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你有什麼收藏習慣?你給那些想做些收藏的人有什麼比較好的建議?
謝邀。在下曾從事過博物館行業,所以立志終身不碰收藏。
人一旦過於追求知識,就會變得沒情趣。年齡不到,也沒什麼情趣。
知乎大多是沒什麼情趣的人。這個答案顯而易見地會被無視。
年底放假沒什麼事情,寫個長答案。
- 收藏是一種情趣。
- 收藏無貴賤之分。
- 收藏是極度個人化的行為。大多數時候無法被別人理解。
我收藏的原則:
- 美且精緻的。最好是日常能用得到的。
- 只收喜歡的,不跟著市場走。如不收青花。
- 不收易損壞得藏品。如瓷器,字畫。
- 不收沒有實用價值的藏品。如字畫。
- 不影響生活。
- 藏品不會再出手。
我的收藏以1910s-1940s這個時間段的有實用價值物件為主,大概的年代劃分歐美叫二戰,日本叫昭和早期,咱這叫晚晴民國。這個年代在國內的表現是,現代工業設計和傳統手工業的結合高度發達,之前的工業設計與當代斷層了,很多東西現在已沒有使用價值,而在這之後,尤其是國內,工業設計一塌糊塗,手工業也變成了被人看不起的行業。因為窮,所以要先顧及溫飽,放棄了父親祖父曾祖玄祖一直引以為傲的手藝,要去當科學家。大家的審美情趣從清末民國剎那間跌落谷底,再從谷底跌入海底,到今天都沒緩過來。到現在好的產品設計少,好的手工藝少,能夠結合好的產品設計和好的手工藝的產品就更少。我才需要從那個年代裡找我能用的東西。話說國外收藏為什麼沒有國內這麼熱?老外沒文化嗎?歐洲沒歷史嗎?為什麼歐洲跳騷市場經常有幾百年的古董當破爛兒賣?因為這些國家工業設計和手工業一直都還不錯,當代設計和生產的很多產品仍然是很優秀的甚至超越幾十年前的手工工藝。很多人傳承祖輩一直在做的手工藝,並不覺得丟臉,且收入不菲,如瑞士的手錶業等。若在當代商品中能夠找到好的功能結構設計結合精良的手工工藝,誰還非要使用一個100年前的舊東西?
舉個例子,看看滿大街跑的那些汽車工業設計做的多麼糟糕大概就了解了。這個事情不能全怪設計師,有些設計師能做出很好的設計,但他們沒有決定權啊。當設計師做出一個品位很好的設計的時候,決策者考慮的是:「這樣的外觀設計品位是不是太高了?消費者有這麼高的品位嗎?」這是什麼混蛋邏輯!要不然就是:「這個結構設計很先進,可是必須更新生產線,會增加成本啊。這樣售價就高了,目前市場還是要看價格啊。」靠!這又是什麼混蛋邏輯!
歸題,收藏這個東西門類很多,有為了工藝價值的,有為了藝術價值的,有為了紀念價值的,有看到別人收藏想假裝有品位讓人高看一眼的,這些我都能接受。我最痛恨的是為了賺錢投資收藏品的,這些人罪惡太大了,具體比如說,為了盈利通過各種手段哄抬某類藏品價格,比如文玩核桃、黃龍玉等,黃龍玉本來叫黃蠟石好嗎?以前都是論噸賣的,這些年開始論克賣了親。文玩核桃,這破東西本質是植物果實的核,品相好的每年雖然不多但也有持續固定的產出啊,為什麼會價值幾十萬一對?歸根到底,是投資熱錢運作的結果,憑什麼有這些結果?人傻錢多唄,大部分人沒品位,不知道這些東西到底應該值多少錢,說白了就是不識貨,才讓這些人算計。不信就看著,花大價錢賣核桃的人過幾年哭不哭。話說回來,我是從來不碰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本來也沒有藝術審美價值和手工價值。
還是沒歸題,現在歸題。
所以樓主的問題不容易回答,或者說回答後不一定能引起共鳴。我就說幾個片段吧。
片段1:
平時去外地較多,每到一地,若能抽出時間,一定會去當地的古玩市場。有一次在外地,看到一個小木盒,約A4紙大小,厚度約一寸多,打開後蓋子上面嵌著一方算盤,盒子里是若干形狀不一的格子,其中一個格子里是一塊硯,其它格子都是空的。在地攤第一眼感覺,好看,精緻,不常見,木料用的是小葉檀。因為以前沒見過這種東西。因為有硯,考慮和文房有關,猜測是文具盒,但又有很多疑問:文具盒為什麼有算盤?其它空的格子應該是放什麼東西的?不解,然後問攤主,攤主說鄉下收來的,他也不知道。問了問價錢,1000,還價,300拿下。一路愛不釋手,但也沒想明白這是個什麼東西。回京後,找了幾個人問了問,也沒搞明白。大約半年後,去一個通過收藏結識的老朋友那,聊起這個東西,他說這是個賬房盒,地主家的先生去田裡收租子時隨身帶的簡易文房套裝,要算賬,所以有算盤。民間用品,清末民初比較常見。一句話恍然大悟。他年紀比我大,小時候見過這種東西。既然知道東西是什麼了,自然裡邊空缺的格子應該是什麼東西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了。必定有便於攜帶的小楷毛筆,契約,契約上用的印章,人名章,印泥,還有散碎的銀子或錢幣。然後我開始還原這個賬房盒的使用狀態,印泥和毛筆好辦,買了榮寶齋的八寶印泥,毛筆是現成的,找了幾桿大小合適的小楷筆,找了幾塊碎銀子,人名章我自己剛好有一枚尺寸合適的。問題在於合同章怎麼辦?知道了賬房盒這個物品名稱,上網查自然也就好查了,原來當時的契約章大都是牛角的,梯台形狀。OK,去潘家園買牛角,回來自己加工,我會做木工,也能篆刻,這些事就變得容易了。當這個印章完成後放進盒子的一剎那,那種感受,無法形容,不懂收藏的人永遠沒辦法理解。
片段2:
好多年不逛潘家園了,因為潘家園這些年好東西越來越少了,我現在淘東西有其它去處。話說,三年前有一天,路過潘家園,也沒什麼事,就停車進去瞎轉。有一個攤位,擺著一個掛衣桿,是以前那種固定在牆上,一個橫杆,一般在入戶門旁邊,回家後可以順手把外套掛上的那種。我在十米之外就看上這個東西了,因為對我來講太扎眼了。這個掛衣桿好漂亮,純銅,兩端是兩個木瓜大小的馬頭,馬頭也是全銅,手顛了顛,是實心的,馬的表情非常贊,安靜優雅,而且有力量,馬的鬃毛飄灑的很自然,銷魂。兩個馬嘴銜著一根銅桿,銅桿上基本是素的,兩端有精緻的雕花造型。目測應該是30年代以前歐洲有錢人家用的東西,也有可能是民國國內有錢人家裡的使用品,和當代簡陋的藝術品有天壤之別。我是有一番討價技巧的,通常在潘家園我看上的東西一般都在要價的10%-20%拿下,不怪我啊,潘家園攤主要價太狠。買這個東西,一定不能先問這個東西,若讓攤主看到你非拿下不可的舉動,就不可能還價了。我就在他攤上隨便拿東西看,讓他感覺到我對他的東西都沒興趣,然後準備走的時候順嘴問一下我想要的那個東西。「那是個什麼?賣多少錢?」這個是有技巧的,有的時候要假裝不懂,有的時候要表現出很懂行。 這次我假裝不知道,他說1600,我說什麼破玩意就1600,拿過來我看看。拿在手裡,說實話,那個喜歡啊,但是不能表現出來。正反看來一遍,不超過10秒,放回去,嘴裡還得說,沒啥意思嘛,太貴了。然後又隨手看了看別的,對我想要的東西不再看一眼。做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隨時會站起來走開的樣子。攤主中套了,主動問我,那個馬頭的多好啊,帶上吧,給你便宜點。我心不在焉的:挺好看的,就是太舊了,最低多少錢?攤主:我下午就回山東了,我就是周末來趕攤,想試試潘家園這怎麼樣,第一次來,你看著給吧。我沒當真,因為潘家園的攤主們通常說話挺不靠譜的,就順嘴說,300還行。