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那麼真正的佛法到底是什麼?


唔,已經有不少朋友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我說些略微跑題的。

《金剛經》本來就不是給初學者看的,也不是初學者應該去思量的。好比一個初中生,拿著一本艱澀的量子物理學教材在苦苦思索為什麼一樣。有些超前了,自然就會有很多疑問和不解。

對於初學者來說,《金剛經》是非常好的用於修學的典籍,持誦奉行,功德也不可思議。但其中甚深的意義,則需要一步步的實證後才會真正的了解。

再說的大一些,佛法不是理論,是需要實證的,不然哪怕學富五車依然不會懂得文字背後的真意。佛法是一個次第修證的過程,沒有內證,望文生義,都是錯路了。

其實,世間任何學問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又何況佛法這種了生死,得解脫的大事,更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才好。


覺悟的人的行跡。


佛法只不過是一坨臭狗屎

身在相中而不自知 談什麼佛法?


真正的佛法符合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它必然告訴你一切有為法(簡單理解為現象或世界)都是無常的,都是轉瞬即逝的

第二,它必然告訴你一切法(含有為無為諸法)都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本質/存在的單元/造作著/自性存在。

第三,它必然告訴你該如何修行目標是涅槃。

這三條,叫做三法印。

至於一實相印什麼的,這裡不說,並不矛盾。


我見過的最好的金剛經解讀,當屬索達吉堪布的《金剛經》釋

讀了一部分就忍不住讚歎,深感稀有難得,絕非凡品。

看了索達吉堪布的《金剛經》開示,就不至於被題目那樣的經文搞得不知所措了。


吃準金剛經的幾句話,可以大得力。

凡所有相,必是虛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佛法,是從變化現象中看見無常本質。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佛法,是沒有高下分別心的心。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 因為這個無常本質,所以暫時是大身 (沒有恆常本質 / 暫有而已 / 於否定的同時肯定)

佛法本不可說。真正的佛法,眼前即是,不假方便,不容言語。

然論漸次證悟佛法,三字以畢之,曰:「信、願、行」。

有信心,有願力,有實行,自然人人都能得以契入真理的妙境。

然而多數情況下,佛所說的話我們並不是聽不懂,而是不願意相信。(不是不懂,是你不肯)

佛明明告訴我們眼前即是,但實在是沒人肯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行,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另請讓我引用克氏與博姆的對話節選以作參考(《超越時空》)

[1]

克:假如沒有自我感,什麼問題都沒了,衝突也沒了,時間感也沒了,也不會再有"變成"什麼或"不變成"什麼的問題了

克:那個過程已經停止了。"變成"是最糟的事,因為它就是時間感,也是所有衝突的根由。我們現在是要弄清楚當"自我"(也就是時間感)消失時,會發生什麼事。

克:讓我們從新開始:自我感(也就是時間感)一旦完全止息,所有的期望也都消失之後,就進入了空無狀態。空無就是全宇宙了。

博姆:你是怎麼知道的?

克:噢!我就是這麼知道的。簡單地說:由時間、思想和教育造就的分別心已經完全止息了。因為不再有分別心,不同的境界就出現了。

博姆:你是說分別心一停止,不同的境界就能被我們覺知?

克:不是覺知,只是存在而已

克:它只是宇宙的"本來面目"而已,不是我察覺它,或是它被我察覺。

[2]

克:我想再深入一點。超越這一切之外,還有什麼東西存在?

克:我也認為如此。如果不是寂靜,我們能不能稱之為"絕對境界"?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博姆:我們可以考慮用"絕對境界"。"絕對境界"指的是一種完全獨立的境界

博姆:"肇因就是它自己"和"它沒有任何肇因"是同樣的意思。

博姆:就是因為有人用語言形容過這個"絕對境界",因此造成了歷史上的長期壓迫與黑暗。

克:那麼就讓它去吧。不論亞里士多德或佛陀說過些什麼,有時候不知道反而有好處。

博姆:我在想,無論你怎麼形容空無或其他境界,一定還有更超越的東西存在。

克:你是一位科學家,為什麼要接受我說的話,不要接受!請原諒我這麼說。

克:我們一直都很合乎邏輯、很理智。

克:是的。因此我說還有超越空無和寂靜的能量,你接受我的說法嗎?你接受只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合乎邏輯。

......

克:沒有更超越的境界了!

......

克:已經沒有更超越的東西了!這點我很堅持。不是頑固,也不是武斷,我覺得這個境界既是開始也是結束,開始就是結束,不是嗎?

克:沒有更超越的東西,也沒有起因了,如果有起因就有背景。

克:是的,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這句話裡面有著極大的暗示,它是不是指一切事物的死亡?

