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恐龍存在了1.86億年都沒有進化,而人類數萬年就到了信息時代?

如題


很簡單,因為「恐龍」並非是作為一個單一的物種存活了這麼久,而是作為一種大型爬行類動物的統稱,類似於「鳥」或者「魚」這樣的稱呼。

為了強化一下印象,下面附張帶時間的不同種類恐龍的列表:

早白堊世

始盜龍(Eoraptor)

美麗龍(Klamelisaurus)

異特龍(Allosaurus)

西風龍(Zephyrosaurus)

棱齒龍(Hypsilophodon)

禽龍(Iguanodon)

穆塔布拉龍(Muttaburrasaurus)

無畏龍(Ouranosaurus)

馬鬃龍(Equijubus)

高吻龍(Altirhinus)

南陽龍(Nanyangosaurus)

沉龍(Lurdusaurus)

康納龍(Kangnasaurus

荒漠龍(Valdosaurus)

福井龍(Fukuisaurus)

錦州龍(Jinzhousaurus)

腱龍(Tenontosaurus)

原巴克龍(Probactrosaurus)

雷利諾龍(Leaellynasaura)

阿特拉斯科普柯龍(Atlascopcosaurus)

絲路龍(Siluosaurus)

快達龍(Qantassaurus)

閃電獸龍(Fulgurotherium)

熱河龍(Jeholosaurus)

孔椎龍(Thecospondylus)

宣化龍(Xuanhuasaurus)

狹盤龍(Stenopelix)

祖尼角龍(Zuniceratops)

古角龍(Archaeoceratops)

朝陽龍(Chaoyangsaurus)

遼寧角龍(Liaoceratops)

紅山龍(Hongshanosaurus)

烏爾禾龍(Wuerhosaurus)

勝山龍(Katsuyamakensaurus)

查干諾爾龍(Nurosaurus)

約巴龍(Jobaria)

極龍(Ultrasaurus)

亞洲龍(Asiatosaurus)

奧古斯丁龍(Agustinia)

蒙古龍(Mongolosaurus)

尼日龍(Nigersaurus)

伊斯的利亞龍(Histriasaurus)

雷尤守龍(Rayososaurus)

雷巴齊斯龍(Rebbachisaurus)

利邁河龍(Limaysaurus)

阿馬加龍(Amargasaurus)

亞馬遜龍(Amazonsaurus)

釜慶龍(Pukyongosaurus)

江山龍(Jiangshanosaurus)

軟骨龍(Chondrosteosaurus)

阿拉果龍(Aragosaurus)

畸形龍(Pelorosaurus)

澳洲南方龍(Austrosaurus)

鳥面龍(Ornithopsis)

毒癮龍(Venenosaurus)

星牙龍(Astrodon)

優腔龍(Eucamerotus)

側空龍(Pleurocoelus)

索諾拉龍(Sonorasaurus)

波塞東龍(Sauroposeidon)

雪松龍(Cedarosaurus)

高龍(Aepisaurus)

阿爾哥龍(Algoasaurus)

齊碎龍(Clasmodosaurus)

朱特龍(Iuticosaurus)

丘布特龍(Chubutisaurus)

大尾龍(Macrurosaurus)

怪味龍(Tangvayosaurus)

布萬龍(Phuwiangosaurus)

潮汐龍(Paralititan)

戈壁巨龍(Gobititan)

安第斯龍(Andesaurus)

馬拉維龍(Malawisaurus)

頂棘龍(Altispinax)

簧椎龍(Calamospondylus)

首都龍(Capitalsaurus)

恩巴龍(Embasaurus)

陰龍(Inosaurus)

加賀龍(Kagasaurus)

秋田龍(Wakinosaurus)

沃格特鱷龍(Walgettosuchus)

克拉瑪依龍(Kelmayisaurus)

原恐齒龍(Prodeinodon)

棘椎龍(Spinostropheus)

小力加布龍(Ligabueino)

比克爾斯棘龍(Becklespinax)

威爾頓盜龍(Valdoraptor)

挺足龍(Erectopus)

非洲獵龍(Afrovenator)

吐谷魯龍(Tugulusaurus)

暹羅龍(Siamosaurus)

脊飾龍(Cristatusaurus)

棘龍(Spinosaurus)

重爪龍(Baryonyx)

似鱷龍(Suchomimus)

激龍(Irritator)

崇高龍(Angaturama)

福井盜龍(Fukuiraptor)

高棘龍(Acrocanthosaurus)

矮異特龍(Dwarfallosaur)

新獵龍(Neovenator)

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

巴哈利亞龍(Bahariasaurus)

吉蘭泰龍(Chilantaisaurus)

