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善心做善事怎麼講?會如何?


你是不是存善心做的善事跟別人沒關係,只跟你自己有關係,呵呵……不存善心做善事,自己就憋曲唄。我遇到過到一個女人,她替她女兒來諮詢,因為她女兒五、六歲的年紀,一到晚上幼兒園放學的時候就抽風,準時準點,她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自己又是學佛的,所以就認為是有什麼鬼神附體。

來見我,她跟她的同修一起來的,說起她的丈夫在半年前肝癌去世,去世之前和之後都沒有見過自己的女兒,所以她認為是孩子的父親來找孩子了。她的同修問我:「萬老師,你說她家男人吧,是一個特別好的人,怎麼會得這病呢?在道場里,沒有任何人說他不好,人人都說他是好人。按理來說,好人應當有好報啊,為什麼會得這麼個病呢?」

我看看她,毫不客氣地說:「因為他的好是裝的,是假的,他在外面很好,對每個人都好,心裡憋了一肚子的氣,回家就欺負他老婆,他把對所有人不滿全撒在他老婆身上了。」

在場的兩個人驚呼,沒想到我第一次見她們,可以準確地說出她丈夫的脾氣秉性。

就是這個男人 ,他有多麼暴力呢,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他堅決地拒絕見自己的女兒,他以為那是愛,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卻正是這種無知,給了孩子極大的心理創傷,孩子不知道父親去世了,她以為父親拋棄了他,所以每一次見到幼兒園的小朋友被爸爸接走,孩子就生氣,火氣就上來了,然後半年以後,開始控制不住地抽瘋。

明白?你假裝善良,沒有除了你自己和你至愛的親人之外,沒有人會受傷。呵呵……我還見過特別落魄的人跟我說他如何地善良地幫助別人,捐了多少錢……那有什麼意義呢?你以為別人不知道,會被你的行為欺騙,但是你騙不了自己的心。

所以善良就是善良,不要偽裝善良,心惡而做善事不可能會有好結果,頂多鬧一個欺世盜名而已。苦還是得自己受著。


瀉藥,要從佛教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引用很多經文,可是我又懶,所以就按自己記憶說下,有錯誤的話請指出。。。

何為不存善心行善?從字面理解的話分兩種情況討論:1、存噁心行善。2、只行善,內心卻沒有行善的念頭。

佛教講因果,種善因得善果。可是為什麼同樣行善,有人是功德,有人是福德,有人什麼都沒有呢?

漢傳佛教有個概念,叫阿賴耶識,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會在阿賴耶識裡面留下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就是因,當條件成熟後,種子會現行成為果。那麼就此題討論下三種行善留下的種子。

1、懷著不良的目的,存噁心行善。

這種行為種下的種子叫做「有漏種子」。什麼叫有漏?佛教講「漏」就是煩惱。是對無常的執著,懷著某些目的去行善,希望行善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這就是對無常的執著,這種執著就是漏。有漏的善行種子會不會有好報呢?有。佛教里的因果不會好壞相抵,而是好有好的果報,壞有壞的果報。善行會有好報,可是相對的你種子中的惡念也會有惡報。比如餓鬼道地獄道中的鬼王,雖然是墮惡道,但是因為福報,所以還是比其他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好一點。又比如魔王波旬,曾經供養辟支佛一碗飯所以得升欲界天主,可是由於心不存善念,終究還是會墮入地獄受苦。只要是有漏的種子,那麼果報必定是有漏的,有漏的果報還是在六道之中,脫離不了輪迴。

2、存善心為善。

心惡行善是有漏的,那麼心善行善是不是就是無漏的呢?很遺憾,也是有漏的。這裡說一下,阿賴耶識不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第八識染污的表現,染污是指覆蓋了真如本性,染污不是污染,善和惡一樣都是染污。只要是無明未破,還是會升起煩惱,無論你行善還是行惡,有煩惱就是有漏,就是有漏皆苦,就是出不了六道。佛經中說「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無明升起,十二因緣就升起,十二因緣升起,就是苦蘊。雖心善但還會執著,遇到力所不能及之事還會煩惱,善行也是緣起法,也是無常法,前面說了對無常的執著就是有漏。可是心善行善的種子畢竟要比心惡行善好,福報大的甚至能成為轉輪聖王。

