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音樂人會聽很多別人的音樂作品?

這樣做不會讓某個旋律留在腦子裡,然後寫出相似的作品嗎?怎麼做到又聽很多旋律,有能寫出新旋律?


題主的問題讓我想起了在我第一天開始學作曲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的一句話:

學習作曲是為了忘掉他。

藝術發展的生命源泉是創新,是個性化。如果你不去聽別人的作品,不知何為舊,請問何知新?

其次藝術雖然說是創新,但是不代表它要完全脫離前人的風格去徹底改造。

所以必須要熟悉某種風格,或者幾種風格,然後在充分了解它的情況下做出一些實質性的改變,凸顯出自己的個性化。

所以音樂就是在如此的過程中慢慢地發展,在音樂史上很少要那種能夠具有極大革新性、極大變化的音樂作品出現,我能想到的只有Beethoven的《大賦格(Grosse Fuge)》,將他的音樂語言向後推遲了幾十年甚至一百年。

樓主所擔憂的情況的確是現實,但是大腦存儲的音樂作品越多音樂庫越大音樂記憶力越好的人越容易降低這種風險。如果有誰經常出現這類問題,只能是自己的等級還不夠。

如果不去聽更多的作品,那麼抄襲重複的風險更大,所以不能因噎廢食。

還有樓主發現了嘛,以上文字沒有一處提到了「旋律」,因為旋律只是音樂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音樂人掌握的不僅僅是一條旋律。更多關於旋律的陳述請參考本人的專欄:

【誤導向】旋律別整太複雜! - 狂喜之詩 - 知乎專欄

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出,音樂專業的人(無論哪個分支)如果不去多聽別人的音樂,基本上等於放棄了這門學科的學習。

很可惜,在中國這樣的音樂專業生數不勝數。


做科研的人如果不每天讀文獻 永遠都只是個實驗員


這讓我想起了我認識的一個獨立編曲人,叫他獨立實在是抬舉他了,唱片公司不要他,自己租了個小房子弄了套設備做編曲,就是一個小屌絲,也做不出來什麼東西,靠吹牛過活。但是他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最牛逼的編曲大師也一定是一個扒帶高手。

音樂是人類的天賦技能吧,從遠古時代一直到現代,音樂理論和表現手法不斷在發展與更新,從小調五聲音階,古典調式,到十二平均率,各種風格的音階與編曲手法。可以說,這些東西是由無數音樂人用汗水與智慧創造出來的。我們今天聽到的音樂,充斥著這些東西,甚至可以說,音樂人就是踩著前輩們的屍體不斷向上,使音樂變的越來越豐富和美好,職業音樂人使用著,學習著,甚至每天呼吸著的都是前人的東西。而作為一個成熟的音樂人,必須明白,自己與音樂史上那些引領著音樂前進方向的偉人存在著差距。所以,如牛頓所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用的東西都是別人的東西,發明者比我們更了解他所創造的東西。新手編曲總會有一個狀況,就是覺得要有自己特色,有自己的靈魂,所以不屑於借鑒前人經驗,經常自以為創造了新東西,實際上早就被別人玩透了。所以,多聽歌,並不是抄襲,而是去思考:這裡為什麼要用這個和弦?鼓為什麼是這樣敲?為什麼要這樣編?

了解他人的靈魂與情感,是為了更好的建立自己的靈魂與情感。


音樂的內容遠遠不止旋律這一個元素。甚至寫歌的時候和弦走向都要比旋律進行更重要本質的多。普通大眾聽音樂最直觀的感受是旋律走向,多聽幾遍就能跟著唱。音樂訓練更多的人,則會關注更多東西。比如調性、和弦範式、節奏風格以及會不自覺關注伴奏聲部的多種樂器或者聲效,它們是怎麼和諧搭配的等等。這還沒涉及更需要功力的作詞。


