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地震震級和烈度是一回事嗎?

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


[兵3121]前來答題

地震震級和烈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總的來說,地震震級通常指地震的大小,是一個定值;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對具體地點的實際影響,不同地點的地震烈度也不同。

地震震級:地震震級通常指地震的大小,是依據地政釋放出來的能量的多少來劃分地震震級的,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多,震級就越大。地震時所釋放的能量可以根據地震儀記錄的地震波來測定,按照國際通用的李希特-古登堡震級的定義:震級是μm為單位(1mm的千分之一)來表示離開震中100Km的標準地震儀所記錄的最大振幅,並用對數來表示。

地震的能量和地震的震級之間有一定的關係,將地震台站所收到的地震波的能量和震級加以比較有如下關係式:

LgE=11.8+5M此處E的單位是爾格,也就是厘米、克、秒制所表示的能量。M與E的關係見表:

地震烈度:表明地震對具體第點的實際影響,他不僅取決於地震的能量,同時也受到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地震波的傳播介質及表土性質等條件的強烈影響。

地震烈度是根據地震時人的感覺,器物的動態,建築物毀壞及自然現象的表現等宏觀現象判定的,地震時按照其破壞的程度不同,將地震的強弱排列成一定的次序作為確定地震烈度的標準,這就是地震烈度表,由於地震烈度以宏觀現象為依據的分度方法,往往給人一種不夠精確的印象,而且評比不夠精確。為此通過大量的客觀實踐的地震觀測,總結出地震烈度與地震的加速度的關係,以便地震烈度在工程上的應用。目前我國已經制定出地震烈度表:

震級與地震烈度的關係

震級與地震烈度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不同的地區,地震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震級是說這次地震大小的的量級,而烈度是說該地區的破壞程度。

至於「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這句話,要指出地震的大小與傷亡的大小沒有必然的關係。地震傷亡大小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某地區距離震中的距離,建築房屋的抗震等級和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對於小的地震,如果發生在山區,建築物的抗震等級低,就會造成很大的傷亡;如果大的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比如沙漠,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傷亡。

此外,建築物的結構和材料也影響傷亡情況,例如日本的輕質材料建築,即使遇到大的地震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傷亡。

總的來說,地震的大小是絕對的,但的傷亡大小除了受地震大小影響外還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是多種因素綜合效應的結果。

多次修改,查閱了工程地質學課本,工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課本,中國知網,萬望老師採納啊!!!


【雲3094

1)地震震級和烈度是一回事嗎?

地震震級和烈度不是同一個概念也不是一回事。

地震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尺度,根據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震波或者斷層錯位和破裂面積來確定。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它是按照地震造成的後果分類的。

相對震源來說,烈度是地震場的強度。一次地震中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級只有一個,但同一次地震對不同地點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因而烈度隨地點的變化而有差異。一般來說,距震中越遠,地震影響越小,烈度越低;距震中越近,地震影響越大,烈度提高。震中區的烈度成為震中烈度,震中烈度往往最高。兩者關係可用炸彈爆炸來解釋,震級好比是炸彈的裝藥量,烈度則是炸彈爆炸後造成的破壞程度。震級和烈度只在特定的條件下存在大致的對應關係。

2)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

我認為地震的傷亡和震源的深度以及發生地震的位置、人口密度、震級大小、發生的時間、地震類型、抗震設備、預防手段、救援措施、地質條件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亞洲的近年來的地震中可以看出來,日本雖然處於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常年地震,但是由於抗震設備、預防手段、救援措施等方面較為成熟,所以每次地震造成的傷亡較小;而中國由於地震救援知識措施貫徹不夠成熟,導致每次地震的傷亡都較高,例如唐山大地震震級7.8級比汶川大地震8.0級要小,但是由於唐山大地震發生於夜間,且城市化規模較大人口眾多,救援不夠及時,社會科技經濟較落後,導致傷亡人數遠大於汶川地震,所以我們應當正視地震的危害,加強防護應急措施和擴大知識教育科普,牢固建築結構的抗震級別,及時排除地質災害,給社會營造安全的氛圍。

純手打,希望老師可以給與採納,謝謝


【昊 2348】

一、地震震級和烈度是一回事嗎?

不是

地震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通常所說的是一種近震震級。此外,還有體波震級,P震相測定的震級,PP震相測定的震級,利用持續時間測定的震級等,現在認定的測定震級的方法有20餘種,不同方法測定的震級可以通過一定公式換算。現在比較通用的震級是Ms震級,也稱為統一震級,可直接用M表示。我國現在使用的是統一Ms,最後的結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級。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築物影響的強弱程度。(或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是在沒有儀器記錄的情況下,憑地震時人們的感覺或地震
發生後器物反應的程度,工程建築物的損壞或破壞程度、地表的變化狀況而定的一種宏觀尺度。
因此烈度的鑒定主要依靠對上述幾個方面的宏觀考察和定性描述。

所以地震震級和烈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是一回事。

二、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

首先,地震造成的傷亡與地震發生的地點有很大關係。地震造成人員傷亡雖然與震級高低、震源深淺、震中位置有關,但首要因素是震災發生的地域和人口密集程度。如果地震發生在人跡稀少的海洋和沙漠,即使震級再
大,死亡人數也不會太多;相反,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那麼死亡人數就可能非常驚人。人口密度大會對災害產生「放大效應」。20世
紀70年代,中國河北的唐山和新疆的烏恰縣幾乎同時發生了7.6級地震,唐山幾乎被夷為平地,24萬人喪生,而烏恰縣僅有幾人死亡。這就是一個顯明的例子。

其次,地震傷亡與次生災害有很大關係。從100多年的地震史來看,地震災害造成的重大傷亡往往在城市,而且次生災通常是罪魁禍首。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後,建築物倒塌、煤氣管道折裂、
電線短路、火爐翻倒,引發火災。舊金山市整整燒了3天。1923年,日本東京大地震引起大火,使東京市的大片木屋毀於一旦,全城死難者中90%慘死於震後
的大火之中。地震的次生災害不僅有火災、海嘯,由於地震時釋放的巨大能量會引起大氣層變化,震後往往大雨傾盆,震災中死亡的人獸屍體被雨水浸泡,污染了水
源,疫情隨之而生。此外,地震還會誘發岩體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然後,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的多少還取決於受災建築物的牢固程度和防震救災的設施。建築物牢固能有效地切斷災害鏈,極大地抑制次生災害的發生。智利的建築物大都有較
強的抗震性,而海地許多建築物破舊簡陋,即使是新建高樓如聯合國駐海地總部大樓也因抗震強度較弱,在7.3級地震到來時瞬間倒塌。

