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優越的生活條件下,物質和信息過度富餘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他們整體上會養成更好的品位和鑒賞力


舔著臉主動答。

我在一所私立學校度過了七年時光,見過蠻多現在所謂的「富二代」or「官二代」,個人的感覺是他們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之前我在公立學校的同學完全不一樣。

(一)因為從小沒有缺過什麼,我在他們身上基本上沒有感受到他們對於未來的生存有任何憂慮的情緒,對金錢的概念和普通人完全不一樣。回想一下,當時學校里瀰漫的氣氛真是寫意。雖然也因為老師的嚴格要求,對課業有壓力,但這和公立學校同學可能更發自本身危機感的勤奮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一般都是內心有堅持,比較理想化的,和真的是為了考什麼學校而去拼搏的完全不一樣。說到考學校,記得有個同學高二的時候家裡花錢讓他去牛津學精算,校長因為他還在學校呆著便表揚他和大家一同奮鬥精神可嘉呢。

(二)大部分同學的父母要不然是在朝為官,要不然是下海經商,從事的工作社交性遠遠強於以前公立學校的同學,可能耳濡目染之下,這些所謂的「富二代」更懂得為人處事,性情溫潤且容易讓人心生好感。其實很少遇到趾高氣昂的所謂「X二代」,那些趾高氣昂公雞一樣的恐怕很少有真的算是「X二代」的吧?個人以為大家對於這類人群的感官不好,可能更多的是來源於網路or媒體一些間接的描述,實際上根本沒有長期的與他們相處吧,惡劣的感官會不會更多的是因為大家物質生活上的差異造成心理的不平衡產生的呢?設想下一個完全和你沒有利益衝突不去與你斤斤計較,性格爽朗、敢愛敢恨、少煩少惱的人怎麼會讓人心生厭惡。況且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很懂生活,你看著他們滿含熱情的對你講些理想主義色彩or生活色彩濃厚的事情,實在很享受啊!舉點例子,1)在由公立學校轉入的最初,發生了一件印象很深的事,那時班上有個同學犯了錯,老師追究責任,立刻就有同學挺身而出幫著一起扛;整個班級都有這種像是「江湖道義」「哥們義氣」的氛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偷偷去找老師打小報告,這樣的人是會被班上所有人深深鄙視的。這是我在公立學校上課所不能想像的。2)在初中的時候,有個爸爸是縣長的同學也給我印象很深,他是初三才轉到我們班的,但這個人真的就像天生會交際一樣,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即使在我這種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看來,他也是個值得交往的、真誠的人,這真是件很矛盾又了不起的事...

(三)他們中一部分人性格很張揚,很愛表現和攀比。在最富的那一群人裡面(十年前,大概一個億?),他們似乎對於物質有些較真?再舉例子:1)小學的時候我在學校備考手風琴十級,捨不得把家裡的好琴帶來,所以練習的時候是用租來的琴,有個同學在得知這個事情後好心提醒我:「千萬不要告訴其他人這個琴是租的,那樣會被大家嘲笑的。」(我後來又和這個同學一起做了初中同班,他一家人都是公安or特警系統的,但他自己卻很溫潤)2)在進入這個學校以前的我是完全不懂牌子的,有一天上競賽班的時候我看大家對著一塊門板指指點點,嫻熟的報出「勾勾」「三道杠」之類很多牌子標誌的複雜名字,內心喃喃,「真的是兩個世界啊!」我是從那天開始才對於「品牌」這樣的東西有了一點點概念。3)因為我們學校對於校服的要求極嚴,大家不同的就只有鞋子。那時初中班上有兩個同學,這周要是你入一雙喬丹,下周我肯定也入一雙2000+的,甚至有個同學因為喜歡某個款式的鞋子,之後又買了個不同顏色的。幸好他倆兒不是一個寢室的,要不然寢室里不用放腳光擺鞋好了,哈哈。

(四)在我的印象里同學們功利心淡漠,說是單純都不為過。那些家裡有黑社會的、有勾心鬥角當官兒的同學也沒見天生就是個暴力狂或者腹黑貨。對金錢概念缺缺,使得很多物質化的社會糟粕潑不進我們當時的圈子中來。繼續舉例:1)記得初中的時候,大家一寢室六個人橫躺在一張床上討論喜歡的女生,相互嘲笑、玩鬧,這日子真是一去不返。後來有個叫做「無能」的同學生病出國做手術,我們真的在他床上躺了一晚上灑淚送別,現在回想起來不要說灑淚了,連六個人怎麼躺在一張床上的都不知道。2)高中的時候大家的想法開始成熟些了,維特根斯坦啊王小波之類的東西就開始在班上流行開,雖然也只是相對來說的少數人才不務正業的做這些,雖然這些不務正業的人也不一定真的看得明白,但我發自內心的慶幸:正是這些被應試教育所不容的東西讓我是現在的我。

