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到勵志的東西就噁心,這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墮落到無可救藥,看到那些很勵志的事就會覺得噁心,不想再看下去,這是正常的嗎?
我每次一看到勵志的東西就想哭,我覺得我才是心理有問題的那個。
真的,自己都痛恨自己這點。從小就是,看著電視,聽著「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就會感動得淚流滿面,連愛國都不知道啥意思,聽紅歌就能聽哭,覺悟太高。
長大了之後就比較受不了那些選秀節目。
平時我對那些節目是嗤之以鼻的,可是只要看到有選手得到肯定拿到名詞走向成功之路,就會不知道為啥,心中滾滾的情感就要變成眼淚噴薄而出忍都忍不住,就是激動,就是想哭,我自己都不知道為啥。我也不是特別感性的人,生活中很少有事能觸動我,可就是受不了那種場面宏大的煽情,一煽就哭,一煽一個準。
到底是為啥?
希望有專業人士能幫幫我。因為勵志的本質是「均值回歸」,即在足夠大樣本的情況下,努力的人獲得的會比不努力的人多,這是一個宏觀問題。
而個體的成就則是微觀問題,也會有很多運氣成分在裡面。
勵志的故事往往是用一個微觀現象講一個宏觀理論,這一般都是非常莫名其妙的。
至於噁心,說明你看太多了,並且不具備區分邏輯和偶然的能力。當一個人鼓勵我的時候,我感覺到支持和關懷。 當所有人都鼓勵我的時候,我感覺到壓力和煩惱。
如果生活中充斥著勵志,就是後者的狀況,好像我們的自由意志受制於某種「積極的」因素,我們活的積極向上才是對的。
而這種內隱的聲音往往來自我們成長過程中,重要他人對自己的期許:「你要努力/好好學習/考好大學/找好工作/努力掙錢/家庭幸福/……」
這些期許往往帶來了重大的壓力,當我們沒有好好學習的時候,重要他人是指責和訓斥的態度時,我們記住了這樣一個條件,要得到重要他人的關懷與愛,需要積極向上、努力學習。
可是有些人成年之後,對於過去的那份訓斥和指責是帶著仇恨的態度的,也就有了「父母皆禍害」這個豆瓣小組,有了那麼多父母害人說的論調。所以,當這些人看到勵志的東西時,父母那個勸導的形象就出現了:「你要努力啊!」。心中仇恨和抵觸的情緒立刻就激發出來。我曾遇到過這樣的來訪者,她興趣廣泛,能力也很強,從事了許多不同的工作,可是每次工作稍有起色,她就不得不停止,好像那種美好的、積極向上的狀態是一種魔鬼的誘惑,讓她拚死抵抗。她無法讓自己成為別人口中「積極的」人。因為這就好像是讓她成為父母要求的那樣了,她絕不妥協。以至於一直讓自己掙扎於消極頹廢的境地里,儘管這樣,她內心是痛快的——痛苦並快樂著。
當所有人都鼓勵我的時候,我感覺到壓力倍增,想要逃離這個「積極的圈套」。
其實,圈套不在勵志的內容中,而在於你內心裡無法釋放的憤怒和自我迷失。
焦慮的時代,給你一杯平靜,關注公眾號:zengminpsy
看到勵志的東西就噁心,這不是心理有問題。
看到勵志的東西噁心還要看,那這是心理有問題。我們從不討厭被正能量鼓勵,我們只討厭被鼓勵後要求你必須成功,以及你不成功一定是因為你負能量/不努力和其他人鼓勵你好像是要「捧殺」你似的或者故意用正能量來諷刺你不能成功這幾層隱含邏輯。
真正的鼓勵,是當一個人準備要放棄了才需要被鼓勵,其他的情況下全都不需要鼓勵。
老太太,你怎麼能往人家傷口上灑鹽呢?你要加點孜然嗎?當年感覺蔡明回答真解氣啊
瀉藥,有些勵志書,成功學會簡單化很多問題,忽略掉很多問題,給人非常不真實的感受。看書的人會覺得受到了欺騙,所以,噁心是正常。不過也有好書,需要自己耐心發掘。
勵志這東西,就像精鍊了的豬油,偶爾吃吃不錯,吃多了就厲痔了。
如果題主曾按照勵志書上的方法做過,卻結果不佳,那現在的狀態非常正常如果題主不曾嘗試,卻對激發自己向上的力量本能抵制,那說明你在沉淪期,並封閉了向上的可能思維總是具有欺騙性、迷惑性的,會讓我們時時分心,消耗我們的能量
題主對勵志書的態度,就是分心,就是能量消耗
