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戰同盟國勝利,世界將會是什麼局面?

前提美國沒能參戰…

大家考慮一下遠東會怎麼樣?日本的崛起是否會被壓制?北洋政府是否會下台?


毫無疑問沒有比Kaiserreich這個MOD所描述的這個同盟國勝利的1936年更詳實的了

(任爾真理正義何何以昭然,我喜歡的還是妹子啊——圖Pixiv 44612379)

先容我挖個坑慢慢填,此答案會不斷更新

這個世界與我們所熟知世界的分歧點產生於1917年1月8日。

這一天,德意志帝國海軍否決了威廉二世陛下開展無限制潛艇戰的建議,失去口實的美國礙於國內孤立主義最終沒有參加世界大戰,1917年沙俄退出戰爭後德國也並未離開東線,而是與虛弱的克倫斯基臨時政府議和,聯手撲殺了十月革命(阿道夫·希特勒下士在俄國的戰鬥中為保護戰友而光榮殉國),與此同時1918年協約國對德國開展的總攻在堅固的興登堡防線面前變成了一場災難性的失敗,而德國依靠布列斯特條約後俄國割讓的從波蘭到白俄羅斯到烏克蘭的大片土地所生產的農產品與輕工業品,在這一年的實力儲備中緩解國內的糧食危機,最終1919年準備充分的德軍開始了決定性的反擊,法軍因為去年的慘敗已經無力補充而最終崩潰,從巴黎到盧瓦爾河谷的大片領土都被德國佔領,最終只能無奈地屈服,德國海軍也在第二次日德蘭海戰中意外險勝英國皇家海軍。

隨著法國的投降,德軍終於能夠抽調大批久經戰陣的王牌部隊增援仍在苦戰的同盟國其他成員——德軍從法意邊境攻入義大利境內,與奧軍聯手佔領義大利北部,之後與英國和協約國其他成員的戰爭又持續了一年,以蘇伊士運河兩岸的僵持為代表,最終誰也無法取得勝利,1921年,隨著「光榮的終戰」,這場慘烈的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

之後,世界在德意志帝國的統治下繼續運轉了14年,顯而易見,仇恨絕不可能輕易磨滅。

KR位面的1936年,各大國的命運

德意志帝國 German Empire

中央同盟領袖

儘管7年的戰火併未直接燃燒到德國本土,但卻把德國人逼迫到飢餓的邊緣。由於戰後需求被大幅度縮減,德國工業在戰爭結束後停滯不前,再加上為了努力養活其人口,工廠被迫轉向國內生產,導致政府補貼費用的增加,外加戰時為募集戰費印刷鈔票的措施,戰後的德國陷入通貨膨脹與財政赤字中。轉機發生在1924年,戰爭英雄提爾皮茨海軍元帥成為新的帝國首相,並通過他的世界性政策讓德國邁入了黃金時代,先是通過調節市場使得經濟平穩下來,再利用戰爭的賠款以及向德國的盟友和附庸國銷售技術所獲得的資金來補貼糧食進口。大提督的最大貢獻遠不止於此,他在1925年利用英國革命的爆發,趁機佔領了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建立了帝國自由州——德屬中央非洲。但隨著元帥1930年撒手人寰,德國再次開始滑向下坡。世界經濟普遍放緩降低了工業產值,以及其他國家的製造業也開始緩慢恢復與德國競爭從而導致國民收入減少,再加上德國東部一系列附庸國因為民族主義勃興,種族關係日益緊張,其政府也開始慢慢脫離德國的領導。1936年的德意志帝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逐漸顯現的病灶正在開始慢慢侵蝕這個世界最強大帝國的身軀,而且她的宿敵也開始重新站立起來……

法國公社 Commune of France

工團國際領袖

在被德國擊敗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已經行將就木,民眾對這場失敗戰爭的憤怒已經積壓到極點,1919年11月,一場由GCT( Confédération générale du travail 勞工聯合總會)發起的革命性大罷工癱瘓了整個國家,導致資產階級政府的倒台,草草上位的「秩序黨」也缺乏足夠的能力鎮壓動亂,在隨後的幾個月里,團結起來的各派別左翼勢力經過短暫而血腥的內戰奪取了整個國家,迫使第三共和國和她的支持者出走海外。從此開始的15年時間裡,自稱「法國公社」(視為巴黎公社的精神繼承)的政府統一了國內工團主義到社會主義各派別的共識,建立了一個以公社權利委員會(Comite de_Salut Public)為首的共同平台。然而,到了1936年,建國初期決心重建破碎的國家並捍衛革命果實免遭外國威脅的基本國策正在遭到越來越多批評家的攻擊,越來越多的公民要求更為激進的政策,紅色法國在其國家安全與推進世界革命的使命上表現的越來越自信,但法國的革命派系多種多樣,並且目前還不清楚哪股勢力會在今後的歲月里成為主流……

加拿大自治領 Dominion of Canada

協約國領袖

加拿大通過橫貫大陸的鐵路(1885年建成)、航運、工業、以及西部定居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經濟快速崛起。儘管自治領在布爾戰爭和大戰中支持大不列顛,但由於她遙遠的位置,使她免受和平協議嚴厲的懲罰,加拿大似乎將繼續幸運地遺世獨立。然而,從1925年王室和議會的權利崩潰而導致王室和中央政府逃亡到該國的時候,加拿大就必然走向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在逃亡英國資本支持下的緩慢工業化,以及維持與美國的貿易聯繫使她避免了德國的影響導致的經濟衰退。由於英國流亡者把持著越來越多的政治主導權,使得加拿大持不同政見者日益增加,從反對加拿大當地政府的從屬地位一步步提升到反對流亡政府解放英國本土的國策路線。不過,通過對渲染左翼威脅的宣傳以及希望恢復強大英聯邦重返十九世紀那樣經濟和政治繁榮的願望使得反對情緒已經得到了抑制。對於新創建的不列顛聯盟的政治形勢在未來十年內仍然十分緊張,但是任何一方都不準備主動開戰,也不想與對方產生會引起戰爭的擦槍走火。

