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後無中華」。清朝女真族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究竟對中華民族有多大的影響?
女真統治中國兩百多年,對中華民族到底影響有多大?特別是思想與文化方便。
剛才看到了這個題目《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華夏文明的淪喪》。心中不禁疑惑,不知閣下所說的「華夏與中國」到底是哪個「華夏與中國」。若從地理上講,南宋居江南一隅,縱然我是個徹徹底底的「宋蜜」,我亦不敢說她是一個大一統王朝。
古稱華夏乃是一名詞,《說文》有言「華者,榮也」「夏,中國之人也」,而《春秋左傳正義》講「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故說「華夏」者原非地理概念,而後人之謂華夏則多指代河洛地區。所以所謂「宋亡以後無華夏」之論在地理上是不成立的。從歷史傳承上講已是如此。華夏者,非種族之謂。昔五帝禪讓,豈論種族乎?就算不講上古時代,自有文字記載的商周說起,周本西戎,伐商之後更是不承舊都,遷至鎬京。如以吾等之論,周始,華夏以亡,伯夷叔齊實為華夏之最後遺民,而首陽山乃是爾等最應憑弔的地方,何待南宋與崖山乎?當然閣下亦可說周為商之諸侯,當屬我華夏之民。那好,我們把時間再往後推,把目光從鎬京轉向洛陽。311年洛陽淪陷,別看攻陷她的是一個叫劉淵的人的部隊,而且這個勢力的番號還叫做「漢」。但這劉淵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匈奴貴族啊!連「漢」這個名號也是因為漢朝曾嫁公主與匈奴單于,故自稱漢之外孫(大漢很鬱悶,先是一個不知從哪來的皇叔,又蹦出來一個隨娘姓的外孫)。而後二百餘年裡,中國北方完全有少數民族政權控制,河洛也一直被控制在這些所謂的「異族」手中(當然,這些古老的民族早已與當地漢人互相同化,他們的血脈就流淌在今天漢族的血管中),只有極少的瞬間里,所謂的「華夏正朔」才將它們控制在手中(比如洛陽曾經被古往今來第一BUG陳慶之解放過)。由此而言,依諸君觀點,華夏與中國都不知亡了多少回了。更何況楊堅曾仕北周,大唐皇室本就有鮮卑血統,而五代之中後唐和後晉那根本就是由沙陀僱傭兵們建立的。中國之亡,哪用得著拖到宋朝啊。
也許諸位還會爭辯:「我們所說的華夏,是華夏的文化宋以後斷了的是華夏文明!」如果各位真的作如是想,我真的要以頭搶地爾了,當然不是出於布衣之怒,而是出於對諸位狹隘的心理,和淺薄的見識的驚訝。我雖不才,尚知孔孟尚仁義,墨家行兼愛,楊朱唯貴身,老莊好無為。尚仁義者必寬厚,行兼愛者必親人。願貴身者須避害,好無為者知無形。真寬厚則視人如己,真親人則待人如至親,真避害則視人如無物,真無形則不知人之所謂也。所以以我之見,先哲之言中未嘗強調華夏之貴,夷狄之賤。反而是講「有教無類,推己及人」。更重要的是,我以為所謂文明都是流動之物,此時之文明比異於彼時之文明。無高低貴賤,解釋因為特定的歷史和經濟條件形成的。漢武帝時董仲舒做《春秋繁露》豈同於孔孟?正始年間王弼作《老子注》,向秀作《莊子注》豈同於古人?所謂文化,乃是眾多主觀思想之集合。如同大河一般,不斷的吸收,不斷地孕育,直到流向更寬廣的領域。他的生命力決不會因為某些地方的陷落或某些個體的消亡而毀滅。古埃及消失了,但是希臘的雕塑之中仍然充斥著來自東方的對稱之美。羅馬帝國崩潰了。但《十二銅表法》的光芒仍閃耀在各國拍的憲法中。維京人沉寂了,但《魔戒》中卻隱藏著《尼伯龍根之歌》的影子。君士坦丁堡陷落了,但象徵著東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卻驕傲的翱翔在了克里姆林宮的金頂上。這就是文化。它是一種傳承,一種融合,是一種蔓延著的思緒,是人類對前途的共同思考。就回頭再看看我們自己,我們之所以傾心於唐宋,在夢中回憶著大明宮巍峨的宮闕,宣德門前熱鬧的街市,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物質的富饒,而恰恰是他們的從容與開放!每一個強大的文明,都絕不會固步自封。讓自己一成不變。唯有包容與進步,才是發展的永恆旋律。而過於關注所謂的「華夏」則是一個異常危險的信號,過去的歷史中,人類浩劫的導火索往往就是極端而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短視的政治狂熱。如二戰,如文革。一篇高中時期的舊文,看著稚嫩的自己,覺得真好我們是中國人,繼承了五千年中華土地文化的後裔。有人說我們清後失去了氣節,那我們怎麼擋住了日本人,打退了美國人。
