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和航海究竟有什麼相似之處?
看到一些科幻常用航海類比航天,並指出宇宙空間的戰爭和海戰有相似之處。那麼具體是哪裡相似?
現在階段的航天並不像航海,而是像航空,所以各國也是以空軍的需求為主。登月旅行基本就是一個貨車車廂偷渡,硬扛了幾天。
未來的星際旅行才像航海。旅程太長,必須給船員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無論怎麼想,都是船艙的翻版。
從組織上說,飛機的運營是地空分離的模式,90%的工作其實都在地面完成,飛行員只負責駕駛,一組乘員共通操作的模式在空軍中是很少見到的(飛艇例外)。而船隻大部分工作都是靠船員在哦快哦完成,燃料和零件運到船上,哪怕停靠在港口也是主要依靠自己的人補給,現在的空間站實際上就已經是船的模式了。差別就是現代的航天技術還遠沒有達到哪怕是希臘文明時期人類的航海的水平。
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的時候,經常有人把它比作哥倫布發現新世界的遠航。其實這個比例是完全不對等的。航空要達到可以把數十上百人送到另一個與地球類似的小行星上才可以說達到了哥倫布的水平。
現在像阿波羅計劃那樣去月球插個小旗子,頂多相當於4000年前克里特島上的漁民看到離岸邊50米的島礁上有片貝殼,於是抱著一塊圓木在落潮的時候淌了過去,拿上貝殼後又匆匆忙忙地在漲潮前回來。節奏慢是航天和航海一個很大的相似之處
船走得慢,所以需要預先規劃好之後好幾天的行程。航天器飛得太快,同樣也會讓事情慢下來。飛機需要空中加油可以直接沖著空中加油機飛,需要返航可以馬上掉頭飛回機場但是飛船要對接空間站如果直接對著空間站的方向噴。。。?根本不會一頭撞上去,因為根據軌道力學這麼做完全就沒辦法靠近空間站。如果想掉頭?速度7km/s+的飛船表示臣妾做不到呀!在控制在軌航天器時,當前做的一切動作影響的都是航天器在軌道另一側的位置。如果加速,另一側軌道高度會提升,減速則會讓另一側下降。如果你想在地球向陽面對接,那麼交會軌道在背陽面時就已經要準備好了。(聯盟號與國際空間站回合過程示意圖,截圖自油管頻道Smarter Every Day,數數有幾次變軌點火?)同樣,對接時也和艦船靠岸一樣,什麼都要慢慢來。你在神州和天宮對接的新聞里應該也聽到過,飛行器之間的相對速度要在距離多少公里的時候減到多小,靠近到多遠又得減到多小等等。不同的任務這個對接程序可能不一樣,但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一點是不會變的。因為太空和海洋一樣,大。
所以任務距離會遠、任務範圍會大、任務時間會長。
所以我們就需要與之匹配的長續航能力、高任務彈性的太空戰艦。由於太空活動的特殊性,如果要保證長任務周期下智人士兵的存活與活力(不能一直脫水或冬眠),就需要複雜的維生系統,任務周期越長,維生系統越複雜,近地軌道任務的維生需求現在就能做到,但如果要執行行星際任務,乃至恆星際任務,就需要一個小生態圈兒了。同時,由於太空中哪怕行星間的距離也很遠,有價值的恆星系間的距離更是遠不可測,所以在可見的未來太空戰艦都需要複雜的推進器和適應長任務周期的大型維生設備。這樣一來,能適應獨立在太空作戰需求的便是海軍般的大型戰艦而不是戰機。除非你改變戰機的定義。與之對應的戰略戰術思路也更接近海軍而不是空軍。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現今幻想上推斷的太空戰,這也是最浪漫,最具有文學價值的太空戰,其他科學合理的太空作戰形式都由於缺乏文學上的吸引力會被劇烈淘汰,從而難以給大家以深刻的印象。現實的太空戰,還停留在戰機在大氣層內發射反衛星導彈,地面部隊用導彈捅衛星,衛星互相撞擊的水平上。跟空軍都比不上,我覺得更像大炮能上刺刀的炮兵→_→作戰性質,作戰目的作戰行動與實際交戰時間之間的巨大差異載具對於作戰人員的重要性,載具的巨大價值
關於太空站更像海戰還是空戰的討論還遠沒有結束叻。。。太空站的全周天視野和高動態機動海戰相差得不是一點。。。
