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稱為「小皇帝」的一代80後當上父母以後,和上一輩最大的區別是?
1.科學素養較前代高。比如孩子個子小會先從遺傳找原因,然後著手增加運動量和營養。
2.對新的教育觀念接受快。如性教育,生命教育,會主動尋求方法。
3.重視家庭教育,願意投入金錢和時間,直接推動家庭教育成為社會熱點,各種書籍、微課比比皆是。
4.做朋友型父母的意願強烈,甚至有些政治正確。
5.對孩子的關注重點從身體健康轉向心理健康。
6.相信讓孩子熱愛某件事的前提是自己先熱愛。
7.對學校的看法更客觀,更期待與老師保持順暢溝通,既不把教育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又希望學校承擔起應付的責任。
8.重視對孩子的人際關係能力培養,認為情商教育抓好了不輸智商。
9.有時會苦惱與父母的育兒觀念不一致。
10.家有二寶的比上一代多。
11.致力於培養孩子自信、自強的品質,不論男孩女孩。
12.對與兒童有關的食品安全、校園安全、環境污染高度敏感。
13.維權意識強,自家孩子的權利不容外人侵犯。
先寫到這兒,以後想到再更新。謝妹子邀請,我一70後僭越了。瀉藥~
小時候接受了完整的教育,長大了趕上了全球化浪潮。所以,眼界更開闊,想法更獨立。
童年經歷了社會整體的貧窮,青春期經歷了經濟的快速騰飛,成年後享受到不少改革紅利。所以,既懂努力掙錢是實際之需,又有及時享樂的果決之力。
多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父母有兄弟姐妹,子女可能也有兄弟姐妹(二胎放寬後)。小時候萬千寵愛於一身,成家了需把自己的愛分給人數眾多的老人和小孩。難以理解兄弟姐妹之情,卻在培養小孩懂得兄弟姐妹之情。
不管如何,我們都將成為比父輩更好的、更適合時代的父母!為什麼這個問題會邀請我呢,挺有意思,我還沒結婚。不過挺想談談自己觀點,謝謝邀請。
我的朋友大多都出身小地方,僅說說他們,不代表所有八零後。我覺得我身邊的八零後基本沒有徹底擺脫農耕社會傳統思維,在養育孩子上,與上一輩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其中一個是小孩出生後不到兩個月,就夫妻一起去外地上班,將小孩子扔家裡讓奶奶撫養。
我知道生活艱難,養小孩需要大量費用。但是沒有做好當父母的準備,出生以後就隨意將孩子扔家裡,讓爺爺奶奶撫養,會不會給孩子日後成長帶來很不利影響?這樣的父母會不會太糊塗和不負責任了?
怎樣養小孩,我想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做父親》里說得很清楚。多年前讀過,深為感動:
「總括大意,便只是從我們起,解放了後來的人。論到解放子女,本是極平常的事,當然不必有什麼討論。但中國的老年,中了舊習慣舊思想的毒太深了,決定悟不過來。譬如早晨聽到烏鴉叫,少年毫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卻總須頹唐半天。雖然很可憐,然而也無法可救。沒有法,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謝邀。
我不是小皇帝,我是小公主,哈哈,其實我也不是小公主,我是平民小菇涼~
這問題得分人啊。拿我和我周圍小夥伴來說,我們比父母最大的優勢就在於精通各種方式去了解育兒的真諦。我姥姥八十多了,當了一輩子兒科護士,直到現在一聽我說我閨女晚上睡覺不踏實就一口咬定是缺鈣。鈣也是哭了,幹嘛沒事兒都找我的事兒!
當然,也有一批人真的是小皇帝小公主,所以當了爸當了媽就變成大皇帝和大公主,依舊要依靠父母生活,自己有了孩子怎麼辦,嘿,找保姆啊!所以我才會遇到那幾個帶娃帶到吐血尿血的保姆阿姨。真是這樣的家長,乾脆不如讓老一輩帶孩子,最起碼老一輩還知道孩子上火了給喝梨水而不是猛吹空調 =????(???*)謝邀。1.性教育。80後在成長的過程中普遍性教育缺失,我曾回答過一個中國性教育方面的問題。鏈接在此中國的性教育匱乏到什麼程度?這可能會造成哪些影響? - 性生活我成為母親以前,就決定要給孩子一定程度的性教育。目前已經教我家大萌如何辨別性侵害、嬰兒是從哪裡來的等相關知識。小萌以後也會教。這些教育我媽沒有做過,不過她向我重點強調了貞潔觀。2.分享與共享。作為80後獨生子女,父母一直奉行著給孩子最好的原則,家裡的水果什麼的,好的一定是給我的。這導致我在分享共享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當媽媽之後,我沒有繼續父母的做法,水果之類的大家一起吃,而不是全家圍著孩子用滿足的目光看他一個人吃,大家吃的都是一樣的,不搞特殊化。有了小萌之後訓練哥倆分享。3.別人家的孩子。大多數80後都被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當榜樣教育過,別人家的孩子總比我們強。這種做法其實很傷人。對我的孩子,我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要互相學習。4.消費觀。從父母那裡我學到的消費觀是節約。浪費確實可恥,但節約未必就是好的。我教孩子不攀比,偶爾會帶他們小小奢侈一把,但會告訴他們,想要享受高水平的生活就要好好賺錢。
