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男性人物基本都是單名?
西漢末年王莽搞過一個復古的運動,名字向先秦漢初靠攏,都只取一個字。
起名的人懶……
第一,實際上是有雙名的,但是要注意,單名往往彰顯著使用者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相應地雙名者往往地位較低。直到東晉時期,受到民間口語習慣和信仰心理的影響,南方上層帶有「之」、「道」等虛字的雙名逐漸興起。單名慣例一旦突破,雙名命名方式會進一步發展,最顯著的是雙名的「字化」。在此過程中,一些體現上層理念的雙名用字反過來又影響到底層人名。
第二,有的朋友談到了王莽的「去二名」詔書,但是實際上如果仔細加以考察的話,王莽的詔書並沒有憑空創造一種社會趨勢,而更多是對這種社會趨勢的繼承和承認。尹灣出土的西漢永始、元延年間簡牘中,有一種《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記錄了140餘個可辨識的下層官吏人名,絕大多數為單名,雙名僅有14人。這表明早在「去二名」詔書發布之前,地方官吏層的人名已經以單名為主。
上層人名的單名化趨勢,其原因或許可以歸結為西漢昭宣以後儒學理念的滲透。儒家很早就有「二名非禮」的觀念。這種觀念及與之相關的避諱問題,會隨著儒學的滲透而逐漸在儒生、官吏階層擴展,導致上層人名中單名的流行。在這種背景下來看元始詔書,就可以理解所謂「二名」之禁,不過是順應了當時的社會風氣而已。宋人邵博曾說:「王莽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又遣使諷單于為一名。東漢士大夫以操節相高,遇莽之事必唾也,乃終其世謹一名之律,何也?」這個提問或可由此得到解答。不管詔書是否強制施行,單名觀念都會因此而得到加強。姓、單名、字構成的人名,就逐漸成為漢碑官吏、儒生題名的一般形式。與此同時,普通民眾所受影響並不明顯,仍然是單名、雙名並存。這種制名習慣上的明顯差異,顯示出「大傳統」對「小傳統」影響的有限性。
魏斌 | 單名與雙名:漢晉南方人名的變遷及其意義
秦漢之前人們以單名為貴,你看三國里權貴出身的基本也都是單名,雙字名字的基本都是底層出身什麼黃巾賊將程遠志、什麼東吳賊首嚴白虎之類。
字還包含排行(孟仲叔季)的意思,如,操和孟德,策和伯符,權和仲謀;
伯(孟), 仲, 叔, 季. 伯為嫡長子, 孟為庶長子貴族世家(公侯伯子)身份經學起了很大的作用,東漢一朝至少在命名取字上,逐步形成「單字命名、表字釋名」的模式:亮和孔明,羽和雲長,備和玄德就想問下玄德的玄是否有意義,不懂問下么,火氣好大····還拉黑·····無語
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孫策為嫡長子,而曹操之類都是庶長子= =再加些百度知道上發現的:
註:轉自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rFNP-2WEKHo6tV8eOrf4IGfbcnys_YC5QSND9z0i9MdZe_3w6CJaQvIKPHoSI295N4hH82Zdfecz1Ar_SQU2t_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繫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繫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a.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遊,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b.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字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製品,互為輔助。
c.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d.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後果。
于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後果。
e.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二名非禮也
隋唐以前名字都是以單名為主,就像漢代帝王名字都是一個字的,三個字的劉弗陵後面也改成了劉弗,劉病已也改,主要是為了避皇帝諱。隋唐以後雙名才開始多起來。
和王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漢書.王莽傳》中有個故事:王莽的長孫叫王宗,長孫是很有希望繼承大統的,只要等到爺爺去世爹爹死了就好,可這個王宗是個急性子,自己弄了天子的衣帽穿上讓人畫了像,還刻了三枚銅印,和他舅舅呂寬私通文書,準備謀權篡位,事情敗露後自殺了。
王莽並沒有因為他死了而輕饒他,對王宗的處罰中有這樣一條「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翻譯過來就是:王宗本來叫王會宗,根據法令改為王宗,現在恢復王會宗這個名字。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王莽曾經下過法令「去二名」,現在恢復三個字的名字相當於給罪犯的處罰。
為什麼他要「去二名」呢?可能是我高興、你管我(他還改了官名、地名,連匈奴單于的稱謂都敢改),也可能是見不得別人的名字比他長。總之,取單字名就成為習慣流傳下來,即便王莽說了不算之後,這習慣還是慣性走了很遠。至少在後漢和三國時期,三字名就很少見。劉秀鄧禹耿弇馮異馬援,劉備曹操孫權袁紹張飛關羽張遼黃蓋周瑜諸葛亮,等等全都是單字名。在據說和王莽有關 他好像規定了單名為尊 雙名為賤。
確實與王莽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上古漢語的發音比現代漢語的發音複雜得多。我們現在讀文言文,感覺很簡潔,但古人念四個字所要耗費的時間可能就和我們用現代漢語念六七個字的時間差不多。
古代的姓名和名字兩會事,張飛字益德,一般熟人都是喊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