬於中等偏上水準,也就是所謂的「第十名」,同時都異常反感嫉妒優於自己的個體,隨時準備看別人的笑話。所以「第十名現象」一出,讓人性劣根找到了一個冠冕堂皇的排污口,豈能不排隊集合一吐了之?

筆者當然知道「死讀書,讀死書」換來的成績優異並不足道,但否定成績優異與未來成功正相關的「第十名現象」,本質與「讀書無用論」一樣屬於反智主義的一部分,只是沒那麼激烈罷了。為何此類以偏概全、似是而非的理論總能獲得熱捧?為何那麼多人都樂於相信狀元無用、第一名不行(雖然他們內心深處不一定真的相信)?我想這才是耐人尋味的問題。


偏個題。

聽我家親戚說,他家有個住在深山區的遠房親戚,有一天,他家孩子哭喪著臉回去了。

我那個親戚問他:「咋了?」

孩子說:「老師罵我了。」

「為啥罵你啊?」

「考試考的不好。」

「第幾名?」

「第五名。」

「第五名也不太差嘛,我問問老師去。」

出門左拐到了老師家。

「王老師,聽俺家娃兒說,你今天罵他了。」

「嗯」

「為啥啊,第五名雖然不太好,也不算太差嘛。」

「他們這個年級人少,一共就五個人。」

「啊!!!」


關於這個說法流傳了很久了,各種說法都有,網路上隨處可見各種論戰,不乏乾貨和靠譜的,如果題主有興趣盡可以去找來讀讀。

我們做個假設:每個班級第十名是最厲害的。

幼兒園不算,從小學開始吧,以北京為例開始推導吧。

1、假設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會計專業某班第十名(第九名,第八名,第十一名,第十二名都可以)是最優秀的,他在班級是NO1,我們給他起名大牛。

2、他在高中讀書時基本上位居班級前三,否則他咋能到那個鬼地方去讀書呢?他高中階段班級一定有一個人是第10名,按假設理論,這個人是他們班最厲害的,給他起名叫做「中牛」。

3、中牛和大牛所讀的高中一定不會太差,按概率和嘗試「中牛」在初中階段成績一般比較好,至少不會落在10名以後,按我屢試不爽的經驗,大多排在初中班級前3的位置,「中牛」初中班級的第10名是最牛逼的,我們稱為「初牛」。

4、以此次類推,小學階段還有個「小牛」。

我們以此可推斷出,「小牛」、「初牛」、「中牛」、「大牛」這四頭牛比這個那個鬼班級其他同學更優秀,尤其「小牛」絕對秒殺幾乎所有清華學生。

因此我們要把珍惜,要愛護「小牛」這樣的種子選手,拯救銀河系的希望就落在他身上了。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路徑,大多數「小牛」小升初,初升高,高考,能上個二本就不錯了。

但是按照各理論創立者的邏輯:小學的第十名小升初爆發一次秒了其他人,來到了好初中繼續隱藏在第十名,初升高又爆發一次秒了眾生,來到好高中繼續隱藏,高考繼續爆發,哈哈,我在大學還要當第10名,還要秒你們。若其不然咋能保證理論的正確性?


我把這個題目給我的一個小夥伴看了,他非常興奮,覺得自己潛力無限,因為他在他們班不多不少就是第十名。所以他現在毫無負擔地去擼啊擼了。

哦對了,他們班總共就十個人。


首先,這種現象我也有遇到過,至於是不是普遍不敢說。

但是有幾個限制條件:

1、我當時聽到的這個規律主要是針對高考而言。

2、這個規律對於天才不適用,這裡面的天才啥意思大家當年應該有感受吧。

3、嚴格來說,不是第十名,而是成績排在尖子生後面的那幫人,這幫人具體的名次是跟班級具體人數有關的。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的結論是,非天才型尖子生在高考時候經常會幹不過他們身後緊跟著的那幫人。

我高考時候就是這樣,班級測驗一二名高考時候連線都沒過。

至於原因,細緻的比如心理狀態臨場發揮之類的就不分析了,只說整體上的感覺,應該是「高潮」定律吧——個人見解,可討論。

就是除天才之外的其他人水準都差不多,但是他們的水準波浪線是不重合的。這次測驗是某些人的水準峰值,同時又是另一些人的水準低谷。

當你的水準峰值用到了高考前的測驗上,那高考時候你很可能就趕上了水準低谷。

而另外一些測驗時在水準低谷的人,峰值就趕到了高考上了。


這個現象其實有兩個原因。

1.人數不一樣。當過第十名的人口基數很大,遠比當第一名的人多出N倍。

2.對手不一樣。和第十名競爭的人是排名在他後面的。前十名去的都是更高的一個層次去拼殺,更難出人頭地一些。


第十名?


