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絕大多數伊斯蘭國家都是遜尼派,唯獨伊朗卻是什葉派?
什葉、遜尼並為伊斯蘭兩大主流教派,二者仇殺千年,恩怨至今未解。
不過總的來說,遜尼派的影響力,要遠大於什葉。遜尼派的勢力範圍,幾乎囊括了西亞、中亞、北非、南亞、東南亞等伊斯蘭世界的絕大部分。而什葉派,則僅僅包括伊朗,塔吉克,還有伊拉克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是伊朗高原的輻射半徑內。
從這種教派分布格局來看,伊朗顯得頗有些另類。尤其是這種另類,還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在整個中世紀,伊朗的絕大部分地區,還是尊奉遜尼派。直到16世紀,薩法維王超獲得伊朗統治權後,伊朗才在帝國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由遜尼轉向什葉。
伊朗為什麼出現這種逆轉?
一般的看法,是由於薩法維王室出身什葉,所以掌權後帶動國家整體轉型。
但這只是表象罷了。在之前《地緣政治69:什葉與遜尼因何互相仇殺》一節中,雲石君曾分析過什葉派的存在價值:拋開教義理解分歧這種表象,本質上講,什葉派其實是中東各邊緣勢力抵禦伊斯蘭強權帝國的一個意識形態工具而已——鑒於伊斯蘭帝國大多以遜尼為尊,邊緣勢力要維持自身獨立性,故有意在教派認同上製造差異,以防民眾被強勢中樞感召。
而一旦邊緣勢力因著機緣巧合翻身上位,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新任統治者,那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他們有必要贏得占教徒中絕大多數的遜尼派穆斯林的認同,因此這些曾經的什葉派勢力,會逐漸改尊遜尼——畢竟和寶貴的統治權相比,尊奉什麼教派那根本就是件不值一提的事。
關於這一點,一個最佳例子便是,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其王族在開國前曾歸屬什葉派。可一朝上位,阿拔斯王室很快就皈依遜尼——這便叫站在廣大人民群眾一邊。
基於此類邏輯,儘管薩法維王室早起尊奉什葉,但成功統治伊朗後,它完全不應該因為一己之私好,就強迫遜尼派民眾該尊什葉——這不是擺明了跟民眾作對么?
而另一種解釋是:這種變化,與伊朗高原與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的地緣衝突相關。在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朗高原並為中東三大地緣板塊。三者呈品字分布,實力各有千秋,沒有任何一方擁有絕對優勢,所以三大地緣勢力間,經常就中東統治權產生衝突。
薩法維帝國作為伊朗高原地緣勢力在當時的代表,跟奧斯曼土耳其,以及阿拉伯民族勢力長期就中東主導權爆發衝突——而後二者皆為遜尼派。這種情況下,伊朗有意在文化上與它們拉開差異,也有其道理。
但這依然不是根本原因。說白了,中東三大地緣板塊的結構性矛盾由來已久,而薩法維帝國之前佔據伊朗統治權的政治勢力,從未有在文化認同上跟其它二者切割的行為。
這種做法同樣是有道理的。畢竟伊朗高原本身就是中東第一流的地緣板塊,但凡據此之勢力,要是政權實力夠強,自然而然的希望更進一步,佔領整個中東。既然如此,它又豈會讓自己與占穆斯林巨大多數的遜尼派之間產生隔閡——畢竟這擺明了會增加其它板塊對自己的厭惡;而要是政權虛弱,那就更不敢了——四周全是遜尼派,自己卻去改尊什葉,這不是白送給一個遜尼派團結一致剷除自己的理由么?