最後,地震傷亡和震區人民是否有著豐富的避災、抗災經驗,政府是否採取了及時有效的救災措施有很大關係。


【吉4802】

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不是一回事~

首先,了解一些和地震有關的解釋說明:

一、地震(earthquake)

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地動,它主要是由於地球的內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地殼振動現象。根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有15萬次以上或大或小的地震。人們能感覺到的地震平均每年達三千次,具有很大破壞性的達100次。

地震主要發生在近代造山運動區和地球的大斷裂帶上,即形成於地殼板塊的邊緣地帶。這是由於在板塊邊緣處可能因上地幔的對流運動引起地殼的緩慢位移,差動的位移可引起岩石彈性應變,當應力最終超過岩石強度時就產生斷層。在彈性應力的作用下,已受到應變的岩石因釋放彈性能以振波的形式傳播於周圍岩石上,引起相鄰岩石振動而產生地震。

地震根據成因,可以分為四類: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工觸發地震。

在地球上,地震主要發生在環太平洋邊緣地區和歐亞大陸的南部邊緣一帶。在我國,位於這些地震帶內只有台灣全省及雲南、西藏的邊境一部分;我國內陸地區,地震活動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主要發生在構造活動較強的褶皺帶與較穩定的地塊的相接觸地帶上,因而中國的東部比西部的地震相對較弱;此外,在地台內部的大斷裂帶或現代凹陷邊緣地區也有地震的發生。

地震發生後,大家很關心這次地震有多大?它在各地的破壞程度怎麼樣?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首先必須定出一個標準才能衡量地震的大小和地面破壞的輕重程度。這個標準就是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

二、地震震級(earthquake magnitude

地震震級是通常地質學上所說的地震的大小,它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尺度,根據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震波或者斷層錯位和破裂面積來確定。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多,震級就越大。

目前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準是由美國地震學家Charles Francis Richter提出的里氏震級M_{s} (Richter magnitude scale).它是根據離震中一定距離所觀測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計算出震源處地震大小。Richter給出了震級的原始定義:

用標準地震儀(周期為0.8s,阻尼係數為0.8,放大倍數為2800倍的地震儀)在距震中100km處記錄到的最大水平地面位移(單振幅,以mu m計)的常用對數值。表達式為:

M_{s} =lgA

M_{s} --------震級,即里氏震級;

A---------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振幅。

震級M_{s} 與震源釋放的能量E(單位爾格,Erg,1 Erg=10^{-7} J)之間有如下對應關係

lgE=11.8+1.5M_{s}

由上式可看出,震級每增加一級,地震釋放的能量增大約32倍。

地震震級與能量的關係見下表:

三、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後果分類的。相對震源來說,烈度是地震場的強度。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對具體地點的實際影響,它不僅取決於地震能量,同時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地震波的傳播介質及表土性質等條件的強烈影響。地震烈度是根據地震時人的感覺,器物動態,建築物毀壞及自然現象的表現等宏觀現象判定的。同一次地震對不同地點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因而烈度隨時間地點的變化而有差異。一般說來,距震中越遠,地震影響越小,烈度越低;距震中越近,地震影響越大,烈度越高。震中區的烈度稱為震中烈度,震中烈度往往最高。地震時按其破壞程度的不同,而將地震的強弱排列成一定的次序作為確定地震烈度的標準,這就是地震烈度表。我國目前採用以地面運動最大加速度和最大速度作為參考物理指標的《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

地震烈度既是地震後果的一種評價,又是地面運動的一種度量,它是聯繫宏觀震害現象和地面運動強弱的紐帶。需要指出的是,地震造成的破壞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把地震烈度孤立的與某項物理指標聯繫起來的觀念是片面的、不適當的。

四、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的關係

震級與地震烈度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繫。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震級是說這次地震大小的量級。而烈度是說該地的破壞程度。

震中烈度I_{0} 和震級M有如下對照關係:

用經驗公式表示:

M=0.58I_{0} +1.5

地震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尺度,根據記錄到的地震波來確定的。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後果分類的。相對震源來說,烈度就是地震場的強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烈度隨距震中的遠近而異。

五、大地震小傷亡與小地震大傷亡

經過查找資料,大概可以歸納出如下幾條聯繫地震等級和傷亡程度的因素:

1、地震類型:紐西蘭曾發生里氏7.2級強烈地震,震中位於克賴斯特徹奇市(基督城)以西40公里處的達菲爾德,據報道,只有極少數人受傷。而唐山大地震傷亡卻及其慘重。原因之一為,唐山大地震為直下型,而紐西蘭地震為淺源性地震,地震震中距基督城有50公里,不像直下型地震容易造成重大傷亡。

2、正確的避難方法:For example,中國四川的居民大多都沒有經歷過地震 ,當地震來臨的時候沒有正確的避難方法,所以汶川地震造成了很大的傷亡。而多發地震的日本經常進行地震演習,在災難來臨的時候,無論是多大的地震,都很少有群眾因缺乏自救意識和不知如何避難而傷亡。還有智利的大地震,震級很高,傷亡卻甚微。因為智利民眾擁有很高的防災意識,懂得如何自發疏散。大部分人不需政府組織就會自覺沿著已經確定好的安全路線撤離。民眾在面對地震時能保持冷靜,知道要首先躲在安全的地方避震,地震過後再立即向高處轉移,躲避可能襲來的海嘯。

3、人口分布與城市化規模:雲南魯甸6.5級地震,地震震級不大,卻造成了很大的傷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分布比較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65人。目前,我國城市化規模越來越大,由於人口和生產力向城市集中,防災減災的形勢就變得很嚴峻,且城市化發展使次生災害比重呈上升趨勢。地震,如果發生在沒有人煙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級再大,也不會造成傷亡或損失。相反,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社會財富集中的地區,特別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災害。

4、建築物結構和建築質量標準:雲南景谷6.6級地震造成1人死亡,320多人受傷。在分析震級較高,造成人員死亡人數較少的原因時,一些地震、住建等方面的專家認為,除了災區地質地貌、人口密度小等原因外,土木穿斗房為樣式的房屋結構抗震性能相對較好,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員傷亡。這種形制的房屋為傳統房屋,韌性好,抗震性能相對較好,一般地震中即使土坯牆倒塌都是外倒,框架基本不會倒塌。在景谷,一般山區傳統土木穿斗房較多。當地群眾大部分是按有關標準和要求建蓋住房。尤其當地實施了農村民房地震安居工程,也促進了農村住房抗震建設。

