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男孩經常思考沉重哲學問題正常嗎?

兒子九歲,常問問題:「宇宙如何形成?如何證明人類進化論是真?世上到底有沒有神?如何證明?我是否真實存在?是否一切都是我想像或夢境?為什麼我覺得人生索然無趣?美食玩具娛樂都對我吸引力不大?」等等…父母都不是思想深邃之人,求大神賜教如何引導孩子才好?


記得小時候在池塘旁看了蜻蜓點水,隨後進屋問正在和親戚聊天的母親「蜻蜓為什麼要在水裡產卵?」母親問「你怎麼知道蜻蜓在水裡產卵?」我答「蜻蜓點水就是蜻蜓在水裡產卵呀」之後母親和親戚們大笑,一個親戚說「小孩子想像力真是豐富,還以為蜻蜓點水是生小孩」

然後我想起小學自然課本上的內容蜻蜓點水確實是在產卵,而大人們卻在笑我小孩子想像力豐富,然而接下來我並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繼續說我在自然課本上看到蜻蜓點水是在產卵怎麼怎麼,我直接回頭繼續玩去了

因為那一刻我心目中大人們的魅力已經被消除了,我把它稱為大人去魅化,至少這是第一次他們作為引領我繼續了解這個世界的「導師」的信任和權威被我否定。

為什麼那時我那麼確信課本是對的,判斷大人是無知的。現在回想起來也並不僅僅是因為教科書的權威,相比大人課本更接近我的思考,更接近我的直觀和感受,更接近那個幼小的還「無知」的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構建。而大人的態度和回答都沒有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我任何幫助。

題主呀也許終有一天,就在你不知道的哪個時刻,他不再問你任何問題,你可能以為是他「長大」了不再問小孩子傻傻的問題了,其實是他對你感到失望和不屑,決定相信自己去尋找答案。或許這也是一種成長,令人遺憾又令人欣慰的成長。


這個問題最後說,「父母都不是思想深邃之人,求大神賜教如何引導孩子才好」,為何基本上所有答案都在說要好好的引導啊,別扼殺孩子的靈感啊,人家就是想好好引導才來問的好吧!

我不是大神,但是我同樣有個九歲,喜歡思考這些問題的孩子。

當然她思想沒這麼深邃到覺得玩具都無法吸引她。但是她三四歲開始就問過我天使什麼樣,人死了回去哪裡,我為何會到你的肚子里,我到底是誰這種問題。

後來逐漸延伸到,地球外面是啥,恐龍是怎麼消失的,宇宙是怎麼回事,人生為何苦樂參半。。。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會讓所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必須得塑造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形象。

每個孩子,生下來後,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有些小孩就是觀察,有些小孩動手拆東西,有些小孩思考。這些想法其實都挺正常的。但是,畢竟術業有專攻,太專業的知識,父母也並不知道啊。

這個時候,有個心態挺重要的:你究竟要在孩子面前塑造一個什麼形象。這個定位,會影響到你日後和孩子的相處。

我從有娃第一天,就覺得,這孩子和我,靈魂獨立,我得去認識她先,我也不想讓她覺得我是一個高高在上,無所不知的老師,因為我很多事情都做不到,不知道。我就是她認識的一個,隨時能幫她解決問題的人。

這個解決問題,不代表得自己會,你只需要知道如何解決就行了。這時候,需要你知道身邊的人的特長。

比如,我就是沒耐心。不會哄她。但是我媽,她爸都寵的很對她。那麼這種這種寵愛到溺愛的,對於我來說高難度的事情就交給他倆了。

再比如,問問題,當孩子學會問「為什麼」之後,每天恨不得回答幾百個問題。因為每說一句話,後面必帶為什麼。

知道的我就回答,不知道的就找她爸回答,都不知道的翻書給她念,上網查,甚至有些問題會記下來,遇到更專業的人提她問。

發動起來所有人的時候,你會發現,有很多人,哪怕就是朋友同事的,因為他們偶爾回答一次,那思維方式,跟天天和孩子相處的我們,真的不一樣。父母很多時候,時間長了會定勢思維的。

還有,孩子對世界好奇,會觀察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這些是成年人萬萬做不到的。我們被生活磨得,會忽略很多這個世界原本精彩的地方。

當所有人都回答不了她的問題時,我會問她,你怎麼想的,我想看看她是怎麼思考的。這種過程非常有意思。我和她學習了很多東西,而她也帶我見識到很多這個世界最美的一面,哪怕一朵小花,一顆小草,哪怕一個屁大點事,她都能笑到憋氣,每個感受,你和她一起去體驗,這種感覺,同齡人是帶不來的。

父母是否懂很多,思想是否深邃,不重要的。重要的事,尊重孩子的想法。別嘲笑他,然後,和他一起去探索這個世界,去用心感受他看到的世界,這樣,你會和他離得更近。而這種被尊重的感覺,會鼓勵孩子繼續探索。這就成了正循環。

人都是有傾訴慾望的。孩子也一樣。他問你這些哲學問題,他不一定是想得到你的答案,何不問問他是怎麼想的,讓你來聽一次課呢?

所謂親子關係,隨著孩子長大,都是聊出來的。聊,就是你來我往,而不是,你問我答。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告訴題主是:

第一,對於外界事物,一個人內心開放程度的高低,往往決定了其心智發展程度的高低。

內心開放,指的是對於外界始終保持好奇心。

開放程度越高,心智發展程度越高;開放程度越低,心智發展越低。

多數人對外界的好奇,通常只是停留在「這件事好奇怪,或者好有意思」這個最淺表的層面。

而少數人對事物產生好奇後,除了覺得這事有意思外,他們更多的是會去主動探索為什麼這件事有意思,這件事的本質在哪裡,通過這件事,我能學到什麼,通過學到什麼,我能融會貫通地做些什麼。

對事物的好奇停留在淺表層面的,是普羅大眾;對事物的好奇、並深入探索的人,通常是社會精英。

第二、哲學是很有意思的學科,是人類的頂級學問。門檻很高,不是什麼人都能說上一嘴的。

題主應該沒有接觸過搞哲學的大牛。跟這些哲學大牛在一起,真的是分分鐘醍醐灌頂。

我跟我的哲學家朋友在一起,時常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腿軟,真的是分分鐘想對知識膜拜。知識的魅力之大,唯有喜歡學習的人才能體會。

第三,雖然老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是,不能因為有些人跟自己不一樣,就覺得這些人是異類。

有些人的生活,主要以吃喝休閑,八卦娛樂為主,很少會主動思考深層次的哲學問題。當這些人的生活圈裡突然出現了一個熱衷思考人生本質問題的人,這些人會很輕易、武斷地把他視為異類。

這就是題主認為9歲兒子思考哲學問題很奇怪的根源。

不能因為你不喜歡思考著哲學問題,或者你周圍大部分孩子更多的喜歡玩樂,就認為你兒子思考哲學問題不正常,然後對你兒子的行為排斥,甚至是武斷非議。

我相信,如果進一步提升內心開放程度,題主會對孩子的想法更加理解和包容。

第四,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一樣,氣質性格不一樣。

在業餘時間,有些人對休閑娛樂有興趣,喜歡吃吃喝喝玩玩;而有些人對吃喝玩樂沒太多興趣,相反對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有興趣。

這兩種生活模式,都是根據每個人興趣愛好不同出現的,不分高低,不分對錯。

題主兒子很明顯屬於對普通意義上的玩樂不感興趣,對於知識感興趣的孩子。

第五,學習是小學兒童的主要活動,學習促進兒童心理積極發展。在這個階段,家長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孩子去學習新知識。

小學兒童的心理發展主要通過學習活動進行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認識和認知過程。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在豐富自己、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將所學不斷內化於己,不斷引起其智力、個性、社會性諸方面結構的改革,以促進心理積極發展。

家長要做的就是去關注孩子,發現他們對什麼知識感興趣,尊重他們的喜好,積極引導和輔助他們進一步地去思考、探索這些知識,幫助他們成長。

孩子喜歡思考,你應該感到高興,這反映了他是個求知的人,尊重他的喜好吧,該買書的,買書,該找人講解的,找人講解,儘力去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激發孩子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這才是解決之道。

