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級和烈度是一回事嗎?
【輝2156】前來答題
看了大家的答案,我感覺都說的很全面了,我就說一下我自己的理解,可能不是很全面,但還是希望老師能看得出我的自己的總結。純手打,望採納。很顯然震級和地震烈度烈度不是一回事。相同點:震級和地震烈度都是用來度量地震強度的,隨著震級和地震烈度數值的提高都能反映地震強度的變大。不同點:1、含義不同:(1)地震震級通常指地震的大小,是依據地政釋放出來的能量的多少來劃分地震震級的,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多,震級就越大。地震時所釋放的能量可以根據地震儀記錄的地震波來測定,按照國際通用的李希特-古登堡震級的定義:震級是μm為單位(1mm的千分之一)來表示離開震中100Km的標準地震儀所記錄的最大振幅,並用對數來表示。(2)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築物影響的強弱程度。2、評測方法不同:(1)震級是用地震儀測定,有明確的數據指標。(2)地震烈度是按照地震造成的影響進行評定的,主要包括對建築物的破壞程度以及人的感覺。3、反應的指標不同:(1)震級反應的是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只有一個值,得出的是震源處地震的大小。(2)地震烈度反應的是地震對一個地點的影響程度,地震在不同地點有著不同的影響,所以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震烈度的值。4、影響因素不同:(1)震級的大小收到震源處的地殼運動劇烈程度以及波的能量大小有關。(2)地震烈度受到震級、震源深度、距震中的距離,地震傳播介質、表土性質、建築物動力特性、施工質量等許多因素有關。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通過上述總結我們不難看出,地震造成的傷亡程度可以通過地震烈度來反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和地震的大小(震級大小)沒有直接的線性關係。1、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原因:震源深度深、距離震中距離遠,地震波傳播過程中衰弱嚴重,房屋質量等級低等。2、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原因:震源深度淺、距離震中距離近、房屋密集且質量等級低、地震波傳播中衰弱小等。以上內容均為本人結合書本的總結。【元2144】前來答題
震級:地震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尺度,根據地震已記錄到的地震波或者斷層錯位和破裂面積來確定。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強度,它是按照地震造成的後果分類的。相對震源來說,烈度是地震出場的強度。二者不是一回事,但又存在聯繫。一次地震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是地震烈度隨地點的變化,不同地點造成的損害而有差異。 如何理解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呢?其實這和下雨個人理解由相同之處,雷聲大雨點小就是一個例子。有的時候很大的雷,卻沒幾滴雨,有的時候會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大地震小地震只是說明的地震震級高低,大地震釋放能量巨大,但如果震中距大,震源深,地震的烈度也不大,造成破壞也不大。小地震震源深度很小的話,對震中也會造成很大的破壞。其次地震發生的地點與時間對烈度有很大影響,如果發生在無人之處,烈度就會很小。如果發生在大都市午夜,烈度就會偏大。震級是烈度之母,沒有震級烈度無從談起,但是烈度這個兒子長得大小,不是震級媽媽完全決定的,還要看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震母三遷,遷到了人多的地方,那麼烈度寶寶一定成長的五大三粗,膀大腰圓,相當彪悍。如果遷到了安靜之處,那麼烈度寶寶必定是溫文爾雅,賢德淑良。求採納,辛辛苦苦親筆寫,大大咧咧說差異。不一樣的風格,不一樣的我。帥。。。。。【晟2284】前來答題。
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
地震震級分為九級,一般小於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
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我國把烈度劃分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
Ⅰ度; 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Ⅱ度; 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Ⅲ度; 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Ⅳ度; 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Ⅴ度; 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Ⅵ度; 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Ⅹ度; 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ⅩⅡ度; 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不同造成的傷害不同,比如一般在白天的地震造成的災害比夜裡的造成的災害大,而且同樣震級的地震在不動地區發生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因為地震一般造成人員傷亡的原因的都是因為建築的倒塌,泥石流,海嘯,等等次生災難造成的。地震的直接災害發生後,會引發出次生災害。有時,次生災害所造成的傷亡和損失,比直接災害還大。所以有時的小地震會造成很大的傷亡,而大地震卻不會造成很大傷亡。
【成2102】
地震震級和烈度是不同的。簡單的講,震級是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尺度。烈度是某地區受地震影響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所以可以按破化的程度划出很多烈度,烈度隨地震的變化有差異。
所以就很容易解釋大地震破壞小而小地震破壞大了,大地震小地震只是說明的地震震級高,大地震釋放能量巨大,但如果震中距大,地震的烈度也不大,造成破壞也不大。小地震震源深度很小的話,對震中也會造成很大的破壞。
震級我國採用的是里氏震級,原始定義為用標準地震儀在距震中100KM處記錄到的最大水平地面的的位移的常用對數值,表達式為
震級與震源釋放的能量E之間有如下對應關係《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5011-2010和《公路橋樑抗震設計細則》JTG/T B02-01-2008規定,一般情況下可採用《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地震基本烈度或設計地震動參數作為抗震設防依據。