有時候,把思維放到一邊,專心做事會是更好的選擇。你也許開始看勵志書的時候,心潮澎湃,覺得非常有熱情。但是,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自己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或成長,或者問題依然沒能解決。於是,開始失望、反感。
這並不算是心理問題,而是勵志書本身的問題:把問題簡單化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也許會發現,真正改變自己是極其困難的。有句話叫性格即命運,是有道理的。
我現在漸漸相信,所有的經歷都是珍貴的,都是禮物,甚至奇蹟。每個人都是僅僅活在當下的,也只能把握當下。在每一個當下時刻,我們本質上都是自由的。問題是,我們受到過去和未來太多的束縛,結果,並不能自由選擇。於是,我們會順著某種慣性一直生活下去,難以改變。
如果你看到這裡,也許就發現勵志書或心靈雞湯的問題了。它們講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就像我上面說的一樣。但是,一方面,這些道理可能是相對的;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相應的經歷,就不能夠有真正的理解。(這也是「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吧,只有真正經歷過,才可能真正懂得。)
還有,即使有過經歷,如果沒有反思,也不會有成長,結果相當於沒有經歷。
即使有過反思,有所領悟,依然可能遺忘,所謂好了傷疤忘了疼。
史鐵生的妻子希米在《讓死活下去》中,記錄了一段跟史鐵生的對話。
希米問史鐵生:「這些道理,難道沒有懂過嗎?」
史鐵生回答:「 那知道過的,必得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知道;懂得過的,還要再來一次,才能真的接近懂。 」看完勵志書或者心靈雞湯,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其實只是知道的狀態,離懂得還差得遠。這是很容易遺忘的,所以會「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知道」,結果並沒有真正的成長或改變。「好了傷疤忘了疼」也屬於這一類。
如果你有所經歷、善於反思、熱愛思考,也許就能有所領悟。但是,這種領悟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一次次接近,這也就是成長的過程。(在輪迴的說法中,這種領悟是要經生累世來追求的。)
俗話說「知易行難」,類似於「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裡的「知」應該是「知道」的意思。
王陽明強調的「知行合一」中的「知」則更接近於「懂得」。
「知行合一」之所以難以做到,是因為真正「懂得」是非常困難的。而不能真正懂,就不能行。不能行,也就說明沒有真正懂。在Jane Roberts的《個人實相的本質》中,有一段跟你的問題也很相關,摘錄在這裡吧:
那些光只倡導「正面性的想法」的書籍雖然有時候有益,但是這些書通常都忽略了「負面性的感受」、「侵略性」或是「受壓抑的感覺」所具有的「習慣性」。這些感受通常都只被掃到地毯下面去了。
寫那些勵志書的作者鼓勵你做人要往光明處想、要具同情心、態度要堅強、要樂觀進取、要保持開心及熱心等等,卻沒有教你如何從困境中自拔,也無從知道你到底被困於那一種惡性循環的心態中。那些書固然有時很管用,但是卻說明不了「思想」與「情緒感受」究竟是如何的造成了「實相」。那些理論也沒有考慮到「我」這個東西的各種多度空間性的「面目」,更沒有考慮到每個人雖然遵循著明確的常規,卻終究得找到如何使這些常規適應他個別的境況的法子,再跟著做。
