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我們畢其一生,都很難做到這四個字!

曾有本著名的古代兒童啟蒙讀物叫《名賢集》。裡面搜集到的第一句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我身邊有很多很多的人拿這句兒童啟蒙讀物中的話作為自己一生的行事準則和追求。終此一生,有很多很多人根本做不到如此簡單的8個字。而這8個字濃縮成4個字就是:無問西東!

在當下快節奏的價值觀下,沒有人是「不問前程」的,沒有人是「不問西東」的!

想想你從出生到現在一直求學時的選擇,尤其是高考後專業的抉擇時,有幾個人「不問前程」了呢?曾經我參加了一個企業來大學裡做的求職就業的演講的講座,我沒有像影片中的吳嶺瀾去聽泰戈爾演講時感到的凈化和震撼,而是深深的憤怒與唾棄!

那個穿的西裝革履的人宣揚著:「大學要與企業掛鉤,要求你的所學能在畢業後立刻轉化成現實的收益。」這句話其實就是張愛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的話的翻版而已。要求「立刻轉化」,這很符合現如今高效快捷的吸收知識,從而快速的是自己獲得財富價值的趨勢。如此悲哀的教育趨勢與潮輿催生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學生功力世俗的心。你不覺得一直都是這樣的教育體制嗎:

小學學初中的,初中學高中的,高中學大學的。我們的教育體制一直在趕啊趕,從未停歇!應試教育早就使你失去了選擇其他興趣的機會,你的激情早已經消磨殆盡,你的任何情緒落實到排名的成績單上都顯得一文不值,我們不都是如此走過來的嗎?等到了大學,你就知道為什麼如今喪文化如此風起雲湧,想像力如此不足的大學生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無力而頹廢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樣子不正是大多數大學生真實的寫照嗎?我們在最該浪遊玩耍的日子被箍在了無數的考試與作業上,到了真該發揮自己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大學時,一切都被消解與沉寂了。如此的惡性循環,究竟是我們不該咒罵教育體制還是它值得被罵?

南懷瑾曾經上課時給底下坐著的工作了很多年的成熟的成年人們說道:「現在中國的教育有點偏向了西方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一樣東西,先問的是學了這樣的東西能掙多少錢,而非學了這樣的東西能帶給你什麼樣的價值。這個風氣在今後是要扭轉的。」而南懷瑾已經在我上大學的2012年的時候逝世了,而他的這個期望就目前的教育風氣來看,很可悲的是越來越遠了。

在這個影片中,有一段很簡短的對話:

梅老師說:「你文科那麼好,為什麼非要選擇實業呢?」

學生吳嶺瀾說:「因為最好的學生都念實業啊。」

這個對話貌似我們都經歷過,似曾相識!

不就是在高考後,你們選擇專業方向或者高一文理分科時是不是聽過呢?你是在活自己還是活他人?活他人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呢?丟失了自己,迷失了前程,找不到方向,所謂的誰的青春不迷茫唄。美國華裔女作家伍綺詩寫的《無聲告白》里小女孩莉迪亞死了,她死在了父母對她不同的期待里。小女孩想要擺脫父母對她的期待,小女孩想要找到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她找到了,她走入了水中央,自沉於湖中自殺了。

影片中最後成為了飛行員為國而死的沈光耀,之前跪在了母親的面前,母親嚴令他放棄參軍,因為母親想讓兒子過的開心與安穩,體驗為人父母的快樂。沈光耀也流著淚被迫同意了。但最後他留了一本畫集里寫著:「媽媽,對不起!」

他為什麼最後選擇了一份視死如歸的職業?他迷茫了,一邊屍橫遍野,一邊是安康幸福的日子。他在搖擺,就在這時,老師吳嶺瀾給學生們講述了自己的一個故事,一個自己當年迷茫無比怎樣最終找到自己心中的方向的故事。

學生時期的吳嶺瀾是偶然間去圖書館聽到了當時的大詩人泰戈爾講述的關於「怎樣守住對自己的真實」演講與看到了陪同泰戈爾身邊的一群卓越的文學人諸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王國維等等的臉上的從容與祥和的樣子。他被震撼,他尊崇自己內心呢最真實的想法,然後吳嶺瀾「棄理從文」了。