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參考資料:《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50011-2010)正式版地震震級_360百科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pdf【宇2276】前來答題,震級反映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它是用「級」來表示的.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它是用「度」來表示的,目前我國採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烈度表,共分12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用「度」來表示.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震級和地震烈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級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壞程度,則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個. 一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樣(一般情況下,震中地區受破壞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稱為震中烈度,隨著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壞逐漸減輕).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和岩性質等因素有關。 震級高造成的傷害小,震級低造成的傷害大,這要看地震當地的地質結構以及人類活動情況,小地震在地質不穩定的地方發生也有時也會造成較大的傷害,在比如說較大地震在日本這個國家發生,其實也造不成大傷害,這是根據日本這個國家的房子結構以及地震防護決定的
震級反映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它是用「級」來表示的。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它是用「度」來表示的,目前我國採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烈度表,共分12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用「度」來表示。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震級和地震烈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級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壞程度,則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個。
一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樣(一般情況下,震中地區受破壞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稱為震中烈度,隨著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壞逐漸減輕)。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和岩性質等因素有關。【言2328】前來答題。根據我多年押題猜題的經驗,這道題考試會考。。。。
地震震級:意為地震時釋放的能量大小。分為8個等級。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大於、等於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
大於、等於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
大於、等於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
大於、等於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
大於、等於7級的稱為大地震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後所釋放的能量對地面破壞的程度,分為12個等級。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個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豪2197】前來答題
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是二個不同的概念,下面小戴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二者區別,請大家批評指正。也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您的肯定是我學習道路上強大的動力。
地震震級:地震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是一種近震震級。此外,還有面波震級,體波震級,P震相測定的震級,PP震相測定的震級,利用持續時間測定的震級等,現在認定的測定震級的方法有20餘種,不同方法測定的震級可以通過一定公式換算。現在比較通用的震級是Ms震級,也稱為統一震級,可直接用M表示。
我國現在使用的是統一震級Ms,最後的結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級。
地震烈度:地震發生時,在波及範圍內一定地點地面振動的激烈程度。(或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又稱地震烈度,地面振動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人的感覺的強弱,器物反應的程度,房屋的損壞或破壞程度,地面景觀的變化情況等。因此烈度的鑒定主要依靠對上述幾個方面的宏觀考察和定性描述。
二者區別: 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級有嚴格的區別,不可互相混淆烈度。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它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來決定,對於同一次地震只應有一個數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異的,它受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對震級相同的地震來說,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樣,當地的地質構造是否穩定,土壤結構是否堅實,房屋和其他構築物是否堅固耐震,對於當地的烈度高或低有著直接的關係。
那麼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呢?小戴來為你們解答,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
小夥伴們來看看我做的這張圖,加深一下了解(雖然做的看的不太清楚,但畢竟花了挺多時間做的,請大家多多包涵)。
磊2327
地震[1]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它是考慮了震中距離和震源深度的校正後的地動的量度。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是一種近震震級。此外,還有面波震級,體波震級,P震相測定的震級,PP震相測定的震級,利用持續時間測定的震級等,現在認定的測定震級的方法有20餘種,不同方法測定的震級可以通過一定公式換算。現在比較通用的震級是Ms震級,也稱為統一震級,可直接用M表示。中國使用的是統一震級Ms,最後的結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級。震級
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以上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
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我國把烈度劃分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
小於3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到;
3度在夜深人靜時人有感覺;
4~5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搖晃;
6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7~8度房屋受到破壞,地面出現裂縫;