有收穫也順手點個贊吧,認真答題需要你的鼓勵,謝謝。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無知,你寧可說「你爸你媽以前學習成績不好,沒文化」,你也不要說「你不需要懂這個」


說實話,要是他是我的孩子,我真的高興地跳起來。

我假如生個孩子,對生命沒有思考,對未來沒有規劃,對自我存在沒有感知。

對宇宙不感興趣,對人類存亡沒有終極關懷,對真實不懷疑,對現實和夢境沒覺知,沒有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天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八卦娛樂,死讀書的話。

其實我會反而覺得這孩子很普通。

當然這只是個人偏好,每個人喜歡的孩子不一樣。

也許是我就喜歡這些渾身充滿疑慮,好奇心強,但又有點奇葩,怪怪的孩子。

我說的這個奇葩和怪怪的定義,是按社會的標準去說的。

但我個人的標準是,他是個正常的孩子,只是他有點特別,或者他和大部分孩子不太相同。

正因為沒有同質化,才顯得珍貴,稀缺。

性格有不同類型,這孩子明顯氣質偏憂鬱,內省,愛思考。

最好的引導方式,就是給他買書呀。

買那種非常淺顯易懂的哲學書,百科全書,社科類的書。

比如也可以耍個心眼,自己買了書假裝自己在看這種書。

看了一會兒,當著面,或者背著他把書放到書架上。

孩子會模仿,會好奇父母在看什麼,他也會看。

一看,原來是自己喜歡的。

或者直接把書放在書架上,孩子如果有興趣好奇,這種好奇心自然會趨勢他去摸到那些書。

只要他開始看了。

世界的大門就像他打開了。

當然還可以給他推薦點豆瓣分值高的紀錄片,影視,音頻,或者一些有趣的學者的觀點。

這都是全面激發他興趣的點。

其實我自己都覺得挺遺憾,讀書的興趣並沒有在很小的時候培養起來,一直到大學才能培養。

假如小時候就開始培養這方面的興趣。

從小學到大學,那不得讀多少書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會趨勢孩子不斷的喜歡上學習。

有一個這麼有好奇心的孩子,那就是他的苗頭啊。

就像《摔跤吧,爸爸!》裡面,阿米爾汗,發現自己的女兒有摔跤天賦一樣。

這個苗頭千萬別給扼殺了,假如能給好好培養起來。

這會對他一生的成長和思考能力的鍛煉起到非常大的幫助,進而影響他人生的幸福。

還有一點就是,別擔心現在孩子有點憂鬱,如果他不憂鬱他也不可能那麼有哲學深度。

赤道上的那些跳草裙舞的人就天天很高興,HAPPY,他們很少憂鬱,但也很少會有這些思考。

有時候,快樂是很好。

但是痛苦才能讓人思考意義。

你也別擔心他會一直痛苦,只要他找到他的興趣愛好,這種生命力,就會由內而外的向外擴散。

每個人都有屬於他,打開生命力大門的鑰匙.

也許你的孩子的鑰匙,就在那些你不太懂得奇怪的哲學社科的書上,當然也許也在你手上。


這題真的要答一下了。

我可能和題主的孩子比較像,記得我八歲那年,我玩累了躺在床上,突然在腦海中閃現過一個問題: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宇宙的盡頭是什麼?

然後,我想了半天沒想到結果,我就睡著了。

嗯,我沒有在搞笑,我真的睡著了。小孩子會突然想一些很有「哲理」的問題,但其實多半情況下,他就是想一想而已。

直到十歲的某一天,我又躺在床上(喂,好喜歡躺!)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宇宙的盡頭是什麼?

我發現,這個問題,我好像之前就有想過啊,但當時我就沒想出來。

我一個勁兒的想啊,發現那些十萬個為什麼里,雖然有宇宙星球的圖片,但不是我要的答案。

我想了很多很多東西,好像都不是我的答案。

我去問我老爸,結果我老爸看著我說「我沒辦法回答你這個問題,我這裡有些書,你可以自己看看,幫助自己找答案。」

我記得,我看了卡耐基,劉墉,本傑明富蘭克林,剩下的一些我不記得了,好像還有方法論之類的書。

我發現這個問題,我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有。

我問老爸,那些書我都看不懂,我的問題也沒解決,怎麼辦?

「這些問題你可以慢慢想,這些書,你也可以慢慢看,因為這個問題真的太難,你可以常常思考一下。」

後來,這些問題我還是沒搞懂,不過因為常常看「哲學」書,青春期的時候似乎比別人更沉穩一點。

其實,如果你沒辦法解決孩子的問題,你可以叫他自己解決,叫他去看看書。

小孩子的成長多半是相似的,但在相似之中有帶著一點不同,這就像是種花,你不知道他最後到底開的美不美,總是期待而又忐忑。

所以不要太緊張,如果小孩子很願意思考,你可以給他提供一些讀物,去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當然,這些是在完成學校學習的情況下,不要本末倒置。

總之,不要怕小孩子思考,也不要擔心你解答不了。

這個世界上很多偉人,他們可以代替你去啟發你的小孩子。

(讀物的話推薦人物傳記,然後是心靈雞湯類,最後是哲學類,因為畢竟年紀比較小,讀太多哲學類東西比較難消化。

這類小孩子一般思考的比別人多,題主最好再稍微注意一下他的性格,比如我小的時候因為看了太多過於成熟的書,總有一種迷之冷靜,以至於性格有一點點沉,不過也不是什麼壞事~)

祝小孩健康成長~


不但正常,而且值得鼓勵。

我小學的時候也問過我爸類似的問題,我問的是:「人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要死去?」我爸爸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讚許地摸著我的頭說:「好啊兒子,你以後可以去學哲學,這些都是哲學問題,也許那個時候你就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作為八十年代時的文學青年,我爸最愛的哲學家自然是叔本華和尼采二位。初二的時候,我爸給了我一本尼採的《快樂的科學》,我天天帶在身邊,沒事就翻看。可是看不懂那些如同警句格言一般的句子。我爸說,沒事,看不懂如果能夠引起你哪怕一點思考,也是好事。

後來北大本科時同學大多數都修經濟雙學位,我則修了哲學雙學位。。。哲學沒什麼功利用途,我的思想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加深刻,可它是的確讓我看到了另一種思考世界的方法。畢業多年,我爸今年轉眼已六十歲,可惜我還是沒想明白人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要死的問題(捂臉)。但謝謝老爸當年的鼓勵和引導(剛剛回家見了爹娘,好久沒一起照相了,請允許我發幾張小時候和現在的照片~)。


我其實有的時候非常討厭「正常」這兩個字,因為它暗示著和其他多數人一樣就是對的,而和多數人不同便是不對的。

而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9歲男孩在一個看重思想的家庭中思考哲學問題很正常;而在一個對思考毫無興趣的家庭中思考沉重的哲學問題很不正常——哦不對,不是不正常,是有點兒可憐。


孩子的童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知識分子的孩子總是學習成績優越,最後能出國成高知?這時候有人會說了:「這些人都是階級分化的禍首,都應該被弔死。」如果這種扯淡有用,我想紅衛兵早就成為人類功臣了。

我不否認知識分子會有一些教育方面的資源,但更多還是對子女的引導。思考和學習是受益終身的本領,大多數孩子都因為幼年家長教育的缺失而永遠失去培養這些能力的機會。

高層次的智力有兩種,一種叫聰明,一種叫智慧。聰明往往是天生的,而智慧是後天的。聰明能幫助你快速地解決問題,而智慧會讓你擺脫問題和困惑。聰明會因為年紀衰老而無用,而智慧會因為閱歷的增長而閃光。聰明在智慧面前是可笑而幼稚的,智慧在聰明面前是未知而陌生的。聰明往往有更聰明,智慧確是恆一的。我們很多家長培養孩子是培養仲永,不培養智慧只強調聰明。而知識分子家庭培養孩子往往不以鈍為恥,然以不求甚解為恥。

世上做父母是難事,卻不需要培訓和門檻。人類投胎在不同的家庭中,這才是人類的大不平等。賭坊里抽煙黑牙的老賭鬼和實驗室里戴眼鏡的老教授,很有可能他們人生的歧路分野,有可能就在於你這個問題的回答。

