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善於思考的人,如何將此特點應用到工作生活中,以充分發揮其價值?即如何讓你的思考兌現?

例如有些人平時樂于思考,喜歡閱讀;關注時事,對許多事物的發展趨勢能較準確的把握;或者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捕捉問題的本質;較有遠見,或者說眼光;諸如此類。

如果你是或者感覺自己有這些特點,會如何讓其在工作生活中產生價值?一般會有哪些途徑?

很難說有哪一種職業/職位描述是完全對應於這些特點的;某些職業可能要求多一些,比如金融投資、經營管理、產品經理等,但基本不可能單純的靠「善於思考」的特點去獲得這些職位,相反求職更多是靠其他條件;對其他職業而言,這種特點似乎只能是錦上添花;

更寬泛些,可能有人會想通過寫作、表達、blog、知乎這些渠道來發揮影響力;又或者通過平時炒股(這兒不說國內股市)來使自己的價值眼光兌現;

但正如謝國忠所言,如果有人真覺得自己是個預言家,那大可以憑自己的眼光去賺大錢,而不是在這兒免費地和別人分享他們的「預測」。那對於愛思考的各位,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這種特點的,又是在如何發揮其價值的?


思考能力的價值體現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個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是識別和環境風險能力的提升;一個是把握現在的能力,一個是預見趨勢的能力;一個是
內觀自身的能力,一個是外觀環境的能力;一個是歸納的能力,一個是演繹的能力;不論是上面所說的哪個方面,都需要看到思考能力本身形成的兩個重要點,即一
個是偏流程方法和步驟層面的,一個是偏數據分析和預測方面的。

對於流程方法層面,即根據大量的實踐積累,不斷的思考和總結,通過已有的方
法論和理論,加上自己的實踐積累和修正,形成適合自己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形成獨立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去照搬任何已有的理論和方法論,
而是要形成自我的經驗模式,這點相當重要。這點靠的不是理論轉理論,而是理論實踐之間的不斷迭代和循環,不斷的總結思考和修正,逐步形成。


於數據分析層面,則是思考能力更加深遠的一個方面,在已有的帶來實踐經驗積累的數據的基礎上,我們能夠更好的計劃和預測未來,我們的估算和預測能夠有更高
的準確度。包括短期的計劃和宏觀局勢的預測等。預測的基礎是歷史數據的變化所反映出的趨勢和依賴關係,預測的重點是基於數據又不脫離於具體的環境和人,預
測靠的不是單純的理論模型,更多的是大量的系統思維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第一個層面我們重點強調了過程和可重複性,而在這點則重點強調了對數據的敏銳
度,基於數據的可預測性和可控性。


所以我去炒股了!


我個人是不贊同盲目的瞎讀書來標榜自己是個愛思考的人,讀書是如果只是白紙黑字的印在過你的眼睛裡,那勢必會被快速迭代,留下的只是自慰的那句去年我看了好多書

和題目的關聯是,我認為愛思考或者說會思考的能力最主要體現在知識或技法的並聯能力和場景創造上。

真正會思考的人也許常常在想的是:

這個道理還能運用在什麼地方?

如果能運用在其他地方的話需要注意些什麼才不會犯錯?

不會思考的人往往只是看過聽說過,但真的思考對於他們來說,太累了

如果就變現來講的話,說實話,起初真的不會有太大的差異,起初只是一丟丟的差別,但這種利滾利的思維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我不斷創造應用的場景,最終會造成事實上的巨大差異


這個描述和我有點吻合,說點自己的認識,供參考。

1. 本質決定趨勢,細節決定成敗。位置越高的人越需要認識本質,而位置越低的人越需要掌握細節。認識本質依賴于思考,而掌握細節依賴於實踐。所以第一關鍵是忘掉自己有這方面的優勢,綁定一個專業,做出成績,其目的是謀得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否則除非有家勢,一輩子就容易懷才不遇。後面這類人現實中其實很多,值得警惕。

