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宗教

在進行覺醒體驗的研究之前,就預計到了會有很多的困難,但是沒有想到,會是這麼的困難。

從剛開始遇到困難時的不知所措,包括不知道如何解釋自己的研究,不知道如何勸服潛在研究對象參與調查,不知道如何講解宗教與科學,到現在可以淡然一笑,拱手做謝,不再追求沒有緣分的人參與調查,整個心態的改變,是和對科學和宗教這兩大課題的更深入的了解密不可分的。

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多的質疑包括,「什麼是覺醒體驗?」「你不可能找到研究對象的」「覺醒體驗必須你自己體驗」「體驗最不值得一提」,諸如此類。

剛開始聽到,真的是非常氣短,恨不能把整個研究背景和科學發展都一股腦的塞進對方的腦子裡去,但是後來,漸漸的能夠理解這樣的思想了。

其實這些質疑,總結來講,很明顯的,就是科學與宗教的分歧。一句話來講,科學講究證據,宗教只看個人。

擴展來講,就是討論問題需要在特定的語境和環境下進行。

宗教,從誕生以來,無論是原始壁畫上的神,還是後來的經書,靈性訓練,抑或形形色色的儀式,都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解決心理上的恐懼,疑惑,達到心理上的滿足,從而形成對世界的認識。而科學,則是想要儘力通過邏輯,理性的證據鏈條去解釋自然現象,儘力排除人為的干涉,來了解世界的運行。

宗教與科學,在我看來,沒有孰是孰非,只是,真的是不同的理解世界的方法和角度。

最簡單的例子,祈雨。在宗教看來,好久沒有下雨,是神明的生氣,那麼就進行儀式,祈求神明原諒,來希望達到目的。

而在科學看來,乾旱和下雨是有著自然的規則,大到水資源的短缺,歷史性的對植被的破壞,小到水分子的集合,都是有著自然的規律,但是這些規律是可以用方法測量和描述到,形成了人類理智可以理解的邏輯鏈,裡面似乎不會涉及到看不到的神靈的力量。也沒有形成理智的邏輯鏈來證明祈雨的行為可以直接引發下雨。

這是兩種不同的對世界的認識。宗教和科學,形成了不同的語境。對著科學講宗教,會顯得宗教缺乏邏輯,對著宗教講科學,又可能顯得武斷和沒有想像力。

所以科學對宗教的駁斥顯得倨傲,而宗教對科學的批駁又顯得蒼白。我的理解是,希望兩者安好,各自在各自的領域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並且在有人試圖將兩者融合進行探索的時候,保持包容。

但是兩者並不是完全冰火不相容的。反而是可以相互借鑒的。一個最突出也最火熱的例子可能就是mindfulness或者meditation。正念或者冥想。

自從1970年代正念的概念傳入並開始流行與西方,循證主義支持者就開始了對正念的研究。從隨機對照試驗,到腦神經科學,科學家,醫學家,心理學家等等都對這個概念和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科學研究。這些研究,並沒有否定正念的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反而使得冥想訓練更加規範和有效。冥想裡面的概念也並不和科學研究價值觀相抵觸。一個最近的例子算是大腦對時間的感知。很多參與者都表示做冥想的時候感覺對時間的感知變得和平時不一樣。科學也解釋說人們的大腦是無法直接感知時間的,而是通過對外界的觀察和感受來體驗時間的流逝。

但是即使如此,也有很多會說,體驗最不重要了。

我可以理解。體驗最不重要,是要大家不要執取在體驗上,沉溺在體驗里,而是不斷向前努力。

但是,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體驗。正是無數的體驗組成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形成自己的認知和領悟。沒有之前的體驗,可以憑空就出現「高級」的頓悟嗎?沒有認識到「自我」,突然就「無我」了么?

在這一點上,我的理解是,沒有超越體驗,就先不要否定體驗。

所以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就是,希望科學和宗教不要互相否定,可以和諧發展就一起發展,不能就各自安好。

時刻保持包容心態,對待一切可能性。


推薦閱讀:

地球上在恐龍時代之前,是否有可能存在過高級文明?
什麼人種的智商最高?
關於科學
有哪些量子物理和哲學的交叉方向?
吃酸菜真致癌嗎?

TAG:科学 | 宗教 | 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