很多早期英美通俗科幻小說無非就是換了張皮的老式海盜探險小說而已,論述自然也就用的是老航海的那一套揚帆遠航-開拓處女地-碾壓土著人的套路。這種思路在美國無比強大的娛樂產業催化下放大,後來直接把spacecraft(空間航行器)這個中性詞轉化成了spaceship(太空飛船)這個航海詞,害人不淺。航海和航天有沒有相似之處?有,兩者都是跨過遠距離惡劣環境的封閉式航行,兩者也都需要藉助外在的自然力量(航海靠風,航天靠引力窗口)。但航天中的空曠感是航海遠遠比不過的,孤立和無目的性也遠遠超過航海。科幻小說里的太空航海敘事往往建立在一個多彩的宇宙中,而現實中的宇宙是寂靜的。所以說科幻看得太遠就會變成」太空歌劇"之類的非現實作品。現階段的靠譜科幻還在如何利用好近地軌道和地月系空間的範疇,遠征個火星就很驚人了。而在這種技術環境下,航天還是更像航空的。。。
題外話:各國空軍出身的航天員上飛"船"的時候不覺得窩火么?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無論是走向深空的航天探索還是走向深海的航海探索,都是人類社會的未解之謎
現在乃至可見的未來的航天和古代的航海,導航都得靠看星星。
科幻小說畢竟是科幻小說,得有個參照物
對比陸地上純平面的戰役(直升機,強擊機出現之前),海戰無疑更立體一些,空對空,空對艦,艦對艦,艦對潛,空對潛等等。另一個因素是海戰更少受地形限制,部分海峽和超近海作戰除外。打起來的騰挪自由度更大,更接近宇宙的設定。第三個因素是海上戰鬥單位的相對距離比例,和宇宙戰爭的相對距離比例比起陸地來說更接近。編故事總要有個參照,所以就參照了最相似的海戰。興許未來宇宙戰爭打起來根本就不一樣。當然我還有個猜測,是大量的太空歌劇科幻小說作者都是米國人或者英國人這種海洋文明,大陸文明較重的作者,寫宇宙戰爭的作品其實比較少。
補充下自己的看法:航天和航海都十分依賴於載具(船和飛船),個人脫離載具是難以存活或者形成戰鬥力的;陸軍就不存在這一特點,完全可以步兵推。而載具一般又不能無限制地航行,需要停泊在一些特定的地點(港口、小島/星球),在這些地點可以進行補給,同時在這些地點可以進行陸軍交戰(海軍陸戰隊啊之類的)
其他的前人之述備矣,最重要的還是人員之間的關係。遠洋船舶中船長必須有最高的權威,是船舶一切問題的最高領導人,不容挑戰的。而太空亦然,在孤寂的宇宙荒漠,民主平等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可能會類似於帝制吧,想開了腦洞無限大,哈哈。
我認為在於兩個字:探索
都是能稱做家的地方。其他的只是交通工具。
嗯,想起大劉的三體來了,未來的星際戰爭是模仿現代海洋戰爭的戰術體系,所以才有章北海的balabala~~消滅人類暴政,世界屬於三體!
你說的應該是指巡洋艦,戰略巡洋艦之類的吧
三體你好
相似的一定是身為單個行動單位面對漫漫征途的孤獨
補充下,題主可查閱下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學院與吉林大學車輛工程本科開設課程與研究生髮表論文,均大量涉及發動機,螺旋軸距,流體力學等。產汽車的勞斯萊斯是知名船舶低速主機生產商。至於航天,也有將飛機發動機改裝成船用發動機的例子。說到底,汽車,船舶,飛機都是將發動機裝在鐵殼子上在空氣或水等流體中做工前進的玩意。而機械的操作者司機,海員,飛行員都要學習交通規則,貿易實務等知識。再扯遠點,長安大學,中國民航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過去不都是交通部的嗎?都是一家子
推薦閱讀:
※黑洞熵到底是個啥?
※《哆啦a夢》成倍增長液那集,最後宇宙會被栗子麵包填滿嗎,多久會填滿?
※送人類上月球的意義在哪裡?
※火星有什麼戰略意義?
※突然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所謂「如來」是否就是宇宙中所有能量本身,而「道」就是能量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