我認為是普遍的,第十名的孩子意味著家庭各方面條件處於上層,一個人的家庭(起點)對他以後起相當大的作用


我差不多就是這樣的人,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不太一樣。

那些實力強勁、名列前茅的孩子們,也就是學霸,對於考試什麼的都是微微一笑,向同學們表示「我什麼都不會,這可怎麼辦?及格都成問題了呢~好心煩呀~」

而成績相對落後的孩子們有些則是破罐子破摔,用早已嫻熟的抄小抄等技藝在考試中輕鬆過關。【這只是一種較多的現象,並無成績不好都是作弊及格之意。】

最蛋疼的莫過於我這種了,尼瑪不作弊感覺及格好危險,稍有不慎即有可能紅燈高掛。作弊手法又不是很精通,幾乎沒怎麼實踐過,光是有打小抄的想法就需要進行思想鬥爭一番,怕得要死。╯﹏╰


「第十名」本身就是個偽概念。

以高考為例,頂尖高中一個班的第十名可能上不了清華北大,上個南開人大之類的學校總差不多。普通高中一個班的第十名可能二本都懸,你覺得二者有可比性么?


高中老師倒是提到過歷年回校的成功人士當年都是全校第十名左右的成績

包括這個大牛馬偉明_百度百科

當年讀書也就是第十名左右的位置,沒想到日後會如此生猛

我承認我記得這事是因為我也是第十名滾蛋的。。。。。。


進有上升空間,退有立足之本,整體靠前還少了樹大招風的麻煩,何樂不為哉


中學裡面的事,忘記了,反正如果在大學班級里,你是第一名,一般的大學,你可以去申請中國一流大學(985級別)的研究生,而好一點大學的本科生在申請出國的時候寫班級第一名,是十分有優勢的。

要是第十名,恩,導師不會多看一眼你的郵件。


我是來添加特例的。

當年我爹高中時期相當風光,一直是第一。而且考題稍微難一點就甩第二名幾十分。現在在我們那裡算是知名企業家。無論是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市場經濟時代,前後經手過三個頻臨破產的企業,從零開始建立了兩個企業,都成功的起死回生穩步盈利。

當年他們學校的第二名第三名,恢復高考後,當年考上大學的就他們三個,這兩位伯伯現在一個某三甲醫院院長,一個是某211大學書記。

ps,三人均無背景可借力。


「前幾名」通常指不超過前5,而且穩定在這個範圍的學生;「10名左右」則有時考6-15名者都可以算入其中。

不到5人比上可能十幾二十人的範圍。

即使每個人未來發展情況可能性一樣,你也會觀察到更多被歸類為「10名左右」的成功人士。

所以沒有進一步的數據,討論其他因素的影響沒有意義。

就醬。


我走出校門已經20多年了,我覺得說這也基本靠譜。我是80年代末考大學的,回首看了很多第一名和第十名的故事了;我的個人理解是:

1. 讀書除了極少數的「天才」,過目不忘,一看就懂那種,多數中等資質的人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我當然也在 這範圍里。就是說,更好的名次意味著更多的專註和時間投入;

2. 讀書如果建立時間投入和分數增加的函數,也一定存在邊際收益遞減的問題; 中等資質到達前十名很容易,進入前三名就很累,需要犧牲很多用來讀課外書,休息,運動的時間,在均衡發展商吃了虧,當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輸不起的心態可能已經有了;

3. 進入社會以後,所謂的成功,通常用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來衡量;或者這些的途徑,坦白說,和讀書能力有相關,但是更加和其他能力相關,商業領域發現需求的能力,官場里把握平衡關係的能力,創業者的冒險精神,抗挫折能力,甚至,某些行業需要的厚顏無恥的素質吧以及長相氣質(某些行業),等等; 這些哪裡是應試教育可以培養得了的呢?

