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佛教徒化齋?

不是黑佛教,而是過年的時候,一個僧人走到我家院子里,來「要錢」,我就覺得,這和要飯有什麼區別嗎?(不是歧視佛教)


願意給就給,不願意給就算,

用不著看……


謝邀。

佛教化齋是起初興起於印度時就有的風俗,與印度當時的社會文化關係很大,佛教以前,婆羅門教等等也不事生產,印度人會供養宗教修行者,而修行者為他們啟迪智慧(畢竟講經也不收錢),這就是個傳統。

佛教來了中國以後,漸漸就不再保持這個傳統了,因為中國自力更生的文化,與佛教這種傳統不合。等到佛教完全本土化,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宗開始鼓勵自己生產,一日不勞,一日不食,所以化齋就越來越少了。

但大多宗教都有信徒供養的方法,宗教的收入,大多還是靠供養而來的(日本那種家族自己經營的不談),實際上,按理說,接受信徒供養,他們布施佈道都應該是免費的,不知道為什麼如今做法事有收錢的,大概是因為壟斷一地的宗教權,還是越來越世俗化了吧……渡人渡己本來是佛徒修行的一部分,我去過幾個正規的寺廟,都是完全免費開放的,在齋堂吃飯也免費供應素食,只是不能剩飯而且得自己刷碗……

至於化齋和乞討有什麼區別。

理論上,化齋是我給你傳道,你供我吃飯,好比老師教學生掙學費……當然你不供我吃飯我也應該為你佈道的,你不聽我佈道也可以請我吃飯,這個雙向都比較自由……

而乞討是一般什麼也不給,只是從你這兒討點飯吃。

但你要說,我本來就不信,你傳道對於我毫無意義,你還管我要飯,這和乞討有什麼區別?

……確實就沒什麼區別了。

從前修士比起普通人,也屬於知識分子,佛道儒都因為其能給人帶來知識和信仰而受到尊重,有了度牒或功名,是可以不事生產,不上稅的。佛教興盛時,國君可以以身為階,請大師登壇講法,他們討論的問題,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智慧結晶,天文地理歷史興衰無不備覽,背下來的經書比普通人一生讀過的文字還長。

但現在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政府有普及義務教育,國家有專家學者,社會最高的智慧、最精英的人士,不再從事宗教了,宗教的地位也就每況愈下了。

以至於人們會覺得這些人毫無用處,乞討為生,問出這種問題……

有點小感慨……


假和尚。國家不允許私自化緣。


化齋只要吃的,不能要金錢,不要你家專門給他做的飯,就要剩飯,一天只要七家,要的多剩著,要不到餓著,站在人家門前不能發聲乞求,就往門口一站,給就給,不給去下一家。

這叫化齋。

為了修廟造佛像出來集資的叫化緣。

你見到的明明是假和尚,不能便因此毀謗三寶。

阿門。


本來就是要飯的


出家人持金錢戒的,不可能要錢的,肯定是假的,所以不能以假和尚的行為來評論真和尚。


要錢的都是假和尚,無視好了。

要飯的你樂意給就給不樂意就不給。


繼承祖師爺傳統罷了。不過瞧大饃至少只要飯不要錢,現在的和尚就呵呵了。


看吧,如果這個僧人本身是覺得世界那麼大,他想去看看,那無可厚非。

如果他是說任何和佛啊道啊什麼宗教的名義來的就看你心情了。


不事生產,又不營商,又不會辟穀,自然要要飯了。難不成餓死。


慈悲方便門,外披可護身。法脈源流辨,內鬥常能見。不捉金錢戒,法像金玉妝。四大皆為空,樓台殿宇中。緣起性空處,勸人門下修。究竟涅磐果,強行上極樂。結集幾紛爭,遍地是真經。吐槽兩三句,諸位當看戲。


第十戒。

見過真正的僧人,就要了半個饅頭,給新的不要,就要剩的。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心理 | 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