簧龍(Calamosaurus)

似菊娜鳥龍(Ginnareemimus)

似鳥身女妖龍(Harpymimus)

七鎮鳥龍(Heptasteornis)

敏捷龍(Phaedrolosaurus)

彩蛇龍(Kakuru)

阿肯色龍(Arkansaurus)

恩霹渥巴龍(Nqwebasaurus)

內德科爾伯特龍(Nedcolbertia)

桑塔納盜龍(Santanaraptor)

棒爪龍(Scipionyx)

雅爾龍(Yaverlandia)

極鱷龍(Aristosuchus)

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

華夏頜龍(Huaxiagnathus)

寐龍(Mei)

小坐骨龍(Mirischia)

原始祖鳥(Protarchaeopteryx)

似提姆龍(Timimus)

義縣龍(Yixianosaurus)

小獵龍(Microvenator)

尾羽龍(Caudipteryx)

小盜龍(Microraptor)

顧氏小盜龍(M.gui)

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

帝龍(Dilong)

始暴龍(Eotyrannus)

暹羅暴龍(Siamotyrannus)

吐魯茨龍(Tonouchisaurus)

中國鳥腳龍(Sinornithoides)

中國獵龍(Sinovenator)

竇鼻龍(Sinusonasus)

古似鳥龍(Archaeornithomimus)

神州龍(Shenzhousaurus)

山出龍(Sanchusaurus)

似鵜鶘龍(Pelecanimimus)

切齒龍(Incisivosaurus)

盜龍(Rapator)

聯鳥龍(Ornithodesmus)

猶他盜龍(Utahraptor)

恐爪龍(Deinonychus)

纖細盜龍(Graciliraptor)

阿拉善龍(Alxasaurus)

阿基里斯龍(Achillobator)

北票龍(Beipiaosaurus)

原羽鳥(Protopteryx)

半鳥龍(Unenlagia)

近鳥龍(Anchiornis)

白堊世

肉食龍(Carnosaurus)

虛骨形龍(Coeluroides)

御船龍(Mifunesaurus)

牛頓龍(Newtonsaurus)

酋爾龍(Quilmesaurus)

擬西得龍(Sidormimus)

斯基瑪薩龍(Sigilmassasaurus)

土倉龍(Tsuchikurasaurus)

膝龍(Genusaurus)

巧鱷龍(Compsosuchus)

傷形龍(Dryptosauroides)

銳頜龍(Genyodectes)

賈巴爾普爾龍(Jubbulpuria)

似鳥形龍(Ornithomimoides)

肌肉龍(Ilokelesia)

福左輕鱷龍(Laevisuchus)

皺褶龍(Rugops)

西北阿根廷龍(Noasaurus)

惡龍(Masiakasaurus)

速龍(Velocisaurus)

伶盜龍(Velociraptor)

毖鱷龍(Betasuchus)

怪踝龍(Xenotarsosaurus)

塔哈斯克龍(Tarascosaurus)

印度鱷龍(Indosuchus)

阿貝力龍(Abelisaurus)

瑪君龍(Majungasaurus)

奧卡龍(Aucasaurus)

食肉牛龍(Carnotaurus)

印度龍(Indosaurus)

直角龍(Orthogoniosaurus)

獁君顱龍(Majungatholus)

勝王龍(Rajasaurus)

烏奎洛龍(Unquillosaurus)

三角洲奔龍(Deltadromeus)

安尼柯龍(Aniksosaurus)

小獵龍(Bagaraatan)

原鳥形龍(Archaeornithoides)

重腿龍(Bradycneme)

兩鑿齒龍(Diplotomodon)

沼澤鳥龍(Elopteryx)

嶼峽龍(Labocania)

理查德伊斯特斯龍(Ricardoestesia)

歐爪牙龍(Euronychodon)

近爪牙龍(Paronychodon)

擬鳥龍(Avimimus)

傷龍(Dryptosaurus)

山陽龍(Shanyangosaurus)

脅空鳥龍(Rahonavis)

千葉龍(Futabasaurus)

依特米龍(Itemirus)

獨龍(Alectrosaurus)

金剛口龍(Chingkankousaurus)

恐齒龍(Deinodon)

分支龍(Alioramus)

阿爾伯脫龍(Albertosaurus)

蛇發女怪龍(Gorgosaurus)

後彎齒龍(Aublysodon)

矮暴龍(Nanotyrannus)

暗脈龍(Stygivenator)

恐暴龍(Dinotyrannus)

鄯善龍(Shanshanosaurus)

懼龍(Daspletosaurus)

暴龍(Tyrannosaurus)

霸王龍(T.rex)

