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茅台價格事件,看「炫耀性消費」對線下零售的啟示
導讀:這兩天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圖片,圖片標示著高粱收購價格和茅台酒的價格對比,同時註明茅台酒的毛利率在89%。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個毛利率很誇張,但我想說的是「存在的,即為合理的」,有需求才有價格!君不見,隔壁的化妝品行業定倍率都在20倍以上,為何?究其原因都是「炫耀性消費」惹的禍。
01「炫耀性消費」的由來
「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段,雇法國設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公寓。電梯直接入戶,戶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麼寬頻啊,光纜啊,衛星啊,能接的都給他接上,樓頂花園(兒),樓里有游泳池,門口再戰一英國管家,戴假髮,特紳士那種,業主一進門,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may i help 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倍(兒)有面子!社區里再建一所貴族學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學費就得幾萬美金。………………四千美金起,你還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願意掏兩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兩千,什麼叫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就是買什麼東西都買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上面這是馮導《大碗》中的經典橋段,橋段中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貴」,成為了當年的「熱詞」。同時這個熱詞也正好反映出,隨著經濟發展的提升,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觀念會由,原來的追求數量和質量,過渡到追求品位格調上,由原來的理性消費轉為感性消費。人們會通過高價格、高品質的產品來引人注目,滿足自我炫耀的心裡,這種現象被稱為「炫耀性消費」現象。因其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首先提出的,因此又被稱為「凡勃倫效應」。反映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
這種現象,在我們當前的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款式質量都差不多的一款羽絨服,普通的專賣店售價600元,而到了某些高級商店的品牌,動輒就上萬元。同時,上萬元的眼鏡、名表、千萬元級的豪車……都已經非常普遍,但就是這些「高價」的商品,也常常供不應求,「感性消費」在當前已經形成一種「時尚」,而只要消費者有能力進行這種感性購買時,「炫耀性消費」就可以被有效地轉化為提高市場份額營銷策略。我們在這裡不去評價,這種社會性心理是否正確,因為這是一種社會普遍現象。我們只是透過現象來分析一下,如何運作這種心理現象來增加線下營收。
02如何利用「炫耀性消費」心裡來增加銷售
在零售KA賣場和CVS中銷售的都是快消品,這類商品的單品單價都很低,我們如何利用這個效應來增加銷售呢?其實,無論是高單價的奢飾品,還是低單價的快速消費品都是有機會的。比如,去年流行的火雞面,普通速食麵的售價是2.5元,而火雞面則達到了12.5元,並且一度供不應求。同樣是去年部分地區火起來的「起司」,今年的網紅「臟臟包」等等,這些都是品類中的高單價商品。同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一段時間內,被公眾廣泛接受,並成為了大家可炫耀的對象。
在前段時間,如果你沒吃過臟臟包,就會感覺自己很low,有沒有。所以,如果你想打造這樣的爆品,產品貴不貴不是目,能讓顧客炫耀才是目的。貴,但顧客不能炫耀,是不會有人願意買單的。所以,貴的東西,必須能做到讓外人一看,就知道這東西貴。比如、LV的包,Burberry的圍巾,有了這些經典的標誌,別人才知道我買了大牌。
第二,炫耀一詞,如放在了「富人」身上就是炫耀,但是如果放在了窮人身上就變成的「裝」。但是裝,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剛需,一種就算沒有錢,也要必須要「裝」的強烈訴求。比如,去年底朋友圈很多人曬書單,但是你可知道,在我國約42%的成年人,一年都看不完一本書。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就是:「有紋身的都不怕熱,有iPhoneX的都沒有兜」就是這個原因,如果你開發採購的商品,不能滿足顧客的這種心裡,你要想差異化開你的競爭對手,是不可能的。
總結:我們都知道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後,就會進而滿足「自我認同」的需求。所以「炫耀」其實是普天下所有人共同面臨的心理特徵。如果你能抓住這個核心:讓消費者恰到好處地炫耀,並且不露聲色地裝。那麼你的商品就能越貴,越有人買。
您有哪些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感覺不錯就關注吧!眾便利:zhongbianli
推薦閱讀:
※如何了解零售行業?
※永輝的圖謀:在聯華那裡失去的,要在中百這裡找回來
※7-11 的店鋪管理系統有何先進之處?
※新零售的風口會是便利店嗎?為什麼?
※中國手機市場2017年11月零售檔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