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建築業的發展趨勢如何?

2015年是建築業產能過剩的起點,2016年或許會出現建築業產能過剩的加速。中國建築業下行是一種必然,企業需調整心態,從過去的高增長慣性中走出來,從機會主義的心態中走出來,從薄積薄發的思維中走出來。


在艱難的考驗中,我們慢慢走過2015。2015年,是中國經濟發生巨大轉變的起點,經濟新常態的特徵逐步顯現,經濟增速總體下行,從數據統計看,雖然經濟依然取得了很好的增長,GDP增長將近7%,但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的投資巨大和產能過剩,讓人們的實際體會與統計數據存在很大的差異,傳統企業在產能過剩背景下的日子日趨艱難。這一年,建築企業經受了巨大的挑戰:行業總體市場需求減少、企業之間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市場萎縮逐步顯現建築業產能過剩等,這些都困擾著建築企業和建築從業人員。

一、建築行業未來的日子會如何?

這是建築業從業人員最關心的問題,幾年前房地產行業開始下行,但在保障房建設、積極財政政策推動的基礎設施投資支撐下,人們一直擔憂的建築業下行並未到來,2013、2014年隱約可見的建築業拐點沒有出現,建築業下行終於在2015年開始出現。

施工業務前端的設計業務,在上半年已經出現了部分細分行業的業務萎縮,建築為主的設計院開始業務下降,部分建築設計院的業務量下降20%甚至更多,到了下半年,部分建築設計院已經開始降薪和裁員;而在積極財政政策和PPP模式的推動下,基礎設施業務的設計院,依然持續的發展態勢,但我們擔憂依靠政策而不是投資市場有效需求的增長,將難以持續較長時間。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建築業總體下行的態勢,以房屋建築為主的建築企業,新簽合同出現下降,部分已經簽署的合同要麼推遲開工,要麼停工,而房地產行業巨大的存量和較低的去化速度,讓我們擔心未來的房建市場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即使在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開工項目增加、PPP模式熱度高漲以及中國建築企業不斷進行海外擴張的情況下,2015年建築業的增速依然可能下降到了4%左右,如果我們從可比價格計算,則增速有可能是2%,成為最近20年以來建築業增速最低的年份。

二、是短期下跌還是行業下跌的起點?

2015年建築業下行究竟是短期的下跌還是行業下跌的起點?讓我們對建築業的未來需求做一個簡單的分析,或許對我們判斷2016年建築業的市場態勢會更有幫助,建築業的發展取決於兩個方面:第一大因素是市場本身需求,當市場有需求的時候,就會有資金和產品去滿足這個需要;這個應該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比如,缺電需要建電廠,出行困難需要改善基礎設施,環境污染則需要建設環保設施;第二大因素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比如在國家經濟下行比較嚴重的時候,政府會加大建設的投資,建設投資則會增加就業、增加建材的需要,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我們大致可以從房屋建築、基礎設施、工業建築三大市場來分析建築業未來的發展:

建築市場:將從高度增長逐步變為緩慢增長,再逐步萎縮下降。房屋建築主要是住宅、公建,我們可以大致測算未來房屋建築的總體供給和需求情況。依據攀成德研究部的統計,2000-2014年我國建成的房屋建築面積達到340億平方米,加上2000年以前的建築可用存量約160億平方米,2014年底我國城鎮建築存量約為500億平方米。按照國家城鎮化發展規劃,2030年城鎮人口接近10億人,如人均房屋建築面積80-85平方米(註:此處人均房屋建築面積包括人均住宅房屋面積、人均公共建築面積(如:辦公樓、學校、醫院、展覽館、酒店、火車站、機場等等)),全部城市人口需要的房屋建築面積為800-850億平方米,2030年前還需建設的房屋建築面積300-350億平方米,那麼每年的建成面積需求少於25億平方米。2014年我國城鎮房屋建築竣工面積42億平方米,開工面積53億平方米,在建面積125億平方米;與城鎮化對房屋建築需求的均衡水平相比,目前的竣工、開工面積要減少一半。當然,拆舊建新也會為房屋建築市場帶來部分的業務,但這一部分業難以讓房屋建築市場保持持續的市場需求。所以從總體來看,房屋建築市場確實很難實現大的增長。如果看得更遠,從現在到2030年的時間段內,房屋建築市場將從微增長慢慢變為負增長。

基礎設施建設空間較大,但資金來源成為一個巨大障礙。隨著中國城市發展,高密度人口聚集、人們使用基礎設施的頻度不斷提高使城市承載負荷不斷增加,基礎設施市場的建設需求似乎永無止境的,人們只要看到城市擁擠的道路、擁擠的地鐵,就能感受到建設的需要,但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取決於市場需求,也取決於資金能力。