同理可以解釋,中國高中生如果和美國高中生考試一樣的內容應該是完勝的,但是為什麼在社會裡工作崗位上,並未見得業績表現突出很多。


翻了一下問題日誌,原問題是有題主的個人場景。但事實上這個場景適用於很多情況。明顯看的出來,題主活的既沒有價值感也並不開心。沒有價值感是因為題主對這個世界了解不夠,不開心是因為題主迷茫。

想要獲得認同與尊重是人類的天性。一個人對別人的價值,別人決定他是否被認同。

形式化的認同,比如應試,是合理的。因為它是對一個人的專業價值,最快最有效率但不是最有效的衡量方式。

儘管如此,形式化的認同不等於一個人的所有價值。而且普世的價值觀也沒有辦法從廣度與時間線上完全覆蓋一個人。可能一些人認同,而另一些人不會。最終,只有一個人他自己決定他是怎麼樣的存在,只有他自己決定他是什麼樣的未來與發展。

所以,一個人最可悲的事情是,他想要在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與外界給予的直接認可中,獲得感覺上直接的刺激與滿足,獲得僅僅只是朦朦朧朧的尊重感,從而證明自己的重要性。他對於自己與這個社會的關係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他不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原理,至少他不了解身邊的人和事。他也許很專註在自己的事業上。但他沒有看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自我,自己喜歡什麼,自己擅長什麼,自己的價值在於何處,未來自己能創造出怎樣的價值,自己的潛力究竟有多大,自己未來可以是什麼樣的。這同時也是天朝的可悲,從小學到大學14年,從6歲到20歲,一整套教育ISO貼牌認證。老師們,家長們都在把「你不考到好成績就要怎樣怎樣」掛在嘴邊。這句話犯了兩個錯誤,一個是價值觀的扭曲教育,把浮動內在和外在表現和學生的價值掛鉤。第二個是把基本的生存安全感和不斷浮動的應試結果掛鉤,讓學生不安。他們常掛在嘴邊的第二句話「那是因為你聰明」,把實際價值的取得和外在條件,而不是真實需要的付出掛鉤,讓學生迷惑與無力。其實也就是動機在杭州說的兩個主要的問題。

比最可悲還要可悲的事情,是妄圖不付出任何努力,不創造任何價值,而去尋求口頭、書面、逼格等任何形式化的認同。

然而,一個人獲得尊重並不完全等於他過得開心,過的開心的前提是認可這套「別人的價值觀。往往,一些最普世的價值觀並不被值得當做理想。

很多人,深受天朝ISO教育體制內的蠱惑,迷茫,不知未來,深深的無力感,拖延症,包括題主他們仍處在第5段的LEVEL上。

要想跳出這個肖申克,就請保持一顆經得住打擊的和積極探索的心吧。


這只是【結果論】好嘛~。

第十名現象,套用在我身上倒是很適用。

可關鍵問題在於:【我上學時,上課開小差,考試還能走神構思故事。照樣考中等偏上的成績。】。任何一門學科,我興緻勃勃地忘我學習中的那段時期,都是無人能敵的。

就比如:2013年~2014年,完成了70多部小說的藍本。這要讓別人來做,絕對過勞死的好嘛~。現在,興緻消褪了之後,一年只完成數個藍本,就差一年只構思一個故事了。

我就是這種【傳奇的第十名】。可絕大多數的第十名,絕對與這個規律無緣。

並不是考不了好成績,而是【為了做更重要的事情,而完全不把課堂教學當一回事情】。

————————————————————————————————————————

以上只是俏皮話而已,真正的原因其實是: 本人,從小學起就一直將時間花在了朋友身上。

小學時,跟家庭最貧困的孩子也經常討論動畫片什麼的,怎麼可能將心思全都花在考試上。

那些上學時主要將心思花在痴迷的興趣愛好方面的人,長大之後普遍都成為了行家甚至專業人士。

我在上學時,則主要將心思花在了人身上。而且,我還會刻意說些好像特別顯傲慢的話。我才不想承認,我好像很在意他們。這就是為什麼,我長大之後會成為作家。
我,以前短暫地當班長的時期里,還帶生病的同學去醫院過。這位同學,現在搬磚,還時不時會聯繫我一下。
雖然我的社交圈並不大並且也沒多少朋友,但真正聚到一起也會有100多個吧。從我的知乎關注量,就能看出【我屬於:喜歡施與但不喜歡要求回報的人,為人也比較孤僻】。