智利是世界上地震多發國之一。全球每年發生的有記錄地震中,約21%發生在智利。在長期應對地震災害的過程中,智利積累了豐富的抗震防災經驗。智利的建築質量標準極高,建築驗收極嚴,特別是抗震指數等與自然災害相關的行業標準均依照法律嚴格執行。智利廣泛採用強柱弱梁的抗震設計,建築的主要支撐是鋼筋混凝土立柱,柱子通過鋼製框架加固。這種防震設計理念不是建造堅不可摧的建築,而是儘可能緩衝,釋放地震能量,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築。

5、地震發生的時間:汶川地震發生時間為下午,唐山大地震的發生時間為夜間,震級比汶川地震小的唐山地震傷亡程度要高得多。一般來說,破壞性地震如果發生在夜間,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達3至5倍。唐山地震傷亡慘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於地震發生在深夜3點42分,絕大多數人還在室內熟睡。如果這次地震發生在白天,傷亡人數肯定要少得多。

6、場地的地質條件:場地條件主要包括岩土類型及性質、地形、水文地質條件和斷層等。一般來說,土質鬆軟、覆蓋土層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斷裂帶通過,都可能使地震災害加重。所以,在進行工程建設時,應當盡量避開那些不利地段,選擇有利地段。場地條件不同,在地震時所出現的震害、 地面運動的特點及工程振動情況等就會不同。


【樺2514】前來答題

地震震級與烈度從根本上就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地震震級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根據地震釋放的能量跟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震波或斷層錯位跟破裂面積確定,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3級地震,4級地震等等,共分為9個等級,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表示某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是按地震造成的後果分類的,不同地方的地震烈度不一樣,所以同一次地震不同地方受到的震害不一樣,人們的感覺也大不相同,即一次地震中可以有多個烈度。

個人認為描述地震的時候,用震級表示會比較客觀,畢竟震級與震中距沒有關係,而用烈度表示會比較客觀,烈度隨著震中距的增大而減少,聯繫著宏觀震害現象和地面運動強度,跟人的主觀感覺有關係,同時也受到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震級對震中烈度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震級與震中烈度的參考對應關係

震級 2 3 4 5 6 7 8 &>8

震中烈度Ⅰ~Ⅱ Ⅲ Ⅳ~Ⅴ Ⅵ~Ⅶ Ⅶ~Ⅷ Ⅸ~Ⅹ Ⅺ Ⅻ

地震造成的傷亡跟很多因素有關,好比如 當地居民對地震的認識以及遇到地震時的處理方法,遇險時的應變處理能力(一定要提高個人的遇險應變能力跟地震意識啊~);震區人口密集程度;當地建築的受力性能,構造特點;當地的醫療救援水平;同時地震造成的影響跟震源有密切聯繫,震源淺,地震涉及的範圍小但是破壞程度大。所以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少,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得現象。


【童2326】前來答題。

首先解釋一下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的概念

首先解釋一下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級:

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地震震級分為九級,一般小於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簡稱震級。

1.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2. M≥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3. M≥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

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4. M≥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如9·7彝良地震)

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5. M≥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如8·3魯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級,小於8級的稱為大地震(如4·14玉樹地震,4.20雅安地震)。

7.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

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我國把烈度劃分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

Ⅰ度; 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Ⅱ度; 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Ⅲ度; 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Ⅳ度; 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Ⅴ度; 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Ⅵ度; 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Ⅹ度; 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ⅩⅡ度; 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8度,北京市烈度為6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4~5度了。

所以說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不是一回事!!!!!!

最後談一談為什麼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危害小,小地震造成的危害大,這同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因素都有一定聯繫,具體來說如就是不同地區發生的震級大小相同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壞程度和災害大小是很不一樣的,這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1)地震震級和震源深度

震級越大,釋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災害當然也越大。在震級相同的情況下,震源深度越淺,震中烈度越高,破壞也就越重。一些震源深度特別淺的地震,即使震級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壞。

(2)場地條件

場地條件主要包括土質、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斷裂帶通過等。一般來說,土質鬆軟、覆蓋土層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斷裂帶通過,都可能使地震災害加重。所以,在進行工程建設時,應當盡量避開那些不利地段,選擇有利地段。

(3)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

地震,如果發生在沒有人煙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級再大,也不會造成傷亡或損失。相反,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社會財富集中的地區,特別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災害。

(4)建築物的質量

地震時房屋等建築物的倒塌和嚴重破壞,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房屋等建築物的質量好壞、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響到受災的程度,因此,必須作好建築物的抗震設防。

(5)地震發生的時間

一般來說,破壞性地震如果發生在夜間,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達3至5倍。唐山地震傷亡慘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於地震發生在深夜3點42分,絕大多數人還在室內熟睡。如果這次地震發生在白天,傷亡人數肯定要少得多。有不少人以為,大地震往往發生在夜間,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統計資料表明,破壞性地震發生在白天和晚上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二者並沒有顯著的差別。

(6)對地震的防禦狀況

破壞性地震發生之前,人們對地震有沒有防禦,防禦工作做得好與否將會大大影響到經濟損失的大小和人員傷亡的多少。防禦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地減輕地震的災害損失。


【琳2207】前來回答

一、介紹概念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

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築物影響的強弱程度。(或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是在沒有儀器記錄的情況下,憑地震時人們的感覺或地震發生後器物反應的程度,工程建築物的損壞或破壞程度、地表的變化狀況而定的一種宏觀尺度。 因此烈度的鑒定主要依靠對上述幾個方面的宏觀考察和定性描述

簡介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時某一地區的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一次地震發生後,根據建築物破壞的程度和地表面變化的狀況,評定距震中不同地區的地震烈度,繪出等烈度線,作為對該次地震破壞程度的描述。因此,地震烈度主要是說明已經發生的地震影響的程度。一個地區的烈度,不僅與這次地震的釋放能量(即震級)、震源深度、距離震中的遠近有關,還與地震波傳播途徑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建築物的特性有關。地震的烈度在不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蓋土層淺的山區衰減快,而覆蓋土層厚的平原地區衰減慢。烈度還用於地震區劃,表示將來一定期限內可能發生在某一區域內的最大烈度,估計一個建設地區可能發生的地震影響大小。對新建工程來說,工程設計採用的烈度則是一種設計指標。據此進行結構的抗震計算和採取不同的抗震措施。

地震震級

地震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是一種近震震級。此外,還有面波震級,體波震級,P震相測定的震級,PP震相測定的震級,利用持續時間測定的震級等,現在認定的測定震級的方法有20餘種,不同方法測定的震級可以通過一定公式換算。現在比較通用的震級是Ms震級,也稱為統一震級,可直接用M表示。