說我們宋亡了之後失去了風骨,一代一代文學家,科學家做到了五千年都沒有達成的中華古文明科技樹之巔再推上新層次。
我們花了100年的血汗證明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們中國人還是你大爺。可是老是有些人喜歡說明亡之後如何,宋亡之後如何。這些可笑的言論不過是表達看吧,不是我無能,是中國無能!這是一個中華民族締造的共和國,沒有理所當然,我們的締造者告訴我們缺什麼就去補什麼,丟了什麼就去找回什麼。不要吧無能歸罪於是哪個族哪個王朝做的孽,我們沒有核武器,我們沒有共和國,開國先烈拚命去締造,上一代的才俊發瘋一樣的去發展,現在我們什麼都有了,這一代的廢物就開始鼓吹我們缺了文化,缺了精神。要找自己拚命去找,這就是中國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朝天闕!利:
1、東北地區成為中國法理領土,滿清功不可沒
2、由於少數民族統治的原因,其對漢人傳統文化的打壓使得滿清統治者更願意吸收西方理念,西方工業、民主理念、民族主義、共產主義等先進理念在滿清統治時期由於知識分子沒有太多文化優越性,反而更願意去接受。
3、清朝的民族融合使得現在的中國民族政策更寬容,避免了因民族問題導致分裂。如果漢人政權的自然發展,由於唐朝民族政策導致的災難性結果,無論宋明的民族政策都相對殘酷一些,拒絕多元化。
弊:
1、兩百餘年的奴化使得漢人失去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華夏之名,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體現出了很高的民族自信,然而滿清的統治使漢人丟失了這樣的民族自信。
2、文明程度低的漁獵民族征服了中原,有清一朝,中國失去文化科技的創新能力,在歐美迅速發展的時代,一向領先於世界的中國原地踏步甚至後退。致使了中國的落後。
3、滿清為了王朝的延續,「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靠著賣國強行續命50年。致使中國窮困,缺乏思想文化基礎的中國在滿清之下的幾次改革嘗試都失敗了。給中國帶來了100年的苦難
2018年1月29日14:23:29更新
我直接在原答上將這些解釋放上,請不滿的人至少理解內容了以後再辯駁。
關於幾點利的解釋。有人沒有仔細看題,我說的利不是指滿清統治者在統治中國的時候做到的正確決策,而是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看滿清統治時期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中有利的一部分。
1、滿清統治時期滿清以建省等手段實現了對新疆、西藏、東北(除遼東關內)、台灣、內蒙地區的直接統治,而不是大明時期的羈縻性質的統治,這就創建了法理。大明王朝對於這些邊疆部落政權並不能構成實際的統治。事實上如果以明時期對邊疆地區和政權的統治形式被侵略,經過了解放之後東北、新疆、西藏、內蒙地區很可能在近現代民族國家行程的潮流中成為一系列獨立國家。
以東北為例,
明代在全國設置十五個省級單位,包括:北直隸[1]、南直隸[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262077/answer/305777664、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共十五個省級單位,為明朝穩定的統治區域,稱為「兩京十三布政司」(注意:明朝與今名稱雖大部相同,但所轄地域有相當差別,不宜以今天的行政區划上溯);另外,明朝在1406年至1427年間曾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後被廢;南明時期,延平郡王鄭成功在台灣設立承天府,下轄天興、萬年二縣,另設澎湖安撫司,號為「東都」,後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於承天府之上再設東寧總制府。
注意,十三布政司裡面可沒有東北。