不列顛聯盟 Union of Britain

工團國際意向成員

法國戰敗後,英國繼續與德國進行了兩年沒有結果的戰爭,最終兩國於1921年結束了僵持——勞埃德·喬治首相同意了魯登道夫將軍提出的「光榮的終戰」和解。根據和解條約的條款,英國將承認德國在戰爭中獲得的利益,而德國將尊重英國、日本和葡萄牙等剩餘協約國成員在殖民地的權力。然而,儘管英國的海外領土大致維持著秩序和完整,但英國已經失去了不列顛本島上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到了1925年,崩潰終於來臨——在一個南威爾士的煤礦所發生的小規模勞動糾紛迅速升級,政府派出軍隊恢復秩序,隨即TUC( Trades Union Congress 工會大會)也舉行了一場類似法國的大罷工,而且在以「保護國家和政府的安全」為由發出命令動武鎮壓騷亂之後,軍隊也背叛了當權者加入到罷工者一方,就連皇家海軍也發生了大規模的兵變。經過六個周的大規模騷亂,王室成員被迫撤離到加拿大,緊接著全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大業主們也隨著政府的腳步逃離。隨著王室被驅逐,革命團體解散了國會兩院並成立了一個新的臨時政府,宣布「不列顛聯盟」的政治權利將由一個新的工人代表大會(Congress of Trade Unions)繼承。英國人民為了鞏固他們島國的安全,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政治和獨立的經濟政策,強大的共和海軍和共和空軍也保衛著國家的安全,每個郡都擁有著完善的民兵隊伍充當軍隊預備役和治安警察。然而,世界似乎準備隨時陷入動亂,許多人開始爭論英國是否有責任向她的前殖民地領土傳播革命。畢竟,決不能允許加拿大的君主主義者無限期地反對聯盟……

美利堅合眾國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在整個19世紀,美國仍是重要但作為有限的列強之一,雖然她在美洲擁有強勢的地位,但卻一直以孤立主義態度和門羅主義政策不深入美洲大陸以外的爭奪。然而20世紀初的世界大戰卻差點改變這個國家堅定的孤立主義立場,由於德國人的「好戰性」,特別是對英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推動了美國向協約國靠攏。然而,在1915年中期(盧西塔尼亞號郵輪被德國潛艇擊沉事件之後),德國開始設法改變這一政策並與美國和解,最終成功地讓美國未能派出戰鬥人員參與此次大戰。然而美國很快就吃到了苦果,德國在戰爭中獲勝以及隨之而來的法國革命,導致過分依賴貿易的英國,因為崩潰陷入了革命的混亂。在大事件頻發的1920年代,由於德國擴大了她對世界各地的統治,並且設法保護並試圖擴大自己的經濟實力,讓美國陷入到了貿易壁壘之中。由於戰後歷屆美國政府選擇了繼續維持孤立主義政策,美國在外交上也處於掙扎狀態,而這也導致美國在國際政治中的阿卡林化,使她更難在國外市場上獲得一個立足點。除了這些麻煩外,就連政權本身也面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異議者,隨著1936年總統大選越來越近,這個國家的部分地區正在出現政治上的兩極分化。歷史悠久的民主共和兩黨輪番統治也開始受到兩個集團的挑戰——激進的左翼美利堅工團聯合體(Combined Syndicates of America)和極端保守的美國第一聯盟(America First Union),隨著國內日益嚴重的危機,以及在海外完全喪失威信,事情可能沒有美利堅合眾國的當權者想的那麼簡單。

(國旗跟現在的俄羅斯聯邦是一樣的白藍紅……我不知道怎麼不讓上面的白色跟背景融為一體)

俄羅斯共和國 Russian Republic

1919年4月的鄂木斯克會議上,白軍軍官們在政治方面同意以亞歷山大·克倫斯基的聯合臨時政府殘餘為首完全統一戰線,所有的白色運動勢力獲得了統一,而且還獲得了與芬蘭共和國的結盟,讓白軍再次強大起來。但很快,打贏了一戰的德意志帝國擔心社會主義的危險思想擴大,決定以白色俄國承認布列斯特條約為條件,對俄國內戰進行干預。到1921年9月,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負隅頑抗的紅軍最終向白軍投降,一個新的俄羅斯共和國在舊帝國的首都聖彼得堡建立起來。之後的15年時間裡,社會革命黨(Social Revolutionaries)和憲政民主黨(Kadets)的聯盟成為共和國的主導勢力,心神不安的克倫斯基繼續領導這個聯盟,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力,他甚至開始操控選舉,而且國家缺乏一個強大的反對派,這顯示著令俄羅斯越發陷入動蕩的巨大矛盾早已是主體隱藏於水下的冰山,君主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法西斯主義者等各派政治勢力都在暗中擴大自己的勢力,並開始考慮是時候扭轉這一切。因此,俄羅斯可能會重新證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奧匈帝國 Austro-Hungarian Empire

在1927年之後帝國雖然名義上保持存在,但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鬆散的共主邦聯,以下先貼上奧地利的介紹,其他成員會陸續補上。

奧地利 Austria

中央同盟意向成員

儘管奧地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勝利的一方,但戰爭帶來的嚴重影響徹底削弱了帝國,並讓國家完全依附於德國。在過去的20世紀20年代,奧地利的災難可以說一個接著一個:首先卡爾一世皇帝於1922年去世,享年34歲,他年僅十歲的長子奧托登上皇位。然後是奧地利的工業面臨德國製造商的競爭而崩潰,同時捷克人與波希米亞當地德裔的矛盾幾乎把帝國推入內戰。最後,在1927年不得不屈辱地依靠德國的調解以解決1927年的奧匈妥協方案,妥協內容中特許波希米亞和加利西亞實施自治法令,這似乎預示著奧地利作為一個大國命運的終結。然而,還是有很多民眾對奧地利的未來有新的希望——年輕的皇帝奧托一世正在逐漸成熟,他的時代開始來臨,而且根據「大妥協」的條款,次年的1937年將是十年一度對奧匈之間的妥協重新談判的時候,這會是奧地利掙脫德國枷鎖,並重申哈布斯堡王朝在帝國絕對權力的時刻嗎?

