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結構從建國以來有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有「農業在養工業、重工業」的說法?正常社會的結構是怎樣的?


上面是1952~2008年中國按三次產業分的產業結構狀況。看到50年代末農業那個巨大的缺口了嗎?底部就是「三年自然災害」。

我們所做的,是通過計劃手段,在建國初期就將大量資源集中到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當中,迅速地完成工業化。這是當時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通行做法。這段時間內用於農業、農村的開支要遠遠小於從中獲取的稅收等其他資源。很難說什麼樣的結構是正常的,如果政府無所作為,那大概農業生產會快速集中,然後再由掌握了大部分資本的大地主和失地農民來開展工業化,並且工業化過程中必然也是沿輕工業-&>重工業的路子走向來。英美當初走這一步都花了很久。中國如果閉關鎖國的話,花的時間只長不短,甚至可能到現在還是個農業國。

如果開放的話,工業化應該沒問題:充足的勞動力水平、資本和人才也不算稀缺,不會像現實中那麼快,但到現在肯定也完成了。不過重工業就要麻煩得多,不好預測。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觀點 不知是否正確

基本上任何工業化等發展都需要原始的資本積累,一些國家通過諸如掠奪等手段來完成了這個過程,顯然CN沒有用這個,也沒找到其他好的辦法,於是便採用剝削農業來完成這個過程.

中國早些年的大多數價值都是靠農民,農業創造出來的,但一直以來農民的日子都是最苦的,那錢到底哪兒去了?


我們老師就是這麼說的,工業化所需的食物來源,英國是進口的,畢竟老牌工業國家,資本原始積累豐富,日本則是靠殖民地掠奪的,非洲北朝鮮是靠援助的,但是以犧牲資源為代價,而中國沒錢進口,沒能力掠奪(其實我覺得掠奪不符合中國的風格),援助犧牲的也不僅僅是資源,只能通過計劃經濟,統購統銷。農民為我們貢獻了低廉的農產品,低廉的農民工工資以及土地,其中最大頭的就是土地,土地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吞了。然後他還說為此他被關照過-。-(雖然我覺得有裝X的嫌疑)

我們從農民身上得到的太多,現在是開始回報的時候了


看一下zf從農村得到了什麼又回饋了什麼就行了。這個剪刀差相當一部分用於工業建設了


正常的結構應該是工業發展帶動農業生產力發展。中國工業落後的時候是犧牲很多條件來發展工業的。


推薦閱讀:

TAG:工業 | 產業經濟 | 經濟學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