謝邀。在孩子的養育問題上,不喜歡聽老人們口耳相傳或者誰誰誰家的經驗,習慣聽專業人士的,或者自己去查一些權威的、科學的資料書籍等。
這個問題我太有資格回答了。先馬一下
作為一個三歲女孩的爸爸 ,也作為兩位老人的兒子
我覺得就態度而言,同為父母,兩代人的愛沒有區別。
但是再具體的育兒技術、以及親子關係方面,兩代人的區別還是挺大的。首先,我們這代人更注重孩子飲食科學
上一輩人(老爹老媽)對我們並不能說不好。也想讓我們吃好喝好。 但是確實因為八十年代物質生活比較差,所以他們老人家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那時要補充營養,就是多吃雞蛋而已。。而現在的孩子,比如我女兒, 肉蛋奶蔬菜,飲食要科學搭配。
其次,相比上一輩人我們不太溺愛孩子。
我們是第一代獨生子女,而我們的父母大多由很多兄弟姐妹,在如何培養獨生子女方面,我們的上一輩是缺乏經驗的,而到了我們做父母的時候,溺愛孩子的惡果我們已經知道太多,因此不會溺愛孩子。
再次,我們生活在一個更開放的時代,接受了更進步的思想。
因此在親子關係方面,我們更加傾向於和孩子進行溝通,而不是強制性的命令孩子。當孩子和我們有不同的想法的時候,我們更傾向於交通彼此看法,而不是粗暴的矯正孩子的問題。最後,我們更捨得為孩子教育投資,雖然我們父母也捨得為我們投資
但是如今10後們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和80後的我們能夠得到的教育資源是不一樣的。作為一個82年的獨生子女,我在成為母親後跟父母的不同在於我把孩子當人養。別說當年了,就是現在我和我先生的母親都沒有把自己的孩子當作真正意義上的人平等對待,在她們心裡子女不過是任由她們操控的所有物,自我意識和想法都是大逆不道的存在,而在有收入之前的子女實際上是以寵物的身份存在。
蟹妖教育孩子不怎麼以打為主,以罵為鋪了。
80後的父母,多是60年代,60年代出生成長的人,他們經歷和80年代的人差別非常大,所關注的東西也不一樣,舉簡單例子,60年代那批人,基本都不是獨生子女,基本家裡條件都不好,而且基本家家都差不多,而80後,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基本家裡條件都一般,但後期差距拉開
就是這些基本條件,造成了同為父母,育兒及教育觀念的差別他們覺得不能餓著孩子(因為他們小時候吃不飽),不能凍著孩子(小時候衣服少)他們覺得考試要第一,要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多掙錢我覺得,孩子不想吃就不吃,剩飯沒關係,但如果浪費絕對不行,我絕不會追著孩子喂我覺得,上學是為了增加孩子的社會關係,成績孩子覺得OK就OK,因為那是你的成績,你覺得說得過去就可以,但做事的邏輯要懂,結果錯了我不care我覺得,在他該玩土的時候就玩土,該玩泥的時候就玩泥,衣服髒了?洗就好了,絕不會說:等你大了有的是時間玩,請問誰見過一幫老爺子趴地上彈玻璃球的?我覺得,上大學,是要確定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方向,以及掌握真正今後生存的技能,排名?成績?獎學金?那是興趣到了,附加而來的,你有天賦並努力,這些東西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反之,請享受總之,我希望我的孩子獲得自由,自主,自立,自信,可以懂得愛,也會去愛,健康快樂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找自己的路,他的人生,與我無關,但如果想和我聊聊,尋求一些建議和幫助,i will always be there and waiting for you謝邀~
這跟家庭長輩的影響有關係!
我三個月大的時候,我那個無良父親教我吃辣椒,結果消化不良差點死掉!
四歲學會了偷酒喝,在老哥教唆下把父親的煙藏起來抽著玩!
老媽無奈之下送我到外婆家~
可惜外婆家有個無良的表哥,整天告訴我女生跟男生的差別~然後慫恿我去抓大表姐的胸,結果被表姐刑審出幕後真兇,表兄弟兩個雙雙被暴揍!
(我五歲、大表哥十二歲、大表姐十七歲)到了讀書年齡回家上學!
繼續接受無良父親的無良教育~七歲學會了牌九、麻將、撲克、骰子的各種玩法~我的幼年生活就特么是一枚正太被毒害的童年吏,這個時候你居然邀請我回答80後的育兒感覺?
