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彌補中國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文化斷層?
所謂文化斷層,就是中國的東方特性的丟失,取而代之的是全盤的西化,包括語言文字、包括思想傾向、包括文化習俗、包括學術評價等等,我認識有限,只能說到這些,其他有待高人補充。
概括點說,大概就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參考鏈接,知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26003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67479還有,我問的是如何彌補,希望大家對如何彌補提點建議
昨晚上臨睡前看到的這個問題,現在來好好回答一下。
所謂的文化斷層,當我剛剛開始寫詩,那時候還是個毛都沒長齊的傻孩子,也曾和題主一樣為之扼腕,到處宣揚自己的悲慟,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就斷脈了呢?
當我們還沒有深入思考過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古典,這是最自然而然的情緒了。其實只是想用懂一點古典來提升自己的逼格,用憑弔傳統淪亡的姿態來證明自己和他人的差別。簡而言之,一種自以為是的矯情。
去年押見修造的《惡之華》翻拍成了動畫,不知道各位看過沒有。裡面第一集中,主角拿著一本波德萊爾的《惡之華》鄙視他的同學:你這種人是看不懂這個的。說到喜歡班上的女神,他說:我和你們不一樣,因為我有讀書。
我看到這裡的時候,覺得這個孩子和當年的我是多麼的相似啊,覺得因為自己讀了別人沒有讀過的書而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覺得自己和他人不同,覺得看不起身邊麻木的同學們。但是呢?《惡之華》中最震撼我的一段是哪裡?我來給大家截圖:
文藝青年們,你們和我一樣看到了現在的、或者過去的自己了么?我看到了,並為之哀痛不已。這種哀痛不是矯情虛偽的,而是砭人肌骨的。我開始思索我最初是為了什麼開始寫詩的,並為了答案羞愧得面紅耳赤。我們都是春日高男,但漫畫到了現在,高男君走出來了,我們呢?
所以我覺得,我們為了傳統文化的斷層之類的問題奔走呼告之前,先問問自己,是不是這樣子的。問問自己沒有深入思考過,問問自己有沒有這個立場和資格來問這個問題。
=============================
以上是第一部分。
下面我們來說說,我所理解的斷層。
我所謂的斷層是客觀存在的。最簡單的例子,我的同學們看不懂詩了,看到我的繁體豎排覺得是天書了,遇到的人會說李白杜甫不押韻了……所謂最炫文言文,所謂古風歌詞,所謂等等等等,都是再切合不過的例子了。原因呢?洋人的堅船利炮,西方文化的輸入,所謂的新文化運動,都有份兒,那個特殊的年代造成了特殊的斷層。
但是,這個情況達到哭爹喊娘,覺得國故淪喪,傳統死亡的境地了么?遠遠沒有。
我個人懂的方面不是很多,遇到這一類的問題,只會從詩上截取一個側面。所以在這裡還是從詩上說。
詩的斷層,從胡適之的《文學改良芻議》開始,舊體詩遭受了顯而易見的荼毒,建國後的幾十年空白,在公開出版物上,也僅僅誕生了一大批的老幹部體。教育導致我們的年輕人不懂最基本的詩學知識了,很多人不知道吳文英史達祖了。
但是脈斷了么?遠遠沒有,2000年後甚至有井噴的趨勢,態度嚴謹的舊體詩詞的創作群體人數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在這部分人中,有開拓有繼承,有可以比肩古人的巨擘。大眾有一種它死亡了的感受,只不過是因為文化的面更寬了,有更容易接受的,更娛樂的,不用時間成本的寄情方式了。所以,舊體詩,只是,僅僅是表面上淡出了。我們把視角放回古代去,你可以考察一下當時的實際識字率,考察下詩詞的創作群體們,有巨大成就的群體們的身份,你可以發現,詩詞一道,幾乎永遠都是小圈子化的,精英化的。大部分人連字都不認識,去賞析什麼紅樓隔雨相望冷么?歌柳詞的錯覺不過是因為柳永有一些格調不是很高的,俚俗化的調子罷了,願奶奶蘭心蕙性之類。你可曾見過有井水處能歌大晏?
