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中有哪些常識性科學錯誤?


《火星救援》中,導致探險隊不得不拋下馬特達蒙撤離的直接原因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這場沙塵暴還將碎片穿破呆萌的宇航服並刺入其體內。

結尾時,為了給將呆萌送上火星軌道的火箭減重,火箭的頂部只用了一層布代替,理由是火星空氣密度極其稀薄,將火箭頭換成布增加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計。

既然如此,火星上本不應該出現開頭威力如此巨大的沙塵暴,刺破呆萌宇航服的碎片和內部空氣應該也很容易被宇航服的內外壓力差擠出去(據 @子瓜同志說是覆蓋在身上的土延緩了氧氣泄露 )。

後來上網看到作者或導演確實承認過這是影片漏洞之一。

====================

更新:

我的答案確實偏向於邏輯性而不是常識性,有點跑題了。

另外貼一個關於火星上塵暴問題更加權威的分析鏈接https://xw.qq.com/tech/20151126020566


宇宙中的水儲量 很豐富

什麼是水?一氧化二氫,氫和氧,是恆星的常見元素。水在星雲中的儲量,多到令人不敢相信,而由星雲形成的各種行星及天體,自然而然的,其中有很多就富含水。

以太陽係為例。且不說木衛二、木衛三、冥王星上的水,也不說慧星、小行星等數量巨大的水庫。就連曾經被我們當作沙漠之地的鄰居火星,現在也有新發現的證據表明,其有豐富的水資源,足夠地球移民(如果有的話)使用。

宇宙中的鐵儲量 非常豐富

什麼是鐵?

鐵是恆星聚變產物之一。可以說,只要有恆星,就會源源不斷的大量生產出鐵元素,而等到比如說恆星變成超新星爆發的時候,這些巨量的鐵就會被拋灑四處。有理論表明,地球的鐵核就是這樣來的,而宇宙中,這樣的行星多到你根本懶得去數。

鐵在宇宙中的含量,異常,異常的豐富。

宇宙中的燃料儲量 極為豐富

什麼是燃料?

核裂變及核聚變的原料。這兩類元素,要麼是恆星大量生產著的,要麼是大量構成著恆星的。地球海洋里的核聚變燃料儲量已經很豐富了,然而這些都是怎麼來的?不是從宇宙中來的,難道是地球自己生產的?

這種東西,在宇宙中,極為豐富。

銅,金,碳,鑽石,全部 極為豐富。

道理差不多,不贅述了。

所以,懇請各位外星人大大們,如果你們只是為了要點水,或者為了地球的鐵核,又或是為了地球海洋里的那點核燃料,甚至鑽石這種東西……

你們在太空深處隨便開發點無人行星,小行星,彗星,都一抓一大把

拜託各位不要冒著被美軍吊打的風險,跑到地球上來了好嗎?


《環太平洋》中,把船當做棍使,打怪獸打出了棒球棍揮擊的效果,實際上船體是遠遠沒有這種結構強度的,參看泰坦尼克號沉沒,尾部翹起來之後,僅僅是在自身的重力下船體就斷為兩節。


電影中的科學錯誤千奇百怪,這裡我只提一個常識性的技術錯誤:EVA(Extra-vehicular activity,艙外活動,不是新世紀福音戰士……)操作流程。

科幻電影畢竟是娛樂消費產品,不論製片方出於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忽略掉影響影片敘事節奏、令觀眾感到枯燥乏味的細節。近年的電影中,諸如《地心引力》、《火星救援》,都有不少穿戴艙外宇航服進行EVA的鏡頭。拍得跟穿外套出門似的……

艙外宇航服為了保證宇航員的正常活動,必須大量採用柔性材料以滿足靈活性,同時儘可能減重(航天器載荷成本)。這就造成了宇航服內壓力無法達到正常大氣壓值。沒有經驗的蘇聯人在進行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時,就因為宇航服在真空環境下膨脹,差點回不了艙:

1960年,列昂諾夫入選蘇聯第一批宇航員的20名空軍飛行員之一。他的首次太空行走原定在「東方11」號任務中,但是,這次任務被取消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首次太空行走在1965年「黎明2」號任務中完成,他在艙外總共活動了12分鐘9秒,成為人類在太空首個出艙活動的人。

當年3月18日,他穿上白色宇航服,首次太空「出艙」,飄出飛船5.3米,這也是安全索的最大長度。他落在飛船的頂部,在那裡停了幾分鐘,最後將自己拉回到飛船入口。

此時他發現,宇航服像氣球一樣膨脹了起來,他無法鑽進艙門。無奈之下,他只好打開閥門,放出宇航服中的空氣,將壓力降低了一些,才成功地返回艙內。

為了滿足EVA工況下的需求,當代EVA宇航服不僅有LCG液冷服,加壓/氣密層,約束層(防膨脹),還有外部高強纖維保護層等等。但即便如此,EVA宇航服內氣壓值也只能達到0.3~0.4個大氣壓,為避免出現減壓病,宇航員在出艙前穿戴好宇航服後,必須先吸氧排氮,並在減壓艙經歷12個小時左右的緩慢減壓至2kPa(入艙也要經歷同樣漫長的升壓)。目前俄羅斯的EVA宇航服內氣壓值在40kPa,美國為29.6kPa。中國EVA航天服技術參照了俄羅斯(蘇聯)標準,氣壓值也是40kPa。較美國氣壓值標準略高會相應減少減壓流程的時長,但代價是較高壓力同時也犧牲了一定的EVA操作靈活性。

蘇聯、美國的宇航服發展序列及主要指標如下:

以及蘇聯/俄羅斯擱淺的宇航服項目:

長期以來,將宇航服內氣壓提升至不需經歷緩慢減壓過程,一直是相關裝備研發的重要課題,即零吸氧排氮航天服(ZPS)。根據醫學研究結果,人可以從標準大氣壓迅速進入55~57kPa氣壓環境,而不發生減壓病。不過迄今為止只有NASA造出過兩套樣品供參觀,估計離實用還有點遠。

毫無疑問,按照《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的場景描述,主角只有一死。

事實上減壓前的準備周期往往要達到十幾甚至二十幾個小時甚至更長,且不說要做EVA任務內容的前期籌備計劃,僅是穿戴艙外宇航服就極為麻煩。以中國為例,「艙外航天服啟封共分為21個操作單元,僅『解開艙外航天服包裝物』就包含了12個大步驟,每個步驟又分為10多個動作」。

我們來看看中國宇航員出艙的操作流程:

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員選拔訓練研究室主任吳斌告訴記者,出艙活動分為4個階段:在軌組裝、檢查與訓練段,出艙準備與過閘段,艙外活動段以及返回過閘段。其中最長的是第一階段,歷時14.5個小時;最危險和最難的,則是艙外活動段。

在這4個階段中,航天員要經曆數百個步驟,其中有8個關節點尤為重要。

關節點一:穿衣,即首次在太空中穿上艙外航天服。飛船發射時,艙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軌道艙壁上的,因此航天員首先要啟封服裝,然後把各部分組合成一件完整的艙外服,再把凈化器、氧瓶、電池、無線電遙測裝置等可更換部件裝上航天服。

在「鑽」進服裝後,還要對服裝進行尺寸調整、氣密性檢查和全性能測試,一切正常,這才算「穿好」了艙外服。在「穿衣」的過程中,兩名航天員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時,另一人讀操作手冊並進行確認,以確保所有操作萬無一失。

關節點二:在軌訓練。穿上艙外服後,航天員進行移動和各種模擬操作,以體驗失重狀態下移動和操作的特點——畢竟,地面上用於失重訓練的水槽,並不能提供真正的失重狀態。同時,航天員還要找好開艙門的位置和手腳的著力點。

在大約100分鐘的在軌訓練中,航天員要把整個在軌準備和艙外活動預演一遍,以進一步熟悉出艙程序,但運動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間運動病。這些工作結束後,2名航天員將進行幾個小時的休息。

