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里成績後30%的學生是否應該被放棄?怎樣才能做到「不拋棄」?

要考慮學校的資源有限,並且學生的提升難度之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思維能力較差等因素。

從可行性出發,如果你是一名老師,你會怎麼對待這後30%的學生;你真的有那麼大的精力嗎?

理想大家都有,道德高度大家都會;但希望回答者從實際出發,要考慮可行性。

你認為一個老師平均每天或者說每個星期花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時間有多少?

另外,請大家思考:是不是每一個壞學生都可以改造成好學生?

另外:是不是學生的「好壞」沒有評價的標準? 不論是你通過「分數」來評價,還是通過其它評價標準來評價,後30%總是存在的。

問題描述只是不希望每一個回答者都只想到從道德的角度,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評價,誰不會呀?從道德的角度,答案是很明顯」不能拋棄「。但是,怎樣從」可行性「的角度去做到不拋棄,這才是重點所在。

我終於發現,很多人對」差生「完全沒有概念,說明一下,這裡的」差生「指的是常年考試分數在20- 30分的學生。不是那些重點班的倒數的學生。


在將表達下面觀點時,我想我該先強調一下我是一名注重行走的在讀大學生。

我先表明自己的立場:Not onlyone less!(一個也不少!)

在教育領域,我個人很反感部分老師用「改造」一詞來強調一個學生的改變(當然這裡的改變是指一種方向性的改變)!從小角度而言,因為這一詞傷害了一個學生尊嚴;而從廣角度而言,這個詞侵犯了人權。在越來越尊重人權的今天,在法學領域我們將對「犯人」的稱呼拋諸腦後時,對服刑人員都不在使用「改造」一詞,而卻在今天將這一詞套用在教育領域這一行為是一種怎樣的不理智或無知或倒退。

沒有任何一個從事教育的人有資格稱自己「改造」了多少多少學生,即便是有一些學生因為您的教育而發生了一些轉變,那充其量只能說明這個學生的改變方向已經向教育部政策或學校政策或老師期望趨同了,「趨同」本身並不是說一定就是壞事,壞就壞在許多學生是」被趨同「。引用前面知友宋黎所說的」要對成績出眾的學生好 他們日後也許會是律師 法官等

要對成績一般的學生好 他們日後也許會是你的同行

要對成績差的學生好 他們日後也許會是官員

要對退學的學生好 他們日後也許會是蓋茨,喬幫主「,當然借用此詞句並不是說他的觀點就代表了本人觀點,而是這幾句話卻有我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那就是,在一條通往次成功(本人將」次成功「定義為,許多人以為是成功的道路而趨之若鶩,直到所有人或大部分人都走上這條道路時,結果發現,自己依舊是大眾群體中的一位群體大眾的這樣一種成功假象)的道路上,許多人在外部環境的驅使下是漸行漸遠的!他們用時間換來了所謂的空間,用個人潛在價值換來了班級或年級的排名,並且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在個人潛在價值喪失的最為徹底時(即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老師與家長笑得如此燦爛!

是的,應該放棄的的確是一種標準,而不是一個學生!

記得自己小學時期考過的最低分是數學,1分,而且那次考試我真的儘力了,後來一個考高分的朋友調侃說,」能巧妙的避開準確答案毫無疑問是更加難能可貴的「,我也早已忘記當時的數學老師是不是看到我死的心的有了,如果真有的話,我想我還是很幸福的,因為至少有這麼多優秀的老師為了我有過」犧牲「的念頭。最後的事實是,當有一天自己想改變的時候,一切都變得那麼順其自然,不是嗎?

我十分感激也很慶幸自己遇到的每一位授業恩師,一日為師,終身為師!雖然我一直是不同意部分老師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您獲得尊重與說話的權利!

(今日就此收筆,望各位老師長輩批評指正!)


