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少中國城市從衛星圖上看起來顯得沒有規劃?

不如中東的城市好看,當然也不如歐洲。

敘利亞阿勒頗

中國商丘

再補充一下細節圖

都是相同比例。如果你仔細觀察過,這真的是很典型的中東城市和中國城


那是你關注的城市有問題。

我攢了四年的積蓄,去年畢業游飄揚過海去日本。恩我沒覺得這樣看起來多有「規劃感」

反倒是到了中國,準確來說是到了天津濱海新區于家堡響螺灣一帶時,感覺這「規劃味」是真濃。當然,霾也挺濃。

此外我認為有答主說,中國在50~90年代城市化時期缺乏城市規劃的這一說法,也欠思量,站不住腳。因為在這個時間段內,中國的直轄市,絕大部分省會城市和工業城市都有系統性的城市規劃。

東北有規劃的城市實在太多,略過就不提了。即使是一些一直不怎麼被重視的欠發達省份,比如甘肅、山西和河北,在這一時期不少城市也在五十年代及其後編製了城市規劃。

比如,甘肅至少蘭州、白銀、嘉峪關等市有詳盡的城市規劃;山西是太原、大同;而河北省內則更是大部分城市都有城市規劃,如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邢台,秦皇島等。甚至早在1939年,石家莊(石門市)就有系統性的城市規划了——《石家莊都市計劃大綱》。

貼一些西北城市的老規劃

蘭州第一版規劃

一口氣管到2000年的第二版蘭州規劃。。。

蘇聯專家為包頭做的規劃

如果說建國前中國城市缺乏規劃,確實不假,但在建國後,我國以蘇聯為師、為當時的大中城市是修正或編製了城市規劃的(當然執行不執行是一回事)。所以,五十年代正是中國開啟編製城市規劃的黃金時期,怎麼能一概抹殺呢?尤其是當時為各城市規划了專門的工業區,並且規避其對生活區的影響(如風向),改善了之前很多老工業城市廠宅混布的狀況,是有一定成績的。

當然現在下到縣城和鄉鎮都有規劃的程度,21世紀前確實鳳毛麟角。

而且鄉鎮也算不上城市吧。。。

言歸正傳,題主舉的例子是河南商丘,剛好我給你舉的例子也在河南,而且不是如今如日中天的鄭州、黑川紀章設計的鄭東新區。

是河南的鶴壁市。

鶴壁是個因煤而興的豫北城市。我們知道,以煤炭產業為支柱的老工業城市,為了應對因煤炭開採而出現的採空區問題大多都規劃並建設了城市新區。但鶴壁是其中最早的一個。(唐山不算,新區規劃主要是因為唐山大地震)

雖然商朝最後一個首都、上演了「封神大戰」的朝歌就在鶴壁,但這座城市之所以形成,還是因建國後對該地區的煤礦開採而聚攏了人口。鶴壁這個城市名就來源於鶴壁集鎮。

如同另一個煤礦城市棗莊一樣,也多次變動自己的主城區,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鶴壁集鎮,雖然名字看起來像鶴壁的市中心,但他只做了幾個月主城區,市府就南遷中山了。到了1959年則遷到了現在的山城區。

可是山城區也不是太理想,不僅偏離京廣鐵路這條中國最重要的南北向大動脈,四周的地形和採煤帶來的塌陷區也限制城市擴張。

於是,鶴壁早在1992年就開始在老城區40公里外的地方建設新區,可以說是河南省第一個建設新區的城市。這個新區成為現在鶴壁的主城區,淇濱區。

這樣的方方正正,棋盤格的城市路網如果還說城市少規劃,那真的是沒處說理去。總不能說這路網是自發形成的吧?而且鶴壁的政務區和商務區布局比較合理。

雖然淇濱區被四周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淇河/南水北調乾渠包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東西擴張,但以鶴壁的財力和發展速度來說,這個框架內構建城市真的是最優選擇了。

可以說河南或是中國城市規劃的不好,但很多城市確確實實有規劃啊。就比如

就比如說同樣是河南城市,十三朝古都,牡丹甲天下的拖拉機之王(大誤)——洛陽。

同樣是古都的洛陽沒有走西安北京等以「改造過的老城為核心+環線」模式來規劃並建設,而是帶狀多中心,新老並存,用空間體現了洛陽這座古都的時間跨度。

誠然洛陽的規劃必然存在不足,但在我看來,洛陽是國內處理新城區和古城、古都遺址之間關係最好的城市之一。

谷歌地球上看鄂爾多斯東勝

東勝市,不對,是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衛星圖。

谷歌地球上看鄂爾多斯康巴什和伊金霍洛旗

鄂爾多斯伊旗和剛剛洗白轉正的康巴什

包頭很多朋友都回答了並給出了衛星圖,那我來補個自測的2017年包頭城市建成區面積吧,220平方公里,內蒙第一大,也是中國最「長」城市之一。

我覺得當年包頭應該搞花費相對少些的輕軌、單軌而不是地鐵,很可能不會發生叫停軌道交通事件。看到新聞說包頭只好回填已開挖路段,莫名痛心。

長春這座城市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城市中軸線:筆直的長春人民大街——甚至與其連通的撫長高速在新立城水庫前都是筆直的

人民大街的前身是日本人建的中央通り,也就是中央大街的意思。後來偽新京時代叫大同大街,蘇聯人進駐後更名斯大林大街,國民黨接收長春後,北段叫中山大街,南段叫中正大街,49年解放長春,為了向老大哥示好,複名斯大林大街——到96年才更名人民大街。

航拍長春

百年前日本人在中國東北的一個小鎮上構想未來的交通量而建設了這條寬36米,當時中國最寬的馬路;而咱中國有些專家在80年代編製唐山震後城市規劃時,爭論震後新唐山的主幹道寬40米、雙向四車道是不是太浪費了

鞍山市中心——站前廣場和勝利廣場

無轉盤,不東北!