我國現在使用的是統一震級Ms,最後的結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級。

簡介

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

地震震級分為九級,一般小於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簡稱震級。

二、地震震級與烈度的差別

從概念上講,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級有嚴格的區別,不可互相混淆。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它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來決定,對於同一次地震只應有一個數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異的,它受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對震級相同的地震來說,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樣,當地的地質構造是否穩定,土壤結構是否堅實,房屋和其他構築物是否堅固耐震,對於當地的烈度高或低有著直接的關係。(影響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質結構、建築物)。一次地震中,人們往往強調震中(或稱極震區)的烈度。為了在實際工作中評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訂一個統一的評定標準。這個規定的標準稱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Ⅰ度到ⅩⅡ度共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Ⅰ至Ⅶ度,共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

三、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表示,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大小來確定震級,我國一般採用里氏震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地震傷亡的主要原因

一是房屋建築的倒塌破壞,絕大多數地震死亡源於房屋倒塌後壓砸室內居住或活動的人員,有的直接被破壞構件砸死,有的因不能及時得到營救,長時間窒息或失血過多而死亡。

二是地震引起地質災害

如滑坡、崩塌、滾石直接壓埋在建築物和結構上,或掩埋村莊,造成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地震火災也引起死亡,有的被埋壓人員因火災、受到煙熏窒息,或直接被燒死。地震時雖然整個房屋沒有垮塌,但不堅固的女兒牆塌落,或部分外牆、危牆倒塌,砸中避震人員的要害部位,如頭部,也造成死亡或受傷,在中小地震中,這種類型的傷亡比例高。

三是避震方式不當引起不必要的傷亡

最典型的是不顧一切跳樓,後果不是死,就是傷,是不可取的避震方法。地震還會引起事故,如停電中斷了搶救病人的呼吸器等關鍵設備,而使病人死亡。有的心臟病人受到地震驚嚇而死亡,或有些疾病因地震而加速死亡,在日本稱為「地震關聯死」。

還有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建築物的質量、地震發生時間等

以此震級大小只是地震傷亡其中一個因素,所以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


【娟2334】前來答題

一.地震震級和烈度是一回事嗎?

地震震級和烈度不是一回事。

1.地震震級:

地震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強度大小的等級,它是衡量地震震源釋放出總能量大小的一種量度。所放出的能量愈大,則地震的強度愈大,震級愈高。

小於3級的地震統稱為弱震;

大於等於3級小於等於4.5級,為有感地震震級;

大於4.5級小於6級,為中強震級;

大於等於6級小於8級,為強地震;

大於等於8級,為巨大地震。

2.地震烈度:

地震後,受震地區地面影響和破壞的強烈程度,稱為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按照地震時人的感覺,室內物品晃動情況,跳梁路基及建築物損壞情況,和山川河流的變異等情況,從Ⅰ開始可分為ⅩⅡ度。

中國地震烈度表(簡要)

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ⅩⅡ

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所以簡單地說,震級表示的是能量多少,是一個定值;而烈度表示的是破壞程度,它與震中距等有關,是一個相對值。地震震級與烈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

我覺得這可能

1.與震源深度有關。震源深度大的話,有時就不會對地面造成大的影響,即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相反,震源深度較淺的話,有時小地震也會造成大傷亡。

2.與地震區人口密集程度有關。比如2001年11月14日在中國新疆青海交界昆崙山曾發生8.1級地震,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帶長達350餘公里,但沒有造成人員死亡,原因是該地區屬無人區,只有少數牧民在這一地區放牧,住的是帳篷,沒有建築倒塌。而相比之下發生在人口比較稠密的海地與唐山的造成的地震人員傷亡就比較嚴重。

3.與房屋的抗震性能有關。對於抗震性較好的房屋,可能造成的傷亡小;而對於抗震性能較差的房屋結構,即使只是小地震,也可能造成較大的傷亡。


【健2107】

首先說明,地震震級和烈度不是一回事。

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說明他們的區別。

首先說定義上的區別。

地震震級 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是一種近震震級。此外,還有面波震級,體波震級,P震相測定的震級,PP震相測定的震級,利用持續時間測定的震級等,現在認定的測定震級的方法有20餘種,不同方法測定的震級可以通過一定公式換算。現在比較通用的震級是Ms震級,也稱為統一震級,可直接用M表示。

我國現在使用的是統一震級Ms,最後的結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級。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築物影響的強弱程度。(或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是在沒有儀器記錄的情況下,憑地震時人們的感覺或地震發生後器物反應的程度,工程建築物的損壞或破壞程度、地表的變化狀況而定的一種宏觀尺度。 因此烈度的鑒定主要依靠對上述幾個方面的宏觀考察和定性描述。

這是百度百科給出的關於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的定義。從定義中我們看可以發現,兩者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地震震級是用來形容地震大小的量度,比較偏向於地震震波的本身,它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來決定,對於同一次地震只應有一個數值。

而地震烈度是用來表示地震對地表和工程建築物的影響,比較偏向於地震帶來的影響。而且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異的,它受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

接著從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的測定來說明區別

首先是地震震級的測定方法

接著我們來看地震烈度的測定方法

由兩者的測定方法可以看出,同一場地震,對於地震的震級確定是唯一的,而對烈度的測定,因規定的不同是有區別的,是不統一的。

最後從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的劃分來做以區別。

首先來看地震震級的劃分方法

再看地震烈度的劃分表

從劃分方式就可以看出,在一場地震中,地震的震級是通過測量的數據經過公式推導出來的,是確定的,而地震烈度卻是從地震帶來的效果來進行劃分的。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總而言之,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是不可混淆的。

以上


【東2244】前來答題

首先,我先向大家普及一下有關地震的基本知識

一、地震的簡介

1.概念

由於地下某處薄弱岩層在原有累積的彈性應力的作用下突然破裂,斷層兩側發生回跳引起震動;或由於地球板塊相互擠壓、頂撞致使板塊邊緣岩層脆性破裂引起震動,從而以波的形式將岩層震動傳至地表,引起地面的劇烈顛簸和搖晃,這種形成劇烈顛簸和搖晃的地面運動就叫作地震。

2.特點

地震是地球上常見的現象,但卻是一種突發的自然災害。與水災、風災、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相比,地震災害具有以下特點。

(1)突發性強

地震發生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續時間往往只有幾十秒鐘,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員傷亡,這是其他自然災害難以相比的。

(2)破壞性大

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地震,往往可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據有關資料記載,1556年中國陝西省華縣8級強烈地震,死亡83萬人;1976年中國河北省唐山7.8級強烈地震,死亡24萬多人,整個唐山幾乎被夷為平地2008年汶川8.1級強烈地震,死亡近7萬人,失蹤近2萬人,房倒屋塌、路斷橋垮,直接經濟損失達8000多億人民幣;1995年日本阪神7.2級地震,死亡5466人,被毀房屋超過十萬棟,生命線工程和大量公共設施被嚴重破壞,造成經濟損失達100億美元;2011年日本本州島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特大地震,死亡8469人,直接經濟損失達2300億美元,並引起嚴重的核泄漏。

