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和知乎日報的評論區網友評論風格迥異?


知乎先期用邀請方式得到第一批用戶,接著由用戶邀請新用戶進入。在開放註冊之前知乎的氛圍已經成型,大家理性討論的氛圍是很好的,即便說得不好聽的也會有人耐心看完,衹要有道理就有贊。這是知乎不同於其他網站的地方。

知乎日報是面向全體網民的一個類新聞類百科的app。既然是面向全體人,那沒辦法,其他網站怎麼吵這裡也是怎麼吵。

評論不和諧的另一個原因是日報的答案衹選取其中一兩個,更多地割裂知乎上討論的氛圍,看日報的人不知前因後果更容易出現


站隊現象。

至於評論,知乎上的評論也很激烈的,衹是你平時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答案,沒進去看答案下面的評論…

另:知乎日報不能用知乎帳號登錄,衹能用社交網路帳號。這個設計應該是給非知乎用戶設計的,也就是說,大家都有知乎兩個字,但,咱倆沒啥關係…

手機碼字相當痛苦啊喂!各位大爺施捨個贊啦~


在知乎中評論的人,大多數也是生產者。


在知乎日報評論的人,大多數只是消費者。


知乎日報的登錄方式來源是微博(新浪/騰訊)


在看日報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我想談談我的觀點:

首先,在知乎看問答的人多是帶著疑問來的。作為一個求知者,想必要虛心若愚,一定也會積極主動地尋求答案。此時,他所看見的每個答案都是一則參考信息。有些信息或許無用,但至少不會引起他的反感。

另外,知乎首頁推送的問答都是用戶自主選擇關注的人或問題。會關注這些內容,主觀上肯定認為是好的、有用的。所以,多數情況下,也不會產生厭惡感。

而日報的讀者接受的都是被動推送的問答,這些內容對他們來說不是至關重要的。讀者耐著性子看完整個問答,有收穫還好,如果沒啥感覺,調侃兩句本無可厚非。若遇到有悖於己的回答,沒法點「反對+沒有幫助」,只能在評論里一吐為快。這種情況下,嘲笑推送的答案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因此,現在我看日報一般都不會點開評論來看。


本來是準備發問「為何知乎日報的評論水平,相比知乎要差十萬八千里」,後來看到這個問題也就進來了,感覺不是回答問題,而是種無奈的吐槽。

知乎日報出了專欄,接受了其中一個,專欄目的是推薦各個網站或者自己的原創文章,一開始並不知道文章有評論功能,後來看到,大概無意中看了幾次,深感下面評論的水平,如果和知乎回答相比,那麼是1分和100分的差距。

當然也回答下自己一些想法,知乎日報更多面對的是手機用戶,沒事看完後發發惱騷發發腦殘,有別於知乎長篇大論碼字的用心者。其次缺乏回複評論功能,側面避免了爭論,最後日報更多作為一種新聞,重點不在評論,相信知乎的用戶去看,也懶得回復。


知乎問答盈利走向還不明確。如果廣告盈利,不管是硬廣還是軟廣都會引起用戶反感。其他什麼推文就更不用說了,收費問答知乎提供了匿名,同時沒有培養專業的問答團體。打造知乎文化是在做的一部分,有出版書籍跟周邊,但憑這個盈利情況……被收購是一個走向了,有可能阿里因為剛好缺少一些文化,有可能百度與百度知道何必。

一個app就是為了盈利,不管它怎麼走我們都會不想看到,知乎日報的評論就是一部分吧,等到時知乎變成網易……

簡書不就是個栗子么。

還記得簡書的口號?

「找迴文字的力量。」

然後因為資本主義就呵呵了。

答非所問了?

不過知乎日報的引流都是知乎一個大問題,現在獨立分開,根本無法引流。

當然知乎融資的話還是很樂觀的。

誰知道呢?雖然符合大眾有百分之九十九,但是總有些東西是為了百分之一存在的吧。

————————————————————————

手機碼字,亂說一通,讀不懂先點贊,下飛機了再該。


關鍵詞「網易專題」,網易的專題有「知乎日報一周精選」。


首先內容有所差別,日報上的基本和生活常識和社會熱點有關係,涉及到專業知識的比較少,內容的差別導致了受眾不一樣。


其次知乎上問題比較多,門類比較雜,深度也比較大,適合專業人士和想要了解更多的學生朋友們等,而日報的內容決定了受眾範圍比知乎本身要大,大眾都要看新聞,或者有一些感情問題,日報就是這樣一個載體,再加上需要用社交帳號登錄,也決定了其受眾廣泛。


也希望更多人能夠通過日報愛上知乎,了解更大的世界。


有知乎的人一般很少用日報吧?我反正是不用,不知道大家用不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大神都很高冷,邀請了都不回應?
如何看待知乎在提問「為什麼」時對後面的陳述無需提供任何證據的現象?
死者:死者就是死者
只有變成生產者,你才能跨越階級。不然你的孩子只能重複你的老路。

TAG:知乎 | 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