攤主說:兄弟,不行啊,300收都收不上來,800你拿走。其實我也知道300收不上來,放下手工藝價值,文物價值不算,光那些銅當廢銅買,300都買不來啊。但是淘東西總有一個心理,和金錢關係不是很大而是撿漏兒的程度。我心裡價位是要600塊錢拿下的。於是我說,800太貴,300我就要了,不行我就先轉轉。攤主說,不行啊兄弟,我800都不掙錢,我就是想著過會兒趕火車不用背著這個東西了,太沉了,你看我這火車票都買好了。我當時還是抱著要撿大漏兒的心態,說,沒事,我先轉轉。就離開了。我當時想的是,我轉一圈回來,600肯定拿下,以前很多次都是這樣把價格砍下來的。潘家園市場很大,轉了一圈也沒看到什麼能上眼的東西,心理就想著那個馬頭的掛衣桿。一個多小時吧,準備回去拿下,回到他那。我靠!!!!人呢!!!!攤位空了!!!!這才3點多啊!!!!問旁邊的攤主,說走了半小時了,說趕火車!!!!靠!!!!我眼前一黑,差點坐地下。我問隔壁攤主,他真是山東過來的啊?隔壁攤主說不知道啊,以前沒見過。靠!!!一路狂奔到公交車站,沒有。我整個人都蔫了。早知道是這樣,別說800了,1600我都拿啊,這個東西在我眼裡無價不說,即便正常市場價也在3000以上啊!關鍵是你花錢都沒地兒買去啊!別提多後悔了。第二天周日,我一早六點多又去潘家園,滿市場轉著找那個哥們,轉到中午12點左右,攤位都滿了,也沒見著他。第二個周末又去,連續倆月每周六日必去潘家園,從凌晨6點,找到中午12點。這哥們再也沒出現過。我怎麼當時也沒問問他是山東哪個城市啊!山東那麼大,我怎麼去找啊!!!!!!!這個事兒最少過去3年了,我心裡就像有個洞似得,填不上。我家房子裝修的時候,門口特意留了一塊位置,就是給這個雙馬頭的掛衣桿準備的,也一直填不上,那裡還是空空的。這件事告訴我,遇見喜歡的東西,因為自己的原因錯過了,真的會遺憾一生的。新房馬上裝修,我還會在玄關附近給這個掛衣桿留下位置,若有緣分它終有一天就會出現在那裡。
片段3:
收藏這個時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買不起當代奢侈品。很多當代奢侈品也是工業設計和手工藝結合到最高境界的典範。我認同的奢侈品,之所以賣得貴除了所謂的品牌文化以外,是因為的確能帶來工業設計和手工藝高完美結合很好的使用體驗,當然除了像什麼LV等等這些傻子大眾奢侈品品牌。我說的比如寶璣、勞斯萊斯等等,工業設計絕對在行業領域裡領先,手工藝技術也是無比出色,簡單說,又好看,又好用,使用體驗能差嗎?可是買不起。怎麼辦?這個時期的藏品給我解決了這一問題。試想一下,20年代,不論是國內還是歐洲,什麼樣的家庭里能有一台電視?只可能是有錢人,給他們設計的產品,不是奢侈品是什麼?舉個例子,玻璃刀,就是切割玻璃用的工具,現在是什麼樣子?一個破木頭手柄,一塊鋼,上邊一顆人造金剛石。因為玻璃刀現在已經成為工人常見的工具,好用且價格低是第一位的,20塊錢以內能買一把足夠好用的玻璃刀。兩年前我收到了一把玻璃刀,晚清的。要知道,晚清時期玻璃是一種何等金貴的物品。題外話,戰國時期中國人已經掌握玻璃的製造工藝了,但是玻璃作為容器有很多缺點,比如瓷碗磕破一點小口還能繼續使用,而玻璃碗磕破一點有可能整個開裂了,使用成本不划算,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中國當時的民間話語權階層認為玻璃杯子一眼就能看透,沒氣節,不像瓷器那樣含蓄,因此玻璃製造工藝逐漸失傳了。