所以,別操心了。你在操這個心操那個心的時候,繼承者們已經在路上走了很遠了。
======================
繼續引述我前一段時間寫的一個東西。談古典的衰敗。我從一個春日高男式樣的矯情貨色被驚醒,是通過我的一個前輩,下面這個東西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傳達給我的,我在這裡繼續傳達給更多的人。古典的衰落,這個趨勢在我看來,沒有洋人的堅船利炮,也是處於江河日下之中了。而現代性的到來,讓我為之振奮。所謂不破不立,所謂的斷層對於我們的文明帶來的是什麼可能你遠遠預料不到。-----------------------------
舉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例子,都知道唐詩和宋詩的區別,是宋詩重說理,有所謂理趣。但是更進一步呢?為啥會這樣?這說明宋詩衰落了?全然不是,
宋詩的成就不在唐之下。為什麼呢?不知道大家都能不能分清楚能指和所指這兩個概念?詩歌為什麼抒情性遠強於其他文體?就在於其與人的情緒和感覺直接契合的,意義的能指十分寬泛。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說宏偉,說孤獨,說博大,說安靜,都可以
。而這種路數也只能由在前的唐來完成。宋詩沒有這種原生態的寬泛性
了。換一種說法,唐詩也沒有古詩十九首那樣的自然質樸,時代不一樣,前人把一個路數走到了極致了,後人無法再走,有抱負的詩人自然要去開闢新的東西來完成
這一代詩人價值的實現。
宋詩的所指十分明確。之所以愛用典,是為了掩飾這過分明確的所指。所以宋詩的審美體系與唐詩不同,唐詩是開放性
的,直覺式的,能指寬泛的大系統 ;宋詩是封閉的,有準入資格證,只有具備一定文化素養的才能讀。而不是說這兩種就有好壞的分別。宋前詩
是「描寫在某種情緒或感觸之下的行為或狀態」,宋後詩則是「用文化元素美化某種情緒或感觸的概念」 。
從體制規模的層面講,毫無疑問,宋後的詩是對原本唐詩的基礎上的一個開拓和補完,缺失了宋詩的詩史是不完整的。但是毫無疑問,宋詩又確實不如唐,唐詩也確實不如魏晉,這是從另一個層面上講的,是從距離我所說的」本質「遠近的層面說的。
所謂寬泛的感動,原生態的感動,是美好的,能動人的。而換句話說,宋詩其實不是美,而是智慧的快感。以象言情,是由自然而來,再從人類自己構建的信息量上構
建新的審美體系,就隔了一層。所以後世的詩,一直到清代,整體的脈絡是,對具體詩體的挖掘越來越深入,對技巧的總結越來越完美,對語言的雕琢越來越精細。
但是,離本質越來越遠。若你有舊學的底子,讀起來宋後詩,或許對你是一個寶藏,因為成就的確高,而且是一般人看不出的高。但是一般人覺得唐詩好,為啥,因為寬泛。
能回溯這樣本質的,才是真正偉大的藝術吧。像是吳越春秋里的彈歌,簡簡單單,便有一種自然和生命的張力。上古先民的東西,你可以說是偶然,也可以說是他們無法駕馭龐雜而選擇了簡單,但是我說了,好的藝術和壞的藝術,有靈和呆板,你我總能感覺的出。洪荒之際民智未開,也許正是沒有了後世海量的信息之潮,才更
容易抓住那本質吧。人越來越聰明,積累的信息越來越多越來越有用,但是什麼是藝術,反而逐漸淹沒在了信息的海洋里。詩人最痛苦的事情,是抓不住
point,不能從芸芸世界提煉出眾生都會為之動容的東西,詩三百自然天籟,楚辭思接天人,古詩十九質樸動人,陶淵明從容生滅……之後再有這樣純粹的東西
么?沒有了。我們越來越難以提煉出本質的東西了。於是唐的極盛之後,宋也好,清也好,都是在本質之外尋找突破了。他們體制遠邁前代,文字的成就也不遜色,
但是就是江河日下了。夕陽無限好,最是令人悲哀。
古典在這一個不可逆的滑落曲線中走到了盡頭。我們所瞻仰的,是他往昔的榮光。而後,日落了,現代的黑鐵年代到來了。
我說,像是經典物理學崩塌之後涅磐而出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我們這一代,必將從古典的廢墟中誕生迥異於前人的真正偉大的藝術家。
-------------------------------------------------
很多人表示哀痛的原因其實不是出於對所謂傳統文化的深入思考,而是一種祖上闊過的心態,和皇漢們信誓旦旦的表示我們大漢語入聲消失是因為滿清一樣。去他的吧,事實真的如何其實並不重要。point在於,你要拿傳統做什麼?這個問題到底怎麼看待?變成廢墟是沒了么?是死了么?正如 @吳天微 所言,周代商神馬的是不是文化斷層呢?為什麼不去問我們怎麼彌補這個巫鬼文化的斷層去?那是較之新文化運動更激烈的變革,但是沒有周,我們的文明還是這個樣子么?你可以推演下去么?