關節點三:搬家。神舟七號的軌道艙既是航天員的生活艙,又是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過渡」地帶即氣閘艙。因此,在進入第二階段――出艙準備與過閘段後,航天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軌道艙里不能耐受低壓的物品轉移到返回艙。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飲水嘴、尿液儲箱管路、手持攝像機、醫學檢查用的血乳酸儀,等等。

當然,在「搬家」完成後,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門必須關上,否則,返回艙也成了真空、低壓的「太空艙」了。

關節點四:泄壓。航天員再次穿上艙外服後,需要檢查服裝和艙對接系統的狀態及氣密性。在艙外服加壓的過程中,軌道艙慢慢泄壓。軌道艙氣壓泄至3千帕時,艙外服與飛船的氣液組合連接器斷開,服裝轉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卻。此時,艙外服里的壓力是40千帕——這是人體能夠承受而又保證靈活性與氣密性的壓力值,軌道艙則逐步接近真空。

關節點五:開門。軌道艙氣壓降至兩千帕左右,就可以開門了,航天員進入第三階段――出艙活動。在太空中開門,講究不少。首先是解鎖,然後拉著艙門的手柄把門開到60度。等到艙內外壓力平衡了,再把門完全打開。碰上打不開的情況,就得用一個類似於撬杠的工具把門「撬」開。打開門、出艙之前,航天員還要給艙門罩上一個保護罩,以防止在出艙過程中發生剮蹭。最為困難的是,航天員始終需要用一隻手固定身體,上述動作都是單手來進行的。

關節點六:出艙取實驗材料。頭先腳後,是航天員出艙的「標準動作」。按照計劃,出艙航天員半個身子探出去後,首先要對著推進艙上的攝影頭「打招呼」,然後取下放置在軌道艙外壁上的固體潤滑材料,遞給艙里的航天員。固體潤滑材料是在飛船發射前安裝在飛船艙壁上的,至航天員出艙取回時,材料預計共在外太空暴露40個小時以上。國外經驗表明,暴露40小時以上即可獲得試驗效果。

關節點七:太空行走。實驗材料遞入艙內後,出艙航天員將沿著軌道艙壁行走。他身上有兩條安全繫繩與母船相聯,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艙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繫繩的掛鉤,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變位置――對於太空行走,掛鉤嚴格的交替換位,是一條最最重要的「軍規」。

在失重的環境中,身體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發力點。因此,航天員只能在安全繫繩掛鉤的幫助下,通過手在飛船艙壁把手上位置的改變來實現身體的移動。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是太空漫步,不如說是「太空漫移」。

關節點八:返回。與出艙相反,航天員在進入軌道艙時,採用腳先頭後的姿勢。接下來,又是一系列與出艙相反的程序:關艙門,軌道艙復壓。直到軌道艙內壓力恢復後,航天員才能慢慢脫下艙外服。

等到軌道艙與返回艙壓力確認為一致後,兩艙之間的門被打開,出艙活動全部結束。屆時,神舟七號的3名航天員,一定會擁抱在一起慶祝勝利。

——《神七航天員出艙全程詳解 關鍵的8步驟》

人類現有技術就是這麼挫。以為出艙活動跟穿外套出門一樣,上衣一套,褲子一蹬,頭盔一扣,推門就走,那只是製片方美麗的扯。不過想來如果在娛樂作品中考究這麼多「無聊」細節,觀眾一定鼾聲一片。


科技越發達,大規模戰鬥越偏愛視距內,小規模戰鬥越偏愛冷兵器。

同時相映成趣的情況是,越是不打全面戰爭的電影,越是喜歡渲染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力(終結者,守望者);越是開打全面戰爭的電影,越是喜歡直接視距內炮/槍擊和近身肉搏……

另外類似的情況是:

連地球都沒飛出去的人類文明,動不動面臨AI反叛危機;

