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審美的來源
第二部分:字的結構
一直以來好多人都在尋求字的間架結構上的規律,可是總結來總結去,發現不對勁兒。總結的內容少了吧,沒有指導意義。總結的多了,針對的面兒就窄了,而且一般來說很難複製。這樣的內容基本都是從一個或者幾個人的字中總結出來的,你想把這個規律放到別人寫的字身上,就顯得牽強。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人們對漢字這個結構形態的審美並不是從字本身來的,而是從其他地方遷移而來的。所以你從字的結構本身上去找,你就怎麼都找不到規律。
是從哪裡遷移來的呢?概括的講那就是萬事萬物。
上古傳說中不是講過「倉頡造字」嗎?說他看到山川河流,飛蟲走獸的樣子然後造出了文字。所以這個字要是寫的和其來源的那個東西形態相似,那麼人們很自然的就會覺得好看。
關於倉頡的傳說是真是假暫且不論。就算傳說是真的,我們也沒有可能去研究萬事萬物然後再去對應到文字上,況且這個文字本身就是一個高度抽象之後的結果,既然是抽象,形態怎麼可能和實際中的事物一一對應的上呢?所以這個理論雖然聽起來很好,但實際上並不是一個能夠直接走得通的方向。
2.1 文字審美的來源
那麼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古人那些有名的作品為什麼能夠流傳到今天?是因為後來歷代的人都覺得這個字非常好看,都非常認真的保管這個作品。如果其中有一兩代人覺得這個字並不好看,那可能這個字就失傳了。古代的字都是寫在紙、錦帛,或者竹簡木簡這類東西上,稍有不慎的話,毀壞是非常容易的。其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講學字要學古帖的原因,那些字是打通了無數代人的審美觀的,所以我們相信以後的人也會覺得這樣的字好看。而現在人寫的字,不是說不好,而是說我們不確定未來的人會怎樣看待它。一個是確定在未來也被認可的,另一個是不確定未來的人會如何評價的,你說你會選哪一個?
剛才說到一個現象,就是有很多古人的字打通了自他以後的歷代審美觀。
怎麼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換句話說,這個字的形態和人的頭腦中對什麼事物的那個印象近似,使歷朝歷代的人們在做這種審美遷移的時候能夠一致的認為好看呢?
這個答案很容易找到。因為在朝代更替中,人們吃穿住行所涉及到的用品用具、建築,包括自然環境,人們的穿衣打扮等等,幾乎一切事物的形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人的身體結構。所以我們講,人們對文字間架結構上的審美,是從我們對人體結構的審美遷移而來的。
人體是最完美的,我們每個人對人體的形態、比例也是最熟悉的。雖然我們可能說不出來具體的形態、比例是什麼,但是我們從出生起,幾乎每天、每時、每刻都能夠看到人,都在接觸人。所以在潛移默化中早已經建立了一個很強的,根深蒂固的對人體的這種形態和比例的認知。這種認知也主導了我們的審美。所以我們見到其他事物的時候,如果形態和比例與我們的這種審美認知相符合,也就是與我們人體的形態和比例接近,那麼我們莫名的就會覺得這個東西很美,看起來舒服。如果不一樣,那麼我們也同樣是下意識的就會覺得它彆扭。即便你說不出為什麼,但也會有這種感覺。放到寫字上也是同理。我們寫出來的字如果和人體的形態和比例接近,那麼大家也很自然的會覺得這個字好看,看起來很舒服。
這個說法不是我提出來的,以前也有很多人從這個角度去研究。但是多數都陷入了一個具體對應關係的陷阱中,既然說和人體相似那麼就希望找到具體的對應關係,哪個筆畫是人的頭、胳膊、腿……怎麼看也很難自圓其說,於是往往不了了之。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前面講了說字是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那麼當然也就不會普遍存在這種具體的對應關係。真正起作用的是我們講的形態和比例,所以這個部分中我們就來展開說一下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你怎麼看范曾的書法?
※學書法如何讀帖,能具體舉例說明更好。?
※客觀的講,毛澤東的書法究竟是什麼水平?近代的評論有沒有吹捧的嫌疑?
※「書法落款『丙申年』是錯的」,這種說法正確嗎?
※【幹掉常用字】(第十九期)「來」
TAG:书法 |