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目前 P2P 平台中有多少開始盈利了?


盈利的很多,但是做得大的又盈利的全國所有的平台加起來可能就那麼兩三家(紅嶺創投、陸金所等),還有就是騙子平台,打算撈一票就跑路的,肯定盈利。

P2P看起來門檻好像很低,其實裡面水很深,獲客成本很高。不一樣的運作模式,盈虧情況都不同。

資金池模式:相對來說會比較容易盈利,原因在於所有的資金都是集中在平台自身,只要這個平台的項目管理能力可以,把這筆錢投出去,就能獲得很高的利息。線上募集成本平均在年化15%左右,而民間拆借在24%左右,甚至更高,中間有9%的利差。網貸之家11月成交量排名前50名的平台都在1億以上,項目周期平均算3個月(民間拆借3個月以內的比較常見),那麼就是1億*9%/12*3=225萬。225萬可以幹什麼呢?如果僅僅是人力成本+辦公成本的話,基本已經實現盈利了。但是如果平台想繼續圈地擴大市場份額,那這點錢還真不夠看。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想做成陸金所那樣的巨無霸的,小而美的P2P平台在前期砸錢獲得了用戶之後就不擴張的也很多,穩定住現有的客戶,每個月百來萬盈利還是活的很滋潤的。避免廣告嫌疑,我就不說有哪些了。

第三方資金託管模式:這個模式下,盈利的很少很少,因為錢都不在自己手上。資金都是唯一對應項目,平台接觸不到投資者資金,沒辦法主導資金流向。項目的選擇上比較局限,交易流程上也比資金池模式要複雜,有很多限制,但是成本沒有減少。但是這樣的平台相對來說安全些,因為沒辦法把你的錢拿去放高利貸(當然,平台一定要發虛假項目也沒辦法,但是這樣還不如直接搞資金池的模式)。資金託管的模式,需要平台有很強的項目整合能力,要能拿到更優質的項目,保證更高的收益,光是這點就很難很難了。


跑路的都是盈利的


沒聽過的基本都盈利了,牛逼的還在花錢吹牛逼


很多中小平台都是盈利的,因為他們只是傳統小貸公司的網路版本,有足夠的利差、合理的風控就可以穩定盈利。

而互聯網基因更重的「大」平台,則都在燒錢搶市場中。

宜信和陸金所也可能是盈利的,因為給投資人的收益實在是太低了。


小平台有不少盈利的,想做大做強,一直在燒錢的則都還在玩命燒錢


看什麼樣的平台吧。

騙子平台,不用說,肯定是暴利了。

小平台(撇開跑路和自融的那種)主要由線下發家線上進行融資(先投再融)的平台,規模不大(30-50人),推廣力度也不大,融資能力跟得上節奏的,吃點利差,收點居間服務費,融回來的錢再投入線下業務的平台,一個億左右的資金存量,勉強打平,放出去的利息高的話,還能有點盈利。

一級梯隊平台:一級梯隊的平台裡面,紅嶺創投據我所知是有盈利的,一個月毛利大約在2000萬左右。拍拍貸曾經也說自己盈利過,但是投入比較大,壞賬率也比較高,現在也很難盈利。陸金所不必說,一定是在盈利的,利潤空間比較大。人人貸單純線上業務只能走量,線下的友信擔保在做相關的業務,利潤空間比較大。宜信線下規模過600億,只要控制壞賬率(當然,宜信的壞賬也是嚇死人的),盈利只是多少的問題。

姑且將有利網也列入一級梯隊吧。有利網的推廣投入在業內是出名的多,13年就達到了月均投入300萬左右的級別,也是蠻拼的。他們目前的模式,也很難做到盈利。這是常見的互聯網玩法,尋求資本市場的突破,融資融資再融資再上市是它的最好出路。

二級梯隊平台:此類平台大部分推廣投入較大,多則200-300萬每月的推廣費用投入,整個行業都在跑馬圈地,對二線平台而言,搶佔市場份額是目前的頭等大事,唯恐投入不夠因此此類平台在短期內都不會有盈利。(好吧我不會說我們恆富金融目前也是這種情況。)對這種平台而言,必須將精準營銷發揮到位,避免推廣費用的浪費。只可惜很多時候平台老闆未必願意這麼做。好在我們平台還是願意沉澱下來踏踏實實做事情的。

2015年,還將是一片紅海。


首富王健林告訴我們,商業的鐵律就是:盈利才能支撐持久。但在追逐規模效應的互金圈,這一條總是被優先忽略。
——馨金融

洪偌馨、林意/文

在經歷了漫長的11年之後,全球第一家P2P公司Zopa終於實現盈利。

頂著全球首家P2P平台的光環,Zopa的一舉一動對於全球的網貸行業來說,總是有一點風向標的意味。

2015年8月18日,Zopa促成的貸款超過了10億英鎊(約88億人民幣),這是英國乃至歐洲第一個促成貸款發放量超過10億英鎊的網貸平台。

不過與急速增長的成交量相對應的卻並不是穩步攀升的利潤,而是連年遞增的虧損。財報顯示,2015年,Zopa的虧損額從2014年的610萬英鎊(約5368萬人民幣)增長到了890萬英鎊(約7832萬人民幣),同比增速達45%。