如果你的健康情形不佳,你可以設法補救。不滿意自己人際間的關係?你可以改善。窮困?你可以令自己置身於富足的環境中。不管你自己知不知道,你曾經懷抱著決心踏上今天所走的路,你運用著各種資源,去追求那一度你認為合理的目的或理由。你也許會說:「我看不出「生病」對我有什麼意義可言。」或是:「一個破碎的婚姻關係絕不可能是我自己有意去找的。」你也可能會說:「哪有人會自討苦吃,在這麼辛苦的工作之後所追求的反而是貧苦?」如果你生來就窮困或是一出生就帶病,這種情況在表面上看來當然是外來的橫逆,其實不然,這些情形還是多少有改善的機會。這並不是說努力和決心就不再需要了。我這話的重點是在點明你並不是無力去改變事情,而每一個人,不管他的地位如何、情況如何、身體狀況又是如何,他個人的經驗、體會全都在他自己的掌握中。你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全都是你自己預期會看到和會感覺的東西。你所知的世界就是一幅由你自己的期盼所顯現出來的畫,而整個人世間就是你們每一個人個別的期待總合之後的具體化。就跟小孩是從你們的身體組織而來一樣,這個世界乃是由你們共同創造而成的。
勵志小說強調代入感,強調自身複製成功的可能性。
進入角色感覺越強,退出角色失望越大。如是反覆,代入感會越來越低,直到麻木噁心。分析起來很簡單,缺少成就感。試著給自己定一些有時間限制的簡單的目標,完成它。
用努力去培養自信。你需要的不是勵志文章,是將自己變成勵志故事的主角!因為每個人腦子裡都有個 bullshit detector,市面上的勵志文章的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 bullshit,當然我們無法知道你的 detector 是太靈敏還是有些失靈以至於誤傷了一些非 bullshit。對了,如果你是外星人,請調整一下你的靈敏度以適應地球。
另外大家的 bullshit detector 有不同的輸出方式,根據描述我也不知道你的「噁心」只是心理上厭惡還是已經生理上想吐,如果 detector 的輸出方式太激烈建議找專業的醫生或者心理醫生。
再另,一個理想的 bullshit detector 是不太會影響生活中 bullshit 的數量的,只會檢測數量而已(類比初中課本上頻繁出現的理想的電壓表電流表),如果你越用你的 detector 越發現 bullshit 的數量激增,也建議找專業的醫生或者心理醫生。
最後就是也許少上知乎能改善一點。我前兩天為了一個 Live 重新下了知乎,加上最近工作狀態不佳所以刷得多了點,detector 就一直在 beep beep beep……所以題主,我們共勉,生活十分美好,只要我們努力,一定有希望過上讓牠變得更美,要天天開心,you can do it! 加油哦!(志玲姐姐臉)正常正常,我連別人安慰我支持我我都不喜歡聽。老是說你可以的,講真,我真的不可以啊,為什麼一定要鼓勵我去做,我真的不是這樣的人啊…每次想訴苦的時候,最後都會閉嘴…不喜歡雞湯,我覺得做一個普通人挺好的。可是大家好像都不接受,好像我一定要有什麼成就…好無奈。
前來怒答。
利益相關,心理學愛好者,上半年接受過幾次付費心理輔導。
我們反感勵志的東西,甚至產生非常大的負面情緒,根本原因在於感受不到這些勵志的故事和道理背後有關愛。而沒有包裹著愛意的藥丸,哪怕能治病,吃起來噁心反胃也是正常現象。
這就好像你上街買菜,一個你根本不熟的長輩跟你說,小夥子啊,還沒對象呢,你看看誰誰家的某某某一直努力相親努力提升自己現在找的老婆年輕漂亮。年輕人要加油啊。這種話讓人反感,因為你壓根就不相信他是真的關心你,想讓你也找個漂亮媳婦的。
但是同樣一句話,如果換成一個你特別傾慕的特別欣賞的平時對你特別好的長輩來說,你也許同樣難以接受會爭辯兩句,但是你並不會反感和噁心,因為你是真心知道他是關心你的。正常。如果你看勵志書籍,會感到作者其實在用一些技巧操控你的思想,比如激將法、或者敘述一些名人事迹讓你恍惚以為一定會天道酬勤,或者用一些煽情的故事讓你內疚覺得不努力就對不起自己或者親人,以此達到幫你打雞血的目的。你可能潛意識追求獨立思考,所以不喜歡這類書籍。
一切不以指導實踐為目的的思想工作都是耍流氓!