其他成員

匈牙利 Hungary

波希米亞 Bohemia

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 Galicia-Lodomiera

克羅埃西亞 Croatia

波斯尼亞 Bosnia

義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 Socialist Republic of Italy

(南義大利)

工團國際成員

在1860年被義大利王國吞併統一之前那不勒斯(兩西西里)王國一直統治者義大利南部,隨著義大利在世界大戰結束時崩潰,勝利的中央同盟選擇了復辟那不勒斯王國,並安置一名傀儡國王作為作為他們「分裂和削弱」亞平寧半島的計劃。令奧地利驚訝的是,許多傳統保守的農民反對這個計劃,它甚至造成了一系列的起義。與此同時無政府和工團運動開始在這個新的國家成長,並獲得世界其他地方工運的鼓舞而越來越具侵略性。不久,南義大利陷入一片混亂,這一混亂持續了一年半時間。許多在北義大利的工團主義領導人,由於奧地利的佔領而無法行動,也都開始向南移動,這進一步增強了南部工團主義實力的擴張,他們鼓勵與無政府主義者的政治聯盟,使他們能夠擴展權力。到了1921年2月無政府-工團主義者聯盟認為是時候發動革命了,這一隊伍中也夾雜著國內大部分地區懷有嚴重不滿的鄉下農民,他們主要是想以此作為機會讓南義大利擺脫奧地利的影響。經過兩個月的內戰,無政府-工團聯盟取得勝利,義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於1921年4月宣布成立,並與法國公社結成聯盟。由於德國拒絕干涉,奧地利只好不情願地被迫承認這個新政權。共和國成立15年以來通過自身的工業化正在慢慢重建,她也在努力加強經濟和軍事上的實力,時刻準備為再造一個統一的義大利共和國而奮鬥。

義大利聯邦 Italian Federation

(北義大利)

1861年起義大利王國實現了半個世紀出頭的國家統一被終結了——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決定離開同盟國而去加入協約國一邊,被證明是義大利做出的最錯誤的抉擇。1919年,義大利在同盟國的進攻下崩潰,之後由於對義大利背叛行為的憤怒結合奧地利分裂亞平寧半島的慾望,導致義大利的最終解體。之後在奧地利佔領的三年時間內,一些獨立的公國在北方建立,他們於1922年組成了一個聯盟,名義上由羅馬教皇領導,但實際上是各地區自治的結合體。然而這一切在1930年初一群激進的樞機主教奪取了梵蒂岡的政治主導權後發生了改變,教皇庇護十一世藉此幫助推動集權化進而擴大了教皇在聯邦的控制權。在此期間,奧地利被國內事務困擾而無力介入,也贊成現狀。由於目前羅馬教皇獲取了大量的民意支持,也因為需要一個偉大的領袖來保護義大利聯邦免受工團主義的危害,教皇於1935年正式成為北義大利的國家元首。然而,教廷現在必須面臨幾個新強權的挑戰——包括現在南部和西部虎視眈眈的工團主義政權聯盟,另外還有吞併威尼斯的奧地利人。但也有聽從聖座召喚的信徒,如西班牙的卡洛斯派,巴西的聯合黨,還有強大的德國中央黨,都有崛起的趨勢,並認同教廷作為聖彼得繼承人的權威……

奧斯曼帝國 Ottoman Empire

中央同盟意向成員

曾經作為世界最大帝國,領土遍及亞歐非三洲,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後期衰落,之後更是被人稱之為「歐亞病夫」。由於奧斯曼帝國蘇丹無力實現工業化外加保守派激烈地反對任何形式的改革,讓奧斯曼遠遠落後於歐洲列強。到1876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登基後他開始嘗試改變這一現狀,雖然他最終也未能成功,但是他建立了德國與帝國之間更密切的關係,尤其是在1888年開始建設巴格達-柏林鐵路。隨著世界大戰在歐洲開打,奧斯曼帝國也與德國簽署條約並於不久後加入對協約國的戰爭。不過到1918年,激烈的戰爭已經讓奧斯曼軍隊搖搖欲墜,帝國已經開始有崩潰的跡象,然而隨著德國在西線重新發起攻勢,從土耳其戰線上吸引了許多協約國軍隊投入西線,之後隨著法國的垮台,德國終於擺脫了西線,並派出部隊進入土耳其把英國人趕出了巴格達和耶路撒冷,不久之後更到達埃及。當1921年和平到來之時,奧斯曼帝國直接獲得了塞普勒斯,並控制了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利比亞等一系列傀儡政府。巴格達-柏林鐵路終於完成,並擴展到巴士拉。然而,儘管取得了這些勝利,蘇丹國仍然急迫地需要工業化和改革。不幸的是,德國人的興趣只是維持現狀,所以始終在與改革派團體的任何衝突中支持蘇丹,同時讓蘇丹知道任何改革都會導致德國撤回對他的支持。1936年,對蘇丹政權的不信任與失望開始在整個帝國內蔓延,越來越多要求改革的團體不斷出現,而各種民族主義團體趁機夾雜其中意圖實現獨立。再加上奧斯曼的經濟太過依賴德國的支持,特別是中東的石油貿易。換句話說,奧斯曼帝國已經是「歐亞絕症病夫」。