9~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11~12度毀滅性的破壞;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8度,北京市烈度為6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4~5度了。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同時地震發生地區周圍環境有關,越靠近人群聚集的地方,可能造成的破壞越嚴重。
地震的震級和烈度是不一樣的。
先從定義來說,參考工程荷載課本的P103
震級:地震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尺度,根據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震波或者斷層錯位和破裂面積來確定。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後果分類的。相對震源來說,烈度是地震場的強度。一次地震中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級只有一個,但同一次地震對不同地點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因而烈度隨地點的變化而又差異。一般來說,距震中越遠,地震影響越小,烈度越低;距震中越近,地震影響越大,烈度越高。震中區的烈度稱為震中烈度,震中烈度往往最高。
通俗來講,可以這樣打個比方。將地震比為一次炸彈的爆炸,震級就可以理解為炸彈的噸量。有的地震就像鞭炮,有的地震就像氫彈。烈度就是炸彈爆炸所產生的破壞程度。
如何理解有的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多,大地震反而造成的傷亡小呢
對於這個問題,先說對於地震大小的判斷,通常用震級來區分,震級大的地震就稱為大地震。
就用剛舉的例子來說,一次震級小的地震,也就是小地震,就如同一掛鞭炮。大地震呢,就比作一個導彈吧。如果把鞭炮在你身上掛著引爆,雖然威力不大,但是把你炸的皮開肉綻也不是什麼難事吧。如果一枚導彈引爆時,你就躲在防空洞里,我相信除了耳朵有點難受外,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地震所造成的傷亡,地震震級並不是根本原因,更多的原因是周圍的環境。就如同,一個在一個空曠的荒郊野外,只要不是大地開裂,山河改觀,最多只會在地上站不起來,打幾個滾,也不會有生命危險。
而這樣的例子太過特殊,因為人們目前無法預料地震,不可能在地震來臨之前躲在安全空曠的地方。而且城市生活讓人們都聚集在建築物之中。當地震來臨時,傷亡大部分都是由於建築物倒塌,火災,甚至是踩踏致死的。(沒聽說過被地震晃死的。。。)因此,地震中的傷亡巨大。相反,在空曠地區產生的大地震,因為本身就沒多少人,而且也沒有能夠倒塌的建築物,對人反而造不成多大的生命威脅。
因此,做好震時疏散的演練工作,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地震傷亡情況,就如同汶川地震中桑棗中學的成功疏散。把預防演練做在平時,真正發生危險時才可以化險為夷。
【楠2199】1.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國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叫「里氏震級」。3級以下為微震,4。7至6。9為中強震,7級以上是強震,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最大的地震為8。9級,是1960年發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2.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我國將烈度劃分為12級,達到6度便會產生破壞,此次江西九江地區地震的烈度就達到8-9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是烈度。
【2297】
問題1:地震震級和烈度是一回事嗎?不是。震級: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里氏地震規模。里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準。里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1.6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倍。由於里氏地震規模在超過ML7以上會發生飽和現象,並且不適合用來測量遠距地震的規模,因此科學界現多使用矩震級描述中型到大型地震的地震震級。烈度:指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現在使用的「麥加利地震烈度」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無感)至12度(全面破壞),6度或以上才會造成破壞。
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只有一個,但烈度則視乎該地點與震中的距離,震源的深度,震源與該地點之間和該地點本身的土壤結構,以及造成地震的斷層運動種類等因素而有強弱的變化。然而,一般說來烈度會隨距離震中的距離而成指數比的下降。
問題2: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這句話涉及兩個概念,一是對地震大小的定義,二是傷亡的定義。地震大小,一般指地震強度大小,而地震強度大小的度量正是震級。傷亡,是一種地震產生的影響。有時,大地震即震級較高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較大,或者當地房屋結構、土壤結構、居民抗震設防意識等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造成的人員傷亡並不多。反之,有些小地震由於震源深度淺,破壞性反而較強,造成的傷亡也較大。【萌2275】
我感覺不是一回事,但是有一定的聯繫。它們都可以表示地震的強度大小和破壞強度,但是震級是從數字上定量的表示地震的大小,而烈度主要是刻畫地震的破壞程度。老師,我來好好解釋給你聽。地震震級: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C表示。地震愈大,震級數字也愈大,世界上最大的震級為9.5級.它是根據地震波記錄測定的一個沒有量綱的數值,用來在一定範圍內表示各個地震的相對大小(強度)。震級與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強弱,只同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有關;烈度則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個地點所造成的影響的程度,與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質構造以及土壤性質等許多因素有關。用地震釋放的能量來表示地震的大小,即地震的震級。震級大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多;震級小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少。中國一般採用里氏震級。通常小於2.5級的地震稱為小地震,2.5-4.7之間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
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地震烈度: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 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8度,北京市烈度為6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4~5度了。(望老師採納,謝謝)
【輝2192】