想到我侄子現在一臉正經的約我打麻將(七歲)瞬間覺得當父親後的人生無比誨暗~
謝邀~
---------------------------------------
本來我以為我這輩子都不可能為人父母了。
後來遇到了喜歡的人,不出意外的話,將來會成為一個母親。
我還真仔細想過,如果我有孩子了,我會怎麼做。
-------------------------------------
首先我會無私的愛他。並且學會愛他。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其實大多也是愛我們的,但是他們不會愛。
所以我會學習如何愛一個人,我自己家庭缺失,我太明白那種感覺。
有一個無私愛自己的父母,能給孩子無窮的力量,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那樣的父母。
--------------------------------------
最近看叔本華的書,他在書里說人的痛苦主要有兩種,生理痛苦和精神痛苦。
生理痛苦的主要來源是健康和充足的物質生活,不用為了生存掙扎。
所以我會照顧好他的健康,並給他提供足夠的物質生活。
不是奢華嬌寵的物質生活,是足夠的,能滿足他生理需求的生活。
叔本華說,追求生理感官刺激的,都是庸人。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無法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痛苦,但我也不希望他成為一個只知道追求生理感官刺激的庸人。
----------------------------------------------------
精神痛苦主要來源是精神上的貧瘠,內心空虛。
所以我希望培養他讀書的愛好。
他還小的時候,人格和三觀沒成形的時候,我不希望他過多的接觸這個世界的陰暗面。
我希望他能多接觸一些美好的事物。
所以我希望他多閱讀中外經典。
在能明辨是非之前,少看知乎,網易,和今日頭條一類的資訊平台。
精神上的需求和滿足,才是長久的,真正的快樂。
--------------------------------------------------------
我希望他能養成以批判的思維來看待世界的思辨精神。
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執著,自己的操守。
----------------------------------------------------
最後,我希望他是一個好人。
其他不做強求。
------------------
-----
1.願意學習2.從自己的生長中總結教訓3.去了解真正的幸福,而非僅僅是父輩的期望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後世看前代自然是滿腹吐槽。大家都以當下的標準來衡量,但即使是按照所謂科學來育兒,接觸材料一多,難免也會發現這樣那樣口徑不一各種理論。 難道我們父母一輩就不想養好孩子么?他們不過是信息渠道單一,物資條件匱乏,以至於不少所執著的標準與我們的不一樣。
謝邀!70後!剛剛做父親沒多久!感覺區別不會太大!因為趨勢有些加速度!理想越來越物質化!得失之心越來越嚴重!浮躁成為身邊的普遍!而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向下傳遞!希望不會是我們的悲哀!僅僅留下自己的希望!祝祖國好運!2016!
我覺得最大的區別是我們面臨的社會狀態:
我的父母輩處在獨生子女社會的開始;而我們處在它將近結束的時期。
先佔個位子,有空來慢慢說。謝邀!!!!
我剛做父母5個月多,已經感受到兩代人的不同了。做父母的不同大概有以下幾點:1,上一代人,認為孩子即全部,我們則認為,我們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只不過我們恰巧有愛的生活在一起。我們不會以孩子為我們的生活中心,所以,我們孩子將來有了孩子,有了愛人,有了自己的生活,我們不會打擾他,也不會選擇生活在一起,該幫會幫,但是不會給他壓力,給他我是你父母你要孝順我的壓力。2,我們帶孩子更多的是科學,上一代更多的是經驗,所以會有很多衝突,而且我們不喜歡上一代來強行干涉我們帶孩子的方法3,教育,孩子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不會因為學習,而去限制孩子行萬里路的需求,會帶孩子多出去見識見識,而不是讓孩子死讀書,人情世故,大千世界,什麼都不懂。4,孩子心理,更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剛開始建立物權意識,自我意識等等意識時候的自私行為,更好的引導他去面對這些人類初期的心理,而不是一味的責怪不理解
我們跟上一代的區別,也是我們自己的醒悟吧!孩子不是誰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他需要我們對待他像對待一般人,普通人,甚至成年人那樣去尊重,而不是一味地哄騙。最終,孩子只要過得好,是個完整人格的人,我就滿足了。謝邀!
不知道其他80後是如何為人父母的。 我只分享我自己的。各位看官,不喜勿噴。
首先,我個人不認為我小時候就是小皇帝待遇。很少被溺愛。也許因為是農村家庭長大,媽媽小學文化不到,性格外向,強勢,小時候主要我媽管我;爸爸初中文化,平時言語不多,到初中了我學校家長會啥的才由我爸參加,從小溝通不多。(到了大學在外求學才逐漸跟老爸溝通比較多)
隨著自己求學,初中開始住校,其實平時生活待最多是同學和老師。到大學更是在外地。這段時光是我個人三觀形成時期, 到後面畢業工作,獨立生活。到現在結婚生子。
區別:
1,帶孩子不再單單靠上一輩或者鄰居的經驗之談,比較更加願意相信科學的,兒科醫生的; 2,能獨立判斷尋找一套適合自家娃的育兒經驗和方法; 當然,無法擺脫工作日由婆婆代為照顧兒子的局限,也能夠看開婆婆的育兒方式,避免產生大的矛盾。3,我和老公完全一致同意小朋友是獨立個體,尊重他個人的性格和一些習慣。別看他還小,不想做的事情我們統一不會強迫。 4,更加開明。 在我兒子三觀正確不違法亂紀的情況下,理解尊重所有他個人的選擇,哪怕他以後是個gay....(我老公目前這點接納還有些困難,哈哈哈) 才當父母一年,看看以後會不會有補充的再來吧。我總覺得還把「小皇帝」和80後聯繫起來的人,幾乎沒有在社會上和我們這代人有過接觸。事實上如今很多人黑80後用的都是暮氣沉沉、未老先衰。誠然,80後是在中國開始走向富裕時出生成長的第一代,在物質上我們得到的確前所未有。但80後也是社會劇變中成長的一代,被拼娃的第一代,物質上的豐富和精神上的壓抑並存,我們這一代人曾經遭受過的和正在肩負的精神壓力,不但空前,估計也絕後。大部分80後的這三十多年人生,就是在醫改、教改、房改、就業改、養老改、生育改等等一系列國家實驗中當小白鼠的三十多年,而且未來貌似沒有要放過我們的趨勢,未老先衰便是因此。使得我們在做父母之後,最想說的就是:愛他就不要折騰他。很多八零後在撫養小孩的過程中都存在對自己童年的補償,並且因為大多數八零後都有老人的幫助,使得他們能騰出精力在精神層次和孩子互動。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做父母最大的優勢就是,當年被拿來做試驗品,基本上古今中外,土洋新老各種家庭和學校教育理論都在我們身上試過錯了,將來這些慘痛教訓就可以在寶寶們身上避開。我反而覺得很多八零後父母的問題是太在乎孩子了,太希望在孩子身上補償自己未能品嘗得快樂,被寶寶各種嫌棄.....