據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的人數達100多萬人,占各種自然災害死亡總數的54%,平均每年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幾十億美元。

(3)社會影響深遠

強烈地震由於突發性強、人員傷亡慘重、經濟損失巨大,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對於一個地區基至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造成巨大衝擊,因此往往引起社會、政府乃至國際上的高度重視。同時,一次地震的破壞區雖然有限,有感範圍卻很大,波及面廣,對人們心理上的負面影響也比較大,這些都可能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

(4)防禦難度大

與其他災害相比,地震的預測要困難得多。同時,建築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資

金的投人,這也不是短時期能夠做到的。因此,對地震災害的防禦,比起其他一些災害,可能

更困難一些。

我國是世界上多地震國家之一。據統計,在20世紀的一百年中,我國共發生破壞性地震2600次,其中6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500餘次,平均每年5.4次,8級以上的地震9次,這些地震給人民財產和國民經濟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損失,這是必須深刻吸取的教訓。

3.分類

地震一般可分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兩大類。由人類活動(如開山、採礦、爆破、水庫蓄水、地下核試驗等)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其餘統稱為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岩層的快速破裂和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所造成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以上,由於構造地震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破壞嚴重,因此是地震監測預報、防災減災的重點對象。

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7%左右,火山地震都發生在活火山地區(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義大利等地),一般震級不大,在我國很少見。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層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礦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3%左右,其破壞範圍非常有限,震級也很小。

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而引起的地震。

構造地震與地質構造密切相關,這種地震往往發生在地應力比較集中、構造比較脆弱的地段,即原有斷層的端點或轉折處、不同斷層的交會處。

4.地理分布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地質構造控制,因而它有一定的規律,最明顯的是成帶性。

(1)全球的地震帶分布

環太平洋地震帶:自南美洲西海岸,向北經北美洲西海岸至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轉向西南方向,經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至我國東南沿海及台灣島,再經菲律賓群島等地,至紐西蘭。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帶,全球80%的地震,就集中在這條帶上。

歐亞地震帶:自大西洋中的亞速爾島,經地中海兩岸,至土耳其、伊朗,再經我國西南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與環太平洋地震帶貫通。全球15%左右的地震發生在這條帶上。

海嶺地震帶: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中呈條形分布的海嶺地震帶。

(2)我國的地震帶分布

我國地處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個多地震的國家。除台灣和西藏自治區南部分別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外,其他地區的地震主要集中在下列兩個地震帶。

南北地震帶:北起賀蘭山,向南經六盤山並穿越秦嶺沿川西直至雲南東部,形成貫穿我國南北的條帶。

東西地震帶:西起帕米爾高原,向東經昆崙山、秦嶺,然後分為兩支,一支向北沿陝西、山西、河北北部向東延伸,直至遼寧北部,另一支向東南延伸至大別山等地。

據統計,我國大陸7級以上的地震佔全球大陸7級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數佔全球的1/2;全國有41%的國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於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區,6度及6度以上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9%。其中,地震活動較強烈的地區是青藏高原和雲南、四川西部,華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區,新疆及甘肅、寧夏,福建和廣東沿海,台灣地區等。

了解了地震的基本知識後,我再來淺談一下地震震級和烈度

二、地震震級和烈度

1.震級

地震有強有弱,衡量地震強弱的尺度叫震級(earthquake magnitude),用「M」表示。

震級的大小與地震釋放的能量有關,地震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得到。

目前,震級是按照地震儀器探測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大小來衡量的,由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里克特(Charles Richter)最先提出,故稱為「里氏震級」。其精確定義是:用伍德一安德森(Wood-Anderson)式標準地震儀(擺的周期為0.8 s,阻尼係數為0.8,放大倍數為2800倍)所記錄到的距震中100 km處的最大水平地動位移(即振幅A,單位mm),以常用對數值表示。因此,里氏震級M_{L} ,可表示為 M_{L} =lgA

里氏震級M_{L} 與地震釋放的能量E[單位:爾格(erg),1erg=10^{-7} J]之間有如下對應關係

lgE=11.8+1.5M_{L}

上式表明,震級每增加一級,地面振幅增加約10倍,地震釋放的能量増大約32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一次里氏6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為6.3	imes 10^{20} erg,相當於1.5	imes 10^{4} t TNT炸藥,接近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8.9級。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幾類:(1)M_{L} <2的地震,人們一般感覺不到,稱為微震;(2)M_{L} =2sim 4的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稱為有感地震;(3)M_{L} >5的地震,會對建築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壞,統稱為破壞性地震;(4)M_{L} >7的地震,稱為強烈地震或大地震;(5)M_{L} >8<br />
的地震,稱為特大地震。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2.地震烈度

(1)簡介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是指某一地區的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對於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級只有一個,但在不同地點,它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隨距離震中的遠近不同,烈度就有差異,距震中愈遠,地震影響愈小,烈度就愈低;反之,距震中愈近,烈度就愈高。此外,地震烈度還與地震大小、震源深度、地震傳播介質、表土性質、建築物動力特性、施工質量等許多因素有關。

為評定地震烈度,需要建立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稱為地震烈度表。它以描述震害宏觀現象為主,即根據建築物的損壞程度、地貌變化特徵、地震時人的感覺、傢具及器皿的反應等方面,並輔以水平加速度、速度等物理量對地震烈度進行區分。由於對烈度影響輕重的分段不同以及在宏觀現象和定量指標確定方面存在差異,加之各國建築情況及地表條件的不同,各國所制定的烈度表也就不同。日本採用從0到7度分成8等的烈度表;少數歐洲國家用10度劃分的地震烈度表,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都採用12度劃分的地震烈度表。

(2)區劃

地震的發生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地點、時間和強度均是不確定的。因此,目前主要採用基於概率含義的地震預測方法來預測某地區未來一定時間內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烈度。

該方法將地震的發生及其影響看作隨機事件,首先根據區域地質構造、地震活動性和歷史地震資料,確定地震危險區,即未來50年期限內可能發震的地段,並估計每個發震地段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從而確定出震中烈度。然後,預測這些地震的影響範圍,即根據地震衰減規律、用概率方法評價其周圍地區的烈度。

基於上述方法編製的《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地震局和建設部於1992年5月頒布實施。該圖以基本烈度表示地震危險性,把全國劃分為基本烈度不同的5個區域,給出了全國各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分布,可以作為中小工程(不包括大型工程)和民用建築的抗震設防依據、國家經濟建設和國土利用規劃的基礎資料,同時也是制定減輕和防禦地震災害對策的依據。