吉林四平英雄大路

如果一個轉盤不夠,那麼就兩個。——————四平

之前也去過一些東北城市,比如瀋陽、大連,上文提到的長春、四平。最大的感受是:東北大轉盤咋這多!

我們市的大轉盤如今全拆了,看來我想追尋童年記憶得去東北看了(-?-;)

題主不是要好看的城市衛星圖么,來,讓你看朵花花(?′?`*)

世界鋼鐵看中國,中國鋼鐵看河北,河北鋼鐵看唐山,唐山鋼鐵看遷安

放大看遷安灤河人工島

不僅有花,還有五顆五角星。

河北位於我國東部,而遷安又位於河北之東,北京之東,正暗合「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一讖語。

不過假設未來人類滅絕後,這個島還有輪廓的話,新的智慧生命體考古時,會認為這個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還是神秘史前文明建造的奇觀呢?(-__-)b

以唐山城市規劃編年史做結尾吧

1980年唐山城市規劃(唐山大地震後第一版規劃)

唐山在1980年的震後規劃中,不少地方還是沿用了蘇聯那套,比如沒有商業服務用地的概念,更不會建設連片商業區,因為蘇聯一直認為,住宅和商業結合更便利人民日常需求;比如搞無所不包的「大社區」。一個社區里包含了菜市場,小公園,門診部,中小學,甚至有的還有大澡堂子。。這就導致了如今唐山看似路網很整齊,實際城建很垃圾的局面,由於是8、90年代建設的,想拆還拆不了。

恐怕編製唐山震後規劃的專家們當年想像不到如今唐山能發展成這樣吧

當然,從衛星圖或是幾張規劃方案來評價一個城市有沒有規劃,我覺得本身就是相當武斷的。就像有些領導認為好城建就是修個大公園,動輒上八車道十車道搞「景觀大道」那樣膚淺。

比如公認最有規劃感的巴西利亞,我上學那會用的湘教版地理教科書吹的天花亂墜。長大了查閱資料才知道巴西利亞在規劃理念上就有致命弊端

而且想當然的認為非直轄市、非省會的中小城市就沒有規劃,我覺得更是不應該。事實上,很多二線以下的城市,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上也不乏亮點。我更願意為他們發聲


這是個好問題。我拋磚引玉地提一下一本提到了這個問題的經典政治哲學著作——James Scott寫的《Seeing Like a State》。

作者提到了,一個城市從高空看起來長得是否工整,和這個城市居民對城市的感觀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居民看到的只有視野之內的一片,而不是鳥瞰圖。那為什麼統治者喜歡把城市規劃地井井有條,東劃一個「商業用地」,西劃一個「別墅小區」呢,馬路修得筆直呢? 這種工整的規劃能讓一個對城市不熟悉的統治者很快掌握城市的來龍去脈,減小管理成本。在一個道路複雜,規劃散亂的地方,外地派來的官員需要花很多時間了解城市哪裡是富人區,哪裡犯罪率高,發生暴亂時要先控制哪些區等等問題。統治者為了建大一統的帝國,用人就不能只用當地地頭蛇。把城市建得更工整,可以減少對地頭蛇的依賴。

按我猜測,城市擴張越晚的地方,城市規劃做得越工整。用作者的話說,這是因為城市規劃是「現代主義」大計。另外,控制城市擴張時間,城市所在國家越大,每個城市的規劃就越工整,因為這種國家越需要外地官僚。那些城邦式國家的規劃應該更不需要變得更工整,因為它們沒有滿足外地官僚的需求。

所以,根據他的理論,中國的大量新型城市應該相對而言更工整才對。


私以為,「有規劃」應該是城市能有秩序合理地運行,而不是路網必須很整齊具有幾何形狀。

具體可以參考註冊城鄉規劃師教材第一本的論述。

另外,多年前管子就說過:「因天適,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是每個規劃學生必背的課文。

所以我認為這個比較不是很有意義。。。


題主的重點是「顯得」沒有規劃,而不是「沒有」規劃,因此大家不必糾結有無問題。關鍵在於,和歐美諸多城市中,低層高密度組團+開放式街道相比,中國城市規劃的手法為何存在較大差異

多圖預警!多圖預警!多圖預警!

問題截圖

==========================================================

首先是使用功能上的建築設計採光要求差異,也就是從照明能耗的資源代價出發,提出的自然採光要求。

《GB 50033-2013 建築採光設計標準》中,對住宅的自然採光設計要求如下:

對總則的條文解釋如下:

2013年版的規範中明確提到了「電力緊張」這一核心原因。從統計上看,2015年中國發電量佔全球總量的24.1%,美國佔17.9%,兩國佔全球總量的41%。但中國直至2011年才剛剛成為世界第一發電大國,支撐發電量高速增長的是背後龐大的社會需求。

說完總量來看看人均。

人均電力消費量最多的國家是冰島(5837瓦)、挪威(2603瓦)、加拿大(1871瓦)、芬蘭(1747瓦)。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WorldFactbook》的統計,世界人均耗電量為385W/人,中國為474W/人,高出世界人均耗電量,但只有美國的26%。

世界各國、各地區居民人均年生活用電量(來源:國際能源署)

Averag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f households per capita

如果說人均發電量不夠,靠堆產能繼續提高就能解決的話,顯然是忽略了發電結構的問題。中國電力結構如下:

再來看看美國的電力結構:

在中國現有的電力結構與環保管理能力的條件下,如果我們把人均用電水平拉齊到發達國家標準,毫無疑問將是一場環境災難。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自然採光設計仍然是中國建築設計的硬性指標。

對比美國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綠建評價體系,可見被發達國家廣泛使用的LEED標準對自然採光要求並不高:

其次是氣候條件差異,以及隨之而來的熱工性能要求。中國不僅僅是在電力上高度依賴煤炭,採暖地區的供熱也是如此,因此也就有了另一個層面上的降低燃煤消耗的節能需求。

我們先來溫習一下中學地理知識:

中國北方地區相比歐美大部分地區在冬季都更為寒冷(黑龍江、吉林部分地區冬季甚至比大部分北極圈內的歐洲城市更冷),同時兼具夏季炎熱特徵。與其它國家迥異,且條件複雜的氣候特徵導致了更苛刻的建築熱工設計要求。中國建築氣候區劃如下:

上圖中左下角表格放大如下:

表格註明了在不同氣候區划下,對居住建築採光及密度的嚴格要求,以保證在節能設計中高效利用日照條件,降低建築熱工消耗,達到節能效果。保障冬季採光、兼顧夏季通風環境,在規划上直接體現為常見的南北朝向行列式布局。如圖:

(注意南低北高,保障日照間距的同時提高地塊利用效率的基本設計方法)

第三是從城市尺度視角出發,在規劃設計思路上的差異。

居住區規劃結構的基本形式分為四種:1.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2.居住小區→居住組團;3.居住區→居住組團;4.獨立組團。與世界其它國家規劃手法相比,中國的特徵是較常使用封閉式居住小區。形式上看,發達國家常見的「鄰里單位」應屬於獨立組團。從城市尺度的規劃結構來看,中國的居住小區與「鄰里單位」在城市規劃結構組織中的地位是相近的,但規模上則要大一個量級。所以題中所說的中國城市「顯得」沒有規劃,是因為比例尺上需要再縮小一個量級,對比不同尺度下的紐約與上海如下:

類似鄰里單位的規劃手法,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也曾使用,但在細分類別上應從屬於蘇聯的大街坊制,即自配套服務設施的圍合式組團空間。典型案例是長春市第一汽車廠生活區:

中國今天的以居住小區為核心的城市居住區規劃,是從80年代末以幾個示範項目開始推廣普及至全國,並形成一系列規劃標準的。並且隨著小區規劃理論的發展,對其內部組團的形式需求開始逐漸淡化,98年房改之後,蓬勃的建築市場掀起了一輪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浪潮,安保管理、私密性區域空間和封閉場域內的景觀精緻化成為了重要賣點,逐步割裂了小區內部功能與城市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好像有點熟悉)封閉式居住小區。這一規劃發展模式的代價在21世紀最初的十年並不明顯,但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急速增長,佔地面積較大的小區的漫長的封閉界面無法滿足膨脹的城市交通需求,是今天主要城市交通擁堵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並且由於建築的使用周期較為漫長,毫無疑問封閉式居住小區將在世紀尺度上形成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包袱。

上面提到了歷史包袱問題,那麼最後,我們就簡單聊聊歷史包袱

中國的封閉式居住小區是未來的歷史包袱,這並不意味著簡單回到發達國家歷史悠久的鄰里單位緻密組團,打通「毛細」路網,就算什麼靠譜的解決方案。事實上緻密路網直接導致的交叉路段的數量級式暴增,必然帶來另一種形式(頻繁等紅綠燈或增加事故率)的擁堵,同時將直接降低城市道路的交通限速。因此中國在道路交叉口控制上有如下明確要求:

《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50352-2005)》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GB 50180-93(2016年版)

層次有序的城市道路分級(流量、車速),吸納出行流量的軌道交通建設,是當代超大城市整體交通規劃的核心。發達國家城市常用的鄰里單位,是源於其古典規劃手法的歷史包袱,不論是倫敦、巴黎還是紐約,其路網組織形式與城市肌理都至少要追溯到19世紀(歷史悠久的城市,其新建、改造區塊往往要與既有城區形態相適應,保持肌理上的延續),照搬到中國在絕大部分城市只能製造更多的問題(居住體驗只會比現有的小區形式差,市政服務管理體系也需要重新配套),指望這套東西來指導今天的城市管理,無異於痴人說夢。緻密路網照樣堵得嚴嚴實實:

2007年有關巴黎治理城市擁堵的管理經驗介紹

2016年有關紐約治理城市擁堵的管理經驗介紹

因此前兩年熱炒的「打開小區」,就算真的普及落實,最終成效恐怕也是呵呵。

中國用十幾年的時間興建了世界上空前規模的超大城市群帶,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已達到驚世的102個,而且在未來的十年內極可能還要翻番。在城市規劃理論上,中國應走在世界遙遙領先的位置,也應有理論上的自信,回頭看歐美城市規劃不可能有出路,舉目全球,也就東京都會區的管理經驗還有點參考價值。在三維城市/交通時代到來之前,對於超大城市的管理只有為數不多的優化工具,包括控制封閉小區的用地規模,AI輔助交通管理(從定時紅綠燈改為根據大數據實況反饋紅綠燈匹配,滴滴已經有落實的示範項目),嚴控私家車規模,重點推進路面公交及軌道交通等等,另一個可能方向就是近未來有望實現的普及自動駕駛。

綜上,「顯得」沒有規劃,是因為具體國情下的節電,氣候條件下的節熱,以及沒有城市歷史包袱帶來的更宏觀尺度的規劃思路(新形式的未來包袱)。隨著幾個核心超大城市的發展,可以預見本世紀甚至會形成准億級人口的超級城市。中國城市化的未來充滿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城市管理挑戰,新世紀的城市理論正在被時代所召喚。


這個問題得分成好幾個步驟來看:

一、老城區

全世界在工業化前修建的、沒有經過大規模改造的老城區,長得都差不多:

  • 人行尺度的小巷小路為主 + 少量近現代開闢的車行尺度新路。
  • 人口密度極大、人地矛盾嚴重、建築野蠻生長、歷史遺留問題多。

感受下題主所說的「有規劃」的阿勒頗的老城區,歷史極其悠久,談不上什麼規劃,雜亂無章:

相比起來,我國平原地區的古城,至少在大的路網格局上,比阿勒頗還是要「規整」許多——參考西安、蘇州等地的老城區。

阿勒頗老城的格局讓我想起了老家山區城市的老城區——地形限制形成的「雜亂無章」:

二、新城區

大家都是平地起城,沒有歷史包袱,先規劃、後建設,通常都比較規整。

如阿勒頗的新城區,比老城區就「規整」得多。

隨便找個中國平原城市的新城區——開封,路網橫平豎直,經過專業規劃。

特別是對於人口密集、歷史包袱重的國家而言,很少有地方能像中國這樣有魄力、有能力來實現規劃師的構想。

中國城市反而應該是「有規劃」的典範。感受下鄭東新區的「一張藍圖繪到底」。

李克強在鄭州鄭東新區的腳步_滾動新聞_中國政府網www.gov.cn圖標

十多年前規劃好的藍圖,如今原封不動的成為了現實。而且是在人口密度極大的中原地區,可以想像背後是多麼浩大的拆遷工程。

三、人口密度

中國平原地區的人口密度極大,河南的人口密度是敘利亞的5倍多。這導致中國平原地區的村鎮密度極大

中國城市在擴張過程中,通常都會面臨極其複雜的拆遷進程,一個新城區里,通常是「規整」的小區和「不規整」的村鎮長期共存。

以剛才提到的開封新城區為例,完美棋盤狀街道的內部是小區、村鎮、耕地雜糅共存的局面。於是我們從細節來看,開封新城區就變得「不規整」了。

而中東的城市周圍常常是乾旱半乾旱、人口稀少的戈壁沙漠,這讓中東的新城區通常比較「完美」。

下面是阿勒頗的一個新城區:

舍科·納伽工業城情況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sy.mofcom.gov.cn

這個新區位於阿勒頗老城區的東北角,面積不小,下面是90年代和2016年的衛星圖對比。可以看到,這是在一片荒地里造城,沒有歷史負擔,很規整

我們再來感受一個更加「好看」、「規整」的案例——埃及的十月六日城。位於開羅西南部,是戈壁沙漠里的新城,簡直「漂亮極了」有沒有。

通過上面這些例子,我們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歷史負擔重,城市新區和農村「爭奪土地」,這是造成中國新城區「不夠規整」的一個重要原因。

戈壁灘上拔地而起的鄂爾多斯新區,沒什麼負擔,就很「規整」,沒有城中村和耕地。

不光是中國,整個東亞的城市,都很少有美國和中東那種從空地里造城的體驗。因此也很難形成「用道路和建築畫畫」的感覺。

相反,在東亞,中國大陸由於獨特的土地制度和zf執行力,論起「規整」來,還是比其他地區強得多。日韓台這些,就有點「胡亂」地向天際線蔓延。

「歷史包袱」沉重的舊大陸人口密集區:

橫平豎直的新大陸:

四、土地制度

同樣是在戈壁灘上修新城,同樣是「規規整整」,為什麼我們的鄂爾多斯新區和埃及的新城區比起來,感覺還是少了些「花樣」。

下面這個對比可以看出,埃及新城區的「花樣」明顯更加繁複。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無論是埃及還是題主發的敘利亞阿勒頗新城區,組成整個大地圖案的基本單位,是一棟棟「獨立住宅」和一條條圍繞著這些獨立住宅的「小街區」道路。

而構成我國新城區大地圖案的基本單位,則是一棟棟幾十上百米尺度的塔樓、板樓。和幾百米尺度的「大街區」。

大街區+高層住宅,其「像素密度」天生就遠不如小街區+獨立住宅。能組成的花樣自然就有限得多。

更重要的是,板樓為主的多層住宅,在面對採光問題時,朝向約束就比獨立住宅大得多(獨立住宅談不上」朝向「)。

橫平豎直、盡量南北向,就成為多層住宅的主需求,這也更加約束了樓房和街道所能組成的「花樣」。

五、工業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除了長珠三角的巨型產業園以外,還有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各類地方小工廠。

這是華北平原一個排不上號的內陸地級市的衛星圖,談起中國的製造業,問1000個人估計都不會有1個人會提起這個城市。

然而,在這座城市近郊,是連綿的藍色彩鋼棚。這些彩鋼棚下面,就是各類製造、加工、物流小企業、小作坊。他們和近郊的小區、村鎮混雜在一起,增強了衛星圖的「混亂感」。

再來重新感受一下前面所說的那個阿勒頗新城區。這是敘利亞最大的城市最雄心勃勃的一個「工業城」,還被我駐敘利亞大使館推介過,重新發一遍鏈接:

舍科·納伽工業城情況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sy.mofcom.gov.cn

感受一下(注意比例尺不一樣):


我地理學的好不會騙你。

中國北方平原地區絕大多數的城市都是你理解的所謂的規劃好的,南方丘陵山地絕大多數都是你所謂沒規劃好的。放在哪個國家都是這樣,別以為自己去了幾個地方,就以為xx不好看,xx沒規劃,xx不如國外好。

你倒是仔細觀察一下地理環境啊?中東土皇帝的百里沙漠平川,你不四四方方的修築建築物,你還去畫蛇?丘陵地區建城你不依照地勢,還愚公移山強行弄平?那一座小城都要修幾百年了


不謝邀。只研究過美國和日本的城市形態,不了解中東和中國的城市形態。不過倒是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感覺和難看屬於主觀印象,沒聽說有什麼指數是衡量城市布局好看的。問題過於無聊建議關閉。


多圖

本回答主要分為五部分:

以西安為例對原問題論斷的反駁/

對西安城市規劃得以延續和發展原因的探求/

更新了關於城市規劃的個人見解/

添加了中國城市規劃類型的粗略分類與舉例/

添加了部分中國城市規劃案例的分析與對比/

————————————————————

我答一個,看入的了題主的法眼不,

有答主提到西安,但其描述在我看來並不妥當。帝都雖也是保存了具有六百年歷史的古城結構,但如今的路網規划算得上「整齊」的多在二環以內,且未能將城市中軸線延續下去,對於一個古都而言,殊屬遺憾。

而長安作為中國最早有完整詳備城建設計,並且有組織有規模建成的城市(隋宇文愷設計),在當今眾多城市中保存了自己鮮明的特點,以及具有中國傳統帝王都氣質的規整路網,即使已過千年,你也一看就能知道,這,是長安。

夜景鎮樓

————————————————————

先上一張唐長安城圖,可以看見規劃整齊的宮苑,里坊,街,市,公園布局。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北起朱雀門,皇城,宮城,南抵明德門,並以此為軸,將棋盤式布局向東西方向延伸,編織出一座長安城的骨架。

白居易有詩云: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而如今的西安呢?

這是一張很著名的衛星圖

從地圖上可以觀察到明顯的城市中軸線。我們也有 真 長安街(′▽`)

通過觀察地名和地標可以發現城市主體結構並沒有移位,也基本延續了四平八穩的棋盤式路網布局。

(其實有興趣也可以打開地圖隨便看看這裡的大街小巷,很多地名都挺有典故,看著會有恍如隔世之感。)

橫平豎直的道路,

平面地圖應該可以看的更清楚。

而城牆裡,無論是小街巷還是主幹道,都算是整齊的不能再整齊了。

城牆內一角,可以觀察到整齊的路網,有些街區讓人想起了巴塞羅那

————————————————————

一更,看到題主論述中國城市缺乏規劃時,尤其對城市天際線的處理詬病頗多,

嗯我打算批判一番。

這是唐大明宮,在鬧市中完整保存,面積達3.2平方公里的大明宮遺址公園,這裡的天際線處理如何呢?

(抱歉各位,此處手機輸入法給自己加了戲,已更正╮( ̄▽ ̄"")╭)

這是一張與中央公園天際線的對比圖,隨著城市發展,遺址公園漸漸被鬧市包圍,卻仍保存著自己的特色,城市天際線也並未遭到破壞,反而恍惚中給人一種中央公園的實感。

(此圖來源應該是之前看過的某個答案,但是找不到了,希望那位答主看到的話及時聯繫)

大雁塔

得益於完善的城市規劃和嚴格的限高,方圓兩公里內不存在與雁塔風格相背的大型現代建築,這裡的天際線處理是這樣,雁塔風貌亦保存完好。

曲江池

我覺得這裡的城市規劃並不輸給題主所說的。儘管阿勒頗也是歷史名城,但我們與他們相比並不遜色。無論是古建保護還是新建規劃,即使做不到精準的橫平豎直,城市曲線也算是依憑地勢,自然伸展,延續著城市風格。

曲江池的傍晚霞光,遠處可見秦嶺終南山

還有唐城牆

這裡的天際線是這樣的,路中央的超寬綠化帶實則是遺址保護區。在不該吝惜土地的點上,西安做到了對城市舊有風貌的規劃與保護,而不是被短期的利益蒙蔽。

個人以為,西安其他的重要古迹或城市地標周邊的規劃設計在全國也算是走在前列。

鐘樓

南門(鐘樓視角)

西門

南門

城牆

角樓

薦福寺塔(小雁塔)周邊

省政府本身也是個很有歷史的地方,不信你看繞它兩邊兩條路的名字(⊙_⊙)

總之不管題主你怎麼想,我覺得此地此城還是非常整齊而規整的,更重要的是,此間的人物歷史典故傳說和這裡的一磚一瓦,大街小巷都密不可分,甚至早已互相交織共生在一起,可間一座城市的規整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當然,城市規劃的好與壞,僅依靠目視的「整齊」是遠遠不夠的,正如上文答主以西安為例的論述,城市之所以能在一眾設計風格趨同或規劃感匱乏的城市中顯得較為有設計感,關鍵在於因地制宜,在規劃中對歷史沿革,人文風貌,地理條件,發展定位做到最大限度的統籌兼顧,延續城市風貌的統一性。只要做到「協調」,即使不那麼整齊,也不失為優秀的城市規劃。加上適當的城市細節處理,設計感與城市質感也會自然而然地展現。

————————————————————

至於西安的規劃為何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一是有唐長安規劃的先天優勢,城市整體格局得以歷經千年不走樣,城市風貌和城市格局相得益彰

二是有意識的保護與融合,城牆內外和重要古迹都有嚴格的限高標準,周邊建設也保持了風格統一,例如大雁塔鐘鼓樓周邊各種細節性的東西,宮燈造型的路燈,融合了詩詞元素的燈柱,瓦當古銅錢紋樣的井蓋等等……(我知道有些跑偏,但這也屬於廣義的城市規劃範疇,也還是城市風貌的體現)

三是真正情懷性的東西,我稱之為城市質感,可能對於其他城市和城市裡的人來講比較虛,但在這裡是缺是要捨棄一些東西的。如筆直的長安街一直作為中軸線向南北延伸,像是千年古卷徐徐展開;如登上雁塔就一定要看見終南的執念;如大明宮歷經千年,即使宮闕萬間早已化灰化煙,卻仍然屹立於城市之心……或許看起來不發達,老套甚至刻板,但我想這座城市的決策者至少有一點不糊塗,守住文化的根脈比多修兩棟樓有意義的多,且不能用金錢衡量,正如之前在最瘋狂的年代也沒有拆掉古城牆。

西安總體規劃 1980

西安總體規劃 2018

可以從中看出在路網設計與城市功能區劃分上的一脈相承。

1980年規劃圖很有意思,那段古城保護原則可以算是因地制宜原則的最佳體現,過去的規劃者顯然是意識到了這一點:

「 顯示唐長安城的宏大規模,

保持明清西安的嚴整格局,

保護周秦漢唐的重大遺址 」

————————————————————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在長安城裡。」

我深以為然。

至於那些飄在石油上的文化沙漠,不論題主你

怎麼想,我是覺得,比不上此地。

它們拔地而起的速度太快,以至於我恍惚覺得有生之年就能「眼見他樓塌了」。

說白了,還是不懂什麼是一座城市最珍貴的東西,什麼是優秀的城市規劃設計所應該展現的。那就是,一座城市的氣質。

所以題主既然並未洞悉,又何必那樣斷定,只顧看他鄉月圓呢?

