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睿智明理、頭腦清晰、有獨立思考能力、能一眼看清問題本質的人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
讀馬克思基本原理理論
多看書
許多書越看越糊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需要開闊的眼界。
舉例來說,螞蟻見到一粒芝麻和一顆西瓜,一定選芝麻,但是如果是人,一定選西瓜,那一粒芝麻簡直可以忽略。
舉例來說,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選擇辭掉公職下海的是少數,擠破頭要進公職的是多數。後來呢?
舉例來說,能聽得了交響樂的未必聽不了流行樂,但能聽得了流行樂的卻未必聽得了交響樂。
所以才有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話,如果沒有開闊的眼界,你如何能做到戰略上藐視敵人?開闊的眼界來自於你的閱歷,來自於你的思考,來自於你的交遊,來自於你的悟性,俗話說的好,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麻煩先定義「問題本質」。
某種信息,現象,或者原理,因為符合了什麼標準,才可以被稱為該問題的「本質」?
然後你就知道需要什麼了。
但是很抱歉,除非在一個非常熟悉的領域內,否則,妄談「一眼」看穿,其實是一種很幼稚的行為。
嗯,就回答到這裡:)
Good luck.首先,本質是想像出來的,是個無法驗證的存在。所謂的看到本質無非是比別人更深入一些,或者改換了切入角度。「看到本質」這個訴求沒有坐標系,很難提供建議。
此外,沒有人能夠教別人成為大神,看到本質。
最後,自己打臉的說,先讓自己成為本專業的大神,然後盡量多的跨學科,尋找別的領域打大神聊天,基本上就可以獲得你想要的深刻感受。
補充一點,當一個人活的足夠老,其實也可以顯得很睿智。我看過很多領域的人物的傳記和作品,從不知道哪個人能做到「一眼看清問題的本質」。
題主的感受應該是來源於思維視角的切換。新視角帶來了新的著眼點和分析模型,讓題主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我個人理解,搞哲學歷史這樣的人文學科和搞實用主義學科,用的思維方式不太一樣。一個是從事物發展的角度研究,從起點開始復盤整個過程;一個是研究問題本身,著重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只要有效,不知其所以然也是可以接受的)。當然實用主義學科做深了也會對這些「黑箱工具」進行研究解釋,但多數人還是會滿足於用現成的。
所以,要洞悉本質,需要保持好奇心,對別人說的、書上教的那些東西多問問為什麼,從多個視角收集信息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原始積累有必要教么?混亂到有序有序到混亂不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常識么?
遇到不懂的人就去崇拜不去質疑能有個屁的獨立思考能力啊。。當你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恭喜你,你至少想到了要搭建一個自己可以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型或工作平台。但事實上,一般工具都是具有針對性的,(榔頭不能捻螺絲),只有像你目前這樣不斷地思考與改進才會找到相對合適(未必是正確最優的)解決方案。不過順便一說,空想這些都是沒有用的~正如我們懂得很多道理缺從不踐行一樣。(感謝聽我我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推薦閱讀:
※經典物理與量子物理不再涇渭分明,科學家最新發現混沌現象和量子糾纏之間的聯繫
※怎樣才能給混沌生蟲子?
※你可能遇上了假的拉普拉斯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