地震震級和烈度不是一回事。 震級:地震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尺度,根據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震波或者斷層錯位和破裂面積來確定。烈度:是指某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它是按照地震後果分類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大地震可以比作有水平、教學能力強的老師,傷亡大可以比作成績優異、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outstanding students。而通過現實我們知道:好老師不一定能教出outstanding students,水平相對較差的老師也不一定教不出outstanding students。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也可以這麼理解。當然,兩者之間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比如某地區距離震中的距離近,即使地震震級小,烈度也可能會很大;地表荒無人煙,即使地震震級很大,傷亡也只能很小。【曦2209】以前也總是弄不太熟概念,但是老師所講,震級和烈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級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 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倍.比如說,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地震三要素:發震時刻、震級、震中地震烈度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係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我國把烈度劃分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小於三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到;三度在夜深人靜時人有感覺;五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搖晃;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八度房屋受到破壞,地面出現裂縫;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十一~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震級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有關,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壞程度,則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個。震級用「級」來表示,烈度用「度」來表示,目前我國採用的烈度表分為十二度。比如說汶川地震的震級為八級,而在汶川的不同地區烈度不同,震中烈度為11度,10度區面積為3144平方千米,9度區為7738平方千米,不能一概而論。
【庚2316】前來答題
1.地震震級和烈度是一回事嗎?地震震級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9] 。震級的標度最初是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C.F.Richter)於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亞地方性地震時提出的,規定以震中距100km處「標準地震儀」(或稱「安德生地震儀」、周期0.8s,放大倍數2800,阻尼係數0.8)所記錄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單振幅,以μm計)的常用對數為該地震的震級。後來發展為遠台及非標準地震儀記錄經過換算也可用來確定震級。震級分面波震級(MS)、體波震級(Mb)、近震震級(ML)等不同類別,彼此之間也可以換算。用里克特的測算辦法計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沒有超過8.9級的;最小的地震則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儀測到-3級。按震級的大小又可劃分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稱小震)、強震(或稱中震)和大地震等 。地震震級表示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發生地震後不同地震台報出的地震震級不同,是受監測儀器靈敏程度等影響產生的誤差。發生地震時地面建築物的破壞程度不同。這種破壞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震級反映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它是用「級」來表示的。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它是用「度」來表示的,目前我國採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烈度表,共分12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里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監測到。烈度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用「度」來表示。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烈度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室內設施的反應,建築物的破壞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壞現象等綜合評定的,它的單位是「度」。一次較大的地震有多個烈度。地震烈度大小與震級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遠近,以及當地的地質構造和建築物的牢固程度等有關。一般說來,發生地震時,震中區的烈度最大。由震中向四周烈度逐漸減小。地震的震級越大,震源越淺,震中區的烈度越大。最大的烈度是12級。一般來說,距離震中越遠,地震烈度越小。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同。為衡量地震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係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即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烈度不僅跟震級有關,而且還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質特徵等有關。一般而言,震源淺、震級大的地震,破壞面積較小,但震中區破壞程度較重;震源較深、震級大的地震,影響面積較大,而震中區烈度則較輕。 為了在實際工作中評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訂一個統一的評定標準。這個規定的標準稱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I度到度共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Ⅶ度,共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 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彈爆炸威力,烈度就好比是炸彈爆炸後地面的破壞破壞程度。顯然,炸彈裝的炸藥越多,爆炸產生的能量越大,爆炸威力越大;離炸彈爆炸的地點越遠,受到的破壞就越小。2.