斷層有斷層的好處。斷處才是起處,絕處才能逢生。傳統的價值在於傳承,在於能給我們未來什麼,而不是用來憑弔的。
用於憑弔的永遠是死物,而我們的文化是活物。這個問題曾思考過,現實需要接受,也能改良。
@庄表偉 提出四問,其實第二問(哪些文化斷了)是不必有的。
中國文化太豐富了。哪些斷了?哪些有用?哪些需要接續?這不是某個人能一言而決的,需要現在和將來,有接觸中國文化能力的人來判斷,由他們各取所需地進行彌補傳承。
這樣,就尋到了一把接續中國文化的鑰匙——接觸能力。如何獲得這種能力?
一、文字能力
漢字,按學校教育的時間來算,深入了解它,不需五年。二、文言能力文言只是一種語法,掌握它,不需二年。掌握了文字與文言,就有了接觸中國文化的能力,五千年典籍隨意徜徉,隨時隨處隨手取摘。
個人能做些什麼?掌握文字與文言能力,先度自己,有能力、有意願,再度他人。
政府能做些什麼?在風氣上支持傳統文化,教育上設置文字與文言能力的培訓課程。國家能做些什麼?樹立一個中國的國家。五四以來,中國文化斷了的,其實只是一條紐帶。首先,我們首先要找出文化斷層都在哪裡。
恩,我抬頭向屏幕上方,就發現了一個例子,活生生的例子~
什麼叫全盤西化?我們現在沒使用漢字?我們廢除了所有傳統習俗?我們國家的政治構建和社會構建完全推倒重來了(倒是試過,失敗了而已)?古典社會的思想、歷史傳承中斷了?
非要說有文化「斷層」,其實只在某些在五四之前根本沒機會讀書認字的人及其後代身上體現。比如樓主,能背一段《孟子》么?——就算能,能理解么?
呵呵,傳統社會掌握文化的精英們從五四開始系統性總結傳統文化的結構性缺陷,並採取不同方式去補救甚至改變,他們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有的人能指出傳統的不足但提不出新方案,有的人嘗試新方案但發現沒有盡善盡美的答案;不論如何,我尊重他們的努力,尊重一個民族的精英階層在發現傳統範式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的自我拯救。
倒是那些在所謂傳統社會從來沒機會認識經驗以外世界的人群,托革命的福,五四或者四九之後能上學了,改開之後能自由接觸信息了,翻了些書,到新世紀還學會了上網——一下子覺得「哇呀呀過去的世界多麼美好文化多麼博大,怎麼都式微了我覺得好難過喲」,「過去識字的人待遇那麼好怎麼我還在搬磚」,「現代的文化好沒安全感啊還是故紙堆好」。。。
您真的懂什麼是傳統文化么?不要像我前一陣子遇到的一個可愛小孩一樣認為建築啊服裝啊藝術品啊就是「文化」哦。。。或者,文化用來幹什麼?您想過么?
Sigh~舊時代的規則是掌握知識=精英,新時代的情形則是:掌握知識=合格的社會一分子。所以不要妄圖通過追思所謂傳統文化來強行逆轉社會發展結構。
為什麼有五四?五四之前發生了什麼?之後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們會提出一些過於激進的文化改革方案?(比如漢字拉丁化)
連自己民族發展史都不能正確理解的人,談傳統文化的延續是很奢侈的;會把「學術評價」標準改變當做所謂「東方特性」斷絕證據的人。。。要麼無知,要麼妄想。。。
難道只有士大夫精英把持社會資源才是「東方特性」?需要保持?您想否定從清末以來中國思想解放和社會革命的全部歷史?
