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選課的目的是學知識,還是拿高分?

目前的大學似乎有一種不好的風氣。學生選修一些容易拿高分、比較容易對付的課程,而對於老師給的相對低分(75左右)怨聲載道,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科目。

從老師的角度講,已經不敢給學生太低的分數,因為學生反過來會給老師進行評價,而這關係到老師的自身利益問題。

所以,教學的質量上不去,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也順理成章了。

也很好奇國外名校的做法,如果有了解的,請分享答案,謝謝。


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拿高分和學知識不是很衝突的。

但的確不排除有衝突的時候。這時候的選擇就是因人而異了。就舉我們學校的例子吧,我現在大二下了,明年就大三。就現在同學的選擇就顯而易見了。第一類就是學分績本來就很高的人,這類人就很積極了,說的不好聽點就是為學分績活著,只想拿高分,興趣不興趣已經沒有作用了。因為學分績可以保研啊,所以很有誘惑力。第二類就是學分績平平,沒有保研希望,那麼就對成績沒有那麼高要求了,就會往興趣這一方面發展。

當然,你問大學選課的目的,那毫無疑問是學習知識咯!!!我有一個老師也說過,他帶的研究生中,明顯感覺保研上來的各種素質和能力都不如自己考上來的,所以以後會越來越降低保研的名額,所以夏令營就產生了,我們專業也在搞夏令營,機會就更多了。

所以中國的教育制度在一步一步的改進,畸形只是暫時的。


以我的經驗來看 這是因人而異的吧

比如選體育課的時候 都知道乒乓球分高老師好 我也因為運氣好刷到了這門課 可是學了一個星期 明顯的每次打球就是正手反手的練習 找不到一點的樂趣而且發現我不喜歡乒乓球 所以決定下學期不選了

不過身邊有一同學 選體育課的目的就是為了高分 這個計入成績

還有選修課雖然不計入總成績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為了修滿學分就選那種可以逃課還好過的

所以就是這樣 都說興趣最大 可是在期末考試考試 保研 出國這些框架下 誰都變得功利了(除了那些不在乎這些的人) 並不是所有人都高智商可以在兼顧活動興趣的同時還有能力拿高分 這就逼迫我們做出了一種選擇 可以見得到的可以有直接利益關係的高分 還有就是滿足自己的需求花時間與精力在興趣上卻要放棄相對高的分數 你會選哪一個呢?

對於普通人來說 大學更是應試教育的延伸 中學可以在最後一年彌補前兩年的成績而且只要努力了就會有效果 大學呢 每個學期的課程不一樣 每個學期都有學分績點這種東西在那 躲也躲不掉 不敢鬆懈

最近考試周 我也很迷茫畢竟我是普通人 平時花了時間在其他地方 考試周那麼高強度複習 考完就忘的我們 為了刷成績的我們 大學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有意義嗎?

【其實還是因為懶不想複習=_=】


就說我們學校吧,據我了解,很多人選課都是沖著高分好過去的,不管之前學習好還是一般,因為大家都不想掛科,這就導致了我們選修課的意義越來越小,因為我們根本不喜歡,目的不純必然不會有太好的結果,但又是沒辦法的事,因為大家都選得分高的,你要是不選,最後綜合測評什麼的就會覺得不公平,如果學校不把選修課成績算在最後的綜合測評里,那選課的結果應該會改善,大家也會比較偏向自己的興趣所在或者認真學一些對自己將來有幫助的課程吧。反正教育機制還是有很多漏洞與不足,真心希望教育部門能早日發現這個問題並有所改變。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等到那一天。在這之前,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應該做的做好吧。


選修課嘛,感興趣就好。用來長長見識,各種葡萄酒課,睡眠質量課(考試是睡一覺,磨牙說夢話的加分)都很有意思的,專業課認真學,別跟選修課計較


推薦閱讀:

TAG:學習 | 大學 | 選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