方向不對,越努力越失敗。而這世上真不一定存在適合你的道路
任何的「好意/關心/愛護/etc」,單純以數量的方式堆積起來,只會成為純粹的暴力而已。
不請自來,其實最高贊說得很好,但我好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背景:
2013年九月,我在某貼吧里寫了一篇【勵志帖】某一天就火了,於是空間貼吧等等各處都能看到我的【勵志雞湯】,一年半的時間左右大概就有2w多個贊,6k個回復?雖然不多,但是可以看出我熬的毒雞湯還挺受歡迎的。換做心智成熟一點的人看到我寫的東西一定秒懂著東西有毒,可是我寫的時候才初二,大部分看的人都是初中生,大家似乎都需要一點雞血補補?感受:
1.在付出前只看「期望」中的結果,卻把付出說的理所當然,從而自我安慰以求所謂的「平等交換」,簡直是耍流氓。重心錯了,自然就辭不達意了。「勵志」似乎就是為了成功,就像打了一針強心劑,讓你興奮不已。勁頭兒過後就是無窮無盡的迷茫與困惑。我們被困在那個「目標」里,「勵志」的邏輯太完美了,和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難以接受。它把美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把受苦的一面說的太「舒服」,以至於當你真正受苦或者付出時感覺「怎麼和說的不一樣」。隨著你經歷的越來越多,你思考的越來越多,你也知道這個社會並不能用那一套「完美邏輯」解釋。它真的只是雞湯而已。少喝多少補些油水,我們都會偶爾需要一些安慰。喝多了,都膩,都噁心。
2.
鼓勵多了就成壓力了,夢做多了醒過來會頭暈。讀很多名人傳記並不能成為名人,說很多計劃列表並不能直接實現。長期夢想,短期目標。太遠的計劃談多了想多了就有一種房子根基都沒扎穩就開始壘磚了感覺,絕對要倒。鼓勵的話聽多了就是一塊一塊磚壘著,太危險了,寧願不聽。
我被當下的問題困擾,你總拿未來如何如何來安慰我,可是我依舊困惑,你的宏偉藍圖,只會讓我更加困惑。我渴望的是提升醒腦,你的速溶咖啡刺激神經,只會讓我更加疲憊。3.
人,生活,遭遇,都是不一樣的,一套說辭太敷衍了。不是任何人都適合雞湯的,你適合喝葯膳雞,我適合喝水煮白菜。但是偏偏要說成「每個人都適合雞湯」,毒死我了,還只能說「怪我嘴饞」。所以我能喝嗎?自然是不能的。
問題是我已經知道我不能喝了,你還煮,太不夠意思了吧。
———————————————————————總結:
換我來說,勵志的話聽不聽都不重要。別噁心了,想想麻婆豆腐,水煮牛肉,魚香茄子。
———————————————————————其實答主,很不會答題,寫的真的不太好,但是就是那個意思,謝謝看完的各位。可能我的答案在一些人的眼中是非常自私和偏激的。
首先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可能大多數人都面臨著——這個被「雞湯」包圍的網路。就像前面有答主說到,當一群人鼓勵你時,你感到了壓力和煩惱。
我內心無比想周圍的「親人」不要把自己完成不了的感情強加到我身上,我希望大家的感情淡如水就好。相安自得不也很好嗎。我煩透了中國式的雞湯,也煩透了中國式的人情世故。煩透了所有的「中國式」。失意的時候,來點勵志雞湯,是強心針。
打強心針就是吸毒了第一是看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第二是雞湯質量太低,很多雞湯作者本身也並非對自身的成功有較為深刻的體驗,甚至只是將勵志小故事串一串,然後潤色一下就成雞湯了,現在市面上的絕大多數雞湯就是這種,這種勵志的東西別說看多了,稍微看一點都是傷害。建議看一些經典雞湯,如奧里森馬登的、卡耐基的、拿破崙希爾、劉墉的等等,還有《活法》、《干法》、《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富蘭克林自傳》其實都有點雞湯的味道,可以看下。第三,擴大閱讀興趣;少看雞湯,多看勺子。看一些工具類的書籍,如《學會提問》,《溝通的藝術》等等。還可以看邏輯縝密的偵探小說如《無人生還》,歷史類書籍《明朝那些事兒》,社科類書籍,紀實類書籍,雜文類書籍,等等等等,幹嘛非得跟勵志類書籍過不去。其實,我覺得你的本質問題還是「知道了這麼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看雞湯時那種雞血滿滿的感覺和放下書後對事實依舊無力的落差感讓你感覺到巨大的沮喪和失望,那麼最根本的方法還是第一條,少看多做!經歷、摔倒、爬起、反思,再經歷、摔倒、爬起、反思,不斷循環這個過程,最終你會成為雞湯的作者,而不是讀者。
這是我的觀點,祝好!我一看到勵志的東西就覺得自己啥都不行,頓時失去動力。我倒覺得毒雞湯這種發泄的東西更讓我高興。可能是因為叛逆吧。
因為他反襯出了你的困窘,而且並不能幫你解決你的實際問題。
雞湯文、勵志文真正的意義在於:聽別人的故事,走自己的路。
雞湯文看多了,自然會膩。小時,學校老是請些演講的,各種煽情。最後tmd要買書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可tm沒說三人行都是我師!