然後,就有【評論下面的那種非常滑稽可笑的人,想著:這個人,就只有這麼點關注量,怎麼時常說出好像特別涉及專業的話】。

我真地非常「感謝」那種非常滑稽可笑的人,否則我不會補上這些附加內容。

我自己從小由於獨特的人格而沒太好的學歷,但是在我的人生當中因自己的氣息而吸引來過【各式各樣的人】。我的專業素養,就是跟著各式各樣的人一起養成的。

從科學創意比賽~到徵文大賽,從學院派創作~到網路流行文化,從自然科學~到靈性科學,從社會科學~到志願勞動&<我自己都去參加過&>,從氛圍搖滾~到純數學和拓撲學&<我沒深入啊,所以我至今不怎麼懂&>。

在微信還沒有的時候,我在網上就給一批藝術生開過小圈子的講課。完全免費的。到有了微信,我早就已經完成了以前的工作。

那些就比我小几歲的孩子們其中一些還是家境不怎麼好的,其中還有離家出走去寫網文的。要不是我好好地勸他們,估計其中一些真地會在後來走上歪路。現在,他們當中比較普通的也干著至少能維持生計的稍微貼近自己興趣的工作。
其中還有挺有錢人家的孩子,父親是做園林的。很早就聽說,她家好像很早就是千萬富翁了。我照樣還是一視同仁,也沒要求什麼回報。那位女孩子,還說過【往後可以去她家所在的城市找她玩】。我雖然一直都保持著聯繫方式,但是我從未再聯繫過她,我更未去拜訪過她。

————以上就是為什麼:我,是第十名

所以:第十名現象,僅僅只是結果論而已。

為了干別的重要的事情而閑置了課堂學習的第十名,當然會在將來成為不一般的人。

但不是這樣子的人,是第十名也不可能成為不一般的人。

譬如:像我這條回答下面的評論當中的那個人,吹牛吹到天上去了

那人,跟我壓根就不認識,卻一上來就人身攻擊莫名其妙地說【深受其害】。將我在知乎上的每條回答都點了【沒有幫助】。

問了那人老半天,那人的潛台詞無非就是【早期妄想症般地,一個勁地表達著:TA比我了不起得多】,還暗示【自己好像是了不得的人】。——就為這種原因?!

大人物,鄙人也見識過不少。但從未見過這樣子。誰讓這種人上知乎的?社會太過於寬容,也不是什麼好事。

反正:我用的是這種一點人氣都沒有的知乎號,回答能有一兩個贊就很不錯了。本來就是墊底的,被點沒有幫助也沒什麼負面影響。——關鍵在於:那人,實在太過於可惡了~

就為【TA要彰顯自己特別了不起】,就肆意人身攻擊和詆毀攻擊。

我說某些看上去好像很傲慢的話,僅僅只是在用這種措辭來顯得文字更有樂趣些,而從不在心裏面真正那麼想。我那麼寫,是不是會讓人覺得【這個人可真是混蛋~】。結果:一對話,發現【這個人,居然挺有教養的,竟然還挺謙虛的】。這種措辭,在上學時就讓教師們用很親切的語氣說過「你這個壞蛋~」。

然而:在我評論下面的那種人,是真地在心裏面當自己好像是不得了的人物吧~

經過【評論下面的那人那麼說】,本人真是頓感:自己,真是又窮又蠢~!

窮到:只交得到【2012年往自己公司投資200萬的朋友】【家裡在2017年才能貸款500萬來做些投資的朋友】。是呀,真是窮~,窮到現在都沒賺到10個億~

蠢到:只跟【東京大學】【神戶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這種大學的人,交流過。從來,就沒有跟【銀河系第一大學的-外星人高材生】接觸過~

不是那種人冒出來,一定要冒充大V,來不斷人身攻擊我。我根本不可能說出這些來~

最後附上評論截圖:

那人——最後還不忘:在私信里,繼續人身攻擊。

真是「做得好~」


扯呢。沒事少看成功學,其實大部分的第十名還都是普通人。


從第一名到最後一名,都可以找到大量成功的例子。

無論是人生還是成功都無規律可循,只有儘力把握。


很不好意思的說

我是小學第一名 初中第十名 高中二十名

大學倒數第三


我來用數學公式解答一下所謂的第十名現象:

1-0.9^10=0.65

1-0.8^10=0.9

第一名只有一個。

第十來名基本包括六到十五名,十個人。

這十個人很可能會出現個比第一名強的人。

這就是所謂的第十名現象。

大部分和那個第一名相比都是辣雞了。不過煤體不會在意。


這種說法的主要用途:

1.安慰自己

2.父母安慰孩子

這種說法之所以部分成立,是之前幾十年天朝社會變革過於迅速甚至有些混亂造成的。現在這種情況少很多了,不過有些人還喜歡用來給自己的懶惰找借口罷了。


不懂敢闖敢拼為什麼還只在10名左右啊


在這個社會上,各行業頂尖的人都是成功的,但每個人進入各行業的概率並不相同。

經過中考高考的篩選,前十名大多與前十名的人在一起,進入高競爭行業,想要拔尖較為困難。第10名往後的處於中間層的頂端,較其他競爭者優勢更大,更容易有出息。


因為處於這種位置的人如果有了比較可觀的成就,相比於成績拔尖的往往更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用運動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否等價於二流大學學生比名牌大學或一流大學學生混的好的現象是否普遍?


可能是因為前幾名的學生那時候都一門心思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了,在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除了學習還把一部分的精力用於其他的方面,所以他們的綜合素質可能會高於前幾名,畢竟學習好只是一方面,是否有出息或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綜合素質是很關鍵的因素。


百度一下:

【起因】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十年、針對151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佔43%;相反地,小學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在進入國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佔81.2%。

【個人理解】

這個目的是為了說明什麼呢?教育特色?成功人士特點?為了進一步研究教育方法?

而且是不是有被誇大了?從成績方面直接到有出息這一點了。放大來講是否和學校成績好的人未必有不讀書的人成功一樣?不過這個現象的存在必定有其道理。

先說明,了解不深,也不怎麼懂,只是隨便談談自己的想法。

常見嗎?挺常見,但是不絕對。一般那種比較有想像力創造力的孩子在上中國的小學時可能心智未開,仍是小孩子心態,對讀書什麼的沒有什麼理解,成績自然平平。但隨著周圍環境影響和自身的醒悟在初中或者高中時突然就爆發潛力了(或者是因為明白不學習的後果了),當然,也不僅僅指成績這一個方面。

我身邊就有這種例子。小學同學,成績中等,到了初中,他突然明白了好好學習的真諦(他告訴我,是因為他父親敗家,他要振興家族),初中高中都在年級名列前茅,高中時醒悟自己要積攢人脈就和人整天稱兄道弟,逃課打架喝酒鬥毆談戀愛,老師拿他沒辦法(他成績依然不錯),不過高考發揮失常,再次高考,考得非常好。以後,還在進行當中。。。

還有很多同學,都屬於小學時成績一般,有的是有小聰明不努力,有的是遭到不公平待遇後來就發奮學習。但從這一群人身上能看見的特點就是其實挺聰明而且情商比較高,有執行力,不會過分計較得失而且有上進心等等。

但是呢,查一下那些成功人士的經歷,也有多從小就學習好的人。。。

。。。。其實也沒什麼結論。。。

感覺有點偏題了,就將就著當故事看吧。。。。


不要去考慮到底是第幾名,我覺得這個概念想傳達的意思是,不要偏科要中庸。排名前十說明這個學生的天賦和自制力都還不錯,在能力上和排名第一的差不多。假定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學校要學的那幾門課,那麼由於邊際效益遞減的原因,產出沒有把精力分散投資於管理,溝通,藝術等多方面的學生要好。排名前十這個說明只是讓大家好記好傳播,不要那麼扣到底是第幾名。其實更多時候是時勢造英雄,年輕時代需要的能力你恰好有,你就牛逼的。比如你在上世紀50年代勤奮讀書,在21世紀學鋼鐵,結局大概都不太好。


理論:

物極必反。

中庸方可長存,長存是突破的前提。

依據:

可以參考國外如何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文章,


和我同期的高中前三在社會混的風生水起,他們擁有的並不是僅僅成績優秀這麼簡單,他們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做人樂觀積極向上,見到其人,就能見到他們身上的光亮,為人處事拿捏的恰到好處,不做作,不虛偽,這種人有一種天然的開心,就是一種理所應當的開心,並不是靠炫耀,因為你能感覺的出來,我找不出這樣的人有什麼理由不成功