也行,麻煩您買通時空管理局,把1840-1949所有醜事兒都洗了。。。不然也沒人認「東方特性」。。。一塊紙能擦屁股的時候有用,擦屁股都嫌硌了的話,還不扔了留著幹嘛、
儘力減少某種脫離現實簡單粗暴的思維方式,普及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科普「現代性」的基本常識,是彌補文化斷層的一個必要工作。
當然,我覺得你可能看不懂我在說什麼。sigh~
懶得罵了,一個挑對都難的問題描述。。。
歡迎舉報,我先存好答案。。。
把那個摧毀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的五四的始作俑者中華民國徹底摧毀。
南京一名老師用民國課本義務授課 學生增至180人
別鬧,就是民國一系把你們幻想中的傳統文化幹掉,喜什麼悲什麼?看得懂的就是理解得了的就是傳統文化了?
真好玩。
說中醫的時候大家都上來先黑800邊,因為不科學。說文化的時候老東西就成了好東西了,就不是這個中國了,甚至連焚書坑儒都冒出來了。"東方特性的丟失,取而代之的是全盤的西化"這種想當然也在多個答案下變成理所當然。彌補什麼?先假設「你看看這裡有大大傷口」然後再把一切對現實的不滿都往裡面一裝,然後用幻想帶來的力量來火力大開嗎。全盤西化全盤馬化全盤蘇化全盤美化,其實是全盤莫西林化。這當前全球第二的大國,養著十多億的人口是靠著傳統文化建設起來的?如果一個文化傳統從不改變,那麼就是死文化,沒有彌補的必要。不過一個文化始終都是不停在進步,在自我的革新,在自我發展,那麼他就是活的文化,活的傳統,是現實的文化,也是現實的傳統。
要有承認現實的勇氣。無論對其持有什麼態度,至少要敢於承認現實,活在當下。馬上就要中秋節了,我覺得大家還是要過這個節的。明年二月還要過春節了,在外闖蕩的人,無論如何也得回家過個節吧。去書店,各種中國古代典籍圖書在書架上好好放著,沒人阻止你去看這些書。哪怕是教科書上,各種古詩古文沒少學吧?
現在還有人寫舊體詩?很多的好吧。
所以,中國的文化有斷層嗎?我認為是沒有,既然沒有,就不用彌補了。有人說現在的人看不懂詩了。這就是斷層。擦,放1000年前你以為每個普通老百姓都能讀懂?呢時候能認字都是很了不起的事好嗎。自己不去學,不去研究,反過來說這是斷層,是文化和特性的丟失,不要找借口好嗎。題主,別操這個心了,有這功夫不如去吃點東西。其實我覺著吧,要說斷層這玩意兒應該算是客觀存在的。最嚴重的是幽默感斷層,失去了一種捋毛抓虱子的風骨。下面我且狂吠幾句。我們總是片面的誇大傳統文化的作用,要麼神化傳統文化,要麼妖魔化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真的如此重要麼?