我現在有著和題主差不多的體驗,但沒那麼嚴重。我也細思了一下,現把我的心路歷程大致梳理一下,書寫於此。首先,我老實承認我曾經是勵志雞湯的狂熱愛好者,大到名人勵志傳,小到故事會講述的鄰居老王的屌絲逆襲的傳說,還有《讀者》、《青年文摘》中的溫情雞湯,劉墉系列的心靈雞湯,就是哪兒有雞湯,哪兒就有我的身影。考試考砸了,來一碗雞湯;跟朋友吵架了,來一碗雞湯;因家裡貧窮而自卑,來一碗雞湯;失戀了,還是來一碗雞湯……不得不說,雞湯曾是我精神的主要補給,也確實給了我不少的成長力量。我是在工作了之後,才慢慢察覺自己因喝了過多雞湯而導致的營養不均衡的弊端的,在我讀多了一些非雞湯的各類書籍,在我大大拓寬我的閱讀面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的狹隘和無知。我回想起高三那年,我整夜整夜失眠,體重下降,心慌心煩,情緒低落,效率低下,成績穩下降……而那時的我完全不懂是自己的心理出了問題,也不懂向任何人求助,只是一味地煲雞湯,激勵自己不要放棄,不要放棄,不要放棄。而那時我最需要的恰恰是要暫停休息一會,要去看病,要去求助,而這些雞湯統統沒說,只說你能行,結果呢,當時是我不行,高考失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讓人盲目自信,這是許多勵志雞湯的副作用所在。現在要是有面臨高考的小輩,我最常和他們說的就是,不要靠著雞湯硬撐,有病看病,學會通過適當方式解壓,調整應考策略。雖說慢慢認識到雞湯的副作用,但還不至於對其厭惡,真正開始厭惡的是這一兩年,各類平台大量充斥毒雞湯,偽雞湯,讀來令人作嘔。比如女人溫柔,老公不跑;以德報怨,便天下太平;多讀書就能出人頭地,品德高尚;善良就會人見人愛;老實肯干就會遇到貴人被提拔……林林總總,大多都是作者意淫出來連他自己都不喝的餿雞湯。我感覺自己對於雞湯態度的轉變,並不是心理出了問題,恰恰相反,是心理更趨於成熟。核心原因是我的閱讀面廣了,生活經驗多了,更重要的是我更愛思考了,辨別能力強了,要去讀那些有湯還要有勺子的文章,給你造橋帶路的文章,告訴你世界不止一面的文章。總的來說,好雞湯少喝怡情,多喝傷身,壞雞湯使人中毒,害人不淺,令人作嘔。謹以此文,紀念那些愛讀雞湯傻傻相信雞湯的青春歲月。
不排除部分勵志故事比較假的情況。題主應該批判思維比較重。看個故事,別太當
好的雞湯就像一針強心劑,能夠給你激勵,當然,你還需要知道搜索一下強心劑的副作用
的的確確是心理問題 如果你想努力 想爬上去 看到這些鼓勵的話就會有所共鳴 而不是噁心 所以問題在你自己 你明知道自己在泥沼里 但心理卻不願努力想走這個泥潭 準確的說是不屑
你覺得任何方法任何話都不能改變你 你還不如自甘墮落 少年 成功的方法很多 可你就是不願意聽 你看多了覺得噁心 你是不願意學 你看到別人對他的負面評論 你就順其自然地產生厭惡可是 這是他們的人生 他們的觀點 跟你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個連話都聽不進去的人 還有什麼成功可言我不排斥雞湯 但喝了就要去做 不試試怎麼知道 這是你的人生啊還有如果你真的想不通還是去諮詢一下心理醫生吧你這樣的思想著實有點危險還有…不要打我嘻嘻我只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覺得不對 就當看過忘了吧還是希望你能走出黑暗真把爛雞湯當勵志不噁心就怪了