克:空無是宇宙心了。

克:只有在自我感完全寂滅之後,空無才能出現。


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佛沒有固定的法門,每個人對佛法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世間並沒有什麼大徹大悟,也沒有什麼至高無上,這又回到了舍利子的本來面目,無色無味,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才是諸佛的『本相』

用一句白話說,想成佛?不在於你信什麼,而在於你做什麼。


讀不懂《心經》,先放下,讀讀《金剛經》;讀不懂《金剛經》,先放下,讀讀《楞嚴經》;讀不懂《楞嚴經》,也先放下,讀讀《華嚴經》、《法華經》。大乘經典之間互成系統,彼此印證。所以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管能領悟多少,只管先一氣囫圇去讀,讀的多了,雖不敢保證變的多高明,但起碼不會再問這樣的問題。不要午飯後串門時看見隔壁宿舍的同學書架上擺著一本《金剛經》,從頭到尾翻了一遍,晚飯前就故作苦惱,到處打聽:《金剛經》說什麼?佛法是什麼?


這種問題的後半段,我只能很客氣的說答不了,因為我並非大德,不能給佛法下定義。

前半段主要是說,有相的都不叫大,無相的最大。和道德經大象希形有共通之處。


法語菩薩於彼佛所。得聞法已心意快然。踴躍歡喜前白佛言。

稀有世尊。善說如是護持正法甚深法門。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如我所得。即一切法無法。若無法即有法。

何以故。世尊。若一切法有所取著即無法。若無所取著即有法。以法與非法二想。於一切法中。無法非法。二想可知。

世尊。一切法與非法。若於勝義諦中。即無法可得。亦無非法可得。

由無法想亦無非法想故。即無法可數。以無法可數故。即住實際。

若住實際即是無際。

何以故。虛空際即是諸法實際。以其虛空無所從來。是故無際。

如虛空無所從來故無際。諸法亦然。無所從來故亦無際。乃說諸法即虛空際。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如是實際法已。如實解者。彼即了達諸法無有二相。

世尊。我不見有少法可得。若法無所有。是故我說護持正法

又復世尊。我說此法時。契順如來所說語不。是法語不。法隨法說我為正說不。

佛言。

善男子。如汝所說。真實契順如來之語。是實法語。法隨法說是為正說。


那你在看第七品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佛法不是佛法只是借佛法之名。

一切的聖賢都是以 「此」 修行的,只是個人感悟不同用以比喻表達出來而不同。

比如莊子,莊子也是佛門弟子。雖然他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佛教

如來已經告訴你了,在看第五品 樓主看書不仔細啊,如來說了幾回了,不可以用文字語言描述。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藏


什麼是法?法就是萬事萬物運行變化的法則和規律,法是道的體現,道是法的內涵,法是道的外延,法與道渾然一體。無法無道,無道無法。

此處所說的法,不是法術的法,也不是魔術師所用的障眼法,更不是軍事上所用的戰法,而是指道法,是維護宇宙和諧統一的法則和規律。

佛法就是佛祖如來(上帝)的道法,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法之外再無法。

-----摘自《禪院文集》,僅供參考。


一句話,佛法是宇宙的根本特性。


金剛經常見句式:佛說**,非**,是名**。說大身,並沒有真正的大身,大,是比較的產物,依他而起,當碰到更大的人,變成了小身。可是為了交流、傳法的需要,仍然起個名字,說是大身。所以有的經說:僅僅是名色而已。

理解佛法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拚命去理解佛說的到底是什麼。另一個方向是反思自己的想、識、見,是自己的想、識、見扭曲了一切,認識到自己的想、識、見是妄。圓覺經說:知妄、離妄、除假即是真,並非別有真。

若見諸相非相,如果見到一切都是妄,包括自己的見解也是妄,即見到如來。


講非身不是指有無 說非身說大身皆為名相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 既然知道名為虛妄 為何有名之概念 名於己從何而出 一層層剖析 最後能理解所謂名雖為虛妄 但不可去除 否則就是昧為冥諦 離諸法源 離分別性

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這裡見與如來何不是妄有

這個身不是真我 那個身呢亦不是真我

甚至去思量真我 都是妄念作祟 能達到真我 楞嚴經講到五十種陰魔 五十二等地菩薩 是很難的

最後說那這個世界現象與我有何關係 有莫大關係 你的生活 你的身體 你與別人關係即是你的如來種性 所以維摩詰講八十八結使為如來種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至於怎麼去明白這個如來種 還是要深入研究學習

金剛經怎麼解釋都是不對的 太過於複雜 打字特別累人 金剛通曉幾部大經 再看看絕對是無比高妙 但開始接觸金剛經還是好的

最後引用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心

翻譯大意是 隨順煩惱 住無分別 證惟自心

那這個心既然不增不減 為何要生其心呢 顯然這個心仍舊不是真常之心 但不去修行 一點點去除雜質 去修正自己偏頗 僅是苦思冥想 是如何也望不見這個真心

諸佛妙理 非觀文字 生活即是道場 知名空而返不避其名 離身而返屈其身

維摩詰經 天女散花 若無貪嗔痴 貪嗔痴性即為佛性 貪嗔痴性即為如來種 不是教你貪嗔痴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和小的這種相對觀念其實是不存在的。