目前我國的基礎設施在某些方面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高鐵、高速公路的通車裡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目前政府仍然在加大投入,以目前的建設速度,在持續5-10年的建設周期後將逐步進入下行通道;城市的基礎設施,新建和改造的空間非常大,尤其是交通設施和地下管網、海綿城市的改造將會給市政企業帶來巨大的機會;特大型、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設將延續很長一段時期,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人口密度為例,我國城市人口的密度比歐美一些城市的人口密度要大得多,公共交通成為解決城市交通的主要選擇,由此我們預計軌道交通的建設,將會與城鎮化的進程共始終,已經建成的城市,土地資源不可再生,地下空間的使用將持續推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20年城鎮化進行中,軌道交通的建設將不會停止,並逐步從特大型、大型城市發展到地級市;在城市基礎設施中,我們尚存在基礎設施的不合理和基礎設施的欠債,不合理的基礎設施需要改造,比如通過城市道路改造提升交通通行能力;地下管廊的建設和海綿城市的建設改造,要麼是我們欠債、要麼是為我們過去的錯誤埋單,可以說從需求角度來看,基礎設施的發展空間比房屋建築更大。

然而,強大的需求未必一定能變為有效的市場,它需要巨量的資金支持,國際上一些基礎設施遠落後於中國的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未必有很大的市場,原因就在於資金。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供給端來看,目前基礎設施的資金主要來源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投資。資金第一個來源是中央政府,投資大項目,主要是戰略性的、跨區域的項目,這類項目的主要承接者是央企為主,高鐵、跨江跨海大橋的建設、南海島礁基礎設施、邊疆的戰略性公路等;第二個來源地方政府,從層級來說包括省、市、區、鎮等多個層級,層級越低資金的籌措、償還能力越差,有機構統計和測算,大致估算出地方政府直接和承擔擔保義務的債務有30萬億之多,繼續提高債務的能力已經非常有限;資金的第三個來源是企業,通過自有資金和金融機構融資投入基礎設施項目,即PPP模式從事基礎設施建設業務,但目前多數PPP項目難以通過直接的經營達到收支的平衡,實現企業投資的合理回報,仍然必須依靠政府的保底回報來支撐,實際上是bt項目的回購延長而已,本質上是地方政府債務的改頭換面,這些可能是未來的問題,甚至不排除變成陷阱。

其他基礎設施,如電力、水工、水電等的建設高潮已經過去,更新改造的需求不會帶來建設量的增長,維持目前的建設投資水平已屬不易。

工業建築發展空間存在行業差異,傳統行業的建設量將回落,新興行業的發展在裝備和技術,雖然會帶來一定的建設量,但其重點不在建築。工業建築的領域很多,各細分行業差異很大,轉型升級業務在未來的空間還比較大,而傳統和低端領域給建築帶來的業務空間很小。在傳統業務領域,標準工廠的建設如鋼鐵廠、水泥廠、機械廠,由於這些領域的產能過剩,建設空間越來越小。國家正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工業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不在於廠房,而在於資金、技術、人才、品牌等方面,加上工業本身的轉型升級比較困難,改革開放時期如火如荼的工業建築的建設,逐步漸行漸遠;在高端的工業投資中,設備投資佔比很大,建設投資比例將不會太高。雖然,未來建築企業在產業不斷升級中仍然有較好的機會,但整個工業建築領域的市場空間並不會太大。

從三大建設市場的情況,我們隱約看到建築業的未來的不確定性,2016年中國建築企業面臨將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未來,雖然我們相信投資的慣性依然會給建築企業帶來比較大的機會而無需過度悲觀,但也能隱約感覺到行業和市場已經到了轉折點,從長遠看,建築業產能過剩將在所難免,2015年將是建築業產能過剩的起點,2016年或許會出現建築業產能過剩的加速。

三、建築業產能過剩將出現怎麼的情況?

鋼鐵、煤炭、水泥、玻璃行業已經長期產能過剩,這些行業出現大面積的企業虧損,在同一時期,建築企業的日子似乎要好得多,建築企業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記錄,建築業能打破鋼鐵、煤炭、水泥、玻璃行業全行業虧損的魔咒嗎?以筆者對建築業的理解,建築業過剩產能的調整更富有彈性,彈性主要體現在:

一是建築業本身的固定資產投資相對比較小。鋼鐵、煤炭等行業形成產能需要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企業一旦形成產能,就背上了沉重的固定資產負擔,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企業生產則在銷售端存在壓力,不生產則在投資端形成壓力,他們無論是壓產還是不壓產都存在巨大的挑戰,想比較而言,建築企業的裝備總體上投入不算太大,除高鐵、地鐵、疏浚、特殊橋樑、吊裝等行業投入裝備比較大以外,其他行業的施工裝備投入要小得多,這大大降低了固定資產折舊的風險。