不是。正常。
勵志的東西如同心靈雞湯,偶爾喝一喝,還能覺出些鮮美來,但是一直喝的話,就會出現反胃的感受。而且勵志雖好,但是還要看機緣所在。王石之所以成為王石,也絕不可能因為他是王石,而是他的難以被複制的王石的經歷。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除了自身努力,還需要各方面的條件具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家層面和時代層面的幻境和氣候。所以80年代造就了個體戶,90年代造就了電器商,00年代造就了互聯網和房地產。而一個人能否有成就,還要看,這個人能不能在恰當的時機跟上時代的風口,太早了,你就會在時代的震蕩中放棄,太晚了,你就會成為時代弄潮兒的接盤俠。 至於心理疾病,沒有那麼容易得,要是只是看到勵志文學感覺不適就是心理疾病的話,那麼有各種不干他人的癖好的人就都得關進精神病院了。 最後,選擇方向是第一位的,包括,你要確信你沒有心理疾病,然後,才是給自己加油努力。
雞湯再好,喝多了也齁
你這屬於生理問題,需要慰藉。
真的挺噁心的
其實喝雞湯與喝酒的本質是一樣的,喝酒大了,吹些牛逼,期待別人的正能量覆蓋還不如直接喝雞湯,來的容易,直接些。噁心,那是因為缺少對比;噁心那是因為獲得正能量的途徑太少;噁心,不過是你不信了而已。記得路在腳下。
最近準備考研累到要死的時候感覺雞湯真好喝……以前也覺得雞湯噁心可能是因為怠惰吧
從大學開始那一年,就意識到自己早已過了看雞湯書籍的年齡。僅僅在頹廢墮落時看幾篇短雞湯
很少有人真的有心理問題 每天吃老母雞燉湯 看到此菜就噁心 怎麼可能是心理問題…
因為許多雞湯文只是標榜某類價值觀,讓人甘於吃苦或者奉獻,實際都是後面的利益博弈,你認你就輸了。粗口大聲喊,奉獻你媽逼。
勵志的東西你看多了不覺得噁心那才是真有問題
我也是看到勵志的東西就噁心,而且那種心靈雞湯是讓我最反感的,看著就反胃,已經進化到生理性反應。如果看到清新脫俗的,我還是會喜歡的。坦白說就是別的文化的心靈雞湯,我會因為異文化的差異而有點好奇並接受。自己文化的那種勸慰和警告,看著就覺得噁心。因為太熟悉自己文化,什麼人在裝逼,什麼人是真情流露,其實只要看一下臉的微表情就知道了。 太會看臉色的人,是不是挺惹人嫌的?可是這世界上虛偽的,說著無用的假話的人,特別特別多。每個人都帶著面具,且相安無事或者互相吹捧著生活著,繁衍著?噁心的話,我選擇不去接觸,就是有辦法一個人活著,活著自己覺得舒服的樣子。
昨天我打開一個TED,看了十秒然後我把它關了。滿屏都是「成功」「堅持」「夢想」「努力」這樣的辭彙,即便是把它們換成「success 」「insist」「dream」「strive」也一樣非常辣眼睛。這樣空洞的辭彙根本毫無意義嘛,你一定聽了一萬遍的努力就會成功,但是麻煩講一下什麼是努力嘛?什麼是成功?怎樣的努力換怎樣的成功?這些公式對我們而言真的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么?在微信公眾號里讀了一百篇雞湯,在微博上看到無數遍「晚安!明天會更好!」的語錄,然後加劇了焦慮拖延and意亂心煩。看這樣的勵志不如去知乎看一篇怎樣制定學習計劃更能激發努力欲。