2. 確認下自己是否真的有這方面的天賦。因為這種天賦很可能是狂妄衍生的一種錯覺。確認方法是尋找特定的社區與人切磋,比如:天涯,結集出書(想想貨幣戰爭)等等。如果確實有,那麼保持他,並持續投入,但在真能用它之前,把它當作娛樂。這一過程中最關鍵的是不能老認為懷才不遇。


每個人都會思考,你想想今天中午吃什麼,這是思考;想想晚上看什麼網路劇、打什麼遊戲,這是思考。這些思考僅對你個人有用,並不能轉化為別人需要的產品,所以並不能讓人用鈔票購買。

這裡有幾個需要明白的點:

思考方向:

並非所有思考方向對人都有用。不同的方向,關注的人數天壤之別。比如哲學和電影,關注人數就是幾個數量級的差距。

知乎關注哲學話題的,只有29萬人,而電影呢?1900萬。

思考後產品:

思考實在你大腦中進行的活動,看不見摸不著,你需要把它用某種形式、某種載體固化下來。常見的是文章、圖片、音頻、視頻形式。只有將思考固化成別人可理解的產品,才可能被別人吸收,對別人產生價值。

盈利模式:

前互聯網時代盈利模式相對簡單,寫書賣書,這是最常見的盈利模式。

互聯網之後,常見的是幾級火箭模式。如現在的公眾號文章吸引閱讀和粉絲,再依靠音頻課程、付費會員、電商產品等盈利。

當然如果你有起始資金、對資本市場也有研究。房地產、股市、基金、區塊鏈投資也是盈利模式。

所以你想發揮愛思考、會思考的特長,要想思考充分發揮價值,需要建立思考-產品-盈利的完整通路。細化表達為五步:

1.你要確定,你能為社會提供哪方面的思想服務。

2.提供這些服務涉及哪些心理學知識、寫作知識、營銷傳播知識、行業知識,然後去學習。

3.將所學應用到實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總結理論。

4.向目標人群提供閱讀、媒體服務。

5.目標人群花錢購買,或者通過投資,你從中獲取收入。

從這個角度說,只有建立「提供有價值產品服務-思考學習-實踐應用-獲取收入」的完整通路,你才真正將思考、學習的價值發揮出來。而現實社會中,90%的人只是東想想西想想,或者只會單項操作,並不具備建立完整通路的能力。

區塊鏈、無人超市、人工智慧、無人駕駛…對未來感到迷茫?微信搜索 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最近剛好對這個很有感覺,一個善於思考和總結的人的確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太差。因為開始做之前,他會權衡思量,自己要做什麼?以及為什麼做這件事?我要做到什麼樣的高度?當他決定好了之後,那就放手去干。並且他接下來要去思考的就是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做到最好,在這過程中,他不會動搖,不會考慮我是不是選錯行業,是不是做錯事了。沒有這些想法本身就減少了很多思考成本,不會浪費精力和狀態!因為這個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情之一,就是糾結!

如此一來,只要給他時間,這個愛思考總結的人,做的結果絕對不會差!


我個人也是屬於那種喜歡思考的人。結合我的經驗來談談,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對善於思考這個優點有幫助。

一、鍛煉好表達能力,勇於表達。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句話「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沒有表達能力,就等於沒有思想。」我是比較贊同的,有好的想法,要敢於表達出來,不然沒有人會看到和欣賞。

二、執行力。

比較系統的思考一件可執行的事,然後開始著手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在細節處不斷改進,大方向確立了就不要改變太多,不然很容易陷入朝三暮四的境地。

三、做好準備迎接可以表達思想的機會和可以執行的機會。

對機會的把握可以說是成就每件事都必要的因素,有些機會一過就很難再發現,所以把握機會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鄧小平同志說過這麼一句話叫「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所以個人觀點具體實現還是要實幹,通過具體的事情來呈現出思考者的優勢。


我覺的這個問題與我最近看的一篇比較像,如何看待用戶需求高過技術創新?

產品人市場思索的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是用戶需求促生了技術創新,還是技術創新,能夠引領用戶需求?