嘗試回答。

首先,我不認可在提問中的這句話。

不論是你通過「分數」來評價,還是通過其它評價標準來評價,後30%總是存在的。

我覺得除了分數之外,其實很難有一種確切的標準,能夠度量學生間的水平差異。

而且,我認為更關鍵的是,在一個教育體制裡面,應該並行存在著多種評價標準,教育的目的之一,應該是讓學生找到最適合他的評價體系,而不是在一個單一的評價體系裡面爬得更高。

其次,我也不認同在提問中噴薄而出的「功利之氣」。

一個老師,付出是否一定要求得回報?對一個『差學生』教育效果不好他是否應該放棄?

我覺得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職業』。學生來課堂學習知識,老師則負責講授,說什麼放棄的,我覺得這首先就有違職業道德。

學生思維再差,學習積極性再不高,老師也應該把知識教導好,這是一個人職業素養的體現。

提問里說考慮實際情況,但我覺得這壓根跟實際無關,一個國家的教育資源再匱乏,也不是一個人在意志上說放棄的理由。


不要完全以成績評定一個學生,那落後的30%並不一定是不好的孩子,只是學習不好而已。如果這些孩子真的是對學習不感興趣,那你可以試著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然後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方向,當然,這個還得看學生家長是否同意,的確操作有些難度,但也不是不可以。

最重要的,作為一個老師,要做的不是要決定「放棄哪一些」,而應該是「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給於不同的指導方式」,要注意學生們之間個個體差異,不要僅僅以單一的成績指標為參考作決策。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想從自己的經歷談起。

我大四實習的時候,是去一所重點中學教了6周英語。當時帶了一個初中班,一共有60多個學生。剛開始實習,代我的英語老師就告訴我,班裡有這麼一位學生,教新課時,只要問下這一位,她若懂了,那說明班裡沒人不懂了。當時我覺得蠻詫異的,可是也能理解。

實習期間經歷了期中考試,是全市統考,我班學生的英語成績普遍都在95分以上,滿分也有好幾個,連那位最差的,也考了80多吧(印象當中)。當時注意到,不少學生應該可以拿到滿分,就是粗心,於是和他們差不多都個談過,有的被我「批評」粗心,還掉眼淚。也有學生告訴我,他們以前的同學中,沒能進重點的,考分的確是比他們差些。

6周的實習過程我就不詳述了,不過可以提一下的是。可能作為實習老師,我的時間會比較多,和他們的接觸也多,有可能時,會多有鼓勵。實習結束我曾給他們每個人留言,也特別鼓勵那位最差生,告訴她,自己的前途在她自己手裡。

大學畢業後我離開那座城市,但跟他們中不少人一直保持聯繫(感謝郵政與現代科技),其中就包括那位最差生。她初中畢業沒升高中,讀了中專,學會計。中專二年級結束前參加成人高考,被北京人大英語系錄取讀專科,專科二年級時參加專升本考試,成功通過,兩年後獲得人大英語專業本科學位,比她的中學同學們早一年畢業,後來去青島海洋大學教英語。再後來還是回了父母身邊工作,應該還是作英語教師。另外幾位當時成績不好的學生,有一位現在是IT工程師,還有的讀了內地大學,留在全國各地工作。

這些「差生」的經歷,的確對我以前的認識起了顛覆的作用。應該說,對教師來說,就算是差生也都不該放棄。但我相信,每個學生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中國應試教育局面下的考分,不能說明什麼問題,而中國的大學教育,未必就真能培養精英(如果不抹殺天才的話)。我覺得自己讀書時還算個循規蹈矩的學生,那時最有創造性的成就,最多就是主持辦個校報。但在自己大學畢業工作後,看到我妹的那一屆學生,能自辦同人社、自出漫畫期刊,說真話,我從心底里羨慕他們的創造性(雖然他們可能絕不是班裡成績頂呱呱的學生)。

從教師的角度,要做到「不放棄」,也確實不是輕易就能實現的事,自己總結了一點感想/心得,可以分享:

我想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愛」。不單是愛自己的學生,也要愛自己的職業。有了愛,職業道德就不是「義務」,而是自己的「追求」。現在回想起我以前的老師們,我仍可以回憶起他們對學生們和他們的工作的熱愛,他們的這種愛也影響了我和我的成長。在同自己以前教過的學生通郵件、網上聊天時,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對我的愛的回報。

其次,需要讓「所謂的」差生們知道,升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種人生捷徑。幫助他們認識到,不必氣餒,但也不要鄙視高等教育。他們可能將來會去讀技校、職高、中專,同樣也能成為有用的人,而這種看似「下策」的出路,也許會給他們打開其它的門。所以,不管考分如何,仍要鼓勵他們愛學習(當然也要求教師們以身作則,自己就作個愛學習的人),可以為走向新的大門做好準備。

最後,鼓勵他們有愛好。學習可以不是最出色,但仍然可以去愛運動,或愛音樂、愛美術,喜歡做其它有意思、有意義的事。誰知道將來他們就沒有可能通過體育特招進大學,或是成為藝術生?或者以自己的小發明成為將來的明星?

總之,是要讓他們知道,成績並不最重要,他們仍然活在周圍人的關愛中,將來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前途,而他們的前途,不是別人的評價能決定的了的,去實現自己的前途,還要靠他們自己


不管實際的做法如何,放棄學生的老師都不應該自稱為老師,這是當老師的人必有的準則,教育學生是老師的職責所在。別說什麼道德制高點什麼的,這問題跟道德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果老師對每個學生負責都要被稱為道德的話,那道德也太輕鬆了,這是職責,本應當作為每個老師必須遵守的準則寫入法律之中。

我知道現在學校裡面放棄落後學生的事簡直是家常便飯,我自己曾在初中最後一段時間多次被要求「分流」。

但是,在我父親的學校,對任何一個學生出現類似於「放棄」或者「忽視」的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


對這個話題認真講講吧。

我所在的高中是全國top5的高中,總之非常知名那種,經常有各種流言說我們高中是魔鬼高中什麼的,但是實際上大家都活的很輕鬆和愜意。因為老師管的很寬,你不學習也無所謂,老師不會因為你學習差而天天追在你屁股後面為了升學率踹你。在很多家長眼裡,這種管的寬就是放棄,認為管得嚴才好,實際上之所以這家高中能成為全國最好的高中之一,恰是因為合理的放棄。

我高中時候就是班裡的後30%學生,因為物理和化學學的爛,每次都不及格,這兩門課的老師跟我聊過之後,發現我沒有理工科的志向和想法,早在高二上半學期就放棄我了,具體表現在上課不用聽,作業不用交,考試隨意考。從而讓我更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史地政裡面,上物理課經常抱一本史書看。導致我比大多數文科生多出不少學習時間。

後來高考證明老師的這种放棄對我十分有價值。如果他們對我不拋棄不放棄,那一定會激發我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內吃癟的願望,增加苦難的時間,從而無法凸顯出優勢能力。在我的高中,像我這樣的人很多,有些學生喜歡各種藝術,專業課全面不及格,老師會很好的幫他們規劃怎麼走藝術特招生這種路線。

樓主的問題描述中也提到,對某些領域的後30%並不意味著所有領域都是30%,很多人之所以沒能成為優秀者僅僅是因為路沒走對。

縱觀全局來說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某個領域不行,那一種可能是沒認真,另一種可能就是沒天分,對於前者尚可激勵激勵,對於後者只能幫助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發揮自己光芒的領域。