幾年前,成功學迷一樣的在中國傳播開來,演說者們措辭激烈、誇張、斷言、重複,以此方式來充分調動群體的注意力,他們會講很多勵志的故事,即便大多數是假的,聽眾們依然倍受鼓舞熱淚盈眶,但這些成功學愛好者們的特點都是不試圖以任何說理的方式來證明自己說的事情。
可能是時代變了吧,高速生活把人推進一個緊張前行的浪潮里,在這樣的環境下現在的人反而更喜歡喪一下,緊張的時候喪一下,難過的時候喪一下,去聽彩虹團的身體被掏空,去看局長的廣播,去刷曾良君的微博,看到有人也在征戰北五環我就心安了,看到曾良君也不愛寫作業我就高興了,每日的小驚喜是:原來大家都一樣的喪啊!那我就放心了。生存壓力太大了,誰要天天打雞血啊,看到你那麼喪我終於可以偷個懶了。
所以人生苦短,盡情偷懶:)你過你的 為啥要去留意這些勵志的東西呢
是。這是病,得治。
建議來碗毒雞湯醒醒腦,提提神。
每當有人給你發勵志心靈雞湯後,你最應該做的行為是回去翻金正恩的簡歷治癒一下……
因為這是別人適用的,自己不一定適用,而且當自己試過發現沒有用之後,剩下的就只有對成功的人的嫉妒和對自己失敗的悔恨
因為我們的原始情緒反應是不被鼓勵的,是被壓抑甚至被剝奪的。這種「正能量」讓我們感覺很假。噁心其實是在提醒我們注意,實在反抗被壓制
那倒不是有一種可能就是你太過現實,勵志的東西已經無法從精神上打動你,再加上勵志故事只有開頭結尾,沒有具體實施的過程,而你恰好經歷過這個過程,但與勵志故事結果相背,這樣,你在心理上就會不相信勵志故事,久而久之,就會越發討厭勵志故事,嗯就是這樣(大概吧)
是有問題, 不喜歡看的東西不看就可以了, 會噁心的話估計是有偏執一類的傾向.
偶爾喝碗雞湯還行,天天喝雞湯,餐餐喝雞湯,不噁心才怪。凡事都有一個度,當你感覺噁心的時候,換個口味吧,要不要來包辣條壓壓驚……
很多人的生活與這些東西不相符,生活的壓迫不是雞湯可以治癒的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抗壓能力與內心的選擇
這個事吧,得這麼說,小的時候,我們就常被教育說:你得認真。可是該粗心的還是粗心,這就得說,有些詞是描寫人的某種綜合心理狀態的,只適用於形容詞用法,並不適用於動詞用法。這些詞包括但不限於:積極樂觀,努力進取,快樂喜悅,勤勞勇敢,認真刻苦。凡是有人告訴你,你得努力!如果你沒有進入」努力「的心理狀態,這就好比對一塊棉花說:你得硬!而某些雞湯,就相當於告訴一塊棉花你得硬一樣,有個卵用?而你努力的原因,絕不是」努力「本身,而是其他什麼東西。另一些雞湯告訴你,你得為這些或者那些努力,但是如果你個人內心根本不care這些東西,但是雞湯的潛台詞是,你得care,這還是前面說得那樣,好比告訴一塊棉花你得硬一樣。過去的人還知道,強扭的瓜不甜,怎麼到今天,人們都在拚命扭瓜了呢?如果你覺得現在過得不是很好,不如想一想,自己到底希望為了什麼而努力。
雞湯喝多了會噁心,很正常!
講真,勵志類的言論就跟味精似的,少吃點,很鮮美!吃多了,呵呵呵,你懂得!
