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元首及政治人物是否適宜用化名(類似 stage name)出現在公眾面前呢?

那個……我問的是「是否適宜」,不是「案例」。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算「姓名」「禮儀」這一範疇,結合政治舞台的特殊性,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研究。

假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某某局長、某某部長或委員長,其實用的是化名,這是否適宜呢?


切?格瓦拉(原名埃內斯托·拉斐爾·格瓦拉·德·拉·塞爾納)


李雲鶴太封建,藍萍太小資,還是江青同志這名字最紅最專。


你說的是列寧吧?


之前的答案里舉的例子是出於稱呼方便和革命需要吧,好的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對於公眾來說,化名的需要是出於尊敬讚頌還是批評調侃?如果是尊敬讚頌,稱呼金正恩是朝鮮人民的太陽對於朝鮮人民是適宜的,如果是批評調侃,那麼天朝網名稱呼大將同志為「三胖君」也……

==========================修改分割線=====================

看完修改後的問題目測也就自己不是純案例了,重新解一下題

化名:在於使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名字

藝名:在於使別人容易記住自己的名字

因此這裡就有了所謂不使用本身的真實名字而改為使用別的名字,並以此伴隨自身政治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

延展一下之前的觀點,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絕對的,縱使對大多數人有益,也一定對某些人無益

,因此總體上來說「是否適宜」最先的判據是:這個「政治舞台上使用的名字」是不是使用者本人所起。如果是,那麼對使用者本身想必是有益的(誰會用個嘲諷自己的名字去損毀自己的政治生涯),作為這個名字的直接也是最大所受影響者來說,應該是適宜的,反之,隨後的判據就還要再看他人給此政治人物所起的名字是尊敬讚頌還是調侃批評,然後做出判斷

題主想知道可能是是否有某政治人物實際上政治上使用一個名字而生活中使用另一個名字,也就是開會時叫某某某,而身份證上叫某某某。這裡想說剛建國時或許有,而建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情進一步規範,在中國這種政治環境下(或許其他國家政治環境也不允許),一個人不可能始終用與自己身份證上不符的名字去實踐自己的政治生涯。而剛建國前後可能存在個別某些因為政治需要而改名或化用某名,以前在《領導文萃》上看過一篇文章是介紹幾位開國將領改名的趣聞,有些沿用了自己的本來姓氏,改變了自己的名,而有些乾脆姓名都更改了。具體上有多少人是這樣沒有一個確切統計,但有兩點應該是肯定的,

1、他們在改名後大多都使用同一個名字,也就是政治生活上使用相同的名字,至於原因我想還是應該跟戶籍制度有關係;

2、單就這一情況而言,使用這些改過的名字是適宜的,因為他們中大多數在特殊鬥爭時期的一些貢獻是伴隨這些名字作出的,好比軍功章一樣,是褒獎,是適宜的。

因此綜上所說,廣義上這種做法的適宜與否要具體看影響,有些適宜有些不適宜,

而狹義上,也就是題主敘述的那種情況,按照我個人的看法是適宜的。


你們在說李得勝、胡畢成、史林嗎?


建國的ZG領導人哪一個是原名啊

隨便貼幾個

鄧先聖,秦邦憲,朱代珍,周翔宇,陳世俊,薄書存,劉伯堅,粟多珍,陳庶康,張宗可,黃敘錢,陳建相,蘇鑄,林祚大,李雲鶴,賀桂圓,高崇德,董賢琮,傅懋恭,彭得華,林祖涵,徐象謙,聶雙全,張應皋


你覺得伍豪同志怎麼樣?


哪些領導人子女沒有隨其姓,基本就是用化名上的台吧


推薦閱讀:

新威權主義可以為改革爭取時間嗎?
荀子的「國妖」論|城與邦
《大護法》影評:人與非人的故事

TAG:政治 | 姓名學 | 國家元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