是的,這玩意兒真的很重要。這玩意兒牽扯到歸屬感,民族自豪感,牽扯到凝聚力、國家軟實力。我覺得應該把它定位成一種禮器、儀式。他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同時,傳統文化還包括這樣一部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果我們的傳統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那麼不用扶持保護它一樣會存在下去。在古代中國通行流行的文化絕對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玩意兒,更多的大概是官場俗例閨房之戲之類的玩意兒。現在所提倡的傳統文化基本涉及的還是人格養成這一塊。說是成功學的變種也好,說是不切實際也好,這玩意兒總結起來還是那四個字,知易行難。傳統文化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是個仁人君子善以假之的玩意兒,今天我為了一個觀點可以把孔聖人捧上天,明天就可以為了一個觀點把老二踹下炕。中國要現代化繞不過去政治問題。傳統對於現代化有沒有作用,如果有那麼這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問題毫無意義,因為如果有作用,那麼既有積極作用也會有消極作用。魯迅先生說了,傳統有精華也有糟粕。最後歸結到題主問題的前提,傳統文化的斷層存不存在?不知道,即使存在也被誇大了。滅絕的文化多了。也許,「德先生」(Democracy) 和「賽先生」(Science) 已經說得夠多了,個人覺得,是時候請「雷先生」(Rationality) 和「胡先生」(Humanity) 講幾句了。他們興許能讓我們不至於走得太快,「把自己的影子弄丟了」。
我們的文化沒有斷,除非戰火讓這片土地上8成以上的死去文化是很難斷掉的,我們失去的是對我們文化的自信,一味的摒棄與過分的推崇都是失去了自信的表現,只有失去了自信文化才會真的死掉。舊時的事物並不是文化,而是文物,文化是有生命的東西,是不停發展的。蹲在舊書堆里搖頭晃腦食古不化一樣能殺死文化。想讓文化傳承下去很簡單,讀書,多讀書無論古今中外,將你在書中獲得美好或信仰告訴你的孩子,代代相承變化發展,就是文化。
先自己:多看書多思考,少喧囂少浮躁
中國版的文藝復興
力除前弊,反致後殃
這將是一代人的努力
這樣巨大的斷層,一代人,或許都算少的了,即便如此,也需要巨大的毅力與勇氣,可問題是,有沒有一個領導人願意如此,大部分中國人是否願意。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談到一個中國留學生與一個美國的垂釣老者,那位美國的老者對留學生說:「這樣的意趣,你們中國人永遠也感受不到」。看到這個說法,起初我感到很可笑,如此「中國」的意境,如何成了「中國人永遠也感受不到」的呢?而後,便是悲從中來,看到這種境界,中國人的境界,被他人習去,進而丟失,是莫大的悲哀。如今的中國人,生活節奏過快,如@陳浩 先生所言「把自己的影子弄丟了」,誰有時間管這些文化上的東西,中國已經不是那個中國了。為此我也曾提過一個問題:是什麼讓中國成為「中國」?這也需要強大的力量 如今,已很難預見到有什麼「移風易俗」的力量了,一方面,統治者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不再高大,不再身披光環,然而,文化上,特別是全民族文化的覺醒,正需要這種力量。同時,中國人口眾多,統治階層也不可能「明照四海,不遺微小」,也給解決這個矛盾提出了巨大的難題。 我們也需要一個「一呼百應」的人,或一群人。但聖人、偉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就如《周禮》所言: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我們唯一所能奢望的,便是多出幾位大師。
在政治上也有阻力 就如開篇所引述《新千字文》所說的:力除前弊,反致後殃
這就是「五四」所做的事情,如今的政府,不知有沒有魄力去否定過去的錯誤,去反思過去的得失,不敢對先人「說三道四」,讓大家一起來評判曾經的功過得失。
這需要全民族的努力 人民的素質才是根本,就如現代生物學所認為的,進化是以種群為單位的,而今的教育,中學以升學為根本,罔顧民族大業,讓學生在最能學習的時候,背離了文化,今日,網上關於《開明國語課本》的報道南京一名老師用民國課本義務授課 學生增至180人
不亦喜哉,不亦悲哉?