歷史上,我們華人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是尊重知識尊重智慧。但從四十年前一地雞毛後,沒人重視這些東西了。但是這大眾嗤之以鼻的地方隱藏著金礦,你自己可能缺乏智慧和知識,但培養孩子的時候你一定要尊重智慧和知識。

尊重他的思想,這樣他才知道自己思想的可貴;尊重他的問題,這樣他才知道自己問題的重要;和他一起尊重知識,這樣他才知道通往前景的路。即使他將來做不成事,至少你對他是無憾了。

孩子只不過是我們人生中的客人,但如何招待他們需要我們仔細的思考。


縱觀各位答案都是一種「之前」的考慮,而未曾見「之後」的事。我就來嘗試著回答一下。

所謂「之後」的事,即是指這個九歲的少年,真如大家所預料,在哲學這條路上一直前行,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哲學專業的人員,而是過一種哲學式的人生。我要說的不是披荊斬棘開闢這路的事,而是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一段時間的事。

我本想就哲學這個辭彙多說兩句,可是想想又無必要,便刪掉。因為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也無法在隻言片語中就懂得。

那麼,這個孩子由於批判和鑽研的精神,以及能夠跨越門檻的天資和毅力,再加上能夠支持他如此這般的出身背景和外部條件,那麼這個孩子至少是一個挺優秀的人,他也許最終進入了哲學專業,成為學術一員,也許沒有,而是在其它的領域裡頗有建樹,這都很是正常。他極有可能有不少朋友,也有摯友,親密之人,看他喜歡不喜歡罷了,有很多社交圈子,經常談笑風生,這都是很正常。

然而,這個孩子將極不可能真正有一種「符合時宜」的生活。因為這是他的本性所決定的,一個哲學的人生是一個不束縛於任何既定框架的人生(哪怕暫時來說,這個框架是他的決定,哪怕暫時來說,他真的相信自由意志,哪怕暫時來說,他相信自由意志是內在自決的)。人的思想通常會設置界限,在這個界限之中的可以思考,而在界限之外則全然不去思考,遵守著既定的傳統規範。科學家會在科學領域中思考深刻,但會像普通人一樣生存,但哲學的人會在一切領域保持思考,不能允許在任何地方存在未經考察的前提,他至多允許考察過後的妥協。而事後妥協與一開始的無知,雖然其結果都是如此那般行動,但意義截然不同。

他也極不可能真正融入大眾之中,會保持一種微妙的疏離感。這也是他的本性所決定的。因為沒有太多人能與他站在一個圈裡。哪怕能夠短暫在一個圈裡惺惺相惜,也通常不會保持太久,因為高峰雖然有同樣的高度,但不可能相靠得很近。他會因他的聲望、地位、名聲等事獲得認可和尊重,但他永遠難以獲得對他人生的認可和肯定,因為首先人就不理解、也無人希望去理解。

他很有可能像蘇格拉底、康德、叔本華、謝林、尼采、祁克果、維特根斯坦、薩特和其它無名的人一樣,會說上一句諸如「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之類,或什麼更豪言壯志的話。但在夜深人靜或喧鬧人群之中,他會面臨相同的孤獨感和痛苦感——更悲哀的是,他完全這些東西的來源和根據,並且完全知道不去改變的理由和根據。

就如同題目中所提到的,一開始是父母不能再理解,之後,很多人都不能再理解,到最後,全部人都不會去理解。畢竟,人只會關心自己熟悉的東西。

====分割線====

條件還是有點嚴格。不能看個《蘇菲的世界》就行了。還是要有點基礎的。當有朝一日能把康德、胡塞爾、黑格爾、海德格爾、等人的一些著作同讀小說般愉快,看SEP的條目就如同看百度百科般,在PhilPapers搜文章讀就如同在B站搜新番看一樣,(命題不寫成形式化就看不懂文字的時候),那麼應該就有一點富餘了。


不奇怪,我小時候也是。小時候喜歡讀書,獨立思考出來什麼東西還不敢和別人講,怕被別人抄走了(腦迴路清奇),長大後發現自以為發明的理論前人都發明過了,和朋友一聊發現大家都分別獨立發明過了。


哈,對哲學和孩子的偏見。

不是你不能回答的問題都是沉重的哲學問題

不是你沒有想過的都是不正常的

你沒有見過看完死亡詩社的幾個中二小學生站在一個空教室的桌子上交替高聲朗誦莎士比亞中英雙版,也沒有見過年少中二進行時的初中女生的作業桌上左邊放著fate手辦右邊放著《善惡的彼岸》上面放著航模飛機腳下是一摞《幾何原本》,然後在那裡對著一個鳥字不認得的西班牙文版《百年孤獨》和中文版每個字都認得但是穿起來就不怎麼認得的《百年孤獨》相互對照大眼瞪小眼

所以你恐怕難以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強的.每天忙來忙去大人恐怕都忘了吧

思考是個好事

別對思考報以傲慢

也別對哲學報以偏見

哲學家不是你想像的那種不停問著

「宇宙是什麼」

「我是誰」

然後自己重複這種冗長的問題干想不看書沒有理論依據然後走火入魔瘋了的人.

哲學其實沒那麼糟糕,沒那麼美好,沒那麼神秘,沒那麼大眾,沒那麼簡單,沒那麼複雜.它就是思考,不多不少.

哲學不危險

而你兒子那個,只是好奇

不是哲學,也不危險.

補充一下:

看見評論里有人談引導,我就想說:

放寬心,思考是人類的共性,曾加有一個答案裡面講過

一個聰明人的第一要素就是有好奇心

所以啊,這證明你兒子不是個小蠢蛋,難道不是好事嗎?擔心個什麼啊?哈,可能是因為人長大的過程就是變蠢和彌補變蠢的過程吧,所以會很懼怕聰明機靈卻沒有什麼經驗的小孩子離經叛道的問題.

正常引導就行了,我覺得可以考慮讓這孩子明白以下幾點

0.我不知道

大方承認自己不知道其實是很重要的,所以是零.讓他知道無知並不可怕,無知而自我欺騙自己了解了才是可怕的.

1.這個問題,人類目前正在探索,懸而未決.

2.如果你不去豐富知識,在這裡空想,恐怕你也解決不了.

3.如果讀xx書,xx書的話,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相信你可以解決.

啊,你問我什麼書?為什麼我這麼熟練?

好吧,實話實說,我小時候就是被科普書砸大的(也不是百利無害,這也許導致我身體不好動手能力低下和中二病晚期),各種科普和科學家異聞錄,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這個略微有點晦澀),《量子力學史話》《時間簡史》《人類簡史》《世界通史》《世界上最最噁心的科學書》(更正,是世界上最臟最髒的科學書)《青少年120個科學實驗》《科幻世界》還有費曼的自傳(特好看!),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頓等人的傳記,從小讀,後來讀膩了,轉讀哲學和高端一點的科普了(專業知識原諒我不能學懂),讀science nature之類的唄,尼采康德薩特黑格爾叔本華維特根斯坦唄,依我的淺薄經驗,先讓他讀科普,文學著作也可以讀讀陶冶情操,等他長大兩年十來歲了再讀哲學.

就這樣.

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慚愧.

————————————

說我裝x的,我不是寫著呢「年少中二」「中二小學生」「中二進行時」么,小時候誰不是這麼過來的...自爆(其實我在此同時還賣了我同學)黑歷史怎麼叫裝x了...理解不能x

人小時候總是有求知和進步的巨大慾望,我就描述一下而已,也沒說結果如何啊……如果說結果的話其實就是直接導致了我心智不成熟外加學而不專...強調一下,在下中二進行時,腦子有問題,不能為自己說出的話負責.

當然,如果是因為我的報書名而覺得我裝x,那我無話可說.呵呵.多讀書吧.

還是原來的結尾

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慚愧.