滿宇宙開戰的星系文明,飛控/彈道計算機還不如人腦好使……

這技能樹也是歪的沒邊了。


攻殼機動隊里的進(xia)化樹。

原作者:果殼網ent


1,慣性,好萊塢電影習慣忽視慣性。

如果考慮慣性,那麼好萊塢的很多經典橋段就很搞笑了。比如快銀火場救人,那不是救人,那是在幫他們更快的死。

而且考慮到我們人體內部器官也是有動作的,那托尼屎大顆的盔甲便不能保護他的內臟,各種超機動以及撞擊肯定會對他這個普通人造成致命傷。

舉個例子,比如鋼鐵俠1中這個展開擋板加反推來瞬間甩開F22的動作,超大的過載足以讓他大腦充血失去意識了。

劉慈欣在三體中對慣性很尊重,給飛船設計了深海模式。如果鋼鐵俠盔甲也有深海模式,那我會更粉他。

2,壓強,好萊塢習慣性忽視壓強。比如,蟻人在對對手進行高速撞擊的時候,會在很細微的面積上施加很大的力量,真正的效果是像一枚子彈一樣穿膛而過,渾身見血,而不是把人撞倒。

3,材料結構強度。這個太多了,比如浩克抓著坦克炮管把坦克甩出去,真實效果應該是炮管被拽出來,而坦克紋絲不動。這些不叫科幻電影,叫超級英雄電影。科幻電影是指,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太空漫遊,她,之類的。


反派都是學畫畫的尤其人體畫的最好

100發能畫出抽象1000發能來個速寫


普羅米修斯2裡面的,登陸陌生的星球竟然沒有嚴格的檢驗檢疫程序,下飛船竟然就直接摘頭盔。要知道NASA登陸火星都在考慮以後要不要對飛行器消毒防止生物污染!船上包括船長在內的一幫人怕是都石志樂!


其他不說,老公是農村的,看到火星救援種土豆環節覺得太浪費了,一般是切2或4,但土豆上每個芽都可以種的,所以他一個植物學家應該知道能切8-10塊種的。


我說個比較常見的錯誤吧,不光出現在科幻電影中。

很多電影內涉及到皮下藥物注射,特別是批量注射的鏡頭時都會出現這個東西:

來一個扎一個,注射效率極高。

如果我告訴你這玩意兒是給禽類畜類用的你信不。

各位編劇導演,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丟人,你整個給畜牲打葯的東西給人使那算什麼鬼?去醫院打過針的都知道,整個皮下注射過程大致為:

護士核對患者信息核對醫囑與藥物信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藥物;利用沾有液體消毒劑的棉簽對注射部位進行表面消毒;將注射器刺入注射部位;推入藥物;拔出注射器,完成注射。

注意到沒有

注意到沒有

注意到沒有

很多電影為了圖省事,對注射部位進行表面消毒的步驟都給省了。

雖然表面消毒的動作看起來不起眼,但對預防破損部位感染是有很大幫助的。

這才叫犯常識性錯誤呢。


血清注射後過不了兩分鐘就滿血復活。

口服藥物不需要經過代謝瞬間藥到病除。


某些電影,如《星際迷航》什麼的,星際大規模旅行是很正常的事,就像現在坐火車;碰上巨型蟲子,居然在用打不完子彈的衝鋒槍,連個迫擊炮都沒有,空中支援也沒有,這是回一戰前了嗎?