直到今年9月,Zopa的首席執行官Jaidev Janardana才正式宣布Zopa終於實現了盈利。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即便Zopa發放的貸款量已經超過了17.5億英鎊,但Zopa11年間的合併利潤還不足6萬英鎊,虧損額更是年年攀升。

這幾年全球P2P市場規模暴增,但只是看上去很美,大部分平台都是賠本賺吆喝,即便是最著名的幾家平台,也總是更願意對媒體公布自己急速膨脹的成交規模和估值,而對盈利情況總是輕描淡寫地帶過。

作為全美最大的網貸平台,Lending Club截至到今年一季度已經完成接近 200 億美元的貸款發放量,但盈利只在2013年短暫地出現過。在接下來的2014年,平台就迎來成立以來最大的虧損額,此後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實現盈利。

而美國的另一家P2P平台Prosper,單季度貸款總額保持在10億美元左右,最近新一輪估值達到近19億美元,可仍不能改變上線10年至今還未實現盈利的事實,在今年一季度,裁員也已經被提上日程。

相比之下,OnDeck的盈利狀況已經是表現最為優秀的,在平台上線6年之後開始實現盈利,只不過在連續兩年的凈利潤負增長之後,2015年的財報狀況又重新變為虧損。

相比於國外的平台在盈利方面還有據可查,國內的P2P們對於盈利的話題更加諱莫如深。在發展前期,大多數平台為了跑馬圈地而不得不參與「燒錢大戰」;後期壞賬爆發,獲客成本也越來越高,盈利成為了許多平台「不能承受之重」。

不過網貸平台盈利困難的真正原因,還不止於此,如果要究其根本,可能要從商業模式說起。

01信息中介的日子不好過

P2P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

這是中國的網路借貸監管辦法和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行動反覆提及的,其核心意思在於平台只能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服務,不兜底。與之相對應的,是所謂的信用中介模式,即平台為借款人提供增信服務。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美國的網貸平台是信息中介的典型代表,即投資人直接將錢借給有資金需求的借款人,網貸平台就像房地產中介一樣只負責撮合交易。

這種直接借款的模式最有代表性的平台是OnDeck,不過現在也已經漸漸偏向混合模式,即我們最為熟知的以LendingClub為代表的平台借款模式。 在平台借款模式下,投資人買的是網貸平台轉讓的債權,網貸平台與發行鈔票的存款機構合作,通過把債權打包或發行證券的方式轉售給投資者,投資者和借款人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聯繫。

無論是直接借款模式還是平台借款模式,美國網貸平台與我國網貸平台之間的一個本質區別就是前者的平台透明度。 比如通過查看Lending Club最近的季報我們就可以看到,平台在資產端和負債端的項目基本是一一對應的,金額也基本完全相同。

它沒有任何的債務,即使倒閉,投資者也可以基本上完好無損的獲得借款人的債權。 作為信息中介平台,LC的主要營業收入來自四個部分:交易費、服務費、管理費和其他收入。

資料來源:零壹財經報告《美國網貸市場的動蕩與反思》

從其公布的二季度財報來看,平台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9.5億美元,交易費累計收入達到1.024億美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超過90%。平台的交易規模越大,帶來的營收也就越高。但是問題在於,營業收入無法覆蓋營業支出。

從LC二季度平台的市場營銷費用、貸款發放服務產生的費用以及研發費用、管理費用等累計超過1.8億美元,再加一季度的公司醜聞導致貸款成交量下降、營收下降,平台想要實現正向現金流實在道阻且長。

與LC營收模式接近的Prosper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截至今年6月30日,Prosper第二季度共發放了4.45億美元的貸款,總營收為2708萬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44%。凈收入為2817萬美元,環比下降43%。季度虧損額達3562萬美元,較去年同期上漲了近480%。

從這兩家全球知名的P2P平台的經營情況來看,定位信息中介的P2P們日子確實不好過。

據業內人士介紹,純線上的信息中介模式前期的投入很大,但開支相對來說比較固定,因此會出現一個盈虧平衡點。從Zopa的案例來看,4-5億英鎊的年成交量大約是英美平台的盈虧持平點。

02P2P們暗淡的商業前景

放眼世界,純信息中介的P2P盈利之路都如此艱難,中國的平台們恐怕也難有捷徑可走。

如果僅看規模,國內年成交量超過百億的P2P平台也不在少數,但真正盈利的卻寥寥可數,究其原因還是跟中國式P2P的商業模式有關。先來看看目前國內的P2P都靠什麼賺錢?