這個話題太大了,又會涉及到80後和上輩人區別的爭論。只不過體現在孩子身上而已。總的來說有好有壞吧。可能不好的地方還挺多。優勢:教育程度比較高。普及義務教育,普及大學,都讓80後受教育程度高一些。在家庭中給孩子的教育會比父輩更充足一些。國際化視野。改革開放後,不管是直接留學的、本土讀大學的、還是沒上大學的,從媒體輿論等接受的信息也是國際化的,視野廣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視角也會廣泛些,既接受繼承自家長的育兒理念,又接受西方育兒新觀點。劣勢:傳統道德教育缺失。大部分成長在紅旗下,沒有接受傳統四書五經等教育,又被西方的自由思想洗禮,然而五講四美三熱愛之類在心裡並未生根。也是為什麼腐敗呈低齡化趨勢的原因。育兒理念混雜。這是改革開放國際化帶來的衝突,從希爾斯育兒、棍棒底下出孝子、哭了抱還是不哭抱,各種爭論都能看出,這個育兒理念混亂的時代,什麼觀念都在爭取佔領陣地。讓人無所適從,最終的選擇也未必是合適的。這樣混雜的育兒理念下,培養出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在他們這代人身上,統一的價值觀越來越迷茫。可能有的要求自由,有的要約束。老人保姆幫帶孩子帶不出好孩子。其實80後這一代,要辛苦工作供房養家,就沒有時間帶孩子。能夠父母親自帶孩子的基本沒有,都是老人來幫忙,或者請保姆。我在另一篇回復里說過。不管是老人,還是保姆,都無法教育好孩子,只會慣著或者放任,無法像園丁那樣去培育修剪花草。因為老人畢竟辛苦了一輩子,老來樂一樂很正常,為什麼要承擔教育的辛苦責任呢。保姆更是看在錢的份上,只要寶寶不哭不鬧,想怎樣就怎樣。另外,80後是獨生子女較多的一代,抗壓能力弱,帶孩子的瑣事會讓80後很煩,往往採取迴避的態度,老人或者保姆帶孩子就助長了這種態度。以後教育上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暫時想到這麼多,想到再補充。一家之言,只是反省和經驗。我是覺得多想想自己不足,比總說自己優點,更有利於自己和孩子的成長。
八零後養孩子從小就要告訴他,以後你不要指望啃老,因為老了能拿到多少社保的退休金不好說,基本是維持最低生活水平;不要想著讓老人幫忙看孩子,因為他們肯定還沒退休呢;不要想著繼承房子,那房子如果還完貸款還沒塌,就又該交錢買下一個七十年了。
腦殘的形式各有千秋
瀉藥
個體差異永遠比群體差異大。沒有數據支撐的對群體差異的言論只能代表個人看法。而個人看法受其長久經歷影響。以下為我的經歷,供參考:
我是90後,姐姐是80後結過婚。1.對於教育,我認為爸媽和姐姐都一樣重視,甚至爸媽更重視。2.對於育兒方式,姐姐比爸媽更加科學一點。3.對於家庭的責任感。爸媽比姐姐重的多。以上。花錢更多了 養活了更多的母嬰用品店 以前買點便宜的奶瓶就可以 現在好傢夥 一個母嬰店的奶瓶一二百塊錢
謝邀。
自我感覺體力比父母那一代人差很多。
教育觀念可能更open一點。
但是我自己就是放羊吃草,東北話說「可秧兒長」,自由自在,順其自然長大的,所以我也不想給我的孩子添加太多束縛。
目前為止,雖然沒有什麼出息,但是所幸也沒有長歪。
所以,我的目標就是儘可能給我的兒紙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他儘可能自由,幸福滴成長。
當然我身上的缺點我會在他身上彌補。
比如我從小不做家務,所以動手能力比較差。
所以我確實有打算培養他自己動手照料自己的能力。
至於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謝邀,社會的物質比當時豐富,老人的時間也更充足,會更溺愛孩子吧。
我小時候家裡有包裝的零食都不會碰,因為可能要送人;4歲起就可以一個人在家。這在現代的孩子是無法想像的。謝邀
養兒育女皆為修行,為人父母亦是罪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為人父母第一步要和內心那個孤獨的自己和解成為自己的父母,學會完全承當起自己人生的全部責任,對自己負責,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讓自己幸福和快樂,你就是自己最好的父母。你的生命屬於自己,你可以決定TA到底成長為什麼樣子。你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成就最終的獨一無二的自我。
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甚至能夠成為父母的父母。
都說養育一個孩子,就是對自己靈魂的一次追溯。通過一個孩子,你可以看見那個久遠的,曾經的自己。以前覺得這話挺矯情的,不就是養個孩子么?等有了實踐才會明白,養育不僅僅是一次自我靈魂的追溯,更是一次讓成年人自我翻新和反省的機會。他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內心那些不完整的,脆弱的,害怕的,害羞的原點,也讓我們明白了自己的未來應該如何改進。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裡那個小小的自己,漠視還是滿足,都是對自己那顆被世俗遮蓋了很久的內心的一次洗滌,讓你看見內心深處的自己,以及這幾十年走過來的路。而老一輩人非常不理解,為什麼如今養孩子的年輕人從來不聽他們的所謂人生經驗,反倒去看那些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陌生人寫的書。餵奶需要指導,腹瀉需要指導,吃個飯也需要指導。只有年輕的父母自己才知道,如今的孩子從生下來那一刻起,相比起屬於家庭,他們更多地屬於這個時代。他們將呼吸這個時代的空氣,攝入這個時代的食物,養成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亦創造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而任何一種反時代的,來自個人意願的相處與教育,帶來的都將是隔閡。孩子。爸爸在外面也不是個什麼成功的人,爸爸只想把我覺得最美好的東西一點點地教給你,人生的路還很長,我們都給彼此多一點點耐心好不好?謝邀,80後做父母和上一輩最大的區別是遇到不會的上網查查。。
