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動力的形成
理性動力的形成[1]
1、在超理性動力機制下,受制於客觀條件,個體無法貫徹「堅持做正在做的事情」。類似前文所述「細胞李四體內所產生的部分超動力未得到滿足」是常見的。
2、未得到滿足的超動力作用於個體所產生的綜合表現,即為「需求」(「需求」並非憑空產生,而是源自於未得到滿足的超動力)。
3、「需求」的誕生,促成理性的形成。
在前述細胞李四的例子中,那些「未得到滿足而要求得到滿足的超動力」,強烈要求「消滅差異」——消滅「前」與「後」之間的差異,於是個體開始嘗試在「前」與「後」之間設立必然性規則。那些經過檢驗能夠成立的「前與後之間必然性規則」,我們今天稱之為「因果關係」。那些經過檢驗「未能成立的前與後之間的必然性規則」,我們今天稱之為「偶然」。對因果關係以及偶然的探尋、驗證過程,便是我們今天所謂「理性」。[2]
通過設立因果關係,個體從「差異(前與後之間)」中找到「一致(前與後之間)」。由此,體內所積累的未得到滿足的超動力便得到了安撫。從這個角度來看,理性本身不僅是工具,同時也是目的和價值所系。今天,我之仰仗理性,不僅僅在於利用理性來認知這個世界,還在於利用理性來安撫自己。
4、理性與需求配合,產生動力。
A、基於因果關係,個體認識到「此刻的行為,影響/決定將來的結果」、「特定的行為可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
B、需求,經過一層層的具體化過程,最終成為一個追求體系。
AB兩點相結合:在某一時刻,個體意識到自己對將來Y有追求,同時個體又通過所積累的理性意識到「我此刻實施行為X,將決定將來出現結果Y」,則此時個體產生實施行為X 的動力。好比一個乾渴的人聽到前方有泉水流淌的聲音而獲得了前行的動力,此時的動力並非直接來自於泉水,而是基於兩點:1、需求(身體對泉水的需要);2、理性(其深信這樣的因果關係,即:現在前行,稍後可以喝到水),前者是源頭,後者是傳導介質。[3]在這個過程中,需求與理性二者共同作用才產生了動力,需求本身並不能直接產生動力。
考慮到上述動力源自於理性(嚴格來講,是源自於理性中對於因果關係的認知),我將這種動力稱之為理性動力—— 一種發自需求,藉助對因果關係的認知而產生的對當下行為進行調整的趨勢。
由理性動力所驅動的行為,我稱之為理性行為。
後註:
1、有些粗糙的方法,將獲取動力的重點放在對於美好將來的幻想上,僅僅如此是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缺少理性媒介的指引,再美好的將來也無法作用於當下產生理性動力。
[1] 本節與前文《理性的誕生過程》互為參照。
[2] 理性的過程,便是探查因與果的過程,其結果可能是發現必然性,也可能是發現偶然性。然而若論理性的「初衷」,我認為只有「必然性」,不包括偶然性。
[3] 此處內容與本章後文《因果傳導率》互為參考。
推薦閱讀:
※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問題的真正核心,而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在籃球場上存在「熱手效應」嗎?
※什麼是「真理」?如何認識它?
※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不夠理性的思維方式?
※十分餓的時候我面對兩個暫時無法判斷哪個更好的餅,任意選擇了其中一個餅,這是個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