直到清朝洋人把玻璃經過多年的發展再進貢中國,皇帝一看,靠,太神奇了,透明石頭能這麼大,透明度這麼高,還這麼平整,寶石啊簡直!這樣是裝在大殿的窗子上比糊窗戶紙好啊,又接風,有透光。因為進貢的玻璃不多,結果就是這樣,很大的窗子,大部分都還是糊的紙,中間一小塊玻璃,就把皇帝樂壞了。可見玻璃在那時就是奢侈品。那我收到的這把玻璃刀又如何呢,可見不會差。是刀柄象骨, 局部有銅箍裝飾,刀頭是白銅,刀頭上一課金剛石鑲嵌地相當講究。你看,加工奢侈品的工具都是如此的考究。這些東西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也是因為沒有太大的再造價值,舉個反例就好比銅盆這類東西因為可以回爐製作銅錢。再比如民國時期的訂書機、桌鈴等,舉不勝舉,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給當時的有錢人設計的。
片段4:
收藏也不全是老貨。我對收藏的標準其實比較單純,就是喜歡,通常手工藝價值比較高。昨天去呼和浩特出差,必然辦完正事要去當地古玩市場轉轉,找熟人打聽了一下,在大召寺附近,遂前往。果然有好東西。對於我常年在中原這些城市來回跑的人來說,這裡最吸引我的是兩類東西,一類是皮具,並不一定非要是老的,一類是老的酒具,我對刀什麼的倒不是很感興趣。看到這裡有皮匠現場加工,我是很喜歡手工藝的,木工我還行,皮活兒一直想動手,但是條件有限,不得要領。有皮匠在這裡製作馬鞍,手藝太贊了,但是時間有限,不能常留。馬鞍我是想收一套的,雕花很精美,色彩感受也華麗,皮料用的也比較厚。但是對這個東西還不是很了解,而且價格不菲,看上眼的基本都是一萬以上,因此也沒有盲目下手。又因為這個東西不是老貨,可以定做的,所以也不是很急於下手,等回京後仔細研究一下,再去時給他圖樣定做就是了。又轉,又有好東西,兩把銅酒壺,手工和造型都很好,品相中上,但不太老,也就三五十年,還價,這裡報價比潘家園低多了,還算實誠,80%的價格收下。再轉,就讓我糾結了。看到一把溫酒用的小銅壺,造型相當好,應該是清中晚期,猶豫再三,沒有拿,價格不貴,原因是因為壺嘴有些殘,我研究了半天沒有想到修補的辦法。因為時間有限,且還有人等著我,作罷,但是心裡還是惦念著這把壺,不知下次再去那裡會不會火急火燎的去收了。
片段5:
我有很多藏品,大多是1910s-1940s的,小件的還好辦,比如硯、民國的打火機、民國的訂書機、二戰的剃鬚刀等等,但是還有比較佔地兒的,比如有30年代美國產水牛城的全銅顯微鏡,1893年 SINGE縫紉機,1906年GE電扇,20s的UNDERWOOD打字機,還有好多台黑膠唱機,說到黑膠唱機,跑個題親,最近收了一台唱片收音一體機,英國產,約10-20年代,十碟連放你能想像嗎!?20世紀初!黑膠唱片!十碟連放!品相還相當好。激動了我又。總之藏品很多,其中最佔地方的是傢具,我有幾個大件20世紀初期的傢具,歐美古典的居多,老的橡木櫥櫃,老的美式櫸木電視櫃等等,當時收這些的時候是因為我的房子里能用到,但是還沒有交房,所以就先要找其它地方存放起來。目前住的地方不大,家裡顯然放不下了,之前我有自己的公司,很多東西就放在公司里。14年年初,公司因為經營不善,干不下去了,公司的辦公室也要退租。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我這些藏品怎麼辦。不能扔掉啊。於是我只能把部分藏品分散開來,寄存在朋友的家或公司里,因為需要寄存的東西雖說只是我藏品的一部分,但一個人的家裡也存不下,因為不能真的把朋友家變成庫房啊。多謝朋友們的幫助。