因為懂得,所以不想繼續傷害。斬斷原生家庭的枷鎖 從你開始這篇文章是我的感悟現在信息多元化,學習的機會也很多,並不是以前物質精神知識等匱乏的年代,所以現在當父母並不是自己單打獨鬥,完全以自己怎麼被養大這個經驗來指導自己育兒,有更多的知識。但是,信息量多,選擇大,又冒出一個新東西,那就是如何去選擇,如何去甄別?現在很多媽媽都覺得自己的育兒經驗很好,然後就出來當講師,講課教授,哎,這樣的東西很容易引起一個惡果就是,去聽的家長,聽的當時覺得好,回去使用的時候,在實際情境中,某些操作的不好,但是,這些聽過課的家長覺得,自己已經為了孩子去學了很多東西了,所以自己已經做的很好了,然後孩子再出什麼問題,就是孩子的事兒了,這是很可怕的。很有感悟的一個紀錄片,英國的一部跟蹤紀錄片《人生七年》,國內的某些發展有些延後,我覺得可以借鑒心理人絕不能錯過的紀錄片還有就是,我覺得80後90後都有這樣一個意識:你創造的家庭比原生家庭更重要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xMzA3OQ==mid=402146284idx=1sn=ec21427d59a0d70fae9ffcd88b390145scene=4#wechat_redirect然後就是:斬斷原生家庭的連接,從你開始!斬斷原生家庭的枷鎖 從你開始下次空了繼續補充回答~
不是80後,不過很巧的是昨天家裡面聚餐,幾個哥哥姐姐都是80後並且都已經養育孩子,可是感覺大家對孩子的教育其實主流方向還是繼承了上一輩的思想,就是大方向把握,小方向可以自由發揮。 物質條件在改變,孩子面臨的危險、機遇、挑戰也在變,很多父母其實沒有育的概念,可能只限於養,感覺沒看出多大的不同。
謝邀。普遍的來說,新一代更加主張親密育兒,更強調孩子的自主性,更能夠平等對待孩子,更講求科學餵養,重視能力比課業更多一些。但是!世事無絕對,以年代來分是不夠公平的。大環境不一樣了,人的觀念也不同了,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也不一樣了,腦殘在哪個時代都有,八零後給一個月內嬰兒喂八寶粥的也不是沒有,五零後科學教育孩子的也不在少數,關鍵還是在個人。有了一個孩子,讓我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有時候我覺得孩子教給我們的比我們能教給她的更多更多。離題八百里,you know,我的意思您領會精神。哈哈。
我看了一下我的八零後嫂子教育孩子。那德行跟前人沒啥兩樣哈哈哈。每天就是全程盯著做作業 考不好打罵照舊
蠻複雜的,八零後分早期晚期,還是有區別。就我的感覺來說,八零後是中國最悲催的一代。
我們的父母只做到了養,而我們想要做到養育。
快別吹了,十幾年後一樣被罵。
謝邀。
我七八年的,差兩歲是八零後。我所受的教育是中國式的教育,從小被不斷羞辱,不斷被批評、論斷、詛咒和辱罵。依然記得被奶奶罵為討債鬼。當然我從不懷疑我父母對我的愛,只是愛的方式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從小家裡貧窮,所以早期智力開發的不好,無文藝方面的才能,體育因為刻苦練習,所以一直很好,最多能舉起152斤杠鈴。
信了耶穌以後,認同西方的教育,我所接觸到的西方教育理念是從新華書店以及外面的講課聽到的,他們講的基本點還是能對應到聖經上的。當然西方的政治正確是我所反對的,那些不出於聖經,是西方式的洗腦。
對兒子的教育為以下:
1、正面人格肯定,對他說:你是人,是男人,是正直的男人,是剛強的男子漢,是聰明有智慧的男子漢,等等。
2、足夠的營養,推薦進口奶粉,我兒子八歲仍然吃奶粉。音樂和美術的早期引導,從小一直聽鋼琴曲。目前會彈鋼琴,一直喜歡畫畫。
3、世界觀培養,樹立正確的觀念:錢財是好的,產業比錢財更好,聰明、智慧比產業更好;智慧是大力,有了知識,力上加力;我們是世上的鹽,世上的光。不過於強調努力,而是讓他多禱告求聰明、智慧和天賦。當然努力也不能完全沒有。
4、體育方面的培養,以前他因為晚熟常被欺負,後來練了一年跆拳道,可以一對三打鬧。自己在家也常讓他打多層泡沫墊。沒有象體校的孩子那種練法,還是以玩為主。
5、免疫力培養,小時候感冒發燒了以自己熬過去為主,吃藥為輔。基本沒用過抗生素,也沒掛過鹽水。當然哮喘性支氣管炎以及過敏性鼻炎還是需要用藥物解決。(我自己學醫,不建議你們的孩子也生病熬過去,如果一點小事就掛鹽水,用上抗生素,那麼免疫系統得不到鍛煉)
6、使命和目標導向的培養,從小告訴孩子你跟別人不一樣,你是為耶穌做更大的事情的。(做什麼更大的事情,他自己決定)
7、不對孩子發論斷和詛咒的言語。不吝惜對孩子說祝福和讚美的話。有的父母只在孩子做的好才誇獎,個人以為不妥,這是培養孩子以行為取悅人,長大以後為了博取他人讚美而用行為取悅人。
8、引導孩子自己肯定自己,自己祝福自己,包括自己禱告求祝福。
9,婚姻觀念,樹立以後找信耶穌的聰明的女孩為妻的觀念,當然好房子和好車子還是要給他預備的,這個在聖經裡面叫:為華美。
10,兒女好不好,主要看個人福份,所以兒子不如人的地方不苛責,不提別人家的孩子,而是為父的多對窮人行善,為孩子積累祝福。