《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給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內、一般場地土條件下、可能遭遇的地震事件中超越概率為10%所對應的烈度值(50年期限內超越概率為10%的風險水平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一般建築物抗震設計標準)。

地震烈度區劃圖上標明的某一地區的基本烈度,總是相應於一定震源的,當然也包括幾個不同震源所造成的同等烈度的影響。

但由於地震地質構造的變化,一個地區的基本烈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2001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1997年10月施行)的有關規定及工程建設對編製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需求,由國家地震局編製、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頒布了《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01,替代《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

《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一2001由《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1:400萬)、《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徵周期區劃圖》(1:400萬)和《地震動反應譜特徵周期調整表》組成,根據地震危險性分析方法,提供了一般中硬場地條件下,設防水準為50年超越概率10%時的地震動參數(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和反應譜特徵周期)。該區劃圖吸收了我國自1990年以來新增的、大量的地震區劃基礎資料及其綜合研究的最新成果,並與國際接軌,採用了國際上最新的編圖方法,能更準確地反映地震動的物理效應和滿足現代工程對地震區劃的需求。

3.震級和地震烈度的關係

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震級表示一次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烈度表示某地區遭受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兩者關係可用炸彈爆炸來解釋,震級好比是炸彈的裝藥量,烈度則是炸彈爆炸後造成的破壞程度。定性來講,震級越大,確定地點上的烈度也越大;定量的關係只在特定條件下存在大致的對應關係,根據我國的地震資料,對於多發性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10~30 km),可建立起震中烈度I_{0
} 與震級M_{L} 之間的近似關係,即

M_{L}=1+2I_{0}  /3

參考資料:《荷載與結構設計方法》 張晉元編著 天津大學出版社

《工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 柳炳康主編 重慶大學出版社

百度百科


〔曦2242〕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不是一回事。(1)地震震級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尺度,根據地震波或者段層錯位和破裂面積來確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

地震震級好比用來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它與震源釋放出的彈性波能量有關。地震越強,震級越大。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大於或等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震級大於或等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震級每相差一級,能量約相差30多倍。震級越大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少;震級越小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多。資料表明地球上的有感地震,僅佔地震總數的1%。

(2)地震烈度 而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他是按地震造成的後果分類的。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

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雖然只有一個震級,但它在不同的地區所造成的破壞卻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後,可以劃分出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炸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烈度距離震中的遠近而異。


一、地震震級和烈度是一回事嗎?

不是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震級和地震烈度的定義。

1.地震震級

地震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尺度,根據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震波或者斷層錯位和破裂面積來確定。

1)里氏震級

里氏震級M_{s} (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美國地震學家克里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準。它是根據離震中一定距離所觀測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計算出的震源處地震的大小。

里克特給出了震級的原始定義:用標準地震儀(周期為0.8s,阻尼係數為0.8,放大倍數為2800倍的地震儀)在距震中100km處記錄到的最大水平地面位移(單振幅,以mu m計)的常用對數值。表達式為:

M_{s}=  lg A

式中

M_{s} ——震級,即里氏震級;

A——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振幅。

例如,某次地震在距震中100km處地震儀記錄到的振幅為10mm(即10,000mu m),取其對數等於4,根據震級定義,這次地震就是4級。實際上地震發生時距震中100km處不一定有地震儀,現在也都不用上述標準的地震儀,需要根據震中距和使用的儀器對式M_{s}=  lg A確定的震級進行修正。

震級M_{s} 與震源釋放的能量E(單位爾格,Erg,1 Erg=10^{-7} J)之間有如下對應關係:

lgE=11.8+1.5M_{s}

由上式可看出,震級每增加一級,地震釋放的能量增大約32倍。

2)矩震級

里氏震級是一種面波震級,在地震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儘管地表出現更長的破裂,顯示出地震有更大的規模,但測定的面波震級M_{s} 值卻很難增加上去了,出現所謂震級飽和問題。1977年,美國學者漢克斯和金森(Hanks and Kanamori)從反映地震斷層錯動的力學量地震矩M_{0} 出發,提出新的震級標度,用地震矩測定的震級稱矩震級M_{w} (Moment magnitude scale)。

為測定地震矩,可用宏觀的方法測量斷層的平均位錯和破裂長度,從等震線的衰減或餘震推斷震源深度,從而估計斷層面積。也可用微觀的方法,由地震波記錄反演計算這些量。地震矩M_{0} 由下式計算:

M_{0}=mu DS

式中

M_{0} ——地震矩,Ncdot m

mu ——剪切模量;

D——震源斷裂面積上的平均位錯量;

S——斷裂面積。

矩震級M_{w} 定義為:

M_{w} =frac{2}{3}lgM_{0}-0.66

目前,矩震級已經成為世界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標度,但對於規模小於3.5級的地震一般不使用矩震級。

一般來說,小於2級的地震,人感覺不到,稱為為微震;2——4級地震,震中附近有感,稱為有感地震;5級以上地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壞,稱為破壞地震;7級以上的地震,稱為強烈地震或大地震;8級以上地震叫特大地震。到目前為止,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一次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發生在智利的8.5級地震(矩震級9.5級)。

2.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區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後果分類的。相對震源來說,烈度是地震場的強度。相對震源來說,烈度是地震場的強度。一次地震中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級只有一個,但在不同地點,它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因而烈度隨地點的變化而有差異。一般來說,隨距離震中的遠近不同,烈度就有差異,距震中愈遠,地震影響愈小,烈度就愈低;反之,距震中愈近,烈度就愈高。震中區的烈度稱為震中烈度,震中烈度往往最高。

為評定地震烈度,需要建立一個標準,目前我國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12等級劃分的地震烈度表。它以描述震害宏觀現象為主,即根據建築物的損壞程度、地貌變化特徵、地震時人的感覺、傢具及器皿的反應和地表現象等方面劃分的。當然,上述烈度標準只是地震現象的宏觀描述,缺乏定量標準。從工程抗震角度,需要把烈度的宏觀現象描述和地面運動物理量對應起來,賦予烈度定量指標。

烈度與感知或破壞程度

Ⅰ度

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Ⅱ度

微有感-個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Ⅲ度

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Ⅳ度

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Ⅴ度

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Ⅵ度

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Ⅷ度

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Ⅹ度

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Ⅺ度

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ⅩⅡ

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3.震級和震中烈度關係

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震級表示一次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烈度表示某地區遭受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對於淺源地震烈度和震級有如下對照關係兩者關係可用炸彈爆炸來解釋,震級好比是炸彈的裝藥量,烈度則是炸彈爆炸後造成的破壞程度。定性來講,震級越大,確定地點上的烈度也越大;定量的關係只在特定條件下存在大致的對應關係,根據我國的地震資料,對於多發性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10~30 km),僅可建立起震中烈度與震級之間的近似關係如下:

震級M 震中烈度

2 1~2

3 3

4 4~5

5 6~7

6 7~8

7 9~10

8 11

8以上 12

上面對應關係也可用經驗公式形式給出:

M=0.58I_{0} +1.5

二、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

地震造成的傷亡與多方面因素有關,雖然地震的大小與震級高低,震源深淺有關,但更重要的因素是震災發生的地域和人口密集程度。如果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即使震級再大造成的人員傷亡也有限;反之,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那麼將會帶來很嚴重的破壞。如1976年重要城市唐山大地震發生在凌晨,人們在熟睡之中猝不及防,傷亡60餘萬人,造成了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而就在2016年10月17日15時14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僅有9公里,且餘震頻繁,之所以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的財產損失,最主要的原因是震中位於無人區,而且周邊牧區人口密度小

我認為,對於地震,我們不僅要研究如何預測地震,更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地震,提高建築物抗震能力,強化人們的防震減災措施,平常作好應對突髮狀況的準備才是根本。

手打,萬望採納。


【軒3164】前來答題

對於題中提到的兩個名詞

地震震級

地震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是一種近震震級。此外,還有面波震級,體波震級,P震相測定的震級,PP震相測定的震級,利用持續時間測定的震級等,現在認定的測定震級的方法有20餘種,不同方法測定的震級可以通過一定公式換算。現在比較通用的震級是Ms震級,也稱為統一震級,可直接用M表示。

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分類情況:

弱震:震級小於3 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⒋5級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大於⒋5級,小於6級的地震;(如彝良地震)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 級的地震(如玉樹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 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如汶川地震)。

國際上使用的地震震級——里克特級數,是由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所制定,它的範圍在 1 — 10 級之間。它直接同震源中心釋放的能量(熱能和動能)大小有關,震源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

烈度

地震發生時,在波及範圍內一定地點地面振動的激烈程度。(或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又稱地震烈度,地面振動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人的感覺的強弱,器物反應的程度,房屋的損壞或破壞程度,地面景觀的變化情況等。因此烈度的鑒定主要依靠對上述幾個方面的宏觀考察和定性描述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遭受地震影響破壞的程度。

表現

同一地震發生後,不同地區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斷烈度的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傢具及物品振動情況、房屋及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現的破壞現象等。

通常,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我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度,小於3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能記錄到;大於9度,會對地震建築物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對於以上兩個概念我們可以得出: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級有嚴格的區別,不可互相混淆。

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它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來決定,對於同一次地震只應有一個數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異的,它受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對震級相同的地震來說,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樣,當地的地質構造是否穩定,土壤結構是否堅實,房屋和其他構築物是否堅固耐震,對於當地的烈度高或低有著直接的關係。

烈度它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實際影響,表示地面的破壞和影響程度。影響烈度高低的因素有震級、離震源的遠近,也就是震中距,還有建築物的類型、地表的狀況還有地層結構等等。一般一次地震它的烈度分布是由人的感覺、建築物的破壞程度以及地震對地面破壞等各個方面的影響綜合分析的。這樣我們就可以看,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所以在全球的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在中國或者在美國、日本測的同一次地震的震級應該是相同的,一般來講差別很小,在0.2級左右。但是同一個地震它震級相同,破壞的程度卻不一樣,隨著它離震源的距離或者位置不一樣,那麼它所造成的破壞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它可以劃分出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像1976年的唐山地震,震級是7.8級,震中的烈度是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的烈度是8度,北京的烈度是6度,所以到不同的離震源的距離的地方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

對於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有如下解釋

1.首先,地震的發生地點對於傷亡的大小影響很大,試想下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之中造成的傷害必定是發生在荒無人煙的地區大無數倍,對城市造成的傷亡不管是人員傷亡還是建築傷亡,都會造成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所以地震發生的地點和地點的人口密集程度對地震所造成的傷害都有直接的影響。比如一個8級地震,它發生在某個無人的島嶼上,所造成的傷害必定比一個發生在人口建築密集城市中的7級地震大。

2.我們知道,地震所造成的傷害不止是那短短十幾秒的搖晃,要命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地質災害,這樣的話,比如同樣震級的地震,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地方處於平原位置,另一個處於大壩或者處于山嶺之中,這樣發生地震後,地勢條件好的那個地區不會引發相關的地質災害,而另一個地方可能會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甚至大壩被破壞而引起洪水災害,這樣的話造成的傷害可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3.當然所處地區的建築物抗震強度以及人們的抗震意識和自救能力也是很關鍵的一個方面,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佩服日本(當然也與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國家有關)。但是日本人民的自救能力的確很強,所以每次我們從新聞上看到日本某地發生7級大地震啊甚至更高,但只有個位數人甚至沒有人員傷亡。除了此以外,地震這玩意,什麼時候都可能發生,要是像唐山大地震那樣凌晨給你來一震,那就真的要聽天由命了,所以地震這個定時炸彈指不定什麼時候就爆炸,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它來臨時不慌不亂,頭腦冷靜,及時逃脫或找到安全的避震方式。


【彤2385】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我國目前使用 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在實際測量中,震級則是根據地震儀對地 展波所作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愈大,震級的數字也愈大,震級每差一級,通過地震被釋放的能 量約差32倍。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實際影響,表示地面運動的強度,也就是破壞程度。影響 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 的地方會表現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為十二度,它是根據人們的感覺和地震時地表產生的變 動,還有對建築物的影響來確定的。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係來說,震級越大震 源越淺,烈度也越大。震級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 有關。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震級每相差 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1(擬)倍。地震則相當於1硯XX)個5級地震。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8.9級。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 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 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中弱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 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 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以上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 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 震中距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 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 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 對不同地區的破壞程度,好似烈度。我國把烈度劃分為+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 如下:

小於三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到;

三度在夜深人靜時有人感覺;

四一五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搖晃;

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七一八度房屋受到破壞,地面出現烈縫;

九一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十一一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

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

這個問題我覺得最主要原因就是發震地點,如下圖

發生在中國西部新疆、青海、內蒙和四川部分地區的地震造成的傷亡較小,而發生在河北、雲南、江蘇、廣東的地震造成的傷亡較大。在5.0~ 7.9級地震中,震中在城市、縣城或人口密集區的地震,傷亡人數比同檔次發生在其它地方的地震多得多。無論哪一檔次的地震,地震傷亡人數最多或次多的,無一例外發震地點都在城市、縣城或人口密集區,發震時間在00~ 06點這一時段。無論哪一檔次的地震,只要發生在非人口密集區,傷亡就不大。