二是存貨數量和存貨損失都比較小。建築企業是一種訂單生產模式,當且僅當客戶有需求並簽訂合同,建築企業才開始相應的施工服務,建築企業的存貨除少數材料以外,一般只存在未結算收入,而不像其他製造業企業存在大量的成品和原材料存貨,在銷售不暢時必然存在大量的存貨損失。

三是生產資源的組織相對比較靈活。在工程合同簽訂以後,企業根據工程進度組織項目需要的資源,當項目不足時,資源相應減少,避免非項目期間的大量成本,隨著工程項目總分包體系、供應商體系的進一步柔性和機動性的提高,這些成本的可控性進一步增強。

四是行業集中度不高且很難進一步提高。相比鋼鐵、水泥等行業比較高的集中度,建築業的項目型管理、項目地域分散、項目標準化程度低,行業內難以形成高集中度,更容易形成企業的金字塔分布,有利於不同層級的企業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

然而,上述幾個特點,並非意味著目前中國八萬家建築企業能順利生存下去,在整個行業下行的過程中,仍然會有一批企業倒下,一批企業出現虧損,一批企業逐步收縮規模艱難存活。從2015年開始,已經相繼出現一批企業甚至特級企業的倒閉,也許這只是一個開始,2016年將會是持續。根據攀成德研究部對城鎮化程度很高的美國建築市場的分析,在總量76萬家建築企業中,規模500人以上的建築企業只有1000家,美國建築業的發展,給中國建築企業未來的發展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啟示:隨著中國城鎮化程度的提高,大型建築企業的數量將逐步減少,而具有專業特點、滿足特定客戶需求的企業將依然存在生存空間,但規模很難做大。

中國建築業的下行是一種必然,傾巢之下難有完卵,建築企業需要調整心態,從過去的高增長慣性中走出來,從機會主義的心態中走出來,從薄積薄發的思維中走出來,把2016年定義為企業發展新階段的起點,過去的市場、政策環境、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四、建築企業未來如何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

在我看來,只有三條路可走:大型企業需要建設自己的綜合能力,尤其是總承包的能力,尤其是工程諮詢能力和總承包EPC的能力,投融資無論在國際工程領域還是國內,從長遠看都是少數頂尖企業的盛宴,並非大部分建設企業能為之;中型企業找到自己的特點,在特定的專業領域、產品領域塑造自己無可替代的能力,從而尋找到生存的空間;小型企業則需要利用自己效率高、管理成本低、靈活的優勢,在提升服務方面下功夫,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過去20年行業快速發展的階段,行業主管部門倡導的總承包、專業分包、勞務分包金字塔結構似乎很難形成,在行業下行的時候,這樣的結構說不定會加速形成,也許這是天意。

(轉自土木在線)


2016年建築業將成為失業潮和降薪潮的重災區

2016年中國經濟面臨「三去一降一補」的結構性改革,即經濟運行去槓桿、工業去產能、樓市去庫存、降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補供給側和人力資源短板。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在「十三五」期間將經歷艱難轉型,國際社會將關注中國政府的宏大規劃和增長承諾,並審慎地重新評估中國經濟。

自2011年,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但就業狀況無恙。也許在2016年,中國可能逐漸面臨職業難求、薪酬難漲的持續壓力。為什麼在2011-2015年這五年間,經濟下行沒有帶來失業壓力?我們可以粗略觀察勞動力市場的供求。

目前每年新增求職勞動力約2000萬人,以下渠道吸納了就業壓力:

一是離退休潮帶來的勞動力更替。目前城鎮職工數接近4億人,如果沒有明顯的企業兼并重組破產,則每年可提供不低於1000萬的就業崗位。

二是勞動參與率的持續下滑。近十年來中國勞動參與率以每年0.8個百分點的速率下滑,其成因複雜,但很可能每年有約500萬以上的50-60歲的勞動力退出了勞動力市場。

三是大中專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缺乏可靠數據。其中部分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但這一群體的失業壓力未被包括在失業率之內。

四是就業結構的變化。從第一產業遊離出來的勞動力,轉移到了第二和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強有力地緩解了就業壓力。

五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深化改革,使得失業帶來的社會壓力沒有群體性地暴露。觀察過去五年,就業市場中,最弱勢的是高校畢業生和上點年紀的中年人;受歡迎的是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農民工。

但2016年不同於過去五年,失業潮和降薪潮可能逐漸拉開序幕。為什麼這麼說?