與純線上的美國網貸模式相比,國內的P2P網貸平台們大多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網貸模型,即P2P網貸公司在線上主攻理財端,吸引出借人,並公開借款人的信息以及相關法律服務流程。

而實際的資產端主要來自線下,通過線下團隊強化風險控制、開發貸款端客戶,P2P網貸平台自己或者聯合合作機構(如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審核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

在費用方面,針對投資人:利息管理費(費率為收益的6%-10%)、VIP費用(VIP的年費)、充值費、提現費。但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平台向投資人收取的費用經常減免。而且如果用戶基數不夠大,這部分費用基本可忽略

針對借款人:(如果是純中介的平台)主要收取借款管理費,這個也是未來平台盈利的關鍵。(如果是線上+線下的平台)資產端還是依靠線下渠道解決,費用除了利息,還有一些服務費等。

在後者這種主流模式下,國內的P2P營收的主要來源仍是線下放貸的利息收益,純互聯網部分收入基本可忽略。其實賺錢的模式還是依靠傳統的信貸,吃利息,以收益覆蓋風險。

有業內人士曾透露,如果沒有息差的話,平台手續費的收入大約為待收的1%。這樣算來,假設平台一個月待收10億元,那麼一個月收入大約1000萬,不過按照這個體量,這類平台已經是行業第一梯隊,每月高企的推廣費、人員支出成本,這區區1000萬也僅僅能維持平台運作及推廣而已。

相比之下,平台針對借款人收取的所謂借款管理費、服務費、利息才是平台盈利的關鍵。國內不少P2P平台都有自己的資產供給方,典型的如人人貸與友信。資產供給方提供的資產質量和成本很大程度上決定了P2P平台是否盈利、盈利多少。

所以,眼下P2P的轉型方式也非常清楚,要麼徹底捨棄理財端,專註為大平台提供資產;要麼通過拆分,把線下線下業務剝離開,形成集團化運營。最終整個集團是盈利的,但就線上P2P這個形態本身,商業前景顯然並不樂觀。

作為信息中介的P2P的盈利關鍵點:規模大、壞賬低、開支還要控制。但在眼下的中國市場,要滿足這幾點更是難上加難。

從去年開始監管政策趨嚴、廣告投放政策收緊都讓原本就賺錢不多的P2P平台壓力更大,2016年P2P註冊用戶的成本較去年幾乎翻了一番,而投資用戶的成本則由去年500元/投資用戶上漲至700-800元。

這是國內的P2P面臨比美國平台更大的問題,如果獲客成本持續走高,貸款規模的增加也不能帶來盈利,平台只能賠本賺吆喝。而在資本寒冬里,冷靜的投資人們也更加不願意為持續的燒錢大戰買單,平台無法擴大規模進而進入一個死循環。

目前,國內公開宣布已實現的盈利的平台不超過20家。而在新規之下,不少平台的盈利點也面臨收窄。那些寄希望於先建立規模效應,進而挖掘用戶和數據的附加價值來盈利的平台未來恐怕會更加步履維艱。

圖片來源:布穀TIME

原創聲明:馨金融的每一篇原創稿件都經過反覆的打磨,只希望能帶給大家更有價值的閱讀。我們歡迎知識的分享,但更希望自己的勞動能被尊重,在轉載時請註明來源馨金融(Xinfinance)。


這個行業剛剛過了野蠻生長期,目前進入大玩家戰國時代,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燒錢的比拼。


p2p年利率一般在30%左右,出去融資方的10%到15%,員工3%到5%的,還剩10%左右,這就要看它控制壞賬在多少範圍內,目前所知得陸金所是6%,其他的就可以推測絕不少於這個數,不然宜信到現在都沒有公布這個數據!所以盈利,呵呵(^_^)!


平安陸金所,我猜。


leading group


紅嶺算一個,其他都是不知名的公司,可能有。網貸之家排名前20的,估摸有2、3家盈利。但是要做大就只能虧損搶市場。


恆昌。


紅嶺創投


就我接觸過的p2p公司來講,我覺得分為幾種類型,一種是純粹的中介撮合平台,出資人和擔保公司都跟p2p公司沒有關聯,只收中介費肯定是盈利的,因為網路一般平台的運營成本不高,當然前提是沒有出過風險或者完全不為出資人兜底。剩餘的幾種比如同時作為出資人,或者自行提供擔保,或者發生風險後代償的應該很難盈利,畢竟現在大多數平台發的標單筆金額都不是很小,跟借款金額相比平台收費遠遠不夠啊。

另外現在以及今後一段時間的金融環境不是很樂觀,加上哪怕是最早成立的p2p公司整個運營時間都太短,要靠量來覆蓋風險的兩個重要因素目前都不太具備啊。


現在是野蠻成長,但一些有品牌的應該在贏利了。


這問題問的嚇死人,如果不盈利,怎麼保證客戶收益?


推薦閱讀:

寒冬中躺賺20%的姿勢,咱小財迷自己的故事!
P2P行業越來越火熱,不知道大家對未來會出現哪些新的職業有沒有什麼看法?
e租寶老闆判了無期,可他騙錢的套路你真的懂嗎?
P2P先解決這三大攔路虎 再考慮如何上市

TAG:P2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