只有祝福積累比別人多,自己家的孩子才會比別人家的更好。缺乏祝福的情況下,罵罵是沒用的,逼他努力,效果也不大。
11,為父的心,承認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好。
12,有時候需要責打,一個手指頭都不碰是非常極端的教育方式。
13,讓孩子有志氣。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歌羅西書 3:21 和合本)
14,如果想讓兒女比別人好,就直接信兒女比別人好,並且直接祝福他比別人更好。
15,注重才能的培養,但不注重考級。培養才能如果跟考級硬性掛鉤,就會對孩子產生壓力,這種壓力有點多餘。
學校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所以有必要自己花錢進行相關教育。一開始多報一些,然後逐步去掉不喜歡的。
16,引導孩子做大有才能的人,小孩一旦願意成為大有才能的人,也就願意多學興趣班。我針對自己孩子的情況,不主動要求他太專一兩門。興趣的東西止於興趣,幾門興趣吊著,每天少量練習,慢慢來。
暫時想不起來。謝邀我不是80後,還未婚未育從知乎上看,80後父母似乎是挺喜歡抱怨的,抱怨老人觀念落後,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不靠譜,抱怨親戚極品,抱怨熊孩子滿地,抱怨中國的食品醫療教育種種。。。並且盲目自信,相信自己絕對科學,認為父母絕對落後。。。另外就是他們寧可看看我們這些未婚未育的單身狗和小情侶的觀點,也不主動調和矛盾當我看到邀我答題的那些描述,真是瞬間就傻了。。。片面偏激甚至真假不可考的描述,你們是想讓我一起吐槽替你不平還是想讓我替你想解決方案啊
1. 接受她是一個人,一個獨立的人。我有我的人生,她有她自己的。我們都不具備對彼此的人生指手畫腳的權利。她的人生不應該以我的滿意為標準,不管是傳統價值觀中的成功,還是驚世駭俗的特立獨行,那都是她的人生;我的人生價值也不是為她服務,不是在她出生的那一刻我的其他社會角色就全都死去只剩下母親,我的人生還有大把的事情等我完成。2.言傳身教而不是威逼利誘。更熱愛學習了,也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因為希望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她而不是威逼利誘。想想如果出國旅遊多種外語無縫切換都還非常流利,孩子那崇拜的眼神該多讓人滿足!想培養她看書的習慣,就不要自己整天玩手機,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堅決不把孩子變成自己的續集,喜歡什麼就去自己學,不以年紀大了為借口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加在孩子身上,只要沒死自己未完成的遺憾就應該自己想辦法彌補;以前知乎上看過一個答案,答主說父母對他總是不夠滿意,然後說了一句讓我思考很久的話:他們自己也只是三線城市兩個普通人,他們覺得我應該成為誰?比爾蓋茨嗎?!所以最應該的狀態是:我為我的人生用盡全力,用實際行動讓她意識到她也應該為她的人生用盡全力,而不是我在生下她後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結束,躺在原地懶洋洋,同時一個勁兒的要求她達到傳統價值觀中的成功。覺得她的每一個決定都應該有我的點頭和認可。3.彼此平等,有道理就是唯一的權威。不會因為我是父親/母親,所以我說的就全都正確,必須要無條件聽從;也不會因為她是孩子,就是家中的太陽所有一切都要為了她讓步。誰有道理聽誰的。我不是她的神,她也不是我生命中的唯一。我的職責是教育她,引導她看這個世界,具備哪怕赤手空拳也能活得好的能力和勇氣。我們只是有緣相伴一起走一段路,等她長大終有一天會離開我飛向更遠的地方,然後她有她的人生,我有我的。她歸來,有溫柔的話語,甜蜜的愛,無條件的理解和支持;她離開,我還有我的世界。
90生,強答以前父母那一輩基本都是教給他們父母帶,他們負責出錢,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負責出力。說到出力,其實也就是給孩子吃飽穿暖。而且那時候父母的兄弟姐妹多,我們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之類的也多,最後造成兩個老人要帶兩個以上的孩子。其他地方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反正我們這周圍都是這種情況。我兒子今年兩歲半,我自己帶,最大的感受就是第一年太tm的累了,之後在跟我提生二胎?對不起,不考慮…題主什麼問題來著?答答忘記了,一孕傻三年哦,跟老一輩什麼區別?是這個吧。就是自己帶孩子,在吃飽穿暖的基礎上,還會關注到他的精神世界…會鼓勵他跟陌生人聊天啊,會帶他出門跳舞啊,會跟他聊天啊,會帶他嘗試各種新奇的事物,還想培養他藝術天分,可惜他目前對畫畫還不感興趣。會告訴他要懂禮貌啊,不能亂丟垃圾啊…等他在長大一點上學,學業上儘力就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恩,說了半天,才發現說點子上了,最大的區別應該就是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最好的…雖然大家都是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漂亮懂事,但是等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是最聰明的時候,也可以坦然接受吧。