我覺得關鍵講得是沒有患得患失心態多方面發展並且自身也有一定實力的人更容易成功,「第十名」只是用來指代這個意思的籠統稱謂,所以沒必要糾結於名次了,不是說其他名次的人不具備相應的優秀品質。


我小學時一直全班第一,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還拿過二等獎。

考進了本地稍好一點的初中,每次考試在全年級排名都是第六名,後來中考時卻突然衝到了第三名。

於是上了本地比較好的高中的實驗班,開始的時候全班倒數,後來每次考試都會進步一點,終於後來到了年級前20名(全年級人數2000+)

高考時考到了年級前10名,進入某985大學,然後專業排名一直在後30%。

是的,我在大學做了四年學渣。

驀然回首,原來我也曾經是學霸。

又或許我從來都不是學霸。


以我的經驗,在小範圍內是很有道理的。

不說走社會這麼遠了,就拿高中和高考來說吧,

我們高中物理老師就說以他經驗,

高考考的好的,

很可能是平時班裡的第十名。

因為他們有一定的能力,

再加上那麼些輕鬆的心態。

bang!~

here we go~

後來,高考結束,

物理老師興奮地對我說「你看我之前說過了吧~」

沒錯,我就是那個「第十名」,

第一次模擬考全班第九,

第二次模擬考全班十二,

全班五十個人。

後來高考,我索性不給自己壓力了,

覺得嗯自己水平就在這兒了,

讀個普通一本就行了誰叫自己不夠努力呢。

結果成績出來,

超常發揮全班第一。

OMG

現在在大學我真的是中游生,

走社會成不成功我不懂,

但能走得幸福快樂我是確定的,

因為成功是別人給你的評價,

真正的成功感受是自己給自己的。

按目前的努力程度我做不了社會大牛,

但能做個沒壓力的幸福小牛~

耶?


是真的

利益相關:第十幾名buff獲得者

ps:看我若干年後來打臉 :)


為什麼非要第一名?就算現在在這個班級里是第一名,去了別班呢?去了別學校呢?比你更厲害的到處都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怎麼比?


高考之前就是班上十幾名。

有一次在報紙上看到這個十名定理,回家興奮的拿給我媽看。我說,快看,這裡說了,高考最容易超水平發揮的的就是那些十幾名的學生。

還記得當時我媽當時深深的白了我一眼說,你在說你自己嗎?想多了,快去讀書!

可事實就是。。當時超水平發揮的5個同學裡面,有兩個跟我差不多成績的。是的,我就是那第三個。

所以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就點進來看了。嗯,親身經歷告訴我,好像還真有這麼回事。


作為學生看到這個問題其實挺有感觸的。

我,自認為,差不多各種情況都能保持到第十名??

是,我有一種心安理得的狀態,反正拼不過前幾名,老師也蠻器重的不像後面的同學,能保持第十就不錯了。但是當一不留神降到18,28,甚至38時候,我會抓狂然後拚命回到那個第十。

我想說的是,第十名這個狀態,絕對是缺少動力的。只有當突然的起伏,讓你開始努力,不管是自己的覺醒,還是老師的不重視,或者是父母的失望,才能夠保持住這個第十。(壓力沒有前幾名大,沒有像後二十名自暴自棄。)

壓力不大,願意努力,容易滿足,大概就是第十名效應?


我本人就是班上第十名,按題主所言倒辱沒了第十名的位次,還是沒出息。其實第十名現象說的應該是學業尚可交際很廣的學生成就更大的現象,畢竟交際很費時間,所以學業就不那麼好了,當然腦袋聰明,學習好交際也廣的學生除外。本人也該思索一下為毛自己學習一般,交際更一般的問題,一方面是性格使然,性格內向害羞,另一方面,我天我當時可沒怎麼考慮關於人際交往的重要性的問題,現在要開始學習人際交往的知識及技能了,我喜歡聽別人說話,而且交際廣是我所選專業必須 (好吧,我腦子搭錯線選擇我難駕馭的專業),希望也能成為如題主所說的第十名,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錢學森先生經常都是第一名


我覺得吧!第十名並不是真正在班上排名第十的學生,而指的是相對第一第二名只知道讀書,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學習上的學生來說的,第十名相對來說在沒有一個表揚的環境裡面,第十名仍然能夠保持自主的學習,另外的話他們的精力也沒有全部被學習套牢,所以有更多的機會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在步入社會這個大的環境下,他們能夠更好的適應,至少心態會好些,抗挫折的能力會強些吧!反正之前就沒有人關注我,開心就好啦


很扯。

我媽的一堆小中高同學裡,成績越好的越出,賺了越多錢

至少我父輩這裡,成績,學歷基本是和他的賺錢能力層次高度成正比的

就算你要說第十名所謂成功,也磨滅不了那些優等生一直很優秀,越來越優秀的事實。

勸理論家們都不要再酸人家前三名了,萬一第十名仗著理論不思進取了怎麼辦


因為他們處於保研的邊緣。


這輩子第十名,下輩子最有出息?