特暴龍(Tarbosaurus)

欒川特暴龍(T. Luanchuanensis)

阿勞干盜龍(Araucanoraptor)

無聊龍(Borogovia)

鴕鳥龍(Tochisaurus)

拜倫龍(Byronosaurus)

蜥鳥龍(Saurornithoides)

傷齒龍(Troodon)

細爪龍(Stenonychosaurus)

恐手龍(Deinocheirus)

似奧克龍(Orcomimus)

似金翅鳥龍(Garudimimus)

似雞龍(Gallimimus)

似鵝龍(Anserimimus)

似鴯鶓龍(Dromiceiomimus)

似鳥龍(Ornithomimus)

似鴕龍(Struthiomimus)

中國似鳥龍(Sinornithomimus)

天青石龍(Nomingia)

河源龍(Heyuannia)

近頜龍(Caenagnathus)

亞洲近頜龍(Caenagnathasia)

縴手龍(Chirostenotes)

單足龍(Elmisaurus)

葬火龍(Citipati)

竊螺龍(Conchoraptor)

雌駝龍(Ingenia)

可汗龍(Khaan)

竊蛋龍(Oviraptor)

阿瓦拉慈龍(Alvarezsaurus)

巴塔哥尼亞爪龍(Patagonykus)

單爪龍(Mononykus)

小馳龍(Parvicursor)

鳥面龍(Shuvuuia))

阿基里斯龍(Achillobator)

惡靈龍(Adasaurus)

斑比盜龍(Bambiraptor)

朝鮮龍(Koreanosaurus)

大盜龍(Megaraptor)

火盜龍(Pyroraptor)

瓦爾盜龍(Variraptor)

野蠻盜龍(Atrociraptor)

馳龍(Dromaeosaurus)

蜥鳥盜龍(Saurornitholestes)

二連龍(Erliansaurus)

內蒙古龍(Neimenggusaurus)

懶爪龍(Nothronychus)

秘龍(Enigmosaurus)

死神龍(Erlikosaurus)

南雄龍(Nanshiungosaurus)

慢龍(Segnosaurus)

鐮刀龍(Therizinosaurus)

南方棱齒龍(Notohypsilophodon)

厚頰龍(Bugenasaura)

奇異龍(Thescelosaurus)

小頭龍(Talenkauen)

奔山龍(Orodromeus)

帕克氏龍(Parksosaurus)

冠長鼻龍(Lophorhothon)

凹齒龍(Rhabdodon)

柵齒龍(Mochlodon)

查摩西斯龍(Zalmoxes)

慢行龍(Onychosaurus)

鳥骨龍(Ornithomerus)

寡頭龍(Oligosaurus)

加斯帕里尼龍(Gasparinisaura)

酋長龍(Loncosaurus)

阿納拜斯龍(Anabisetia)

比霍爾龍(Bihariosaurus)

似凹齒龍(Pararhabdodon)

扁臀龍(Planicoxa)

刃齒龍(Craspedodon)

闊步龍(Hypsibema)

廣野龍(Hironosaurus)

滿洲龍(Mandschurosaurus)

正骨龍(Orthomerus)

獨孤龍(Secernosaurus)

始鴨嘴龍(Protohadros)

破碎龍(Claosaurus)

計氏龍(Gilmoreosaurus)

沼澤龍(Telmatosaurus)

阿斯坦龍(Arstanosaurus)

苦龍(Gadolosaurus)

帆骨盆龍(Pteropelyx)

原賴氏龍(Eolambia)

巴克龍(Bactrosaurus)

青島龍(Tsintaosaurus)

卡戎龍(Charonosaurus)

副櫛龍(Parasaurolophus)

日本龍(Nipponosaurus)

阿穆爾龍(Amurosaurus)

牙克煞龍(Jaxartosaurus)

賴氏龍(Lambeosaurus)

扇冠大天鵝龍(Olorotitan)

巴思缽氏龍(Barsboldia)

冠龍(Corythosaurus)

亞冠龍(Hypacrosaurus)

鴨嘴龍(Hadrosaurus)

小鴨嘴龍(Microhadrosaurus)

克貝洛斯龍(Kerberosaurus)

雙廟龍(Shuangmiaosaurus)

強龍(Thespesius)

短冠龍(Brachylophosaurus)

慈母龍(Maiasaura)

鹽海龍(Aralosaurus)

格里芬龍(Gryposaurus)

小貴族龍(Kritosaurus)

大鴨龍(Anatotitan)

埃德蒙頓龍(Edmontosaurus)

山東龍(Shantungosaurus)

譚氏龍(Tanius)

原櫛龍(Prosaurolophus)