在這裡 我還想說

西安這座城市是有不少的問題,在知乎也受到了不少的批判嘲諷或造謠污衊,但請各位在調侃「廢都」時也想一想,一座城市既要保住不能動的文化根脈,又要帶著千萬市民跟上這個時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牽掛的東西太多,背負的東西不少。她也在不斷完善著,各位又何必總是指著瑕疵不放呢?

————————————————————

二更

想就城市規劃方面多談一些,西安,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原因,得以保留規整而具有特色的城市布局,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並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條件修築的四四方方,橫平豎直。況且如果都修成這樣,反倒又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平庸。

所以城市規劃中,整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個人認為,規劃與城市之間的「協調」更為重要,即所謂因地制宜,凸顯自身特色,不埋沒自己也不刻意追求某種風格。

而刻意追求某種風格最顯著的案例,則是九十年代末刮起來的仿古風,在這段時間許多城市建設了不少風格突兀,而實際效用甚微的仿古建築,最著名的則是北京西站:

洛陽麗景門

說古不古,說今不今……

城市規劃自身,也分為兩大部分,城市整體布局的規劃,以及城市細節的處理,這兩點決定城市風貌,也最可見城市規劃的高下,處理得好甚至可以展現一座城市的靈魂。

如今的中國城市,設計感或城市質感的缺失幾乎成為了通病,市中心CBD往往是一成不變的高大寫字樓,郊區城鄉結合部往往是大片雜亂無章的藍色鐵皮頂。有歷史積澱的城市不懂得珍惜,或是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或是修出各種辣眼睛的仿古建築,即上文所言刻意追求風格。然而即使如此,我們國家仍有不少優秀的城市規劃案例,並且都體現了我個人最為推崇的對城市風貌的繼承與發揚。(當然也有反面案例)

中國有不少城市歷史悠久,城市規劃向來與歷史沿革聯繫頗多,但大體風格上仍能體現明顯區別,答主這裡粗略分為三類。北方城市,南方城市與建國後發展出來的工礦城市。(當然,與其他國家不同,政治因素在如今我國城市城市格局的形成中也有過巨大影響,典型如北京城)

北方城市

代表主要有西安,北京,以及太原,開封等。這些城市的主要特點在於:

1.歷史悠久,歷史上多有先期規劃而後平地起城。

(如唐長安城,明西安城對唐長安皇城的改擴建,明清北京城對元大都的改擴建。)

2.大多存在明顯的老城區,城牆或有或無但仍發揮分界線作用。

3.在後來的發展中,或多或少維繫了城市的原有布局,顯得整齊而有特色。

因而這樣的城市多以四方城,棋盤式路網居多,顯得相對整齊,以相同模式向四面擴張。

帝都

太原

開封

南方城市

代表主要有南京,武漢,重慶,蘇州,無錫等。

主要特點:

1.城市規劃受地形影響較多,即使在古代,築城也多沿地勢,典型代表如蘇州,南京,不具備成為北方式四方城的條件。

2.區別於北方城市選址考量以政治職能為重,南方不少城市是商埠集鎮發源而來,多處於江河交匯,四方通衢之地,沿一條街,一個港口發展而成的城市也不少,往往缺少先期規劃,自然不會有整齊路網。

3.在後來的發展中,路網設計也多以交通便利為首要考量。

因而南方城市往往路網比較破碎,但新建城的部分在規划上反而靈活許多。更接近歐洲式商業城市的發展沿革。

南京

武漢(江漢交匯)

無錫

蘇州(水網交錯)

這是一張西安與武漢的衛星圖對比,可以看到,即使都是坐落於開闊平原上,北方城市與南方城市也仍有明顯的區別,這一點在千湖之城,坐落於江漢平原的武漢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同比例下的城市衛星圖對比

建國後出現的工礦城市

這樣的城市多在東北,西北和內蒙可見,城市往往沒有太長的歷史,工礦企業的出現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典型如大慶,東北的農墾城,新疆的兵團城鎮等。

1.往往依礦依廠而建,由於多為平地起城,路總是修的像尺子畫的一樣直,辨識度高。

2.不少是蘇援時期建設的城市,設計上有蘇聯專家參與,有濃濃的社會主義風(⊙_⊙)

3.隨著工礦企業的衰退,不少開始出現「去城市化」乃至完全廢棄的情況,如老玉門,「核城」。

(這條雖與城市規劃無關,但畢竟城市的核心在於人)

這樣的城市往往會有:

帶著寬闊的中央綠化帶的社會主義風格大道

蘇維埃風格的中央大轉盤

(脫胎於傳統歐洲風格,表現為大轉盤+放射幹線)

城市整體風格也十分共產,在老城區往往會有一排排的赫魯曉夫樓,和各種有時代感的雕塑,以及劃分明顯的功能區和大院等,各種或大或小的公園綠地也必不可少。

當然,這樣的城市往往順應政治意志或工業化需求,體現出這些特徵也很正常,甚至於到了如今成為了這些城市的特別之處。

大慶

鶴崗

佳木斯

石河子

這基本上覆蓋我們國家絕大多數城市了,那做到優秀的城市規劃的有哪些呢?

