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不好A專業,即使換B專業也肯定學不好」是否正確?

我堅定的認為,一個優秀的學生無論學習什麼專業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反之,一個平庸的學生,學不好A專業,既是換B專業也肯定學不好。

學習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心理、身體等綜合素質,見微知著,一個專業課程不優秀的學生無論換什麼專業,都必定依然平庸。


曾經我認為自己很聰明,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可以搞定。

初中時候剛開始學物理。儘管我的歷史地理政治都可以很輕鬆地接近滿分,但因為物理怎麼樣都考不高,所以很悲催地影響了排名。啊對,數學還考過58分。

中考前一年,咬了咬牙,最後物理沒有太差,數學95。

高中時候物理和數學依然是拖後腿的項目。高一分班前的考試中,在我放棄學習文科的情況下,文科排名依然比理科排名要高。。(當時已經決定學理科)

關於高二高三怎麼努力的就不說了,總之後來,靠著題海戰術,我在數學和物理這兩個老大難科目上取得的成績都讓自己和家人滿意,也順利進入了自己一直喜歡的專業——天文。

(手機答題,剛才手賤按了下「保存」。。)這不是結局。進了大學之後,開始學習真正的數學和物理課程,才發現自己的智商是硬傷。學不懂、學不會,勉勉強強接著靠刷題過關,但總是沒辦法像那些牛人一樣,真正享受學物理的樂趣。

畢業以後,苦思出路,心裡明白繼續做天文的話,只會越來越挑戰自己的智商。後來就如簽名所說,改學新聞。

不得不說,回到文科,像是魚遇到了水。

當然,就像知乎上那句著名的話,「絕大多數人的努力還遠沒有到拼天賦的程度」。有很多人吧,無論讓他學什麼,都只會把其他事情放在學習前頭,這才是「換了BCDEFG專業也學不好」的人。


文理科各舉一個反例:

楊振寧原先學實驗物理,搞得「哪裡有爆炸哪裡就有楊振寧」(「Where there is bang, there is Yang.」),後聽從泰勒的建議改攻理論物理,成就大家都知道了。

胡適在美國最早入農學院,為各種蘋果搞得焦頭爛額苦不堪言,後改讀哲學,成就大家也都知道了。

參考:

科學網—楊振寧的歉疚感

胡適留學初期曾修農學 因不識蘋果品種轉文史哲


寫下這個答案的目的真心不是為了回答問題,其它答案已經完整回答了問題。我只是單純的想分享一位讓我愛上拓撲學並最終影響我從事與拓撲相關問題研究的數學家的傳奇經歷。

此人在大學先修物理,三年之後成績凄慘至掛科。之後大概是發現各類數學課程的成績稍強,得以進入本校數學系讀研。第一年過後還是因為成績不好直接被系主任威脅,終於奮起。

In 1958, he astounded the mathematical world with a proof of a sphere eversion. He then cemented his reputation with a proof of the Poincaré conjecture for all dimension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5, published in 1961; in 1962 he generalized the ideas in a 107 page paper that established the h-cobordism theorem.

他就是美國數學家Stephen Smale,這是我在知乎答案中提到的第一個美國數學家。

附上球面外翻視頻:球面外翻(完整解答)。視頻封面球面外翻(完整解答)視頻最後吐槽一句,答主已經被Cobordism困擾了好多年,現在還是。如果要給這份困擾加上一個界限,我希望是————一輩子。


如果題主的結論成立,簡單外推,是與「學某專業好的學任何專業都好」邏輯等價的。A否導致B否,等同於B導致A,逆反命題與原命題等價。

那就看學A好的人是否學任何專業都好這個問題,如果把專業擴大到藝術類,相信題主自己也不認為這會成立,所以還要縮小專業範圍,文學算不算呢,估計也得刨在外面,那文科呢?這樣一步步縮小下去,題主把自己的問題想的更細一些,拋開題目背後隱隱露出的價值主張不論,只考慮邏輯部分,題主就會明白自己想問的其實不是自己寫出來的這個問題。

原始問題的不成立,無需引入額外知識,只用純邏輯就自己也明白不成立了。所以,題主到底想問啥?(嚴重懷疑題主是大學在校生)

