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友情刻意的回報會使朋友產生芥蒂嗎?如何拿捏?

受了朋友的好,他可能是出於友情,自己卻當做人情非要刻意回報;有時別人做人情給你,自己卻臉厚當做友情覺得理所應當。朋友會不會在一次次的刻意中友情淡去?而一般人也因你的不還情而心生芥蒂?


謝邀。

民間有說法,叫有禮還禮,有情還情,有恩報恩,禮尚往來,禮多人不怪等。這在中國人的文化禮儀中,還是比較重要的,同時也說明禮、友情回報、恩情回報之類,通常情況下體現的是善意,是懂事,對建立和鞏固友情,是有益的。這是一般的道理。

這裡面,有一部分是刻意的,比如不太熟悉,人家確實幫了忙,是要感謝一下。有一部分則是隨意的,親朋好友之間,常有的一份溫馨。

我個人的體會,關係最好的朋友,沒這麼羅嗦。平時有點什麼好的,會想到分享,真到你替他做了什麼,他替我做了什麼時,甚至連「謝謝」之類,都會免掉。

但如事重要,幫了之後,雙方都會有「謝謝」之說。倒不是因為怕對方在意,實在是內心有這份謝意要表達。送禮之類,倒不一定。說明此類事還是有些可能連自己也沒注意到的習慣性分寸的。

問題補充說明中的情形,@夜半鐘聲在答題中說的情形,我覺得是反映了一種情況,即一旦超越了常規,就難免讓人生疑,產生聯想,弄得不好,反而不妙。比如夜半鐘聲的好友借錢,可能是這個錢對這位好友很重要,又怕夜半鐘聲萬一不借,這是把兩人的關係看低了,或者把夜半鐘聲的為人看低了,何況近一個小時的喋喋不休,就難免會讓人生厭和不高興了。

這和一個人的人際圈中,已經習慣了的規則有關。沒有特殊原因,不突破為好。還有一種是大常規,比如有禮還禮就是,常收人之禮不還禮,常受人請吃飯不回請,要麼人家會不再送不再請,要麼也會認為你懂不起的。多有幾次,關係就談了。除非刻意要如此,否則就當避免。

有一種情況屬例外,比如你的好友,請人給你幫了一個忙。是請你的好友代送一份禮,還是你自己送,送什麼樣的禮,就會有些講究,得事先想想清楚才好。


去年有一位本來關係特別好的朋友打電話借錢,借的不多,但在電話里說了好多,先是解釋了一通為什麼沒錢了,然後是懷念過去,記錄當前,展望未來,臨了還說了N個肯定句說某天某天一定還你,洋洋洒洒說了將近一個小時,說實話我聽煩了。最終錢借出去了,我也開始懷疑與這位朋友的關係究竟有沒有自己之前感覺的那樣牢固。

其實朋友之間,互相幫助應該像吃飯一樣簡單,如果你吃飯之前在那裡說了一個小時這飯樣子如何如何好,色香味俱全等等等等,但就是沒有動一下筷子,想必做飯的人並不會接受你的讚美,反而會思考自己的飯是不是真的很難吃。

如提問者所說,我的感覺就是在提問者心目中這位朋友與自己的關係其實沒那麼好,否則不會那麼刻意去回報他;對此我的建議是,找朋友幫忙的時候簡單說兩句解釋清楚要乾的事情和原因,然後抽空與朋友吃吃飯喝喝酒聚一聚,以朋友的關係相聚而非以回報的態度足矣。


說說個人理解:一般來說,我都會很慷慨的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朋友,然後跟他們說都是小事,沒事;而如果我去求人辦事,卻會變得小心謹慎,就算是好的朋友也會在意。吃飯更是如此,今天是你請我,那下回我還是請你吧。

去年我有點急事,借錢(不是向@夜半鐘聲借的),開始和一個花錢很大手的朋友說起,朋友說最近有點拮据,然後我就說了那好吧。之後問家裡要了點,就過去了,然後總覺得有點失敗,就在微博發了一條,好多朋友簡訊電話過來問差多少,讓自己瞬間感動得不行,而那個花錢大手大腳的在有一段確實有點尷尬,但後來才發現其實就是自己的內心作祟,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我個人的理解就是,朋友就簡簡單單的觸,有需要幫忙的幫一下;有需要朋友幫忙的,人家幫了,說句謝謝,沒幫自己也別瞎合計,因為當自己想了那麼多之後,可能沒有的事都變得複雜起來,倒不如更真誠一些,坦率一些。

PS.有些明顯的大忽悠,那種對於我來說本身就夠不上朋友。


很簡單,

你們不是朋友。

一個小馬過河的問題,

林子大了,

什麼樣的朋友都有,

不是自己的要什麼朋友,

是想朋友要什麼樣的自己,

不想改變,

不知誰遷就誰,

若一邊不再遷就,

朋友散了。

做好自己,

能留在身邊的便是朋友。

還禮神馬的,是泛泛之交而已。


推薦閱讀:

TAG:朋友 | 人際交往 | 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