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遺憾離孩子的童年遠一點,再遠一點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通常他最熟悉的地方是家,他最熟悉的人會是父母。孩子追隨著父母的身影,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中長大。一個孩子是無法選擇他的家庭的,他的一切任憑父母塑造。在成年之後回望童年,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些遺憾。
比如,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有不識五穀的遺憾;獨生子女家庭里的孩子,可能會經歷成長的孤獨;學業缺乏父母指導的孩子,可能獨自扛過極大的壓力;小時候被父母隨手送給親戚的布娃娃,可能一直惦記在心裡……
因此,許多人在自己身為父母之後,會特別注意去滿足孩子某一方面的需求,希望孩子成年後不會有和自己一樣的遺憾。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補償心理」的一種表現。
可是,我們又怎麼能夠提前預知,孩子長大後會有何種童年遺憾呢?你的「過度補償」,會不會造成了他的另一種遺憾呢?
其實我們只需要抓住一點就可以了,因為在這些遺憾之中,有一種遺憾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那就是——快樂。
如果想要奉行一種快樂教育的理念,讓遺憾離孩子的童年遠一點,《斯賓塞的快樂教育》這本書就可以作為我們的首選讀本。赫伯特?斯賓塞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成為快樂的人,而且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應當是快樂的。
斯賓塞曾用快樂教育的方法來養育他的侄子小斯賓塞,小斯賓塞在他的教育下,14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被劍橋大學破格錄取,後來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成為著名的植物學家。他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這本書里介紹了快樂教育的好處,並告訴讀者如何用快樂教育培養孩子,以及如何與孩子相處。
赫伯特?斯賓塞曾獲英、美、法等11個國家32個學術團體院士、博士榮譽,並被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該書問世百年來,廣泛作為學校和家長教科書,成功培養無數孩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 》中都介紹了哪些關於教育的方法。
--快樂教育的好處--
如果孩子長期得不到愛的關懷,就會發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變得遲鈍。就像得不到灌溉的花朵,會逐漸枯萎。特別是在0至3歲之內的孩子,他們還容易被一些成人看起來毫無威脅的事物傷害,比如,能導致嬰兒窒息的塑料袋、玩具上掉落的能塞進嘴裡的小零件。
除此之外,一個得到好的教育的孩子,長大後會對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相反,他可能會成為別人痛苦的根源。所以斯賓塞告誡讀者,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不論你每日有多麼辛勞,一旦為人父母,就不能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
而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教育自己的過程。孩子乾淨無暇,全憑父母的道德品行來塑造。孩子像一面鏡子,照應出你內心的一切。如果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子的,你就應該做到是什麼樣子。
這樣的道理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孩子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等待孩子的通常是父母的呵斥和指責。斯賓塞說,其實呵斥和指責不能忘帶來好的結果,反倒是快樂的方法和快樂的氣氛能對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比如,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因為這樣會很容易把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不要在孩子情緒低落日寸強迫他學習,因為教育效果不會很好,你也可能因此就誤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天賦。
教育孩子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唯有把教育本身變成漸近的、快樂的事情,才能讓我們在期待結果的同時也能享受過程。
--如何用快樂教育培養孩子--
在少年期之前,孩子身體的發育和成長應佔據主導地位,要給孩子提供一些運動的機會。比如,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去戶外跑步。
而在早期教育中,家長不能只是為了「教」而教,簡單給出一個答案,而是應該為孩子指出找到答案的途徑。比如,當孩子對書本上插圖中的一種蔬菜感興趣時,家長可以帶孩子到超市去尋找這種蔬菜,讓孩子觀察這種蔬菜的顏色、大小、軟硬。還可以把這種蔬菜做成一道菜,讓孩子品嘗它的味道。
這樣做能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和檢查來獲得知識。它可以增強孩子的觀察能力,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獲得這些知識的細節,也會成為孩子最鮮活和最深刻的人生經驗。
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里,斯賓塞給出了很多教學的建議,比如做辭彙風鈴、跳數字房子等。其中斯賓塞呼聲最大的,是讓家長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教育」。
0到3歲的階段,是孩子對世界產生最初印象的時候,這時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環境。比如帶孩子去看看日出,看看溪流。
3到6歲的階段,孩子對世界開始具備初步的分辨能力,並注意到各種事物的功能和變化。這時候可以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給孩子講述自然萬物的功能特點,變化和聯繫。比如秋天的時候把孩子帶到森林裡,讓孩子看看變黃的樹葉,告訴孩子關於一年之中四季的轉變。
6到12歲的階段,大多數的孩子已經步入課堂學習知識,意志力也開始成長。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學會從大自然中獲得啟示。比如,父母可以送給孩子一個自然筆記本,收集大自然的種種物象。
多帶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瞭望星空,欣賞明月,或者林中漫步,或者河邊小憩。除了能讓孩子接受到斯賓塞說的大自然的「教育」,也能讓孩子的視野更加開闊。另一方面,在這個「多屏時代」,多接觸大自然也有益於孩子的視力發展。
--如何與孩子相處--
通常地,我們都會認為孩子更加依戀母親。不過,斯賓塞提到,孩子更容易把父親當作偶像,他會通過父親去觀察自然社會以及成人感興趣的事情。父親應該憑藉孩子對自己的這種崇拜心裡,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孩子的朋友,引導孩子大膽的去探索去學習。
同時,斯賓塞在這裡建議所有的父母,要堅信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相比,僅僅是特點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家長對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變自己,也可以改變孩子。
孩子常常在自己具有很大潛能的方面,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家長可以利用這些興趣,把孩子引向各類知識領域,並培養出孩子好的求知習慣。如果孩子遇到來自外部環境極大的壓制或者排斥,他就可能會喪失這種天生的興趣。
比如,當孩子對某件事物表現出興趣時,不要簡單的,因為自己認為沒用就扼殺它。利用孩子的這種興趣,讓他學會快樂的專註某些事物,從而獲得與這一興趣相關的知識。
孩子喜歡學某種知識,意味著他的心已經能夠吸收他。反過來,孩子討厭學某種知識,那就意味著那種知識提出過早或者方法不當。而孩子是否愉快和興奮是檢驗所有教育效果的標準,教育要和孩子的心智演化同步。
孩子在學習之外,還應該注意要有放鬆娛樂和調劑的方法,來避開過度教育可能產生的危害。比如打羽毛球、去戶外散步。
--總結--
怎樣才能讓遺憾離孩子的童年遠一點,再遠一點?
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會認為寧願讓孩子的童年少些快樂,也要給孩子報上很多輔導班、興趣班。另一些父母則認為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才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如果這些父母們細讀《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也許會發現學習知識和快樂成長,其實並不是只能二者選一的選項。
推薦閱讀:
※1996年蔡振華的「一句話」差點毀了「不會打球的胖子」劉國梁
※為什麼學生時代女生的家長對她們花錢都特別闊綽,而男生的家長通常比較摳門?
※馬來西亞華人都上什麼大學?
※如何評價香港浸會大學學生嫌普通話考試太難並罵老師?
※[前沿精讀]挑食跟多動症、抑鬱、注意力缺陷有關?如何糾正?看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