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信有專門的格式?

我覺得完全沒必要,寫信的格式算是比較麻煩,而且還充滿了沒有用的客套話,就算要表現這封信十分正式,也並不需要採用專門的格式啊。

寫信的格式究竟是怎麼來的?是約定俗成,還是某人一拍腦袋想出來,然後很多人就接受了的?


謝邀。

寫信為什麼要有格式?寫信意味著識文斷字,在古代,識文斷字是封建士大夫的特權,所謂特權,就是我有你不能有,為了防止別人擁有這種特權,就需要添加門檻。從這個意義上說,書信的格式是不斷複雜化,不斷完善的。書信格式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客套。正文之前,信寫給誰,這個叫做「提稱語」,這個格式我們都很熟悉,如:

用於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鑒

用於長輩:幾前、尊前、尊鑒、賜鑒、尊右、道鑒

用於師長:函丈、壇席、講座、尊鑒、道席、撰席、史席

用於平輩:足下、閣下、台鑒、大鑒、惠鑒

用於同學:硯右、文幾、台鑒

用於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

用於女性:慧鑒、妝鑒、芳鑒、淑覽

這個格式表達的是什麼,我們下文會講。

而正文開頭則會寫一些無關緊要的客套語,稱之為「啟辭」,像是: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忽奉手教,獲悉一是。奉誦鈞諭,嚮往尤深。頃獲大示,井所賜物。惠書奉悉,如見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頓開。披誦尺素,謹表葵私。數獲手書,至感厚愛。展讀琅函,甚感盛意。接閱華簡,幸叨莫逆。捧讀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詞意深美,一啟蓬心。正切馳思,頃奉華翰,快慰莫名。頃得手示,欣悉康泰,至為寬慰。

又如:

蒙惠書並賜大著,燦若河漢,拜服之至。迭接來示,因羈瑣務,未及奉復,深以為歉。台函奉讀多日,未即修復,萬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復乞諒。欣奉惠書,敬聆喜訊,不勝忭賀。接讀手書,知君抱恙欠安,甚為懸念。久慕鴻才,今冒昧致書,以求教誨。別來無恙久不晤見,甚念賢勞。暌違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問,時在念中。一別經年,彌添懷思。日前曾奉一函,諒已先塵左右。前此一函,想已達覽。

「提稱語」和「啟辭」的核心就是謙詞和敬語,表達的意思就是貶低自己,抬高對方。這是中國傳統禮儀的體現。《左傳》里各國的外交辭令會有幾個高頻辭彙,如「寡君」、「辱貺」、「鄙邑」等,可見中國古代的君子一直把「謙虛」作為一種美德,並把這些美德體現在言辭上。我們可以看幾封古代有名的書信,研究一下它們開頭的格式。

戰國.樂毅.《上燕惠王書》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傷先王之明……我們幾乎看不到後來的這些「啟辭」,但這些話都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因為書信的對象是國王。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好了,太史公為人耿直,快人快語,客套話點到為止,後面都是正文。

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康白:………這個更直白,一點客套話沒有,考慮到「竹林七賢」都是些不拘禮法、詩酒放誕之徒,嵇康這種開頭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可以草草的得出一個結論,古代人,很早的古代人,他們寫信沒那麼多客套,紙攤開提筆就來,不像後來遮遮掩掩的。實質多於形式。

和「啟辭」相對的,當然還有「結語」,它們彷彿正文的「一頭一尾」,「結語」類似的有:

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備。不贅。書不盡意。不盡欲言。臨穎不盡。

又有:

盼即賜復。翹企示復。佇候明教。時候教言。盼禱拔冗見告。萬望不吝賜教。敬祈不時指政(正)。敢請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見告。如何之處,恭候卓裁。至盼及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

這部分格式是告訴收信人:要/不要回我的信。

還有:

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遠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而教之。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姑道一二,未必為是,僅供參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見笑。

這些格式是答覆別人詢問的

還有些表示感謝的、祝福的,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小小總結「啟辭」和「結語」,它們表達的文字信息用現代話講無非就是「我收到你的信了/你收到我的信了嗎」、「你要回信啊/你別回信了」、「祝你身體健康」這類的意思。只不過用文言文寫出來比較高深莫測一點。

最後就是「祝辭」,這就已經脫離了正文了。

常時可頌:近祺日祉時吉時綏起居安吉行止佳勝台安大安

當日可達之信,頌:晨安早安午安晚安刻安

對女性可頌:淑安妝安閫安

賀生子者:麟安

對家居者:潭安潭祺潭祉

對知識界,可泛頌:文安道安研安文祺雅祺

對軍界:勛祉戎安

對政界政安勛安升安公祺鈞祺崇祺

…………

總而言之,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客套,比西方的「your sincerely」、「best wishes」要複雜太多了。值得注意的是,「祝辭」有些內容會和「結語」重複,「結語」已經請過安了,「祝辭」再請一次,有種「禮多人不怪」的感覺。

最後就是署名,署名一般要加個「啟稟詞」,作怪做全套,像是:

對尊長:叩叩上叩稟敬稟

對平輩:上敬上謹啟鞠啟頓首親筆手肅

對晚輩:字示白諭手白手諭

吶,一封書信就到此為止了。我們來總結一下規律

1、書信格式是不斷豐富的。它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2、書信格式的核心是「禮」,通過自我貶低來尊重他人,在現在看來,二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繫,譬如你誇一個女孩漂亮,大方的女孩會大氣的說:「謝謝,你也很美啊。「而有些女孩回說:「哪裡!醜死了。」這都不失為一種方式方法。

3、書信格式嚴格區分了彼此的地位、等級。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格式,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依靠對知識的壟斷、生產資料的壟斷,以宗法制、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起一個「金字塔」型的人壓迫人的社會。在如今倫理道德的話語體系下,我們認為這樣是不對的,有個美國總統曾說過:「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幾代人,其中包括一個長者。

說深刻一點,這些格式、禮節,其實都是統治階級特有的話語體系,是統治階級內部用以交流的套路,是表明自身和對方階級地位的工具,到後來就演變為一種審美。如果社會因為階級流動性加大而出現「扁平化」的趨勢,這些古代士大夫所使用的「文化符號」就會如「舊時王謝堂前燕」一樣,「 飛入尋常百姓家」了,這也是一個普遍規律。

也許,現在的崇尚「古風」的文藝青年們不會想到;這一套文謅謅的書信格式,浸透了上下五千年多少農民兄弟的血與淚。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習慣 | 心理 | 社會 | 郵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