因為處於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人多嗎,還有屌絲逆襲的故事更容易被傳頌


上了大學一直第十名。卻沒有改變我過去十幾年當第一留下的習慣。太多在乎別人的想法,力求每個人開心,自己很累。


這隻能說明學校的排名系統有BUG


百度百科

「第十名現象」,是杭州的一位小學老師發現的。這位從教近20年的老師,有意識地對1990年前後畢業的150名小學生作了跟蹤調查,結果在這些如今已上大學或工作了的學生中間,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第十名現象」。

前三名之後,第十名前後直至20名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現出色」。並成長為「棟樑型」人才;相反,那些當年備受老師寵愛、成績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長大後卻淡出優秀行列,甚至在其後的升學和就業等方面屢屢受挫。

第十名現象應該不會發生在農村。按小學算,我們這一屆只有前三名的學生上了重點高中,考上了大學。小學、初中都滾到20名去了,連個稍好點的高中都上不了,更別說大學了,最後還成為棟樑了。跳躍太大。

最近倒是聽說我們班一直倒數的一位同學做生意一年收入20W+(26歲)。不知道可不可以擴大範圍統計一下,來個倒數第一名現象。


高考前,模考基本都是10名徘徊;

高考時,考到班級第一,比第二名多將近10分。

現在,我在一個名頭算響亮的央企,其他的同學也混的不錯。但事實上,從工資效益方面考慮,我不如某些同學,也說不上優越什麼的。


關注原文啊諸君,這個現象是小學老師發現的啊……所以範圍當然是「小學」內的單個「班級」啦。

而且也不存在前面說的「人數優勢」,因為原文的研究是等人數分組的。

顯然,全面地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漫長而複雜的系統調查,但是現在好像沒有什麼人認真地做過相應的研究。當下已有的調查主要就是小學老師周武針對自己班學生做的長達數年的追蹤調查了……然而樣本量對於一項嚴肅研究而言還是太少,結論不夠可靠。

但如果我們相信現在這僅有的一項研究給出的結論的話(研究本身的設計還是比較科學的,沒有其他答主指出的那些明顯錯誤),應該認為「第十名現象」存在,但不知道是否普遍。


這句話想說的是通常考到第一名往往需要在功課上下非常大的功夫,而考到第十名左右說明小明基本把功課搞懂了,而沒有像第一名那樣花大量時間在過多的練習上面,這樣他就可以把這些時間和精力用來干別的事,所以會更有出息。

大家沒必要糾結於10這個數字,他只是表明小明處於班級中上游而已。


曾經看過一本書,上面寫過類似的研究,不過不是第十名,而是排名前百分之三十處的人。我感覺這個要比第十名靠譜。不過也不要過分相信。


高中試過第十名左右 感覺上沒有多輕鬆的 因為目標不是這個;後來大考考進前三,也沒有覺得多大壓力或者有什麼期望,因為努力付出過後有回報也很正常。 在我們班暫時沒有感受到第十名現象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從心理上人中可以「儘力」的事不是無窮的,就是說有時候人們儘力去做過某事之後,就不會再儘力去做其他事了,而另一些不曾儘力的人,反而擁有更大的熱情來投入新的事業。


我早就編輯好答案,可是我要發布時居然提示我強制改名,雖然哥哥不活躍,但是知乎也用了好久了,也不至於這麼欺負人吧,好吧,最後還是改了倆個字!!下面是寫好的-------------------------是不是這麼分

這話對於第十名有效沒效不知道,但是對於我這個當初的第一名可是有話要說啊。

想當年,哥在高中隨便努努力,沒他媽想到高考居然考了個班裡面的第一名,我靠,當然,我們班實力不濟也是一回事,但是哥是第一名啊,靠,還是在高考,靠,於是就隨隨便便的上了個一般大學,在大學隨隨便便的畢了業,回家鄉進了個,破事業單位,混了個破編製,庸庸碌碌的,平平淡淡的,一事無成的混到了將要而立之年,反正當初的第一名對於我來說確實成不了什麼玩意兒,不信,看看我的話!!