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 地震是殺傷力,破壞力極大的天災之一。從地震災害史上看,一次地震死亡5萬人以上的共發生17次之多,一次地震死亡20萬人以上的共發生過五次,可見其殺傷力之大。然而,地震卻是不具有直接殺傷力的災害。從任何一次地震災害來看,真正死亡在地震主災的人數並不多,絕大多數的傷亡都是由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造成的。 地震造成人員傷亡雖然與震級高低,震源深淺,震中位置有關,但首要因素是震災發生的地域和人口密集程度。如果地震發生在人跡稀少的海洋和沙漠,即使震級再大,死亡人數也不會太多;相反,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那麼死亡人數就可能非常驚人。人口密度大會對災害產生放大效應。20世紀70年代,中國河北的唐山和新疆的烏恰縣幾乎同時發生了7.6級地震,唐山幾乎被夷為平地,24萬人喪生,而烏恰縣僅有幾人死亡。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的多少還取決於受災建築物的牢固程度和防震救災的設施。建築物牢固能有效地切斷災害鏈,極大地抑制次生災害的發生。智利的建築物大都具有較強的抗震性。還海地許多建築物破舊簡陋,即使是新建高樓如聯合國駐海地總部大樓也因抗震強度較弱,在7.3級地震到來時瞬間倒塌。 另外,人員的抗震救災意識和經驗也很重要,強化抗震救災的意識和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傷亡。【皓2177】前來答題。 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不是一回事,但兩者有一定聯繫。 地震震級:
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
地震震級分為九級,一般小於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簡稱震級。
1.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2. M≥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3. M≥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
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4. M≥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
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5. M≥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巨大地震
6. M≥7級,小於8級的稱為大地震,巨大地震
7.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時某一地區的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一次地震發生後,根據建築物破壞的程度和地表面變化的狀況,評定距震中不同地區的地震烈度,繪出等烈度線,作為對該次地震破壞程度的描述。因此,地震烈度主要是說明已經發生的地震影響的程度。一個地區的烈度,不僅與這次地震的釋放能量(即震級)、震源深度、距離震中的遠近有關,還與地震波傳播途徑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建築物的特性有關。地震的烈度在不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蓋土層淺的山區衰減快,而覆蓋土層厚的平原地區衰減慢。烈度還用於地震區劃,表示將來一定期限內可能發生在某一區域內的最大烈度,估計一個建設地區可能發生的地震影響大小。對新建工程來說,工程設計採用的烈度則是一種設計指標。據此進行結構的抗震計算和採取不同的抗震措施。
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的區別:
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它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來決定,對於同一次地震只應有一個數值。烈度是指地震時某一地區的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異的,它受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
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的聯繫:
震中烈度和震級M的關係用經驗公式表示為:
其對照關係為: 影響地震造成傷亡的因素:1)地震震級和震源深度
震級越大,釋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災害當然也越大。在震級相同的情況下,震源深度越淺,離地面越近,地面受到的地震作用越強,破壞也就越重。一些震源深度特別淺的地震,即使震級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壞。
2)場地條件
場地條件主要包括土質、地形、是否有斷裂帶通過、是否有滑坡、崩塌、液化、沉降等地質災害影響等。一般來說,土質鬆軟、覆蓋土層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地裂縫通過,都可能使地震災害加重。滑坡、崩塌、滾石、液化等都會加重震害。
3)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
如果地震發生在荒蕪人煙的高山、沙漠,即使震級再大,也不會造成傷亡或損失。相反,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社會財富集中的地區,特別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災害。同樣震級的地震,發生在我國東部就比發生在西部的災害重、損失大。
4)是否進行了抗震設防
抗震設防是要求建築物和各類工程結構按照一定的抗震目標進行抗震設計和施工,使結構具有一定的抗禦地震破壞能力。歷次地震表明,凡是按照抗震設防標準精心設計和施工的結構在地震中均表現良好,反之破壞慘重。1976年7.8級地震襲擊了唐山市,當時城市沒有設防,地震使整個城市變成一片廢墟。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級地震中,經過設防的城市如都江堰市,雖然離震中很近,倒塌的建築卻不多。即使在極震區內,經過良好抗震設計和施工的房屋仍然基本完好。經過抗震加固的房屋也表現良好。
5)震前是否準備好救災
如果破壞性地震發生之前做好準備。包括編製應急預案、編製防震減災規劃、組織以搜救為中心任務的救援隊、有適當的物資儲備和工程搶險隊伍、有備用的電力和通訊措施等等。在地震發生後,能夠迅速組織和實施有效的救援救助、醫療救護、災民安置等,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6)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技能
震前進行防災救災的科普知識教育,有計划進行救災演練,可以提高全民防震減災的素質和技能。歷次地震實踐表明:自救互救是震後搶救生命最重要和有效的途徑,經過訓練的居民,開展自救互救會大大提高搶救的成功率;在震後安置、社會安定等各方面,訓練有素的社區組織、志願者和居民能夠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關於 「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理解:
所以地震的大小與傷亡的大小沒有必然的關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可能因為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或者震源較深,抗震準備完善,救援工作到位,公民防震意識高等。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可能是因為發生在人口稠密地方且震源較淺,抗震工作不到位,沒有做好救災準備,公民自救意識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