順帶多說一句,但凡不覺得這種邏輯分析根本像呼吸一樣自然無需動腦的人,其實都不適合以理論科學研究作為職業的。當然,學好和考好,並不等價。而天生自帶邏輯電路加成的人,也不一定就熱愛數理,我還覺得商業很有趣,而業餘時間作為音盲抱著一把吉他死磕呢。


這個問題我個人感覺是這樣的。

學習中有很多共通的能力,比如歸納能力,理解力,對事物的敏感性,專註力,閱讀表達能力,邏輯性等等。

很多學習好的人都普遍有以上很多的共性,所以某一專業學得好,另外一個專業比較容易學得好。

簡單粗暴一點,可以把學科分為下面幾種:

1.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偏理論方向的物理、生物、化學,數學,編程勉強能算在裡面,商科,社會學,人類學,法學,語言類等等)之間,很多人可以把這些都學得不錯。

有哪些悖論呢?

2.動手能力,涉及到實驗科學和工程(這方面不太了解可能會有誤,實驗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生物,還有各種*工程類,建築類,土木類等等),和上面理論性的學科有很大差異,所以比較多會產生只能學好某一學科的人。

3.比較需要天賦或者需要從小培養的(體育,藝術,音樂,文學,需要畫圖的科目[包括上面的工科和建築土木類學科])

我感覺生活中碰到能幾個專業都學好的,多數都集中在1裡面。2我了解的不多,但猜測應該也有很多人能同時掌握裡面的幾個專業。3裡面的人可能會掌握1或2中的專業吧,如果能力強的話;但1和2中專業的人通常只能到3中業餘程度?也不一定,畢竟很多大牛都是文體類超級牛的。

綜上呢,再針對問題回答下,「學不好A專業」首先分析為什麼學不好,如果是自己拖延,缺乏專註度或者懶得學習,大部分情況下無論B專業是什麼都不會學好。

如果是缺乏某方面的能力,那麼同樣需要這樣能力的B專業多半也學不好,但需要其他能力的C專業可能會學得很好。

另外,我自己都覺得上面的分類太過粗糙,比如商科中的會計和金融,比如物理和化學,所以我再加一句吧,學得好的定義可能只是:「超出人群中68%的人」,如果要學到頂尖程度,那必須細化到某一個自己非常合適的學科,或者有天才能同時掌握幾個頂尖領域也說不定。


有的技能是時間的積累才得到的,一個從小受過優良教育的孩子能力超越周圍人的可能性會更大,換個說法,一個從小玩電腦的代碼小子上了廚師學校,你覺得他再努力,能拼得過那些從小給家裡人做飯的孩子嗎?一個從小給家裡做飯的孩子,進了音樂學院,人家再努力,也趕不上十幾年音樂童子功出來的孩子呀。

這例子有點極端了,但這的確是我在生活中看到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才能如魚得水。而每個人究竟擅長什麼也不都是這麼明顯的,高三報考的時候,很多人連自己喜歡什麼都還知不知道就決定了自己接下來四年的學習內容,這......)

至於題主的這句話,我覺得只是對大學生懶惰這種現象的吐槽話而已。完全只是家長和老師甚至同學拿這種話來表達對學生/孩子/朋友的不滿而已,沒有實際意義。

即使你再有心理素質再能吃苦耐勞,來美院油畫系讀書吧,沒有多年的積累,大學四年再努力,技巧能力也難以成為佼佼者。(開玩笑啦,別當真,公平起見,你拉美院一個人去學高數吧)


這種事是因人而異的。根據現有高考制度,進入A專業未必是自己當初選擇的結果,有可能是調劑專業進入的,這種情況下很難保證新專業的對口性,這時如果能調換到自己喜歡的B專業,那成績有可能會比較不錯。

如果A專業本身是自己選擇的,後來看著B專業好申請調換,這種心態下一般不會有很好的結果。


不管怎樣,我覺得,成果來說,都與你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人有很多時候,都是錯誤估判自己的。一個方向對於自己不適合,換另一個只有更加努力這一條路,否則就是在變相的挫磨自己。


這還真不一定,老毛就是明顯的文的行,理的不行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大學 | 大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