誠然,滿清對中國的統治有諸多弊端,這也是我討厭滿清的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滿清作為漁獵民族征服中原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清朝奠定了當代中國版圖的基礎。這是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是清朝統治產生的結果,這和滿清統治的好壞沒有關係。
至於法理有什麼作用,法理就是在我有實力甚至是沒實力的時候有權力提出這塊地是屬於我中華民族的。你說法理有實力才有用,WW2結束時波蘭有實力嗎?但是波蘭依靠法理復國了,因為對於大波蘭和小波蘭地區的法理,波蘭民族有權在這塊地建國,所以美蘇戰后角力才會重新把波蘭獨立出來,哪怕蘇聯吞了波蘭的部分東部國土,波蘭也從德國西普魯士的割讓上拿到了補償。
如果沒有滿清對於東北的直接統治,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後沒有入關而只是在東北建國並繼續以傀儡國的形式依附明朝,那現代就有一個合法的滿洲國甚至是滿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存在於東北。現代中國就像當今對於外蒙沒有領土要求一樣對於滿洲也不會有領土要求。
2、天朝上國和漢民族的民族優越性完全是兩個概念。滿清以天朝上國地大物博將外國人視為蠻夷,而漢民族是以漢民族的文化深度將華夷之分深化。一個是經濟角度的傲嬌,一個是文化角度上的傲嬌。這也是為什麼大明王朝以及之前的漢唐王朝哪怕在全盛時期也沒有在中原之外建立直接統治的原因(土地的限制和人口增長的矛盾使王朝需要新的土地,對於關外部落政權建立直接統治需要驅趕或者同化當地民族,將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差異消除,使該地成為漢人統治地區,這需要對外征服戰爭,而封建王朝在有能力進行這樣的對外戰爭的王朝初期並沒有這樣做,因為王朝初期人口少,矛盾還不突出,所以僅是對關外部落政權建立了間接統治。而後期矛盾突出的時候國家已經缺乏動員能力進行對外戰爭了)。
關於
還有知識分子願意接受?!混不下去罷了,病急亂投醫罷了,那會什麼立憲派,搞共和制的,搞總統制的,搞革命的,不過是在沒辦法的時候找出路而已
請仔細看我說的話,我說的是知識分子更願意接受。滿清統治殘酷,所以知識分子混不下去了,要救中國,要恢復中華,哪怕迫不得已。孫中山1905年的十六字綱領前兩句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如果是漢人政權,這八個字有意義嗎?
同樣滿清入關的大屠殺和統治導致中國思想啟蒙的萌芽被扼殺,所以中國原地踏步了兩百年,直到近代被列強大炮打開國門,迫不得已學習西方技術,民眾又迫不得已學習西方思想以求改變中國。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滿清時期,所以這同樣是滿清統治給中華民族的影響。至於是利是弊,可以思考一下明朝自我演變到思想啟蒙要多久,至少我不認為李自成或者王自成劉自成反明成功建立另一個封建王朝可以在三百年內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走出封建社會。
雖然列強侵略造成了近百年的中國近代屈辱史,但是不可否認孱弱的清朝反而使中國的社會更快地崩潰並形成重建。
為了維護皇室政權穩定,把底層百姓的視角與思想縮小化了。為了彌補自己的女真民族出身,從而學習先進的西方知識與思維及發明創造。在選擇西方技術時選擇對國民思維性的影響小的技術後流向民間。女真的服飾 落後制度 生活習慣 語言習慣 注重擴張等等這些使得在剃髮易服後出現文化斷層,漢民族從驕傲武人,文人氣節變成了生命乞丐,從向前看的創造思維變成了只會回顧過去輝煌從而進行改良再創造。
為什麼現在這麼多類似當年傷痕文學氣氛的呻吟?每個朝代肯定都有利有弊,摘去某一個歷史會怎麼樣這種話題多了就很無聊。滿清入關是趁虛而入,但歸根結底是我們漢人自己亂了方寸,明朝不是漢人推翻的嗎?開關迎清軍的不是漢人嗎?替新的朝廷在南方剿滅反抗的不是漢人將領嗎?絞死南明末帝的不是漢人?滿清結束時遇到了整個世界的大變革,難道換了崇禎之流就能扛得住?滿清在學習西方的方面的確比較差,可大航海以來西方在其內部爭鬥中不斷進步,換了明朝就能未卜先知?總之,中國在近現代垮得這麼慘,真是換一個統治民族就會避免嗎?