其實程序員也是的。


because music comes from music


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


我開始學作曲的時候老師要我一天寫50條旋律,那種沒東西的抓狂感簡直讓人崩潰。 後來聽多了別人的,了解什麼樣的音樂會有什麼走向,在初步嘗試的時候會有參考。 而風格是在模仿學習中慢慢總結出的一般規律,聽了很多種後你可能會有喜歡的調式、節奏、和聲、結構。 這些加上自己的理解組合,就成了你自己的音樂嘛。

就像學習語言,你一味的哇哇亂叫沒人聽懂你再說什麼,只有先學習大家一般的講話方式,才能在此基礎上說出你的獨到見解吧。


流行樂不是很清楚

我來說說搖滾裡面「核」這種風格吧。首先樓主擔心的旋律問題在這種風格里已經基本不存在了,因為唱極端嗓本身是沒有旋律的。然後為什麼要多聽?模仿啊……記得上次在和鼓手編一段鼓的時候,丫沒靈感了,於是來了句「等我先聽聽歌再編」………


創造並非無中生有,他來自我們架構的平台。

你所架構的平台越大,你所承接到的靈感就越多。

所學所聽所看越廣越好。

所以我聽古典音樂,也聽歌仔戲,聽京劇,也聽流行音樂。——范宗沛


聽別人的音樂,把自己帶入某種情緒里,有利於自己的創作


創作的初始就是模仿


開眼 闊胸 積韻 屯律 去渣 留華


聽歌方面旋律僅僅是其中一個部分,別的方面還有編曲風格,甚至最近流行什麼樣子的音色也得參考。聽不同類型的歌說白了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讓一個旋律留在腦中沒有問題,而且往往大作曲家們都是聽音樂無數的,當然文學家們一定也是飽讀群書並且記憶驚人的。任何創作都是基於模仿,音樂本來就是排列組合的藝術,包括音樂理論,也是從前人的創作中總結出的一套東西而已。所以在創作中不用怕某一句聽起來像某個曲子,但是下一個樂句你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在聽感上超越你腦中的作品……而第二個樂句說不定也很像某某曲,這都沒有問題,總共也就12音的組合,排列得好就好!


生命在於運動

語文在於背誦

音樂在於瞎弄


音樂語言是相通的,就像聖桑的動物狂歡節驢形象在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驢人,木管組在交響樂中大多表現自然景象,比如森林。當然作曲家們有個人風格,但是並不妨礙他們用共同織體,構造,脈絡或者和聲。在往後說,音樂是傳承的,就如同唐朝崔護寫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來宋人晏殊借鑒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這也是藝術作品可以不分國界民族都可以欣賞的原因,基於人類的共性,至於這種情感抒發算不算祖先腦,嗯,心理學渣就不誤導大家了,不過還是要多聽作品,多聽不同版本,了解作者生平時代背景,音樂專業還要看總譜分析曲式,總之這門語言也很不容易呢…


這個是入門的大路。聽歌有很多方法,但目的只有一個,認識你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有了認知,你才談的上有目的的運用音樂語句段篇的創作格局。個人見解,希望有幫助。


作家都要看許多別人寫的小說。


這麼傻逼的問題居然有那麼多義正言辭的回答,提問和回答的人都很牛逼,pfpf


感覺應該是領悟經典音樂里的精髓,然後找到自己的靈感


寫盡八缸水

碩染澇池黑

博取百家長

使得龍鳳飛

--------------------------

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林俊傑的單曲《無法剋制》?
出道前積累的歌曲庫用完的流行歌手該怎麼做?
周杰倫的歌為什麼那麼好聽?
難道中國缺乏迪瑪希一樣顏值高的實力歌手?那為啥只有他火的如此迅猛?每次不斷飆高音會不會造成審美疲勞?
歌曲發行後,歌手、詞曲作者、編曲人、製作人、樂手、錄音師、混音師,理論上分別可以獲得哪些權利和收入?

TAG:音樂人 | 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