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數碼產品為輕薄所做的取捨是否合適?

很多答主似乎誤會了我提問的意思啊…覺得我是開歷史的倒車,不滋瓷更輕薄的筆記本,就把我批判一番。也許文字表達能力差,讓大家見笑了。

我寫這大段文字是想從我的選機心理和實際工作運用角度去解釋輕薄與性能的取捨這個問題,實際想問的也是大家對於這個取捨的態度,即:

1 在1.2kg的基礎上,多一斤重量換(幾個電芯/一塊獨顯)+兩個介面+(可能可以少帶個電源出門),大家是否樂意?

2 如果這代iPhone弄出個4000mah加厚一倍版,你買哪個?

潛台詞無非是,這個時代的電池技術大概至少5年看不到進步吧。所以在電池就這個能量密度的基礎上,應該以功能或便攜哪個為基準做設計取捨?

沒有批判Ultrabook太輕了很蠢,也沒有批判這代iPhone電池太小很傻,更沒有批判買XPS或iPhone的人不懂機的意思。題主明白用錢包而不是嘴投票這個道理。

------------------------------------------------以下為最初問題----------------

1. 最近買了台燃7000,也就是XPS13的弟弟。並非因為差錢,而是取捨的結果:
幾乎相同的AB面設計,相差無幾的配置,燃7000多出的一個USB和一個RJ45深得我心,而XPS的這兩個介面是要另接適配器的。用多出的400g體重換這樣兩個介面和少帶一個適配器,我覺得很超值。

不討論為什麼我需要3個USB口(之前被某台灣廠商的雙後置USB超級本坑了兩年)和RJ45口,也不討論XPS在工藝做工等其他方面的先進性(價格擺在那裡)。

我真的很不理解,1.65kg對成年男性完全不是不可承擔之重,一定需要在此基礎上以這樣兩個介面為代價換輕薄么?

2. iPhone 7。同樣也不是差錢買不起。如果說取消3.5耳機還可接受,最不能接受的依然是電池。依舊2000mah都不到的電池,無快充無無線充。用慣了一眾4000mah往上的國產安卓,根本接受不了掛著充電寶用手機的日子了。iOS也沒有什麼省電黑科技,就連Linustechtips也吐槽,7的耗電簡直是肉眼可見。

所以真心不理解:移動設備最重要的是續航,省下的那點重量和厚度對於成年男性也根本是無足輕重的。那麼為了追求所謂的輕薄、設計感和工藝極致,做這樣的取捨值得嗎?個人覺得,移動設備首先追求的是電池盡量大、擴展性盡量全,然後再考慮輕薄和工藝為宜,而不是反過來以輕薄和工藝為先把其他部分能小則小,能省則省。


首先實名反對高贊答案。

題主問的是「追求極度輕薄化是否有意義」。拿一個mbp15和板磚級的m17x比,到底是來答題的,還是來吹你的mac多麼多麼好用?

知乎數碼板塊本來品牌信仰導向性就比較嚴重,這種回答能攢如此多的贊,恐怕廠商公關要樂開花了吧?

下面開始答題。

首先,筆記本設計中,「輕」一般是和「薄」聯繫在一起的。

因為「薄」直接受到影響的有:散熱模組體積、電池體積、內部布局、外部介面布置、鍵盤鍵程。

散熱模組體積減小,導致可搭載的極限配置降低。

電池體積減小,在電池技術尚未有革命的當代意味著電池極限容量減小。

同時,較薄的機身中「疊疊樂」的布局無法採用,一些較厚的元件(如:機械硬碟)無法內置進機身。

一些較厚較大的介面標準(如:VGA、RJ-45)一般也只能被放棄。

鍵盤鍵程的降低就不用說了,直接影響到手感。

正是這些因素受到影響,導致了題主提到筆記本的「實用性」(其實用「擴展性+續航」概括比較合適)降低了。

比如New Macbook相對稍顯孱弱的Core M處理器,極短鍵程帶來的不適應,僅一個USB-C介面帶來的外接困難,使得一些人在論壇上希望蘋果出Retina重製的Macbook Air。