必然是&<環太平洋&>啊……聽說裡面的怪物進化了億萬年,就為了奪取地球……

巴特,被地球人研究了幾十年的機器人打敗了,

就這情況,你還是別進化了……特浪費時間,直接認輸吧……

機甲:社會社會


快銀速度2000m/s,奔跑中可以把鋼筋鐵骨的機器人撞個稀爛而自己毫髮無損,卻被500m/s的子彈打死。

快銀在《復仇者聯盟 2》中可以在飛奔中打破機器人,為什麼承受不住子彈?www.zhihu.com圖標


在各種影視作品裡都有的

a跳下山崖,b不舍a也一同跳下

b在空中追上了a,並抓住了她的手(觀眾感動得稀里嘩啦)

ab成功落入水中沒有死亡


下面寫了很多,但總結起來就是:科幻電影永遠要受制於觀眾的認知,妥協觀眾的口味。只要觀眾認為不合理的,無聊的,無法理解的,哪怕再符合常識和邏輯電影劇本也不敢寫。所以科幻電影的本質就是在現實基礎上瞎搞一點,對未來的預測基本沒有靠譜的

1、不管多遠的未來,人類的服飾和髮型永遠跟著電影拍攝的時代走,建築和傢具的設計也是一樣。80年代拍攝的異形2里人類都開始搞星際殖民了,辦公室還是80年代的棕色真皮沙發,黑色有線電話,巨大的電腦顯示器,人類穿著黑皮夾克,燙著爆炸捲髮,說著80年代的流行語。反過來普羅米修斯明明是異形2的前傳,裡面卻全都是2010年以後流行的極簡化設計風格。從沒人認真想像過幾百年以後的流行趨勢是什麼

2、同一個星球的外星人只有一個國家。基本沒見過哪部科幻作品裡的外星像地球一樣有200多個國家和巨大的文化科技差異的,大概是導演和編劇認為把每個外星球當做一個種族或國家處理比較好,如果電影涉及到三四個星球,每個星球上還有一百多個國家和種族的話信息量太大,但事實有可能並非如此

3、因電影受眾而限制了劇本想像力。比如人工智慧題材的電影,人工智慧必須是不理解複雜情感的冷冰冰的樣子,從沒人想像過發展完全的人工智慧,有同情心,有包容心,有同理心,善良,寬容,有複雜情感。只因為這種人工智慧形象不易製造劇情衝突,不易引起觀眾共鳴,所以所有人工智慧電影展示的都是人工智慧半成品

4、不管多麼遙遠的未來,影片中的人類總要遭受電影拍攝時代人類的困擾,比如異形和異形2電影中的未來居然沒有中控室和攝像頭,人類永遠不知道異形的位置。如果2015年再拍一遍異形2,導演肯定會加上攝像頭和監控室,這在80年代還不是常識但現在是常識了,現在隨便一個野雞寫字樓里都有攝像頭覆蓋了你跟我說幾百年後的太空殖民地建築里沒有?而幾百年後肯定有比當代攝像頭更高級更可靠的監控設施,但我敢肯定科幻電影里很難設計出來,即使設計出來了也很難讓觀眾理解,所以肯定只是當代監控系統的強化版

5、電影中未來人類的科技樹總是點歪。現實中有些科技會發展的很快,比如航空航天,軍事或通訊。但有些東西幾百年幾千年都不會有太大變化,比如我們現在穿衣服的材料和總體樣式還是幾百年以前的。吃飯用的餐具也沒有變化。自行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原理和總體造型也基本沒變

但很多科幻電影裡面,為了營造氣氛卻率先革新了那些在現實中本應發展很慢的科技,比如自動系鞋帶的鞋,自動穿上的衣服,懸浮滑板,自動喂人吃飯的機器等等。而那些本應該突飛猛進的科技卻停滯不前,比如手機或各種通訊裝置的信號範圍,全球聯網系統,以及設備和系統的可靠性等等

6、未來大都是可怕或絕望的。從沒有影視作品塑造過一個可以造福全人類,解決當下大多數問題的未來,而僅僅是把當前社會矛盾換一個虛構未來環境里展開。不管多遠的未來,矛盾永遠圍繞能源,種族歧視,人權,平等,人口危機,人工智慧這些當代社會熱點問題展開,就沒人想過幾百年後這些問題會隨著發展自動消失么?就好比幾百年前如果能拍以21世紀為題材的科幻電影的話,矛盾肯定是圍繞世襲制度,邊境衝突,宗教,女巫,新大陸等問題