九歲少年竟然能發出「美食玩具娛樂都對我沒有吸引力」的感慨,膜。


你都沒想過的嗎

我其實想說的是這只是普通的好奇心 覺得會把這個當做深刻的哲學問題是因為沒有想過這類問題


對孩子這些問題你不需要給他一個答案,而是讓他知道,這些問題確實很重要,不止是你一個人在問,不是你心靈幼稚吃飽了撐的才問;人類考慮了它們幾千年,這些問題誕生了無數思想家,他們前赴後繼給出了不同的成果;思考它們是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事。

我也是九歲左右開始考慮這些問題。我爸很認真地答「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並不能讓我感到一丁點兒滿意。反而是漫畫里的中二理論讓我覺得有些共鳴。初一時我媽送了我本哲學科普書《蘇菲的世界》,相見恨晚。原來我想的事情都有人想過了。如果我能早些看到《楚門的世界》《黑客帝國》就更感動了。其實我不可能把這些當作唯一解,只是有人一起在想這些問題的感覺很好,讓我有被接受被認可的感覺。

建議題主給兒子讀書,前提是他語文能力過關。循序漸進吧。有些嚴肅問題要靠著述,真不是家長一句話就可以解釋的。不過你可以聽他講,他應該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了。自己多問不要反駁,這是他梳理思路、練習表達力的機會。也是他把你當朋友的機會。


如果小學生產生此類現象,建議家長考慮如下幾點:

  1. 學生是否接觸過多關於宇宙、科學、未解之謎之類的信息,包括電視節目、網路、書籍等等。如果是的話,這並非壞事,而是要去找更權威的資料幫助孩子彌補這些知識,讓孩子的知識盡量成體系。同時,其中很多問題目前依然未解,家長要教授孩子如何與「未知感」相處。例如告訴孩子:「很多東西正在研究中,咱們可以關注某些網站,及時發現那些新的,小的進展,可能在你長大以後,就能有更多新的研究成果。」
  2. 學生通過疑問來炫耀自己。這也許意味著孩子在通過未解之謎尋找自信,因為這些信息誰都不知道,所以他會「問住」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這類學生通常會會你說「不知道」之後發表個人見解或一些理論假設。如果是這種情況,建議父母傾聽孩子的見解,並給予「崇拜」的目光。
  3. 過早成熟。有一類學生因為家庭因素,會讓自己成熟的過早,他們在青春期時看著就像30多歲的,說話語氣方式都非常成熟,但是處理個人情感的能力卻很兒童話。這樣的孩子多在早年由老人撫養、或經歷過某些變故、創傷,或者家庭教育不當造成,多子女家庭的老大也容易產生類似情況。因此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鼓勵其多與同齡人互動,允許其有幼稚的行為和思想。
  4. 不排除有抑鬱的傾向,雖然可能性往往很低。抑鬱者容易在問題中糾結,卻不擅長體會當下的生活。如果未成年人有抑鬱傾向的話(不是抑鬱症),會容易停留在這些問題上。但同時,抑鬱的未成年人多具有暴力傾向。

大概能想到的就這些,純經驗總結。家長要做到一點:可以無知,不可無能


我最近和我五歲女兒討論的問題:

1、大爆炸的時候恐龍為啥滅亡了?

2、是不是應該每個人都平等?

3、關公的鬍子到底多長?

4、我們周圍有沒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看不到?

5、爸爸你的夢也是彩色的么?

我非常開心啊,好奇心和想像力不就是孩子該具備的么?


我烏某何德何能!

寫這麼個破答案都能騙90個贊?

你們是同情單身狗嗎?

知乎是一個比拼姿勢水平的嚴肅的地方好么?

這破乎真是藥丸···

為了切合主題,我來認真答一下題:

我才不會告訴你們我小學3年級(8歲)自己瞎想就把半個牛頓第一定律想出來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好好引導孩子,別讓孩子瞎想,否則長大了不好找女朋友!

~~~~~~~~~~~~~以上為更新~~~~~~~~~~~~~~~~~~~~~~~

真希望我可以和我兒子討論這些··

當然,這之前我得先希望我有個兒子···

當然,這之前我還得先希望我能有個女朋友···

人生真是艱難吶···


難能可貴啊!!!

很多九歲的孩子沉迷於無聊遊戲,但你以為他們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嗎?所有小孩都想過,只是糖和玩具更有吸引力。

思考和求知慾是可貴的。答不上來的問題要平靜告訴他你不懂不會,但是書籍可以給他答案。而不要緊張的命令他不準想,責罵他不務實。這是在扼殺孩子的想像力並剝奪其求知的權利。要知道特別和奇怪取決你的想法。


請嚴格區分幾對概念:

1. 異想天開和哲學思考。

2. 偶發自發的觀點和經過嚴格論證的理論。

3. 對世界原生的好奇和對哲學家、哲學文本、哲學問題的興趣。

前者不是我們正常語境下的哲學,後者才是。

這種腦洞自打我記事開始,就陪伴我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吃飽飯後無事可做的午後。當然,目前哲學的發展早已超過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閑暇」與「好奇」的階段,如果只是單純的這種胡思亂想,別扼殺掉,去書店買來儘可能多的經典著作讓他自己找答案;如果是對哲學——我指的是後者——產生興趣,那麼梯利的《西方哲學史》、文德爾班的《哲學史教程》(才九歲的孩子能看進去並理解這困難程度不亞於駱駝過針眼)。

在所有現存的經驗範疇內無法解釋的問題前加上哲學的標籤,是病,得治。

以上。


我小時候也差不多這樣的。談不上不正常,只是肯定和一般人不一樣。

作為父母如果不是「思想深邃「之人也完全沒關係。您的孩子在心智和高度方面可能是遠超您的。所以最重要的是給他很多的愛和寬容。以後他的許多選擇和思想,以及人生道路的走法,未必是您所能理解的,但如果能尊重他愛他,給他足夠的自由,讓他走屬於自己的道路,這就會是他最大的幸福,比什麼都強。


很正常啊。。。很多小孩都會問的,看家長回答的深淺,往不同層面引導吧。。。會思考是好事,雖然上帝該笑了


這個問題從提出來就被我瞄上了,我一直很想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一直沒有想通從什麼角度來講。

可以確定的是:

1、題主顯然沒有在怪罪孩子思考太多亂七八糟問題的意思。

2、題主顯然是很得意自己的孩子那麼聰慧,看我兒子牛逼不?(「不看。」)

既然如此,我就從哲學的角度來回答一下吧。

人類為什麼會思考哲學命題?

借用大概是《蘇菲的世界》(抱歉,我只看內容,很記不住書名。。。)里的一個說法吧。

一隻貓看到一個毛線球,通常就跟著毛線球非常高興的跑了。

而人類看到一個毛線球,通常會做一個動作,這個動作會和所有眾生有極大區別,並且也讓人類因此成為了人類。

那就是:人類會回頭。

人類會看看毛線球從哪裡來,會探究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一個奇怪的物品。

這就是哲學思考的起源。

我們人類從哪裡來?

我為什麼在這裡?

我備於萬物還是萬物皆備於我?

我眼前的這個桌子,他存在在這裡,可是他是為我而存在還是我的存在正好滿足了他的存在?

這時候,出現了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

大概是他要死要死的時候,他嚷出一句:「大地浮在水上!宇宙充滿靈魂!」

大家參悟良久以後,明白他說的是,水是萬物的本源,萬物都是在運動中的!

解釋一下,這裡的「靈魂」並不完全是說神之類的,其實是在表達萬物都會動,譬如他還說過:「磁石有靈,因為它能吸動鐵。」

因為他的兩句話,奠定了他作為第一位自然科學家的基礎,於是大多數的哲學書你都能在一開篇看到他。

然後就有了更多的哲學家出來,赫拉克利特告訴你,火最能表達萬物的動和變,這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在流和變的。

然後就被畢達哥拉斯接管了,畢達哥拉斯說,你們前人說的都是放屁好嗎,水、火說明萬物,你怎麼不加金、木、土呢!

要我說,最牛逼的是數好嗎!在數中產生了萬物好嗎!

「萬物的本原是一。從一產生出二,而是從屬於一的不定的質料,一則是原因。」balabala...估計抄了大家也看不懂了。

對了,畢達哥拉斯對豆子還有種神秘的情結,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里還認真的講了這個問題。

然後巴門尼德和芝諾就出現了。

他們說,你們說的東西有問題啊!

芝諾說,阿基里斯特么追不上烏龜的好嗎!

眾人懵逼臉問:「你瞎了吧?」

芝諾說:「假設讓烏龜先跑一段距離,阿基里斯想追烏龜,是不是應該先到烏龜跑到過的A點,那麼當阿基里斯追到A點的時候,烏龜又已經跑到了B點,而阿基里斯追到了B點的時候,烏龜已經在C點了,只要烏龜一直在動,阿基里斯和烏龜之間的距離可以依次分成無數小段,但是阿基里斯總在烏龜後面,所以他總是越追越近,但永遠趕不上烏龜的!」

眾人懵逼臉的平方。。。

到後來,德謨克利特也跑出來了,他說,別聽以上的瞎掰,動的不是你們看到的外在世界,而是一個東西,叫「原子」,你們這幫吃瓜群眾被騙了!

但是以上的以「物」為基礎的哲學觀點基本就在大局是大背景等等的因素下編不下去了,由此,到了現在,你翻開霍金的《大設計》仍然可以看到,在第二章定律規則裡面,霍金又講了一下畢達哥拉斯和德謨克利特。

物理學家不用讀哲學史,因為對他們而言其實沒什麼卵用,但可惜,物理早就終結在了好久以前,一直沒什麼突破,因為哲學家早就幫他們想破腦袋了。

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說是形成在公元前五世紀中葉,裡面涉及的好多說法,大家仍然可以在現在的高中物理裡面看到。

在唯物主義的哲學差不多編不下去了以後,唯心主義的哲學就興起了。

這裡就要提到幾個國人很認同的名字: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為什麼東方文化能認同這幾個人呢,因為東方哲學就是這樣一路思辨著來的。

譬如有和無,譬如義和利,譬如仁。

不知道為什麼我看的國產《西方哲學史》要把這個發展邏輯分成唯物和唯心,因為照這個邏輯中國古代哲學史就基本沒有什麼唯物主義精神咯,更可笑的應該是,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鄒衍的陰陽五行哲學才是最唯物的哲學思想呢。

回到題主關心的引導問題,其實看完古代哲學家就明白,他們思考的思路,其實也就是貓看到毛球然後回頭想像一下的思路。

這就是說,題主不必須成為一個哲學家才能引導孩子學哲學,你有對生活的好奇就足夠了,關於這點,希望題主尚未喪失殆盡吧。


女孩子告訴你,我六七歲的時候就想地球會不會是誰遺忘在角落裡的一隻皮球。人類就像灰塵一樣。

沒別的原因,一切都因為我家有一隻皮球在角落裡落滿了灰塵


題主不要受到那些無知網友的影響了。。看他們說得好像父母思想不夠深,如果回答不了這些問題就會誤了孩子一樣。。。。

搞的好像這些網友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如指掌,好像懂得發問就一定能尋找到答案一樣。。。。

這些人無非是沉迷於把自己代入一個天才而不得志的幻想中,在宣洩對自己沒有達到那種沉浸快感的鬱悶。。。。

九歲的孩子又如何懂得樂趣呢?不懂的樂趣又如何說對人生索然無趣呢?以孩子的這個年齡對這一切的認知層面還是架空的。。。。對理性思維還沒有充分的鍛煉,怎麼可能去辨證宇宙,人類,神之間的問題。。小孩的發問肯定會觸發大人的邏輯漏洞,因為大人是按照一個既定邏輯去思考問題,按照邏輯只能證明不能證偽。。當遇到固有邏輯以外的一個觀點,或者發問很有可能是大人自己都尚未完善的。。這種時候不用給出一個正確答案,人類的認知並不是只有正確答案的,理性也是感性所幻想出來的另一面。。

九歲的孩子在沒有這些基礎的體驗,又如何能懂得哪些哲學道理呢??無非就是從互聯網上看到的一些訊息,然後牙牙學語的模仿來求問父母而已。。

推薦去看一部1997年的世界經典電影《心靈捕手》,馬特達蒙所飾演的天才威爾,可以讀懂尼采,莎士比亞。。肖恩對威爾說的一段對話:

談到藝術,你知道米開朗基羅,你看過很多關於他的書,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的政治抱負,宗教反叛,甚至性取向,對吧?

可是你卻不能告訴我,在西斯汀大教堂面前的感受,你從真正的站在那個美麗宏大的建築面前。

而我看過。。。。

說到女人,你可能會說出你的一些個拙劣個人偏好,也許你和他們睡過幾次。。

可是你卻不能告訴我當你在心愛的女人面前醒來的那種幸福感受。。

。。。。

說到戰爭你很可能會說莎士比亞,和戰友榮耀的共赴戰場。。

可你沒經歷過戰爭,沒有感受過最好的朋友在你膝蓋上完成最後一次呼吸,突出最後一團氣體。。

說到愛情,你會引用對偶押韻工整的詩句

可你不懂女人是那麼的脆弱,她們能用溫柔的眼睛摧毀你,感覺是上帝專門派給你的天使,把你從死亡地獄中救出,而你卻不懂得女人的感受,不懂的擁有她的愛,直到永恆。。

。。。。

上知天文地理的威爾對此啞口無言,說不上任何一句話。。

影片里肖恩只是一個社區大學的心理學普通老師沒有得過獎,甚至始終靠喝酒生活在失去愛人而走不出來的糟老頭。。而蘭博教授卻是,得過數學界的最高榮譽獎,並且深知威爾的天賦,給這個天才制定了一整套理性的成長路線,成為。。兩人在對天才的成長產生分歧,一個是適當的引導,任其自由自在的發展找到自我。。一個是施加壓力,盡量引導向一個成功。。

可真正幫助到天才威爾的是以誠相待,推心置腹的肖恩,真正在心靈上走得最近的也是肖恩。。因為在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真正為自己人生做主的,還是自己。。。。

哪些淺人看這部電影,看到了的是價值,那他始終都看不懂這部電影的結局。。