摘自 芳草地_文苑 (2008年03期)地震的震級和烈度劃分

地震研究 第30卷 第2期 (2007)

求採納。


【洋2234】前來答題 地震震級和烈度不是一回事。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遭受地震影響破壞的程度。同一地震發生後,不同地區受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斷烈度的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傢具及物品振動情況、房屋及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現的破壞現象等。

至於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這句話,這裡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級判斷,傷亡大小用烈度判斷。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震級大的地震不一定烈度大,震級小的地震烈度不一定小。因此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

看了許多答案覺得很繁瑣,這是自己的理解希望老師採納。


【翔2250】

地震震級和烈度不是一回事。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在實際測量中,震級則是根據地震儀對地震波所作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愈大,震級的數字也愈大,震級每差一級,通過地震被釋放的能量約差32倍。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

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

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以上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實際影響,表示地面運動的強度,也就是破壞程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的地方會表現出不同的強度,也就是破壞程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的地方會表現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為12個等級,它是根據人們的感覺和地震時地表產生的變動,還有對建築物的影響來確定的。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係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

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必比是烈度。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震級數值高時,在表達上不會用「一定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如果震源不在人群集中,也就是說人群集中的地方離震源較遠,或者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不同,所以同樣震級的地震在不同地區的破壞程度不同。

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

如何理解有時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有時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現象?

雲南省屬於我國的地震多發地帶。首先,我來列舉近兩年我國雲南省不同地區發生的兩起地震。

大地震造成的傷亡小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餘震1335次。

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 截至2014年8月8日15時,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其中魯甸縣526人、巧家縣78人、昭陽區1人、會澤縣12人;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

2014年10月7日21時49分,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發生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3.4度、東經100.5度,震源深度5.0公里。截至2014年10月08日凌晨4時,地震景谷縣永平鎮1萬人死亡,323人受傷,部分房屋倒塌。

此次景谷6.6級地震與8月3日魯甸6.5級地震相比,死亡人數差距巨大,主要和農村民居結構、震區人口密度、當地地形地貌等有關。

震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人左右,低密度相對來講傷亡可能性較少。歷史上,滇西南地區同級別的地震發生後造成的損失,和滇東北等地區地震造成的損失相比較小。目前初步測算,此次地震震中區域烈度8度左右。「強震儀記錄到此次地震運動加速度只有魯甸地震的三分之二。」

景谷地區地形地貌也是導致人員死亡較少的重要原因。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王宇介紹,當地處於瀾滄江中下游地區,地貌以中低山為主,地形切割較淺,平壩、丘陵地貌較多,人口多集中在平壩、丘陵地區,山區人口稀少。同時,當地地層岩性比較簡單,主要以紅層為主,地質構造作用相對較弱,地層產狀比較平緩,地基地震作用的放大效應較小,建築場地比較有利於抗震。

雲南省還有另一起小地震造成的傷亡大的案例。

2012年9月7日11時19分,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與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交界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12時16分,彝良縣又發生5.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至2012年9月8日下午2時,地震已經造成了18.3萬戶共計74.4萬人受災,因災死亡的人數80人,房屋倒塌7138戶,共計30600間,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37.04億元。

震後調查,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兩次強震疊加

第一次地震震中距離彝良縣城15公里左右,第二次震中距離縣城約5公里,逼近人口更加稠密的地區,產生了更強的破壞性。而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範圍內的,叫做淺源地震。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內的占多數,對人類影響最大。這次連續發生的地震震源僅有10公里至14公里,因此破壞性巨大。

2、住房質量較差

  地震中心的彝良縣位於雲、貴、川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當地群眾生活貧困,房屋抗震性能普遍偏弱,部分房屋為牆抬梁,承重能力不好,房屋結構本身不具備抗震性。在地震發生之後,全縣共有數萬間房屋倒塌和損壞,而在同樣處於震中附近的貴州省威寧縣,倒塌房屋數量卻遠遠少於彝良縣。

3、山高坡陡

  彝良全縣地形東西窄,南北寬,自南向北傾斜,大部分地區被河流切割成侵蝕山地,在地形上造成了易發次生災害的客觀因素。災區多為山區地形,山高坡陡,海拔落差大,最高山達2800米,最低的有近1000米,落差有1000多米,加上山高坡陡,又有落石。地震發生後,彝良縣距離震中的部分道路兩側山體出現坍塌,有滾石從山體滑下,交通受阻非常嚴重,導致救援隊伍只能徒步前進,減緩了救援進程。

4、人口密度大

雲南省平均每平方公里117人,而震區內每平方公里達到205人,災區人口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近兩倍。地震發生在不同時間段,也會導致傷亡人數有著巨大的差異。諸如本次地震所發生的正午時分,決定了當地居民在室率處於高位,是一個容易產生人員傷亡的時間段。

震級小傷亡大的地震在國外也並不不少見

所以對於地震等級與傷亡大小的關係可以做如下闡述:

1、地震等級和震源深度

震級越大,釋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災害當然也越大。在震級相同的情況下,震源深度越淺,震中烈度越高,破壞也就越重。一些震源深度特別淺的地震,即使震級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壞。

2、場地條件

場地條件主要包括土質、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斷裂帶通過等。一般來說,土質鬆軟、覆蓋土層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斷裂帶通過,都可能使地震災害加重。所以,在進行工程建設時,應當盡量避開那些不利地段,選擇有利地段。

3、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

地震,如果發生在沒有人煙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級再大,也不會造成傷亡或損失。相反,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社會財富集中的地區,特別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災害。

4、建築物的質量

地震時房屋等建築物的倒塌和嚴重破壞,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房屋等建築物的質量好壞、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響到受災的程度,因此,必須作好建築物的抗震設防。

5、地震發生的時間

一般來說,破壞性地震如果發生在夜間,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達3至5倍。唐山地震傷亡慘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於地震發生在深夜3點42分,絕大多數人還在室內熟睡。如果這次地震發生在白天,傷亡人數肯定要少得多。有不少人以為,大地震往往發生在夜間,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統計資料表明,破壞性地震發生在白天和晚上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二者並沒有顯著的差別。

6、對地震的防禦狀況

破壞性地震發生之前,人們對地震有沒有防禦,防禦工作做得好與否將會大大影響到經濟損失的大小和人員傷亡的多少。防禦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地減輕地震的災害損失。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等級在不同地區所造成的破環程度也不盡相同。

以上是我對本問題的資料收集與自我思考闡述,望老師採納。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