答主之前提到過,優秀的城市規劃,要兼顧整體布局和細節處理,整體布局在於因地制宜凸顯特色,細節處理在於風格統一。因而個人以為優秀的城市規劃有 西安 成都 南京 重慶 深圳 武漢等,反面案例則是大同和洛陽。

西安

關於這座城市整體說得挺多,這裡看看細節處理,答主在前文提到了大雁塔的燈柱與城牆內的井蓋,它們,是這樣:

以古錢幣為靈感的井蓋設計

各種獨具唐風的燈飾

城牆下的宮燈

西安地鐵標識設計,顏體站名,裝修風格都值得另開一個答案

如果說西安有天賦,至少在於歷史資源這方面,在國內還比較上道。寫長安,寫雁塔,寫曲江的古詩詞那麼多,關鍵在於怎麼用,用點心思,城市質感就出來了,也延續了城市風格的統一性。

多數城市並不在歷史這方面這麼特長,但也有獨具特色的案例

比如重慶

山城並不像西安那樣有悠久的歷史或者固定的城市布局,卻也依託著山水起伏舒展著城市的脈絡,而市井風情與特色鮮明的代表意象如火鍋則填補了細節,最終完成一種風格的統一,魔幻而具有江湖感:

洪崖洞

朝天門

重慶的夜

其實深圳做的也算不錯,藉助于山海交錯的地形展開規劃,城市整體風格也與「看三十年的中國到深圳」的描述相統一,有生氣。

反面例子則是大同,

大同也是歷史悠久的北方城市,自明時便是九邊重鎮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工礦城市,但問題就出在隨著工礦的衰落,城市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大同古城

水泥復建的新城牆

誠然,無論是省內的平遙還是省外的西安,城牆與古城都給它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大同自然也不願浪費其歷史資源,便出現了刻意追求風格的問題。

平遙之所以為平遙,西安之所以為長安,並不僅僅只是有城牆,而是在於城市文化的延續使城市可以這樣設計而不突兀。平遙有最完整的古縣城遺存,有晉商的發跡史,有日升昌的票號,使細節有得以支撐處。而大同古來多為軍鎮,卻想以古城風貌為轉型突破口,不得不說是走錯了路。

宏觀規劃,整體布局,細節處理,對於規劃一座城市的重要性至此可見,而腳踏到實地,把握好城市風格,則是一切的前提。

————————————————————

最後,歡迎各位

此間有花有酒有故事,問君何不西北望長安?

圖源:

我拍的(′▽`)

百度百科

螞蜂窩遊記

悅西安公眾號

知乎答主@薛一山

鳴謝

侵刪


謝邀。

有霧霾,模模糊糊不鮮亮。


不知道樓主是否是是城市規劃專業的,或者是建築專業。

仔細看完了樓主的問題和下面的回答,覺得有必要來說一下,以下僅是規劃專業者的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1.規劃的定義是什麼,樓主也許並沒有完全了解,在這裡我不提課本上的定義,我想說城市規劃是一個多維度的針對城市發展的設計,它不僅僅從空間上定義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而且有時間的限制,更是一個多學科的交融。那麼,評價一個城市的規劃好壞也要從多方面去考慮,不能把眼界僅僅盯在道路網路,天際線,建築外觀等方面,要從整個城市的歷史出發,以當地城市的實際情況去考慮問題。不能以偏概全。

2.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看到很多人回復裡面提到國外的規劃,國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好的規劃,也有不適用於中國的規劃。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老師曾經說過,「做規劃要先看人口」,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你想像國外一樣建造低密度的住宅區是不經濟且不實用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兩個城市,本來就有很多不同因素的條件限制,我覺得盲目的拿來對比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3.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東方雄獅。政府越來越看重城市規劃的重要性,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們每天看到的新聞里都會有一些關於城市治理的信息,規劃是一個長久的目標,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才能實現。請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暫時就談這些,回答完畢,謝謝!


去衛星圖看看聖托里尼。


周邊環境決定下的視覺效果,現代城市應該都是有規劃的。

首先,中國很多北方城市都是很整齊的,看著也很有規劃感

例如:

西安

太原

瀋陽

(1.31更新,補充長春)

長春

哈爾濱

保定

鄭州

新鄉

石家莊

呼和浩特

還有極端整齊的

北京

石河子

但是南方城市很多確實看著比較破碎,就跟隨便建的一樣。

例如:

郴州

衡陽

池州

宜昌

(1.31更新,補充廈門)

廈門

還有看著特別亂的

武漢。。

當然南方也有看著比較整齊的城市

例如

荊州

安慶

岳陽

對比一下可以得出一個直觀的結論,山水越多的城市,視覺上越亂,越像是沒有規劃的一樣;大平地上的城市視覺上看著都比較整齊,而且歷史越短的大平地上的城市,建得越整齊,越像是有好好的規劃。

再看看歐洲的城市。。。

例如巴黎、倫敦、柏林(中國比較有名的幾個歐洲城市)

雖然有歷史,但是基本上是在大平地,城中水不多(一般只有一條河流),山也不多(一般城郊多山),情況類似上圖中的太原,所以看起來就是規划過的感覺:

(比例尺不一樣,貌似把城郊也截取了部分)

再看中東的城市,也是大平地(沙漠或者未來可能的沙漠),城中水少(一條河),山少(一般出了城就是山區),而且實際建設歷史也短(因為多戰亂,很多城市應該有多次損毀重建的經歷)

例如:

利雅得

巴格達

大馬士革

但是,找一個附近城中有湖的來看,視覺上就相對較亂了

突尼西亞城(北非城市)

看著就跟武漢一樣。

還可以去找找歐洲/中東的建在狹小的山間谷地的城市(類似宜昌),視覺效果應該也是比較亂的。

(1.31更新)

例如下圖的西班牙某小城,路網看著就比較破碎(不過這條件還是比宜昌好多了)

這是地形的問題。中國的山地面積太大了,平地太少了,所以大多數城市看著都比較亂,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中東很多城市基本都是位於沙漠上 而且沒有歷史的遺留規劃

所以要重新規劃 很簡單 典型的代表 迪拜 阿布扎比

歐洲城市? 中國開始做城市規劃的時候 歐羅巴人還在吃shi呢

題主是沒有見到西安 大同 洛陽等歷史古城的衛星圖么?