上一輩把孩子當寶貝,80後把孩子當玩具
不打孩子。不敢說所有的80後都不打孩子,但我相信那些小時候挨打長大的80後一定不忍心讓孩子再遭受這種痛苦。
就我接觸過的生於80-85左右的農村為人父母者來看,基本沒有區別。
最大的區別就是80後受過更好的教育,更尊重科學,做事靠邏輯,而老一輩的沒有。簡單來說就是,人變聰明了,沒以前那麼蠢。
仍然很自我,但該盡的義務和該承擔的責任都不會落下。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需要為基本的溫飽問題發愁了,所以才有了時間和精力去思考育兒等其他問題~
對好些人,在某種巧合的情況下,當孩子被罵「艹你x"的時候,無法理直氣壯地回應了。
如果沒有獨立思維能力,和老一輩的沒啥大區別
就在回答的時候,我旁邊一個五歲小孩對母親大哭:媽媽你就不能給我買那個小車嗎,我求你了,我求你了!媽媽,你不愛我了嗎? 這一代父母和小孩溝通表達都比上一代直白好多。如果是你,怎麼回答?
這幾天正好在寫家庭教育方面的論文,所以關注了一下這些事情。我是90後的心理學的本科生,不是80後,也不是父母,但是去年在幼兒園實習和小學面詢的經歷讓我接觸了好多80後父母和80後父母的子女,我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回答。一、幼兒園實習去年,我在幼兒園實習的時候,是中班的助教,班上的孩子四歲左右。通過跟父母交流,我發現幼兒園中班孩子的課餘生活基本都在輔導班、興趣班裡度過。舞蹈、足球、鋼琴、繪畫、英語。。。。。。有幾個孩子,第二天早上總會興沖沖地告訴我昨晚學了什麼,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這麼高興地學這些東西。周末自然各種趕場,塞得滿滿當當。一位80後母親告訴我:「看到別的孩子都上這麼多班,要是我們的孩子不上,落後了怎麼辦,我們也著急啊!」這大概是大多數父母帶孩子上輔導班的原因吧!從眾心理與國情所致。二、小學面詢80後的孩子應該都還沒上初中,他們對於孩子學業與成績的要求很高。之前在我們學校的附屬小學做心理輔導,來訪的孩子普遍反映學業的煩惱,家長給予的壓力更是主要的。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有很多學業煩惱了。我想,要說80後跟上一代的區別,課外輔導班和學業會給予更大壓力吧。究其原因,我也不得而知,我也不知道80後當學生時,是否有許多來自父母的壓力,這可能跟國家進步對於學業更為重視有關吧。三、生活觀察在說說我看到的,80後這一代已經是獨生子女了,包括我們這一代,得到的家長的寵愛自然也不少,但是絕對不是當今的孩子這種寵愛。周末到商場,哪哪兒都是一群長輩圍著自己家的小祖宗;晚上跑步的時候,小區里的4、5歲的孩子人手一個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滑板車;如今的玩具都很貴,但是只要是為了孩子,多少錢都在所不惜。《新老娘舅》里,有一期節目,80後父母讓自己的父母帶孩子的時候戴口罩。我印象深刻。這大概也是80後父母跟上一輩的區別吧,更注意衛生。當然,每家都是不同的。但是把同時代的群體作為同一類樣本,還是能夠比較出一些差異。會有很多80後父母不帶孩子上補習班,也會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物質生活並不這麼重要,但是總體來講,以上是我看到的兩代父母的差別。想到什麼再補充,80後父母歡迎來談談看法。------------------------------------------------2016年3月30日 更新----------------------------------------------------對輔導班和孩子壓力大問題進行分析:首先引入文化資本論的概念:
文化資本理論: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是一個重要社會學概念。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其著作《資本形式》中提出文化資本,文化資本泛指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及無形資產,特納將他的文化資本定義為: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味與生活方式,它以體制化、具體化、客觀化這三種不同的形式存在。
家庭文化資本主要體現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上。一般來講,父母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各種學校社會活動的參與、子女求學動機的激發等方面的能力也就越強,而且間接地影響子女的學業,成就動機和就業的能力。其次體現在家庭所擁有的文化氛圍、文化參與、文化用品、教育期望等方面。總的來講家庭文化資本對個體早期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父母價值觀,教養方式,教育參與的綜合體現。