澳大拉西亞邦聯 Australasian Confederation

協約國成員

作為遙遠的自治領,澳洲人在上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勝負不一,先是在1914年奪取德屬新幾內亞初戰告捷,然而緊接著就在1915年的加利波利戰役中遭到慘敗,11000名澳新軍團士兵失去了生命。繼加里波利之後,澳新軍團在西奈半島和巴勒斯坦方面取得了成績,在傑出的騎兵指揮官哈利·肖維爾的帶領下佔領了耶路撒冷,並讓奧斯曼損失了無法彌補高達十多個師的兵力。但肖維爾的勝利在1919年被同盟國逆轉,魯登道夫帶著參加過春季攻勢經驗豐富的德軍老兵到達,而協約國軍隊被迫撤退堅守西奈半島,此後維持膠著一直到1921年雙方簽署光榮的終戰。為難的是,澳洲自治領並不被承認為英國外的不同實體,歸還德屬新幾內亞的決定也遭到媒體的一致譴責,自治領內的騷亂有增無減。直至1923年的維多利亞州警察大罷工,並最終演化為一場工團主義叛亂,甚至建立了一個短命的墨爾本公社。自治領政府緊急任命托馬斯·布萊默為安全部長並協助軍隊迅速複員了預備役,強行根除了這次短暫的反抗。1924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根據澳新聯合法案(Consolidation of Resources Act)進行合併,布魯斯·斯坦利被任命為總督,選舉和聯邦議會都被暫停,代之以新的憲法以減少新起義的發生。1925年的英國革命導致澳大拉西亞與英國本土的聯繫中斷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叛亂,皇家海軍中國分艦隊的指揮官大衛·穆雷·安德森獲取了整個海外艦隊的指揮權,然後制定了《安德森協定( Anderson Protocol)》鎮壓兵變並讓各個殖民地的民眾陸續撤退到澳大拉西亞,其中包括查爾斯·韋納·布魯克,短暫獨立的沙撈越王國白人拉者( 梵語Raja ,一般指印度教文化下土邦的王爺),如今也流亡悉尼,被認為是撤退至此的殖民地民眾中最著名的社交名流和人道主義者,澳大利亞海軍與英國海外艦隊也合二為一成為新的澳大拉西亞海軍並從20年代就開始小規模地恢復實力,1932年全新的戰列艦和艦隊航母各一艘也開工建造並預計於1936年服役,雖然軍方狀態良好,但斯坦利·布魯斯的統治卻停滯不前,並沒有努力採取行動來應對英國這個原先主要出口市場變天的問題,從而導致澳大拉西亞的經濟衰退。此外,成立於1925年十分有影響力的澳大拉西亞衛隊組織正日益不滿布魯斯的統治,並呼籲激進的對外政策來緩解經濟消沉,進而以復仇主義的大義解決所有對澳洲的威脅。

中央非洲自由邦 Freistaat Mittelafrika

(德屬中非)

中央非洲是德國在一戰勝利之後,根據1921年條約所建立的殖民政府,其目的是威廉·索福(Wilhelm Solf)和世界大戰期間傳奇的東非德軍不敗指揮官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Paul von Lettow-Vorbeck)為首,集中管理德國剛兼并的非洲殖民地。幾乎從一開始,中央非洲就作為一個半自治地區管理,它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自己的軍隊。而且在1925年,由於英國本土的政治動蕩,使得德國部隊進入到英屬非洲殖民地,這令中央非洲的領土大大擴張,從此時開始,如果只是以規模計算,該殖民政府可以說是非洲所有政治力量的霸主。然而,整個自治政府的經濟一直難以提升,儘管吸收了德國的資金和人力,其收益還是甚微,再加上1920-30年代各種小規模的殖民地起義也困擾著她,到了1934年,由於政治家的行動和右翼極端主義的觀點打動了德皇政府,萊托-福爾貝克的崗位被赫爾曼·戈林(Hermann_Goering,我想你們都認識他)取代。戈林以此為契機建立了他的權利基礎,並且在1936年已經著手擴軍,貪婪地望著他的鄰居——如衣索比亞帝國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順帶一提現實位面的許多納粹黨要員在KR世界都跟著戈胖去開墾非洲去了)

法蘭西共和國 French Republic (第四共和國)

更常見的名字是

國民法國 National France

協約國成員

(由於為了和傀儡政權法蘭西國(德國擊敗法國公社後可能建立)所使用的無印三色旗相區別,國民法國在遊戲中使用的旗幟將國徽印了上去)

實際上是這樣,我找不到大圖,哪位有心人幫我P一下?

一切從第三共和國的終結開始:先是在世界大戰中被德國軍隊擊敗,不久之後國家面臨著社會主義革命。隨著法國公社革命的擴大,整個國家機構和法國軍隊都躲避到馬賽,但不久也跟著法國海軍再撤退到阿爾及爾,逃離公社武裝的追擊。與德國進行和平談判之後,避難阿爾及爾的法國政治家們決定從頭開始,並宣布流亡非洲的政府為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宣稱自己才是法國正統。如今,過於陳舊的國會議事制度已經淪落到流亡政府幾個主要人物的權力工具,且迅速落入民族主義者和獨裁主義者掌控——軍方奪取了行政權力,國家處在在深受歡迎的費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元帥的領導下,直到他於1929年去世。他的繼任者就是「凡爾登的救星」菲利普·貝當(Philippe Petain)元帥,他獲得了親信弗朗索瓦·達爾朗(Francois Darlan)海軍上將的幫助。目前,實行軍事體制的法國流亡共和國仍然與流亡加拿大的英國王室支持者保持結盟,繼續秉持民族主義的方向,甚至在國旗上恢復保皇黨人的符號鳶尾花飾(fleur-de-lis)。但在國民法國準備回到自己祖國的這段時間裡,越來越多麻煩的當地民族開始厭倦法國當局統治,是不是應該儘快重用主張擴軍收複本土的青年近衛軍代表夏爾·戴高樂上校?
(P.S. 之後的改革中是可以讓波旁或者波拿巴家族復辟變成法蘭西王國(前者)或者法蘭西帝國(後者)的)

我勒個去?我的回車鍵怎麼在知乎不能用了?打開Txt能正常使用但是在知乎就沒法換行了誰來救救我!