再啰嗦點,這些家境優越的同學兩極分化很嚴重,要不然依賴於對建立在富裕上優越感的迷戀,要不然「有二事焉,恆然於心;敬之畏之,日省日甚:外乎者如璀璨星穹,內在者猶道德律令。」

謹此。


物質條件優越不是壞事,容易讓孩子淡泊物質,而更關注興趣和精神層次的選擇。我相信優越的生活條件和開放的家庭氛圍,更容易培養出在某一領域優秀的專才。不用把精力消耗在「溫飽」上,這是幸運的。

但同時,沒「苦」過的孩子,給人感覺不夠「侵略性」,或者說沒那麼上進。

孩子覺著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輕鬆獲得,體會不到自己「掙」得的喜悅感。因為想要什麼都可以獲得,所以除了不懂得珍惜之外,還有可能過早地「無欲無求」。比如我問孩子想要什麼禮物,她想了好久也想不出,最後說媽媽給我買個粉色的奶油棒棒糖吧!這還是因為我平時不怎麼給她買糖吃的原因。

我贊成孩子富養,引導的責任在家長:

  • 優越的條件,不是憑空來的,是父母通過努力工作掙得的,爸爸媽媽很辛苦,要懂得感謝。

  • 不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因為「好心」,或者為了孩子「開心」,買不需要的東西。

  • 好吃的,好玩的,可以有,但不過度,孩子要有點「想頭」。

  • 幫助孩子了解,錢除了可以換東西滿足自己之外,還可以做更多好事。有機會的話,帶孩子參與公益活動,買點文具,一起送到希望小學。或者帶孩子去給孤寡老人做服務等。

  • 不奢侈,不浪費,家長給孩子做好榜樣。
  • 幫助孩子發展興趣愛好,發現特質進行引導和培養。
  • 家長要做個正直的人,幫孩子從小樹立高尚的理想。雖然,這個對我們大人來講都是很難的。

豐富的信息對孩子影響蠻大的,孩子還小,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缺乏對事物的理性判斷,有些信息不適合孩子過早了解。越不讓了解,越有神秘感,孩子反而更加好奇,我一般對這樣的情況做淡化處理。但有些常識,我會直接告訴她應該怎麼做,不做過多解釋。家長的角色有時候是朋友,有時候是權威,有些知識適合做啟發式教育,有些要像背小九九一樣,不用問為什麼,照做就好。

我提倡家長儘可能地為孩子做信息過濾。孩子看哪類電視節目,玩什麼遊戲,愛上什麼網站,家長要了解。過於早熟,過早地了解社會,對孩子這個年齡段來講,是個損失。孩子嘛,就應該在家長和學校地庇護下,單純、快樂、學習知識,享受美好的童年。


會讓孩子把過多的時間都放在辨別這些東西上而不是去做事上。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論語中有這麼一段,從孔聖人的回答來看,他認為「多」和「少」都是一樣的。所以,作為家長在前期應該幫助孩子過濾掉過多的東西,讓孩子有個成長的過程可以適應現在的這種情況,當然也要教會他不要把這些看得很重。

其實東西多了就會有同質化的東西,所以雖然看起來多了,實際上是少了。學會把「多」的東西看「少」這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是兒童出生後最先接觸到的環境,也是對兒童影響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環境。在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即兒童最具可塑性的時候,大量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因而家庭環境對於兒童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父母的個性特點、教養觀念和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父母有錢,又怎樣讓孩子理解父母的金錢與資產同自己成長之間的關係呢?在這一點上,西方一些大富翁的做法頗值得中國父母的借鑒。與我們所說的「再窮不能窮孩子」不一樣,西方人崇尚「再富不能富孩子」,富翁們意識到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優越感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他們通常只給孩子很少的零用錢,並鼓勵孩子自己去打工掙錢,從而讓孩子明白:金錢的獲得並不是輕而易舉的;有價值的財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積累,積累財富的過程或許比財富本身更有價值。