學生學不會課本裡面的之時原因自然很多,但估計很多人都會忽略一點,什麼呢,就是教材,不管是國家統一教材還是某個地方自編的教材,很多都不合格,什麼樣的才叫合格呢,一個識字的人拿過來任何一本教材,不管是初中的高中的還是大學的,就能輕鬆地理解教材里所講的基本含義,基本理解裡面講的很多原理和道理,這樣的才是好教材。中國的教材讓學習教材的人還這麼費勁的搞不懂,很明顯是有問題的教材嘛。有人可能會說要達到那樣的境界一本教材可能要編寫的很厚,要花費很多成本,難道中國還差這點錢嗎?中國對外的大手筆太多了,一點兒也不會差這麼點小錢。之前看到過一個故事,故事裡講一個生產電氣設備的老闆要求他的屬下要把設備的說明書寫的非常通俗易懂,以至於任何一個初中生都能夠看著說明書學會如何操作那些複雜的設備,正常情況下只有專門的操作人員或者工程師們才會懂得如何操作和維護保養那些設備,不過老闆那麼要求自然有他的道理。如果編寫教材能像這樣編寫說明書一樣,試問還會有多少差生?還有一點,在這種基礎上要教授給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別全部一攬子計劃,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數學語文英語全教了,有些東西學過之後一輩子都用不到,只要能用到的,自己肯定會想辦法去學習去掌握,而且但凡需要用到之前學的知識的時候,好多知識早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中國的教育失敗的不只是一點。


當寬進嚴出成為常態,就不會有所謂的後30%了。


表面上來說,越是成績差的學生進步的餘地也越大,那麼教師投入同樣的時間精力的產出也越高。

然而事實不是這麼簡單,一直成績差的學生,要提高其學習成績是極度困難的。除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以外,最關鍵的是這些學生欠缺的前期知識太多,已經基本上無法補回了。學習不是搭空中樓台,必須是循序漸進的。後面的學習是建立在前面的學習達到熟練掌握的基礎上的,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這種學生如果真的想要趕上來,唯一的方法是他自己幡然醒悟發奮圖強以超人的毅力投入極大的精力從前期知識開始補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極少人能做到……

因此不是你放不放棄的問題,是你根本就做不到。這種情況下討論放不放棄純屬多餘了。


從老師的角度出發,怎麼看待30%要看教育考評的標準。如果學校是按全班平均分來考評老師,那麼後進學生更為重要。一個學生從90分變為100分難度非常大,一個學生從0分變成10分、20分難度小很多。我幫我老婆分析過她班上學生的平均分,得出的結論就是這麼簡單。當然,如果從道德角度,每一個學生都不可以放棄。


想起高中時的語,數,外三位老師.

語文本不在30%里,老師嚴格要求,產生逆反心理進入30%後就沒管我了.逆反消失後恢復至以前水平.

英語在30%里.一直被老師無視,自己雖然嘗試努力,但無果,同時浪費大量時間.

數學本在30%里.也沒主動去努力.但數學老師關注後脫離30%,一直很感謝她.

我認為做為老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如果他願意接受引導就去堅持引導他,否則尊重學生,凡事勉強總是不好的.跟30%無關.


要對成績出眾的學生好 他們日後也許會是律師 法官等

要對成績一般的學生好 他們日後也許會是你的同行

要對成績差的學生好 他們日後也許會是官員

要對退學的學生好 他們日後也許會是蓋茨,喬幫主


同意,那樣他們才有時間去準備資源做你們的老闆


我覺得大學以後是不能根據成績判斷的,但是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為了完成入學率,將完全不要學習的學生弄到學校來,完全是浪費資源,並且是干擾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的。


我以為放棄弱勢群體這種事只有斯巴達人做得出,中國人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

如果放棄社會後30%窮人,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

我是差生,成績是學院後10%,不過仍喜歡學習因為始終相信自己能成大事所以機會來臨前要增值自己做好準備,儘管情況真的很糟糕。

相信每個差生都有或曾經有過想法:我要成為優生。請老師允許讓後30%可以保留這個純粹的願望,手下留情


這兒問題設立在「好學生就是成績好的學生」的前提上,這點首先不贊成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