抱著愛,抱著情感去看電影,看完這個故事,你明白的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最基本原則,真誠,以及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賦予別人。。

所以其實父母只要照正常的關愛孩子就好了,有些問題解答不了是很正常的,父母不是作為一個權威,孩子既不是父母的奴隸更不是財產。。而是獨立的個體和思維,不要去被變態自負的人所影響了。。。。

因為教育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在完善父母的人格。。父母對於孩子絕不是完美的,但是必須是真誠的。。

題主千萬不要被那些瞎眼聾耳的人給影響了。。孩子是你的,真誠的交流就可以了,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用自己知道的知識去引導孩子去一起討論,同時孩子自己也有學習能力,將來也會有一個發展。。父母不是要作為一個絕對神的存在,父母,是人,既是孩子的避風翅膀,也是將來會衰老需要子女反過來照顧愛護的人。。。。

浮躁時代不少人人認為天才是可以架空努力,潛意識裡在恨自己爹媽沒把自己生成個天才,害得自己要流汗勞苦才能得食,殊不知曾經幼年的對安逸生活的嚮往是父母用心血給他們營造的。。。。

可悲的人塑造了可悲的時代。。。。可悲的人迂腐於這個可悲的時代


我就是那種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一些頗具思辨性的問題的人,其中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並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我後來的人生。

第一件事:

大概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吧,我在上學路上看到有人在殺牛,牛脖子被捅了一刀,跌倒之後發出長長的哀嚎,我覺得十分殘忍。那天我回去之後在日記中寫道:為什麼人們對大批量的殺牛、殺豬、殺雞無動於衷,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卻對殺一些看起來漂亮的動物比如海豚、大象無法接受?現在想來,這和《海豚灣》之類的電影,還有愛狗人士所引起的爭論不謀而合。我們那時的日記是要上交給老師批的,就像作文一樣。我期待著老師給我的回應,以及可能會出現的討論。等日記批完發下來之後我看到老師的回復,只有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有矛就有盾。

第二件事:

仍然是四五年級那時候,我們家有一天捉到只老鼠。那隻老鼠已經吃了鼠藥,走路和反應都很慢,恐怕時日無多了。我就蹲下來觀察那隻老鼠。我看到它走近一灘水,先是喝了點水,然後用自己的小爪子蘸著水洗臉,洗了好多下。然後它就在地上慢慢地來回走動,像是在思考自己的最後的「鼠生」。我那時心裡特別悲憫,即便想到它吃了家裡多少東西,破壞了多少傢具,也覺得它此刻既可愛又讓人覺得悲傷。那天我在日記里記錄了這件事情,並且表達了對老鼠的同情。第二天老師回復道:老鼠是害蟲,不值得同情。

老師當時給我的回復,讓我心裡十分失望。現實中並沒有我期待的對於倫理之類話題的探討,而是簡單粗暴的否定或者定論。那時我思考過的問題很多很多,像題主所說的這些問題,大致都思考過。比如我想像過我是一個被無處不在的監控監視的人,我的一切都是被某個神秘力量控制的(所以後來看了《楚門的世界》我覺得很熟悉)。我也思考過宇宙的「沒有邊際」是一個什麼概念(就是既然萬物都有邊際這個概念存在,那麼「無邊無際」這個表述是否在邏輯上有意義)。當我了解到物體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我就經常想那麼原子會不會還可以細分?細分到什麼時候又是個盡頭?既然原子裡面是空的,萬物為什麼看起來是個實體?當然這個問題後來通過看書是獲得了解答。

上面這些都是我在小學時候想過的問題。總之,我很喜歡思辨一些有爭議性的事情,這應該是一種天性,生來如此。然而在我舉的那兩個例子中,老師給我的回應深深地打擊了我的自信,從那以後我常常覺得自己的思考是沒有意義的,甚至為此而自卑,更談不上經常跟別人討論這樣的話題。一直到成年以後,我才漸漸扭轉了自己這種自卑,但是很多當年的興趣點都已經磨滅了。

所以9歲的孩子思考一些「沉重」的哲學問題,並不奇怪,我相信有這樣天性的人並不少,有的人生來就喜歡思辨,喜歡研究這個世界的規則,這種天性從孩童時期就是有表現的。對待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說,哲學問題並不「沉重」。題主在問這個問題時,已經有點否定孩子的這一天性。哲學思辨是有趣的,它不僅不沉重反而很輕盈,很愉快,它是人對這個世界本質的好奇,是生命最原初的力量所在,是人類最可貴的東西之一,它也是童心固有的一部分。

其次我想說的是,你的孩子擁有這樣的天性,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管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繼續思辨,會不會因為這個天性而取得某方面的成就,喜歡思考都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他的樂趣所在。如果你擔心他因為愛思考而孤僻,不合群,或者不能融入世俗社會,這很可能不是因為他愛思考,而是因為他的性格本身使然,或者教育某方面有缺失,適當加以引導養成健全人格即可,跟他愛思考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我們的孩子,經歷了中考、高考、背政治、背馬哲、背辯證法,這一系列的折騰,還能保持精力和興趣去思考和發現世界的,太少太少了。

所以我希望,每一個愛思考世界的孩子,當他發問的時候,都能獲得別人善意而有價值的回應。


太正常了。

我小時候就愛問問題,尤其喜歡在睡覺前問。

「爸爸你說……」

「爸爸我問你……」

「爸爸你知道……」

有時候我爹能給出答案,有時候不能,但是也會說幾句,小時候的我知道的少,應該也好糊弄。

往往問了一大堆問題後我爹會耐心地問一句:「還有什麼好奇的么?」

「沒有了。」

然後不出2分鐘我的詢問模式再度開啟⊙v⊙

感謝我爹的耐心誒。

小孩子精力旺盛,又不需要工作,也不需要努力學習,空閑時間多,自然而然想的東西也多,尤其是在大人的眼裡有些奇怪的問題。

我感覺這不能用好事壞事來明確評價,這是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的一個階段。初中時我還沉迷於「有沒有鬼」這種封建問題,有一次的周末隨筆也寫了論證之類的。要不是看見這個問題,我也不會想起。

至於對娛樂啥的不感興趣。我覺得是這孩子還沒有見到太多誘惑,沒看到更大的世界。

畢竟才9歲啊。

我9歲三年級剛剛開始看日本動畫,只知道clamp,不知道什麼是聲優,什麼是監督,什麼是虛擬歌手,什麼是galgame,什麼是同人,甚至沒有看過一本輕小說。

【因為我不知道,所以沒有東西誘惑我。】

最後,九歲應該能認很多字了吧,真喜歡哲學建議閱讀高中思想政治之哲學課本,我是認真的。然後真的還有興趣讀些專業的哲學書和有關書籍。

祝孩子可以幸福快樂地成長為機智的大人( ′▽` )?


先讀一下《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吧,讓孩子自己讀,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就教孩子學會查字典。鼓勵孩子獨立探索,同時學會使用工具。


查查阿斯伯格。


對於這種自己做不了導師的孩子,那就儘可能提供一個他想要的環境,,,


這難道不是好事嗎?難不成家長思想不深邃就要求小孩跟自己一樣是好的?

帕斯卡爾說過: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

思考是人類最寶貴的品質。但是題主你卻有點看低了「思考」這一行為,不大好吧。

反之,我認為題主你應該多引導孩子去學習、思考,建立知識體系,思考更深奧的東西。

再說了,「引導孩子學習也能提高做家長的的只是水平。(by母親)」


智力高的體現,給他買這類書讓他自己看。

會問為什麼的孩子比那些只會哦的孩子有前途的多。


你孩子都跟你說了「美食玩具娛樂都對我吸引力不大?」你就直接下接一句「那就去看書啊」然後讓他去書中找答案不就好了。。。。。。

反正你解決不了的東西書中總能給他點啟發


除了最後那個[美食玩具對我毫無吸引],我九歲的時候也經常思考題主說的問題,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思考了。

但我也不覺得我有啥不正常,就是沒事的時候想想,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畢竟那時候沒啥知識。

不過那個時候看的一些紀錄片和百科全書一類對我的啟發還是蠻大的,建議題主給孩子看看。有很多關於宇宙的紀錄片,講的都比較淺顯易懂,孩子應該會喜歡看。還有些少兒百科全書,有圖有講解,挺容易吸引孩子的。

還有就是孩子向父母問這類問題的時候,父母最好是能答就答,不能答就拐著彎讓孩子從書中或者紀錄片中尋找。不要一味地迴避,只會讓孩子更困惑噠!搞不好會產生類似[為何只有我會思索這類問題而我的父母不會難道我是特別的是被選中的孩子]之類比較中二的想法。將來長成中二少年就比較難辦了⊙︿⊙


同意某位答主說的,作為家長似乎應該先了解一下這個孩子的生活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比如在學校被霸凌之類的——出現這種事情可能會導致孩子有一些心理障礙,表現為向你提出這種問題。

不過這個年代的小孩因為接觸信息的速度很快很雜,會了解一些我們覺得他們這個年齡絕對不可能或者不應該了解的人生的經驗(我這一周經歷過的有:聽一個八歲的小孩講b站啊女裝山脈啊;一個五年級的小孩問我電子的躍遷啊愛因斯坦的xxxxx悖論啊),所以或許他最近接觸了這方面的知識/看了什麼鬼畜視頻(大霧),所以或許其實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什麼都了解一下,什麼都追問一下,挺好——反正估計長大了也就忘了。