所以,薩法維王朝在伊朗改尊什葉,其實還有別的原因。在雲石君看來,伊朗這麼做,跟當時雄踞亞歐非三大陸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著極大關聯
伊朗薩法維王朝興起時,阿拉伯民族勢力已然沒落,不過突厥系的奧斯曼土耳其正處鼎盛。伊土兩大帝國都希望可以一統伊斯蘭世界,可是二者都沒有壓制對方的絕對實力,這就形成了伊土圍繞長期拉鋸的局面。
當然,就整體實力而言,作為當時世界級大國的奧斯曼土耳其,比僅作為一個區域強國的伊朗薩法維帝國,還是要強大些的。對伊朗來說,既然它並不具備與土耳其抗衡的整體實力,那麼要想取得突破,就唯有另尋他發:一方面努力增強自身國力,另一方面盡一切可能,挖對方牆角。
一般情況下,提升國力有兩種辦法,首先是提高國家文明發展水平,比如近代的歐洲人那樣不斷的技術革命,提高自身文明的質量。但很顯然,伊朗沒有這個本錢,所以它只能尋求橫向擴張,通過拓展勢力範圍,做大自身規模,來實現國家實力的增強,而伊朗的擴張對象,則是東邊的阿富汗和北面的圖蘭低地(中亞西南部)。
阿富汗本身就是伊朗高原在東方的延伸,而圖蘭低地與伊朗高原相鄰,地緣上被其壓制,所以伊朗的這種擴張思路,是符合地緣規律的。而最重要的是,伊朗的存在,將地處中亞板塊的圖蘭低地、阿富汗,與西亞分隔開來,如此可以保證伊朗經略中亞的過程,免受奧斯曼土耳其的直接干擾。
不過,儘管土耳其因著伊朗阻隔,不便直接介入中亞,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其就無計可施了。對中亞,土耳其有兩種辦法可施加影響:首先,在打敗阿拉伯勢力後,土耳其蘇丹得到了遜尼派的哈里發頭銜,是遜尼派宗主(起碼名義上是);其次,中亞各部落從族群劃分來看,多屬突厥語族,跟土耳其有一定淵源,土耳其能夠以此為紐帶,爭取中亞各部的情感認同。
如此一來,伊朗就麻煩了:第一,如果它延續舊有的遜尼派信仰,那起碼在名分上,它永遠比土耳其矮一等踩——薩法維王室當然不會承認土耳其蘇丹的哈里發地位,但它不認,並不代表中亞部族不認,甚至伊朗國內的遜尼派穆斯林,也有可能會被這種因素影響;其次,中亞各部出身突厥語族,既然土耳其想打族群這張牌,那伊朗也很難完全消除其之影響。這兩點在相當程度上對伊朗經營中亞構成負面影響。
這種情況下,伊朗的應對之策就是,脫離遜尼,轉投什葉派。
首先,轉投什葉,可以在國內清除土耳其蘇丹作為遜尼派哈里發所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增強民眾對薩法維帝國的向心力與認同感。
其次,伊朗隔在中東與中亞中間,當它向什葉派轉型後,西亞遜尼派本部向中亞傳送地緣影響力的通道就被攔腰阻斷。
當然,短期內,這種做法會加重朗跟中亞的隔閡,不過鑒於中亞實力有限,這種程度的衝擊伊朗還是可以承受的;而長遠看,只要經營中亞見得成效,使什葉派在當地落地生根,如此不僅可以讓中亞在文化認同上倒向自己疏遠中東,還可以通過這種教派差異,抵消中亞部族因突厥淵源而對土耳其產生的親近感,進而有利於伊朗對該板塊的消化吸收。
總而言之,伊朗倒向什葉,最根本的目的,是籍由此法,打造一套以己為主的思想文化系統,如此不僅可以穩固自身統治,還可以更好的經營中亞。
只不過,理想很煩豐滿,現實很骨感。工業文明的不期而至,打破了伊朗的如意算盤。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伊斯蘭世界整體被西方壓制。中亞也被俄、英兩大勢力瓜分。就連伊朗自己,也在英俄南北夾擊下自顧不暇,對中亞擴張同化自然也就成為鏡花水月。既然圖謀中亞無望,光大什葉派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伊朗唯有堅守所謂的光榮孤立,成為遜尼主導的伊斯蘭世界中的一個異類。
而就在這個階段,曾經輝煌一時的伊斯蘭文明,也開始由盛轉衰。
伊斯蘭文明為何會在相對衰落?為什麼中世紀稱霸海上的伊斯蘭,在人類海洋時代來臨後,反而被歐洲大幅趕超?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接下來的《地緣政治71:伊斯蘭文明因何由盛轉衰》一文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70章——解碼伊斯蘭之第7節,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原創系列文章。
薩法維耶教團本爲遜尼派蘇菲教圑,改宗什葉派。後來薩法維統一伊朗高原達兩三百年,竝鼓勵改教,不惜以兵刀「勸服」之。伊朗薩法維朝的主要敵人是羅姆奧斯曼朝,而奧斯曼朝君主身兼遜尼派哈里發,二國日常利用宗教對抗,引誘在敵國的同教派者,使之爲亂叛變,和提防迫害在本國的異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