我之前的回答「德國一戰為什麼失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57207/answer/188240245

剛開戰,德國的宰相霍爾維格就準備了一個戰後的計劃,史稱九月計劃(September program)

http://www.wwnorton.com/college/history/ralph/workbook/ralprs34.htm

這是大概

主要計劃包括:

1。把俄羅斯肢解,讓所有被俄羅斯管轄的民族全部獨立出來。這包括了波蘭,烏克蘭,芬蘭,波羅的海三國。保障德國的「長治久安」

2。吞併一部分波蘭

3。吞併盧森堡,將比利時的部分領土併入盧森堡這個州

4。吞併部分法國工業區和海岸。讓法國復興變成零概率事件。同時通過控制部分海峽獲得對英國的戰略優勢地位

5。比利時這個國家要麼徹底肢解掉要麼變成德國的傀儡國

6。將荷蘭也納入德國控制的勢力範圍

7。建立一個包括法國義大利,巴爾幹諸國,奧匈,挪威在內的中歐經濟圈(歐盟)

結果打著打著打算髮現奧匈要崩潰了。在東線德國軍官已經開始接管奧匈的軍隊了。德國贏了的話估計也會把奧地利王國併入德帝國。

一旦德國計劃成立,很可能會經濟體量上和美國並駕齊驅,科技文化上領先美國

法國淪為地區性強國

英國也損失了霸主地位

這時候德國會繼續執行戰前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

那麼德國會在亞洲找一個靠譜的代理人。

那麼問題來了,

是誰在剛開戰德國無力顧及海外殖民地的時候向他宣戰捅了他一刀的?

是誰和德國的宿敵英國結盟的?

威廉二世的黃禍論指的又是誰?

(其實威廉二世是一個穿越過去的T800,做出正確的決定改變了歷史的軌跡,將日吹們提前扼殺了)

德國其實在1904年甚至考慮過中美德結盟(其實是德國美國結盟,順道找個亞洲的代理人)。結果老羅斯福後來退位給塔夫脫,清政府也崩潰了

我覺得德國會適當扶植北洋政府,但也會很小心擔心中國一旦工業化就脫離德國的控制了。中國被肢解也是大概率事件


十一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列主義。

走法國人的路 是中國人民的選擇。

差不多就是這個畫風吧。

畢竟,年輕人,要明白,一戰是歐洲各國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產物。對於各個參展國百姓而言,無非是換個老爺來剝削他們。

在這個情況下,蘇聯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只是在那個國家誕生而已。

所以,並不會有太大區別。


英法意(咦,又有義大利)成為二戰策源地。

東線毛國什麼時候被打垮,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拖到1917年甚至1918年才有起色的話,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仍會如期爆發。當然也可能提前,或者沒有十月革命。(反正尼古拉二世肯定別想繼續稱帝了)德國的國力決定了它什麼時候能擊敗毛國,如果毛國赤化能不能摧毀赤色政權。按德國的實力估計也就做到歷史上的程度。最後蘇俄會不會失敗,就看德國能不能投入大軍攻佔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了——如果東線戰事結束後德軍屯兵愛沙尼亞的話可能很容易辦到。
西線同盟國肯定是先擊敗法國再擊敗英國。擊敗法國後還會再割一圈地,敲一大筆錢——吸取普法戰爭的教訓(這個教訓是俾斯麥總結出來的……威廉二世不一定記得)——這是理想的情況。然後有了毛國的榜樣,法國也會赤化——在停戰協議簽訂以後。為什麼是「停戰」?因為還有英國,所以在此之前不能直接讓法國背上戰敗國的名頭。但一部分非洲殖民地會割讓給德國,並且退出亞洲。至於英國——雖然陸軍被殲滅,但其海軍仍不是公海艦隊的澡盆可以撼動的。所以隔海對峙一段時間後還是會簽停戰協議。英國極有可能失去包括新加坡的東南亞殖民地,以及斯里蘭卡。印度也會被德國染指,但不會直接丟乾淨。德國的手也不會伸到加勒比海,怕刺激美國。
南線在德軍支援下,奧地利很快就能打敗義大利。最後奧地利會至少拿走烏迪內,還會拿掉威尼斯,如果可能的話再加上倫巴第。薩伏伊王朝可能會垮台,並可能引發義大利王國解體。義大利會成立赤色政權(可能在南部誕生,但基本盤在北方,包括首都),但能不能統一全國(還得暫時排除割讓給奧地利的部分)、能享多久的國祚就得考慮國民的奮鬥和歷史的行程了。塞爾維亞會被奧地利吞併,然後變成奧匈塞三元帝國——如果匈牙利反對而奧地利無力打壓的話就只能讓塞爾維亞獨立了。

亞洲部分——先前英國的部分已經說明,德皇的澡盆開不了這麼遠。斯佩伯爵海軍上將的艦隊早撤走了,就算還在也打不過具有主場優勢的日本。日本會利用這一點主動與德國媾和,吐出青島並讓出部分在中國的利益,也不能再佔領歷史上在太平洋佔領的那些島嶼。十月革命後日本曾短暫佔領庫頁島北部,這個位面如果革命失敗的話它會一直佔下去。法屬印度支那會變成德屬印度支那,廣州灣也會被德國奪取。德國勢力會進入上海公共租界。(至於獨霸中國,還是怕引來美國,所以江浙財閥雖然實力大減,不會消失)北洋政府應該沒事兒——美國沒參戰,可能中國根本不敢宣戰。何況北洋里還有親德的派系。法國會取代歷史上蘇聯的位置,介入孫中山的事情。但由於地理原因,給不了蘇聯給的那麼多援助,北伐戰爭會比歷史上打得艱難。德國會趁機干涉,扶植一批親德的軍閥割據勢力,但不可能像KR里那樣復辟清國還佔了半壁江山當殖民地。(離中國更近人口更多陰謀更久的日本都做不到)最後又是分裂,直到世界大戰為止。烤饅頭不會發動412,因為浙江可能在事實分界線中根本不屬於南方。