3、只行善,內心卻沒有行善的念頭

這個境界就是佛提倡的境界了,即不住相。因為內心不起念,沒有慾望,所以不會再有煩惱,這個行為產生的種子就屬於無漏的種子。無漏的種子生成的就是無漏的果報。也就是佛教的追求。但是這個境界要求非常的高,是佛對菩薩的要求,就像金剛經中說的「無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最終達到「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


舉手之勞,與人方便。這是有修養,有德行。


觀察一個人可以通過四個方面,五官長相,神色形象,行為造作,動機目的。動機不正的善事也是惡。有真善,假善之別。

無論任何善事都是建立在自利利他的基礎上,自利才能更好的利他,自己有實力才有能力幫助更多人。一個貧民百姓幾乎是沒有能力,精力做善事的。但是奉獻利他的行為與心態應該有。

俗話說:有錢幫錢場,沒錢幫人氣。一個人有服務大家,幫助大家的心地行為,在服務的過程一樣會獲得自己應用的收穫與成功。心態決定境界,行動體現作用。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這是好事啊。

我猜題主的意思可能是說,假如人為了得到好報而做好事如何。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所有人都為了好處而做好事,世界的風氣會越來越好,人越來越善良。

所有人都把仁義道德掛嘴邊,世界上就會充滿偽君子,假道學。

作為做好事,是對他人有利益,理應得到獎賞,即便是出於噁心,但也有善的果。

傳統上好像說,一個人是否孝順, 不看他的行為,而看他的心理。否則,寒門就沒孝子了。

一個人是否作惡,不看他的心,而看他的行為。假如一個偽君子,能偽一輩子,那就可以把他當真君子看待。


閻王殿前有云: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不存善心做善事。那不存噁心,存善心幹壞事?不存善心做善事比存善心啥也不幹的怎麼樣?

《詩》雲,不愧於人,不畏於天。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你要是心理素質過硬,也能逃避刑罰處分和社會道德譴責,那殺人放火也做得。做善事不一定就有好事,做壞事不一定就倒霉。會如何?不知道。畢竟天命靡常,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呀。


業有身口意三種,不存善心做善事,會感得相應的三種業力帶來的不同果報


不存善心?那是什麼心?噁心?

我都是無心行善,率性而為!


一種是無意中的,為了自己方便,掃清門前雪,也使過路人獲得了方便,或者有意獲取聲譽而捐款修路等。另一種是知道善心、善行只是現象,沒有實質而仍然做善事,類似於謙虛的認為自己不是善。

前一種有福德或部分福德,後一種有功德。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栗可當萬鍾之惠;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菜根譚&>&>

【譯文】

一個布施恩惠的人,不應總將此事記掛在心裡,也不應對外宣揚,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即使是一斗小米的恩惠,也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財物幫助別人的人,如果總在計較對他人的施捨,甚至要求別人予以報答,那麼即使是付出萬兩黃金,也難有一文錢的功德。

故意為善不是善,是要發自內心地做善事,並且不留痕迹,這才是真的存善心!

我們很難估量做善事對一個人生命價值的影響。也許我們此時的付出不會立刻有回饋,但是這份付出自會在別人心中留下感恩的種子。這顆種子此時不會萌芽,但終有一天會綻放花朵,飄香千里。

生命需要我們做的是敞開心扉愛他人,真誠地愛他人,去寬慰失意的人,安撫受傷的人,激勵沮喪泄氣的人。至善無痕,讓施與心像玫瑰花兒一樣散發芬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善與不善於我不過舉手之勞,對他人也是一種幫助。


存什麼心是從自我來說的,所以會主動招感果報,果報是果。善行還是惡行那是對別人來說的,無論你做了什麼,只要別人認為對他有利,他就會感激你,回報你,回報就是報。我們存善心做了認為對別人有益的事情,但是對方卻不這麼認為,怎麼辦?你的好心會有好果,你的善行未必有好報。因為善不善我們說了不算,對方說了算!心果行報兩條線!


不結善緣,不種好因,不得善果。


不存善心做善事,這是什麼狀況啊?

被逼捐?被脅裹?被道德綁架?

這頂多是非自願性的善行,但也是善行啊!


推薦閱讀:

婦產科醫生做墮胎手術是在幫人殺人?
有沒有類似《彗星來的那一夜》的電影推薦?
「諸法空性,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這個說法正確嗎?
幫助弱者是幫助壞人嗎?
怎樣理解因果和功德?

TAG:佛教 | 事情 | 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