而且或許過段時間他就對這個沒興趣了去看女裝山脈了。

這倒是真的值得憂慮了。


我記得在《人生的意義》這本書里曾提到,人大概在13-15歲會存在類似「覺醒」的過程,即開始思考自身為何存在、自我存在的意義等哲學問題。

所以可能這個孩子覺醒的比較早,9歲就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了。


沒覺得這些問題很沉重很「深邃」,反倒覺得很可愛,有種小孩子學說大人話,自以為成熟反而卻顯得更加天真爛漫的反差萌。

其實恰恰只有小孩子和年輕人才會思考人生和世界,真正成熟起來了才不會想這些無聊的東西,只會想「這個月工資多少錢,下個月房租還沒交,什麼時候結婚孩子的奶粉錢怎麼辦」,題主說,是也不是?


恭喜你有了一個和我9歲時一樣天才的兒子。

你這麼問,想必你是教不了他的。


首先這太正常了,因為這些就是最基本的困惑和問題。

下面談談如何引導:

實事求是,自己知道多少說多少。

也可以問問他自己怎麼想。

然後找一些相關的觀點、學術論文,給他看。看完正面的觀點看反面的。讓他知道別人怎麼想。

重點不是在於給他灌輸什麼「積極向上」的觀點,而是讓他習慣於一個開放的討論問題的心態和氛圍。讓他習慣於任何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得出相對合理的答案都可能很漫長很不簡單。讓他明白,看問題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種,不要自己看到什麼就輕易否定其他觀點。

讓他知道和習慣於:大部分問題,尤其是人生意義這樣的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以每個人都有權利創造自己的答案,也應當尊重別人堅持自己答案的權利。

小孩子問這些問題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些問題本來就是很基本的問題,沒有必要過於擔心。只要不要自以為是地塞給他一個「標準答案」就行了。

這就是最普通最基本最尋常的好奇心而已。

只不過大部分成年人在成年後不得不被資本家剝削得喘不過氣來,大部分小孩子在上學以後就為了可以成為資本家的合格勞動力而互相競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這樣的問題而已。

我上中小學的時候也很愛想這樣的問題,我基本上不寫作業,也不擔心成績;我的同學都不願意和我談這些,他們會說你太厲害了,能想這麼多,能有這麼多自己的想法。

後來我仔細想想,為什麼我整天都在想自己的事情,但是考試還能考的差不多,其實我想的東西很多就是課本上的東西,只不過我自己去想了,自己看書實踐找答案了,而我的同學卻忙於記憶和訓練自己去接受課本上的觀點。

課本上的觀點有錯嗎?一般是沒有很大錯誤的,至少是沒有邏輯問題,所以,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小孩,如果自己去想這些問題,自己去看書去找答案,最終得出的結論和課本上的是差不多的。

問題―嘗試解答―答案。這是人認識世界的最一般的方式。

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怎樣呢?是讓孩子先接受結論,再在結論中尋章摘句故意去製造考題,教育不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成了一種知識點與考題之間的對接遊戲了!這樣的教育怎麼能不痛苦不低效呢?

拿地理來說,

為什麼太陽東升西落?

為什麼月亮跟著人走?

為什麼有月盈月虧?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如果能引導孩子一步步地去解答這些問題,難道不是比一上來就塞給他地球自轉公轉時區經緯板塊理論再在考卷上出考題好多了嗎?

而且我在生活中和網路上發現很多人缺乏討論問題的素養和能力。這種素養和能力是從小要開始培養的了,因為等孩子進了學校,就開始陷入為成為資本家的合格勞動力的惡性競爭中了,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解答屬於自己的困惑了。

不過也好在是有網路了,很多人可以在網路上慢慢學會討論問題了。大家也開始慢慢形成共識了――開放的心態,永遠是最重要的。

不過,很多所謂的「大V」,貌似還是很喜歡在討論中一言不合就屏蔽、拉黑、刪評、關評。如果是這樣的話,還有必要來討論嗎?(當然,如果是受到騷擾和轟炸了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覺得孩子問這些問題是不正常的,或者乾脆阻止他不要去想這些問題,那你很可能就扼殺了一個未來的哲學家或科學家,要知道所謂的天才一定是愛思考絕大部分同齡人不會去關注的東西的。當然,成為什麼什麼家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要孩子的身心同步成長,求知慾得到滿足。

如果是我,我會對孩子說,你問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我回答不了,不過人類歷史上有一些很智慧的人也思考過這些問題,如果有興趣你可以好好學習,等認識了字的時候可以去書里尋找答案。

教育的意義不在灌輸,而是引領和陪伴


謝邀。

當孩子提出終極問題的時候:

1、讓他明白,他所問的問題是十分正確,那是人類共同的困惑。

2、讓他知道,為了解開這些困惑,我們才會發展科學,拓展視野,積極思考,包容想像。

3、勇於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是獲得孩子尊重最好的方式。大人們的愚蠢就在於總認為自己懂的很多,殊不知是拿一杯鹽水當整個海洋。在智慧面前,大人那點生活的小聰明實在是微不足道,經不起推敲。因此不能將孩子的這類提問不當回事,反而要感覺到是當頭棒喝,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4、勇於跟孩子一起共同學習和探索。大人們最喜歡標榜自己對待小孩如何用心用力,但實際上生活中多數時間都是用在滿足自我慾望上,沉溺在金錢權色的遊戲迷宮中,還總以孩子為借口,說是為了給他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簡直無力吐槽。人一長大,思想就朝平面的廣度發展,而不是深度。但恰恰只有深度才能解決人的大部分困惑。因此放下大人的身段,跟孩子一起重新探索生活的深度才是正理。

個人淺見,無有是處,僅供參考。


首先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在想這些問題...


這說明父母檔次太低。別耽誤了,找個好老師吧。

沒有好老師的話,給他買各種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的書看。

既然他有興趣,語言方面不成問題。

有空就讓他去圖書館。


題主:媽了個雞,這瓜娃子說的老子聽不懂,我的心哪,哇涼哇涼滴啊……哦對了,我可以搬出群眾。

知乎群眾:雖然不知道怎麼回事,不過小鬼看起來好厲害的樣子。


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跟朋友約好出去玩,結果到了晚上家裡卻死活不讓出去。

我又哭又鬧,說讓我出去告訴他們一聲,馬上就回來,可依然不行。

我小時候是那種寧願繞一大圈也不願踩草坪,答應別人事情提前幾個小時就一直想著那種。

所以當時特別特別難過,特別特別生氣。

「既然你們讓我不能對朋友守約,那我以後就再也不交朋友了。」

我把房門鎖上,一個人坐在陽台哭了一會。

然後我忽然看到了天上的月亮。

那是我第一次認真的觀察明月,彷彿被一種莫名的東西吸引住了,只是覺得它特別美。

「它有多高呢?它在那裡多久了呢?」

「我可以跟它做朋友嗎?」

「在天的外面是什麼?更外面是什麼?」

我一直都記得那時的感覺,彷彿思維飄到了天上,所有看過的故事和動畫都胡亂的浮現。

我一時感到難過,一時又莫名感動。

隱約抓到了什麼,卻又說不出那是什麼。

那是我印象中第一次熬夜,夜晚彷彿從那天起就有了新的意義。

我開始脫離人群,熱衷於世界本身。性格從活潑好動變得安靜孤僻。

我開始常常思考,用大把的時間觀察一些與生活無關的事物,開始尋求存在的意義,但我從沒問過大人。

「他們懂什麼呢,只會說別想那些沒用的罷了。」我一開始就是這麼想的。

我在書里找,網上找,可每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這個答案都必將連接著更多的問題。

「生活的意義就是生活本身。」

「人生的意義就是追尋人生意義本身。」

「是認清現實,卻依然滿懷希望。」

……

我漸漸了解到,這個問題是沒有最終答案的。

所有的答案,都只是人類給世界的定義。

我開始對人類抱有一種徹底的懷疑,當然這很可笑,但我當時確實想像著,假如第一個感性開化的人是我,我將怎樣去認識世界?

我假裝所有的事物都沒有名字,沒被定義,我拒絕去看任何對世界的解釋,我妄圖以自己孤立的認知和思考去走出一條路來。

我一次次給出自己滿意卻很快失效的答案,我也漸漸了解到自己在做一件多麼可笑的事情,也許窮盡一生,也僅僅走了那麼一點點,根本無法替人類探索一點點黑暗處。

那段時間我被一種莫大的悲哀死死壓著,整日杞人憂天,彷彿掉進無盡的虛無里。

我拚命的去抓,可什麼也抓不到。

傳統文化不能慰藉我,也無法自欺的將一切推給宗教……

我又企圖凍結感情,變成月亮一樣安寧冷靜的存在,時刻準備好平靜的迎接死亡。

直到我十七八歲的時候,遇見了一個人。

從此我每次看到月亮,都會想起她。

我原本的世界徹底崩塌,一種自內而外的力量使我柔軟的不成樣子。

我認識到活在世上需要一種參與感,你要去參與,去投入,才能得到參與感。

脫離現實,放任思維飄遊,是得不到意義的。

……

如果我有孩子,在這麼大的時候問我這些問題,我一定不會試圖去給她答案。