至於日本,它的擴張仍有中國、俄羅斯和美國三個方向。我們不能判斷昭和參謀在這個位面不存在,所以一下子把中國毛國美國德國全惹了也仍是有可能的。

英國能否成功赤化,我不看好。歷史上1926年夜發生了總罷工,但最後罷工不僅平息下去,工人待遇反而較罷工前下降了。在這個位面,在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後,英國可能會法西斯化。開戰的時候可能是法意聯軍(以及比利時復國組織,名字可能是「比利時共和軍」)首先發難,然後英國為了向德國復仇與赤色勢力暫時結盟。

至於美國,它仍有羅斯福新政成功、赤化、法西斯化三條路。無論它加入哪一邊,哪一邊就會最終獲勝。

=========分==割==線=========

《帝國》這個MOD里:

VIC(也就是Vichy的縮寫)即國民法國的旗子長這樣,此時的國民法國不能稱為第四共和,因為沒有憲法確立共和制——在遊戲正片的某個事件里,玩家將選擇轉進非洲的勢力的未來,是共和國,還是帝制,或者繼續軍事獨裁;是帝制的話,復辟哪個王朝——

復辟波旁王朝,國王是約翰三世,國旗長這樣;

復辟波拿巴王朝,皇帝是拿破崙五世,國旗長這樣。

(鋼鐵雄心這遊戲有拿海軍旗當國旗的傳統,原版的第三帝國,KR MOD的第二帝國、加拿大莫不如此。澳大拉西亞聯邦國旗是皇家澳大利亞海軍旗和皇家紐西蘭海軍旗的合體)


虛擬歷史本來就是個很有趣的課題,愛丁堡大學歷史系的大牛尼爾弗格森也以此為題寫過一本書,個人覺得這是歷史學向下一個階段前進的重要方向之一(當然爭議很大,我的導師就認為是娛樂書,而隔壁哲學史系的卻基於人性趨同而覺得是重要作品)。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大方向如此精深,剪短的在這裡討論這樣的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如果粗略看過那本虛擬的歷史,可以看到弗格森在書中對類似於如果克倫威爾失敗英國保持君主專制,如果英國在二戰中投降和蘇聯的另類方向之類的問題進行的論證簡直可以說是繁複的有些沒必要。這裡面涉及到大量比較歷史學,transnational spacial history等等前沿的手法和知識。而題主所列的這個題目比弗格森書中的遠遠更要廣大,,,

既然無法回答,且之前有人提出了KR,我就試著指出一些kr世界觀里的較為明顯的不合理之處好了,反正也是鬧著玩,當然我也就隨便說說。

首先是法蘭西公社和不列顛聯盟的設定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雖說德意志帝國並不等於納粹,但是要說以容克階層為主導的軍隊高層和以此為統治支柱的德皇會放著眼皮底下出現一個高速發展的無產階級統治國家,未免也太撤了一點。假設一戰德國突破法軍防線佔領巴黎,恐怕做的頭幾件事之一就是清算工團分子吧。人都殺完了怎麼奪取政權。要記得威廉二世他爺爺就是被工團左翼份子刺殺的,血淋淋的制服現在還立在德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吶。kr有一副牆紙用的是威廉二世登基的油畫,裡面帝國議會所有議員都到了就社會工人黨不能進去,很難想像德國會在佔領法國之後留下工團崛起的可能性。即使是工團真的在法國革命成功,德軍也會馬上干涉。德國的化工軍火行業都實行卡特爾制度,一戰結束後嚴重過剩的重工業產能不是一時就可以消化的。這時候法國又撞槍口上了,,,只要稍作宣傳,調動一下民族仇恨,德國就可以獲得一個徹底榨乾肢解法國機會,他不可能不抓住。而至於不列顛聯盟,kr中光榮和平的英軍相比其他國家根本就沒有傷筋動骨,結果他一回島上就革命了,讓人無法理解。另外,有興趣可以讀一下弗格森的另外一本書帝國,就會知道英國戰間期的經濟結構離開了殖民地資源和市場還能過日子?斷糧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吧。

其次是美國。即使門羅主義在美國盛行,美國完全不干涉歐洲,那麼美國的發展軌跡應該也不會和原來偏差多少。一戰帶來的戰爭福利對於美國來說最重要的是德國化工科技的輸入,直接導致杜邦等一系列巨型企業崛起,為工業產能爆發提供了基礎。然而這一福利完全也可以通過對於戰後百廢待興的德國的投資達到,只不過程度不相同罷了。另外,作為戰敗國的英法俄的科技人才,可以預想到的會因為政治動蕩而被美國大量吸收,從某種意義上,這可能更加速了美國的崛起。至於大蕭條,由於美元並沒有在全球範圍內大量代替英鎊,華爾街的崩潰極可能被避免,而即使發生也只是區域性周期性的危機,很容易就可以抹平。kr開局不一會兒美國就分裂成三國革命了,實在不能認同官設給出的原因。德國勝利對於美國唯一的影響,可能就是民主黨會消停個幾十年吧。

再說俄羅斯,我覺得就是最扯的一個了。德國干涉俄羅斯內戰使得共和政府上台?所以德意志帝國拼著可能導致革命的風險打到莫斯科扶植了一個類似於英法的民主政權?穩定而落後腐敗的沙皇政府是德國工業產品最寶貴的市場。德國一戰前最主要的產品是什麼?化肥和染料,佔到了世界總銷量的百分之八十八的。這在全世界除了美國還能找到比俄羅斯村兒更適合賣這兩樣東西的市場嗎?所以德國更可能把沙俄當寶貝兒子供著,用各種產品去綁架他的工業能力,才更符合利益,而不是把他拆成一堆斯坦。

