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說的「虛」「實」「補」「瀉」,指的是什麼?

這是比較常見的五行生剋圖。

如果以土為本,則母為火、子為金、所勝 (我克)為水、所不勝(克我)為木。

經言:「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土虛,則補火;土實,則瀉金。

為什麼土虛不直接補土呢?同樣,為什麼土實不直接瀉土呢?


謝邀,抱歉來晚了。

「虛」 「實」 「補」 「瀉」 最直接的作用對象是經氣,經氣入絡腑臟,通過調節經氣的去留,達到補瀉某腑髒的目的。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意思是可以通過補母瀉子的方法,達到調節本髒的目的,但並沒有說,這是唯一解。

肝熱病者……刺足厥陰少陽《刺熱

足太陽之瘧……刺足太陽郄中出血刺瘧

也是有很多刺於本經的情況的。

經言,治病必求於本。

土病,是可以直接治土的,但可能不是最優解。


中醫所說的「虛」「實」「補」「瀉」,指的是

中醫里,虛實 往往是和 寒熱,放在一起說的,即是中藥的四性,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四種基本思路。而且解釋補寫的問題,個人感覺還是先把這四個有個大概的了解比較好。

簡單來說,人體就像是一個灶台,人的精神、情緒、神情、動作、思維就好比是灶台里的火(陽氣),吃進去的飯、喝進去的水就好比是灶台里的柴(陰血)。一個灶台能燒好飯,柴就要足,火就要旺。柴少了,或者火小了,就是所謂的「虛」,兩者有很明顯的相關性,但是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就拿柴少了來說(陰虛),可能是柴沒放夠在成的,這時候火可以很小(陰損及陽),也可以因為柴太少,更容易燃燒,而短時間的很旺(陰虛火旺);也可能是火燒的太旺,耗費了太多的柴(火酌陰津)。其他也是同樣的道理。

上面就是虛的問題。而也並非是柴越多,火越往越好。柴過多了,火就不容易引燃(陰勝遏陽);火太旺了,不僅費柴火(陽盛伐陰),還可能會把飯烤焦(熱擾心神)。而這就是所謂「實」的問題。至於寒熱,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火燒的旺不旺,畢竟不是重點,所以也就不多說了。儘管有些細節問題還是用經典理論比較好,但是這樣我們就對虛實寒熱有了一個大體的印象。而補就算是活力不夠時,視情況加柴,助火。瀉就是火太旺時,減柴、減火;或者柴太多時減減柴火,讓空間擴大,火更容易燃燒;亦或者火太旺時,壓壓火苗,讓柴燒的更省一些。

至於題主所提的問題,個人認為是考慮道五行生剋的問題後,反過來質疑自己對補虛瀉實的的理解。其實你說的直接補寫也並非是不可行的。

脾氣虛,經典的用藥是四君子湯;肝氣鬱結,經典的方子是柴胡疏肝散等等都是從直接的角度去補益疏泄的。因此,中醫並不排斥直接的觀點,而且往往應用直接的補寫手法會更多,起效也最快。而之所以,很強調這個間接補寫法,是希望醫者能把眼光放的更高一些。五行生剋是出於對臨床實際雖考慮的。病人的表現往往是以一臟一腑的癥狀作為主要表現的,但是主要矛盾並不一定就在於此。五臟是相互關聯的,中醫有句老話叫「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大體說說,痰涎的表現往往是集中在肺部的,但論其關鍵,往往是脾胃升降失司所致。因此,醫者不能僅僅局限於疾病的表觀癥狀,而應該順藤摸瓜,綜合分析,找到關鍵病機,遣方用藥,才能真正的去解決問題。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直接補瀉也可以,但效果不如這個。

中醫認為人體是不斷運化的,五行在不斷相生。虛不是它本身的問題,是它的母「生」不了,相應的,實也是「子」不受。如果只關注本身,只能當時起效,過後還是依舊。


只是學生在讀,學識有限,說一下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補泄是與虛實息息相關,虛則補實則瀉,因此搞清楚虛實後補泄也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何為虛實?個人理解更偏向於八綱辨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中的虛實

①《素問 通評虛實論》中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實:邪氣正氣相爭,正氣未虛

虛:邪正相搏,正氣已虛

②《景岳全書》:「虛實者,有餘不足也。」

舉個基本病機,陰陽的例子。人正常的狀態是陰平陽秘(陰陽平衡),當平衡被打破陰陽有了盛衰,也就有了有餘不足,也就是有了虛實。經氣等同理。

至於關於五行生剋,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問題。

個人覺得這裡主要是想從五行生剋的聯繫來表達臟腑疾病的傳遍和臟腑之間的聯繫。並非是絕對。

引用一段《難經 五十三難》

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何謂也?

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

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

間臟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母子相傳,竟而復始,如環無端,故曰生也。

就像「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故先實脾」

以及「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臨床思維一樣。從五行角度來指導預防,治療疾病。

當然也可直補,也可間補,一切都需要看臨床的需要

以上,有問題的話歡迎評論。

個人的話覺得中醫體系的確有點混亂,概念不明確。

中醫基礎理論里把正氣歸結為現代醫學的免疫力抵抗力,病後的康復能力等等。

邪氣的話則稱為一切致病因素,也就是說當氣(不單指的正氣,更多的是指正氣,衛氣等等氣的運行即是氣機)的運行不正常的時候,(比如氣逆氣滯氣鬱等)人就產生了各種病理表現。此時,這些氣就成了邪氣。其實放在現代醫學也有類似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的疾病。個人覺得這一類可以稱為內傷,題主的評論里個人感覺更像是指的這方面

第二大類自然就是外感了,外感邪氣,同時也會擾亂自身氣的運行。

至於氣的正常,這個範圍就有點廣了,個人理解主要在於各種各樣的氣,它們需要保持它們各自的正常功能和運行。這就是正常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氣滯等,就是運行出現了問題。

再比如所謂的陽虛,其實就是氣失去了它本身的溫煦作用。這個其實需要了解各種的氣的生理功能等等,中醫基礎理論中很系統。比各種古籍經典通俗易懂多了。


虛與實。我覺得徐文兵老師的解釋簡單明了:虛:該有的沒有。實:不應該有的有了。

補與瀉:顧名思義。


實。邪氣盛也。

虛,精氣奪也。

補,益其不足也,

泄,損其有餘也

完畢


難經,錯對參半,不靠譜,誤導了N代人。


看經文,經文有說的


推薦閱讀:

天文曆法問題:為什麼太歲在寅位時,木星(歲星)在丑位。?
五味分別入哪一臟,原因是什麼?
明清文學常見典故(一):天干與五行
如何勸說父母放棄以屬相不合為由不同意我和女朋友戀愛結婚?
天運造化:歷史朝代更替與發展中的「五行生剋」

TAG:中醫 | 黃帝內經 | 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