而眾人的追求也難以滿足「彌補文化斷層」的需求,人人忙忙碌碌,只為金錢、地位、臉面,在精神上有所追求之人,太少!有所追求者,還常受人的嘲笑。
這需要上下同心文化,單純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將半路夭折,我們需要的是上層與下層一起,如此:- 自我的覺醒
- 自我的復興
- 文化的自行
共勉
舊文化實質上是死文化。我們現在對舊文化的態度,是賞析和把玩。舊文化在一百年前人們發現它無法救中國於水火之中的時候就被逐漸的揚棄了,或者說它被自己揚棄了。一個不能適應變化的文化必然被揚棄。然而中華文化卻沒有死,在經歷了一百年的動蕩之後,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固化的新的中華文化,它就如同一條老蛇,褪掉了皮之後又煥然一新了。
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竊以為是統治術。當統治術不能適應時代的時候,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遺棄的時候,核心就必須被重建。我認為這個重建的過程尚未結束。說實在的,題目我已經改過了,但是怎麼還是五四運動,連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都分不清,
再重複一遍,是新文化運動導致斷層,五四運動是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跟共產主義關係很大。問題都沒有搞清楚怎麼回答問題?看來很多人對此一點都不了解,寫複雜了有些人根本看不懂。——————————————————————————————————————
排名前幾的答案實在是太膚淺了, 第一點,《《《《把那個摧毀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的五四的始作俑者中華民國徹底摧毀。南京一名老師用民國課本義務授課 學生增至180人
別鬧,就是民國一系把你們幻想中的傳統文化幹掉,喜什麼悲什麼?看得懂的就是理解得了的就是傳統文化了?》》》
這位仁兄邏輯根本就是混亂,這個例子說明的民國教育之於現代教育之先進性,我們再來看一下,民國課本里有哪些內容? 其中一篇是蔡元培、張元濟兩位先生所編《陪客》,配插畫,「兒邀客入,請客上坐,己在下位陪之,客有問,則謹答之。客去,兒送至門外」。 請問斜體字是什麼?是古文,恰恰是代表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講求「仁義禮智信」講求」家國理念「講求」孝道「。現代社會缺什麼?缺的就是這些。這些也是為什麼民國課本受歡迎的原因,這恰恰說明傳統文化的優越性。 第二點,中醫 中醫是什麼?跟文化有關係?這是技術,不是文化。還有焚書坑儒這個例子,你是在搞笑嗎? 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做出的改變,跟文化有關係?看看那些西方文化主導的法國等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還不是採取了醜化中國的措施。這是政治手段,跟文化一點關係都沒有。 知乎在這方面的認知水平太糟糕了。-------------------------------------------------------------------------------------------------------------------------------------------- 回歸題主的問題,括語言文字、包括思想傾向、包括文化習俗、包括學術評價等等,還有提問有問題?五四運動並沒有導致文化斷層,斷層的是新文化運動還有文化大革命。(關於這方面,推薦閱讀白岩松的《幸福了嗎?》)我始終認為一個問題的回答要在這個問題產生的背景下去討論。這裡僅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討論(文化大革命肯定會被和諧掉)。什麼是新文化運動? 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 產生的影響 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極其重要)- 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②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
- 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
- ①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軍閥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
很明顯可以看到,新文化運動是為了宣傳民主科學的觀念,擺脫清朝結束後仍舊存在於人們思想中的枷鎖(傳統的君臣觀念,皇權至上的獨裁等等),根本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直接目的是反對軍閥的獨裁。
從當時的環境來看,這是對的,因為封建專制制度不利於社會的進步,而封建專制者用來統治百姓的思想就是所謂的傳統文化(以此來維護自己的獨裁)。新文化運動就是解放思想,讓民眾去爭取真正的民主與自由,打破專制與獨裁,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終結來說,就是借打擊舊文化來打擊專制統治,後者才是目的。 這樣來看,完全沒有問題,新文化運動是正確的,但是歷史一直在向前推進,原有的環境在不斷的變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改變。而大多數人是意料不到的。------------------------------------------------------------------------------------------------------------------------------------------ 或許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也沒有料到新中國在某一天,會實現真正的民主,或許發起人沒有料到,新文化運動會如此的猛烈,以至於把該消失的不該消失都打擊了。 從當下的中國來看,我們已經實現了真正的民主,我們已經接受了西方的影響。但是我們真的幸福嗎?我們真的強大嗎?