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時間跨度、地理範圍、自身特點與承接關係都是怎樣的?推薦相關科普書籍文獻也可。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齊家文化、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後李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等考古名詞常有耳聞,但一直搞不清它們的前後順序和相互關聯。

題主一直在嘗試尋找能夠全面理順我國新石器時代各個文化的書籍、圖表或電子讀物——要求同時包含時間跨度、地理範圍、房屋/石器/陶器/玉器造型特點、農作物/馴化動物品種,最好帶人與場景復原圖的那種(不奢求達到《尤斯伯恩彩圖世界史》或《DK人類進化聖典》的水平,有就行)。


不知道樓主還需要不。

趙寶溝 紅山 北辛 大汶口 仰韶 大溪 屈家嶺 河姆渡 馬家浜 崧澤 北陰陽營 薛家嶺(?) 凌家灘 ? ? ? 大坌坑

個人首推考古學家張光直的《古代中國考古學》,新石器部分比較詳細地敘述了中原、甘青、南部、山東等地的史前遺址和遺存。這本據說也是很多年來美國大學中國考古學課程最受推崇的教材(當然好像本來也沒幾本)。缺點是作者生前只修訂到第四版(1986),自然缺少最近三十年的發現,不過個人感覺影響不大,1986年的版本已經足以算作up to date的a new synthesis了。

張光直先生的著作最大的優點是文字曉暢(國內很多充斥著數據、形制的考古書枯燥得不堪卒讀)、邏輯思路清晰(交待證據、敘述符合邏輯,而不是給出個結論了事讓人難以信服)、結構均衡(不像國內很多考古學者,片面注重陶器的特徵,彷彿根據陶器辨認「屬於」哪個文化就是考古學全部任務了。張先生畢竟受到西方考古學訓練,對氣候生態、聚落形態、文化行為等都有涉及,讀後能得到一個比較完整的史前生活圖景)。

深入探究的話推薦社科院考古所編的《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資料集成)和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新出的新石器時代通論教材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rom the Late Paleolithic to the Early Bronze Age,作者劉莉和陳星燦也是權威考古學家,還是張光直先生的學生。(插圖即取自本書)


給自己以及抱有相同疑問的知友(2010年的圖表)


有人說我看了兩本科普著作就開始天馬行空地出來忽悠大眾了。對不起,我至今還沒發現中國新石器時代全景式的科普文章,所以也是一點一點地啃了很多考古方面的專業論文,要說沒有疏忽和錯誤那也不可能,只須拿出證據反駁就是了,扣一頂忽悠大眾的帽子,只能彰顯出自已狹隘和傲慢無禮。

—————————————————————————

這個問題我最擅長。(已寫完)

大約一萬年前,末次冰期結束,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燕山南北地區出現了小河西文化,關隴地區誕生了大地灣文化,嶺南地區出現了甑皮岩文化一頂獅山文化,兩湖地區是彭頭山文化,寧紹平原是上山文化,其中南方的新石器文化比較強勢,他們9000年前北上中原,形成了山東江蘇一帶的順山集/後李文化和中原賈湖文化,而在賈湖文化和小河西文化之間,形成了融合性的磁山文化。

大約8000年前,氣候變冷,種稻米的賈湖人只好改種北方小米,賈湖文化變為裴李崗文化,和順山集/後李文化一起構成鼎文化圈,兩湖地區彭頭山文化分裂為皂市下層和城背溪文化,同時一部分彭頭山人還沿長江而下,進入江浙一帶,形成跨湖橋文化。而湘西地區在皂市下層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高廟文化。在北方,燕山北部小河西文化演變為興隆窪文化,他們和磁山文化一起形成筒形罐文化圈。在裴李崗、磁山、城背溪輪流影響下,大地灣文化於7000年前演變為仰韶文化的重要分支——半坡類型。於是,彩陶文化圈誕生了,他們大概屬於漢藏集團。大地灣及其後續的半坡文化不久就向中原一帶進軍,迫使一部分裴李崗文化人群融入仰韶文化,另一部分向周邊地區輾轉遷徙,並把從賈湖文化繼承過來的許多風俗,如龜靈崇拜、被發文身、鑿牙黑齒、口含小珠、手執獐牙、衣服左衽、枕骨變形、以犬殉葬、文字元號,甚至還有殺人祭祀等傳向了四面八方(包括今天的兩廣地區),成為許多東夷族群和百越族群傳統風俗的重要組分。

