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學習專註?有什麼具體練習方法?


謝邀,好多朋友問我專註專心專一的問題。我不一一回了。這貼里仔細說下。

這是這兩篇的延續:

如何修道?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氣走督脈,過玉枕關的時候很噁心,怎麼辦?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篇後續:專註@執著@立志 - 博山爐 - 知乎專欄

兼談佛道兩家專註之異同。最後是百字碑前面一部分相關。不需要看太多細節的同學,直接跳到最後環節。

相通之處必然是有的。專註則誠,專註則清凈,專註則為無為,專註則不起一念,專註則為活在當下。不起一念是某些時候靜坐的要求,平時我們不要求這樣的。而活在當下,是不想以前,不想以後,手頭有啥就做啥,但是佛教延伸進去,而把專註集中在時時刻刻的心流續念上而非身心整合應事上。這是他們以心識為轉世輪迴之本的教法衍生出來的必然方式。而我們道家並不持這種觀點,也就出現了專註的不同。下面會有仔細的分析,有耐心的朋友慢慢看啊,希望有所幫助。^_^

第一,專註本能。

專註是種類似於本能的能力。您看過動物世界,豹子抓羚羊伺機而上那種小心翼翼,那種聚精會神嘛?那就是專註。他可沒學過佛法道法啊。他不用分心於周圍,遠遠有什麼動靜馬上就能感知到。我們也是動物的一員。我們天生也具有這個能力。只不過被後天的高級思維功能的過度干擾了。而動物也能成精修行的根本也在這裡。所以要理清楚各家說法,以便沒有疑惑,專心恢復這種本能才能強化到上文說的那種程度。

第二,心識來源。

複雜心理活動是人衍生出來的高級產物。本來很有用,但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過而成了干擾。人心道心之辨由此生也。排除這種干擾是人類修行的大問題。各家各派都給出了理論。

純粹的道家給出的理論就是簡事寡慾。自然不亂想。這個看似很不高級,但越到後期越是最靠譜的方式。另外一種不上心。靠本能日子久了,或者練到後面會有些有問題的情況。

專註,不是一個單純的心的問題。因為心是由身衍生出來的高級功能。怎麼衍生?是身在環境刺激下互動產生的。諸如夫子三月不知肉味。孟母三遷。貞白獨居。上文治學前輩。毛公戲院讀書等等都是講環境對於人專註的影響。而基礎打好,自然專註於某事,於境而不擾。而不一定要專註於心上。所謂言心心不空。放心則忘心。對於心上入的同學,啥時候把心放下,才能下手煉丹。修道哪有不修心?而是說這個程度和佛教不同。切入點也不一樣而已。

第三,對境心識。

而刻意在心上屏蔽掉環境的影響,也就是對境不生心,乃至境由心轉,其實都是專註於身上一部分時候出現的結果。這部分就是身上----心的功能。這是個善變複雜的東西。要專註於其上,縷塵吹影之不易,所以佛教先賢專研此道,方有八識之多。而專註於產生專註的官能本身,就像水波觸岸必有回波。怎麼使這些來回波等等形成駐波乃至孤立子的狀態就是佛教的主要目標。(請非理科背景同學自行百度駐波和孤立子^_^)。其實蠻難的。邊界條件要非常注意才可以。所以才有極為嚴格的戒律。授俱足戒的和尚們可以去讀三藏法師翻譯唯識的東西,很多東西其實都說了。白衣其實不用讀了,沒有戒律在身,看得越多越沒戲。