但有些時候,實用性被影響了多少還是要看廠商的設計思路和設計能力。

比如 @德州扒鴨 提到的松下Toughbook系列,其中的CF-NX/SX系列很輕,但並不薄。所以仍保有了一定擴展性,能夠內置2.5寸硬碟位,SX系列可以內置光碟機,VGA/RJ-45介面也得到了保留。

再說重量,這方面除了個人適應能力以外,電腦包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是雙肩包,那1kg和1.3-1.4kg確實差異不大,相當於你多帶倆手機加充電器。

單肩包的話,區別就很明顯了,想像一下你用雙肩包背2kg和3kg筆記本的區別。

這就是極致便攜筆記本的主要優勢——一個普通的公文包,把筆記本或平板放進去,就能瀟洒地出街。而不需要如旅行一般背上個雙肩背包。

從推廣角度來看,極致輕薄筆記本的噱頭和賣點很足。連25mm、2.5kg的中端15寸gtx1050遊戲本都開始強行輕薄了,消費者的關注痛點可見一斑。

不管產品怎麼樣,先把牛逼吹出去了再說,這是目前的趨勢。

最後贊同@可可蘇瑪的答案

追求輕薄化是好事,給消費者多了一種選擇。

但不能剝奪消費者選擇其他的權利。

作為2012款Macbook Pro 15持有者,這次Macbook Pro 15為了輕薄強行縮水電池,不提供32GB內存,在下一代產品發布之前,個人始終持反對態度。


這取決於定位和用途。

定位越細的機型,在某方面做得越是極致而明確。

比如X1C就只是定位給對性能需求不高,對續航要求不太高,對便攜要求很高的用戶,為了達到要求縮了介面和一部分電池。

X260這種則是能配大電池,強力堆續航時長的,為了這個目的也犧牲了一定的厚度和重量。

再比如7710這種板磚,完全不考慮輕薄直接莽性能的,便攜、續航都是次要里的次要,基本上能背得動,沒電源的時候有個應急用的續航時間就行了。

倒是某些帶pro的東西...為了輕薄(?)縮了顯卡縮了鍵盤再縮電池,關鍵還把logo的燈縮了,實在是不太懂定位在哪裡。


廠商給你提供了燃7000和XPS13,而不是只有燃7000、只有XPS13,為什麼?因為為了讓你選啊。400g說上去很輕,實際上當你帶的東西多了時就很寶貴了。當然你要說,你沒那麼多出行需求,而且特別需要三個USB口和自帶的RJ45,你選燃7000也不會有人說你呀。

但iPhone這樣的設計卻沒其它可選,這就比較沒辦法了,看你選擇便攜+信仰還是省錢+便利咯。

我最討厭的還是隨隨便便就剝奪別人的選擇權。


那時候我還是個精壯的漢子,以為重一點沒什麼,就當是吳尊的啞鈴了——健身唄,結果,看到同學輕薄的電腦抱著就跑,每當我要背著厚厚的醫學專業書外加一台15.6寸的Dell15R的時候,我就想,當年還是太年輕……

然而!!!

用了五年,換了電腦,比上一個還沉 我才發現,我的內心深處還是注重配置的!


iPhone那電池問題確實糟,我只說說筆記本,對我來說兩個USB真的夠了,甚至只要一個。我自己筆記本使用場景有兩個,學校和家裡,家裡有USB Hub,所以幾個口並不重要,學校嘛,我其實覺得ThinkPad觸摸板挺愉快的,不打遊戲連滑鼠都不用帶,好像在學校也沒有拷文件的需求,所以一個USB都用不到。還有RJ45就更沒有需求了,我筆記本是沒有RJ45的,即使有了我既沒有其他帶網口的設備,也沒有進步到千兆外網的時代,這速度優勢用不上啊。至於重量嘛,1.6千克說重不重,但說輕也不輕,我現在上課手裡就拎個筆記本,錢包手機踹口袋,當然能輕一點是一點咯,何況400克可是四分之一呢,這是多大的改進題主意識不到嗎?