一是對嚴重過剩產能的定向爆破,將帶來可以預料的失業壓力。僅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就超過千萬,它給地方政府和社保體系帶來壓力。不僅如此,製造業吸納的就業可能持續弱化,從2004年到2011年,中國工業經歷了持續擴張,其吸納的勞動力也在上升,但從2014年開始,工業投資和增加值持續低迷,顯示後續工業將釋放而不是吸納失業壓力。以往每年數千萬計的退休-募新更替潮將持續退潮。在2016年元旦過後,工人春節返鄉的節奏較之往年提前了1-2周,顯露了製造業釋放失業壓力的先兆。

二是以青年農民工為主體的非熟練勞動力的就業趨難。以往樓市、家政、物流、零售等行業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但東南沿海的上述行業已開始出現增長乏力跡象,工人工資議價能力顯著下降。家政、商貿等領域的就業起薪開始不升反降,服務業作為就業蓄水池,其積蓄容量增長遲緩。

三是中國農產品價格承受的下行壓力將釋放。這既是國內糧食供求失衡和收儲政策面臨的困境,也是國內外糧食價格差異拉大帶來的壓力。總體上糧食價格的下行會縮減農民務農收入,尤其是種糧大戶的收入。疊加打工和務農收入均承壓的影響,農村消費增速也會受限。而以往3-4年,縣域及以下消費一度是中國消費增長的亮點。

四是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壓力不減。這種摩擦性失業,主要是高校畢業生求職意願集中在大都市辦公室白領,願意進入私營實體企業做技術藍領者太少所致。而中國高等教育其實早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大學生對自身的定位和求職意願,帶來了隱形失業壓力,家庭被迫吸納這種失業壓力。

總體而言,過去五年中,人們誤以為即便經濟增長持續下滑,也無礙每年數以千萬計的新增就業。造成增長和失業脫鉤的關鍵因素,在於穩增長掩蓋了缺乏重大進展的結構轉型。從2016年開始,增長滑坡帶來的失業壓力將顯性化,勞動力市場上的弱勢群體將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產能去化行業的職工,二是務農為主的農民工,三是高校畢業生。中國勞動力市場將出現求職困難甚至薪酬降低的痛苦調整,它也將衝擊中國目前唯一可靠的增長引擎,即消費。

建築行業將成為重災區

幾年前房地產行業開始下行,但在保障房建設、積極財政政策推動的基礎設施投資支撐下,人們一直擔憂的建築業下行並未到來,2013、2014年隱約可見的建築業拐點沒有出現,建築業下行終於在2015年開始出現。

施工業務前端的設計業務,在上半年已經出現了部分細分行業的業務萎縮,房屋建築為主的設計院開始業務下降,部分建築設計院的業務量下降20%甚至更多,到了下半年,部分建築設計院已經開始降薪和裁員;而在積極財政政策和PPP模式的推動下,基礎設施業務的設計院,依然持續的發展態勢,但我們擔憂依靠政策而不是投資市場有效需求的增長,將難以持續較長時間。

作為勘察設計後端的施工業務,一般而言其市場會延遲半年至一年左右時間受到影響。2015年下半年,施工總包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以施工總承包為例,當高端業務縮減的時候,過去聚焦於高端業務的企業逐步下行到中端業務,聚焦於大型項目的企業逐步延伸到中小型項目,為了生存,見項目就搶,活下去成為企業的生存之道;無論如何競爭,只會改變合同在企業之間的分布,難以改變行業總量下降的大趨勢。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建築業總體下行的態勢,以房屋建築為主的建築企業,新簽合同出現下降,部分已經簽署的合同要麼推遲開工,要麼停工,而房地產行業巨大的存量和較低的去化速度,讓我們擔心未來的房建市場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即使在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開工項目增加、PPP模式熱度高漲以及中國建築企業不斷進行海外擴張的情況下,2015年建築業的增速依然可能下降到了4%左右,如果我們從可比價格計算,則增速有可能是2%,成為最近20年以來建築業增速最低的年份。面對這種不景氣的大環境,建築業的裁員潮必然會來勢洶洶~

如何應對可能降臨的失業潮和降薪潮?

一是社會安全網要奏效,尤其應有應對農產品價格下跌對農村中低收入群體和種糧大戶的安撫預案;

二是在推進結構轉型進程中,更多地將公共資源注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關注人本身,將大量公共資源消耗在換取經濟增速的穩定上;

三是適當調整高等教育的精英傾向,正視其已進入大眾教育的現實,避免坐而論道式的高等教育和求職謀生之間的鴻溝;

四是將社會保障體系建在和國家經濟實力、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的可持續的水平上,避免政府過多包攬。

內容來自築龍施工官方微信


反正這兩年不行了,還沒如行的最好早點轉行吧


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有低谷和高峰,希望大浪淘沙,把良莠不齊的企業淘汰出局!


推薦閱讀:

TAG:經濟 | 產能過剩 | 建築業 | 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