櫛龍(Saurolophus)

天鎮龍(Tianzhenosaurus)

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中國鸚鵡嘴龍(P.sinen)

梅萊營鸚鵡嘴龍(P.meileyingensis)

短腳龍(Brachypodosaurus)

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冥河龍(Stygimoloch)

小頭龍(Microcephale)

重頭龍(Gravitholus)

傾頭龍(Prenocephale)

膨頭龍(Tylocephale)

圓頭龍(Sphaerotholus)

劍角龍(Stegoceras)

平頭龍(Homalocephale)

麗頭龍(Ornatotholus)

微腫頭龍(Micropachycephalosaurus)

飾頭龍(Goyocephale)

皖南龍(Wannanosaurus)

南印度龍(Dravidosaurus)

秦嶺龍(Qinlingosaurus)

久野浜龍(Hisanohamasaurus)

健頸龍(Megacervixosaurus)

杉山龍(Sugiyamasaurus)

埃及龍(Aegyptosaurus)

傾齒龍(Campylodon)

似傾齒龍(Campylodoniscus)

北方龍(Borealosaurus)

華北龍(Huabeisaurus)

葡萄園龍(Ampelosaurus)

高橋龍(Hypselosaurus)

耆那龍(Jainosaurus)

馬扎爾龍(Magyarosaurus)

柏利連尼龍(Pellegrinisaurus)

沉重龍(Epachthosaurus)

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

細長龍(Lirainosaurus)

南極龍(Antarctosaurus)

博妮塔龍(Bonitasaura)

拉布拉達龍(Laplatasaurus)

納摩蓋吐龍(Nemegtosaurus)

非凡龍(Quaesitosaurus)

掠食龍(Rapetosaurus)

阿拉摩龍(Alamosaurus)

銀龍(Argyrosaurus)

巨龍(Titanosaurus)

伊希斯龍(Isisaurus)

林孔龍(Rinconsaurus)

風神龍(Aeolosaurus)

岡瓦納巨龍(Gondwanatitan)

後凹尾龍(Opisthocoelicaudia)

內烏肯龍(Neuquensaurus)

洛卡龍(Rocasaurus)

薩爾塔龍(Saltasaurus)

鄂托克龍(Otogosaurus)

特狽路龍(Taveirosaurus)

多梅科龍(Domeykosaurus)

南角龍(Notoceratops)

腫角龍(Torosaurus)


謝邀。

恐龍也進化,只是沒點這個科技樹而已。進入信息時代並不是進化的必然結果。事實上,進化根本沒有什麼必然結果,不管走什麼路線,只要成功地活下去,繁殖下去,就成了。

人類的老祖宗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碰巧走了這條靠腦子吃飯的進化之路的,僅此而已。如果那個聰明的原人家庭碰巧被劍齒虎滅門了,那就沒今天的人類了。

如果霸王龍當年也碰巧走了這條路,進入了信息時代,那麼一定會有一條霸王龍坐在電腦前,點開知乎,用小爪子打出下面這行字:

「為什麼三葉蟲存在了上億年都沒有進化,而我們霸王龍用了幾百萬年就進入了信息時代?」

雖然人則原理看起來好像挺廢話,不過仔細思考一下,可能真的是我們人類自作多情而已。


不知道為什麼 @取個名字真難會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本人的生物學和歷史學知識僅限於高中水平。不過既然受到了邀請,還是謝邀。我儘可能用高中知識來談談自己的理解,如有謬誤還請知友們指正並輕噴。

————————————————————————————————————————————

第一、恐龍這個名詞是對三疊紀後期(約2億3千萬年前)至白堊紀後期(約6千5百萬年前)約一億六千多萬年間生存在地球上的支配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一類生物的總稱,並非特指某一生物。這與人類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前幾天在知乎日報上看到一篇文章,剛好可以用來作為材料:

生殖隔離是怎樣產生的? - 朱文傑的回答

亞種之間再經過漫長歲月後放在一起,可能會出現不交配或者交配了沒有後代,有後代但是後代會死亡或者後代不育,這些都說明亞種之間出現了生殖隔離,那麼就不能稱為亞種了,而是變成了新物種。

現代生物分類學將生物依次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基本單位。詳細又分為界(Kingdom)門( Phylum)、亞門( Subphylum)、總綱 (Superclass)、綱 (Class)、亞綱 (Subclass)、總目( Superorder)、目 (Order)、亞目( Suborder)、總科 (Superfamily)、科( Family)、亞科( Subfamily)、屬 (Genus)、亞屬 (Subgenus)、種 (Species)、變種( varietas)或亞種(subspecies)