看到這個問題不想答,不管你怎麼解釋,自卑的人還是會喊:xx無中華……說個jb,我還是省口氣吧
中華一直都在,個人認為清王朝除了統治民族不一樣,其他和中國歷代王朝沒有任何區別,漢文仍舊是主流,儒家思想還是統治思想,只不過換了一個人來當皇帝而已,要說清朝奴化了中國,打斷了脊樑什麼的都是屁話,你脊樑要是真硬是打不斷的,如果能打斷,那說明你本來就是軟骨頭。宋末有文天祥,有崖山十萬人殉國。但是不要忘了我們今天的穩定生活是清末到現在無數仁人志士共同努力的結果,戊戌六君子、孫、袁、蔣、毛這些都是清朝過來的人,既然我們能有今天,說明我們的根還在,中華這個概念實在是太大、太複雜了,根本無法用簡單的語言來解釋和概括,只能說中國歷代所有王朝都是不斷往中華裡面添磚加瓦(當然也有爛磚爛瓦),本朝也在添磚加瓦,至於未來中華是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
牧野之後無華夏,首陽之後無皇商。可嘆泱泱大商,屈膝於周夷,搞得現在萬里腥膻如許。你們跟著土鱉周夷污衊我們為「奸商」,將我們列入四民之末,甚至用除法除商,教育孩子不忘剷除我們。貴周倒是好,當農民,搞農本,怎麼樣,被西方打得滿地找牙吧!如果不是周夷,一直堅持重商主義,我們早1600年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羅馬人面對的就不只是阿提拉騎兵而是坦克裝甲集群了。不過我們還是有很多優秀的族裔在逆境中混的很好,徽商,晉商,都闖出了一片天地,今天的微商更是霸佔著你的朋友圈,直接影響著你媳婦的面膜品牌和智商。這就是我們,東方的猶太人,是稀缺的【智商】,是尊貴的【皇商】,皇商聖明,萬歲萬歲萬萬歲。
我覺得這兩個異族朝代不能說完全被同化,蒙古人的元朝就不用說了,滿人雖然學習了漢文化,但依然不願改變自己的髮型衣冠,並且用偽儒思想重了民族壓迫不平等,本質和日本人的良民制度是一樣的,因此認為滿族人完全被同化是錯誤的。至於影響,蒙元影響是文化斷層,中國有氣節的人被屠光,中國人文化氣節大大受損。滿清影響則是剃髮易服加重了國人奴性,不過倒是為近代的控制少數民族疆土提供了依據。本人才疏學淺,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身體上的辮子容易去掉 心裡的卻不容易
近代列強來了之後 知識分子陷入了無限的自卑之中 被滿清扭曲的中國文化被認為是幾千年來都是那樣的 中國傳統文化被全面否定 隨之而來的是西方的強大影響 這種影響是全方面的
最基本的:你問這個問題用的白話文和簡體字都體現著這種影響有什麼貢獻?貢獻了中華文明繼續以低生產水平的農耕文化繼續存在咯,還有需要什麼?存在是發生其他變化的第一要素。怪人家滿人文化水平低下怎麼不檢討自身漢文化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有致命缺陷,又或者說在當時的生產水平下,任何類似的政權結構都很脆弱,而中華文明已經算其中的佼佼者咯!畢竟自古以來存續性最為完整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這還證明不了什麼嗎?
滿清統治中國200多年,改變了漢人的衣冠和髮型
你說的對
大清入關啦!亡國啦!幾千年的底蘊瞬間沒有啦!dssq啦!
沒有任何區別,除了髮型和服飾的改變。老百姓還是老百姓。死的是那些王侯將相。但治理這個國家的還是原來那個士農工商階級,除了統治者的變更以外,對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微乎其微。
給中華民族送來了新疆蒙古和東北,外加好多個民族和自己。
這樣說應該不會被噴吧!本人初二 感謝邀請!我一定認真寫!請大家指出不足之處!清政府雖然割讓了大片領土 不過在那個時候 清政府也無法合理開發那裡 對於那裡的人民來說 歸俄國統治更有利於建設 清政府鞏固了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 基本確定了我國的疆域 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 不過由於封建主義和獨裁專政 時代的潮流擊垮了清政府 自1840年以來 清政府逐步淪為了帝國主義國家統治中國的「工具」 以唯物辯證法看 有利有弊 弊是喪失了中國主權 利是將中國逐步從封建的農業國改造成先進的工業國 1860-1890的洋務運動(產生中國民族工業的萌芽) 以及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允許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都極大的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從意識形態來講 西方的入侵傳入了「民主主義」 促進了辛亥革命 以及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共產主義」 都從根本上改造了中國 清政府在1840-1911的71年統治中 是中國的轉折點。核心:唯物辯證法。
第一,清朝時中國的地理疆域得到了穩定和鞏固,這是功不可沒的。試想,如果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宋朝,那麼留下的就是N個內部分裂勢力在爭鬥。
第二,清朝時,官方編纂出了《四庫全書》,民間出現了《紅樓夢》,二者顯然都是頂峰之作。
第三,清朝八期子弟顯然受益更多,而非女真。但後來的八期子弟中多有漢族參加,說明民族交融已經加強,大家在乎的不是民族,而是實際利益問題。
孫中山是近代排滿的革命代表,但他逐漸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不能過多強調排滿。梁啟超的主張就很好,更符合國情,也就是倡導民族危亡前,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致抵禦外侮是第一位的,這也是後來國共合作的共識!
普通話是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的,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官話深受滿族兩百多年影響,所以普通話里有很多滿族語言殘留。另外,清宮戲大火,格格阿哥皇阿瑪耳熟能詳,實際上也體現了清朝兩百多年對中華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影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