我會欺騙她,給她童話。

我會帶她參與世界,在各種情緒中無暇思考意義……這即是給予了意義。

再然後,我會引導和啟發,任她去想像,仍然不會給任何結果。

對孩子而言,哲學是件太過殘忍的東西,若非在這方面擁有興趣和天賦,我是寧願給他們一個簡單快樂的童年。

我不想他們沉溺於思考,傷了身體,脫離現實,變得孤僻。不想他們被死亡和虛無折磨的夜夜難眠。

在各個階段有與其相匹配的思維,那樣就很好了。

我更願意指著明月對她說:「你看月亮多美,有嫦娥姐姐住在上面,她啊,跟你媽媽一樣好看。」


這都不是哲學問題啊

宇宙如何形成:天文

世界上有沒有神:宗教

進化論到底對不對:生物

如何證明我不是活在夢裡=夢是怎樣形成的:生物

對美食玩具沒有興趣:玩具太low了,換。

買套十萬個為什麼,問題解決一大半,剩下的活著的意義,你自己沒想過?自我意識覺醒的人都會想,沒什麼大不了的。


對於最後一個問題 下頓館子 去次遊樂場


成年人喪失了思考能力,現在卻在說小孩子的思考不正常。這就是福柯所說了知識權力的壟斷問題了。


我小時候生活在偏僻的農村,電視也不會經常看得到那種。

但經常會思考一些現在看來都很深的問題:

例如,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兩者有沒有絕對界限?

人生的真相是平凡嗎(這問題從三年級思考到五年級)

人與人之間的愛的本質是什麼?

時間是流動的嗎?前一秒和後一秒的我有沒有區別?

……

我經常傻傻地一個人走路,就想這些問題,經常走錯回家的路。

長大後,我對這些問題依然有興趣,但我的人生跟別人也沒什麼太大區別,平凡如此。

而現在的孩子,資訊接觸程度比我那裡更早更深了,如果能思考一些哲理性的問題,一點都不奇怪。也沒啥可擔心的。

倒是覺得,這樣的孩子,是有慧根的,在宗教哲學文學等方面。


首先一定要引導他自己去尋找答案,而不是憑藉父母的權威去給一個答案。

基於以上的原則,其實並不需要父母有多深的思想多高的知識水平,但是一定要注意方法,也就是要會引導而不是要會解答。

即便是父母在這方面有了很高深的學問,也不能直接給出一些經受的起考驗已經成熟且權威的回答,因為這樣並不符合一個尋找答案的認知過程。認知過程是不斷的面對質疑不斷的去更新知識去回應質疑,如果一開始就限定了一個完美的答案,那麼這個答案也無法讓孩子真正的領悟。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喪失了自己探索學習的經歷和能力。相比於魚,漁更重要。

我建議父母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比如問他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會想這些,是看到了什麼觀察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有了哪些經歷和體驗讓小孩問出了思考了這些問題呢?然後一步一步的,就會挖掘到小孩的更加現實的一些思考,引導他從一些很現實的層面開始思考,而不是思考這種非常高深需要很高的認知才能解決的問題。

另外就是引導他們自己去解決,給予他們學習方法上的幫助,比如說怎麼查資料,怎麼檢索,怎麼通過檢索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東西,怎麼通過找到的東西解決自己的問題,怎麼整理出來自己的內容等等等等。

如果有時間還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去學習閱讀一些兒童類的探索類的書籍,跟孩子有一個互動學習的過程。《蘇菲的世界》《自然》《科學》雜誌。

最後關於『為什麼我覺得人生索然無趣?美食玩具娛樂都對我吸引力不大?』這些的話,真應該去留心觀察是不是遭受了什麼挫折或者跟學校打聽一下,是不是有什麼遭受欺負的事情。


謝@observer邀…很正常。但這個問題也許問教育專家比較合適,我自己沒有孩子也不擅長跟人類打交道,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

但如果我是父母的話,只要條件允許我會盡量陪孩子一起成長吧…反正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自己去學習了再告訴孩子,如果精力有限就坦率地說我累了不想回答…

另外就我的經驗而言,答案的對錯對於個人的成長很多時候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不斷學習的態度和直面問題的勇氣。也就是說以身作則很重要,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自己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很正常。尤其是當其經歷過痛苦的童年時,這種情況就更容易發生了。


你如果想要知道問題的答案 就要自己去尋找 一直問 你是學不到很多的


你應該找一個哲學老師來幫助你兒子回答這些問題。

可以斷定,你的孩子是極聰明的,但在他沒有形成正確的邏輯體系之前,需要懂這些的人來引導,以免走上錯誤的道路。

而不是懷疑孩子問題是不是很奇怪。


我出個靠譜兒的建議吧。趕緊訂本兒《自然》,要不然《科學》。我四年級在地壇廟會看見這兩本雜誌甩賣,3本兒十塊,我看了眼你家小朋友問的問題,這兩本兒雜誌里都有詳細解答,我四年級的時候也是九歲,看得懂而且看的高興。


還有沒有質量高的《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書啊?如果有,買。

還有啥百科全書少兒版,挑質量靠譜的買回來給他看,要圖片插頁精彩的那種。

——————————

補充一下,各種類型的紀錄片是接觸大千世界的良好媒介,從小到大看到電視里放紀錄片我腳就走不動道,一定要看完。BBC這些年不少紀錄片簡直不能再贊。央視紀錄頻道一般在晚上7點左右都會放自然題材的紀錄片。網路資源的話,有個網站叫紀錄片之家,此外各視頻門戶網站也有相當多的資源。

評論區有朋友@明玄提到:

有個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精編十萬個為什麼,比那種小本的質量好很好。還有四本一套的,大本硬皮全彩的中國少兒百科全書,浙江教育出版社的,質量很好。

我印象里小時候擁有一套全彩四本的少兒百科全書,應該就是這個。


好奇心是打開未知世界大門的一把金鑰匙,細心呵護和正確引導是家長能為孩子做的力所能及的重要工作之一。可以給孩子看一些能夠解答孩子疑問的有關方面的書籍,一方面可以彌補家長在某些方面知識的不完備性和不準確性,避免養成孩子從小依賴家長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還可以引導孩子自己通過閱讀去找尋答案的探究精神。孩子的可塑性很強,正確的引導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我看來,孩提時代的感受力和好奇心都是無比珍貴的。

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正視孩子的好奇心,然後以平常心去對待。同時注意不要讓孩子過度的沉溺於自己世界之中,而忽視了現實世界的精彩生活。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所要扮演的角色絕不是一本現成答案書,因為我們的知識儲備是有界限的,而孩子問題是沒有界限的。父母應該做一個引導者和啟發者,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方法解決問題,啟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發現自己的領域。

最後我想說的是,有的人生來就是為了見證更多的可能,發現更廣闊的世界的。沒有好奇心的生活,實在無聊。


九歲的兒子經常思考沉重哲學問題,而父母都不是思想深邃之人……

我想知道您兒子的長相是不是也不隨你……


孩子自己感興趣了,正是給他相應書籍的好時機啊

熱賣的各種少兒百科全書 淺顯易懂 圖片講解很生動 很適合孩子去探索

如果有條件,可以多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化石博物館,恐龍博物館看看

書本看到的圖片,和實物結合起來,理解起來更容易

十萬個為什麼,文字有點多,感覺沒有英國的那些少兒百科(DK)更容易接受


推薦給他看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小說,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

故事挺有挺有意思的,不劇透了。算是我小時候的啟蒙哲學讀物吧。

如何證明?我是否真實存在?是否一切都是我想像或夢境?

蘇菲笑而不語。

-------------------------------------

不知道為什麼不少答案中有一種欽定的味道。

9歲問出這些問題,就能確定他想把一生經歷投入到這個領域中?

提出這些問題並不難,哪怕對於一個9歲的孩子,把問題甩出來就可以了嘛。

再說現在的孩子接觸互聯網多輕鬆,我小時候只能看看書,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想跟人裝個逼都很難。

至於美食玩具不能引起他的興趣,可能只是因為物質條件不夠好。


看到這些問題,我發現我會是個好父親。

捎帶徵婚(開玩笑)


他的問題在於他想的太多,而他父母讀書讀的太少。這些問題又不高深,他在花時間思考說明你們給不了答案,連答案的線索都給不出來,哪怕網上搜一下答案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房價漲的時候都無所謂,房價跌了卻又有很多人著急?
規則:是「朋友」還是「敵人」
為什麼我總是在羨慕別人的成就,後悔自己的過去?
裝了一輩子好人的人,與真正的好人,有何區別?

TAG:學習 | 哲學 | 教育 | 心理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