奧匈的結局倒是值得玩味。在卡爾皇帝早逝的前提之下倒是的確有可能分裂為共主聯邦。然而涉及者可能因為種種原因低估了奧匈的國力。奧匈在一戰中醬油主要是因為軍改沒完成

主導者就遭到刺殺,從而導致無法適應現代戰爭而導致的。論工業和動員能力,實在無愧列強之名。我認為即使是奧匈如現實中一樣戰敗,如果不是因為美國對於歐洲秩序的干涉,他也不至於因為內部原因而分裂。而這也是當時許多觀察者的估計。當然,這個可能性不應被抹消。

至於義大利南北朝,西班牙麻將桌,墨西哥大帝國,等等的設定就槽點太多不值得吐了。國民法蘭西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正真靠譜的恰恰是,也僅有德國,日本和南美的設定。德國在完全平定歐洲的情況下一定會全力向海外發展,以此轉移已經難以調和的國內矛盾。而借鑒英國的殖民地制度是最便捷的方法。同時,對於日本和拉普拉塔的估計也是合情合理。KR作為一款mod,要兼顧遊戲性,平衡性,產生如此多的不合理也是很正常的。如果遊戲性要與原版持平,那至少要強行分裂出三個派系,不然局部戰役的勝負必然會左右整盤遊戲的走向。同時KR還提供了類似於地中海天主教聯盟,南美洲,大東亞共榮圈等隱藏派系的可能性。又安排了大boss毛子和大清隨時準備爆菊。作為遊戲很不錯了,但如果要真的探究如此宏大的歷史假設,還是必須要將他拆分成一個一個小問題,在不斷的假設中尋找共性,從而描繪出歷史真正的另一種可能性。


日本的崛起應該沒關係,其實日本在一戰的時候有露一小臉,只是沒人關心(事實上中國也露過一小臉,也沒人關心(事實上大多數一戰戰勝國都沒人關心,因為要是說一國一拳那根本是群毆

我們還應該討論一下,二戰會不會開戰的問題(要是會的話,還是德國開打嗎?還是說換人,比方說,一戰戰敗國?)什麼時候打,怎麼打的問題

二戰沒打的21世紀和有打的21世紀就會差很多。在一個沒有圖靈的世界裡,我們現在不知道用沒有用上電腦


鋼4的KRmod里就是這樣,歷史進程反過來了 ,法國會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不變的是,德國人又一次來到了巴黎


隨著西線機槍聲的停歇,英法聯軍被徹底擊潰。僅僅不到一個月,飽受死亡、疾病與精神壓力之苦的德國軍隊就攻陷了巴黎。面對國內越來越嚴峻的經濟壓力,一切道德都被摧毀。德軍對巴黎實行了西方歷史上最大規模、最殘忍的屠城與劫掠。整個法國北部在三個月內就有四百萬平民被殺,各個市鎮都可看到德軍士兵燒殺淫掠的罪行。

一個月後,德國派出特使與法國臨時政府簽訂和平協議。內容核心為四條:1、割讓巴黎以東。2、支付約合天文數字一般的賠款。3、法資企業無償「出售」股份於德國企業。4、布列塔尼、法國南部、法屬殖民地立刻獨立建國。

簽訂這份屈辱條約後,法國立刻陷入內戰之中,但並不包括被割讓的地區,因為那裡幾乎沒有活著的法國人了。

屠殺,這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義大利。德軍迅速佔領了義大利全境。作為報復,慘烈的屠殺讓義大利人口下降了百分之三十。

迫於形勢壓力,教皇宣布冊封德國皇帝為「神聖的羅馬皇帝」,德國正式改名為「神聖羅馬第二帝國」。

雖然同為戰勝國,奧匈帝國內部極其不穩定,在德國斡旋下,奧匈帝國以實行「准邦聯制」為條件,吞併了巴爾幹半島,與希臘接壤。塞爾維亞等國建國成為其加盟共和國。

由於英法失敗,一個原教旨主義的奧斯曼帝國出現在中東地區,並迅速填補實力真空。僅僅數月就擴張到兩伊地區。由於德方無暇顧及,奧斯曼帝國開始不斷向東擴張。

英國在法國崩潰後,與德國既不繼續作戰,也不簽訂條約,出現了事實停火狀態。英國政府開始全力改造印度社會,預備提前開發印度的動員能力,大戰早晚還要繼續。同時在外交山與美國結盟。

由於日本站錯了隊,德國在解決法國之後立刻向日本全面開戰。雖然中日同屬一個陣營,但誰都沒能力幫助誰。隨著德軍在廣州登陸,北洋政府宣布中立,當起了縮頭烏龜。兩支外國軍隊在中國作戰的歷史重演了。但戰敗的是日本,日本為了控制損失,在失利初期就握手言和,放棄了在華利益。

德國強行肢解中國,吞併中國南方,允許北方繼續由北洋政府執政,充當蘇德緩衝區。


V2用德國打贏世界大戰,通常英法俄都會赤化,建立無產階級政府,工業值一落千丈。我一般會讓俄國放出會議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英法殖民地或被侵吞或獨立,直布羅陀和蘇伊士轉交德意志控制。


這裡雖然已經有很多大佬回答過了,但我這個小新人還是斗膽寫一下我自己的假想。

眾所周知,一戰實際上上同盟國也算是被拖垮的。那照這個結果,我認為一戰結束後若同盟國勝利的話,情況會是這樣的,在這裡只假想五個國家吧。

德國:在一系列的戰役結束後,德軍在美國參戰前勉強佔了法國大部。法國政府單方面求和,付出了巨額賠款,英國也因巨大的傷亡議和,承認戰爭失敗。德國雖然元氣大傷,但還是獲得了比利時的剛果大部和法、英兩國的幾個在非洲的殖民地。不過,這時得威廉二世可以驚愕的發現,世道變了。