比如一個小螞蟻看到一個土堆,就和我們去逛香山一樣,都會在心中發出一樣的感嘆:「哇,好高好大呀!」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這種句式在金剛經中多次出現。如:「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要知道,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因而佛經大量由梵文成書。佛經傳入中國要經歷一個翻譯的工作。然而大量的概念是梵文固有的,漢語中並沒有明確的詞語與之對應。大量的佛教辭彙只能音譯,使初學者感到晦澀難懂。

《金剛經》的譯本主要有三種,其中通行的版本為鳩摩羅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他還有玄奘(對,就是我們熟悉的唐僧)所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及義凈的《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是梵文音譯,意指「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絕對完全的大智慧」。「波羅蜜」意指「到彼岸」。佛常以「筏喻」來直觀說明修行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修行就像乘木筏渡河一樣,離開此岸的世俗世界,到達彼岸的菩提妙境。一旦到達,那麼木筏就當捨去。

關於「金剛」的含義,有兩種說法。在鳩摩羅什譯本中,「金剛」意指般若的力量像金剛一樣強大和鋒利。在玄奘的譯本中作「能斷金剛」,就是說阻礙修行的煩惱像金剛一樣頑固,而此經中的般若智慧能夠破解,所以般若智慧能斷金剛。

我們明確一下金剛經在佛教經典中的大致位置。佛教大乘經典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截止270 AD):般若經系,法華經系,華嚴經系,凈土經系,密教系。

第二期(截止至約400AD):涅槃經系,解深密經系。

第三期:楞伽經系、密教系。

般若類經典約佔大乘經典的三分之一,其中《心經》和《金剛經》是流傳最廣的般若經典,對中國佛教乃至中國文化都有深刻的影響。

大乘般若思想的主旨,在說明用智慧認識宇宙一切現象的本質。佛教認為,事物現象的本質為「空」。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感覺,世俗的種種煩惱,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顛倒雜想由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而生,本質上是空無自性的。

佛教中的「色」作為五蘊之一,是指事物現象的形態。因此,《心經》中會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金剛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克服?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是梵文音譯的「無上正等正覺」,即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須菩提是代表修得小乘阿羅漢果位的得道者發問,而《金剛經》接下來便依據「阿羅漢如何繼續修行成為菩薩乃至成佛」而展開。

通俗來說,佛教的修行過程是一個不斷通關的過程。世人皆是凡夫,經過小乘的修行,升級為阿羅漢。阿羅漢再經過大乘的修行,成為菩薩和佛。而《金剛經》便是阿羅漢進一步通關的寶典。

通關的第一步,就是「破執」,即破除對「有」的執著。因此,佛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意思是指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現象都是空幻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實相者則是非相。因此修行者應該「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放棄對現實世間的執著或眷戀,以般若慧契證空性。在修行實踐中,能真正認識到無相之實相,能做到於世界萬物都無念無系的「無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脫。

通關的第二步,還要弄清「空」與「有」的辯證關係。既要認識到事物「空」的本性,又不能過於執著於「空」而否定「幻有」的存在。 「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所謂「肯定一切存在的存在,否定一切存在的自性」即是此意。

為了更好說明「空」與「有」的關係,佛陀採用了一種奇妙的表達技巧——三句義。比如,《金剛經》有言,「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在邁向解脫的過程,《金剛經》強調般若智慧是佛門修行解脫的最高智慧,「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承諾如果有人能夠虔誠信受此部經,即使奉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夠為他人宣說,必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報不可思議」。

初學者學習金剛經,如果只看原文,那麼大量的佛教名詞和含義會阻礙理解。建議題主去閱讀一些好的注本以及研究文獻,對理解佛法大有助益。

本文參考文獻:

《金剛經? 心經》,賴永海主編,中華書局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雷泉教授講義

延伸閱讀:

《金剛經?心經》,賴永海主編,中華書局。

呂澂《金剛經三義》

黃念祖《金剛經一滴》


徹底解放煩惱心靈的大智慧 ,在金剛經里明確講了.佛祖本身就是一個普通的人.

開始吃飯,洗衣的.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一尊佛,


推薦閱讀:

揭穿上輩子和輪迴和因果的 缺少邏輯的謬論?
什麼是真的「慈悲」?你遇到過的「慈悲」是什麼樣的?
親近善知識乃至依歸上師與攀緣的界限?
有哪些證據能表明大乘佛法是佛陀所說?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