7、外星人擁有和地球人類同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彷彿全宇宙都達成統一認知,善良,分享,助人,同情心,溫柔,團隊精神等是優秀品質,而貪婪,自大,獨斷,惡毒,散漫等是惡劣品質。但我個人認為這只是導演編劇為了推動劇情而做的處理,從沒有人考慮過地球上不存在的,獨特奇妙的價值觀

8、影視作品中外星球上生物多樣性遠遠不夠,且外星生物永遠是地球上生物的東拼西湊,設計師沒那麼多美國時間去給每個星球設計合理的生態系統。相比之下外星植物的存在感更低,因為電影觀眾普遍對植物缺乏了解且不感興趣

9、只要不是恐怖片,人類不會滅絕。在電影中,不管遭受什麼災難,面對多麼強大的外星敵人,人類都不會滅絕

10、外星人進攻地球的方式根本就是地球上人類戰爭的翻版,毫無創意。黑白電影時期基本就是飛船在地球上降落然後動手殺人。後來跟著現實戰爭一起出現了空降部隊和航母,但大都會被地球軍隊擊退,或被主角發現致命弱點擊退。感覺外星部隊除了飛得遠一點之外和地球部隊沒什麼區別,就不能再有想像力一點嗎?比如把月亮切一半扔到地球上,或者用精神力把全球人類自爆掉。或者邏輯更合理一點,都能飛到地球來了,軍事力量還不能吊打地球嗎?好比現代美軍和原始人開戰還有可能輸嗎?也許有人想過,但拍齣電影來肯定沒票房,電影必須給人類掙扎反擊的機會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快銀救下一學校的那個經典場景……變種人果然皮糙肉厚……

其實包括閃電俠(劃掉),快銀(劃掉),超人。這種超高速「救人」法根本就是原地火化……你們人類對摩擦力的力量一無所知

看評論區說閃電俠有神功護體(神速力)所以沒事,感覺一下科學了很多!!!(大霧)

快銀好像也很科學嘛!!!(大霧)

其實超級英雄電影嚴格來說不能算科幻片吧……只是說起電影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

另外不算摩擦,瞬移般的加速度對於沒有牛頓之神速力和愛因斯坦之時空扭曲能力的普通人來說……那不是原地爆炸……

我看到其他回答似乎對把一些電影拿出來當做科幻電影這個事十分僧氣氣。嘛,其實這個也沒啥好爭的,很多遠古時期的電影或者劇本,導演確實想要加入「科幻」元素,想讓故事說得通(我記得星戰當時的定義都是科幻電影……),其實當初很多所謂的「硬科幻」作品現在看來也十分魔幻……要怪就怪9年義務教育,普羅大眾的姿勢水平提高了,奸詐的人類不好騙了吧!!!(大霧)

我覺得這些所謂的「軟科幻」作品,現在已經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科幻作品了吧。畢竟人類已經變的機智,不好騙了呀!!(大霧)


說一個鋼鐵俠的

美隊三里,小黑被幻視的激光誤傷,戰甲失去動力,從高空墜落,結果跌了個雙腿癱瘓。

再回想十年前,第一代紅黃相間的mk3戰甲,在天上高速飛行時,被坦克直接命中,急劇下降,沒有任何緩衝,在地上砸了個大洞......然後灰都不拍,迅速站起來給了坦克一導彈,看來鋼鐵俠這防禦技術退步了啊。

(首先先大家的這麼多贊,然後希望不要再給我補習漫畫知識了,我只是單純的吐槽一下,如果你想聽什麼漫畫故事,我可以令開回答給你講)


獨立日裡面,地球人寫的代碼能黑了外星人的母艦的操作系統?


推薦閱讀:

iPad 可以怎麼樣幫助殘疾人?(挑戰篇)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視頻里的我是假的
你為什麼不買 iPhone 6?
HTC 為什麼衰敗?
產品運營的數據分析是怎樣的?需要用到什麼工具?

TAG:電影 | 科幻 | 自然科學 | 科技 | 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