第四,水不同波。

而這個問題其實對我們道家來說沒必要。我們專註於水,而不用獨立出駐波。想明白這點,就會理解,對我們來說,專註於心的訓練就和你平時專註做事是一樣的。專註於一事,身心自然相合,還避免了過於在心上用力的問題。只要能發能收,能轉移注意力,恢複本能就可以了。而佛教以心識為中心,為解釋世界的根本,所以必然把這部分獨立出來擴大化,理論化。在我們看來算是極端化。脫離水本身而獨立駐波,挺難搞的。他們衍生出來的辦法就是諸如事事觀心之類的或者禪法等等。那麼明明在做一件事,但同時要專註於觀察高級的官能反應(心)。本身即非一念,覺念不一,已為不妥。況且用力於心,心氣必強,就像膠條慢慢變厚,最後獨立而漸離。這就是他們離苦離身之法的簡單概括。心火實陰,壯大而離體而出,為載其識之體也。不管如何都是附著於心氣衍變之上的。不能算陽。沒有抽添以及三五反覆實為不陽。所以才有鍾呂傳道集之鬼仙論。這個高下不提,但確實不是我們身心一體不離之道。而是欲離之道。佛道的區別就明確的出現了。是在對度的把握的不同。對於心,對於專註,對於行,對於戒律,對於因果,對於功德,對於善惡等等,統統都有度上的不同。而這種不同來自於離與不離的方向的不同,而方向的不同來源於世界觀的不同。這種不同很難說誰對誰錯。這種表面的似是而非,反倒是修行之精微處,不深入,切實學修並舉,是沒法體會的。大都是覺得應該不分,看上去差不多,就說是一家了。^_^這樣的同學真的離道門要求遠著呢。

第五,火純則降。

佛教心法,能守於無意之處,已是禪法。固然不錯,但無意仍是心上入,所以心氣仍浮。故以此煉丹,實為兩意,仍不足純。而今人言修禪者多,其實能做到這步極少。大都說說而已,並非實修。所以以此煉丹,很多人第一步都過不去。不過是氣功的一團氣發熱而已。因為降心為不為。學中醫的同學都知道心代表的不光是肉心,而是一個系統。所以單靠體態調整仍然不是丹道範疇。而修心識,心氣易旺,火性本身上浮,就降不下去。這樣的人小河車都完不成。而且竟給七情造作提供能量啦。所以看似標榜禪丹組合之人反倒是好爭狂傲善妒不誠等等,此為不以戒法治之之過。為什麼全真的丹法一定要出家,要以戒法限制的原因就在先輩真人曉得此法之不足,必以禮戒制情絕俗才能金丹,否則真不太好往下走。多流於氣功,或者還丹不成。至於什麼後出雜七雜八的所謂丹法根本不足論。所以我總說沒有戒律,全真必無丹道可言。祖師定下的規矩都是修行用的,不好好用心於其上,整日胡扯才是全真之害蟲。

有了上面的理解,大家就明白道門只講專註做事,有了根基,自然神氣合一,不刻意如佛教那樣強調心。為什麼講性命雙修,就在這裡。所以我寫過如手中攥沙的比喻,就是說他們那鞋子不對我們的腳。你要練道門身心不離之道。這麼干真的是過猶不及。而修佛出離之道,必然有戒律附制之。

第六,精微析品。

兩家因為對世界的根本認識不同,造就了修行方法的不同。門繼承華夏唯氣論,身心皆由氣生。身心一體是自然的推論。專註必以身心為基教繼承因緣唯識則四大假合,因緣聚會。萬法唯心。離苦得樂必然視肉身為火宅。專註必以心識為基。固然兩家都講修心專註,但不能講制心一處,兩家一樣。精微程度,側重之處,大是不同。以佛教心法修心輔以命功,煉丹行氣是宋以來的全真丹法,戒律為必要之限制。而更重要的是原來有真人在世,能做到丹的標準,而這個道理也是清晰的。守於無意而亡心,所謂見性,也就不生心,那麼性功就性功去。目標與彼不同,其中程度火候傳於門人自然分得清。那不妨事。八百年後,今世尚無真人。言而無實。空口講見性就不妥了。所以道教想要在這個時代把自家的修鍊體系傳承下去。日後再出個真人之類的,就得去佛教唯識化。去禪宗化才有可能。時代不一樣,教法必然不同。不然等我們都不在了,道教真的就淪為留著頭髮的和尚了。正經佛教徒必然也不會反對我們這樣的做法。畢竟我們只是反對佛道相雜,壓縮氣功大濕們禍亂兩家教法的空間,而非反對正宗佛教。