很多話話說得像書上的語氣一樣,並不代表這話不是屁話。 ——霍華德
因為很多勵志的故事給了我們開頭和結尾,但漫長的過程只用「努力」二字籠統概括。
以前看了一些,目前很少看勵志書了,別人的人生別人的成就,都是在一系列複雜的因素中產生的,不可複製,與我無用!喜歡一句話,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讓我貧困潦倒,那麼貧困潦倒就是我的價值
對於題主的困惑有同感,應該邀請網路大V們來答一下這題
看過一本書
大概意思說一下吧:當所有人都叫我堅持下去的時候,感覺自己走投無路一樣。我覺得就是這種感覺所以我也不喜歡雞湯有人說是覺得壓力大,我不敢否定,但我覺得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各種勵志太過於雞湯,一個有經歷的人絕大多數是反感雞湯的,本人就是其中之一,這類型勵志雞湯的東西讓人反感的最大原因就是:兄弟只要努力,你就是下一個馬雲下一個李嘉誠,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的就是你了╮(╯▽╰)╭ 很多勵志、雞湯讓人反感的原因就是大道理講了半天,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有人說過一句話感覺挺對,雞湯本生沒錯,但絕大多數雞湯它TMD忽略智商… 本人也反感勵志、雞湯,哪些嘴上多勵志的人其實多半也就說說而已~~
這是個對雞湯極為敏感的時代,我們避之不及,又如饑似渴。
我看到雞湯文的感覺是:我不知道這些文字是否真正勵志,我只想知道勵志是否真的是個褒義詞。
當然每當我們陷入困境,生活突然變得格外艱難,我們很容易就被雞湯征服,那是因為我們至少要找一點心理上的慰藉所在。
可如果生活如履平地你還放肆宣揚正能量,那麼我會認為你除了非常樂觀之外還非常敏感,敏感地對於任何負面的東西都嗤之以鼻。
我們認為是一些正向的詞支撐了我們最基本的觀念:樂觀悲觀、善惡有報、成功論等等。這樣我們的生活便會變得稍微有意思一點。
當然很不幸的是它還是很沒意思。我們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是成功的人你能看到他們成功,他們講述著自己歷經了多少失敗,吃了多少苦,終於成功了,這樣在給他人宣揚努力就會成功的時候會使結論變得積極一些。
可是有多少人比他們吃了更多的苦,經歷了更為殘酷的挫敗,其中有多少人一蹶不振,又有多少人即使堅持下來卻依舊淹沒在歷史長河裡。
所以我認為,這雖然跟個人能力有關係,但大部分還是個運氣問題。 因而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是正確的或者錯誤的,也沒有什麼必然或者因果,只有一個你自己建立的原則而已。喝雞湯喝多了同樣會噁心
這幾天我在看日劇《重版出來》(如果題主討厭勵志片,千萬別去看。。),看的時候心潮澎湃,覺得好向上好陽光好勵志啊,內心有無數想要立馬去努力的衝動,但是,看完冷靜想一想,其實如果我身邊有一個這樣的人,我會怎麼樣呢?也許有時候我會被激勵,去努力,但是也許我也會覺得好累,因為我沒辦法時時刻刻保持那樣激情飽滿的狀態,然後在這樣的人身邊,我會覺得有點慚愧,覺得自己不該這樣,應該像她那樣。然後就會對內攻擊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內在父母的指責)。然後也會對外攻擊,攻擊那個讓我有這樣感覺的人——那個比我更積極的人。很同意 @曾旻的回答。這種情緒反應最初的來源,可能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讓我們覺得,積極向上的我們是好的,是值得被他們愛的,反之,就是不值得被愛的。但是我們身上都有積極和不積極的兩個部分,如此,被父母割裂和對立起來。先這麼回答吧,想到什麼再來補充。
如果題主的「噁心」是形容詞的話,那應該沒什麼大問題,我看見網上的許多噴子也覺得噁心;如果是名詞的話,那可能有一點兒心理障礙。可是也不是所有的心理障礙都需要治療。人的許多問題都是你覺得有問題,最終才成了一個問題。就像有的人吃臭豆腐噁心,那不吃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喜歡吃臭豆腐的人呢。
喝湯不給勺,眼前的雞湯越多心越煩。
嘯
正常,因為這些事情1.並不被你相信2.就算你相信這是真事兒,但不相信適合與自己3.你們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真讓我噁心。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雞湯這種東西,喝多了營養過剩噁心反胃,不喝吧營養不良影響發育。偶爾喝喝有益健康,煮點麵條粉絲還是很好吃的。
這應該不正常,是矯情。勵志的東西會噁心,那就不要看啊,看了再來罵噁心。對於不喜歡的東西,自己拒絕就好了。寫書的人畢竟還有市場,勵志書還有人看,你這樣說,讓那些看噁心書的人怎麼辦
因為現在的勵志雞湯文都伴隨著各類微商各類直銷和各類營銷號,雞湯還是那碗雞湯,可感覺不是那份感覺了啊
推薦閱讀:
※怎麼消除疑心病?
※父母很想跟我多交流,但是我很排斥他們怎麼辦?
※我老是覺得我的心情不真實怎麼辦?
※It『s my fault——兒童期虐待的心理創傷
※既然活著比死亡痛苦,那麼是時候思考一下抑鬱症對我們生命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