PS1:我的TP Yoga 12,買的時候沒看重量,到手之後我的天,一個12.5寸的360度翻轉本1.58千克難道聯想的人都能輕鬆單手舉著嗎?

PS2:最後問問題主的三個USB都插著啥?


裝逼也是剛需,其次輕薄本因為性能原因,續航也是主打項目(一般都在9-12小時),加以現在大多數新超薄筆記本都有 type-c 介面,入手一個可充電腦的移動電源就可以很好的延長續航,

介面方面,首先移動使用的時候一般不需要很多介面,一個便攜的擴展在穩定環境中基本不會造成過多困擾,滑鼠直接的都可以採用無線,網路也可以無線,哪怕工作環境需要也有多介面的擴展可以選擇。

所以上得了廳堂(裝得了逼)下得了廚房(一個介面,一個移動電源可以增強齊擴展性,並且在我不需要的時候可以不攜帶)如果不是工作需求,完全可以全type-c 配件,只需要一個單介面的USB扔包里以備不時之需即可。

如果工作需求,thinkpad的雙電池可以讓你用到吐啊!介面也足夠豐富。

只能說輕薄本走的太前啦 配套沒跟上,但越來越接近輕薄又好用是可以看得見的在發展。


只有我一個人想要個厚重短續航的手機嗎?又可以當鎮紙,又能督促自己睡前刷知乎不要刷到凌晨...

-----

輕薄是趨勢,不妥協其它的情況下更輕薄的產品意味著更出色的產品設計。但值不值得為此犧牲其它,答案因人而異。

對於不同消費者而言,邊際效應是不同的。確實有些用戶對輕薄的追求遠大於其它。比如筆記本電腦,試想一個天天擠地鐵的文員,對他/她而言,可能一個Atom的CPU就足夠完成大多工作任務,單位和家中都有電源對續航也沒什麼要求,但負重可能就是其主要考慮的因素。這些人應該是超級本的理想受眾。

可能是今年來廠家的營銷炒作,部分消費者確實錯誤估計了自己對產品重量和厚度的接納力。從這一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引人反思,非常有價值。 理智的消費者要善於從中發現機會,選擇對自己而言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題主的這一地圖炮開得夠大,一下子得罪了多少超極本用戶

你不需要的要求不代表別人也不需要,絕大多數產品只要生產出來就代表有人需要


同感,我覺得如今的電子產品為了追求輕薄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蘋果的不增加電池容量是一貫蘋果的作風,反正正常使用一天也差不多夠,但是! 攝像頭凸起真的受不了。我真的很在乎你蘋果花了多大的努力做薄那麼零點幾毫米么? 有這能耐為什麼不把攝像頭做薄了?哪怕你厚個一兩毫米把跟攝像頭齊平也行啊,一個手機放在桌子上都是左右晃的!


關於重量問題:

1.並非所有人都和題主一樣都是孔武有力的漢子。

2.我,19歲男性,大一上學期一直在用我2KG的外星人,在試過室友的MacBook 後幡然醒悟,明白了輕薄的好處。可能題主經過長時間使用後,也能明白輕薄之於筆記本的重要性。

3.根據需求生產產品,廠商為了輕薄而降低性能是因為強大的性能與拓展性並非是大部分用戶的剛需,但輕薄卻於所有用戶有好處。想像一下,如果我買台電腦只想看看視頻,搓搓爐石,輕度辦公,一台輕薄的小米筆記本是不是完全勝過外星人呢。

不可否認的是,輕薄是大勢所趨,但那些工作站級的產品並不會消失,而是小而美的活著,形成自己獨特的用戶群體。關於題主對iPhone 7的看法:

我作為一名ip 7用戶,感到有些偏激

1.我不是來給蘋果洗地的,快充的缺失的確讓人失望。

2.ip 7的掉電並沒那麼誇張,事實上相比安卓,掉電速度相當溫柔,我上一台手機P9,3000MA

高於7,但耗電速度也很快,就續航來說,蘋果更勝一籌。

3.蘋果一直是比較容易遭受流言蜚語的品牌,有些話不可盡信,還是覺得親身體驗後再發表觀點比較負責。


便攜性和拿不拿得動不能等同,不同用戶群體對於便攜性的要求和對於介面拓展性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有一部分人根本不需要RJ45和第三個USB

而且xps13如果要想獲得RJ45和USB的拓展買一個轉換器即可,不超過200克


不少人沒答到點子上,人家題主又沒有批評降低重量本身,而是說為了降低這部分重量所妥協的續航等特性是否是值得的。

劃重點!題主問的是這種權衡有沒有太偏向輕薄了!而不是重量低有沒有好處!

我的觀點,是的,部分產品的這種向輕量的妥協有得不償失之處。

如今電子產品漂亮與否有了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厚度。與曾經的工業設計標杆諾基亞相比,金屬、陶瓷、玻璃及高度集成且空間利用率極高的硬體設計比曾經在手機上風行的聚碳酸酯顯得更聰明。但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空間節省並沒有用在放入更大體積的電池上,而是完全用來打造更加輕薄的外形。事實上追求輕薄沒有錯,但是追求之餘給電池提供更大的空間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對於產品線眾多的電腦,大可以有性能和輕薄的兩極選擇,然而對於諸如旗艦手機這樣的產品,只顧追求厚度上的登峰造極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設計。

然而形式追隨需求,其他答主的需求大家也看到了。既然大多數人對於小容量電池可以容忍,對於輕薄有著極端的需求,那麼各家廠商們,你們繼續。


卧槽

卧槽

卧槽

知道

對於一個13-14寸,1KG多的筆記本電腦而言

重量減輕了

400克

400

克!

是個

多麼巨大的

改進嗎!!

就這麼被你輕描淡寫的帶過了???

你知道 1.1KG 和1.5KG的兩台筆記本 端起來拎起來拿起來背起來的差距有多大嗎??!!

總之呢,對非遊戲本而言 400克的重量差距絕對是個非常大的改進了,為此很多人是願意犧牲一些介面的,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網線介面和3個USB的。

當然,如果你想讓機器又輕介面又全,那好啊 買松下唄,不僅三個USB 連vga都有 10寸740克 12寸848克哦


對於數碼乃至電子產品的小型化,一直以來都是科技發展的趨勢,而數碼產品的輕薄化,不過是這個趨勢的一個側面。而且是小型化與審美、消費市場結合的一個側面。

是否合適最終要取決於市場。


……不合適。用過室友的超薄電腦,打遊戲很快就燙手,卡到爆炸。於是果斷買一個三公斤重的大屏幕。對我是女的,我寧可扛著三公斤的電腦招搖過市也不想在畫圖畫一半的時候卡死。


首先題主犯了個錯誤:
這是 inspiron 二合一 7000的電池

然後為了公平對比,這是xps13 二合一的:

如果不選二合一的話,xps13的電池是60瓦時:

可見xps的輕薄並沒有把電池縮水,反而是有不小的提升的;
其次,續航不光是靠電池的,如果有了獨立顯卡或者標壓的cpu,耗電量反而會上升,所以遊戲本基本上續航都不可能比得上輕薄的多的筆記本(當然性能也會對應提升),如果僅僅是輕度使用的話,毫無疑問超極本是更好的選擇;

第二個問題在重量上:
確實,1.2kg和1.6kg差別不大,如果單純帶個筆記本的話,那都是可以選的;
但題主難道出門只帶筆記本嗎? 下面這台是我剛進大學買的筆記本:

也不重,2.7kg,介面不缺,我剛買了還帶在身上到處跑,感覺還行啊。
然後開學了,除了電腦還要背同樣重的教科書,重量直接翻個倍……
從學校回家,背著這麼一坨玩意兒做兩個小時的地鐵……

然後買下一台電腦時果斷選了輕薄的。
強烈推薦輕薄本加高性能台式機的組合,省錢又省力。

電腦數據部分的圖來自dell中國官網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