以流行的產品為例,可以總結現代企業解決用戶需求的三種類型方:1、跟風,主要指仿造已經得到市場證明的產品;2、把握,主要指發現了已有亟需解決的需求,快速的提出產品;3、創造,主要指那些新穎的產品,直到出現後人們才發現原來自己有使用該產品的需求。

前兩類企業的產品,很明顯源自於用戶需求,互聯網巨頭們幾乎都屬於第二類,Google、Facebook、Amazon等,都是抓住了用戶明確的需求,提供的優質產品。

隨著蘋果的成功,越來越多的人憧憬著建立第三類技術創新企業——創造用戶的需求。這樣的企業,往往能夠拓展出一個全新的產業,創造極高價值,極「酷」。例如,在Airbnb成功之前,誰會想到能夠復出較少金錢就在陌生人家住上一晚,又有誰想到這樣的看似不安全的行為有著如此多需求;Snapchat提出了閱後即焚,新穎的理念讓人們意識到圖片分享的並不明顯的需求:看看就好,永不儲存;Vine推出的6秒視頻(引發了Facebook做15秒視頻),產生了很多精彩而有趣的小巧視頻;而設計師作品團購網站Fab,則提出了便宜銷售設計師作品的概念,讓人們能夠同時獲得品質的生活和價格的實惠……

雞和蛋的關係?

如上所述,用戶需求和技術創新似乎成了雞和蛋的關係。然而真的是這樣么?

我想說的是:不盡然。從本質上講,至少是絕大部分的技術創新是源自於需求:無論支持著如何宣城喬布斯遇見了未來,我們仍然很難說對於iPhone的需求是憑空產生的。即使我們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一個設計精良的智能手機,也並不意味著自己真的不需要。iPhone開創了手機,甚至是移動終端的新紀元,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基於設計者對於人的深刻把握,發現了隱藏在人類內心深處的需求。換言之,即使是iPhone,仍然是需求用戶驅動著技術創新。同樣,前文提到的Airbnb、Snapchat等產品,所做的,只是把潛藏於用戶內心深處的需求發掘出來並滿足。

與之相對的,那些針對想像出來的需求而做出的技術創新,則很難帶動需求的產生。例如下圖中的「果凍象棋」,不知道有誰想試試呢?

可以看到,需求和創新幾乎是一個單向的圖:有需求則有創新,單純的創新卻不能帶動需求的產生。也就是說,簡單地用雞和蛋的關係來進行類比,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凡事皆有例外

容易發現,以上都提到的是絕大多數,然而還有極少數的單純技術創新,能夠帶來完全不存在的需求。有很多除了能夠滿足學者自身的滿足感的研究,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們都不知道其能夠用在什麼地方,能夠滿足怎樣的需求。

凱文·凱利在《失控》中說,人類只是進化的選擇,也就是說,即使人類不存在了,進化依然不會停止。進一步的,技術的進步將不斷的產生,不管人們需不需要。數學、物理等基礎理論,諸如黑洞、弦……他們中很多有經歷時間的流失和技術的進步,產生出了人們從沒想過的需求,而有的卻直至目前也沒有合適的應用場景。

如何產生這樣的技術創新?我很難給出答案。這正如《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拋棄妻子,放棄優越的生活,僅僅只是因為他感覺自己「要畫畫」而已。在小說的結尾,思特里克蘭德畫出了傳世傑作,卻立下遺囑將其焚燒。或許這樣的技術創新,只是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吧。

普通的創新,由淺層的或者深層的用戶需求驅動。同時,也有一些沒有理由的、遵從心靈指示的創新,不知從何而來,他們或湮滅,或改變了世界。


正在按照腦海中設定的路線玩人生這個遊戲,當我覺得可以寫攻略的時候,我會回來的


「看得出來,你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所有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說明,你無法把自己所有的思想付諸生活,這樣不好。只有我們付諸生活的思想才有價值。」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我也學習了~謝謝各位同仁的無私分享


推薦閱讀:

TAG:閱讀 | 產品經理 | 投資 | 心理學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