原本北方外強中乾的帝俄已經變成了一片無政府甚至是紅色的天下。德皇不得不先得聯合其他國家去車蘇俄。但此時德國兵源實際上已經不足了,而且德國還得分兵去接收新領土。於是德國一面得以獨立為餌,讓波蘭人去打先鋒;一面頻頻向奧匈帝國施壓,讓他們同意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以換取在俄捷克軍團的忠誠。

同時,德皇又開始重回亞洲,青島是肯定奪不回的,就連俾斯麥群島也經過多次爭辯後才從澳大利亞手上索回。耿耿於懷的德皇對日本人的態度肯定是很不好的,但太平洋上的另一個大國---美國,德皇也不太瞧得起,但美國的實力可是完全不能小視的,還沒說那個近在咫尺的澳大利亞呢。

於是,在德國統帥部的指揮下,德國又拼湊出兩支遠征軍,先是蕩平了法國在非洲的殘餘勢力,同時也一舉滅掉了太平洋殖民地上的反抗軍,給周圍國家來了一出殺雞儆猴。但這還不夠,在俄國,同盟國再次勉強勝利,樹立了一位羅曼諾夫家族的年輕人當了沙皇,又支援了中國一大批武器,開始坎坷的針對日本了。

在東歐,德國對羅馬尼亞的懲罰也從滅亡這個國家消減成要求提供一批賠款,讓老國王讓位於其子,還得讓其參加對蘇俄的干涉。

總而言之,德國雖然焦頭爛額了半天,但這些最後都可以歸為幸福的煩惱。只要再過個幾年完全消化後,德國將成為新一代的世界霸主---只要他能夠面對虎視眈眈的其它國家的挑戰。

奧匈帝國:這個老朽的國家在德國的幫助下勉強打贏了戰爭,卻無可奈何的輸掉了帝國。戰爭結束後,德國拒絕再為這個國家輸血。

捷克斯洛伐克人如願以償的得到了獨立,這也使克羅埃西亞人不滿足戰爭期間簽發的自治權,要求獨立的呼聲愈加強烈。

而在戰爭期間,在德國的幫助下,奧匈帝國車翻了半斤八兩的義大利王國,並使這個投機的國家再次反水。戰後,在國內的大環境(還有德國的授意)下只能將相鄰的幾片爭議區和一塊在奧地利貴族看上去完全不值錢的非洲飛地---厄爾特里亞拿下。奧匈帝國變成了一個無比鬆散的同盟,奧皇的政令只能傳達到奧地利和皇帝直屬領地,執行的力度也大打折扣。

在作戰中,帝國的財政已經完全破產,帝國的大權也由唯利是圖的銀行家和外國人把持。而塞爾維亞也交與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託管以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貪慾。在奧地利本土,德國人大行其肆。失去撫恤和養老金的帝國退役的老兵也日益不滿。

不過,奧匈帝國也開始有了實際上的進步,原本還需遮遮掩掩的做出二元帝國的樣子,現在撕破了臉皮,奧皇乾脆真的只發展奧地利和直屬領地,倒還真的有了大的進步。奧地利本土的老兵也被打發到厄爾特里亞去,穩固了奧匈帝國的統治。

但是,在其他領土上,這個國家還是一副中世紀的落後樣子,同時刺殺、衝突、暴動不斷。

西班牙:這個國家在戰爭中保持了可貴的中立,儘管在德軍攻陷波爾圖的時候國內爆發了是否背刺高盧雄雞的看法,但西王力排眾議,決定保持中立。這被證明是正確的,因為它換來了法英兩國的善意。西班牙也靠著這個發了一筆戰爭財,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法國的部分重工企業搬遷到了西國,滿天的訂單使得西國的工人階級開始抬頭,還沒等有什麼大的變革時,流感就發生了,在政府焦頭爛額的處理完後,一筆意外之財砸到了它的頭上。

戰後,法國被迫讓出摩洛哥等一批北非領地,但天性高傲的法蘭西人可不會坐以待斃。在西國高層尚不明確德法停戰條約的時候,法國偷偷的通過一個被買通的小官員讓西國首相糊裡糊塗的簽了一份摩洛哥的管理轉讓書(首相一直不知道那是什麼)。

於是西班牙發現自己居然莫名其妙的變成了德國在摩洛哥問題上的一個拳手。消息傳出,西班牙人雖然覺得自己被當槍使了,但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全力交涉,因為這可是他們時隔多少年後第一次有新領土收入。

在一番討價還價後,德國雖然無比不爽,但還是承認了摩洛哥的現實。西班牙為了挽回雙方的間的隔閡,宣布了王子與德國皇室的聯姻。

但是,西班牙人的真實實力其實還是那麼弱,這可能只是帝國的曇花一現,但有可能他們真的會這麼苟下去,帶著他們那個發了霉的帝國美夢。

奧斯曼、保加利亞:這兩個同盟國中打醬油的兩隻在戰後該那樣那樣。奧斯曼的領土還是在持續崩潰中…

保加利亞佔據了馬其頓,還低價接收了舊希臘的艦隊,羅馬尼亞的一些工業設施,但這個走鋼絲的國家的實力還是不高。但它成功的與義大利、新帝俄和奧匈帝國聯姻了。在干涉俄國的戰爭中,它也借口老百姓有著普遍的親俄傳統未參戰,保存了部分元氣,獲得了發展的一段時間。

當然,以上只是本人的一己之見了。hhh


推薦大家觀看一部美劇,高堡奇人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出了兩季了,剛講到希特勒去世,日德要撕破臉對打了。

整個世界被德國、日本瓜分,存在一些中立過渡區

沒看清一戰二戰,回答純當做推薦美劇。


(忽略左下角不明備註)


推薦閱讀:

TAG:政治 | 軍事 | 戰爭 | 架空歷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