這裡我要說的是,其實大多數人是不懂收藏的,但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體現出了對朋友的理解。一個替我存放幾個大件傢具的朋友,當時我把傢具運到他公司時,閑聊,問我:「你看,當時那麼喜歡這些東西,搬家的時候就變成累贅了吧。」我問他:「關於我收藏的這個事情,你還是沒法理解是吧?」他:「嗯,搞不懂,我看起來,這些都是破爛啊。」我: 「嗯,可能是吧,但是我當時為這些東西找寄存的地方時其實已經做好打算了,若實在找不到地方存放,那幾台IMAC和幾台PC電腦還有那幾箱攝影燈倒是可以扔掉的,因為這些東西還能買得到。其它的東西,我真的沒有辦法扔掉。」他: 「神經病。」我: 「可能就是吧。」
附個圖吧,公司搬家時寄存在朋友家的部分物品整理清單。大件沒有辦法包裝,所有的小件,都是在考慮清楚大概的儲存時間,環境溫度,濕度,以及是否易磕碰等前提下,用不同的方式包裝,比如需要隔濕的會用塑料袋封好,需要透氣但怕磨損的用報紙或宣紙包裹,怕磕碰的用泡沫紙做簡易的減震包裝。東西是什麼到不重要,通過這個清單,題主是不是可以感受到一個收藏者對藏品會有多用心。
收藏珠寶嗎?小土豪的感覺。
天天覺得自己該剁手,轉頭一看自己可能是千手觀音。
收藏就是將敗家進行到底!
答主自從小學五年級擁有了一枚康熙通寶後,收藏錢幣的習慣就一直持續到了現在。我喜好銅錢,看到他們便會兩眼放光,聞到一股銅銹味感到很舒服,我覺得收藏不是為了能夠圖升值,而是在一個小小的錢幣中體會那種氤氳的歷史,我每次摸到一枚銅錢,就聯想到這是幾百年的人們用的東西啊,真的不容易。到現在大概也收藏了小几萬塊錢的錢幣了,想想走到現在也很滿足啊,父母很支持啊,過生日他們就送我銅錢。最近迷上了收藏郵票。歡迎有相同愛好的朋友們互相關注啊
問題實在問得不著邊際。收藏是個體的一種行為模式,當個體的興趣聚集起來就構成了興趣分享與虛榮的滿足。提問的「收藏」概念過於籠統,譬如在知乎收藏個問題跟收藏古玩是兩碼事。簡單理解為(古董)收藏帶給人什麼樣的體驗——人云亦云:收藏只是做一件理所當然的個性化的事情,這個事情有可能會影響以後你的興趣發展,也會對你的生活產生某些不必要的麻煩。譬如身為玩藏刀的資深刀奴,別人會反覆地問到:什麼藏刀最好?什麼收藏最好?——最花錢的收藏品。
其次才是滿足個人慾望且在個人能力許可範圍內玩的收藏,有人從小收藏糖紙、畫片,有人傾家蕩產玩瓷器,買了一輩子的贗品,比比皆是。收藏的體驗無非就是佔有慾的變態體現。
不請自來,我收藏的東西都很不值錢,都是小學裡卯足心思一點點積累的,放到現在估計好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收集的感覺很美好,很多時候重要的不是你收藏的東西,而是那時候你收藏的理由。
這是杭州捲煙廠出的煙卡,我已經忘了是什麼牌子的煙,我爸抽煙,還有我親戚也是,那時候這東西在學校里一堆水滸英雄卡以及微型花花mini鈔票中顯得很是高大上。當時水滸好多英雄不認識,都是男生在玩,那些mini鈔票需要零花錢買,當時還沒開始給,於是我只能收集這種煙卡,可以問家裡人要來不要錢。我已經忘了這種煙卡有多少系列,我記得我收集的比較豐富的是國畫還有植物、臉譜幾個,當時還看編號,我有幾張001、002的,但是被我親戚搞得很臟,不好意思拿給同學炫耀,只能自己安慰自己這很稀有臟點也沒什麼;還有一些重複的都和同學換了。也是因為這樣我才在小學以眾同學中打出了名堂,卡就是多!一直到初中為止,後來我爸也不抽這個煙了也就斷了。