聽到了吳嶺瀾老師講述自己年輕時的這段軼事後,沈光耀放棄了安逸的生活,加入了有可能朝生暮死的戰鬥機飛行員中去了。他想加入的原因是空軍教官說了8個字:「真心、正義、無畏、同情。」

加入了飛行員成為了戰士的沈光耀在每次執行完任務後都會單獨飛到一個貧民窟一樣的隔離了的小村落,那裡有著一群快飢餓致死的窮孩子們,給他們投下糖和包子等食物。而這一個行為的感化動力也來自於那個外籍飛行員教官鼓勵學生們參加戰鬥的一段話:「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就是秉承著這8個字,沈光耀一次次地去違反軍隊紀律去給貧民窟的孩子們送吃的,而這樣的行為最後也感動了他的一群戰友們一起違反軍紀給孩子們投遞食物。看到這裡,我第一次哽咽了。(這個片子的淚點是點到為止的,可能是因為是獻禮百年清華的緣故,所以淚點很散,整個影片敘事淡化,更像是一篇散文。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導演曾經16歲的時候就出版過一本散文集並且改編成了10集的電視劇。)

在沈光耀投遞給食物的這些孩子們里有一個叫陳鵬的孩子,如果不是沈光耀出於好心投遞的食物,他早就餓死了!他長大後成績優異,有一個在當護士的女友叫王敏佳和一個一同長大的當醫生的同學李想。這三個人之間的故事的背景出現在了文革時期。之前的吳嶺瀾是1920年代,後來的沈光耀是二戰時期。

這個時期在影片中的展現一直在廣電那裡是有著嚴格尺度的,比如張藝謀被禁的《活著》,比如田壯壯的《藍風箏》,再比如近期馮小剛在電影《芳華》中刪除的所有文工團的人批判活雷鋒劉峰這一個情節在《無問西東》里展現了。在那樣的世道里,是一個如果你犯了一分的錯誤,很有可能被十分的批判致死的動亂時代。

王佳敏看不慣自己的中學老師許伯常被他的老婆劉淑芬打罵。於是和李想一起寫了匿名的警告信用石頭夾著信扔到了四合院里。劉淑芬簡直是個偵探,從王佳敏喜歡「一逗到底」和結尾的「三個嘆號」這一點寫作習慣的蛛絲馬跡里找到了「作案兇手」王敏佳。然後污衊王佳敏勾引自己老公,氣急敗壞地慫恿群眾毆打被批判的王佳敏臉部毀容。

而在批鬥大會的另一面是李想為了能博得一個支邊的名額而不敢站出來承認自己也是「作案兇手」的錯誤。帶著懊悔離開了。這時陳鵬無私而奉獻的愛站了出來:「不管你變成什麼樣,我都是給你托底的人。」安置好了王佳敏後,陳鵬為核研究去奉獻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了,最終被核輻射感染到掉頭髮。

而帶著懺悔的李想在支邊時與一對青年夫婦被困在了雪山裡,李想把全部的食物留給了這對夫婦後自己獨自尋找救援隊。在救援隊趕到的一瞬間,說出了他們的位置和自己最後一句遺言:「逝者已逝,生者如斯。」這句話是陳鵬把李想摁在王佳敏的「假墳」之前說的話。

而李想救助的這對夫婦後來生的孩子正是影片開頭的廣告公司的張果果。(影片倒敘時的第一個人物)張果果厭倦了公司里爾虞我詐的生活,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最終張果果在與父母一起去清明節給李想掃墓時,張果果似乎與自己和解了。對於成為一家陌生的四胞胎的乾爹這個事情張果果一直在感到麻煩還是一種關懷之間抉擇,最後選擇了後者,這似乎就是從沈光耀那裡傳承下來的那種同情的心。

所以,在自己與世界對抗時候,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了,這個時候我們如果再不與自己和解,內外夾擊,我們整個人的精神就會被摧毀了。所以這個片子在講述了4個人不同的選擇,敘事的線路是並行的,不同時空里的人各有各的人生道路與困惑,最終在尊重自己內心深處的呼喚後選擇了自己認為的人生,然後連接起來了4個不同時空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選擇,所以他們才能連接。而這種選擇的內在精神,就是這部片子獻禮給清華大學的傳承精神:請尊崇你內心深處最最真實的想法,哪怕有千萬人阻擋,哪怕明知不可為。