最後,恢復增強。

找一個不受打擾的環境,電腦上據說有專門的小黑屋軟體,我沒用過。關鍵是能收能發,喜歡不喜歡的事,你都能專心才可以。

第一步,忘掉太多的理論。如何訓練就變得很簡單了。人主要問題就是想太多。想太多的原因是事太多,太把自己當回事。而想怎麼專註往往是手中攥沙,成為專註最大的障礙。

第二步,找件正經而能專註的事(小說遊戲這種上癮easy的不算)。一次就一事,看看自己能專心多久。然後以此為基準練習。每次開始前就說多十分鐘就好。然後就全部注意力都放進去,自己也不要想多幾分鐘。直到這種情況停止。這種東西越小練收益越大,大家基本都是成年了,惡習已經養成了,所以要下苦功才能糾正過來,尤其是我那以前總在觀心的學生哈。^_^

第三步,然後要磨合身心,那麼運動就是最好的方式,尤其常年伏案的人。最好找一種你不得不全神貫注的運動來做,一點不敢分心的。激烈對抗競爭的也可以。技擊比導引的優勢就在這裡。^_^。我覺得我那天應該也去學打架什麼的。^_^

第四步,學會放鬆,最好的方式就是接觸大自然。度假之類的。不可連軸轉。專註就像一個皮筋,一下子崩斷了就沒必要了。很多猝死早衰都是因為不曉得勞逸結合才是持久專註的根本。提倡專註還要講勞逸結合的,只有禮無樂不成的。天天熬夜那不是正常的專註,也非身心一體的要求,身體明明發信號了,根本覺察不到,那就是過猶不及。曉得該休息但是停不住,那是沒有平時收發的訓練,淡然一點,細水長流就好了。

第五步,找一個自己原來覺得枯燥無味的事情去重複第二步的訓練。這樣就練習了能收能發。一事畢則下一事。

第六步,對於現代人來說,碎片化閱讀和手機平板的干擾也頗多,這也是我不肯開微信公眾號的原因。一點點長文都看不進去,打什麼坐?練什麼丹?有意識訓練的時候最好都關掉。要習慣讀書,深讀而不是浮草淺閱。這點幾乎是最容易也是最簡單的糾正辦法了。

第七步,
有了這些作為基礎,可以習靜了。累了發獃休息會不會?先這樣就好了。這其實就是道門三年入門要教的磨性子,原來那個環境,其實不用多說,小道士自然就受環境熏陶,只要踏實就能做到。現在卻不得不講一大堆道理,因為破爛理論太多,擾的人身心皆亂。沒辦法只有花點力氣了。而做到上面的了,再學打坐吧。剩下的日後深入會有別的心法。你不要現在問,不到那個階段知道完全沒用。知道了只能又變成民科禪法,丹道大濕啦,^_^。學之以序,看似簡單。能做到的沒幾個。好高騖遠之輩修道必是大濕。因為好高騖遠心氣降啊。哈哈

以此,就是復其誠。也叫專註。而關鍵仍是事少。事少就心思單純,慢慢就會專一。豹子就想吃羚羊,別的都不想,自然專註啦。這是大自然賦予生命的本能啊。而不是一下就無我什麼的。那根本不是初學者要觸及領域。而且完全沒必要。不然所有的都白說,必然還是心緒萬千。

專註並不難,你不會比其他動物差多少的哈。^_^

-----------百字碑

這兩篇其實都在講百字碑的前幾句啦。修丹就按照這個來。養氣忘言守,不是叫你平時一堆事,該說不說,硬憋著不說話,而是無事自然無話可說,是為養氣。降心為不為。這兩篇都解釋的很清楚了,連兩家火候區別都說了,再看不懂,真的別來問俺了。你做到了降心專註復誠,恢復這個本能了,師父指點動靜。方能體會的到,是為真知。謂之宗祖。不同什麼各種名詞象言胡套,想多了就錯了。此為動靜知宗祖。之此時,心已經放在肚子里了,根本不會到處找事,也沒啥不安全感啦,古有祖師行乞煉己,人心之危漸去。此為無事更尋誰?久而久之,神氣打成一團。謂之以真常。而要以此真常應事磨練之。也就是處事中磨練專註。也就被演繹成事去不留心之類的。此為真常需應物。早先的先輩們質樸少事,這些都是本能,不需要講太多就能做到。算是潛台詞吧,所以早期丹經直接上來一兩句就可以講陰陽五行如何調配。而呂祖前後的時代,理論紛出,尤以見性禪學衝擊到道門基礎,然後呂祖等先輩發現大家一腦子理論,全在心上使勁,身心越來越不搭調,心火浮離,完全不是道門之學。才強調了降心為不為這點。用流行的說法來給當時著迷於異學的好道之人指路。從而做到身心一致,清明專註,則不為世事紛亂所迷惑,自然明白兩家區別了。故曰應物要不迷。至此,煉己之功以備。所謂不迷於俗情異學世事,則天性已明,其實就是本能已恢復而且加強了。然後才有真正的丹道可言。至此性住而道心見微。下手採藥才是合適。