我自己弄了一本郵票冊,用心地梳理了幾個系列,然後一張一張用鑷子放進去,怕留指紋。想想也是好笑,肯定都被別人摸遍了。許多齊白石、徐悲鴻的畫還有很多中國的一些有意思的古董我都是通過煙卡認識的,後來斷了就沒打開過了。一直到我研究生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後,要結婚了,整理東西我又重新打開仔細看了一遍,每一張都放得非常整齊。我覺得那時候自己真的很認真在堅持這個愛好,對自己當時的態度很欣賞,因為現在做事反而會很難堅持,重利益。
圖片是網上找的,自己家裡的沒法拍,不在身邊,但看到這個臉譜系列真的想起了很多~還有一個是當時很火的還珠格格撲克牌,就是圖片中的這一套,圖片也網上找的,乾脆面是小虎隊的。也是小學裡,應該已經5 6年級了,那時候女同學都很喜歡這本電視劇,我也是整天追,最迷五阿哥和小燕子,連台詞都會背,每天和小夥伴有共同話題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小虎隊適時推出了這套撲克,我也是那時候開始有零花錢了,所以全用來買乾脆面了,有時候一天中午買五包,放學買三包,就是為了搜集齊,乾脆面都吃傻了,當我還剩兩張的時候,我忽然發現小虎隊出了新版的,因為有一張牌點數一樣但明星卻不同了,瞬間有種被耍了的感覺。於是就不買了,把自己搜集的都放在了一邊。當時班裡我已經算是非常齊全的了,說不玩就不玩了,後來想想要是堅持住,就能給我媽用來玩接龍了。。。我…喜歡收藏佛像…而且是極度的喜歡…而且只喜歡泥佛像。然後喜歡收藏以前藏族用過的東西,有些現在有些已經很少有人用了。
個人有兩個自己覺得比較牛的收藏,一個是:
??????????????????????????????????覺囊派更千欽布篤布巴大師以及:????????????????????????????????????????第一世根敦朱巴大師
超級大!
????????????藏區的打狗棒鍋勒古兒。???????火鐮。??????????藏刀,大到小。??????
各種擦擦。我說個收藏的行為,但不是主流收藏(肯定不是
我很小的時候聽我爹講他收藏郵票,我也想收藏點什麼,但是小朋友沒錢……
於是,我就收藏了錢……是一元硬幣,從1991年開始,十個用膠帶纏一組,每年份十個。大概是91年到2000年的樣子,後來想起來了收一收,慢慢的上學不在家住也就把這事兒忘了。當時我爹還吐槽我,你這個東西沒什麼升值空間收著就當攢公交車費了。但是我初中的時候很想給同學買生日禮物,又不想跟父母要錢,做了很久的思想鬥爭才沒把這筆錢花掉,一直留著。前兩天家裡沒零錢,我又突然想起來我還有一罐子的從1991年,也就是我出生那一年,到千禧年之後的硬幣。小時候天天盼著什麼時候這些硬幣能一個頂十個,讓我賺一筆。沒想到時如流水,白駒過隙,距最早的那枚硬幣生產已經有二十四年了。
我想這就是收藏的一種體驗吧,你收了一種東西,然後你把它忘了。某天,它又跳出來喚醒你沉睡的記憶,讓你不禁啞然。「原來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首先回答第一問:我有收藏中外紙幣的習慣,至於說體驗嗎,無論收藏任何門類,無論高端的珠寶玉器,書畫瓷器。還是比較親民的大眾收藏,例如集郵,錢幣收藏其實都是一個大坑。都是在燒錢。
有句話叫著:求者貴如金,棄者賤如草。這句話放在目前相對比較冷門的外國紙幣收藏上,真的是再合適不過。被外幣收藏者視若珍寶,費勁心力和無數的毛爺爺弄到手的藏品,在外人看來無非就是:
不值一錢的廢紙,送給老子老子都不要!