(這裡我不說長春 是因為長春是被侵略過的城市 城市規劃什麼的 不是毛子就是日本的)

至於歐羅巴的城市 也就巴黎 巴塞羅那幾個還比較可以 其他的也都是小魚小蝦

再至於 美國 曼哈頓 芝加哥的那種方塊or橫平豎直 的城市格局規劃

那都是中國幾千年前玩剩下的東西 噗。 西方到底是多麼洋氣啊?! 笑死人

西安的城市格局規劃 答主TerrenceLi 已經說的差不多了

我再放三張圖 補充下

下圖是西安鳥瞰圖

中間那個大的長方形是明城牆的範圍 也就是唐 皇城的範圍

長方形右上有點白色 縱形的長方形

那是唐中後期的 當時也是現在全世界最大的皇家宮殿-大明宮(儘管現在只是遺址)

西安本地人 基本能在圖中精確找出自家的位置

中間有條中軸線 小圓點從上到下依次是:鐘樓 南門廣場

這張圖的左上角能看見漢長安城遺址

大長方形 是西安明城牆

這張是西安夜景衛星圖

由此可見 左上的咸陽距離西安也就是30mins的車程

咸陽和西安中間那麼一大片形似正方形的空白是 漢長安城遺址

為了保護遺址 那麼一大片是禁止開發區域

漢長安城遺址的右下角那個拐彎便是西安北二環和西二環交接時 故意繞開遺址區的規劃

很多人肯定會問 為什麼西安是這樣的方方正正 田字格樣的城市規劃

答主TerrenceLi 在回答里放了一張唐長安城的圖

註:現今的西安明城牆範圍只是圖中深黃色

太極宮+太極宮下面的深黃色的各種矩形

再加 右邊的長樂 大寧 安興 勝業 崇仁 永興的那個範圍

這張圖 大家應該就能清楚了

紅色凸出的那個矩形就是 唐大明宮

明城牆是在唐 皇城牆的基礎上修建的而已

(有人說西安明牆是假古董 我也就呵呵了

維修維護?! 你家遺址遺迹定期不維護的么?! 笑死人。)

再來扯下中軸線

現今西安的中軸線基本完全就是唐長安城的中軸線

以太極宮為中心 由唐皇城的朱雀門向南延伸 所以得名 朱雀大街

這個朱雀大街呢 也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寬最長的一條街

寬約150米,長5020米。將唐長安城分為東西 兩部分,街東歸萬年縣轄,街西歸長安縣轄。以此為界線,從城南正中的明德門(今明德門小區)延伸出去,一條筆直的大路直達南山(秦嶺終南山)石砭峪。

以現在公路一個車道寬3米來算,朱雀大街則是雙向50車道。

先以西安地鐵2號線來看下西安中軸線

最大的圈是三環

再以實際的街拍來看西安的中軸線

感受下 什麼叫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騎車的 由北向南依次

安遠門-鐘樓-南門(永寧門 被鐘樓擋住了 但能看見門樓)-電視塔(西部之光)-秦嶺(南山)

田字格的樣式 正是保留了唐長安的「坊」制

至今西安的一些地名還保留那時候的「坊」的名字 比如 安仁坊 長樂坊

而位置 也基本和唐時期的安仁坊 長樂坊 吻合

要說西安城的格局規劃

白居易的一首詩形容「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其實現今大家看到的西安 還沒有完全達到唐長安的面積(狹義來講)

當時的大雁塔和曲江池 可是屬於唐長安城內的 但現在 大雁塔在二環外三環內

西安的主城區域還沒有完全的100%覆蓋完三環內

有興趣了解的 可以自行Google 唐長安城 上面都有詳細介紹

還有 記得老早 美國國家地理的有一個紀錄片 就是專門介紹西安城規劃的

城市之母 西安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日本的NHK也有很多很多關係西安城的紀錄片

所以

中國的城市規劃一說 老早老早就已經有了 而且做得很好

只不過現今西方的各種入侵

使我們自己都忘記原本就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各種質疑了


中國城市是近十幾年高速發展起來的 建國後的規劃設計得太小太窄了 在之前的基礎上改造出來的當然就沒那麼整齊啦 反正中國以前規划水平也不行 太丑了 首爾有的地方就是當年規劃的很板感覺被落在時代後面了 還不如不像顯得規划過其實


我覺得「規劃」這東西不能光憑眼睛看,比如這種以圓形廣場為中心的放射狀規劃在當時被認為既科學又藝術,但現在只能給交通添負擔。


主觀上說來,中國城市歷史更久,街坊小區為單位建設更多,外形上統一的面積單位較小

客觀原因也很簡單。。。內事應該問百度問高德

就題目中的商丘市,谷歌給出的圖片清晰度低,路網不全,連幹道都沒標註完整,當然看上去殘缺凌亂。而阿勒頗,不僅衛星圖片解析度高,路網也完整標註,自然看上去更整潔。

不用谷歌,看看國內的一些城市(不論南北大小,過大半數的中國城市都是這種顏值,剩下的也確實有不少很凌亂)

大連

長春

三亞

成都

汕頭

廈門

杭州

西安

烏魯木齊

萍鄉

泉州

嘉興

哈爾濱

青島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