黑體字部分是七個基本單位。其中種 (Species)是生物學分類中的繁殖單元,也是基本單元。種以下的亞種或變種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

生物學分類的結果是,即便雷龍和三角龍交配,也不會產生後代。而黑人和黃種人交配可以產生混血兒。

所以我們來看人類的生物學分類是這樣的: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人科人屬智人種

恐龍的生物學分類是這樣的: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雙孔亞綱、恐龍總目

其中又分為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

所以與恐龍對應的至少應該是靈長目(Primates),而不應該是題主所說的幾萬年的人類。

而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靈長目化石是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距今約5500萬年。這和題主所說的幾萬年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我們可以這麼認為,靈長目至少經過5500萬年的進化才到達了智人的信息時代。

————————————————————————————————————————————

第二、進化是小概率事件,並非必然結果。

我們高中學習的達爾文進化論告訴我們,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生物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我們所認知的進化卻是一個非常小概率的事件。絕大多數的變異都會被自然選擇所淘汰。

數千萬年前,某靈長目生物的變異種偶然出現了一類大腦較其他生物更大更複雜的物種,並在自然競爭中獲得了更高的地位,由此逐漸進化直到現今的智人。這裡出現的進化條件實際上非常苛刻:

1、出現小概率事件。變異的方向是隨機的,並不是預設必然會產生的結果。因此出現這種變異的可能性並不大。

2、獲得競爭優勢,這一點更重要。如果說隨機事件伴隨長時間(數百萬年)的大量基數最終也能形成必然,那麼變異獲得的競爭優勢才是保證進化的最終條件。

靈長目支配地球的中新世,剛剛經過氣溫寒冷的漸新世,地球上生物資源漸漸復甦。而在這種條件中,相對更聰明的靈長目獲得了更多的生物資源,從而具備更高的環境競爭優勢,由此獲得了進化的條件。而恐龍活躍的絕大部分時間(侏羅紀),地球的氣候環境非常優越,裸子植物繁茂,氣候溫暖。這種條件下,即便產生早期的大腦智慧變異,也無法獲得明顯的環境競爭優勢。這就造成恐龍中並沒有產生足以發展至信息文明的進化。

————————————————————————————————————————————

第三、恐龍進化的可能。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接觸過恐人假說,即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Dale Russell)在1982年提出的傷齒龍如果在白堊紀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進化至今可擁有與人類相當的智慧。

經過化石研究,科學家發現傷齒龍的大腦是恐龍中最大的,而且它的感覺器官非常發達,因而被認為是最聰明的恐龍。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環境相對惡化的白堊紀晚期,恐龍(傷齒龍)出現了與後來靈長目類似的大腦變異,並且獲得了競爭的優勢。這也就意味著傷齒龍有可能沿著靈長目的進化軌跡進入到信息時代。

不過我們需要慶幸的是白堊紀-第三紀的生物大滅絕帶走了絕大多數恐龍,這才給予我們靈長目足夠的進化環境,才讓我們得以在這裡探討和交流。否則的話,今天我在知乎上回答的問題就會變成:

為什麼靈長目腦容量這麼大,經過5500萬年還沒有進化,而我們數萬年就進入到了信息時代?

————————————————————————————————————————————

仔細想想,人類發展到現在,真的只是運氣好罷了。


謝邀,不過生物學我一點不懂,只知道點歷史,恐龍這不算歷史吧……所以我給樓上點了贊……


難道人類不是從生命誕生開始進化的嗎,算算比恐龍歷史長多了


難道用羽毛打字嗎?人家都進化成全家桶了,你還要怎麼樣嘛


因為靠力量就可以統治地球,不需要靠腦子呀。


其實說「演化」更為準確。

首先演化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或者模式,而且「智人」從適應環境的角度來說並沒有比恐龍更為「高級」。

生命力抗寒抗凍抗病毒能力給恐龍提爪子都不配。

更別說在對抗天敵這一方面了,恐龍是妥妥的陸地霸主級別,普通"智人"連只大型犬都打不過。

至於現在我們擁有的一切只不過是智力帶來的副產品而已罷了。

只不過這個副產品有點厲害,但這並不足以證明人類高級。

人類只不過是漫長生物史上一個普通的物種罷了。

以上。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類在繁衍下一代時,一個精子要跟一個卵子結合,需要浪費數億的精子而最後只勝出一個精子呢?
玉琮是幹什麼用的?部分商代玉器是不是外星生物的遺物和古人的崇拜模仿?
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是什麼?
既然我們的最終結局都會死去,那怎麼才能讓自己坦然的面對終點?
坑灰未冷學宮亂,原來專家不讀書

TAG:史前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