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這也想買,哪也想買,可恨的就是鈔票不夠。
對於收藏者的建議:
1.多看少賣,要學會控制自己的雙手。
2.多看多問多學,因為這些是「撿漏」的基礎
3.「識古不窮,迷古必窮」不要因為收藏而影響生活。
不知我的收藏適不適合回答這個問題,今年26歲了,從初二開始就有的收藏習慣,或者說從小就留下了很多有記憶的東西,只是到了初中才有這意識。收藏的東西很簡單,同學間傳過的小紙條,幫忙抄過的筆記,後來高中就用一個本本抄簡訊,然後大學出去旅遊,就收藏走過的門票,高鐵票,朋友寄的明信片這件衣服是小時候妹妹的衣服,在家裡做客過,不知怎麼就留下來了,90後的童年衣服,小小身影彷彿依稀可見初中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手錶,很喜歡這種羅馬式金屬的感覺,某一天上課的時候手敲到桌子就碎了,一直沒捨得扔閨蜜初中時隨信附送的落葉標本高中抄下來的簡訊走過的一座座城一個個角落這些年收下的明信片這張是從黃山寄往當時在香港的我,等了二十幾天,最後打開信箱的時候一陣欣喜,missent to taipei;錯寄到台北被送還的明信片,從此永久落下了這一次錯誤的美麗的印記幼兒園紀念冊,裡面寫著我7歲時的身高跟體重118cm,18kg收藏的工具:月餅鐵盒,檀香盒,還有一些玻璃瓶什麼的,每次打開都是能令我如數家真的時候。我覺得這種收藏使我快樂,歲月留下的碎片,不經意就回憶起當時的具體,留下了能握在手裡品味走過的生命的一些厚實
本人買過一些翡翠,老綉,老銀,下一步想轉向瓷器,體驗有三:一錢永遠不夠花,二知識永遠學不完,三自己的東西總想再上個台階。此外,玩翡翠的有如下通病:對面一人擦肩而過未看清長相衣著,已算出脖子指間腕部配飾價值幾何。。。我的建議是,沒有足夠的眼力和財力不要輕信所謂專家,也別輕易碰價值較高的東西,升值會有,變現超慢,普通人指望收藏致富請深思本人頭像照片,今年收的兩件老繡衣服,也希望各位大神幫點評下
我小時候收藏過雪糕的包裝紙…整整兩大紙盒箱子…旅遊什麼的都買沒吃過的然後把包裝帶回家…後來味道太大,被家人扔了……
07年開始收藏電影(不是碟片,是網上Down的),只在一個論壇下載,分為奧斯卡最佳影片、IMDB TOP系列、經典系列電影和集錦等等,有新版本就洗版。儲存媒介也刻DVD盤換到移動硬碟,還不習慣用網盤,覺得不保險…這些年有增有刪的留下近3TB的片子,平時插在電視上看也不錯,還能借給朋友收穫一些讚許
收藏啊,我認為不單單指古玩瓷器手串手把件這類的,全憑自己興趣愛好,咱們小時候收集的三國水滸卡,那一天天的愛不釋手翻來覆去看啊看,多純粹~父親是策展人,在地方文化部門工作,開過畫廊,有二十年的收藏經歷。
經常去各地舉辦藝術展覽,認識很多藝術家,一眼可以看出藝術家繪畫和書法水平。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去看博物館和美術館。
有一次在地攤上看見一個筆筒,父親特別喜歡,花了七十塊錢買下。我說為什麼要買它,父親說這筆筒上的畫畫得好呀,一看就是幾十年的功力。後來回家一查,才知道這是民國陶瓷大師劉雨岑的筆筒。
父親也會私下買一些古董,玉器,佛像。買回來後就和我一起仔細琢磨,看紋路或者落款,推測真假以及判斷朝代。不過時常下不了準確的結論。
父親有一大批藏書,很多是二三十年前買的,不過他現在比較少看了。後來我決定繼續放棄原專業,從事藝術品行業的時候,再把書從書架拿下來,有些已經布滿灰塵。
這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工作的時候我就開始收藏了~之初是合作的藝術家偶爾會送些小作品~後來遇到自己喜歡的作品會陸陸續續的收一下~因為經濟原因~收的基本上都是小件的~但都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以年輕的藝術家為主~初衷簡單~但是看到有他作品的藝術家越來越火的時候還真心高興~隨著作品越來越多~希望以後能考慮更多在進一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