西方文化真正沒有弊端嗎?傳統文化真的糟糕嗎?------------------------------------------------------------------------------------------------------------------------------------------- 答案都是否定的。 第一個問題,我們真的幸福嗎?這個社會的底線正不斷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 蔬菜中可以有傷人的農藥;僅僅因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奪走與自己無關人的性命;子女可以為了一點錢不負贍養老人的義務,路人可以因為自己的利益放棄扶起身邊的老人,下屬可以因為自己的前程對錯誤忍氣吐聲,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個被嘲笑的辭彙。 請問傳統文化里的」仁義禮智信「到底在哪裡?請問傳統文化里的」尊老愛幼「在哪裡?請問傳統商人里流傳最廣,不可逾越的」誠信「原則在哪裡?這些都被淡忘了,因為什麼?因為新文化運動所帶來的巨大的文化斷層。因為那些被一些無知的人所嘲笑的傳統文化曾經被人們所拋棄,所幸現在正在喚醒,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內容。 第二個問題我們真的強大嗎?國家綜合實力上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高。索馬利亞護航,370全方位搜救,但是我們的文化呢?端午節被韓國申請為文化遺產,國產電影根本走不出國外,被列為美國西點軍校和哈佛商學院高級管理人才培訓必讀教材的《孫子兵法》還有多少人去研讀?崇洋媚外,自丟根基。 以辜鴻銘老先生的一句話結尾,制止一種社會和政治罪惡、以及改革世界之儒教辦法,是通過一種自尊和正直誠實的生活,贏得一種道德力量,孔子說:「君子篤恭而天下平。」我以為,這就是力量,這就是中華民族惟一可賴的力量,要想將其古老的文明從現代歐洲民族的物質實利主義之破壞力中挽救出來,最好的辦法就存在於這種古老的文明之中。(《中國牛津運動故事》) 第三個問題,西方文化真的沒有弊端嗎?舉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抗日戰爭,當時西方國家普遍對中國的抗戰持悲觀態度,因為對手中國之於日本實在是實力差距過大,他們很擔心中國抵擋不住日本的進攻(回過頭來看,日軍在亞洲所向披靡,除了中國),從而讓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但事實是中國沒有失敗,請問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還沒有被新文化運動完全摧毀的家國觀念,靠的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文化,反過來看西方,法國在短時間內陷落。試想沒有戴高樂組建的臨時政府?法國是不是就真的亡國了?而在中國,一個抗戰領袖(張治中)倒下了,也會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站起來。抵抗從來就不會停止。第四個問題,傳統文化真的很糟糕嗎?其實這個問題在前面三個解答下已經很明顯了,恰恰相反,我們需要的是將它重新喚醒。
千萬不要因為走得太快而忘了自己當初為什麼出發。---------------------------------------------------------------------------------------------------------------------------------------實在是過於激動,原因很簡單,排名第一的答案實在是誤人子弟。
——————————————————————————————————————————— 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很簡單,增加課本里傳統文化的內容(國家發個文件)。有一種說法是,崖山之後就無中國了。
反正回過頭來看,1911辛亥,1919五四,之前的中國,用暗無天日來形容,過分嗎?
我這裡並不是說辛亥五四之後中國就怎麼怎麼地好,而是這兩個節點之後,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以及土地上的所有人民,無論是否情願,都在歷史車輪的帶動下被迫改變,至於好壞與否,看官自知,我就不多言了。
為什麼要求變,因為爛;事後諸葛亮來看,民國之前的明和清,留下的東西,都是糟粕。也許傳統的讀書人仍可望「一朝聞名天下知」,可普通百姓希望的,永遠是:白米飯,王八湯,老婆一個,孩子一幫。
五四之前的中國文化已經不適合在這個世界生存。求變求新,學習德先生和賽先生,這是每一個實幹家必須去做的事。先聖之言,流傳千年;然今日之事,非循舊時之理。你覺得他不好,那也是你覺得而已。
我的奶奶的母親十分推崇老毛,因為老毛鬧革命,鬧到最後建立了新的一套玩意。這樣,我的奶奶,她的女兒就可以給她養老送終了。這是農村傳統風俗,這是傳統文化吧?
這些傳統文化的糟粕,是獨立的嗎?不對,這就像樹的根,來回纏繞,向四處延伸。這個體系本身也許不乏閃光點,可是它渾身上下都散發著腐爛的味道。
五四應該算是一場失敗的運動,因為推動者是一群憑著腦子裡燒熱的血然後沒有任何明確訴求就妄圖打破規則的蠢蛋。TG雖然極力鼓吹五四,可從結果來看,這不過就是1919版的台灣服貿。
說說我們的鄰居日本,日本自黑船事件後被迫打開大門,然後」全盤西化「,甲午、日俄兩場國運之戰獲勝,邁入列強大門;一戰投機成功,亞洲霸主,二戰艱苦8年,被美蘇聯手打回原形,成為美國門下走狗。
日本今日應該算是東亞文化圈所有國家人民最嚮往的形態,生活富庶,環境優美,日本人的高素質全世界皆知,同時文化創造和文化輸出也位列世界前三。而這些的根基是什麼?是日本太上皇麥克阿瑟,這貨雖然朝戰吃了TG大虧,但是建設新日本上,稱為現代日本之父絲毫不為過。他把西方的文化,精神,以及思考模式強制性的打入日本整個國家,按照現代國家的思路建設日本。然而日本並沒有所謂的「全盤西化」,日本人很好的結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現在的日本,可以讓很多精神日本人脫口而出:現在的日本人和當年的戰爭狂人根本不一樣好嗎?中國今天也根本沒有全盤西化,對個體的不尊重,對異議的低容忍度,這是我國幾千年來就沒變的文化傳統,當今已經是歷史上非統一時期中最好的了;思維方式更是參雜著大量封建殘餘,這個問題不就是當年儒生所謂的「祖宗之法不可變!」嗎?