百字碑整個都在講一個水到渠成的流程,你做到了上步,才有下步,做不到知道再多也沒用。不用想太多的,以上就是百字碑所謂性功的解釋。很簡單,少折騰,少事少想則養氣,平時專註,則靜時如膊使,心氣可降啦。然後師父會點撥下面的啦。水火既濟,安爐也罷,小河車也罷才有可能。不然怎麼說性住才有壺中配坎離呢?不照此丹道皆變氣功啦,^_^

所以判斷丹道師父很簡單,看他胡扯旁門之學否(佛,科學等等,有一類滿嘴科學名詞,其實一點科學都不著邊)?看他扯禪性亂談否?看其亂說功境亂解釋功境否?看其性情品行言行是否合一?看其是否貪名好利否?這些接觸一段時間,只要不是太糊塗,應該能看出來的,這些都過關,再說什麼三車三家顛倒顛之類的吧。^_^ @王栗子 大體你要問的就是這種吧。有機會再系統答吧。


1、不該交往的朋友,絕對不交往,也就是只交往有價值的人。
2、拒絕跟心累的人相處,任何一個人,我們與他相處一秒鐘。只要發現這個人讓我們心累,讓我們有壓力,我們就習慣性的不搭理他。

3、簡簡單單的做一件事情,只做一件事。

其他不重要的事都不做了。,也是讓其他人去管,完全不投入精力與財力了。就這樣熬著吧,能養活幾個人,就養活幾個人。

4、關係健康,戒色,解除意淫,只要是黃色的東西,堅決不看,不看美女,一心一意的學傳統文化,成為一個好人,善良的人。
5、愛自己,愛家人。結婚後愛老婆,多養小孩子。

傳宗接代嘛,多養就行了。

6、記住,要專註,要聚焦,一心一意的搞自己的核心的事,永不關心,永不過問。


某人某日來請問我,如何達到專註,我說,就像吃屎,我讓你吃,我逼著你吃,你吃屎,你喜歡么,不喜歡,你能專註的吃么,不能,

很簡單,你愛一個人,你就會樂意去投入時間精力,而不愛,把你倆關一塊就覺得煩。

所以,學習,你喜歡,怎麼可能不專註?你不喜歡,怎麼可能達到專註?


謝邀。

本人坐標某雙一流高校,以下是多年來總結的學習經驗。

1. 心無旁騖,不要去想其他的事情

2. 利用音樂,隔絕外界干擾(可以聆聽自然的聲音)

3. 壓制自己的獸性,不讓其在學習時發作(參見斯坦諾維奇著作《超越智商》)

4. 保證狀態至少達到75%,不行則調整(小睡一會{15min})

5. 不帶手機或者手錶,暫時與世隔絕(儘可能多學久一點)

PS:心中要心存敬畏,無論是對大自然還是其他凌駕於人類的智慧存在。

想想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該給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

如果是,那就快去學習吧。


求專心,便是去雜念,學學丘處機道長的轉天尊。


推薦閱讀:

畫符主要用什麼材料,怎麼畫的逼真,還有咒語怎麼念?
大方諸宮服日月芒法·新年賀歲篇·道家吐納
奶奶癌症晚期,想從佛教或道教方面給她些心理安慰和能幫助她的一些東西,有什麼我可以做的么?
關於道教研究的小感觸
道門基礎公開課~第一課:收攝心神

TAG: | 道教 | 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