歷史上多少人視死如歸的選擇了真心、無畏、正義和同情。我們一直以為我們自己的悲傷逆流成河,其實更有逆流成海的人在時間的遠方與你相比,你的便不值一提了。片子里的張果果可以這樣理解,是之前那3個經歷了歷史宏大敘事裹挾下,做出了艱難選擇後所催生出的一個當代人所面對著爾虞我詐與自己內心真實選擇的一個回聲,那3個人的選擇是張果果選擇的回聲,電影敘事倒敘的源起就是要講述張果果最後為什麼一邊用手指在養育著與自己毫無相干的四胞胎的嬰兒房的玻璃上畫著童稚的畫,一邊說著自己如此選擇的原因,是自白,也是曾經那3個人的自白,也是對當代所有人內心深處的一次叩問,一次叮嚀和一次勸勉:

「你在這個世界看到的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

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

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

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

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

比如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

抵抗惡意

願你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

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張果果說這些話的時候敘述的很平淡,平淡到我都沒太聽清楚他到底說了什麼。如果覺得很難理解,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你我的周遭總會聽到「我走過的橋」與「我吃過的鹽」以及「我這是在教你做人」之類很多很多所謂的「為你好」的勸誡。你聽著,擺出一副聽神父禱告般虔誠的姿態,心中一萬個不服但是他們又說的沒有錯,確實沒錯:

吳嶺瀾說實業在當時確實都是趨之若鶩的專業

沈光耀的母親確實說的沒錯

李想確實撒了謊

張果果之前也肯定做過爾虞我詐的事情

但是,他們都需要找到與自己和解的方式,這個方式是什麼呢?是聽從別人走過的橋還是吃過的鹽,世聽從別人教你做人的經驗,是整個社會趨之若鶩的氛圍,是別人怎麼樣你就怎麼樣的選擇與盲從嗎?

不不不不!這個時候,片子中泰戈爾的那個詩歌可以隆重推出了:

「世界於你而言,無意義無目的,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

但又有誰知道

也許就在這悶熱令人疲倦的正午,那個陌生人

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路過你的門前

他響亮地叫賣著,你就會從朦朧中驚醒,

走出房門,迎接命運的安排。」

無意義的世界裡有意義的是什麼呢?能使你驚醒的又是什麼呢?你又迎接了什麼樣命運的安排呢?你啥也不知道,只是好奇這個陌生的人那一攬子奇妙的貨物。就這一個簡簡單單的好奇的心理,你或許就可以一起跟隨這個陌生人一起去叫賣,迎接下一個與你一樣願意同行的人出現,哪怕這個人與你根本不再同一個時空里。

我們毫無目擊地的行走,也就無所謂迷路了。沒有了迷路的焦急,所謂的迷茫還在嗎?你享受的是此刻好奇帶給你的歡喜,你觸動的是此刻那一兩句話語刺痛了你的內心,你做出決定的一瞬間,記住,你會像「蝴蝶效應」一樣感動著很多與你毫無關係甚至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時空里的人。確實,世界因你而被改變!因你「只管當下,不問西東」的決絕的態度,像不像那句古代孩提時的啟蒙讀物《名賢集》里的第一句話呢?做到它究竟有多難呢?

要說難,確實很難,難的是影片中用了4個時空里如此交織眾多的人物想要告訴你的竟然是如此簡單的一個啟蒙道理而已。

簡單的是,做到它只是你內心一瞬間的選擇:心之所向,知行合一。當然,知道與行動,後者更加艱難,合一就更難了。所以我們終此一生,都很難不問西東,都很難不問前程,都很難不做點半夜怕鬼敲門的損人利己的事情。那午夜夢回的我們再一次梳理自己人生選擇時再一次感到強烈迷茫時該怎麼辦呢?

請你想想這樣3個問題:

1,既然你現在已經走到了這裡,想想你選擇走到了這裡的原因?

2,想想你走到這裡的初衷是什麼?

3,想想你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原因、初衷與內心的真實,然後你對比世俗要求你的之間的距離,你接受你現在的命運亦或是反抗?不過,你始終要銘記的是任何時候都不要盲從,都不要隨波逐流。

推薦閱讀:

天啊嚕,初三英語最全解題技巧,你還在死記硬背嗎?
花一個億建設大學博物館,值嗎?
直接影響發展的八個技能(父母必讀)
12歲因殺人被勞教,還能報考人民警察嗎?
教育是否能讓命運往好的方向走?

TAG:无问西东电影 | 电影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