記不住是哪位仁兄回答,「如果WG就能摧毀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那就讓它摧毀好了」。斷層確實存在,特別是和世界交流之後,認識到西方也有聖人,也有歷經幾千年的傳承,我們有了參照之後,方才明白自己的錯誤和荒謬。
造成這一斷層的直接原因,一個是導火索的五四,另一個是消滅一切的WG。這裡不口水它們的影響,直接說結論:這兩者,都沒有像麥克阿瑟一樣,帶來全面,完整並且足以更新腐朽舊文化的力量;前者太幼稚,後者太理想。所以這就是你為什麼會在這裡問這個問題:我們的父祖,無論主動也好,被動也好;贊同也好,反對也好,他們摧毀了舊文化的一切,然後沒建好新的,就停手了。
所以,現在中國的文化很怪異,有些人撿起了嚼過的饃,重新咀嚼,大叫「好香!」;有的人脫掉了傳統文化帶來的全部衣裳,大呼「迎接新世界!」。更多的是,談付出的時候高呼「創新」,談享受的時候鼓吹「傳統」。最後,我們的土地上,新誕生的,究竟是1米4的小明,還是2米2的小明?誰也不知道記得不久前參加一個活動,然後和一個國學班的老師談過話。他說了很多,總結起來,就是,其實古人很多東西,不管是琴也好,或者字,畫也罷,這都是為了追求心目中的一種道。而這些東西,就是古人悟道的一種工具,也就是所謂的術。古人所追求的道是什麼,就是對家,國,天下,命運的一種思考。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只是看到了這種表面的現象,認為寫字就是寫字,彈琴就是彈琴,其實這都只是浮於表面的東西,其背後都是為了悟道。所以,題主所說的,一些關於中國文化斷層的東西,確實,很多東西我們確實在一點點的丟失,但是中華文明流傳到現在,其骨子裡的一些東西,不管是劣根性,還是其它優秀的東西,我們都沒有徹底的丟失,就好比以家族為核心,傳統的孝道,以及我們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這些,都沒有被徹底的丟掉。現在很多人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這就是一個好的現象,凡事又盈有虧,凡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必定會有反彈。所以現在很多人開始會有這種意識,去學習,傳承,重新從古人的智慧中去拾取一些東西。我想題主的憂慮,也是因為你對於這種速度的不滿意,覺得很多東西現在學來,已經有點晚了。所以你開始尋找原因,覺得這是因為五四之後,對於西方文明的推崇所導致的。最近在看胡適的一些書,雖然看的不多,可能觀點有點片面。很多人覺得胡適發起的白話文運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個巨大的打擊,但是從胡適的文章,以及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並不完全是如此。而是中國當時對於傳統的一些固守,實在是到了一種過度執著,已經到了固步自封的地步了。所以才會有後來的五四運動,算是對舊文化中一些糟粕的衝擊。其實民國很多大師,本身就是熟讀中國古典文學成長起來的,對於其中一些經世之內容還是很肯定的。至於怎麼彌補,我覺得,就是找到對的方向,和正確的團隊,隊友,加入到這個大團隊中來。至於該怎麼做,最近讀書讀到了馮紀忠的一些話,他是個了不起的建築師,他引用了司空圖的話「如將不盡,與古為新」來表達做建築不應該僅停留在過去的東西上,時代和技術是在發展的,對於民族的東西,並不是說傳承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就可以了,而是要從中吸收到他的核心的內容,所謂精、氣、神也。那麼對於其他文化上的東西也是如此。好好想想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做吧。在傳統文化復興的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願與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