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懂了一個道理
聽過的道理,就是真的懂道理了嗎?
去年讀了幾本學術性比較強的書,我被作者嚴密的論證和結論震撼到了,可以說雞皮疙瘩都出來了。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認知得到了一次跨越式提升。
但是,當我將那個使我渾身起雞皮疙瘩的結論分享給周圍的人時,他們的反應令我頓時產生了疑惑。他們都是面帶神秘的微笑如出一轍地回答:「這個道理不明擺著嗎,你還要通過看書才能明白?」
本想與他們產生共鳴,結果卻是一盆冷水潑得我頓生尷尬。不過他們確實說得對啊,我從書中得到的道理,本來就是明擺著的,甚至是大家常掛在嘴邊的。
難道真是我的見識少,可是我明明也聽說過啊?
是少見多怪?
那麼我為什麼會被震撼到呢?為什麼以前聽其他人講這個道理的時候,卻沒有產生如此強烈的感覺?作者用了什麼辦法,讓我產生了這種感覺?當我真的被這個道理震撼到時,我產生了什麼變化?
現在,就讓我說說讓我產生強烈震撼的道理吧。
說起來確實很簡單。其一,環境決定一個地區、一個社會、一個人的發展。其二,過量攝入鹽和糖導致時代病,要想身體健康,就要嚴格控制鹽和糖的攝入量。
是吧,都很普通,這兩個道理我們早都聽說過。比如孟母三遷、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窮山惡水出刁民、門當戶對等等俗語和至理名言都強調了環境會對人所產生的極大影響。至於第二個,只要你體檢某些身體指標異常,醫生一般都會提醒你注意飲食,多喝水,吃的清淡一些諸如此類的話。
歷史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其實諸如此類的很多道理都很普通,普通到大多數人平常都想不起來。只有遇到問題那一天,被高人提醒時,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個道理自己早都聽說過。但為什麼就是記吃不記打呢,怎麼總是會好了傷疤忘了疼呢。
然而,我確實通過看那幾本書把這兩個道理(常識)比較牢固地記在腦子裡了,至於記住的標誌後面我再說。
春江水暖鴨先知
我先說說,我為什麼會通過看書把這兩個道理真正記牢了。
還記不記得小時候,很多大人會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你現在還不懂,等你長大了就懂了。」
這裡面的重點是什麼?
它其實強調的是親身經歷對人認知提升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春江水暖鴨先知,你只有親身經歷過了,你才能真正理解一個道理,否則你就只是聽說過這個道理而已。
那麼,親身經歷的道理和聽說過的道理有什麼不同呢?
我認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是否「經歷過程」。
假如我們把那個充滿智慧的道理比作一個遠方的目的地,但無知的我們卻在目的地成千上萬公里之外的某個起點上。那麼,想一想,親自走了一遍這條路而到達目的地人和只聽說過有這麼個地方的人,對這個目的地的理解和認知能一樣嗎,誰會將目的地記得更牢靠。我想,答案已經不明自白了。
如果能理解這個比喻,那麼就自然得出一個真正懂得一個道理的辦法了。那就是經歷過程。然而,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道理卻是無窮的,那麼要每個人都把每個道理都經歷一遍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划算的。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說過一句俏皮話:「不錯,痛苦是藝術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別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我們理解一個道理,並沒有必要事事都自己經歷,而是要在別人的經歷中去理解。吸取別人的教訓,在我看來這也是人與動物相比,最聰明的地方。
讀好書無疑是用別人的痛苦,來模擬自己人生多種版本成本最低的方式之一。如果是一本學術論著,作者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讀者走上邏輯推論的階梯,讓你一步一步在大腦中模擬到達目的地的經歷,好像自己經歷過一樣。如果是文學作品,那麼作者一定會通過豐富的細節描寫,讓讀者產生極強的代入感,在大腦中按照主人公的人生環境玩一遍模擬人生,好像自己就是主人公一樣。
我看的那幾本書有學術著作,也有個人傳記,之所以給我帶來如此大的衝擊,就是因為他們滿足了以上條件。作者就像導遊一樣,在書中帶我親自把通往「道理」之路走了一遍。當我到達目的地之後,那種感覺就好像歷經千辛萬苦登上泰山看到日出一般。
日起日落,每天循環往複,但是登上泰山看到的日出就是和呆在山底下看日出的感覺不一樣。
差別在哪裡?
當我們真正通過「經歷過程」,無論是親身經歷,還是通過別人的論證和描述經歷,我們必然與那些只聽說過道理的人產生巨大差別。
首先,你會將道理記得很牢固。這個旅過游的人都應該清楚。當然排除那些「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了景點瘋狂拍照,回家一問啥都不知道」的報團遊客,本質上他們根本就沒有經歷,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原地不動而已。
其次,你會刻意運用這個道理去思考問題。這就相當於旅遊回來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想與別人分享他的所見所聞一樣,當你真正理解了一個道理,遇到相似的問題,它會自動產生條件反射。
懂道理的標誌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當你真正懂得一個道理的時候,你將忍不住去實踐這個道理,因為此時不實踐、不行動,你的大腦會非常焦慮,會一直催促你去實踐。所以,是否能產生行動是檢驗你是否真正懂了一個道理的唯一標準。
那些,嘴上說「我知道、我知道」,但從來不行動的人,我敢保證,他們不焦慮,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懂。
我確實因為懂了以上兩個道理,有意識地在行為上發生了變化。
比如絕不在混亂或者不安全的環境下與陌生人接觸,甚至會提高對陌生人的警惕心。在旅遊景點,絕對不相信無事獻殷勤的好人幫助。
另外,我現在已經開始在飲食上有意識控制糖、鹽和熱量的攝入,因為這個時代的大多數時代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都與這三者有關係。控制,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大概率降低發生的風險。
產生的這種變化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因為一旦你懂了,你再違反,你的大腦一定會因為焦慮而讓你不得安生,直到你投降。
經歷少的人應該多讀書,但讀書多的人可能會經歷少。也許正是因為你讀書讀得多了,才在有意無意中規避了那些人生經歷豐富者所遭遇的動蕩和錯誤的人生經歷。
J Rr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