在學校你只用成績去評價一個人 第一名只是成績第一 其他能力呢?因為你應試教育只注重成績 現在甩鍋給學生?

到了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能力 綜合實力跟不上當然被別人打敗了 因為你學校只教學生考試而已

反而在中上游的學生里 很多人由於家庭因素或者興趣因素等等 選擇了不是只埋頭讀書 鍛煉了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 。

再者 成績第一和第十幾 差別真的不大 別用那幾分分數把就把第一第十第二十的人分死了


因為這個概念就是第十名提出來的


看了部分答案,看來是不是第十名不重要,能不能不受外界評價的干擾才重要。


2年前的問題啊

我身上有類似的經歷初中在農村6個班級我在初一時候其中一個班每次7名左右,初四中考(此時整個年級就一個班了)班級第7,以全縣500名成績考上縣裡面高中,高三階段的模擬3次班級第十,1次班級第七,1次班級第四,整個高中平均水平全校200名,高考的時候班級第二,全校前70過了一本線上了一個全國200的學校。


這種東西沒有必要當真 不同地區 不同學校的前十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就像我們高班的前10 我可以大膽的告訴你 一本都考不上

因此所謂前十名現象完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東西


看了大部分知友討論,這個問題可以結束了,結論的傾向性很明顯,那就是這種說法不靠譜。

我想,說這個話的老師原意可能是說,那些成績處於中上等的學生在中學時期潛力尚未被全面開發,如果在以後多加努力,則有可能取得大的成就。對於這個觀點我是絕對贊同的。在我看來,中學成績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學生的真實能力,因為我國的中學生成績衡量標準過於簡單,這本身就是很非常規的,相信絕大多數人也能理解。

那麼如何理解第十名反而會更優秀?首先這裡的第十名僅是一個統稱,統稱那些成績排名中等偏上但不夠拔尖的學生,明確了這一點後,這個問題就變得極好回答。我這樣來問吧:你們覺得一個班裡一二名的學生人數多還是排名中上游的學生人數多?我想答案都是後者。那麼如果成功有一個概率的話,哪個群體的基數大,取得成就的人數自然就多。bingo!問題得解。

老師們和學生們也不要再去研究這個問題了,我相信這本質上就是個概率問題,跟什麼心理學之類的基本無關。用心理學來解釋矛盾點太多,在此不做分析。


這是在誇我嗎,好開心啊

啊哈哈(^O^)

可惜我也就個二本,在知乎都渣成沫了,谷逼~~


第十名的概念準確來說應該是「成績在班級中處於中上游的學生」而不是確切的第十名。我現在大學畢業,按照身邊中考、高考、找工作的經驗,確實是平日成績中上的人發揮更順、前景更好。中學時他們是班級十名左右,大學時同專業92個人,二三十名的人通常成績、社團活動、學生工作、興趣愛好都能很好協調,更容易找到發展前景好的工作,也能很好適應新環境。


清華北大有很多行業的佼佼者,他們中小學的時候不只是第十名吧,基本都是數一數二吧。


想想我初中時第一名的同學,現在一個普通大學普通專業,人很nice,情商高,不一定以後就混得不好

高中第一名是清華北大的,屬於自帶光環型人物(在我眼裡),也不擔心以後混得不好吧

以後在觀察,但現在第十名現象沒有在我的生活中感受過


按照題主的思路一直想下去的話,在各個階段都考第十名,只能說明這名學生在不斷的落後。。。。畢竟身邊競爭的對象的水平是在不斷變化的。

想起了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人會掌握百分之八十的財富,第十名,是看你是二還是八,差老遠咧~~


第十名可能是某方面的第一名,非常混亂的

其次,,,如果認為7~17里有一個表現出色即可那麼這個概率本來就是是比第一名表現出色要高的


記得在初中的時候,班主任問我想不想做第一名,我說不想,他很驚訝地問為什麼,我說做第一名會整天擔心被別人超越。那時的我心裡素質確實不行,或者是性格使然,所以我想追求一份安逸,可是安逸慣了,如今突然發現自己真成了一個平凡的自己。如果能回到以前,我一定會選擇做第一名。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