  因此,平時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場所走一走,向他們講講自己的創業史,使孩子逐漸明白有錢不是理所當然的,需要艱苦奮鬥才能獲得,未來要靠自己去創造,從而培養孩子「珍惜手中擁有的一切」這樣的信念。同時,帶領孩子接觸社會生活,深入社會實際,讓他們了解現代社會是知識的競爭、能力的競爭,只有自身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才可能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通過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擺正學習動機,從而逐漸擺脫「學習是為父母,好不好無所謂」的錯誤想法。

(摘自:
http://www.lansin.com/weekly/detail/17823 )


有能力適應會越來越「多」的未來社會


1 物質的豐富

私有權和自由度成正比。而人越活的自由,越利於潛能的發揮。

2 信息的豐富

人在開放的社會比在封閉的社會更容易成功和幸福。

ps 標題中的「過度」如何定義?所以略去不答。


可以讀一下托馬斯曼獲諾貝爾獎的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完美地回答了你的問題,還挺好看。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he told me,"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這是《了不起的蓋茨比》英文版的開頭,也就是尼克的父親從小就告訴他的話。

這句話耳熟能詳,翻譯過來就是「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那些優越的條件。」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任何時候都是富比窮好。


負面影響,可參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95313 這個問題里,如果匿名者說的是真的話,可見一斑。

正面影響,看看現在老外大部分成功人士可以猜猜。


先談談教育。

我曾在某省會城市的私立國際公學中讀了幾年國中,我的朋友,大概都是官商背景,這對我在家鄉完全不同。優越生活的背景下,人的思維方式將會變的「溫和」,我很少見脾氣壞的人。在那個年代,講師講究人人平等,注重每個人的思想、興趣、愛好,而教學設備與環境都是這個年代普通高校都無法想像的。

然後談談思想。

人的思想和生長環境成正比,所以說,很多程度上物質生活更優越的人在三觀形成的時候要優於溫飽線及以下的人。我曾在一次例會上問我的下屬,對未來人生的規劃以及當前社會一些突發情況的判斷。很遺憾的是,大多數都在天馬行空的憤世嫉俗。(補充:自然有出類拔萃的鴻鵠,我們對此已經重用。)優越的生活也意味著你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量,來最大程度上緩解「看人不準」「站錯隊伍」這種致命傷。


物質生活的好是父母提供的,人生的道路還得自己行走


簡單點答,就是在我們那父輩文化不高而富起來的人,教育孩子要麼是儘可能的滿足孩子的所有的物質要求,但你必須你的事情得聽我的,因為他們有錢以後膨脹的心讓他們覺得他們是對的。

舉個例子,我與我一個家裡是開礦的朋友談未來,今年我們19我問他回去以後有什麼打算?是出去闖闖?還是在家待著?給家裡干?他給我說他特別想出去找個工作,但是又閑一兩千的工資太少!所以還是回去給家裡開車吧。我問你要的多錢工資?他用略帶點抱怨的口氣告訴我5000!!(這尼瑪是什麼邏輯!5000你還抱怨個鎚子!你是一個了高中都沒上的好不好!第一份工作一個月就5000你還給老子那麼不情願!)

在這個物質過於豐富的情況下粗放式成長的少年身上我看到了一個青年扭曲的對於金錢的概念!還看到了這些被我稱之為粗放式成長的少年式看不到你眼裡那清澈而誠摯的羨慕眼光的,因為他們都這樣了還在抱怨。或許他們沒有錯,也或許他們真的只是覺得一個月一兩千的工資只是他的父親飯桌上的一瓶酒而已!他們只是想多幫父親買幾瓶酒吧。


我想說的是,難道沒考慮過成人和其監護人所扮演的角色?沒有好的引導是不行的。孩子那麼小,頭一次來到世上,你想讓他們怎麼做?


那要看小孩接觸的書的頁數多還是鈔票的張數多了。


這得看你希望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平淡幸福地過一生,富裕的生活肯定很好的一個外部環境。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從容地適應非常壞的外部環境並在競爭中出人頭地,那麼從小生活困苦,會使他具有堅韌的性格以及更強的資源利用能力。


這些「多」是現在許多孩子失調症的原因,注意力缺陷失調、注意力缺陷過動失調、執著強迫性失調、反叛挑戰性失調。這些失調都是外來刺激造成的,簡化這一切的「多」,追求簡單,追求簡化才能讓孩子回復正常。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