融入仰韶文化的那部分裴李崗文化先民,包括兩個分支,一個分支留在原地,即淮河上游地區,構成仰韶文化的秦王寨類型;另一個分支遷往河南浙川地區,構成仰韶文化的下王崗類型,兩個類型文化面貌相似,都包含許多裴李崗文化元素。其中秦王寨類型位於中原與海岱文化交匯處,所以與東夷文化交流頻繁,而下王崗類型地處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的南陽盆地,成為了中原與兩湖文化交流的中心。

向周邊地區輾轉遷徙的那部分裴李崗文化先民,大約在7400年前沿淮河順流而下,到達淮河中游地區,部分融入當地的順山集文化,最終在距今7400年前左右形成雙墩-侯家寨文化,該文化文字元號比較發達。但在裴李崗文化和順山集文化融合成雙墩-侯家寨文化的過程中,不知為什麼,還有一部分順山集文化先民掉頭而去,在距今7100年前進入太湖流域,而在此前,由於太平洋暴漲,跨湖橋文化被河姆渡文化代替,這部分人便與河姆渡等多種文化結合,最後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馬家浜文化。

裴李崗文化先民遷徙到淮河中游後,只有部分融入了強勢的順山集文化,其他大部分則向淮河下游和北方繼續遷徙,其中向淮河下游遷徙的那一支,在大約距今7000年前創立了龍虯庄文化。而從淮河中游北上的那部分裴李崗文化先民,大約在距今7400年前進入山東泰沂地區,與後李文化融合,形成所謂的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在7000年前受大海逼迫,向豫北遷徏,受北辛和半坡共同夾擊,磁山文化消失,而燕北興隆窪文化演變為趙寶溝文化。

在半坡文化席捲關隴、中原、華北和河套地區的同時,高廟文化遠征珠江三角洲,形成夾在頂獅山文化之間的咸頭嶺文化。同時高廟文化也向東部鄰近地區滲透,並在大約距今6800~6300年之間,在與皂市下層文化融合的基礎上,經過創新發展,形成了所謂的湯家崗文化。

大地灣及其後續的仰韶文化不但向中原地區擴張,也向內蒙古河套平原和華北平原豫北冀南一帶強勢擴張,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與受到北辛文化逼迫的磁山文化,匯通北遷的裴李崗文化一起,融合成仰韶文化的後崗類型和大司空類。在距今6400年前-6000年前,後崗文化類型出現了擴張的跡象,其中一支南下,進入北辛文化的勢力範圍,促成了東夷文化的演變為大汶口文化;另一進入河套,形成仰韶文化北方類型;另外,後崗類型還北上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受其影響,大約在距今6500年前後,紅山文化崛起,並取代了原來趙寶溝文化的優勢地位。

6000年前,仰韶文化裂變,出現了廟底溝類型,該類型在6000年前取代半坡文化,形成橫掃大半個中國的彩陶文化圈。在該文化和雙墩文化影響下,長江中游出現了強勢的大溪文化,他吞併了湯家崗城背溪文化,同時沿著高廟文化足跡,遠征珠江三角洲。與此同時,長江下游的馬家濱文化演變為淞澤文化。

大約5500年前,氣候變得乾冷,廟底溝類型崩潰,其一部分文化人群向甘青地區四川地區遷移,大約在5000年前形成馬家窯文化,該文化向四川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遷徏,形成營盤山文化、卡若文化等文化。同時屈家嶺文化取代了大溪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一起侵入中原地區。5000年前,該文化又演變為石家河文化,在其影響下,山東大汶口文化在4500年前後演變為山東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則經過末日輝煌後消失,在5000年前形成小河沿文化,其文化要素被萬里之外的安徽凌家灘文化繼承。另一部分進入河套地區,形成阿善文化和老虎山文化。與此同時,凇澤文化在5300年前演變為良渚文化,該文化使用犂耕技術,吞併凌家灘等周邊文化後迅速邁入文明時代。

其它參見本人的知乎回答:四大古文明中古中國起步最晚,在別的文明發展的這段時間裡,中國文明在發生什麼事?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08573/answer/126684150?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你的提問太廣,根本無法回答;

搞不清先後順序,說明沒有系統的認識;

推薦書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出的《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


推薦韓建業的《早期中國一一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陵墓可以下到地宮裡面的?
[考古日報Vol.126山東滕州大韓村盜墓系列報道1]公安部:每年立案逾二千起
如何評價該新聞中澠池曙猿遺址的發現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這一說法?
[考古日報Vol.80]上海青龍鎮遺址發掘獲重大成果 隆平寺塔地宮舍利揭開面紗
鎖子甲的防禦力大揭密,面對刀劍比防彈衣還可靠?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考古 | 中國上古史 | 新石器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