80後接受的教育肯定比上一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受教育文化程度高,他們更懂得知識的重要性,所以肯定更加希望孩子的文化程度高,這就造成了早教的盛行和孩子對學習方面的期望值高。再者,如果一個社會剛剛能解決溫飽問題,誰還會去考慮文化因素呢?所以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期望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然而,大多數事情都是矛盾的。我昨天所說只是我看到的現象,父母如此高的期望勢必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也或多或少會帶走孩子完整而快樂的童年。或許我當母親的那一天,我也會課餘時間帶著孩子趕場一樣地上輔導班,是因為社會的大勢所趨,然而,此刻我的內心是拒絕的。。我覺得是,盡最大可能地陪伴我的孩子,花很多時間。我小時候父母忙養家外出工作,我成為留守兒童,每年最渴望過年,過年媽媽就回來了。那種渴望望眼欲穿。等我長大了,和我媽生活在一起,卻發現我不懂如何和她相處,矛盾不斷。我想在我孩子最需要媽媽的時候多陪伴他,不讓他經歷我小時候那種孤獨。
上一代人很多都是自己帶孩子,到這一帶自己不帶了小夫妻兩自己管自己上班或者玩把孩子扔給父母帶,很多平時下班了晚上也不帶就雙休日帶一會。 所以別在那說什麼,這一代自身教育好了帶孩子會不一樣,都是P,我身邊就我和我老婆下班回家自己帶孩子雙休日也自己帶孩子而且沒有和父母住一起,其他朋友,同學都是要麼和父母住一起,要麼乾脆把孩子仍在父母那。 還有很多夫妻兩到大城市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給父母帶的,我想想這些孩子真是可憐。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更謙卑。
對於我父母來說,做一個聽話爭氣的孩子最重要;對於我們來說,孩子過得開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好。
教育理念吧。我的父母經常說的就是小孩子就是要打,打怕了就不敢幹嘛幹嘛的,總之就是他們認為的犯錯。然而我是覺得打是解決不了問題。我的兒子一直跟著我在廣州。我媳婦帶著。然後接觸的環境跟他的兩個堂哥是不太一樣。兩個堂哥在老家,只要犯錯,必定是一頓胖揍。責令不能再那樣犯錯。但是基本是打了說改,打完繼續犯。小孩子已經打皮了。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蹲下來跟他講。說這個為什麼不能做,我兒子可能不能全懂。但是效果比打一頓好的太多。然後,在老家的兩位堂哥,整日就在家裡看光頭強和熊大熊二。因為這樣家裡的老人家覺的小孩子這樣安靜不給他們惹麻煩最好不過了。我兒子在上月初回了一趟老家。跟兩位堂哥一起去親戚家,兩位堂哥躲在一邊不敢說話,我兒子三分鐘熟悉環境。五分鐘就熟悉所有人,好像很熟悉一樣。
不代表別人,就說說自己。1.不會強迫孩子,會尊重他的選擇,但是會引導他,並且告訴他選擇之後要學會承擔責任。2.不會幹涉孩子早戀,但是會讓他記住尊重女孩子。3.學習上沒要求,玩的時候隨便玩,該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努力4.必須一定要懂禮貌其他的沒了,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
這批人還是以愚昧無知為主流,並且貧富差距導致一些人越來越失衡,價值觀多元化意味著以這幫人的智商壓根理不清
總而言之,不看好,只看差,一代不如一代別的方面不知道,反正在早戀問題上我孩子要是上學的時候戀愛了我肯定不會粗暴的干涉,還有學習,不會過多強求,不要求非得考多少名非得考一本,健康快樂的成長有健全的人格和陽光的心態就好了
大概分為兩個階段吧。價值觀形成之前和形成之後。
形成之後就非常簡單,就是理解彼此的差異、尊重這些差異,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
形成之前想起來就覺得複雜。我認為主要矛盾是,「你想讓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和「社會家庭教育經歷讓他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間的差異。當然如果你能做到前面說的理解、尊重、支持,那這些差異也不會成為大問題。那剩下的就是對善惡是非的認知的教育了吧。
無論何時,反正不作惡是底線吧。只要有這個前提,最後他成為任何樣子,都是他選擇的樣子。小時候,父母帶我碰到熟人或者親戚,總叫我喊人,喊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大媽,大伯等等,不喊或者喊錯了,就會被罵或者被打:我現在帶娃出去,碰到親戚熟人,從不叫他喊人,他願意喊就喊,不願意喊就不喊;你想叫他喊你,先和他建立友誼吧;
還沒結婚。
但是想想出生於30-40年代的我外公外婆,清華+某非典型211的組合生出了極其不成器的我媽,才讀了個普通一本。
然後出生於60年代的我爸媽,浙大+某普通一本,後併入某非典型211的組合生出了我。。。某國內重本非211大學出身,雙碩士……sigh~我儘力了~
估計我的子女不出國從高中讀起,在這樣下去書香門第就真的沒落了。。。小皇帝當上父母之後和上一代最大區別就是多了一個常規賽MVP。
最大的差別就是父母更注重孩子的想法,當然只是更注重而已,但是總體來說孩子還是父母的附屬品,只是沒上一代病態而已。新生代的孩子學習任務比80後還艱苦,從小學鋼琴,學畫畫,學跳舞,學英語,一些孩子連國語都未說得好,父母已經打算讓孩子學英語了。
和上一輩父母的區別是,選擇不當父母。謝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